三年级数学教案《走进天文馆》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六走进天文馆——年、月、日-青岛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六走进天文馆——年、月、日青岛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知识。
在准备这个教案时,我深入研究了教材,并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材是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的数学,年、月、日这一章节。
我们会了解到年的概念,知道一年有12个月,以及月份的天数差异。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年的概念,记住每个月的天数,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和记住一年有12个月,以及每个月的天数。
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们能够将这个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准备了一些天文馆的图片,以及一些有关年、月、日的道具,还有学生们喜欢的贴纸,用来奖励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展示天文馆的图片,引起学生们的兴趣,然后引入今天的课题——年、月、日。
接着,我会用道具和图片,带领学生们一起回顾一下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是多少。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用贴纸来奖励他们的表现。
我会布置一些实际的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六、板书设计板书的设计我会尽量简单明了,主要是用来帮助学生们记忆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
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我会以实际问题为主,比如: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是多少?这样的问题既能够让学生们复习所学的知识,又能够让他们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这就是我准备的教案,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一定能够理解和记住年、月、日的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它们是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与重点,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掌握所学知识,以及我在课堂上需要付出的努力。
三 走进天文馆——年月日(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青岛版
教案:三走进天文馆——年月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年月日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年月日的概念及其关系。
2. 天文馆的参观活动。
教学难点:1. 年月日的关系理解。
2. 天文馆参观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图片。
2. 安排学生参观天文馆。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走进天文馆,让学生对即将进行的活动充满期待。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年月日是什么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学习年月日的概念1. 教师向学生讲解年月日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它们分别代表什么。
2. 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年月日的关系。
三、参观天文馆1.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让学生亲身感受天文学的魅力。
2. 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他们对年月日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年月日的概念和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参观天文馆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继续探索天文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参观天文馆的方式,让学生对年月日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参观天文馆参观天文馆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天文学的魅力,增强他们对年月日概念的理解。
然而,参观天文馆并不是简单的游玩,而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因此,教师需要对这个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组织,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一、参观前的准备工作1. 与天文馆工作人员提前沟通,了解参观路线、活动内容和时间安排,确保参观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走进天文馆——年、月、日青岛版 (3)
(三)互评。
了解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师:同学们,同桌两人拨一拨自己的小闹钟,说一说是几时。
生:钟面上有1~12个数字。有时针和分针。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下午3时。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动手操作。
学生感知24时计时法,并通过动手操作。
(三)计算经过的时间。
师:“天文馆一天的开放时间有多长?”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
师:天文馆的开馆时间是几点到几点呢?
【教学重点】
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知道24时计时法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难点】
理解“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教学过程】
环节预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新知学习。
出示教材情境图。
师: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从这些数学信息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回答:
(一)认识24时计时法。
出示课件,课件演示,理解1天内,钟表的时针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一天共有24小时。
师:钟表的时针走几圈,一共是24小时?
教师介绍“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通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师:说一说在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还见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
师:那么知道开馆时间后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师: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并汇报。
生:天文馆开馆时
间。
生:8:30~16:30。
学生思考问题。
小组汇报:
我们组是用拨钟表数一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得出开馆时间是8小时。
三 走进天文馆——年 月 日 (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数学 青岛版
三走进天文馆——年月日(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了解天文知识,例如:太阳、月亮、星星等;2.掌握观察和测量的方法;3.了解天文台和天文器材;4.学会绘制简单的测量图。
1.2 能力目标1.提高科学探究能力;2.培养观察和发现新事物的能力;3.增强团队协作精神;4.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
1.3 情感目标1.了解天文知识,拓宽视野,激发兴趣;2.引导学生爱护生命,尊重科学,珍惜自然;3.增强学生的旅游意识和文化自信;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学习天文知识,包括太阳、月亮、星星等;2.学习观察和测量的方法;3.了解天文台和天文器材;4.学会绘制简单的测量图。
三、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能力。
3.引导学生爱护生命,尊重科学,珍惜自然。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教学方法1.拍摄和展示天文影像,激发学生的兴趣;2.以小组为单位参观天文馆,进行天文器材的观察和体验;3.在教室内进行相关实验和测量练习;4.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环节5.1 课前准备(15分钟)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通过发放小孩子专属的天文图集,并对其进行简要说明;放映一些生动的天文影像,引导学生思考。
5.2 参观天文馆(1小时)小组为单位参观天文馆,观察天文器材,学习天文知识,完成相关练习。
学生们应注意天文体验展览馆中的三个主要部分:中午的日光、夜晚的星空和科学发现。
可以配合教师的引导进行积极反思和互动。
5.3 教室实验(30分钟)让学生们在教室里实验和测量,学习相关的测量知识和方法。
例如,学习如何使用万能表、扫描仪等天文器材,进行一些实际性练习。
5.4 总结(15分钟)在课后冷静地讨论相关知识点,并让学生们交换他们的看法。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们的观点,进行概括总结。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六 走进天文馆——年、月、日-青岛版 (1)
走进天文馆——年、月、日教学目标:1.通过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系,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经过调查、统计、归纳,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知道大、小、平(闰)月和平、闰年等方面的知识;3.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4.体会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经历统计、归纳,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获得大、小、平、闰月的判断方法;2.难点: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1.引入课题。
T: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了一些时间单位,有时、分、秒,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些别的时间单位,你知道有哪些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反馈2.学情了解。
【T板书课题:年月日】【PPT,点击课件,呈现课题】3.提出质疑T:你已经知道了这么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T: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来学习常用的时间单位年、月、日之间的知识。
二、新授1.学习时间单位:年推送学习资源1:1年12个月2.学习时间单位:月(1)探究一:每个月有多少天?T:大家带着这个的问题,进行接下来的小组学习。
每组将会领到6个年份的年历。
每组的1~6号分别统计一个年份:1号统计2011年,2号统计2012年,3号统计2013年,4号统计2014年,5号统计2015年,6号统计2016年;每位组员分别观察所规定的年历,将每月的天数填到统计表内;大胆自信地汇报你所统计结果。
(2)学习大、小月。
T:观察统计表,横着看我们还发现不了什么,但是竖着看就有了不同的收获。
教学:大月、小月(3)熟记大、小月。
探究二:2月有多少天?(1)教学闰年、平年。
T:同学们,你知道怎么判断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了吗?S:由这一年的2月的天数确定。
(2)练习:判断1949、2007、2008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推送资源年历(3)观察得出2月天数的规律:3个28、1个29。
(4) T:平年和闰年的出现规律一定是3个平年、1个闰年吗?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连续的4个年份。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走进天文馆年、月、日青岛版 (2)
走进天文馆——年、月、日教材分析:1.青岛版教材从主题图“日月星辰”和相关数据引入,让学生观察后提出本节课研究的数学问题,比如:“一年(一个月)有几天?为什么不一样?”等问题有难度,而且情境数据在本课时中研究价值不大。
因此,该主题图在本课时中最大作用在于:了解“年月日”与天文密切相关。
2.教材第72页“小博士”出示的闰年判断方法: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在第一课时中不作为研究内容和重难点。
虽然判断闰年方法很重要,但第一课时主要以认识时间单位和知道大小月等知识为主,在第二课时将判断作为主要研究内容。
3.教材第72页“你知道哪些关于日的知识?”,因为青岛版在三上已经学习了“时分秒”,对于一日有24小时、钟面旋转2圈等知识有了认识,因此“日”不再作为本课主要环节。
教学设想:针对学生有丰富生活经验的“年月日”知识怎么教学?笔者认为要先尊重学生认知起点和经验,充分暴露;然后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验证“认知”对吗?,并发现存在的规律性知识;最后培养学生能在发现的基础上,提出质疑和问题,并解答。
1.尊重学情,暴露起点。
年月日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认知,很多已经了解到一年有365、366天,一个月的天数也不同等知识。
因此,在教学开始充分暴露学生已有认知,构建知识的整体大致框架。
2.自主合作,探索验证。
学生已有认知虽然丰富,但不一定正确和全面,这就需要借助“年历卡”进行验证。
在验证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年份年历的异同点。
3.提出质疑,探究原因。
验证完后,看似已经年月日学完了,但学生心中的疑惑:为什么一年(一个月)天数不同?等问题并没有解答。
因此,顺势让学生提出疑惑问题,通过与天文、数学文化的结合探究背后的原因。
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知识,初步了解其来历。
2.通过提出问题、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等知识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走进天文馆”教学设计-最新作文
“走进天文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普通计时法基础上进行的,充分利用了时间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教学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欲望,促进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第一,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学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某一时刻。
第二,学会普通计时法与24时法之间的转换。
第三,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用24小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及24小时计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三、教学准备钟表、课件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神州”六号飞船成功在太空飞行。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回忆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课件播放“神六”发射成功的录像)看完视频,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感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天文馆,去感受那神奇的太空世界吧。
同学们走到天文馆前,仔细观察情境图,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_馆时间:8:30―16:30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板书有价值的数学问题)(1)15:00是几时?(2)15:45是几时?(3)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师:15:00是几时?(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生:15:00就是下午3时。
师:为什么15时又是下午3时呢?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1)认识24时计时法(课件演示一天时间的变化)①课件演示时针从凌晨1时到中午12点(第一圈)提问:你注意到了什么?预设回答:第一,时针转了1圈,是12小时;第二,12个小时是半天。
②课件演示时针从中午12时转到晚上12时(第二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回答:第一,时针从中午12时转到晚上12时了,转了1圈,又是12小时;第二,12个小时是半天,一整天是24小时。
小结:一天一共是24小时,我们把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板书: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2)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方法通过课件演示和表格对比,引导学生总结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转化规律。
新版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走进天文馆年、月、日》教案(新版教材)
走进天文馆——年、月、日教课目的:经过对教材和学生的剖析,将本节课的教课目的、要点难点确立以下:教课目的:1、经过生活经历和年历卡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 2 月、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认识相关闰年的知识,掌握判断闰年的方法。
2、让学生在察看、发现、比较、猜想、议论等一系列活动中培育采集办理信息能力和合作沟通的能力,促使学生数学思想的发展。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自觉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课难点:发现并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课过程:活动】年代日准备:播放新闻—走进北京天文馆,研究神奇星空。
师:同学们去过天文馆吗?今日我们一同去天文馆里学数学好吗?一.天文知识课前引入,揭露课题:创建情形:浩大的宇宙,巧妙的星空,太阳系里八行星,最美丽的就是我们居住的地球了。
这里还有一段介绍,我们认真读一读(指名读)。
哪位仔细的孩子发现了藏在此中的时间单位?生:我发现了年,月,日。
导入新课 : 今日我们就来认识时间单位年代日。
板书课题。
二、认识学生的认识起点 , 研究年代日核心知识。
1、相关年代日的知识,你都知道些什么?(生自由讲话)师:方才同学们沟通的相关年代日的知识,都是从生活中学来的,从生活中学习数学,这也是一种学习的门路,那么这些知识对不对呢,下边我们就一同来考证一下吧。
2、年历卡上有很多和年代日相关的数学知识,请同学们认真察看你手中的年历卡并填写学习纲要(单列:2012 年双列: 2014 年),最后同桌对照每个月的天数,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10 分钟)学习纲要察看年历,解决以下问题:一年有()个月。
把各月份的天数填入下表。
月份(月)123456789101112天数(天)是 31 天的月份有(),共()个月;是 30 天的月份有(),共( ) 个月;(3)我的年历卡是()年的,这一年的二月有()天。
小学数学“走进天文馆”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走进天文馆”单元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走进天文馆”单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走进天文馆”单元教学设计1(一)学习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能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借助生活,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素养,受到科普教育。
(二)学习内容基础性学习包(1)走进天文馆(2)、奇妙的星空(3)、我学会了吗开发性学习包(1)、认识世纪世纪:一个世纪是一百年,通常是指连续的一百年。
当用来计算日子时,世纪通常从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代或此后一年开始,例如20xx年或20xx年。
这种奇数的纪年法来自于耶稣纪元后,其中的1年通常表示“吾主之年”,因此第一世纪从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而20世纪则从公元1901年到公元20xx年,因此20xx年是21世纪的第一年。
不过,有人将公元1世纪定为99年,而以后的世纪则为100年,如果按照这种定义的话,20xx年则为21世纪的第一年。
(1)、月历表制作每人制作一张20xx年5月份的月历表。
拓展性学习包(1)夏至和冬至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2日这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导致地球上的四季变化的。
(2)节日所有都是阴历日期(1)、正月初一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2)正月初五路神生日(3)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元宵节)(4)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龙抬头青龙节(5)二月十五花朝节(6)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7)三月初三上巳节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8)春分后十五日清明节(9)四月初八日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走进天文馆单元教学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走进天文馆单元教学(青岛版)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走进天文馆单元教学一、教学内容与教材现状有关时间单位和计时法的教学,从一年级就开始了。
册数一下二下教学内容认识整时、半时、快几时和几时刚过。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相邻单位间的进率,简单的时间计算,会看钟表,正确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刻。
三下了解24时计时法,进行两种计时法的相互改写,计算经过的时间;年、月、日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联系,平年和闰年。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已认识了钟表,学习了时、分、秒,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本单元继续学习年、月、日,他们就基本掌握了常用的时间单位。
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情况,了解24小时计时法,能用24小时计时法表示时间,能计算简单时间。
2.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平日和闰年的知识。
3.体验观察、猜想、推理和其他探索的过程,能够简单而有条理地思考。
同时,他接受了科普教育。
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素养。
三、教材编写的特点1.选材真实、新颖、美观。
“参观天文馆”和“奥妙星空”素材的选取,对于学生来说充满了新奇,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愿望。
教材从情境创设到数据的提供都是现实的、科学的。
通过真实的素材,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2、教材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编写,结构上有变化。
原人民教育学会修订的教材是先学习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再学习24小时计时法。
本单元的材料决定了学生首先来到天文馆,然后进入天文馆。
学生们首先看到门前放映厅的开启和关闭时间以及内容和时间,然后在进入大厅后看到天体运行的内容。
因此,教材结构进行了调整,即先学习24小时计时法,然后学习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这种按事件顺序排列知识的做法是教材的一种新变化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单元5,2400计时法,六年第三年级,青岛版。
三年级数学教案:《走进天文馆》
三年级数学教案:《走进天文馆》一、素材解读素材的选取。
年月日方面的知识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我们几乎天天在与时间打交道;说它陌生,是因为它非常抽象,尤其对儿童来讲,它看不见、摸不着,反映的是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变化现象,而不是反映儿童非常熟悉的物的特征,如探究立体图形的特征,可以借助于各种常见的立体纸盒,通过拆拼与组合进行活动。
教材尊重这一客观事实,以“走进天文馆”为线索,通过买票与观看科幻片两个活动进行学习,实现了学习内容与生活事实的有机结合。
二、单元知识分析1、知识基础。
一年级下册:下雨了--学看钟表(会认读整十、半时,知道“快几时了”“几时刚过”)二年级下册:新千年第一缕阳光--时、分、秒的认识(会认读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1分=60秒,会用两种方式表示钟面上是几时几分)2、教材的地位。
有三点:是钟表认识的继续;是年月日知识学习的开始阶段与结束阶段;是今后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
不仅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基础,也是解决数学中问题的基础。
3、知识构成。
共设有2个信息窗,每个信息窗的学习内容如下:信息窗1:二十四时计时法;信息窗2:年月日知识的学习。
三、单元教材解读(一)信息窗1的解读1、情景图的解读。
作为走进天文馆的第一个活动,教材选择从买票活动入手,通过天文馆售票口呈现出的时间信息进行二十四时计时法的学习,符合生活中的的实际状况。
2、情景图中的信息。
情景中呈现了天文馆一天放映节目的时间表信息及天文馆每天开馆时间的信息。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本信息窗设计了2个例题。
例题一:15:00是几时?学习二十四时计时法;例题二: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学习时间的计算。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1)对儿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要认真分析。
除了上述所说的知识基础以外,学生在运用时间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好多经验,也从中获得了一些知识,如在收听广播节目预告及观看电视节目预告中知道了19点是通常所说的晚上7点等,这些是开展学习活动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也是分析学生所不可或缺的。
三走进天文馆——年月日(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三走进天文馆——年月日(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章节是《认识时间》,具体内容包括小时、分钟、秒的换算,以及如何读写时间。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时间换算,正确读写时间,并且能够理解时间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时间的换算和读写,难点是理解时间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我准备了天文馆的门票作为教具,以及计时器作为学具。
五、教学过程我会带领学生走进天文馆,让他们亲身体验时间的流逝。
在天文馆里,我会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天体,让他们感受到时间的漫长和短暂。
然后,我会设计一些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时间的计算和转换。
我会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我会进行板书设计,将时间换算的公式和读写的规则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记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时间换算:1小时 = 60分钟1分钟 = 60秒时间读写:上午:时:分下午:时:分晚上:时:分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小明上午8点钟出门,他走了30分钟才到学校,请问他到学校的时间是几点钟?2. 小红看了一集动画片,这集动画片播放了25分钟,请问她看完这集动画片的时间是几点钟?答案:1. 8点30分2. 25分钟后是几点钟,需要学生自己计算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时间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能够熟练地进行时间的换算,也能够正确读写时间。
但是在实践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时间的意义还不够理解,这是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和讲解的。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设计一些时间相关的游戏或者活动,比如制作一个小时钟,或者编写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时间的意义。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它们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至关重要。
我将对这些重点细节进行补充和说明,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走进天文馆教案
第五单元走进天文馆——信息窗一 24时计时法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感受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3.在探索活动中,发现空间想象力,培养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进行简单的时。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有效预习谈话: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神州”六号飞船成功遨游太空这件事吗?让我们再一起来回忆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课件播放神六发射成功的录像)谈话: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感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天文馆,去领略那神奇的太空世界,好吗?谈话:同学们来到天文馆前,他们都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58页信息图)(二)合作探究1.认识24时计时法。
⑴谈话:认真观察这幅图,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⑵谈话: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咱们一块来研究好吗?教师出示:15:00是几时?(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⑶谈话:想一想,时针指着5时,表示的会是什么时刻呢?时针指着8呢?指着10呢?怎样表示才能让人看得清楚、明白?⑷小结:人们为了计时方便,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方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板书课题)⑸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用24时计时法的?(三)展示提升⑴请你说出下面时刻的实际意义。
16时21时19时⑵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课件出示第59页三幅图)练习时,重点引导学生区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区别。
⑶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谈话:下面,我们来对口令,我说时刻,你来判断他用的是哪种计时并把他转化成另一种计时法吗?题目:上午9时凌晨3时晚上9时14时7时引导学生分组利用学具反复练习。
(四)释疑拓展⑴谈话:下面咱们一起来解决“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的问题。
同学们先自己思考,然后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三 走进天文馆——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三年级数学下册 青岛版
教案标题:三走进天文馆——简单的时间计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时间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进学生对天文馆的认识,激发对天文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时间的基本单位:时、分、秒2. 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3. 时间计算方法及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时间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时间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天文馆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文馆,激发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天文馆是研究什么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一起走进天文馆。
”2. 学习时间的基本单位(1)介绍时间的基本单位:时、分、秒,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定义。
(2)讲解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
3. 演示时间计算方法(1)以天文馆的开放时间为例,演示时间计算方法。
例如:天文馆上午9点开门,下午5点关门,求天文馆全天的开放时间。
解答:全天开放时间 = 关门时间 - 开门时间 = 17:00 - 9:00 = 8小时。
(2)让学生举例说明时间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影播放时间、火车时刻等。
4. 练习与讨论(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解题心得,提高时间计算能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及时间计算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走进天文馆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间计算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时间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天文知识的书籍,如《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时间简史》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对天文领域的探索欲望。
新版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走进天文馆年、月、日》教案(新教材)
走进天文馆——年、月、日教课目的:1.知识技术: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着各月的天数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2.数学思虑: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培育学生察看、剖析和判断推理能力,以及察看、归纳能力,促使学生数学思想的发展。
3.问题解决:在体验小组合作解决研究问主题的过程中逐渐培育“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4.感情态度:感觉数学与平时生活的亲密联系,浸透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教课重难点:要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着各月的天数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难点: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特别是对整百数年份的判断。
教课过程:【导入】一、创建情境,导入新课。
1.讲话:我今日很快乐能与 3 年级 1 班的同学们一同上课,在这么先进的录播室上课,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此时此刻老师和你们的心情是同样的,让我们记下这难忘的时辰,好吗?板书: 2015 年 4 月日时分秒。
2.同学们,这个时辰里有哪些表示时间的单位?哪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小结:对,时、分、秒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表示较短时间的单位。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表示较长时间的单位:年、月、日(板书)设计企图:从学生的感觉出发,由旧知引出新知,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生活中。
【讲解】二、自主研究,学习新知(一)初步认识年、月、日1.讲话:课前老师已经部署同学们采集有关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此刻请同学们取出你采集到的有关内容,先与小组里的同学分享沟通一下。
2.组织小组报告整理。
师归纳板书:3.小结:同学们自己就发现了这么多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真了不起。
设计企图:对教课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
本着“以学习为主体”的思想,我勇敢松手让学生先进行知识的采集,目的是让学生不单掌握知识,并且在活动中学会采集信息、整理信息、剖析信息并在小组合作中将自己的想法获得沟通、完美。
(二)深入研究年、月、日1.记忆大小月(1)提出问题:要记着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数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你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能简单又快捷的记着一年中的大月和小月呢?体现两种方法:A.左拳记忆法有没有哪位同学预习时已经掌握这类方法呢?指名演示。
三年级数学《走进天文馆》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走进天文馆》教学设计第一篇:三年级数学《走进天文馆》教学设计走进天文馆——24小时计时法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24时计时法,知道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会进行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2.感受24时计时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提高生活能力。
3.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难点:掌握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互化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看练习用的小钟面。
教学过程:一、预习案谈话: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神州”九号飞船成功遨游太空这件事吗?让我们再一起来回忆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课件播放神六发射成功的录像)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4秒谈话: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感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天文馆,去领略那神奇的太空世界,好吗?谈话:同学们来到天文馆前,他们都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58页信息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15:00是几时?15:45是几时几分?等问题。
指定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15:00是几时?”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大家可真不简单,看到15:00就知道是下午3:00,连15:00这样一种新的计时方法都能看懂,海报上的其他时刻,你们也能看懂吗?同桌两人先相互说一说,好吗?【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走进天文馆领略神奇的太空世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导学案1.(课件出示)小学生参观天文馆的动画。
师:这幅图是夏令营的小朋友们去参观天文馆的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说一说:你能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提问情况预设:第一类:关于24时计时法的。
(1)15:00是几时?(2)15:45是几时几分?(3)16:30是几时几分?第二类:关于时间计算的。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走进天文馆 年 月 日 青岛版
走进天文馆—年、月、日课题:年、月、日教学目标:1。
通过生活经历和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明白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并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依然闰年、2、通过年历卡自主探究,发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在合作交流中发现二月份天数变化的规律。
3。
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明白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并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教学难点: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能正确判断平年和闰年。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谈话:同学们,今天是我班一位同学的生日,大伙儿一起祝福她好不?(学生齐唱生日歌)您还明白哪些重要的生活?欣赏重要生活的图片。
揭示课题:年、月、日2、谈话:您明白它们明白是如何来的不?课件演示:年、月、日的形成,边播放课件,教师边介绍:(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一年。
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29日12时44分3秒,约为一月、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大约是1日。
)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中重要的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观察年历,合作探究ﻫ1、谈话:关于年、月、日的知识,有些同学差不多明白了一些,谁情愿说一说?学生的回答估计有: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365天……谈话:想明白更多的知识不?大伙儿都带来了年历卡,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认真地观察这些年历卡,看看还能发现什么?小组合作探究,小组长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代表汇报展示,全班交流,各小组互相补充,评价。
教师板书汇报的内容:大月(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 7个月) 小月(30天):4月、6月、9月、11月ﻩ(4个月)2月:28天(平年)29天(闰年)2月是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2月是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1日=24时1世纪=100年教师讲解: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上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2月份叫做平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教案《走进天文馆》1、素材的选取。
年月日方面的知识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我们几乎天天在与时间打交道;说它陌生,是因为它非常抽象,尤其对儿童来讲,它看不见、摸不着,反映的是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变化现象,而不是反映儿童非常熟悉的物的特征,如探究立体图形的特征,可以借助于各种常见的立体纸盒,通过拆拼与组合进行活动。
教材尊重这一客观事实,以走进天文馆为线索,通过买票与观看科幻片两个活动进行学习,实现了学习内容与生活事实的有机结合。
2、本单元的情景串。
本单元有2个信息窗。
依次是:二、单元知识分析1、知识基础。
一年级下册:下雨了--学看钟表(会认读整十、半时,知道快几时了几时刚过)二年级下册:新千年第一缕阳光--时、分、秒的认识(会认读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1分=60秒,会用两种方式表示钟面上是几时几分)2、教材的地位。
有三点:是钟表认识的继续;是年月日知识学习的开始阶段与结束阶段;是今后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
不仅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基础,也是解决数学中问题的基础。
3、知识构成。
共设有2个信息窗,每个信息窗的学习内容如下:信息窗1:二十四时计时法;信息窗2:年月日知识的学习。
三、单元教材解读(一)信息窗1的解读1、情景图的解读。
作为走进天文馆的第一个活动,教材选择从买票活动入手,通过天文馆售票口呈现出的时间信息进行二十四时计时法的学习,符合生活中的的实际状况。
2、情景图中的信息。
情景中呈现了天文馆一天放映节目的时间表信息及天文馆每天开馆时间的信息。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本信息窗设计了2个例题。
例题一:15:00是几时?学习二十四时计时法;例题二: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学习时间的计算。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1)对儿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要认真分析。
除了上述所说的知识基础以外,学生在运用时间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好多经验,也从中获得了一些知识,如在收听广播节目预告及观看电视节目预告中知道了19点是通常所说的晚上7点等,这些是开展学习活动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也是分析学生所不可或缺的。
(2)要帮助学生梳理数学语言,如:15:00是下午3时,晚上7:30是19:30。
(3)学习材料准备:钟表或钟表模型。
(4)教学目标:是什么--什么是24时计时法;为什么--时针每天转两圈,每天转24小时;怎么做--明确什么时候加12,什么时候减12。
(5)要帮助学生理解难懂的词语。
如开馆既:每天打开天文馆门的时间是8:30,每天关闭天文馆门的时间是16:30。
(6)语言的梳理:24时计时法:在用24时计时法来表述全天的所有时间,不用再说明是早上、上午、下午还是晚上(几时);普通计时法:要说明是上午几时、下午几时、晚上几时等。
(7)建立二十四时计时法的表象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实现教学向深层次发展、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价值的重要体现。
表象建立目标的体现,不是通常所说的能够进行二十四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换,这只是学习知识性目标的体现,而是在此基础上能够把二十四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所表述的时刻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如看到或听到16:30,马上就能联想到是下午4:30,马上就能想到是下午放学的时间。
另外,表象建立的过程可以有效地实现知识性目标的实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脱离了表象的建立过程,要实现知识性目标,就只能靠大量的练习来实现,这一点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与理解,否则就可能使教学陷入低效率的恶性循环之中。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例题一:15:00是几时?学习二十四时计时法。
猜想--探究--梳理--应用。
猜想:猜想既引导学生知道情景中的8:30、9:00、10:30都是上午的时刻;15:00、15:45、16:30都是下午的时刻,并会用下午几时几分来表述出来,既把下午的时间也既学生生疏的二十四时计时法用学生熟悉的普通计时法来表述出来,也就是知道15:00、15:45、16:30在一天中的位置。
探究:利用钟表帮助学生完成从8:30--16:30的拨针操作活动。
注意:考虑到例题只进行一个时刻的探究就来进行二十四时计时法的总结与梳理是不行的,所以把情景中的所有时刻都让学生来表述。
另外要及时进行板书,用它作为总结梳理的原材料:开始今日放映结束24时计时法8:309:0010:3015:0015:4516:30普通计时法上午8:30上午9:00上午10:30下午3:00下午3:45下午4:30梳理:一是给出两种计时方法的名称,既24时计时法、普通计时法。
二是梳理24时计时法的计时方法,可以再指导学生进行拨针操作,引导学生发现下午时刻的表述,不再是0、1、2......时这样来计时,而是从12时开始往后计时的,既13、14......这样来计时,也既每天的时间的计时,是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方法。
像这样的计时方法就是24时计时法。
通俗地来讲,普通计时法是采用从0时到12时、然后又从0时到12时的计时方法,24时计时法是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方法。
二十四时计时法的模型可以用下面的钟表来抽象:以上教学要把握的目标是:初步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知道每天时刻的表述在钟表上是怎样转动的。
既初步给学生一个24时计时法的表象。
至于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转换是下一个环节要做的工作。
应用:进行专项训练,既进行二十四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转换。
然后通过对比分析总结梳理:一是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及晚上的时间,在普通计时法的基础上加上12,反之就要减去12;二是在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及晚上的时间时,不用再说是下午还是晚上,在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时间时,要说明是下午几时或晚上几时。
例题二: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学习时间的计算。
猜想--探究--拓展--升华。
猜想:估计学生可能有两种答案,8时与9时。
9时是从8:30作为起点,把它看作1开始数的,这种数的方法与数天数的方法混在一起;8时是正确答案,说明学生已经具有了时刻之间的间隔就是时间的观念。
这个阶段不能要求学生都能回答正确。
探究:活动一:拨一拨:引导学生在钟表上从8:30开始拨起,一直拨到16:30。
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从8:30到9:30经过了1时,既发现了经过了1、2、3......11、12个大格,经过了60个小格,时间是60分钟,也就是1时,这个阶段是探究的关键;有了这个基础,下面的探究就会顺利进行,引导学生通过拨动钟表上的表针发现:从9:30到10:30是1时,从10:30到11:30是1时......所以从8:30--16:30经过了8时。
活动二:画一画:画一画既变曲为直,引导学生把时针在钟表上的转动转变为直线,既课本上的表述方式。
拓展:把情景中几个节目之间的放映时间进行探究,同样也要经历估算、拨一拨、画一画的探究过程。
升华:既用数学算式的计算方式进行升华,引导学生发现:16:30-8:30=8时等。
可以用竖式表示:(二)信息窗2的解读1、情景图的解读。
联系上一个信息窗及本信息窗呈现出的情景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是在观看《奇妙的星空》科教片。
以我们人类生活的太阳系为模型,通过情景中呈现的公转与自转的时间信息来抽象年月日的时间规律。
2、情景图中的信息。
公转:绕太阳化转一周的时间,水星约是88天,地球约是一年,天王星约是84年......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3时56分4秒,大约是1日。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本信息窗设计了3个例题。
例题一:一年有多长?学习平年、闰年。
例题二:关于月的知识,你知道些什么?学习月的知识。
例题三:你知道哪些有关日的知识?学习1日=24时。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1)尊重学生已有的年月日知识。
虽然年月日的知识是非常抽象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知识,这是学习的重要经验基础。
如果学生不具有这样的经验,教学只能是灌输式,所以教师要在正确估计的基础上提前布置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积累相关的经验。
(2)教学的基本方法--归纳法。
年月日作为计量地球公转与自转的时间单位,这方面的知识是有规律可循的,要通过年月日时间规律的归纳与探究,梳理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要提供探究材料,通过对材料的对比辨析进行归纳,这就是归纳法。
(3)教材分析:合作探索部分的三个例题,分别是学习一年有多长、学习月的知识、学习有关日的知识,从中不难发现,它是延着年、月、日的知识体系而编排的。
其中,例题二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并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它学习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对整个内容的学习质量。
在例题二的探究过程中,教材分别用了四块内容,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上面的两部分属于探究,而下面的两部分其实是总结与梳理的内容。
(4)教学的层次性: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教材中的三个例题虽然都属于合作探索,但这里的探索必须划分层次,否则就会使教学陷入无序的状态之中。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例题一:一年有多长?学习平年、闰年。
在引导学生充分表述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既概括: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365天,一年有366天。
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一年有365天的年份是平年,一年有366天的年份是闰年。
例题二:关于月的知识,你知道些什么?学习月的知识。
按照猜想--探究(验证)--反思--升华的程序进行教学。
猜想:引导学生把了解到的有关月的知识进行表述: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还了解哪些?这其实就是教材例题二中左上角部分的教学。
探究(验证):为学生准备不少于5年的相邻年份年历卡,如果考虑到年历卡准备不方便,可以用挂历或年历来替代。
教师要准备如下所示的表格,以备学生汇报交流时用。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年历卡,看从中能发现什么?伴随着学生交流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把学生发现的各个年份中每个月的天数填写完整。
年份天数月份1996年19xx年19xx年19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1229 28 28 28 29 28 28 28 29 28 28 3 4 5678910 11 12 366 366 366闰年闰年闰年反思:利用上述的表格中的材料,引导学生发现隐含在其中的规律,既:(1)1、3、5、7、8、10、12月,每月31天;4、6、9、11月,每月30天;2月份有的年份是28天,有的年份是29天。
(2)每年天数的计算:任意选择其中一个年份,计算每年的天数是多少。
通过数据说明:闰年的2月是29天。
并引导发现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
(3)闰年的判断方法:一是根据二月的天数的判断;二是根据每年的天数来判断。
(4)引导发现公历年份与数字4的关系,既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
并补充: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升华:利用儿歌帮助学生记忆每月的天数。
例题三:你知道哪些有关日的知识?教学中要注意:一是要利用钟表帮助学生梳理时针走两圈,正好是1日,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帮助学生建立1日的表象的过程,是把1日的定性的描述与钟表的定量的刻画联系起来;二是要利用表针的拨动给学生清晰的一日的概念,既从今天零时到明天零时正好是1日;三是1日与1时之间的关系,既1日是24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