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苏轼《晁错论1》原文、注释、译文与赏析
史记晁错传文言文及翻译
史记晁错传文言文及翻译史记晁错传文言文及翻译在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史记晁错传文言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晁错传原文晁错者,颍川人也。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
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
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才,迁为中大夫。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
谓错曰:“上初即位,公(汉时君称臣,父称子,平辈互称,皆为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
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
《晁错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晁错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晁错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学习语文,是一个阅读、思考、写作相结合的过程,读读、思思、写写多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阅读的同时要人,甚至请教别人也只停留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上,这样是不能掌握所学知识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晁错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晁错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人物评论文,评论对象为西汉初年景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错。
这篇文章总结了削藩失败是晃错被杀的原因。
作者认为,晁错被杀,首先有七国叛乱给皇帝造成的压力和受到政敌中伤的原因,但又提出了另一个观点,即晁错自己也缺乏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精神,才给了政敌攻击他的机会。
同时,作者通过对晁错改革失败的叹惋,表达出自己愿意为国效力但有志难展的抑郁心情。
晁错论苏轼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1]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
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晁错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晁错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晁错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人物评论文,评论对象为西汉初年景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错。
这篇文章总结了削藩失败是晃错被杀的原因。
作者认为,晁错被杀,首先有七国叛乱给皇帝造成的压力和受到政敌中伤的原因,但又提出了另一个观点,即晁错自己也缺乏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精神,才给了政敌攻击他的机会。
同时,作者通过对晁错改革失败的叹惋,表达出自己愿意为国效力但有志难展的抑郁心情。
晁错论苏轼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1]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
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
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
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
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
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晁错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晁错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晁错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学习语文,是一个阅读、思考、写作相结合的过程,读读、思思、写写多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阅读的同时要人,甚至请教别人也只停留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上,这样是不能掌握所学知识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晁错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晁错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人物评论文,评论对象为西汉初年景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错。
这篇文章总结了削藩失败是晃错被杀的原因。
作者认为,晁错被杀,首先有七国叛乱给皇帝造成的压力和受到政敌中伤的原因,但又提出了另一个观点,即晁错自己也缺乏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精神,才给了政敌攻击他的机会。
同时,作者通过对晁错改革失败的叹惋,表达出自己愿意为国效力但有志难展的抑郁心情。
晁错论苏轼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1]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
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论贵粟疏》晁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论贵粟疏》晁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文章开篇指出,在圣王的统治下,百姓之所以能够免于冻馁,并非是因为圣王能够亲自耕种或织布,而是因为圣王能够为百姓开辟财源。
这就好比尧、禹时期遭遇了九年的水灾,汤时期遭遇了七年的旱灾,但国内并没有出现大量的流民和饿殍,原因就在于国家有足够的粮食储备。
接着,文章分析了当前的社会状况。
尽管现在国家统一,土地和人口众多,也没有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但粮食储备却不如汤、禹时期。
这是因为土地资源还有潜力没有被充分利用,百姓还有余力没有被充分挖掘,而游手好闲之徒还没有全部回到农业生产中来。
文章指出,百姓生活贫困,就容易产生奸邪行为。
而贫困的根源在于不富足,不富足的根源在于不从事农业生产。
不从事农业生产,就无法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就会离开乡土,四处流浪。
这样一来,国家即使有坚固的城墙和严厉的法律,也无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百姓。
文章认为,珠玉金银等物品虽然不能直接解决温饱问题,但由于其轻便易藏、便于携带的特点,成为了人们追逐的对象。
而粮食和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则由于其体积大、重量重、不易保存等特点,不如珠玉金银受欢迎。
因此,商人往往通过囤积居奇、操纵物价等手段获取高额利润,而农民则因为粮食价格低廉、销售困难而生活困苦。
文章指出,法律轻视商人,而尊重农民,但实际上商人已经变得富贵,而农民却已经贫贱。
这种情况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贫富差距的扩大,也使得国家的经济发展面临困境。
文章认为,当前的当务之急是让百姓从事农业生产,而要让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关键在于提高粮食的价格。
提高粮食价格的方法是让百姓将粮食卖给国家,国家给予百姓爵位或其他奖励。
这样一来,百姓就会愿意种植粮食,而国家也可以获得足够的粮食储备,以应对自然灾害和战争等突发情况。
文章还指出,现在的法令虽然规定了民间能够输送一匹战马的,可以免去三个人的兵役,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因此,文章建议将输送粮食的数量与免除兵役的数量挂钩,以鼓励百姓将粮食输送到边塞。
诗词《论》 论诗古诗原文
诗词《论》论诗古诗原文今天给各位分享诗词《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论诗古诗原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诗词鉴赏:苏轼《晁错论》诗词鉴赏:苏轼《晁错论》1、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但汉景帝没有洞察到起兵的诸侯的用心,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受杀身之祸而悲痛,却不明白其中一部分是晁错自己造成的。
以,因为。
2、晁错论 [宋代] 苏轼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
3、天下太平,无缘无故挑起大难的开头,我能挑起它,我也要能收拾它,然后才有言辞向天下的人交代。
如果事到临头,却想慢慢避开它,让别人来承担责任,那么天下的祸患必然集中在自己身上。
4、晁错自己要追求名声,怎么能够逃避自己制造出来的问题呢?亲自出征是最危险的,留守后方是最安全的;自己是问题的制造者,却选择留守后方,反劝说皇帝去做最危险的事,这是忠臣义士们最反感怨恨的做法。
论文的诗句论文的诗句是什么论文的诗句论文的诗句是什么议论文的诗句有:非才谁敢议论文,议论文章胸万甲。
议论文的诗句有:议论文章胸万甲,议论文章自一家。
注音是:一_ㄌㄨㄣ_ㄨㄣ_。
结构是:议(左右结构)论(左右结构)文(独体结构)。
拼音是:yìlùnwén。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还有《论语》《孟子》里面的句子用在议论文里也很好。
因风道感谢,情至笔载援。
赵蕃《谢王使君》。
平生多感激,忠义非外奖。
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哺乳经三年,汗血耗千斛。
徐熙《劝孝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谁有优美的议论文诗句死生契阔。
执子之手。
-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15,便害相思。
-张籍《节妇吟》 12,是雨君若扬路尘、自君之出矣,只是当时已惘然,怅望江头江水声。
《晁错》(原文、翻译、练习)
从第二段中可以看出晁错性格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他又有哪些方面的才能?
此段中初现的矛盾是?
精选版课件ppt
3
•
景帝即位,以错为
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
辄听,宠幸倾九卿,法
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
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
内史府居太上庙堧中,
门东出,不便。错乃穿
两门南出,凿庙堧垣。
丞相嘉闻,大怒,欲因
此过为奏请诛错。
难:反驳 穿:越过 去:离开 疾:痛恨
B 穿:凿穿。
精选版课件ppt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 乃﹒当先立请者,乃﹒为公儿子所扶卖苏,固误 C. 具为﹒上言之
不足为﹒外人道也 D. 错﹒以此愈贵
申之以﹒孝悌之义
C C项两个“为”都是介词“向”。A第一项是 “凭借”,第二项是“通过,经由”。B第一项 是“竟”,第二项是判断词“是”。D第一项是介词 “因为”,第二项是介词“把”。
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
不敢复言也!”
• 晁错死后,谒者仆射邓公 担任校尉,攻打吴楚的军 队时,他担任将领。回京 城后,上书报告军事情况, 进谏皇上。皇上问道:“你 从军中来,听到晁错死了, 吴楚的军队退了没有?” 邓公说:“吴王蓄意谋反已 经有几十年了啊,他为你 削减他的封地而发怒,所 以以诛杀晁错为名义,他 的本意并不在晃错呀。再 说我担心天下的人从此都 将闭口,再也不敢进言 了。”
引起矛盾的原因有哪些?
• 晁错听到了这个消息,当夜 请求单独进谏皇上,具体详 细地向皇上说明了这件事情。 丞相申屠嘉上朝奏事,乘机 禀告了晁错擅自凿开太上庙 的围墙做门,请求皇上把他 交给廷尉处死。皇上说:“晁 错所凿的墙不是大上庙的墙, 而是庙外空地上的围墙,不 致于触犯法令。”丞相谢罪。 退朝之后,生气地对长史 说:“我本当先杀了他再报告 皇上。却先奏请,反而被这 小子给出卖,实在是大错。” 丞相终于发病死了。
苏轼《晁错论》课文
苏轼《晁错论》课文《晁错论》是宋朝苏轼的著作。
全文如下: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
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於天下。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责天下之祸,必集於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於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
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於祸。
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
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
是以袁盎之说,得行於其间。
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
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晁错论的原文及翻译
晁错论的原文及翻译晁错论的原文及翻译《晁错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人物评论文,评论对象为西汉初年景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错。
这篇文章总结了削藩失败是晃错被杀的原因。
晁错论的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
晁错论(苏轼)原文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①。
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②。
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敌而发大难之端。
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③。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④。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
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
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⑤。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
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⑥。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遗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亦未免于祸。
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
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⑦。
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⑧。
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
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
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⑨!译文天下的祸患,最不能挽回的,莫过于表面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
晁错论原文及字词翻译
晁错论原文及字词翻译晁错论原文及字词翻译导语:《晁错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人物评论文,评论对象为西汉初年景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错。
这篇文章总结了削藩失败是晃错被杀的原因。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晁错论原文及字词翻译,欢迎借鉴!晁错论苏轼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1]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
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
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
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
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
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
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
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译文天下的祸患,最不好办的,是表面上太平无事,但实际上却有无法预料的隐患。
晁错论原文及字词翻译
晁错论原文及字词翻译晁错论原文及字词翻译导语:《晁错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人物评论文,评论对象为西汉初年景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错。
这篇文章总结了削藩失败是晃错被杀的原因。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晁错论原文及字词翻译,欢迎借鉴!晁错论苏轼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1]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
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
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
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
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
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
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
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译文天下的祸患,最不好办的,是表面上太平无事,但实际上却有无法预料的隐患。
《晁错论》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晁错论》原文注释译文鉴赏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①,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②,而不吾信。
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
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
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③,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④。
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⑤,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⑥。
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⑦,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⑧? 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 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遗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⑨,亦未免于祸。
何者? 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
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
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⑩,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怨,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嗟夫! 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
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
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注释】①所:处所。
这里是解决问题的措施。
②狃(niu):满足。
③循循:徘徊不前的样子。
④山东:秦汉时指崤山和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七国叛乱,发生在这里。
诸侯:指当时的诸侯王。
⑤龙门:即禹门口。
⑥溃冒冲突:大水冲破堤防,奔腾泛滥,不可遏止。
溃,水冲破堤防。
冒,冲犯。
苏轼《晁错论》原文及翻译
苏轼《晁错论》原文及翻译苏轼《晁错论》原文及翻译导语: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其文章也非常优秀,被后世所推崇。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苏轼《晁错论》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1]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
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
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
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
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
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
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
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注:狃,音同“纽”,习以为常。
)译文:天下的祸患,最不好办的,是表面上太平无事,但实际上却有无法预料的隐患。
苏轼《晁错论》
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应对世界问题的最糟糕方式是治愈一切,但事实上存在着无法预料的担忧。
如果你坐在那里看着变化,但不去做,你担心这是没有希望的;如果我们站起来变得强大,那么世界就会和平,不相信我们。
但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一个有勇气的人,一个能够出生的人,为了取得伟大的成就而为世界制造巨大的困难;这不是几个月之间的勉强,而是可以做些什么来追求名望。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责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前赵厝效忠汉朝,试图削弱山东诸侯。
山东诸侯以惩罚错误的名义联合起来;天子不观察,但说这是错误的。
如果这个世界是悲伤和错误的,它将因忠诚而受苦。
我不知道该拿什么。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一个人突然削弱七国的力量并改变它,这难道不奇怪吗?错误在于此时不捐赠他的身体。
他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他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下了吴楚的命令。
他想让天子活着,保护自己。
谁在这七个国家惹麻烦?如果你想知道你的名字,你就会逃跑。
为了使它远离危险和家庭;忠臣和义人也很愤怒和不公平,因为他遇到了麻烦,选择了安全,把天子送到了危险中。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
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
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
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
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
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中外成为伟大事业和大学的人,必须经历三个层次: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苏轼《晁错论》原文及翻译
苏轼《晁错论》原文及翻译苏轼《晁错论》原文及翻译导语: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其文章也非常优秀,被后世所推崇。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苏轼《晁错论》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1]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
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
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
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
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
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
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
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注:狃,音同“纽”,习以为常。
)译文:天下的祸患,最不好办的,是表面上太平无事,但实际上却有无法预料的隐患。
晁错论原文介绍
晁错论原文介绍晁错论原文介绍晁错论(苏轼)◇原文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①。
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②。
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敌而发大难之端。
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③。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④。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
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
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⑤。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
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⑥。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遗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亦未免于祸。
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
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⑦。
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⑧。
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
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
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⑨!◇注释①狃(nǐu):习惯。
②出身:挺身而出。
犯大难:力挽狂澜的意思。
难,灾难。
③有辞于天下:有言辞去说服全国的人。
④循循焉:依次序,顺利地。
去:离开,避开。
⑤错有以取之也:晁错遭祸是有他主观方面的原因的。
⑥捐其身:献出自己的生命。
自全:保全自己。
《晁错论》第九句是什么
《晁错论》第九句是什么《晁错论》第九句是:“则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这是出自于宋朝苏轼所著的《晁错论》。
附《晁错论》全文赏析晁错论作者:苏轼朝代:宋朝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
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於天下。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责天下之祸,必集於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於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
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於祸。
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
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
是以袁盎之说,得行於其间。
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
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晁错论》第六句是什么
《晁错论》第六句是什么《晁错论》第六句是:“而不为之所”,这是出自于宋朝苏轼所著的《晁错论》。
附《晁错论》全文赏析晁错论作者:苏轼朝代:宋朝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
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於天下。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责天下之祸,必集於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於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
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於祸。
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
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
是以袁盎之说,得行於其间。
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
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晁错论》第七十六句是什么
《晁错论》第七十六句是什么《晁错论》第七十六句是:“日夜淬砺”,这是出自于宋朝苏轼所著的《晁错论》。
附《晁错论》全文赏析晁错论作者:苏轼朝代:宋朝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
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於天下。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责天下之祸,必集於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於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
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於祸。
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
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
是以袁盎之说,得行於其间。
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
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晁错论1苏轼天下之患2,最不可为3者,名为治平4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5变,而不为之所6,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7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8。
惟9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10为天下犯11大难,以12求成大功;此固13非勉强期月14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15;吾发16之,吾能收17之,然后有辞于天下18。
事至而循循焉19欲去20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21,谋弱山东22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23,以诛错为名24;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25。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26。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27。
昔禹之28治水,凿龙门29,决大河30而放之海。
方31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32;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33得至于成功。
夫34以七国之强,而骤35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36?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37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38。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39。
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40。
当此之时,虽41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
何者42?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
以情而言43,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44。
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
使45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46,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47?嗟夫48!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49。
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
奸臣得以乘其隙50,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51!注释晁错:前200年—前154年,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
主张重农贵粟,力倡削弱诸候,更定法令,招致王侯权贵忌恨。
汉景帝四年(前154年),吴、楚等七国以“讨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晁错因此被杀。
患:祸患。
为:治理,消除。
治平: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其:代词,指祸患。
所:处所。
这里指解决问题的措施。
狃(niǔ):习惯。
不吾信:不相信我。
惟:只有。
出身:挺身而出。
犯:冒着。
以:而,表顺接。
固:原本。
期(jī)月:一个月。
这里泛指短时期端:开头,开始。
发:触发。
收:制止。
然后有辞于天下: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
循循焉:缓慢的样子。
循循,徐徐。
焉,……的样子。
去:逃避昔者晁错尽忠为汉: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朝。
昔者,从前。
山东:指崤山以东。
并起:一同起兵叛乱。
以诛错为名:以诛杀晁错作为名义。
以······为,把······作为。
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但汉景帝没有洞察到起兵的诸侯的用心,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受杀身之祸而悲痛,却不明白其中一部分是晁错自己造成的。
以,因为。
取,招致。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自古以来能够成就伟大功绩的人,不仅仅要有超凡出众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之: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龙门:今陕西韩城东北,是黄河奔流最湍急处。
大河:指黄河。
方:当。
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可能也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
是以:所以,因此。
夫:句首发语词。
骤:突然。
其为变,岂足怪哉: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足,值得。
乃:竟然。
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想让皇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
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自己想求得这个美名,怎么能逃避这场患难呢?安,怎么。
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这是忠臣义士们之所以愤怒不平的原因啊。
虽:即使。
何者:为什么呢?以情而言:按照情理来说。
以,按照。
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
使:假若。
淬砺:锻炼磨砺。
引申为冲锋陷阵,发愤图强。
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即使有一百个袁盎,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嗟夫:感叹词,唉。
则无务为自全之计: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
务,从事。
隙:空隙,空子。
乃其所以自祸欤: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欤,语气助词,表感叹。
译文天下的祸患,最不能挽回的,莫过于表面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
消极地看着祸乱发生却不去想方设法对付,那么恐怕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起来坚决地制止它,又担心天下人已经习惯于这种安定的表象却不相信我。
只有那些仁人君子、豪杰人物,才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求得成就伟大的功业。
这本来就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企图追求名利的人所能做到的。
国家安定平静,无缘无故地触发巨大的祸患的导火线。
我触发了它,我又能制止它,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
祸乱发生却想躲躲闪闪地避开它,让别人去承担平定它的责任,那么天下人的责难,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
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景帝削弱山东诸侯各国的实力。
于是山东诸侯各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
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
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却是晁错自己造成的。
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疏通黄河,使洪水东流入海。
当他的整个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时,可能也时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祸患发生时就不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七国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削弱它,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从而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
再说那挑起七国之乱的是谁呢?自己想赢得那个美名,又怎么能躲避这场患难呢?拿亲自带兵平定叛乱的极其危险,与留守京城的极其安全相比,自己是个引发祸乱的主谋,选择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却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皇帝去做,这就是让忠臣义士们愤怒不平的原因啊。
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
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叫皇帝御驾亲征,按情理来说,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这样正好给袁盎以进谗言的机会,使他的目的能够得逞。
假若吴、楚等七国叛乱时,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夜以继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军队,向东边严阵以待,让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烦忧,那么皇帝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七国叛乱有什么可怕。
纵使有一百个袁盎,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伟大的功业,那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
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吴、楚等七国,不一定就不会成功。
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兴,奸臣正好趁此钻了空子。
晁错企图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
赏析苏轼在其人物史论中写了大量的翻案文章,立意新颖深刻,高远幽邃。
治国之策,行事之则;爱民之心,嫉恶之恨;他人之思,自我之省,都别出新见,发人之所未见,启人之所未思。
晁错曾提出“削藩”建议,后被汉景帝所杀。
“晁错之死,人多叹息”,苏轼却翻空出奇,以独特的视角,一家之言,阐述了晁错受祸原因,提出了仁人君子、豪杰之士应“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功”的主张。
文章开篇为泛泛概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起句看似虚写,实则却在暗说汉景帝时国泰民安中隐含着的诸侯之患。
接着,作者便围绕“患”字,从“坐”、“起”两方面进行分说。
“坐观其变”而不对祸患采取措施,那么祸患便会蔓延得无可救药;“起而强为之”而不等待时机,则夭F也同样不能保持治平安定的局面。
作者说的“起而强为之”,暗指晃错的削落。
下面,文章又结止上两句的意思。
引出“仁人君子豪杰之行”的作为,以此而暗与晃错柑比。
用“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
而苟以求名者之所能也。
”概写出历史上的失败者、又具体落实在晁错身上,暗含着对晃错失败原因的评论。
这两句堪称全篇关键之处,是作者论说的中心。
在此处,它还有承上启下的妙用:“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上承“起而强为之”;“苟以求名者”,下启“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
后面,“天下治平”几句,暗写景帝时的“七国之乱”;“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几句,又虚写七国起兵后晁错的态度。
因此,首段虽没直接点出晃错,但却句句在写晃错。
抽象中有具体,虚写里含实写,虚实相生中既使后面的论述高屋建扳,又让文章排宕开闺,具有一种滔滔的气势。
第二段,丈章在前面基础上较而易举地由抽象而具体,由隐而显。
由历史的抽象概说,过渡到具体的史事论述。
西汉社会诸侯的割据势力严重威胁着封建的中央集权、晃错继贾谊之后,屡次建议景帝“削藩”。
他说诸侯王“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呕,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汉景帝用其策,于是出现了“七国之乱”。
后来因谗言晁错被杀,后代之人多悲叹晃错的尽忠而蒙害。
但苏轼这里却一反传统老调,认为晃错获罪是由于“有以取之也”,从而使文章蹊径独辟、不同凡响。
第三段,作者一方面紧扣史事,另一方面却把笔触拉开,先提出“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介的观点。
然后便旁征博引用大禹治水的凿龙门、决江河和溃冒冲突来举例论证,提出“事至而不惧”、“徐为之所”才能使大事成功,以此而暗中指责晁错的临危而逃。
第四段是全篇的主体,这一段议论变得丰富,行文也变得曲折。
这一段通过有力的论说鞭辟近里地阐述了晃错取祸的原因。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苏轼认为“削藩”应该逐步进行,徐为之所”,而不应“骤削之”,骤削则必然导致“七国之乱”,这便是“无故而发大难之端”。
仁人君子豪杰却于此时挺身而出,所以能成大业,但晃错不在此时捐身,力挡大难,击溃七国,反而临危而逃,“使他人任其责”,那么“天下之祸”自然便集中在晁错身上了。
文章至此。
所议之事、所立之沦虽与前文相近,但观点与史事却逐渐由隐而显、由暗而明。
文章的气势也慢慢由弱而强、由平易而近汹涌。
紧接着,作者又连用了两个反问句,把文章的气势推向了的顶峰。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是谁引发出七国之难而又临危而逃了选择最安全的处所,把天子陷入至危的境地,这是忠义之士所愤惋之人,既使无袁盎的谗一也不会幸免十祸。
这样的结局的原因是“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
”这两个问句一波未平又起一波,使文覃呈现出汪洋惩肆的特征。
然而苏轼并不就此搁笔,他用两个条件再从反面假设晁错,把文章跳起的高浪又推向了深远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