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计划”指导意见
制定风险管理工作计划
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发展,风险管理作为保障企业稳健运营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企业风险,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特制定以下风险管理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确保企业资产安全、经营稳定和员工利益。
二、工作目标1.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风险识别、评估、监测和应对机制。
2. 提高员工风险意识,普及风险管理知识,培养风险管理人才。
3. 优化风险资源配置,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确保企业稳健发展。
三、主要措施1. 风险识别与评估(1)组织专业团队,定期对企业进行全面风险识别和评估。
(2)针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专项风险评估。
(3)建立风险数据库,实现风险信息的动态更新。
2. 风险监测与预警(1)建立健全风险监测体系,实时监测风险变化情况。
(2)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风险监测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3)制定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布风险预警信息。
3. 风险应对与处置(1)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明确风险应对责任和措施。
(2)建立健全风险处置流程,确保风险处置及时、有效。
(3)加强风险处置的跟踪和评估,不断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4. 风险教育与培训(1)开展风险管理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员工风险意识。
(2)组织风险管理培训,提升员工风险管理能力。
(3)鼓励员工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形成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文化。
5. 风险资源配置(1)优化风险资源配置,确保风险管理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充足。
(2)加强对风险管理项目的投入,提高风险管理效率。
(3)建立健全风险资源配置的监督机制,确保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四、实施保障1. 组织领导成立风险管理领导小组,负责风险管理工作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
2. 责任落实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确保风险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3. 考核评价建立风险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评估,确保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
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银监会最新发布的《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妥帖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要求持续推进网络借贷平台(P2P)风险专项整治,做好校园网贷、“现金贷”业务的清理整顿工作,下面是详细内容。
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xx〕6 号各银监局,机关各部门,各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股分制银行,邮储银行,外资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其他会管金融机构: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总体要求,银行业应坚持底线思维、分类施策、妥帖推进、标本兼治,切实防范化解突出风险,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现就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加强信用风险管控,维护资产质量总体稳定(一)摸清风险底数。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严格落实信贷及类信贷资产的分类标准和操作流程,真实、准确和动态地反映资产风险状况;建立健全信用风险预警体系,密切监测分析重点领域信用风险的生成和迁徙变化情况,定期开展信用风险压力测试。
各级监管机构要重点关注逾期 90 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超过 100%、关注类贷款占比较高或者增长较快、类信贷及表外资产增长过快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点治理资产风险分类不许确、通过各种手段隐匿或者转移不良贷款的行为。
(二)严控增量风险。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统一授信、统一管理,严格不同层级的审批权限;加强授信风险审查,有效甄别高风险客户,防范多头授信、过度授信、给僵尸企业授信、给空壳企业授信、财务欺诈等风险。
各级监管机构要重点管理放松授信条件、放松风险管理、贷款三查不到位等问题,对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发生的大额不良贷款暴露,要及时进行跟踪调查。
(三)处置存量风险。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综合运用重组、转让、追偿、核销等手段加快处置存量不良资产,通过追加担保、债务重组、资产置换等措施缓释潜在风险;通过解包还原、置换担保、救助核心企业、联合授信管理等方式,妥善化解担保圈风险;利用债权人委员会机制,按照一企一策原则制定风险处置计划;加强债权维护,切实遏制逃废债行为。
风险管理工作计划
风险管理工作计划一、引言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可以帮助企业识别、评估和应对潜在风险,保护企业的利益。
本文将制定一份风险管理工作计划,旨在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方法,以便组织能够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风险,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风险是指可能会对企业目标实现产生负面影响的未来事件或情况。
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够帮助企业避免或降低潜在风险带来的损失,并保护企业的信誉和声誉。
三、风险管理的原则风险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组织全员参与:风险管理不仅是高层管理者的责任,全员都应参与其中,共同识别和管理风险。
2. 系统化方法:风险管理需要建立一个系统化的方法,并确保其与企业的战略和目标相一致。
3. 信息共享:及时、准确地收集和分享风险信息,以便全面评估风险,做出明智的决策。
4. 持续改进: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应不断改进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
四、风险管理的步骤1. 风险识别:通过组织内外部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识别可能会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的风险因素。
2. 风险评估:对已识别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其潜在的风险影响和概率,并对其进行优先级排序。
3. 风险应对策略制定:针对不同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包括避免、转移、减轻和接受等。
4. 风险控制和监控: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确保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并持续监控风险的发展和变化。
5. 风险沟通与报告:及时与相关方沟通和共享风险信息,并定期向管理层报告风险管理的情况和成果。
6. 风险记录和总结:建立完善的风险记录系统,对风险管理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分享,为未来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五、风险管理工作计划的关键要素1. 目标和任务: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和任务,以指导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2. 资源和责任:确定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并明确各项任务的责任人和具体分工。
3. 时间计划:制定明确的时间表和里程碑,确保风险管理工作按计划进行。
全面风险管理意见建议
全面风险管理意见建议全面风险管理意见建议导语:风险管理应该是围绕一定目标的、具有具体的方法论、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将企业或个人的风险控制到可接受水平的一个动态的、闭环的、不断循环的过程。
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保证这种工作的持续运营,对企业或个人来说,都将会产生难以料想的益处,有利于企业的长久、稳定、持续的发展。
全面风险管理意见建议(一)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职能机构建设,防范企业经营风险1.增加机构设置,组建管理小组。
管理小组应熟知企业和本行业内外部环境,组内成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风险志别的能力,反应灵敏,严谨细致。
鉴于以往的经验,应增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加企业风险管理师的培训和认证的机会,通过专业而系统的学习提高管理层的素质,树立充分的企业风险管理意志。
企业高层有了系统的风险管理理念,才能进一步做出企业风险管理的战略战术规划,为企业有序的开展具体工作提供企业条件。
2.加大开展企业员工的风险教育和培训。
鉴于一些国有企业经营人员合同法律意志淡薄、业务素质不高的现状,加强员工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人力资源的配置,增强全员风险意志。
3.建立风险预警监测机制,构筑防范风险的屏障。
建立灵敏准确的外部环境监测系统。
企业必须加大对外部环境监测系统的投入,密切关注企业的具体状况及变化趋势。
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首先要对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预计可能发生的风险状态。
此外,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密切注意与本企业相关的各种因素,如环境因素、技术因素、目标因素和制度因素等变化发展趋势,从因素变化的动态中分析预测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
因此必须增加对环境、技术、目标和制度等风险志别和分析的成本。
(二)增加企业风险管理的控制机制,控制风险1.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的完善。
一方面,以企业风险管理的整合框架为准绳,制定完善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另一方面,需要对现行管理制度的清理、修改、补充和废止,及时发现并弥补制度设计和执行上的缺陷,不断完善制度体系。
风险管理指导意见
风险管理指导意见
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和方面。
以下是一些风险管理的指导意见:
1.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等环节。
同时,应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明确风险管理的责任和权限。
2. 加强风险识别和评估:企业应定期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了解各种潜在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这需要企业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机制,及时获取内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
3. 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企业应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包括避免、减轻、转移和接受等。
同时,应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
4. 加强风险控制和监测: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同时,应建立风险监测机制,定期对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5. 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企业应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
同时,应鼓励员工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形成
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文化。
6. 遵守法律法规: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应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防止因违法行为而产生的风险。
风险管理需要企业的全面参与和持续努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风险管理工作计划
一、前言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
为了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制定一套全面的风险管理工作计划。
以下是我司2023年度风险管理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三、工作目标1.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2. 提高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能力;3. 降低企业风险损失,提高企业经济效益;4.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共同维护企业利益。
四、主要措施1.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1)制定企业风险管理制度,明确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工作流程等;(2)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企业风险管理的决策、监督和指导;(3)建立风险管理档案,记录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情况。
2. 加强风险识别与评估(1)开展全面的风险识别,包括市场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2)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3)定期对风险进行回顾和更新,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3. 提高风险应对能力(1)制定风险应对预案,针对不同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2)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3)加强与保险公司、律师事务所等外部机构的合作,寻求专业支持。
4. 降低风险损失(1)加强内部控制,规范企业经营管理;(2)加强合同管理,降低合同风险;(3)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降低安全事故风险。
5. 加强沟通与协作(1)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提高风险管理意识;(2)与政府、行业协会、同行企业等保持良好关系,共同应对风险;(3)定期召开风险管理会议,总结经验,改进工作。
五、实施步骤1. 第一阶段(2023年1月-3月):制定风险管理工作计划,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2. 第二阶段(2023年4月-6月):开展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定风险应对预案;3. 第三阶段(2023年7月-9月):实施风险应对措施,降低风险损失;4. 第四阶段(2023年10月-12月):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持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金融租赁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指导意见模版
全面风险管理指导意见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制定目的及依据为建立科学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实现对风险全面、连续和系统性的管控,将风险控制在公司可承受的范围内并获取经营回报最大化,根据银监会相关指引、国际监管标准,借鉴同业经验,结合外部形势变化以及过往风险管理实践,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条管理目标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根据监管要求和公司管理策略,在统一的风险管理框架下,通过整合风险管理资源,建立完善的风险治理机制和组织架构,以及科学的风险识别、评估、计量、控制/缓释、监测和报告流程,透明的考核与奖惩机制和健康的全员风险管理文化,逐步构建促进业务发展和价值增值型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实现对公司各类风险的全面有效管理,努力降低风险损失,保证业务正常和持续开展。
具体目标包括:(一)充分揭示和持续监测公司面临的各类风险,清晰了解风险管理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二)在合理评估的基础上,合理应对各类风险,保证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三)建立关键风险指标体系,实现对风险的分析、预警和风险控制的前移。
(四)建立和完善风险损失事件数据库及全面风险计量模型,实现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并通过更为准确的资本计量来有效节约资本。
(五)降低突发性事件的冲击,保证业务正常开展。
第三条管理原则公司在风险管理中应始终贯彻全面、优先、审慎、独立、适用的基本原则。
(一)全面性:风险管理应覆盖公司各项业务、各类产品、各个操作环节,以及相关的部门和岗位,并建立统一的风险文化。
(二)优先性:公司应在观念、制度、程序上始终体现风险控制优先的原则。
在开展新业务之前,应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在新的规章制度出台之前,应进行内控、合规性审查,确保与外部监管规定和内部规章制度相一致。
(三)审慎性:风险管理应以审慎经营为出发点,公司的经营管理和业务开展均应体现风险控制的要求,不能以牺牲资产质量、弱化风险管理来加速业务发展。
(四)独立性:各风险管理部门应独立于业务部门,并独立地对风险水平进行分析和判断,在业务运行的各个环节都应保持风险管理的独立性。
风险管理指导意见
风险管理指导意见为进一步提高全员识别、控制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厂风险管理整体水平,保证HSE管理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厂提出如下风险管理指导意见,希望各单位、各部门贯彻落实。
一、风险管理的指导思想:以开展全员性风险识别、控制为重点,以提高职工抗风险能力为核心,以强化教育培训为手段,本着结合实际,注重实效的原则,提高厂风险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风险的组织管理(一)安全保卫部是本厂风险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本单位的风险管理实施计划,指导、检查车间(站、队)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价情况,组织相关人员对下属车间的《车间风险评价手册》进行审核,提出修改意见,并将各类风险及其削减措施分类,制定车间控制风险和二级单位控制风险,将无法进行控制的风险,上报公司生产处。
(二)各车间要成立以车间主任为组长,其他主管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安全员为成员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负责组织班组人员进行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及相应的培训,使作业人员全面掌握本岗位的风险和控制措施。
同时组织车间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作业人员组成专家组,对班组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补充和评价,确定可接受风险和不可接受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三)车间的工程技术人员负责编写《车间风险评价手册》,并由安全员负责审核,车间主管领导审批。
三、风险识别风险识别要以作业实施为内容,以班组为基础,以车间为核心。
各车间要以班组为单位,根据作业内容画出风险分析框图,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作业风险识别,并填写《HSE风险识别及控制分析表》,作为全员风险识别的原始依据。
风险识别过程中,要根据作业顺序、操作过程逐项进行识别,同时要考虑天气、自然状况和周围环境的变化及其它有害因素。
如:大风、雨雪、天黑、带电、放射性及可燃物、有毒物、污染物排放等。
(一)日常检维修作业(需要办理检维修作业票的作业)的风险识别主要依据作业票界定的内容。
但对于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其它风险也要予以识别,并在作业票的增补栏中添加并确认。
农商行 风险管理工作意见
针对农商行的风险管理工作,以下是一些意见:
1.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明确风险管理的责任主体、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建立风险识别、评估、监控、控制和应对机制等。
2.加强信贷审查和风险评估:通过客户调查、财务分析、抵质押评估等手段,对借款人的
还款能力、信用状况、还款意愿等进行综合评估,减少不良贷款发生的可能性。
3.严格控制信贷风险:根据客户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等因素,合理设定贷款
利率、期限和额度,同时加强对贷款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点。
4.增强资本充足性:合理配置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为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好充分准
备。
5.强化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对业务流程、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监督和
检查。
6.加强员工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加强培训,提高员工对风险管
理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7.合规经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加强内部合规管理,防范各类违规行为。
以上是一些关于农商行风险管理工作的意见。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银行风险部管理工作计划
一、前言为加强银行风险管理,提高风险防控能力,确保银行稳健经营,根据我国银行业监管政策和银行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风险管理部管理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金融监管政策,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主线,以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为目标,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强化风险监测预警,确保银行经营安全稳定。
三、工作目标1.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实现风险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2. 提高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及时发现和化解各类风险隐患。
3. 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确保银行在面临风险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
4. 提高风险文化建设,增强员工风险意识,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
四、具体措施1.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1)修订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确保制度体系覆盖全面、科学合理。
(2)明确风险管理部门职责,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作,形成风险管理合力。
(3)建立健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对各类风险进行实时监测,确保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2. 提高风险监测预警能力(1)加强风险数据收集和分析,提高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
(2)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提高风险监测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加强风险信息共享,实现风险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
3. 提高风险应对能力(1)制定风险应急预案,明确风险应对流程和措施。
(2)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对风险的能力。
(3)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政策导向,确保风险应对措施的有效性。
4. 提高风险文化建设(1)加强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员工风险意识。
(2)开展风险管理宣传,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
(3)设立风险奖励机制,激发员工积极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
五、工作进度安排1. 第一季度:完成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修订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2. 第二季度:加强风险监测预警,提高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
3. 第三季度:开展风险应对演练,提高员工应对风险的能力。
4. 第四季度:总结全年工作,评估风险防控效果,为下一年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优化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建议与意见
优化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建议与意见一、引言金融风险是一个高度复杂和动态变化的领域,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将提出一些关键的建议和意见,以帮助金融机构优化其风险管理策略,以应对不断增加的金融风险。
二、加强监管与合规性控制1.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金融机构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合规性和透明度。
2. 加强监管: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并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来遏制违规行为。
3. 提高透明度:金融机构应增加信息披露和报告,并向投资者展示其风险管理框架。
三、全面评估风险承受能力1. 风险测量与评估:金融机构需要定期进行全面的风险测量和评估,以了解其承受能力,并及时调整风险暴露程度。
2. 资本管理:金融机构应建立适当的资本管理策略,以确保其能够应对并充分覆盖风险。
四、强化风险监控与预警机制1. 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金融机构需要建立实时监测系统,以及早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风险问题。
2. 加强数据分析能力:金融机构应提供具备高级数据分析能力的团队,以帮助识别和解读各类风险信号。
3. 发展预警模型: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发预警模型,帮助预测和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
五、加强人才培养与知识分享1. 加强培训计划:金融机构应制定全面的培训计划,以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和风险意识。
2. 知识共享与合作:金融机构可以积极参与行业内部或跨行业组织,并加强与其他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合作。
六、持续改进与创新1. 定期回顾与评估:金融机构应定期回顾其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并及时调整和改进。
2. 引入新技术与工具:金融机构可以考虑引入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来加强风险管理的效能。
七、结论为了优化金融风险管理策略,金融机构需要加强监管和合规性控制,全面评估风险承受能力,强化风险监控与预警机制,并持续改进与创新。
此外,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和知识分享,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银行风险管理工作意见
银行风险管理工作意见银行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险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对于银行来说,风险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一项必需,还是银行长期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篇文章将具体探讨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1.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银行应该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完整体系,包括风险分类、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监测、风险信息披露等环节。
通过这一完整的体系,银行能够对各类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2.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型风险评估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银行应该建立科学严谨的风险评估模型,注重数据的质量、时效性、完整性等因素,利用先进的评估方法和工具进行分析和判断。
相对于传统模型,更应该重视风险高度客观性和准确性,确保风险评估结果能够未雨绸缪、及时掌握。
3.加强对关键客户的监管和审查银行应该对关键客户进行常规监管和审查,以保证客户的财产安全和银行的风险控制。
关键客户包括在同行业中地位重要、经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或重要客户,银行应该对其进行定期审核,进行财务状况和经营资质的审核,防范客户在银行交易中造成的各种风险。
4.强化风险控制措施在银行风险控制中,强化各种风险防范措施是必要的。
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审计以及风险预警等措施。
在交易过程中,银行应该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增强自身交易的安全性,避免交易中的各种风险。
5.加强员工业务培训和管理银行的员工是银行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一环。
银行应该加强员工的业务培训和管理,为员工提供有关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和经验知识,培养团队意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同时,银行应该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和监督,防止员工在工作中的恶意行为,减少员工对银行风险管理所带来的内部风险。
6.加强与相关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银行应该与相关监管部门建立密切联系,及时获得监管部门对银行监管政策、法规的解释和指导意见,加强与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形成合力,共同维护银行的稳定和安全。
银行风险管理工作意见
20__年是中行股分制改革和推进上市工作的关键一年,为适应总行授信决策集中化、专业化管理的要求,针对授信审批、五级分类,信用评级三集中的发展方向,为保持我行授信业务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实现速度、规模、质量、效益、结构的动态平衡,今年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省市行 20__年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以实施信贷资产“生命工程”为核心,以加快授信业务发展和控制风险为重点,以加强授信业务动态监控和实施后评价为手段,夯实基础工作,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风险窗口指导,努力提高授信从业人员的风险防控能力和政策、行业、企业的研判能力,确保实现加权信贷资产不良额控制在 7XXX 万元、不良率控制在 2%以下的目标。
第一个变化是通过注资和财务重组,对不良资产进行划转和剥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行的资产质量。
20__年底中行整体不良资产比率已经降到 5.09%。
第二个变化是股分制改革使得中行的公司管理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
“三会一层”的组织架构已经建立。
董事会成为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下设风险政策委员会;监事会负有监督管理层风险管理工作的职责;管理层具体领导全行风险管理工作。
第三个变化是股分制改革使得公司的利益关系者增加,特殊是股权结构发生了变化,对风险管理的要求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第四个变化是中行已经启动三项重大改革,即流程整合,人力资源改革和信息披露制度改革,这些改革都将给风险管理带来很大变化。
流程整合要充实前台,加强中台,集中后台,要改变四级经营四级管理的长蛇阵;风险管理要实行集中化、专业化、垂直化、扁平化重组;风险管理观念需要转变,风险管理不仅仅是纯粹的管理行为,风险管理创造价值,风险管理可以节约成本,风险管理可以带来收益。
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即是着眼于实现银行资本、规模、速度、风险、效益持续动态的平衡,具有内在自我完善功能,在银行的持续经营中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它是风险管理的偏好、战略、组织架构、政策、制度、决策、监控、考核评价机制的总称。
建议书的风险管理计划
建议书的风险管理计划一、引言作为一名资深律师,我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在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参与了多个行业的合同、协议书的起草和审查。
本文旨在就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一些建议,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风险。
二、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1. 风险识别在制定风险管理计划之前,企业应当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风险识别。
这包括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明确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并将风险按照优先级进行排序。
2. 目标设定企业应当明确风险管理计划的目标。
目标的设定应当具体、可量化,并结合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
例如,目标可以是减少风险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3.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计划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对各项风险进行评估,企业可以了解风险的潜在影响和可能带来的损失,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评估的方法可以包括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4. 防范措施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企业应当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风险转移、风险承担和风险控制等。
此外,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措施的有效执行。
5. 资源分配风险管理计划需要充足的资源支持。
企业需要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确保风险管理活动得到充分的支持和落实。
资源的分配应当根据风险的大小和重要性进行优先级排序。
三、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1. 管理责任企业应当明确风险管理的管理责任。
一般而言,高层管理人员应当对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负有直接的责任,并将其纳入组织的日常管理和决策中。
2. 组织与沟通风险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因此,企业应当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组织和沟通机制。
这包括明确各部门和人员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和责任,并确保信息畅通和共享,以促进风险管理的协同作用。
3. 监测与反馈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需要进行持续的监测和反馈。
企业应当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监测机制,及时了解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4. 健全应急预案即使在制定和执行风险管理计划的过程中,企业仍然可能面临一些无法预见和控制的风险事件。
“风险管理计划”指导意见
《药品风险管理计划指导意见》(2009.11.6)一、概述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上市药品风险管理机制,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从通报到药品召回、撤市等一系列措施以保护公众健康。
但是企业是药品安全责任人,对产品有着更深刻与全面的了解,企业尽早参与上市药品的风险管理对于减少患者伤害具有重要意义。
《药品风险管理计划指导意见》旨在指导国内药品生产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根据本指导意见,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在收集整理各种药品安全性资料的基础上,评估药品风险,制定和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在保证药品疗效的同时实现药品风险的最小化,从而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本指导意见是根据我国国情,并参照了欧美关于风险控制的主要思想而制订的。
本指导意见适用于那些存在严重药品安全风险的药品。
其他药品也可参照本指导意见实施。
二、主要内容药品风险管理计划包括产品基本情况、药品安全性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研究、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必要性评估、风险控制措施、风险控制措施汇总表六部分。
(一)产品基本情况企业应当系统梳理药品信息,包括药品名称(包括商品名、通用名)、药品编码(如有)、批准文号、生产企业名称、中国首次获得上市许可和上市销售的时间、全球首次获得上市许可和上市销售的时间(如有)、药品药物类别与作用机制简述、适应症(或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剂型、规格等基本信息。
对于未经系统上市前研究而上市的药品,企业还需要梳理药品历史沿革,简要的研发情况、生产情况,以及目前所执行的国家标准等补充信息。
(二)药品安全性评价企业应当系统梳理药品的非临床研究、临床研究以及药品上市后的使用与监测资料。
在对资料进行系统梳理、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企业需要总结出上市药品的突出安全性问题,包括药品的已知严重风险和潜在严重风险,以及高危人群1.非临床研究资料。
企业需要在系统梳理药品非临床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按照附件1要求完成非临床研究综述。
在综述最后,企业需要总结:现有非临床研究资料提示了临床需要关注哪些安全性问题;现有非临床研究资料可以解释临床存在的哪些安全性问题。
集团井控风险评估分级管理指导意见
集团井控风险评估分级管理指导意见
集团井控风险评估分级管理指导意见是一份文件或指导方针,旨在帮助集团或组织对井控(即油井或天然气井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
这份指导意见通过将井控风险分为不同的级别,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方法来识别、评估和处理井控风险。
根据这份指导意见,井控风险被分为不同的等级,通常是从低到高。
这些等级通常根据井控风险的严重性、概率和可能的后果来确定。
通过进行风险评估,集团可以确定每个井控风险的级别,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或控制这些风险。
在评估井控风险时,集团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如风险矩阵、风险评估表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集团系统地收集和分析与井控风险相关的信息,并根据其重要性和紧急性来确定风险的优先级。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集团可以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和措施,以减少或消除井控风险的影响。
除了风险评估和管理之外,这份指导意见还可能包括关于培训和教育的建议,以确保员工具备正确的井控知识和技能。
此外,还可能提供一些案例研究或最佳实践,以帮助集团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井控风险。
总之,集团井控风险评估分级管理指导意见是一份帮助集团或组织评估和管理井控风险的文件或指导方针。
它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方法来识别、评估和处理井控
风险,并可能包括关于培训和教育的建议,以及案例研究或最佳实践。
银行风险管理工作意见
银行风险管理工作意见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确保银行经营活动的稳健运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本文将从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监测与报告、风险控制与缓释、风险文化与培训、内部审计与合规、信息技术保障、应急预案与处置以及持续改进与优化等八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工作意见。
一、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要求银行能够全面、系统地识别出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
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机制,包括定期的风险排查和不定期的专项检查,确保无遗漏地识别出各类风险。
同时,银行还应加强对风险的评估工作,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确定风险的大小、发生的可能性和对银行经营的影响程度。
二、风险监测与报告风险监测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要求银行能够实时监测风险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问题。
为此,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测体系,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各类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
同时,银行还应建立健全的风险报告制度,确保风险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为风险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三、风险控制与缓释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核心目标,要求银行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的发生和扩大。
银行应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承受等。
同时,银行还应积极探索风险缓释的途径和方法,如通过资产证券化、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降低风险对银行经营的影响。
四、风险文化与培训风险文化是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石,要求银行能够建立起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的风险文化。
银行应通过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加强风险意识教育等方式,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
同时,银行还应定期开展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水平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五、内部审计与合规内部审计是确保银行风险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要求银行能够定期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内部审计和评估。
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品风险管理计划指导意见》(2009、11、6)一、概述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得上市药品风险管理机制,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从通报到药品召回、撤市等一系列措施以保护公众健康。
但就是企业就是药品安全责任人,对产品有着更深刻与全面得了解,企业尽早参与上市药品得风险管理对于减少患者伤害具有重要意义。
《药品风险管理计划指导意见》旨在指导国内药品生产企业开展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
根据本指导意见,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在收集整理各种药品安全性资料得基础上,评估药品风险,制定与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在保证药品疗效得同时实现药品风险得最小化,从而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本指导意见就是根据我国国情,并参照了欧美关于风险控制得主要思想而制订得。
本指导意见适用于那些存在严重药品安全风险得药品。
其她药品也可参照本指导意见实施。
二、主要内容药品风险管理计划包括产品基本情况、药品安全性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研究、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必要性评估、风险控制措施、风险控制措施汇总表六部分。
(一)产品基本情况企业应当系统梳理药品信息,包括药品名称(包括商品名、通用名)、药品编码(如有)、批准文号、生产企业名称、中国首次获得上市许可与上市销售得时间、全球首次获得上市许可与上市销售得时间(如有)、药品药物类别与作用机制简述、适应症(或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剂型、规格等基本信息。
对于未经系统上市前研究而上市得药品,企业还需要梳理药品历史沿革,简要得研发情况、生产情况,以及目前所执行得国家标准等补充信息。
(二)药品安全性评价企业应当系统梳理药品得非临床研究、临床研究以及药品上市后得使用与监测资料。
在对资料进行系统梳理、综合评价得基础上,企业需要总结出上市药品得突出安全性问题,包括药品得已知严重风险与潜在严重风险,以及高危人群1、非临床研究资料。
企业需要在系统梳理药品非临床研究资料得基础上,按照附件1要求完成非临床研究综述。
在综述最后,企业需要总结:现有非临床研究资料提示了临床需要关注哪些安全性问题;现有非临床研究资料可以解释临床存在得哪些安全性问题。
对于未经系统上市前研究而上市得药品,企业可以总结为保证公众继续获得质量可控安全有效得药品,需要补充哪些非临床研究。
2、临床资料。
企业需要在系统梳理药品临床资料得基础上,按照附件2要求完成临床资料综述。
在综述最后,企业需要总结:现有临床研究资料提示了临床需要关注哪些安全性问题,哪些得到了非临床研究得支持,哪些需要重点关注并进一步研究,实际使用人群中哪些就是未经上市研究得人群。
对于未经系统上市前研究而上市得药品,企业可以总结为保证临床继续安全有效地使用,需要补充哪些临床研究。
3、不良反应/事件资料。
企业需要在系统梳理药品上市后监测资料得基础上,按照附件3要求完成不良反应/事件资料综述。
在综述最后,企业需要总结:新得不良反应/事件与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得性质、严重程度、相关流行病学信息,以及同类药得不良反应信息,其中哪些就是已知风险,哪些就是潜在风险,哪些风险需要重点关注并进一步研究,这些风险就是否存在高危人群。
对于未经系统上市前研究而上市得药品,企业可以总结为保证药品得临床安全使用,需要在药品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禁忌等项目补充哪些信息。
4、其她资料。
如果有食物-药物与药物-药物间相互作用得研究或文献资料,企业需要总结相关物质、相互作用效应、证据来源、可能得作用机制、潜在得健康风险,并讨论不同适应症人群可能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得潜在风险。
如果有可能得药物过量、病原体污染、滥用、超说明书使用(尤其就是儿童超说明书使用)等资料,企业也需要总结。
5、总结突出安全性问题。
企业应当在综合分析评价前述资料得基础上,总结出上市药品得突出安全性问题,包括药品得已知严重风险与潜在严重风险,以及高危人群。
(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研究针对每一个突出安全性问题,企业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不良反应监测以及相关研究。
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制度,对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主动开展调查,妥善处置,及时报告。
企业应当规定:(1)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得组织体系与报告程序,说明企业内部组织体系及实施概况,如何实现AE得收集与报告,向管理部门(快速)报告得程序与要求;(2)定期汇总报告(如PSUR)程序;(3)不良反应调查与处置程序,明确企业在发现问题后如何组织调查评价、如何处理、如何与管理部门沟通等。
2、研究。
只有通过药物流行病学研究,企业才能确认药品就是否存在安全性问题、总结出药品安全性问题得特征。
企业需要针对每一突出安全性问题,确定就是否需要开展研究、研究得目标与理由、研究方案得名称、研究期间发生重大安全事件得评价与处理程序等。
企业需要汇总拟计划或已开展得研究信息,包括研究名称、方案版本、实施状况以及预期提交研究报告得时间。
对于已完成得研究,企业需要汇总研究得主要结果与相关安全性数据(研究报告作为附件),以及企业依据该研究所采取得措施。
(四)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必要性评估企业应当评价并判断药品标准、包装与说明书得修订就是否已经足以控制某一突出安全性问题,就是否有必要开展其她风险控制措施。
如果企业认为某一突出安全性问题不需要采取风险控制措施,需要有充分得证据支持。
企业还需要评价可能因药品名称、特征(制剂与包装得大小、外观与颜色)、使用说明、不正确给药方式、不同规格间视觉(或物理性状)得差异、儿童意外服用等原因所致得用药错误,同时提出减少错误用药得方法。
(五)风险控制措施企业在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必要性评估得基础上,确认需要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得产品,提出拟采取得风险控制措施。
对于某一突出安全性问题,风险控制措施可以包括药品标准、包装与说明书得修订,宣传教育,药品获得各环节得提醒以及限制药品获得等措施。
企业可以根据不同品种以及不同得风险管理目得,决定采取一种或多种风险控制措施。
所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得种类多少与产品得风险大小无关,只为在特定条件下实现产品得风险控制。
对于已知风险,企业可以不采取主动监测与相关安全性研究,而在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必要性评估得基础上,直接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六)风险管理措施汇总企业可以以列表形式汇总针对每一突出安全性问题所采取或拟采取得研究与风险控制措施。
三、名词解释药品风险管理就是指通过药品风险检测、风险识别、风险控制与风险交流以减少用药风险,并通过风险控制措施得有效性评估不断提升药品风险效益得平衡点。
药品风险管理就是一个循环往复得过程,贯穿于药品得整个生命周期。
药品风险管理计划就是药品生产企业在药品上市后为更好得发挥药品得效用、减少药品风险,使药品给用药人群所带来得风险最小化而制定得计划。
药品风险管理计划就是企业实施药品风险管理得重要文件。
药品风险就是与药品有关得危及人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得危险。
已知风险:药品说明书已经收载得、或者因果关系已经明确得药品风险,可以就是药品不良反应。
潜在风险:药品说明书还未收载得、或者因果关系仍未明确得药品风险,可以就是药品不良事件。
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必要性评估就是在药品安全性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研究得基础上,评估每一突出安全性问题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得必要性。
四、参考文献Guidance for Industry Good Pharmacovigilance Practices and Pharmacoepidemiologic Assessment、FDA 2005、3Guidance for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Use of Risk Minimization Action Plans、FDA 2005、3Format and Content of Proposed Risk Evaluation and Mitigation Strategies (REMS), REMS Assessments, and Proposed REMS Modifications、FDA 2009、9GUIDELINE ON RISK MANAGEMENT SYSTEMS FOR MEDICINAL product for human use、EMEA、2005、125.TEMPLATE FOR EU RISK MANAGEMENT PLAN、EMEA、2006、9五、附件附件1、非临床资料综述项目1.药学研究综述。
2.毒理学研究综述,包括重复给药毒性、生殖/发育毒性、肾毒性、肝毒性、遗传毒性、致癌性等研究得综述。
3.一般药理学研究综述,包括心血管药理(包括QT间期延长)、神经系统药理等研究得综述。
其她研究综述,包括药物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支持药品在特殊人群使用得非临床研究、以及与用药安全有关得其她研究。
5.总结附件2、临床资料综述项目与说明1.临床试验综述。
临床试验资料可以将上市前临床实验与上市后临床试验分别综述。
企业可以根据不同适应症按照用药时间、剂量水平、年龄性别、人种、特殊人群、研究设计类型等指标分别总结用药人数、人时等数据。
上市前临床试验还包含全面得生物学指标,可以通过与对照组比较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以发现药品风险。
2.流行病学研究综述。
流行病学研究资料可以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逐一梳理每一研究得研究类型、研究人群、研究周期(用药时间)、用药人数、人时等信息。
3.上市后使用资料综述。
企业可以根据不同适应症,分别按照年龄性别、剂量水平总结用药人数、人年(或包装)等药品上市后得使用数据。
由于实际使用人数与人年(或包装)数据很难准确获得,如果用销售数据推算使用人数时,应当提供计算得具体情况及理由。
企业可以根据上市后得实际使用数据,总结与说明书不同(包括超说明书使用)得实际使用情况。
企业还可以汇总各国监管部门所采取得管理措施。
4.未经上市研究得人群。
未经上市研究得人群就是药品上市后使用得潜在高危人群。
企业可以通过汇总上市前研究得用药人数、用药者年龄范围及研究得排除标准,分析实际用药人群与目标用药人群之间得相关性,讨论现有人体安全性数据得局限性。
企业可以讨论那些未列入药品禁忌症但在研究中被排除得患者得用药情况。
企业还可以讨论特殊人群得用药安全,包括儿童、老人、孕妇或哺乳期妇女、患有相关疾病者(如心肝肾功能不全者)、与上市前临床试验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得患者、具有遗传多态性得亚组人群、不同种族与/或人种。
5.总结附件3、不良反应/事件监测资料综述项目与说明1.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企业应当建立企业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数据库,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进行日常分析评价。
企业需要总结数据库中所收集得新得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分析其详细情况、报告来源、相关文献,提出就是否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或者采取风险控制措施等。
企业还需要总结数据库中所收集得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分析风险得严重程度与结局、风险得性质与严重性、在研究中得不良反应/事件数以及95%可信区间、不良反应/事件得背景发生率、风险因素、可能得发生机制、可预防性、该事件对公众健康得潜在影响、证据来源以及所采取得管理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