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画简图分析重叠部分,理解重叠问题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正确解答重叠现象中的相关数量。
2. 经历活动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建立重叠问题模型。
3.在探究生活中的重叠问题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到数学价值的。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利用直观图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经历活动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探究重叠问题。
出示情境:小熊要到河对岸去玩,可是河面没有桥,怎么办呢?聪明的小熊找来两块木板,用木板搭了一座桥,那它是怎么搭的呢?想不想看看?(课件演示)看懂了吗?那你能试着把图中的数学信息整理出来将题目补充完整吗?【图打印给学生】35厘米50厘米10厘米?厘米两块木板,一根长()分米另一根长()分米连接处长()分米。
谁想把你整理的数学信息和大家交流一下?现在就请同学们一起帮小熊算一算它搭的桥有多长好吗?开始吧。
(学生独立解答)分析算式和算理:师:老师将大家的几种不同的方法写在黑板上,那现在就请大家对着大屏幕上的图来讨论一下:到底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呢?看谁能把道理说清楚?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列法:(1)35+50+10【你同意这个算式吗?对照课件展开图,小熊是这样搭的吗?】(2)35-10+50-10【指一指35-10和50-10分别表示的是哪一部分,那这两部分合起来是小熊搭的桥的长度吗?哪里不对?看来减掉两个10不行。
】(3)35+50-10【那这个算式正确吗?说说为什么?】师:小熊搭的桥并不等于两块木板的总长,可以看成35分米加上这一块的长度,那这块的长度是多少呢?(50-10)那如果不减掉下面的10分米,减掉上面的10分米可以吗?也就是说接头处的两个10分米只要减掉其中一个10分米就可以了是吗?所以35+50-10这个式子是正确的。
(3)师:我们顺利解决了刚才的问题,现在挑战继续进行。
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重叠问题)》精品教案.doc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岳口小学陈伟熙教学目标:1.借助直观图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丰富对直观图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课前交流,进行关于“看书”和"画画”的爱好“小调查”。
让他们说说“喜欢...... ”,以及"既喜欢......又喜欢......”并判断其中的区别。
2.导入新课。
对于不同的爱好,一个人是可以有多种选择的,这就会导致角色的重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重复现象。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重叠问题。
(板书课题:重叠问题)二、探索新知师:森林中的小动物们要召开艺术节了,有唱歌比赛,有画画比赛,等等,想知道有哪些小动物报名了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报名表唱歌小猪小鸡小狗小牛小老虎小狮子小白兔小鸟画画小牛小松鼠小青蛙小乌龟蝴蝶小猪小狗小熊小鹿师:报名歌唱比赛的有几种小动物?数好了就说出来8种报名画画比赛的有几种小动物?9种一共有多少种小动物报名参赛?17种14种........ 真的是17种吗?再想想?有想法可以大胆的说出来,没关系!就这么几种动物,同学们怎么会出现了不同的答案呢?这是为什么呢?生:有的动物是重复的。
师:那重复的话应该怎么办?生:重复的只能算一种。
师:恩,有道理。
有的重复了,那到底是几种?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课堂调控:我看有哪些同学做好准备啦?)遇到重复的大家就说“重复了(鼠标移动数)生:1种、2种、3种.... 8种、重复了,11种、重复了,12种、重复了,13种、14种。
师:区区14种动物让我们数了这么久,看来这个表格并不好数。
有的重复了,有的没重复,这样方便看出重复吗?那怎样排才能使我们一目了然呢?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个是重复的哪个不是重复的呢?生:...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对这个表格进行整理,听清要求。
《重叠问题》说课稿(通用3篇)
《重叠问题》说课稿(通用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末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作者为大家采集的《重叠问题》说课稿(通用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翼对大家有所匡助。
《重叠问题》说课稿1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108页的数学广角例1,也就是重叠问题。
我先说说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教材1、数学广角是新课程增设的内容,也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其实它是属于小学奥数的一个教学内容,但是现在要拿来面对班学生进行教学,无疑在内容上要进行简化,在教学上要进行细化,不然的话就不能达到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集合的知识体系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
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思想方法了,所以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但还没有抽象成集合的思想。
而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如,把一堆图形分类,需要一定的标准,这种分类思想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所以集合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但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集合圈。
本节课教材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了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教学要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集合圈)表示“重叠现象”的方法,了解到直观图各部份的意义,特殊是重叠部份(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份内容,思维力度较强,有一定的挑战性。
2、说教学目标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三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我制定了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重叠问题-人教新课标
标题:三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重叠问题——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叠问题的概念,能够识别和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重叠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解决重叠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重叠问题的概念:两个集合中,有一部分元素同时属于这两个集合。
2. 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画韦恩图,找出重叠部分。
3. 重叠问题的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重叠问题的概念,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画韦恩图,找出重叠部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重叠问题的存在,例如:一个班级中既是篮球队员又是足球队员的学生。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观察实例,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重叠问题。
(2)引导学生画韦恩图,找出重叠部分。
(3)总结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重叠问题。
(2)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正确画韦恩图,找出重叠部分。
4. 应用拓展(1)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重叠问题,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
5. 总结反馈(1)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收获。
(2)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重叠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重叠问题,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如何改进。
2. 学生反思:自己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如何解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重叠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三年下册《重叠问题》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___年版)》解读中指出,“核心概念本质上体现的是数学的基本思想。
”因此,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应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基于此认识,本节课将以此为理论支撑,充分借助直观图创设合理有效的情境,丰富学生实践活动经验,有机渗透集合思想,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08页例1。
教材与学情分析“重叠问题”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的初始。
教材中的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由此,巧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目标要求上,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基本的思想。
学生学习过有关思想和方法。
本节课所要用到的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
因此,需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从两个并列的集合图中去探究,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中,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进而感受其神奇的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这样的教学或许更符合学生的学情。
教学思考⑴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学生在数数、分类、简单运算中有见过集合图,对此学生并不陌生,但对于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则是第一次接触。
⑵教学的着陆点在哪里?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能利用借助集合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领悟数学思想是学习的重点。
应当注意的是,这其中数学思想的渗透是潜移默化的。
⑶本课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学生体验韦恩图的形成过程,理解其各部分的意义,并能应用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应是本节课的首要任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重叠问题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重叠问题说课稿篇一: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重叠说课稿2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重叠问题》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内容:《重叠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广角”例1。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是属于集合思想一个数学体系。
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
如学习数数时,把2个三角形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
而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
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我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3、教学目标:综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在实际调查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2)能利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4、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对重复部份的理解。
二、说教法重叠问题属现代小学数学第六册的智力游戏,非教学内容,所以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允许有差异性,即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所以设计的重叠问题有较简单的,也有一题多果的,一题多法的,还有课后让学生继续研究重叠问题的实践题目,使每个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各有所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由于重叠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较复杂和抽象,所以设计让学生在操作学具中领会重叠问题的基本结构,并让他们借助实物图、等帮助思考;根据确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我将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种感官被调动起来,主动参加学习过程。
2、设置认知冲突,感知体验集合图。
以“这一小组一共有几人”这一问题冲突为线索,让学生提出问题,当学生解答时出现分歧时,进而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集合图)来理解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到集合图的作用。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重叠问题-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重叠问题人教新课标作为一名教师,我对于三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重叠问题人教新课标有着深入的理解和实践。
在此,我将按照您的要求,详细阐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六单元《重叠问题》中的第107页至第108页。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重叠问题的概念、分类及求解方法,并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掌握重叠问题的解决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叠问题的概念,学会用图示和文字两种方式表示重叠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列举、画图等方法分析解决重叠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重叠问题的本质,学会用图示和文字表示重叠问题。
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能够独立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纸。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小明有2个苹果,小华给了小明1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几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重叠问题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重叠问题的图示和文字表示方法,讲解重叠问题的分类及求解方法。
3. 例题讲解:选取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如“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甲车每小时行驶60公里,乙车每小时行驶80公里。
两车相向而行,3小时后相遇。
请问甲车行驶了多少公里?”引导学生运用列举、画图等方法分析解决重叠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重叠问题,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给了小明2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几个苹果?”5. 团队合作:分组让学生互相讨论、解答重叠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重叠问题的概念及分类2. 重叠问题的求解方法3. 典型例题解析4. 学生随堂练习及答案七、作业设计答案:图示表示为:小华5个苹果 + 小明3个苹果 = 总共8个苹果。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108页例1《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教学目标】1、学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经历用直观图表示重叠问题的探究过程,体会图示的形象直观性。
渗透集合的思想,学会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3、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及解决简单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用集合图表示重叠问题。
【教材分析】“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是人教版数学3年级下册新增设的一个内容。
“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集合思想方法。
集合是一种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而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这与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的总人数不相符合,从而使学生学会利用集合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此基础上,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计算方法及含义。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在观察、交流、反思、体验等数学活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从而真正落实在自主探究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提升的目标。
【学情分析】集合思想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为学生在3年的学习过程中,其实早就已经在体验和运用集合的思想了。
例如,学生在学习分类时,学会将同一种物品圈在同一个圈里;在学习数数时,学会将5棵树、6枝笔、8只小鸟圈在一个封闭圈中,其实这些都蕴涵着集合思想的原型。
陌生,是因为学生此前对集合从没有主动、充分地感知过,教材中的集合图也仅仅是以单个圈(或框)的方式来呈现的,而本节课学习的却是含交集的集合图。
重叠问题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重叠问题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重叠问题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重叠问题》例1,练习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1、在游戏中培养创新思维,体验重叠,探究新知2、会借助直观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新知的兴趣,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体验重叠,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直观图中各部分的意义,借助直观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PPT课件,苹果图卡片,圆圈。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
二、在游戏中探究新知。
1、体验完全重叠,并引出课题。
① 、游戏要求;把一个苹果装进两个圈里,每个圈里有一个。
②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后,展示作品。
③ 、理解重复,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2、体验部分重叠,引出重叠图,了解各部分的含义。
①、游戏要求:把三个苹果装进两个圈,每个里有两个。
②、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汇报后教师演示粘贴。
③、理解各部分的含义:课件演示。
红圈部分,蓝圈部分,重叠部分……④、揭示韦恩图及其来历。
⑤、质疑,应该是2+2=4个,为什么只有3个呢?3、感受总数与重叠数的关系,设计重叠图,探究解题方法。
①、根据要求画一画,算一算。
要求:每个圈里装三个苹果,两个圈一共装多少个?②、指名回答,课件演示。
3+3=63+3-1=53+3-2=43+3-3=3③、小结: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重复几就减去几)为什么没有7个,2个?三、借助直观图解决问题。
1、教学例1.①、课件出示例题。
②、从表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③、请看小聪聪给我们带来什么问题?④、列式解答。
2、练习二十四第1题。
3、补充题。
四、总结全课,欣赏生活中的重叠。
2010年5月教学反思:如何创设激起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如何实现学生的对于知识形成过程的经历?怎样才能让孩子懂了、理解透了……这一系列的问题紧紧缠绕着我。
于是,备课中,我紧扣以上几个问题,作了相应的努力:1、仔细揣摩教材,解读教材。
《重叠问题》教案
Mistakes occur in the details, and success depends on the system.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重叠问题》教案《重叠问题》教案1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P108例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重叠问题的价值,掌握用“韦恩图”解决一些简单的重叠问题题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进一步渗透集合的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及解决简单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课件、带有学生姓名的小贴片。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师:出示下面统计表师:朝阳小学三(1)班选出8人参加学校的语文活动小组,又选出9人参加数学活动小组。
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生:8+9=17人,师:同意吗?一定吗?生:齐说同意、一定。
师:出示图1集合圈,语文组数学组师:你能把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人的姓名图片贴在下面两个圈里吗?师:相机出示带有17个同学姓名的图片。
【评析: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的衔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巧搭“脚手架”,也使问题的引出顺理成章。
】二、探究新知1、问题的引出师: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师:仔细观察这张表格提供的信息与前面的表格提供的信息有什么不同?生:有几个同学重复了。
生:有三个同学既参加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重复”是什么意思?生:重复,就是一个人参加了两项活动。
师:在实际生活中你们遇到过这种情况了吗?生:遇到过,比如我既参加了象棋小组又参加了绘画小组。
生:我参加了三个兴趣组。
师:如果还用两个圈来表示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的人数你认为下面那幅图能代表你们的意思?生:图2。
因为图2有重复的部分。
师:只能用图2来表示来表示重复的关系吗?生:两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交叉在一起也行。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重叠问题的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重叠问题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堂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重叠问题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重叠问题。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到集合、分类计数原理等基本数学概念,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接触到离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重叠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能熟练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重叠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重叠问题的解题方法,理解集合的思想。
2.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通过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总结拓展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2.学法: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五、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学生们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情况,引出重叠问题的概念。
让学生初步感知重叠问题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叠问题的解题方法。
首先,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表示参加两个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情况,使学生初步感知集合的思想;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方式,发现重叠部分的学生数量,理解重叠问题的解题方法;最后,通过举例验证解题方法的正确性。
3.巩固练习为了及时巩固新知,我将设计以下练习:(1)基本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做一做”题目,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重叠问题的解题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临湘市第一完全小学李晓丹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P108例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重叠的含义。
2.学生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3.通过游戏,启发学生对重叠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4.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要点分析:教学重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一.课前交流,放松心情师:同学们,我知道你们喜欢猜脑筋急转弯,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道!请看大屏幕。
请位同学来读一读: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起去看电影,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入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生答:在黑板上出现具体人物(外婆妈妈女儿)女儿引导学生说出:听出来了,妈妈有两个身份,妈妈她既是外婆的女儿,又是女儿的妈妈。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请学生充分的说)师:那外婆在这个脑经急转弯中几个身份?生:1种!师:外婆在这里只是妈妈!那这位小孩在这里——只是女儿!二.认识重叠,揭示课题师:刚才我们所说的妈妈有两个身份,既是外婆的女儿又是女儿的妈妈。
(板书:既…又…)这样的情况在数学中我们称之为重叠。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数学广角,一起来研究这个重叠问题。
(板书:重叠问题)三.深度体验,理解新知1、调查信息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课间吗?在大课间你都喜欢哪些体育活动呢?指名答后问:我们班喜欢打乒乓球的有哪些同学?(生举手)师:那请问只喜欢打乒乓球的有那些同学?师:前面举手了,现在没有举手的是哪些同学?指名问:为什么?(说理由)师:哦,看来喜欢与只喜欢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下面我们继续研究体育运动的问题。
请看统计表,从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学生的信息可能有:①喜欢跳绳的有7人;②喜欢跑步的有8人;③两种都参加的有3人。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108例1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的第一课时。
教材提供的例题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十分贴切,参加课外小组,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而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特点。
例题所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也接触过把同一类物品圈起来的练习,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集合图形成的过程,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具准备:电子白板、实物投影仪、小卡片等。
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在学生课前帮助学生体会“只……”,“既……又……”。
二、探究新知(一)在“装苹果”活动中,初步感受“重叠”。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苹果(出示苹果),讲台上有两个盘子,谁来帮我把这个苹果放在左边的盘子里?(指名演示)师:现在只有左边的盘子里有苹果。
谁来帮我把这个苹果放在右边的盘子里?(指名演示)师:现在只有右边的盘子里有苹果。
师:给大家出个难题,我想让两个盘子里都有一个苹果,怎么办呢?(学生讨论,若想不出办法,提示学生可以把两个盘子的位置移动一下。
小学数学《重叠问题》教案 (1)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04页例1。
教材分析:“重叠问题”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即“集合”。
教材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跳绳小组和踢毽子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学情分析: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集合理论可以说是数学的基础。
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了。
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数时,就常常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等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在学习认识三角形等图形时,也常常把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用一个圈圈起来表示。
又如,学生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
如果这节课不让学生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只是作为一种问题解决的方法策略,那是远远不够。
我们希望学生不仅仅是在模式上会做,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会做。
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经历韦恩图形成的过程,没有很好的直观依托,强塞给学生的也是徒然的。
为此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体会集合图的好处,学会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
2、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利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要点分析:教学重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设疑引入。
1、出示通知。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到一所小学听课,发现学校给每个班发了一份通知,请同学们看一下:(出示通知,一生读)师:根据学校的通知要求,每个班一共要选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生:11人!师:怎么算的?生:6+5=11(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指出,“核心概念本质上体现的是数学的基本思想。
”因此,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应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基于此认识,本节课将以此为理论支撑,充分借助直观图创设合理有效的情境,丰富学生实践活动经验,有机渗透集合思想,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08页例1。
教材与学情分析
“重叠问题”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的初始。
教材中的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由此,巧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目标要求上,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基本的思想。
学生学习过有关思想和方法。
本节课所要用到的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
因此,需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从两个并列的集合图中去探究,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中,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进而感受其神奇的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这样的教学或许更符合学生的学情。
教学思考
⑴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学生在数数、分类、简单运算中有见过集合图,对此学生并不陌生,但对于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则是第一次接触。
⑵教学的着陆点在哪里?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能利用借助集合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领悟数学思想是学习的重点。
应当注意的是,这其中数学思想的渗透是潜移默化的。
⑶本课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学生体验韦恩图的形成过程,理解其各部分的意
义,并能应用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应是本节课的首要任务。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中了解重叠的含义,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会利用集合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借助直观图,在观察、猜测、操作、比较、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体会集合思想,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
3.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究、应用知识中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能利用借助集合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各种食物图、磁铁和磁条等。
学具:学习卡和两个橡皮圈。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引发冲突
1.导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点击课件将课题中的问号放大,然后引出笑笑和淘气后,导入厦门海沧野生动物园春游情境。
2.提出问题,引发认知冲突。
课件将“一共带了多少个水果”巧妙转化成“一共带了多少种水果”,预设学生会出现迟疑并回答多种答案,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3.观察思考,揭示重叠问题。
师:善于观察!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重复的现象叫做重叠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咱们一起来认识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春游活动,巧妙地将两个不同的问题融入生活情境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顺势引出单集合圈,为后面的新知学习穿针引线,悄然为学生打开思维通道。
】
二、深度体验,理解新知
1.有序整理,巧设思维碰撞。
老师与学生一起整理出六种水果,紧接着让俩位学生当笑笑和淘气将水果放
回两个圈子里,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探究欲望。
【设计意图:《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通过引导学生将水果放回两个圈子里,巧设冲突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欲罢不能非探个究竟不可。
】
2.独立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师:怎样摆既能看出各自带了几种水果,又能看出一共带了几种水果?利用
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橡皮圈,在学习卡上摆一摆、画一画,也可以编编号。
学生利用橡皮圈在便用签上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并发现有效资源。
【设计意图:利用两个可以活动的橡皮圈,为学生将两个单集圈巧妙交集提供便利,扫清思维障碍。
】
3.展示交流,引出最佳方案。
师: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认真操作。
老师挑选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图形,我
们掌声请他们上来与大家分享。
(投影展示)
⑴第一种情况:学生把水果画到圈子里。
⑵第二种情况:学生把水果的名称写到圈子里。
⑶第三种情况:学生给水果编序号写到圈子里。
【设计意图:投影展示三种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共同点和不同点,并板书第三种图形,体现简洁性渗透符号化思想。
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探讨、补充、质疑,使学生体会集合思想,发现韦恩图并理解其各部分表示的意义,丰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
4.总结提升,据图列式。
利用第三种图形和学生一起理解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
式计算解决问题。
最后强调无论怎样列式,重复出现的水果种类只能算1次。
5.介绍韦恩图,渗透数学文化。
(伴着音乐欣赏单集、交集、并集等各种集合圈)
草莓 苹果 枇杷 鸭梨 猕猴桃 香橙 桃子
1 2 3 4 5 6
7
【设计意图:有效总结梳理,让学生理解更加深刻,有效培养学生应用韦恩图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种韦恩图的展示,在轻音乐的伴奏下,让学生既舒缓思维情绪,又能感悟美妙的数学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渗透集合思想。
】
三、联系生活,拓展新知
1.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上。
(课本第110页第1题)
师:接下来,咱们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几道生活问题。
笑笑和淘气第一站在动物园里认识了很多动物,你们瞧!
让学生回看书本学习内容,并做在书本上。
2.深度辨析,渗透有限集思想。
※两块面积都是4平方米的正方形塑料布铺在地上它们遮盖住地面的面积一定是8平方米吗?
3.成语接龙,感受不同集合图的魅力。
4.春游结束后,大家集合排队。
※笑笑从左数起排第8个,淘气在同一队里从右数起排第6个,他们这队有10个,问两人之间有多少人?
结合图形引导学生发现重复4个人,笑笑和淘气不算,他们之间还有2个人。
【设计意图:练习是目标达成的保证,有效的练习能使课堂更高效。
通过选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习素材,设计有趣味、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有意渗透交集、并集等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
四、课堂回顾,总结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在快乐的春游中,学到了什么问题?在解决重叠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图形来解决呢?
设计思路
郑毓信教授曾经说过:“数学思想的学习相对于具体数学知识的学习而言不仅更加重要,而且更加困难。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其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要渗透数学思想相对困难。
数学思想的渗透在“数学广角”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教材的真正编写意图,如何渗透“集合思想”成了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成了设计本节课的思想导向。
一、研读创新使用教材
在解读教材时,笔者发现教材情境对学生而言虽是“熟悉的题材”,但并不
符合实际。
参加兴趣小组对学生来说确实是熟悉的,但在学校的每周一节兴趣课中,同一个学生不可能既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同时又参加数学兴趣小组,加之新课之前学生并没有接触过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除非有学过奥数的学生,因而大部分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积累,学生难以理解“重叠人数”。
因此,把知识的原点定位于两个独立的集合图,没有采用教材例1统计表的呈现方式,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从两个并列的集合图中去探究,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中,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
在感受其神奇的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问题解决的能力,更符合学生的学情。
二、问题意识引领课堂
学贵质疑,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本节课以“为什么求一共带了多少个苹果可以很快算出来,而求一共带了多少种水果却出现不同答案?”为起点,巧妙设计认知冲突引出重叠问题。
紧接着引导学生探疑“怎么摆既能看出笑笑和淘气各带几种水果,又能看出一共带了几种水果?”将问题引向高潮,形成欲罢不能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练习中也以问题贯穿始终,如活动二“盖住地面的面积最小是多少?最多是多少?范围在几和几之间?”,活动三“一共有多少个不同的汉字?你是怎么想的?”等,借助直观图形悄然引出交集、并集、有限集、多集等集合知识,丰富了学生对集合的理解,形成了另一波高潮,再次有效渗透了集合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总之,本课力求使学生经历“观察情境——引发问题冲突——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过程,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学生自主建立手脑链接,在动手的过程中促进思维的发展,从而建立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