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护理体会

合集下载

药物保留灌肠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护理观察论文

药物保留灌肠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护理观察论文

药物保留灌肠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护理观察【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5-0125-01药物保留灌肠疗法是中医护理常用技术之一,它具有吸收快,药力大,操作简便,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收到较好的疗效,但指导帮助腹泻患儿及家长配合灌肠治疗非常重要。

1 临床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将符合条件的117例,随机分为中药灌肠组和西药灌肠组,并另选取65例常规静点患儿作为对照组。

中药灌肠组65例,男25例,女40例,患儿月龄5-36个月,病程20小时-5天,大便次数每天10余次至数十次。

轻度脱水43例,中、重度脱水22例;西药灌肠组52例,男20例,女32例,患儿月龄4-36个月,病程4小时-4天,大便次数每天7-8次至数十次。

轻度脱水33例,中、重度脱水19例;对照组男孩30例,女孩35例,患儿月龄4-36个月,病程10小时-4天,大便次数每天7-8次至数十次,轻度脱水40例,中重度脱水25例。

3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变程度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予以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使用中药保留灌肠和西药保留灌肠疗法。

中药灌肠用桃花汤:赤石脂250g(一半煎用,一半筛末)、干姜15g、粳米30g、水煎去渣煮取200ml,灌肠前取赤石脂末3g混于所取的药汁中20ml。

西药灌肠,药用:思密达3克、丽珠肠乐0.35克,加0.9%生理盐水20ml中调均匀备用。

1.3 操作方法用一次性小儿肛管与一次性注射器连接,向家长介绍灌肠的目的、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直肠给药的优点,准备用物,解除患儿家长的心理负担,取得配合,嘱家属协助患儿取左侧卧位,抬高臀部,无菌石蜡油纱布润滑导管前端后缓慢旋转插入肛门,插入3-5cm,推动注射器,使药液缓慢推入肠道内,压力要低,灌肠完毕,整理用物后协助患儿平卧,抬高臀部,嘱家属捏紧双臀,交待注意事项,使灌肠液尽量在肠内保持15-30分钟,每天-次,3天为-疗程。

小儿秋季腹泻中药保留灌肠的护理

小儿秋季腹泻中药保留灌肠的护理

小儿秋季腹泻中药保留灌肠的护理
霍新华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10(025)008
【摘要】@@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秋冬季,以秋季流行为主,故又称秋季腹泻,属于西医学中轮状病毒感染的病毒性肠炎,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病初即出现呕吐,大便次数增多、量多,呈水样或蛋花样,常伴有脱水、酸中毒症状.近年来,我院采用自制清热止泻合剂进行保留灌肠,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1505-1506)
【作者】霍新华
【作者单位】河南焦作市中医院,焦作,45415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秋季腹泻58例 [J], 洪敏
2.小儿秋季腹泻中药保留灌肠的护理干预分析 [J], 赵颖
3.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秋季腹泻71例临床观察 [J], 王洪霞
4.自制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护理体会 [J], 南淑娟;祝慧青;魏立民
5.护理干预与整体护理对于小儿秋季腹泻治疗作用的改善观察 [J], 陈怀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直肠滴入治疗小儿腹泻症100例临床观察

直肠滴入治疗小儿腹泻症100例临床观察

直肠滴入治疗小儿腹泻症100例临床观察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多见于三岁以内儿童,四季均有发生,以夏秋季为腹泻发病发峰,我们用自己设计的一次性直肠滴灌器(已获国家专利,批量生产,已在省市级医院应用),给患儿直肠滴入止泻药物取得满意效果。

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100例中男性57人,女性43人;年龄2-6个月25例,7-12月48例,1-3岁20例,3-5岁7例;病程3天以内52例,1周以内25例,1周以上13例,2周以上10例。

腹泻分型:伤食泻18例,风寒泻47例,湿热泻23例,脾虚泻12例治疗方法:伤食泻用保和汤,煎成30ml,用药量根据儿童常规口服量,用一次性直肠滴灌器滴入直肠。

温度在38度左右,不能太热太凉。

温度高易烧灼患儿直肠,患儿容易哭闹;药液太凉,易引起患儿肠道痉挛,患儿也容易哭闹。

风寒泻用藿香正气胶囊,1岁以下用半粒,1-5岁用1粒,加入蒙脱石散一包,用莪术油30ml调和,在恒温器内加温38度后,用一次性直肠滴灌器滴入,每天两次。

(不可用藿香正气水)湿热泻用蒙脱石散,1岁以内加黄莲素片(黄藤素片)三分之一片,1-5岁用二分之一片,研碎混合后用莪术油调和,加温38度用一次性直肠滴灌器滴入直肠,每天两次。

脾虚泻用涩肠止泻散和参苓白术散按儿童口服常规量用药,莪术油30ml调和,加温38度,用直肠滴灌器直肠滴入,每天两次。

治疗结果:显效:使用一次直肠滴入治疗,3天以内大便成型,1日大便1-2次,食欲正常者68例(其中伤食泻6例,风寒泻48例,脾虚泻4例,湿热泻10例),有效者30例,无效2例。

讨论:中西药物直肠滴入治疗小儿腹泻症,患儿因输液困难,口服中西药物困难,方药即使对症,因难服用,也难奏效。

直肠滴入保证药量的使用,而且药物直达病灶,所以见效迅速,而且不浪费药物,能够使用足量的中药煎液。

直肠吸收药物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直肠粘膜血液循环旺盛,吸收能力很强,药物通过直肠吸收后,一是通过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既防止和减少药物在肝脏中发生变化,又避免了胃和小肠对药物的影响;二是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肺脏代谢后,再循环至全身;三是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后,通过乳糜池,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由此可见,直肠药物滴灌是临床上有效的安全的给药途径之一。

小儿中药直肠滴注的应用及护理观察

小儿中药直肠滴注的应用及护理观察

小儿中药直肠滴注的应用及护理观察蔡瑛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摘要:经常碰到小孩子不愿打针吃药,所以必须找个比较方便有效实用的给药途径。

直肠给药是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是根据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临床给药技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给药途径。

而中药直肠滴注是上世纪80年代开展起来的一种改进的保留灌肠方法,是对传统外治的一种改革创新,可用于临床上许多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如: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小儿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急慢性盆腔炎等疾病,实践证明其具有给药量大、吸收充分、作用迅速、无创伤等特点,更重要的是采取中药直肠滴注可以充分发挥中医学“辨证论治”特色,弥补了中成药的缺陷,而且对患者无痛苦、疗效高、毒副作用少、操作方便、费用低廉,适合于危重症不能口服给药、鼻饲给药、禁食或严重上消化道疾病胃管给药的患者.尤其对口服给药和静脉给药困难的患儿亦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给药途径,也是一种根据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科学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全新观念的绿色疗法。

关键字:小儿中药直肠滴注临床应用口服汤剂是临床常用给药方式,但是,传统中药煎剂口感小儿不易接受,影响中药煎剂在小儿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效果;并且在儿科急、危重症抢救治疗中,中药煎剂口服难以实现,采用固定剂型药物抢救治疗,用药与患儿病情病证的贴合度有限,不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同时小儿中药汤剂口服过程中药物浪费较大,投药量不够准确。

中药直肠给药最早出现于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第233条中记载:“猪胆一枚,泻汁,和醋少许,以灌谷道中。

”直肠给药是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是根据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临床给药技术。

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给药途径。

近几年研究表明直肠滴注疗法具有给药量大、吸收充分、作用迅速、无创伤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且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

中药灌肠法始见于张仲景《伤寒论》的导法,其法具有安全、速效、高效、低毒等特点,凡能口服的中药均可应用。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的护理体会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的护理体会
治疗 。
施 和效果。 方 法 选取我 院儿科收治的腹泻患儿 4 5例 , 所有 患 儿均进行 中药保 留灌肠 治疗 ,在 治疗前后 进行精 心的护理 工 作, 包括 灌肠治疗前 的护理 、 准备 工作和灌 肠治疗 中的各项 护 理 。结 果 经过精心 的护理 , 患儿在 治疗期 间无 1 例 出现不 良
水煎好 的中药汤剂进行滤渣 和消毒处理 , 然后 根据患儿的年龄 和体重选取合适剂量并 吸入注射器 内, 将 注射 器接入 适当型号 的导尿管 , 将 导尿管头端用石蜡润滑 。 让患儿 去枕并取侧卧位 , 充分暴露臀部 , 医护人员将注射器 内气体排尽后将导 尿管慢慢 插入肛 门 , 然后 将药液 以 8 — 1 0 ml d m i n的速度注入直肠 。注药 完毕后将导尿管慢慢拔 出 , 并用纱布或卫生 巾保持 患儿肛 门洁 净, 每天灌 肠 2 ~ 3次 。
合第七版 UI , 科学》 中腹 泻的诊断标准 , 并排除生理性腹泻 以及
影 响小肠消 化吸收功能障碍的其他疾病 。 所有患儿在常规治疗
的基础上均进行 中药保 留灌肠治疗 , 并予 以精心 的护理 。
2 保留灌肠前的护理
2 . 1 心理护理
由于腹 泻患儿 的年龄多较小 ,在入院后
表现哭 闹和烦躁不安 的情 绪 , 有很 多患儿 由于平时在医院里打 针疼痛 , 所 以入院后对 医护 人员表 现 出恐惧 的心理 , 见 到医护
患儿精神状态 良好时进行 , 在灌肠过程 中多用鼓励性 的话语来 引导患儿 , 尽量 分散其 注意力 防止在治疗时哭 闹而发生 意外情 况 。灌肠时密切观察患儿 的各项生命体征 , 若 出现皮肤苍 白和 血压降低等不 良反应时应及时终止灌肠 。当灌肠 完毕后 , 医护 人员应将导尿管及时拔 出,在拔管过程 中动作一定要 轻柔 , 不 可快速将 管拔出 防止损 伤患儿 的肛 门和周 围皮肤造 成不必要 的感染 。拔管后医护人员应嘱 咐患儿家 长用拇 指、 示指和 中指 捏住患儿肛门并保 持 5 m l n左右 ,同时将臀部抬高一定角度并 保持 1 5 mi I l 一 2 0 m , 以利于药液充分 吸收 。 4 . 2 臀部 护理 一 腹泻 时患儿臀部每天 多次受到大便 的侵

中医护理在小儿腹泻中的临床运用体会

中医护理在小儿腹泻中的临床运用体会

中医护理在小儿腹泻中的临床运用体会摘要:目的对中医护理应用在小儿腹泻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从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腹泻患儿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之分为等份的两组,即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中医护理。

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腹泻患儿治疗过程中,给予中医护理措施,有助于提高治疗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关键词:小儿腹泻;中医护理;运用效果小儿腹泻主要是患儿肠道受到病菌感染,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和呕吐等,严重者会出现脱水现象,严重影响着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

该疾病好发于3岁以下的低龄儿童,特别是一岁以下的儿童。

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没有特效药物,主要是结合患儿的实际病情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根据相关研究证明,在对症治疗小儿腹泻疾病的同时,给予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助于快速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治疗效果。

因此,本文就中医护理应用在小儿腹泻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在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接受治疗的100例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其中,观察组年龄在4个月至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7.1±5.8)个月;对照组年龄在5个月至4岁之间,平均年龄(16.5±5.6)个月。

所选患儿均为湿热泻患儿。

经过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均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生活护理等,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儿中医护理措施,具体内容为:1.2.1捏脊护理护理人员帮助患儿取俯卧位,从患儿的尾骨部长强穴沿着脊柱两侧至大椎穴处,用拇手指连续提拿皮肉,每天一次,每次反复5遍。

婴幼儿秋季腹泻的护理体会

婴幼儿秋季腹泻的护理体会

医院 学报 ,0 3 2()85 8 6 20 ,47:3~ 3 . 5 张 振 路 . 床 护 理 健 康 教 育 指 南 【 . 州 : 东科 技 出版 社 , 临 M] 广 广
2 0 ,() 1 1 1 3 0 2 44 :7  ̄ 7 . ( 任编辑 王 责 颖)
婴幼 儿 秋 季 腹 泻 的护 理 体 会

社 , 9 9, 1 9 . 1 9 6:0 6
临 床 表 现 , 时 准 确 有 计 划 地 经 静 脉 输 液 , 浓 度 高 、 激性 大 及 对 刺
的 药物 应 充 分 稀 释 后滴 人 , 防止 静 脉 炎 的 发生 。



1、 吴阶 平 , 法祖 主 编 . 家驷 外 科 学【 . 京 : 民 卫 生 出版 裘 黄 M] 北 人
32 .- 保持 水 电解 质 、酸 碱 平 衡 4 根 据病 儿 的血 液 生 化 结 果 及
的恢 复 , 防止 术 后 肠 粘 连 的发 生 。
33 出院 指 导 -
注 意 饮 食卫 生 , 防肠 道 感 染 。 食 纤 维 较 高 的 预 进
食 物 , 饮 水 , 持 大 便 通 畅 。 暴 饮 暴 食 , 免刺 激 性 食 物 , 多 保 忌 避 避
可按 医 嘱 使用 镇 静 剂 。 326 鼓励 病 儿 术 后早 期 活 动 , .. 促使 胃肠 道功 能 的恢 复 。 术后 6 , h 麻 醉完 全 清 醒 , 生命 体 征 平 稳 的情 况 下 可 置 患 儿 于半 坐 卧 位 , 术 后 第 1 即 可鼓 励 患 儿 下 床 或 在 床 上 坐 起 活 动 , 天 以促 进 胃肠 功 能
婴 幼 儿 秋 季 腹 泻 是 由轮 状 病 毒 引起 的 一 种 常 见 的 肠 道 感 染 性 疾 病 。 发 于 秋 冬 季 , 发 或 呈 小 流行 , 毒 通 过 粪 一 好 散 病 口途 径 以及 呼 吸道 传播 , 见 于6 2 个月 的婴 幼儿 ,岁 以上 少见 _ 起 多 4 4 l 1 。 病 较 急 , 伴 有 发 热 、 吐 、 呼 吸 道 症 状 , 般 无 明显 中毒 症 常 呕 上 一 状 。 便 每 1 次 到几 十 次 , 多 , 黄 色 水 样 或 蛋 花 汤 样 , 大 3几 量 呈 带 有少量 粘液 , 腥臭 味 , 无 常伴 有 脱 水 、 电解 质 紊 乱 。 病 有 自限 本 性 , 程 约 3 d 也 可 长 达 2 d 右 。 要 护 理 得 当 , 使 患 儿 病 8 , 0左 只 可 尽 快 恢 复健 康 。 此 , 理 在 婴 幼 儿 秋 季 腹 泻 的 治 疗 过 程 中 占 因 护 有 重要位置 。

中药直肠给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50例临床观察及护理

中药直肠给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50例临床观察及护理
能起到很好 的通经 活络 、 润 燥止 痒功效 。综上 所述 , 针 灸 可以提 高低下 的免 疫功 能 , 又可抑 制亢 进 的免疫 功能 , 最
2 0 1 3年 1 0月 ~ 2 0 1 4年 1月 住 院 的 腹 泻 患 儿 1 0 0 例, 年龄 ≤3岁 , 急性 起病 , 腹 泻病程 在 5 d内, 每天 大便
( 收 稿 日期 2 0 1 5 — 0 3 — 1 6 )
2次直 肠 给药 , 若 5 mi n内排 出可 用 上述 剂 量 重 复直 肠
穴, 有 通 经络 、 行气血 、 疏 风 清 热 退 隐疹 的功 能 , 且 曲池 穴有
4 , J b 腹 泻是儿 科 较为 常见 的一种 疾病 , 是 造成 4 , J b 营 养不 良、 生长 发育 障碍 乃 至 死亡 的 主要 疾 病 之 一[ 1 ] 。 因此 , 对4 , J b 腹泻 的防治 十分重 要 。轮状 病毒是 我 国秋 冬 季4 , J b 腹 泻最 主要 的致 病病 原 体 ] 。婴 幼儿 发 病 率 高, 并 易暴发 流行 , 严 重 影 响 病 儿 生 长发 育 和 健 康 。我 科 2 0 1 3年 1 O月~2 0 1 4年 1月 对 1 0 0例 3岁 以下 的秋
季腹 泻患儿 采 用直肠 给 药 的方 法 , 使 药 物 直达 病 所 , 效
果 良好 。现 将 治疗护 理体 会报 道如 下 。

般 资 料
膈俞属血会 , 能活血止痒 , 与血海穴相配寓于“ 治风先 治血 , 血行风 自灭” 之意。整体穴位 配伍 , 再 随证 配伍其 他穴位 ,

中药 直 肠 给药 治疗 小 儿 秋 季腹 泻 5 0 例 临床 观察 及 护 理
李 红 梅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77例婴幼儿秋季腹泻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观察组39例。

在常规补液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思密达,妈咪爱口服;观察组采用自拟方中药煎剂30~50ml直肠滴入。

结果观察组患儿治愈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有显著差异(P&lt;0.01)。

结论中药直肠滴入对于婴幼儿秋季腹泻有良好疗效,药物吸收快,吸收率高,痛苦小,患儿及家长易于接受。

【关键词】中药直肠滴入婴幼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秋季腹泻又称为轮状病毒肠炎,该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

据全球统计40%感染性腹泻病多由轮状病毒引起,因其多发生在秋冬寒冷季节,故亦称为秋季腹泻。

本病多见于6个月~2岁婴幼儿,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蛋花样大便,大便次数多,一日10余次,亦可达数十次。

病情重者可致严重脱水,酸碱平衡紊乱。

对婴幼儿健康危害极大。

笔者自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采用中药直肠滴入方法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患儿39例,取得显著疗效。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全部77例秋季腹泻患儿均来自鄂州市中医院儿科门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其中男21例,女18例,月龄6~36月,平均(20±6)月,对照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月龄6~36月,平均(19±7)月。

全部病例大便外观均呈蛋花或稀水样,每日5~16次,大便镜检见脂肪球及白细胞58例,偶见脂肪球或白细胞19例,无脓细胞及红细胞。

两组患儿体温、病程、腹泻、脱水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婴幼儿秋季腹泻的诊断标准[1]。

1.2.1纳入标准符合婴幼儿秋季腹泻的诊断标准;年龄6~36个月。

1.2.2排除标准迁延性或慢性腹泻患儿;急性腹泻合并重度营养不良;严重心肝肾疾病和造血系统疾病。

小儿中药直肠滴注的应用及护理观察

小儿中药直肠滴注的应用及护理观察

小儿中药直肠滴注的应用及护理观察中药直肠滴注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小儿疾病的方法之一。

相比于口服药物,中药直肠滴注可以更快地被吸收,并且减少了口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本文将介绍小儿中药直肠滴注的应用场景、使用方法以及在滴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护理观察事项。

一、小儿中药直肠滴注的应用场景小儿中药直肠滴注常用于以下病症的治疗:1. 小儿腹泻:中药直肠滴注可以通过直接作用于肠道黏膜,减少腹泻的发生;2. 小儿便秘:中药直肠滴注能够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缓解小儿便秘症状;3. 小儿发热:中药直肠滴注可以通过降低体温的方法,缓解小儿发热带来的不适。

二、小儿中药直肠滴注的使用方法以下是小儿中药直肠滴注的常见使用方法:1. 准备工作:首先需要确保医务人员的手部清洁,并准备好所需的滴注器、药液等;2. 通知家长:在进行中药直肠滴注之前,医务人员需要向家长详细说明滴注的目的、方法以及可能的不适反应;3. 保持体位:将小儿放置在侧卧位或俯卧位,托起其下肢,暴露肛门;4. 润滑肛门:使用无菌润滑剂,涂抹于滴注器的头部,并轻轻贴近小儿肛门,插入1-2厘米;5. 缓慢滴注:匀速地将中药液体滴注入小儿直肠中,滴注速度应控制在每分钟10-20滴;6. 延迟排便:在滴注过程结束之后,可以适当延迟小儿的排便时间,以增加药物的吸收效果。

三、小儿中药直肠滴注的护理观察事项在小儿中药直肠滴注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1. 药物反应:注意观察小儿对滴注药物的反应,如出现过敏、呕吐、腹胀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滴注并及时报告医生;2. 排便情况:观察小儿的排便情况,如排便次数、质地等,以便评估药效;3. 体温变化:对于滴注用于退热的情况,要及时测量小儿的体温,并观察体温是否下降;4. 精神状态: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变化,如出现烦躁、嗜睡、食欲不振等异常情况,应及时记录并告知医生。

总结:小儿中药直肠滴注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小儿腹泻、便秘、发热等症状。

中药滴注灌肠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护理体会88

中药滴注灌肠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护理体会88

中药滴注灌肠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护理体会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是一组包括腹部不适伴慢性或反复出现的腹胀、腹痛、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但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改变可以解释的症候群,其特征是肠道功能的易激性。

2010年7月~2012年5月我科对28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中药滴注灌肠,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28例患者均为我科2010年7月至2012年5月住院病人,诊断符合1999年“罗马Ⅱ”诊断标准。

1.2治疗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加用中药滴注灌肠治疗。

每日一次,一周为一个疗程,四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3疗效标准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大便次数和性状正常,随访4个月未复发为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大便次数和性状接近正常,但偶遇寒凉腹部出现不适为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为好转;经4个疗程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无任何变化为无效。

2 结果本组28例均坚持治疗4个疗程,痊愈8例,占35%;显效10例,占38.5%;好转6例,占15.4%;无效4例,占11.5%。

总有效率87.5%。

3 护理体会3.1操作前护理向患者说明治疗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及治疗均心中有数,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嘱患者排空大小便[1],以减轻腹压,保持肠道清洁,使药液广泛分布于肠道,有利于粘膜吸收。

3.2操作中护理①灌肠液温度适宜。

通过临床观察,药液温度应控制在37℃~40℃,温度过高易损伤肠道粘膜,温度过低则使肠蠕动加快,易引起腹痛;②用14号一次性普通导尿管代替肛管[2],以减小对肛门的刺激,且管径细,药液流入速度慢,不会因药液的刺激引起排便感;③用消毒过的输液瓶及一次性无菌输液器,替代以往使用的灌肠筒,可调节给药速度;④灌肠时患者取左侧卧位,臀部抬高20cm,药液液面距肛门30cm左右,插管深度在30~35cm,使药液直达乙状结肠中段,操作完毕转为右侧卧位,利于药液在肠道保留及吸收;⑤操作时动作轻柔,遇有阻力时可轻轻转动肛管,嘱病人深呼吸,缓慢插入,不能强行插入,以免损伤肠黏膜。

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中医治疗与护理

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中医治疗与护理

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中医治疗与护理秋季是婴幼儿腹泻的高发季节,这让许多家长忧心忡忡。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传统医学有着丰富的治疗和护理经验。

本文将结合中医理论,为大家介绍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中医治疗与护理方法。

一、病因分析中医认为,婴幼儿秋季腹泻多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侵袭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而发生泄泻。

饮食不当、脾胃虚弱、湿邪内阻等也是引发腹泻的原因。

二、诊断要点1.发病季节:多发生在秋季。

2.症状:大便稀薄,夹有黏液,或呈水样,色黄或淡白,腹痛,食欲不振,呕吐,发热等。

3.舌象:舌质淡,苔薄白或薄黄。

4.脉象:脉象濡数或指纹紫。

三、中医治疗1.中药治疗: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选择具有清热解毒、健脾止泻作用的中药。

常用药物有黄连、黄芩、葛根、白术、茯苓、泽泻等。

可采用煎剂或颗粒剂给药。

2.针灸治疗:选用脾经、胃经、大肠经等穴位进行针灸,以调和脾胃、止泻固肠。

常用穴位有关元穴、足三里、上巨虚、天枢等。

3.推拿治疗:通过按摩婴幼儿的腹部、背部、四肢等部位,可以达到调和脾胃、止泻固肠的效果。

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推天柱骨、揉脾土、摩腹、捏脊等。

四、护理方法1.饮食护理:饮食以易消化、清淡的食物为主,如稀饭、面条、豆腐等。

避免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

饮食宜少量多餐,避免过饱。

2.生活护理: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受凉。

注意婴幼儿的个人卫生,勤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

3.观察病情: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大便次数、量、颜色、气味等,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4.心理护理:针对婴幼儿的心理特点,给予关爱、抚摸、安慰等,以减轻其不适感。

5.健康教育:向家长传授腹泻的预防知识,提高家长对秋季腹泻的认识。

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中医治疗与护理,应结合病因、病机、病情,采取综合治疗和护理措施。

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调和脾胃、止泻固肠,再配合正确的饮食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等,共同促进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秋季腹泻在婴幼儿中确实是个常见问题,所以咱们得好好聊聊怎么用中医的方法来治疗和护理。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小儿腹泻临床效果观察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小儿腹泻临床效果观察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小儿腹泻临床效果观察发表时间:2018-12-04T10:52:00.17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9期作者:黎辉军[导读] 结论:小儿腹泻通过中药直肠滴入治疗的疗效明显,辨证论治更符合患儿的病理生理特点。

湖南省湘西州民族中医医院湖南湘西 416000【摘要】目的:分析对腹泻患儿采用中药直肠滴入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间收治的90例腹泻患儿,采用随机法将患儿平均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中药组根据患儿的腹泻类型采用不同的中药汤剂治疗,如湿热型使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寒湿型使用藿香正气散治疗,伤食型使用保和丸,肝郁型采用痛泻要方等。

所有药材煎煮后加入6%的赤石脂冲调后直肠给药。

西药组采用肠粘膜保护荆、静脉补液、抗感染药物等常规西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相对于西药组,中药组疗效更佳(P<0.05)。

结论:小儿腹泻通过中药直肠滴入治疗的疗效明显,辨证论治更符合患儿的病理生理特点。

【关键词】中药直肠滴入;小儿腹泻;临床疗效腹泻是一种好发于年幼儿童的常见疾病,特别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1]。

主要因病毒感染、营养供给不平衡、机体防御能力低、饮食因素、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

患儿主要表现为泡沫状大便、大便稀薄、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无食欲、脱水等。

长期慢性腹泻会导致患儿营养状况低下、贫血、感染增多,给患儿的身心造成了严重危害[2]。

中医将腹泻称为“泄泻”,主要病因为湿邪导致,外加饮食不洁、情志不舒、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从而引起胃肠道不适,水谷运化无力,遂成泄泻。

临床将泄泻分为湿热型、寒湿型、伤食型、脾虚型、肾虚型、肝郁型,根据病型进行分型治疗。

在治疗的同时,提升了患儿的免疫力,达到了让患儿及家长满意的治疗效果。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90例腹泻患儿进行观察,其中男孩50例,女孩40例,年龄6-20个月,平均(12.1±0.8)月。

中医方法护理幼儿腹泻30例体会

中医方法护理幼儿腹泻30例体会

中医方法护理幼儿腹泻30例体会发表时间:2015-10-26T14:05:55.93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4期供稿作者:陈伐宇[导读] 仁寿县妇幼保健院幼儿腹泻,在临床上也被称为幼儿消化不良,是婴幼儿由于胃肠道功能不成熟下发生的一种功能性紊乱。

陈伐宇仁寿县妇幼保健院四川眉山 620500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中医方法护理幼儿腹泻的效果。

方法针对我院从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门诊部诊治的30例腹泻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辩证分类,并采取对症护理治疗的措施。

结果共计30例腹泻幼儿治愈26例,3例有明显好转,1例经过粪便检测诊断为细菌性腹泻,加用抗生素治疗后痊愈。

结论针对临床幼儿腹泻的治疗,采取中医的方法进行辨证分型,采取对应的护理措施能够更加有得放矢,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护理措施;幼儿腹泻前言:幼儿腹泻,在临床上也被称为幼儿消化不良,是婴幼儿由于胃肠道功能不成熟下发生的一种功能性紊乱,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出现呕吐和腹泻,多见于夏秋两季[1]。

导致该病形成的主要三个因素分别是消化功能的紊乱、感染的发生和幼儿体质的下降。

在门诊临床上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水电解质紊乱、排稀便和大便次数增多[2]。

如果得到及时的治疗,尤其是采取中医治疗,效果良好。

本文针对我院从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门诊部诊治的30例腹泻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临床中医方法护理幼儿腹泻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性资料针对我院从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门诊部诊治的30例腹泻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有18人,女性12人,患儿年龄为7个月到3岁。

采取中医辩证对其进行分类,可以归纳为虚寒患儿7人,伤食患儿11人,湿热患儿8人,脾虚患儿7人。

所有患儿的病程为3天到2个月。

1.2 护理方法在门诊基础护理的部分,对于症状较为轻微的患儿,还是提倡母乳喂养,可以适当较少喂养的次数和数量,如果是采取牛奶喂养的患儿,建议牛奶需要稀释,并减量。

百花止泻汤直肠滴注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儿科秋季腹泻效果观察

百花止泻汤直肠滴注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儿科秋季腹泻效果观察

百花止泻汤直肠滴注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儿科秋季腹泻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分析百花止泻汤直肠滴注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儿科秋季腹泻效果。

方法:在我院秋季腹泻患儿中选取60例,患者选取的时间段为2018年11月到2020年11月之间,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一组为实验组在对照的治疗方案中再给予百花止泻汤直肠滴注联合推拿手法治疗。

分析治疗结果。

结果:实验组秋季腹泻患儿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秋季腹泻患儿的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秋季腹泻患儿的不良反应和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以百花止泻汤直肠滴注联合推拿对秋季腹泻患儿进行治疗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效果提升,加快秋季腹泻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患儿无太多明显不良反应,百花止泻汤直肠滴注联合推拿在临床对秋季腹泻患儿的治疗中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百花止泻汤;直肠滴注;推拿;儿科秋季腹泻秋季腹泻是一种对发生在秋季的儿科腹泻的总称,多由于换季婴幼儿感染了一些病毒如轮状病毒和ECHO病毒等导致发病,儿科秋季腹泻的临床症状与小儿腹泻基本一致,患儿多会有上吐下泻发热的临床表现,部分还伴发呼吸道感染[1]。

虽然秋季腹泻是一种常见疾病,但对处于发育期的患儿来说,腹泻会导致患儿营养流失,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育,部分患儿甚至会因为严重的腹泻有生命安全威胁[2]。

临床没有特效药能够治疗秋季腹泻,而近年来百花止泻汤直肠滴注联合推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

本文在我院秋季腹泻患儿中选取60例,患者选取的时间段为2018年11月到2020年11月之间,分析百花止泻汤直肠滴注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儿科秋季腹泻效果。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在我院秋季腹泻患儿中选取60例,患者选取的时间段为2018年11月到2020年11月之间,男性32例,女性28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一组为实验组在对照的治疗方案中再给予百花止泻汤直肠滴注联合推拿手法治疗。

小儿泄泻中药直肠滴入的效果与护理

小儿泄泻中药直肠滴入的效果与护理

小儿泄泻中药直肠滴入的效果与护理
赵欢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16(031)017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小儿泄泻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葛根芩连汤加减开水冲调直肠滴入,治疗湿热型泄泻,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8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但在改善主要症状及体征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直肠滴入是治疗小儿泄泻的有效方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总页数】3页(P2573-2575)
【作者】赵欢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儿科,襄阳4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小儿泄泻的疗效观察 [J], 柏蕾
2.中药直肠滴入治疗肝硬化并发症及护理 [J], 段玉薇; 刘杨春; 费景兰; 张丽慧
3.中医灸法联合中药直肠滴入护理在气虚血瘀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效果 [J], 张凤梅
4.中药热奄包联合中药直肠滴入护理对慢性肾脏病3~5期非透析患者的疗效观察
[J], 龚美富;范伟
5.护理干预用于中药直肠滴入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效果分析 [J], 陈英;杨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

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

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摘要】目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观察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

方法:应用自拟中药加味回苓散连汤水煎服,一剂/日。

在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基础上口服“妈咪爱”。

结果:共观察68例,治疗组40例,有效率95%;对照组28例,有效率65%。

结论:采用中西医治疗小儿腹泻病可提高疗效。

【关键词】婴幼儿;秋季腹泻;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2-0310-02我科自2013年以来采取中西医结合护理婴幼儿秋季腹泻68例,效果满意,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上述时期典型秋季腹泻患儿68例,年龄6月~2岁,均于发病3天内入院,每天腹泻6次以上,大便性状为水样或蛋花样,大便镜检偶见白细胞脂肪球,培养无致病菌生长,全部患儿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lsa)检查粪便轮状病毒(rv),其中阳性约为50%,将6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8例,女12例,伴发热27例,伴呕吐23例;对照组28例,男15例,女13例,伴发热18例,伴呕吐11例。

两组患儿平均年龄为1岁半。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脱水者,依据脱水的性质、程度予以口服或者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体温超过38℃以上者常规给予退热药“美林”同时口服“妈咪爱”,6月~1岁每天1~2克/次;1~2岁,每天1~3克/天。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中药“回苓散加味”,药物组成:白术5g,泽泻5g,茯苓5g,猪苓5g,山药6g,扁豆6个,沙薏仁6g,焦山仙6g,大枣2枚,每天一剂,水煎服,每次10~20ml,每天2次。

两组患儿均不用抗生素。

1.3 疗效判定方法经过补液、抗病毒治疗,同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护理显效:治疗72小时,大便正常,症状和体征消失。

有效:治疗72小时,症状减轻,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脱水纠正,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

无效:治疗72小时,大便形状、次数无改变甚至恶化。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刘霞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
【年(卷),期】2015(010)024
【摘要】目的研究对秋季腹泻的婴幼儿患儿采取中药直肠滴入方法治疗的效果及意义.方法 42例秋季腹泻的婴幼儿患儿,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1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案, 观察组患儿采取中药直肠滴入的治疗方案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和腹泻完全消失时间.结果在住院时间和腹泻完全消失时间方面, 观察组患儿明显比对照组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大大加强了治疗效果, 使患儿住院时间减少,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总页数】2页(P222-223)
【作者】刘霞
【作者单位】476000 河南省商丘市中医院儿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循证护理应用于婴幼儿秋季腹泻264例的护理效果观察 [J], 李真真;柯淑芬
2.综合护理干预在婴幼儿秋季腹泻中应用效果观察 [J], 王红玲
3.综合护理干预在婴幼儿秋季腹泻中应用效果观察 [J], 刘文萍
4.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护理体会 [J], 王洪云
5.循证护理应用于婴幼儿秋季腹泻的护理效果观察 [J], 蒋林;邹贤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护理体会
秋季腹泻又称为轮状病毒肠炎,该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因其多发生在秋冬寒冷季节,故亦称为秋季腹泻。

本病多见于6个月~2岁婴幼儿,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蛋花样大便,大便次数多,>10次/d,亦可达数10次。

病情重者可致严重脱水,酸碱平衡紊乱,对婴幼儿健康危害极大。

我科自2011年9月~2012年11月采用中药直肠滴入方法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患儿59例,取得显著疗效。

1理论依据及辨证用药
《幼幼集成·泄泻证治》认为泄泻主要病变在于脾胃,若感受外邪、伤于饮食、寒温失调,则脾胃受伤,水谷不化以致脾虚湿盛而发生泄泻。

根据泄泻的临床表现,我科在用药上灵活加减:湿热泻,大便黃褐,气味臭秽,舌苔黄腻,多加入黄连、黄芩等清热利湿;风寒泻,大便清稀多泡沫,臭味轻,舌苔薄白,多加入防风、苏叶等祛风散寒;伤食泻,大便多夹带不消化食物,泻后腹痛减轻,舌苔厚腻或微黄,多加入鸡内金、焦山楂以消食导滞;脾肾阳虚泻,病程较长,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多加入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2护理方法
2.1心理护理护士要耐心细致地向患儿家属讲解本病腹泻次数多,患儿极易出现脱水,酸中毒等并发症,对婴幼儿健康危害很大,而口服药物对婴幼儿不易喂服,或者服后易吐,难以达到药效。

中药直肠滴入,操作简便,无痛苦,且疗效肯定,便于患儿及家长接受。

其目的、过程、效果及要求都应介绍清楚,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2灌肠准备及操作方法取一次性输液管(带橡胶接头)l根、注射器1具、润滑油等备用。

遵医嘱,将中药(茯苓,白术,白芍,木香,葛根,乌梅等)1剂煎取30~50 mL,药温在39℃~41℃,将药液倒人无菌输液瓶中。

治疗前向患儿家属说明治疗意义.并介绍同类患儿的治愈情况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灌肠前嘱患儿排空二便,取俯卧位,患儿俯卧于家长双腿上,选用一次性输液管,去掉橡胶接头以下部分,连接一次性肛管并用石腊油润滑前端。

分开患儿臀部暴露肛门,轻轻插入肛门约5~7 cm,至直肠壶腹部,用左手夹紧患儿臀部,缓缓滴入药液,根据患儿的年龄及耐受能力调节药液滴速,以患儿感觉下腹温暖、舒适、无便意为宜。

药液滴完后嘱患儿家长协助患儿左侧卧位并头低足高位,避免摇晃,尽量保留药液>1 h,以利于药物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2.3观察灌肠后的反应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儿有无恶心、腹胀、腹痛、腹泻等不适,如有上述症状应减慢滴速或停止治疗。

对出现剧烈哭闹、烦躁不安者立即停止治疗并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医生及时处理。

2.4饮食护理护理腹泻宝宝应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预防脱水,暂停禁忌食物,像牛奶、甜食、豆类物质及豆制品等宜导致胀气的食物不宜食用,宜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例如面片汤、米粥、胡萝卜汤、苹果泥等。

3体会
小儿腹泻是婴幼儿时期发病率极高的疾病,是造成婴幼儿营养不良及死亡的重要原因。

中药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但由于煎服不便,故我科将口服改为保留灌肠治疗。

在中药滴入过程中,应特别注意:①插管不可过浅,否则引起灌肠液外溢,达不到治疗效果。

②药液温度要控制在一定温度,可促进和改善肠道血循环,促进炎症消散和局限,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从而提高肠道抵抗力和修复能力,减轻黏膜水肿,解除肠痉挛。

总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避免中药直肠滴入过程中的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尽可能保证药物在肠道内存留时间>1 h。

以充分发挥药物作用,达到缩短疗程,减轻患儿痛苦的治疗目的。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本病,具有药液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有利于肠道吸收、促进腹泻愈合,又可避免药物口服易吐,达不到治疗效果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