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腹泻113例
婴幼儿腹泻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婴幼儿腹泻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婴幼儿阶段,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给宝宝的健康带来一定的风险。
为了有效地治疗婴幼儿腹泻,中西医结合疗法成为了一种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婴幼儿腹泻治疗中的应用。
一、西医治疗方法在西医治疗婴幼儿腹泻时,常见的方法包括给予水分补充、电解质平衡调节、使用抗生素等。
1. 水分补充当婴幼儿腹泻时,身体会失去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
因此,给予充分的水分补充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通过让宝宝多饮水或给予口服补液剂来补充水分。
2. 电解质平衡调节婴幼儿腹泻会导致身体电解质失衡,特别是钠、钾、氯等离子的浓度发生变化。
调节电解质平衡能够帮助宝宝更快地恢复健康。
医生会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给予电解质补充。
3. 抗生素使用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婴幼儿腹泻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生素来治疗感染并缓解腹泻症状。
二、中医治疗方法中医在治疗婴幼儿腹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它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1.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腹泻与饮食密切相关。
根据宝宝腹泻的具体情况,中医师会制定相应的膳食方案。
例如,在宝宝腹泻期间可以适量食用一些消化和止泻的食物,如煮熟的米饭、香蕉、苹果泥等。
2. 中药治疗中药在治疗婴幼儿腹泻中有着显著的疗效。
一些中药可以缓解腹泻症状,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
例如,黄连、茯苓等药物常被用于治疗婴幼儿腹泻。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疗法将中医与西医的优势相结合,通过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1. 辨证论治中医的特点之一是辨证论治,即根据宝宝具体的症状和体质,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中医四诊观察,确定宝宝体内的阴阳失衡面临的问题,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2. 药物疗法综合应用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生会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西药和中药进行治疗。
西药在短时间内能够控制腹泻症状,缓解宝宝不适感;中药则能够从根源上调节体质,增强抵抗力。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腹泻113例

快速而简便 , 是在急症处理方面有 着较为 突出 的优 势。但 特别 是 , 我们 临床观察 , 一的西 药治疗并 不 能取 得令人 满意 的 据 单
[ ] 梁宝勇 . 对研究 的成果 、 4 应 问题 与解决方法 [ ] 心理 学报 , O , J. 2 2 O
3 ( :4 . 4 6)6 3 ( 稿 日期 :0 0一o o ) 收 21 7一 7
【 参考文献 】
[ ] 张理义. 1 军人心理健康指南 [ . 京 : M]北 人民军医出版社 , 0 :. 2 01 0
云, 张理义. 军人情 景特 质应 对方式量表 的研制 [ ] 中国行 J.
为 医学 科 学 ,0 7 1 ( 2 :1 1 20 ;6 1 ) l3 .
[ ] R ec C, ie . t nlt v w o pn i les 3 oshS Wenr Ame B a—aa i r i f o igwt ins : yce e c hl D a sl tiui s t rJ . sc oo e 0 1 5 2 5 ocua tb t n t [ ] Pyhsm R s20 ;0:0 . ar o mae
中西 医结合 治疗 婴幼 儿腹 泻 13例 1
吕文 平 , 名成 谷
[ 摘要 】 目的 观 察参苓 白术汤配合 西药治疗婴幼儿腹 泻的临床 疗效。方法 西药治疗 , 3天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好治疗作 用。
对 13例腹 泻婴幼 儿采 用参苓 白术 汤配合 1 用参苓 白术汤配合 西药治疗婴 幼儿腹 泻有较
d J 腹泻在 我国是居第 二位 的小儿 常见 多发病 , ,6 发病年 龄 多在 2岁 以下 , 婴幼儿腹泻是婴幼儿期 的一种急 性 胃肠道 功能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12月儿科收治的秋季腹泻患儿331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组166例与对照组165例。
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联合组给予西医治疗的同时加服中药口服与中医推拿治疗。
观察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腹泻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联合组的退热时间、腹泻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4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可提高治愈率,缩短退热时间、腹泻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建议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标签:小儿秋季腹泻;中西医结合小儿秋季腹泻[1]为临床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与轮状病毒的感染有关。
为消化系统疾病,病因复杂、危险度高,给患儿家属及医师带来极大的困扰。
秋季腹泻患儿临床常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且呈蛋花汤样或黄绿色稀水样,并同时伴有呕吐、恶心、发热等现象,严重者甚至出现脱水性酸中毒现象[2]。
对此选取我院儿科门诊接收的秋季腹泻患儿331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12月儿科收治的秋季腹泻患儿33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70例,女161例;年龄3个月~4岁,平均年龄(2.3±0.6)岁,病程3~8天,平均病程(3.5±1.2)天;所有患儿发病较急,均有腹泻症状,其中伴有腹胀65例,体温偏高59例,腹痛29例,恶心呕吐33例;大便呈水样109例,脓血便2例,有恶臭味33例,大便发绿且异常86例,大便颜色稀黄88例;临床出现昏迷5例,脱水6例,且症状具有重复性。
经检查轻度腹泻101例,中度腹泻98例,重度腹泻132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166例与对照组165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患儿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患儿的临床效果小儿腹泻是指婴幼儿因消化道功能未健全或受到感染等原因引起的腹泻症状,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
腹泻不仅给孩子带来身体不适,还易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备受关注,依据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针对不同病因和病情特点进行综合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出发,详细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患儿的临床效果。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基本理论1.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基本理论中医认为,小儿腹泻病机主要在于脾胃功能虚弱、外邪侵袭等因素导致腹泻。
在治疗上,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根据腹泻的病因病机及病情特点,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调整脾胃功能,清除外邪,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
2. 西医治疗小儿腹泻的基本理论西医认为,小儿腹泻主要是由于病原体感染、食物中毒、肠道功能紊乱等引起的消化道疾病。
在治疗上,西医侧重于对病因的明确和药物的治疗,通过抗菌药物、止泻药物等方式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基本理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既兼顾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又综合了西医的病因病机分析和药物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基本理论在于,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和西医的病因分析手段,结合中西医药及其他治疗手段对小儿腹泻进行综合治疗,达到最佳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从中医的辨证施治和西医的病因治疗出发,结合中西医药及其他治疗手段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核心内容。
根据小儿腹泻的病因病机及病情特点,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选用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包括苍术、白术、茯苓、泽泻等,具有健脾和胃、清热解毒、止泻固涩的功效,能够有效控制小儿腹泻症状,恢复肠道功能。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小儿腹泻患者12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和葛根芩连汤加减,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腹泻病临床效果小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原及多种病因而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突出表现的消化道疾病,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1]。
我院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效果明显,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8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腹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确诊为小儿腹泻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
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脱水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患者一经确诊,根据患者身体实际情况及病情予以积极治疗,如禁食或调整饮食以减轻胃肠道负担;根据小儿脱水严重程度适当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葛根芩连汤加减。
统计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变化腹泻次数、大便性状、情况并比较。
1.3疗效评定标准全国小儿腹泻病会议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用药48h内,患儿症状和体征消失,腹泻次数减少且<3次/d, 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有效:用药72h内,患儿症状和体征消失,腹泻次数减少且<3次/d, 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无效: 用药72h 后患儿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甚至病情加重需改用其他药物。
1.4统计学处理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发病情况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轻度脱水、中度脱水、中度脱水情况见表1: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从表1可以看出,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脱水程度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患儿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患儿的临床效果概述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加上饮食不当、环境卫生差等原因,腹泻病发生率较高。
传统的中医方法和现代的西医技术在治疗小儿腹泻上各有优势,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特点在中医看来,小儿腹泻通常是由脾湿、肠湿、肝郁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特点是以调整脾胃功能、清热利湿、理气解郁为主要方法。
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针灸、中药、推拿、艾灸等。
西医治疗小儿腹泻通常是通过抗生素、止泻药物等药物治疗,以控制或杀灭致病菌,减少腹泻次数和缩短病程。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优势在于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优势,相互协调,达到治疗和康复的最佳效果。
中医的优势在于调理脏腑、整体调节,可以改善小儿腹泻的整体体质;而西医的优势在于准确诊断病因、有效控制症状,可以快速缓解小儿腹泻的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可以使疾病得到更好的控制和治疗,同时减少因药物副作用和抗药性而引起的问题。
临床效果观察在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下面将介绍一些典型病例,从中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病例一患儿,女,2岁,反复发作腹泻已有两周,每天腹泻6-8次,伴有发热、纳差等症状。
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采用理气、清热、利湿的中药治疗,同时配合适量的止泻药物控制腹泻症状。
连续治疗5天后,腹泻明显减少,发热症状缓解,纳差症状明显改善。
患儿经过一个疗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后,腹泻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病情得到了控制。
以上两个病例是在临床上典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案例,从中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积极临床效果。
治疗过程中,中医主要是通过中药的调理作用,调整体质,改善免疫力;西医主要是通过药物的治疗作用,控制病情,减少不适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目的评价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腹泻患儿233例,将其分为结合组117例与西药组116例,西药组给予单纯西药治疗,结合组在西药基础上,给予中医临床辩证治疗。
观察两组患儿的疗效并评价安全性。
结果结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5%,高于西药组的69.11%,说明结合组治疗疗效较单纯应用西药疗效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腹泻无毒性反应发生,安全性较高。
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腹泻,可提升疗效,具有标本兼治功效,相互协同与制约,取长补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小儿腹泻;中西医结合;疗效;安全性小儿腹泻[1]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在小儿常见病中位居第二。
腹泻时小儿粪便变稀,且排便量、排便次数显著增多,逐渐引起脱水现象,甚至出现体重下降、生长发育受阻等后果。
中医认为小儿腹泻[2]属于泄泻范畴,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5年3月收治的腹泻患儿233例,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5年3月对收治的腹泻患儿233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小儿腹泻疾病诊疗规范》中的标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低烧、脱水及食欲减退等症状。
将其分为结合组117例与西药组116例,结合组男88例,女29例,年龄0.6~7岁,平均年龄(1.99±0.26)岁,病程1~11天,平均病程(3.11±0.88)天;西药组男87例,女29例,年龄0.6~8岁,平均年龄(2.02±0.19)岁,病程1~10天,平均病程(3.13±1.03)天。
其中发烧200例,呕吐50例,不同程度脱水210例。
对比两组患儿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西药组给予单纯西药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患儿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患儿的临床效果小儿腹泻是指婴幼儿在一段时间内,每日排便次数明显增多,大便水样或稀溏,常伴有里急后重、发热、脱水等症状。
腹泻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之一,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困扰。
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经常被用来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患儿的临床效果。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基本理论中医认为小儿腹泻多因饮食不洁,感受外邪,中焦湿热及脾胃虚弱等原因引起。
西医学认为小儿腹泻是由于感染引起的胃肠炎症所致。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首先要根据腹泻的具体病因进行分析,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中西医结合的理论框架为中医治疗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方法。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药物及方法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小儿腹泻以清热解毒、健脾止泻为主,常用的中药有黄连、连翘、苍术、厚朴等。
这些中药通过清热解毒,健脾止泻的作用,可以有效控制腹泻症状,并且对小儿腹泻的病因有一定的疗效。
2.中药熏洗:中药熏洗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通过将中药煎剂蒸汽熏洗在患儿腹部,可以缓解小儿腹泻的症状,并且对缓解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有良好的效果。
3.西药治疗:西医治疗小儿腹泻常用止泻药物,如酚酞、偶酮和吗丁啉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缓解腹泻的症状,减轻小儿的不适感,并且降低腹泻的发作次数。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非常显著。
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健脾止泻的特点,可以有效对腹泻进行控制,减少小儿腹泻的发作次数,降低病情的严重程度。
中药熏洗可以通过蒸汽的作用,缓解小儿腹泻引起的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改善患儿的舒适度。
西药止泻药物也可以快速缓解腹泻的症状,减少小儿的痛苦和不适感。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可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避免抗生素过度使用导致的耐药性,保护小儿的肠道菌群,更有利于小儿的康复。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注意事项1.治疗前要明确病因:小儿腹泻有多种病因,有感染性腹泻、食物过敏引起的腹泻、肠道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等,治疗前需要明确病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腹泻113例【摘要】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汤配合西药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113例腹泻婴幼儿采用参苓白术汤配合西药治疗,3天后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治愈率75.22%,总有效率98.23%。
结论用参苓白术汤配合西药治疗婴幼儿腹泻有较好治疗作用。
【关键词】婴幼儿腹泻 ; 中西医结合 ; 参苓白术汤 ; 西药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主要是因为消化功能紊乱,细菌或病毒感染以及喂养不当引起。
自2006年3月以来,我们在临床中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婴幼儿腹泻,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3例患儿均为2006年3月~2010年4月我院门诊或住院病人,其中男61例,女52例。
平均年龄14.9个月,平均病程
2.7天;其中伴中重度脱水者14例,伴电解质紊乱者15例,无贫血者。
1.2 治疗方法 113例患儿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药为参苓白术汤:党参、白术各6g,茯苓、扁豆、山药、苡仁各8g,甘草、
砂仁各4g。
临床加减:伤食腹胀者加山楂、神曲各5g;湿热蕴结,便黄味臭者加黄连、黄芩各4g;久泻形寒肢冷者,加熟附片、干姜3g;腹痛较剧者加木香、元胡各4g;呕吐较甚者加生姜、半夏各3g。
以上剂量为2岁左右小儿1日量,根据年龄大小调整用量,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服用。
西药用氨苄青霉素,剂量50mg/kg.d,分2次静脉注射。
蒙脱石散2~4g,分3次口服。
根据患儿脱水程度及性质给予口服ORS液或静脉补液,对症处理,3天后观察疗效。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按照中国有关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制定的标准[1]。
痊愈:治疗72小时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好转:治疗72小时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小时内粪便次数及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
2.2 治疗结果 113例中,痊愈85例,占75.22%;好转26例,占2
3.01%;无效2例,占1.77%;总有效率98.23%。
3 讨论
小儿腹泻在我国是居第二位的小儿常见多发病,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婴幼儿腹泻是婴幼儿期的一种急性胃肠道功能紊乱,以腹泻、呕吐为主的综合征。
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
祖国医学认为,腹泻关乎脾胃,《景岳全书.泄泻》曰: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
”参苓白术汤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原为散剂,现改为煎剂。
方中以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既四君子汤平补脾胃之气为主,配以扁豆、苡仁、山药,既可健脾,又能渗湿而止泻。
加砂仁之辛温芳香醒脾,佐四君更能促中州运化,使上下接气机贯通,吐泻可止。
西医治疗该病多采用液体疗法及抗感染治疗,对症处理,快速而简便,特别是在急症处理方面有着较为突出的优势。
但是,据我们临床观察,单一的西药治疗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因此,我们在治疗该病时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优势互补,见效快而疗程短,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方鹤松,魏成毓,段恕成,等.中国有关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