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目标

合集下载

必修三第五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必修三第五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第五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内容,课中讲述了什么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如何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这三方面内容,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

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

因此,上好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乃至环境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通过分析生态瓶、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

2.能力目标:(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2)解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图,培养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3)养成相互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4)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关注,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2)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难点: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知识,如今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为本节授课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课中的一些知识点如:生态系统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等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高二年级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在一定生物学的经验基础上,能充分完成课前的准备工作,能够找寻到周围存在有关生态学的现象。

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并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终稿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终稿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终稿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意义。

1.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在面对外部干扰时,能够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兴趣。

讨论: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生态系统需要保持稳定性,可能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组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

2.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群落、生物圈和非生物环境。

生物群落:同一地区内所有生物的总和。

生物圈: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非生物环境:水、土壤、气候等非生物因素。

2.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展示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图片,引导学生识别。

第三章:食物链与食物网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

食物网: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的复杂网络。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作用:能量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循环。

3.3 教学活动游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卡片游戏,让学生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重要性。

4.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在面对外部干扰时,能够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

4.3 教学活动案例研究:通过研究某个特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际应用。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1 教学目标5.2 教学内容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的挑战和机遇。

5.3 教学活动汇报: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第5章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第5章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和类型。

2. 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稳定性调节机制。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类型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图表和案例等。

2. 准备相关实验器械和试剂。

3. 准备相关视频和音频素材。

4. 安排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提前安置思考题。

四、教学过程: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盘绕一个生态系统稳定性话题进行讨论,如某地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现状、影响因素等。

2. 教室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回答问题,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和表现。

4. 小组展示:各小组选派代表,在教室上展示本组的调查报告和效果,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演讲能力。

5. 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指导,强调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论文,深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1.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2. 教学改进:根据反思结果,对教学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例如,可以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也可以调整教室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资源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料和素材,如图片、视频、案例等,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同时,也要注意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和类型。

2. 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能够分析实际案例。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阐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稳定性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解各种人为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和破坏,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教学重点】:阐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教具】:挂图、投影、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定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1)它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具有的一种综合能力。

(2)结构相对稳定:指生态系统的成分及营养结构即生物种类和数目相对稳定功能相对稳定:指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的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是: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3)两种类型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定义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影响因素①生态系统的成分即生物种类的多少②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则越容易恢复,与自身调节能力有关特点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破坏程度越轻,恢复就越快,用时越短)实例若热带雨林中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减少,将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来代替,使整个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河流与土壤若被有毒物质轻微污染,通过自身净化作用,很快恢复;若被重度污染,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被破坏了关系①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反之亦然。

②两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能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第23章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第23章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的活动,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分析凯巴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

4、解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图,培养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5、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关注,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难点: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2、探究发现法3、讨论法4、观察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找到快乐。

四、课前准备课件五、活动过程(一)回忆前面学习的凯巴森林的景象,说出凯巴森林维持生机勃勃景象的原因是生态系统有稳定性。

(二)新课学习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通过学生对资料的分析,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了初步的了解。

思考并回答讨论题教师小结学生的答案,根据凯巴森林的变迁,解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具体内容。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形成的生物与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让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为什么具有稳定性呢?展示:来看一个简单草原生态系统模型:草→羊→狼思考讨论:当该草原迁入一群羊后,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引导学生阅读书本有关草原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内容。

师生归纳出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解读曲线图,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这种能力。

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讨论:这个水域在环境污染下,还能保持稳定性吗?(展示)不能,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阐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

(3)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设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2)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

2、教学难点(1)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设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案。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图片,如森林砍伐、草原退化、河流污染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提问: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后,是否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新课讲授(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通过举例,如一个池塘在受到少量生活污水的排入后,水质依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①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例,讲解当食草动物数量增加时,草的数量会减少,从而导致食草动物因食物不足而数量减少,草的数量又会逐渐恢复,这种负反馈调节机制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②利用数学模型,如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进一步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①展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如热带雨林和草原,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在受到干扰后的恢复情况,引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②讲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特点,并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知识。

2. 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

2.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知识。

三、教学难点1.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例分析。

2.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定量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际意义。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五、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介绍生态平衡、稳态、恢复力等基本概念。

2.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知识:讲解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影响因素等。

3.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例分析:分析草原、森林等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例。

4.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定量分析:介绍数学模型在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

5. 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强调环境保护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及实例。

4. 案例分析: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例,分享心得体会。

5.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6.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稳定性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理解。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环保意识调查: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形成的环保意识。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科书。

教学设计15: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设计15: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知识结构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概念,二者区别、联系。

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的原因。

(3)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护。

2、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各种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和破坏,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图片、动画。

七、学生活动1、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

2、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八、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导入:[问题探讨]教材P109,引导学生从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讨论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再设问:“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引出“生物圈2号”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

上述正反两个实例,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生态具有相对稳定性,稳定的生态系统对于生物生存至关重要。

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学生阅读教材P109相关内容。

教师指出:只有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齐全,能量的输入保持稳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时才表现出来。

稳定性表现在结构相对稳定和功能相对稳定上。

例如,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是经过千百年来形成的,尽管其中的生物生生死死,迁入迁出,无机环境也不断变化,但从某一阶段来看,该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总是大体相同的。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能力或特性,而不是一种状态。

它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设问:为什么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学生阅读教材P109——110相关内容,动画模拟演示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的负反馈示意图。

设置下列问题:1、草原中生活着野兔和狼,由于狼的捕食,野兔数量减少,分析草、野兔、狼的种群数量是如何逐步达到稳定的?2、为什么森林中害虫数量不会持续大幅度增长?3、适度捕捞后,池塘中鱼的种群数量为什么不会减少?4、森林局部大火过后,为什么植株能较快生长?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吗?教师总结归纳。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改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认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掌握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进行生态系统调查与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和责任感,树立珍爱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保护生态系统?启发学生讨论,并进行讲解和概括,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

2.探究(30分钟)(1)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生态系统(例如森林、湿地等),进行调查和观察。

(2)学生观察和记录生态系统中的一些要素(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的数量、种类和相互关系,并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3)学生总结调查结果,展示小组调查成果。

3.拓展(30分钟)(1)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让学生思考当生态系统中一些要素受到破坏或干扰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

(2)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如近年来全球变暖现象导致的冰川融化、极端天气频发等,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4.归纳(20分钟)(1)学生小组展示实验成果和案例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

(2)归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进行概念总结。

5.实践(2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保护生态系统的措施,通过拟定调查计划、提出建议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并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学生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和展示。

6.总结(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进行评价。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方面: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引用一些直观的图片,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分析实例,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并运用于实践。

同时应用讲述法、比较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一些实践中的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和应用的能力。

指导学生探究生态瓶制作方法,以及各种生态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五、教学思路
六、教学过程
主题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
展示制作好的生态瓶
提问:你能结合已有的知识,尝
试分析一下这个生态瓶中含有哪些
成分吗?它们彼此间存在着什么样
学生上讲台结合
实物,进行讲解:在这
个密封的小型生态瓶
中,有生产者水草,消
费者小鱼,还有分解者
真菌和细菌。

水草通过
以实
物入题,
调动学生
的学习兴
趣。

同时
巩固前面。

生物:第5章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3)

生物:第5章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3)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2、能力目标(1)通过自制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探究各种生态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过课堂学习、小组讨论发言等,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应用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环保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意识;(3)确立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的观点,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点】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区别及相互联系.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学生自制的小生态瓶(或缸)、PPT课件、“生物圈II号”实验的阅读资料.【教学方法】引用一些直观的图片和身边的实例,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一些实践中的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和应用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程序设计】【作业布置】1、作业:练习册的本节习题。

2、课外读:课本P102《恢复生态学及其应用》【板书设计】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1、概念: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原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1、概念:“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2、不同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的表现有差别3、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有限性三、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教学反思】1、本节课利用学生自己制作的生态瓶和“生物圈II号”实验来引入新课,学生十分兴趣,容易激发学生的未知欲望,效果很好。

九年级科学下册2.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下册2.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下册2.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版)浙教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学要求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了解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和破坏,理解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重要意义。

3.了解各种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渗透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点。

二、教学重点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2.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三、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关系四、教学过程展示:图2-24任务:根据图写出所有的食物链,一共有几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什么?对鹰来说,通过哪条食物链能量损失较少?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组成来看,图中还缺少的成分是什么?讨论:如果在上述食物网中人类大量捕杀蛇、鹰、狐,该食物网中的什么会大量增加,后又减少?请说明理由。

答:生态系统是时刻变化着的,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学生举其他例子说明以上得出的结论在学生举不出例子的时候,可以补充以下例子:1. 某森林发生轻度火灾后,第二年植被马上又恢复了;2. 人们在某森林进行一定限度内的捕捞、狩猎、伐木等活动,使生物个体有所减少,但过段时间,生物数量又恢复了。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保持了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讨论:森林生态系统和沙漠生态系统比较,哪种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为什么?结论: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强。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

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相对性: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无论多强,也总有一个限度。

如果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篇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篇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精选2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及其重要性;2.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对稳定性的影响;3.掌握什么是生态平衡及其维持机制。

二、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生态平衡及其维持机制。

三、教学难点生态系统中相互关系对稳定性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PPT或黑板、彩色粉笔、实物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让学生观察一幅描绘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问题。

教师可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什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很重要?”等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2.讲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10分钟)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讲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

解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涵,并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环境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生态系统失去稳定性会带来什么后果。

3. 探究生态系统中相互关系对稳定性的影响(15分钟)选择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例子,如森林生态系统,向学生介绍其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稳定性的影响。

可以通过图片或实物等方式进行讲解。

发问引导学生思考,当某个环节受到干扰时,如何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生态平衡及其维持机制(15分钟)讲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维持机制。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通过讲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食物链、食物网等,让学生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5.案例分析(10分钟)选择一个具体的案例,如森林砍伐带来的生态系统的破坏,让学生分析并讨论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提出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6.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行动。

六、板书设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定义- 重要性生态平衡- 定义- 维持机制七、课堂作业1.了解家庭周围的生态系统,写一篇日记记录观察到的生物种类及其相互关系。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知识。

2. 分析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际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态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2.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及自我调节能力。

2.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1. 生态系统稳定性实际应用的分析和理解。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展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现象。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45分钟)1. 引入:通过展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讲解:介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解释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原理。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关系。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45分钟)1. 引入:讲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2. 讲解:分析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结合实际例子进行阐述。

3. 互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际应用(45分钟)1. 引入:提出实际生态问题,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应用的思考。

2. 讲解: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恢复等。

3. 互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态系统稳定性在解决实际生态问题中的作用。

四、案例分析:森林火灾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45分钟)1. 引入:展示森林火灾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火灾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的思考。

2. 讲解:分析火灾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如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等。

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案【新教材】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案【新教材】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概述生态平衡的特征,认同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2、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阐明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平衡,概述负反馈调节机制3、结合实例区别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两个方面,并通过对营养结构的讨论,说出自我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4、以人工林的生态问题为例,运用稳态与平衡观、结构与功能观设计提高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案,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过程,阐明生态系统具有维持或恢复生态平衡的能力(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2、教学难点(1)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2)设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案三、教学设计思路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福寿螺”的图片来引入新课,通过一些资料和实例的列举,让学生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通过两大生态系统的对比,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生态缸,分析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四、教学步骤1、新课导入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物入侵的实例,例如福寿螺入侵的图片,通过观看图片教师进行提问:为什么福寿螺在引入之后会疯狂繁殖增长?它有没有天敌可以遏制住它的增长?在教师讲解之后,建议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查阅资料,丰富知识2、新课讲授一、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己总结生态平衡的概念,并提出问题,生态平衡是如何形成的?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几个资料,并一起思考:资料1:阿拉斯加冰河湾的群落分布图,并展示基本情况:冰河湾(Glacier Bay)形成于四千年前的小冰河时期,数千年后冰河不断向前推进,并在1750年时达到鼎盛,然而自此之后冰河却开始融化后退。

资料2:科学家通过测量和数学模拟,绘制了初生演替过程中群落总生产量和总呼吸量的变化曲线图思考:1.在冰川消融期间,群落是否会发生变化?2.观察曲线图,在成熟阶段,群落总生产量和总呼吸量呈现怎样的趋势?通过资料,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两个问题,完善生态系统的概念,并总结生态平衡的特点由此可知,生态平衡并不是指生态系统一成不练,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案通用5篇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案通用5篇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案通用5篇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案通用5篇一切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让课堂更有效率,这里我整理了一些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教学难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三、教学策略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中的生物尽管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即使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须依赖活细胞生活。

因此,从宏观的生物圈逐级深入到微观的细胞,有利于学生用全局的、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生物界。

同时,从细胞到生物圈这些生命系统的各个结构层次,是本模块和其他模块将要逐一研究和学习的内容。

本节教学建议用1课时。

本节在教学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选择SARS病毒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

(1)SARS病毒给人类的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学生经历过并且相对比较熟悉的一类病毒,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病毒不是一个细胞,不具有细胞的结构,但它不能离开活细胞而独立生活,选择SARS病毒侵害人体肺部细胞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有助于服务“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主题。

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将病毒与细胞联系起来,但不宜要求学生深入学习SARS病毒的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展示SARS病毒的电镜照片或模式图、SARS患者肺部X 光片示弥漫性阴影图,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病毒的结构组成,并与细胞作简单比较。

同时探讨教材中的两个问题,达成“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的认识。

【高中生物】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导航1.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了阻力和恢复力的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制造生态水池,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学习建议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内容较抽象,学习时应通过仔细阅读领会教材上举出的例子、注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并回顾前面所学的激素调节过程中的反馈调节,进行知识迁移,使知识的掌握变得相对容易。

在理解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时,注意从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进行思考。

阻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是本课程的难点。

学习时,首先要把握抗干扰稳定的核心是“抗干扰、保持原状”,韧性稳定的核心是“被破坏、恢复原状”。

并举例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自我测评一、多项选择题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 温带草原B温带落叶林C北部针叶林D热带雨林2.人造马尾松林比天然马尾松林易遭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a、马尾松人工林营养结构复杂。

B.人工马尾松林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c.人造马尾松林营养结构简单d.松毛虫适应环境的能力弱3.在下面对生态系统的描述中,问题是()。

a.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组成部分c.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d、生态系统具有在一定限度内自动调节以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4.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几种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如果大量捕杀蛇会导致()。

a、大鼠降低了B.草产量增加c.羊因食物不足而减少d.人口增加5.在一个稳定的池塘生态系统中,突然的污染会杀死所有的植物。

在可测量的变化中,首先增加浓度的是()。

a.二氧化碳b.硝酸盐c.氧d.磷酸盐6.由于污染物的排放,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

污染物停止排放后,由于其自身的净化效果(这是由于生态系统的特性),它将逐渐恢复到原始状态()。

生态系统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稳定性教案【篇一:生物学③必修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目标】一、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三、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四、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五、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教学方法】探究法、对比法、讲述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板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讲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

第二,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以内部生物群落为核心的,有着一定的承载力,因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范围的。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而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的数量,从而保证了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平衡。

讲述:在生态系统中关于正反馈的例子不多,例如,有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类死亡的尸体腐烂,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鱼类的死亡。

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不同的。

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健全,生产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目标
生? 态? 系? 统? 的? 稳? 定? 性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区别及联系、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护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学、探究、归纳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形成生态学观点,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重? 点
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讨论后回答:自动调节能力;
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
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一片草地最容易恢复,营养结构简单。
?
?
?
?
通过比较得出结论: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
?
?
?
?
?
?
?
?
?
阅读教材、根据搜集的有关资料回答:
栽种草场防护林、避免过度砍伐、控制污染物排放等。
?
?
?
?
?
?
?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
?
?
?
?
?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
?
?
?
温故知新
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
?
?
观看录象直观,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
?
?
?
?
?
?
?
通过展示图片,直观易懂。
?
?
?
?
?
?
?
?
?
?
?
?
培养阅读分处。
?
?(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怎样自净在草原生态系“草 →?? 羊 →? 狼”,当草原迁入一群羊后?????????? ??????????????????????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3、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
有关为什么
4、如果一片草地与一片森林发生破坏后哪一个生态系统最容易恢复到原来状态为什么
2、?人类的哪些活动对生态系统有影响有怎样的影响
3、?为什么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呢我们这节课共同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思考题:
1科学家建造“生物圈Ⅱ号”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实验得到怎样的结论
?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思考题:
1、?生态系统具有哪几方面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什么时候稳定怎么保持稳定
复习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讲解结构和功能稳定的含义
?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播放某水库污染及治理的录象
?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2、生态系统为什么具有抵抗力稳定性?????????????????举例说明生态系统内部是如何自动调节的
?
展示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图片及食物网简图;
展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图片及食物网简图。
思考题:
1、比较这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如何
2、比较这两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如何
?
判断生态系统稳定性大小依据是:
生态系统空间范围大小、生物种类数、食物连条数等。
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存在相反的关系。
难? 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区别和联系
教?? 法
启发探究式
环? 节
教 师 活 动(设问与调控)
学生活动(回答与讨论)
设计意图
导? 思
导? 言:
?
?
?
?
?
?
?
新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 结
?
课前留思考题:
1、?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存的生态系统
?
?
?
?
课前学生分组查资料
?
?
?
?
?
?
?
?
通过课前查资料、课上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得出结论(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
?
?
阅读教材回答:抵抗力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
结构稳定、功能稳定;
相对稳定;
?
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
?
阅读并解答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概念的理解
?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造成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怎样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保护和建设多种不同类型的局部生态系统,形成互补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综合稳定性;保护生物;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在受到外界干扰破坏时,这种相对稳定可暂时打破,但在一定限度内,可通过自动调节得到恢复。如果受到的干扰破坏超过它本身的自动调节能力,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破坏。因此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采取相应对策,保持各种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