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战线的战争_美国战争小说中的真正敌人

合集下载

第六讲两个战场两条路线

第六讲两个战场两条路线

第六讲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讲四个个问题:1、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与全民族抗战的形成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路线与正面战场概况3、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战路线及抗战发展概况4、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与全民抗战的发动(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日本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日本要称霸亚洲,必先征服中国,而要征服中国,必先占领满洲;要占领满洲,必先夺取朝鲜,即以占领朝鲜为渡满洲的桥梁。

2、日本侵略中国原因(1)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日本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

而十九世纪列强已将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瓜分完毕。

(2)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华条件已基本成熟:a.1904年日俄战争,其势力已伸进长春以南的南满地区。

b.1910年日本正式吞并朝鲜,《日韩合并条约》。

c.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日本在华经济支配地位迅速增强,超过英、法、德、美,占据首位。

(3)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工业生产下降,工人失业增多,国内矛盾激化。

3、日本侵华事件(或侵略中国计划的实施)(1)1931.9.18“九·一八”事变,四个月时间里占领了二百万平方公里、三千万人口的满洲。

(2)1932.1.28“一·二八”事变,侵略上海。

(3)1932.3伪满洲国事件,年号“大同”。

(1934.3称“满洲帝国”,年号“康德”)。

(4)1933年1-3,侵占热河。

(5)1935年夏——秋,华北事变(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五省)。

两个步骤,一是迫使国民党中央势力和军队退出平津和河北,削弱国民党中央对华北五省的统治,如1935年7月“何梅协定”,1935年6月“秦土协定”。

一是策动汉奸搞华北五省脱离中华民国的自治运动。

(6)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开始。

美国内战的导火线是什么

美国内战的导火线是什么

美国内战的导火线是什么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北方在战争中的胜利,确立了北方大资产阶级在全国的统治地位。

南北战争中工业革命带来了军事上的巨大进步。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美国内战的导火线,希望你喜欢。

美国内战的导火线南北战争真正的导火线却是在1960年,美国总统林肯坚持废除奴隶制,在南方地区实行资本主义政策,而美国的南方奴隶主就掀起了一股反抗潮流。

由此,怨恨越来越深,同年2月,美国制定了联合政府,而在同年4月12日,南方的奴隶主彻底反抗美国的管理者。

故而,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其实,根据历史记载,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是葛底斯堡战役。

因为在葛底斯堡战役之前,一直是南方占据胜利,攻占北方地区,直至首都,并且南方也占据着此次战争的主导权。

而在发生葛底斯堡战役时,北方赢得了这场战争,故而,北方军队越战越猛,直接超过了南方军队。

同时葛底斯堡战争的胜利,也同时让美国人民更加坚信此次战争他们会胜利。

另外,美国南北战争还有一个转折点就是:美国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两个文献,这是美国南北战争中的重要的一次事件,标志着北方人赢得了此次战争,黑人奴隶彻底赢回了他们的自由,也标志着美国的国情形成了新格局。

同时,南北战争也彻底宣告结束,这场战争对美国的影响非常大,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后,整个国家统一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使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让美国快速成为了世界强国。

南北战争中的狙击手部队炮兵是这些射手钟爱的目标,而负责填炮的炮手尤其不幸,因为他们必须站起来从大炮的前膛填充炮弹——每当这时,就有致命的子弹飞过来。

这些神出鬼没的神射手来自美国第一特等射手团。

由于他们的出色表现,约翰?波特准将向特等射手团的指挥官海勒姆?柏丹写了一封嘉奖信,在信中,他引用B?麦克莱伦的话称赞他们:“你的人将叛军打得狼狈不堪。

我很高兴看到我手下有一支如此精锐的射手部队。

”绿装杀手团1861年7月,北军在布尔朗战役中失利后,神枪手海勒姆?柏丹肩负了一项新使命:组织一支与众不同的部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两条线”外交战略的得失与启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两条线”外交战略的得失与启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两条线”外交战略的得失与启示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国团结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美苏争霸的“两条线”战略:一方面使中国对外交往经受住了险恶国际形势的严峻考验,并拓宽了外交新渠道,大力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另一方面对我国内政与外交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本文为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毛泽东‘反帝反修’外交战略思想与实践研究”(批准号:05KS209)暨华东交大科研校立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世界局势“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主义阵营与帝国主义阵营相对抗的国际格局逐步演变为美苏两超争霸。

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导致中苏联盟破裂,其结果不仅使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的联苏反美“一边倒”的外交主导战略失去了存在价值,而且使中国逐步走上了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同时相对抗的道路。

为了反对美苏两霸,维护世界和平,捍卫中国权益,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中国“在反对修正主义问题上,我们的矛头主要对准赫鲁晓夫;在反对帝国主义问题上,我们集中力量反对的是美帝国主义”[1],把中国外交的重点转向亚非拉国家,谋求建立国际反帝反霸统一战线。

毛泽东制定的抗美抗苏“两条线”战略,全面主导并贯穿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的中国对外关系,使中国经受住了险恶国际形势的严峻考验,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客观地分析我国“两条线”外交战略的得失,对当今推动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积极效应“两条线”战略是在美苏争霸,并互与中国对抗的严峻国际形势下形成的,也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不畏强极、自主自强民族气概的产物。

这一战略的贯彻,不仅使我国经受住了险恶国际形势的严峻考验,拓宽了外交新渠道,而且为全世界人民开展反对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斗争,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

(一)使中国顶住了来自美苏两国的巨大压力和威胁,捍卫了国家权益与民族尊严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美苏利用中国经济建设的暂时困难,掀起反华浪潮,使中国处于南北受敌的危险境地。

近代辨析题

近代辨析题

1.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来到东方,是为了使东方国家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答:错误.殖民主义是适应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它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演进而发展,是西方列强对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人民的剥削,掠夺和压迫,木易.他是为资产阶级剥削国内外人民,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服务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来到东方,并不是为了使东方国家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为了把他们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西方国家在经济上,政治上的附庸.2.帝国主义列强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答:错误,帝国主义列强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二是中华民族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妥协.并不是其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的根本原因.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世界各地争夺殖民地时,都存在利害冲突,但他们或者通过协商,或者直接采取战争的手段,还是把非洲,东南亚等地区瓜分了,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战争.因而,该论断的表述是不准确的.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答:这种表述不准确,近代中国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区中有:中华民资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自唱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的矛盾,各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等等,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金大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但这对矛盾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交织在一起的,帝国主义复制和勾结封建势力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并主要通过中国政府当局和各地官僚,军阀来统治中国人民.4.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答:错误,(1)<天朝田亩制度>确定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一起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所以,<天>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2)不过,他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描绘的是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因此,<天>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从未实行过,也不可能实行.5.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答:错误,洋务派主张培养洋务人才,但不愿改变封建科举制度.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他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大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与此同时,这一时期还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知识和新视野,而科举制度是清朝封建统治的重要基础,洋务派对此大力进行维护,直至1905年才取消.6.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原因,教训?答:正确,维新派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做了批判.谭嗣同指出:"君末也,民本也"严复甚至认为国家是"民之公产"王侯将相不过是通国之共仆隶,而专制帝制则是"窃国者耳"君是由民共举出来的,民既可以公举君,也可以共废君,这就是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为实行政治制度变革提供了理论根据,不过.与此同时,他们又认为"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即首先要为正在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士绅争取政治地位.只有君主立宪制度才是当时中国理想的整治方案,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才是"治国之大经"7.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答:正确,(1)辛亥革命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斗争中同盟会的领导核心地位逐步确立,并对整个辛亥革命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以往的革命组织所无法比拟的.(2)辛亥革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知道.同盟会成立时.就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阐发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核心内容的三民主义.(3)辛亥革命有一个明确的革命目标,中华民国.8.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民族主义.答:错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注意.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他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也就是要结束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及其媚外政策,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两项内容的视线,都是要以民权主义,即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前提的,所以说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核心.9.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反动联盟的力量大大超过革命派的力量. 答:错误,辛亥革命的失败有主管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中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反动联盟的力量大大超过革命派的力量,固然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但他只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而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更主要原因---主观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就是资产阶级在领导革命时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没有建立强大的革命武装力量,因而最终只能陷入失败.10.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答:正确,首先,从时代特点来看.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这时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已不再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其次,从领导阶级来看,中国工人阶级已经摆脱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追随者的地位,开始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并在运动中显示强大的力量,从此便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最后,从指导思想上看,领导这次运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他们所一句的理论武器已不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而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11.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运动.答:错误,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提倡资产阶级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提倡科学,反对封建愚昧,提倡民主主义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因此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运动,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不再是资产阶级民主,而是以劳动群众为主题的民主,提倡的科学除了自然科学外,仅就社会科学而言,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因此,无私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具有了新民主主义的性质.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运动的主流.12.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明确提出了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答:错误,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大的衷心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二是决定首先集中精力组织工人,三是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对于民主革命时期我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一大并没有涉及.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在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民主革命时期我党的最高纲领,(即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和最低纲领(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国情认识的深入.因而,本论断的表述是错误的.13.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仍然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答:错误,国民党此时已经变成了一个有代表地主阶级,买办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企图以此来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就成为中国人民政的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必须推翻的革命目标.14.<兴国土地法>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答:错误,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是<井冈山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人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兴国土地法>是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制定的第二个土地法.将<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的规定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15.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答:正确,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会议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对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会后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遵义会议的一切行动,都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作出的.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机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有关的转折点.16.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大地主资产阶级都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错误,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的主要矛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发生分化.其中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公开投降,成了中国人民的敌人.因此不能笼统地说抗战时期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7.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人民的.答:正确,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胜,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因此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人民的.18.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和同情分不开的.答:正确,苏联是最早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援助的国家,抗战后期,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加速了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过程,美国对中国的抗战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英法等国也向中国提供了经济援助或军事合作,朝鲜,越南,加拿大等国的反法西斯战士还直接参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因此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19.1945年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真正目的是实现国内和平.答:错误,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谈判的目的,一是以此敷衍国内外舆论.掩盖其真正进行的内战准备.二是诱使中共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一补战而控制全中国,三是如果谈判不成,即放手发动内战,并把战争责任转嫁给中共.由此可见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谈判并不是要实现国内和平,而是在玩弄和平阴谋.20.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以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答:错误,减租减息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战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即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21.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二条战线是国共双方在战场上的军事较量.答:错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的较量主要有两条战线,其中国共双方在战场上进行的军事较量时第一条战线.而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地迅速发展.才是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22.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答:错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参与之间的矛盾,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地主阶级已经被消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23.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答:错误.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注意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而,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70年代末以来社会主义改革都是历史的产物,两者之间具有历史的关联性,是一种承继关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24.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答:错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基于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并不取决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及其变化.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是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基本内容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族资本主义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性,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对民族资本主义必须始终采取保护政策.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但是,无论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还是脱离革命阵营.中国共产党都不应改变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保护政策.。

当代中国外交名词解释4.0

当代中国外交名词解释4.0

名词解释两条线战略:概述:是指20世纪60年代苏联修正主义加紧危害新中国,中国必须同时应对美帝苏修两大敌人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外交方针。

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国际局势出现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当时国际政治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美苏争霸过程中出现缓和的迹象,中苏分裂,使确立于建国前夕并在50年代主导中国对外关系的“一边倒”政策失去存在的意义, 其结果不仅使我国在与美国抗衡中失去强大的依靠力量,而且在国际舞台上又增加了一个强大对手。

中美关系没有明显改善,我国也逐步走上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状态的道路。

同时,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国内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发生变化,强调阶级斗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中国成为核国家。

对于外交与国际事务,主张支持左派政权,筹备第二次亚非会议,世界范围内的农村包围城市。

为了增强同美苏两霸对抗的力量,毛泽东把我国的外交重点转向亚非拉国家,谋求与广大亚非拉国家结成反帝、反霸国际统一战线,从此,我国的外交进入既反美又反苏的“两条线”战略时期。

内容:团结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推进世界革命。

积极评价:(1)、有力地支持了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扩大了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自主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地图--改变了联合国成员的结构,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2)、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国当时的软实力--革命经验,借推进世界革命,进一步巩固了独立自主权。

(3)在实力悬殊的劣势下顶住了美苏夹击,而且突破了美国长期对我遏制的局面, 维护了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迎来了建国后的第二次建交高潮,大大提高中国对世界人民的影响力。

消极评价:(1)、在强调维护国家利益的问题上片面强调国家安全,忽视国家的发展。

“两条线”战略片面夸大美苏对我国安全的威胁,结果导致毛泽东对战争与和平的估计出现错位,夸大战争的威胁,影响和削弱了经济建设。

此外,由于受美苏压制的刺激,过分排斥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缺乏对接世界先进技术的主动性,片面强调自力更生搞建设,错失发展良机。

中国史 名词解释

中国史  名词解释

新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一大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即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免诸权。

”民生主义即①平均地权;②节制资本。

新三民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和维护农工利益的内容,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奋斗纲领有一致之处,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两广事变:1936年5月12日,胡汉民在广州因脑溢血猝死,蒋介石决意利用这个机会解决两广问题,提出取消西南执行部和西南政务委员会,陈济棠先发制人,联合李宗仁、白崇禧,举兵反蒋。

这一事件被称为“两广事变”,也称“六一事变”,是两广地方势力在抗日旗帜下向蒋介石的公开挑战,在客观上对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逼蒋抗日,具有积极作用。

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于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进行的一次交通破袭战,是相持阶段到来后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动用兵力最大、作战范围最广、持续时间也最长的战役。

在百团大战的打击下,日本诱降国民政府的所谓“桐工作”终止了。

百团大战使八路军在国内外的影响扩大,声誉进一步提高,人们从八路军身上对中国抗战再次充满了胜利信心。

《秦土协定》1935年6月,中国察哈尔省主席秦德纯与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签订《秦德纯土肥原贤二协定》,简称《秦土协定》,又称《察哈尔协定》。

协定要求中国从察哈尔省撤军,解散排日机构,并向日本道歉。

这样日本实际控制了察哈尔省的大部分地区内容1、从察哈尔撤军;2、解散排日机构;3、对日表示遗憾,并处罚责任人;4、自6月23日起,在两星期内完成以上各点;5、制止山东移民通过察哈尔省。

张北事件:1934年10月27日,日本天津驻屯军参谋川口清健等八人,未经报告中国有关部门,即以“旅行”为名,由张家口前往多伦,路经张北县到城时,被当地中国守军盘查后放行。

张北事件是日本有预谋的侵略华北事件。

当代中国外交名词解释40

当代中国外交名词解释40

---------------------------------------------------------------最新资料推荐------------------------------------------------------当代中国外交名词解释40名词解释两条线战略:概述:是指 20 世纪 60 年代苏联修正主义加紧危害新中国,中国必须同时应对美帝苏修两大敌人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外交方针。

背景: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开始,国际局势出现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当时国际政治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美苏争霸过程中出现缓和的迹象,中苏分裂,使确立于建国前夕并在 50 年代主导中国对外关系的一边倒政策失去存在的意义, 其结果不仅使我国在与美国抗衡中失去强大的依靠力量,而且在国际舞台上又增加了一个强大对手。

中美关系没有明显改善,我国也逐步走上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状态的道路。

同时,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国内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发生变化,强调阶级斗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中国成为核国家。

对于外交与国际事务,主张支持左派政权,筹备第二次亚非会议,世界范围内的农村包围城市。

为了增强同美苏两霸对抗的力量,毛泽东把我国的外交重点转向亚非拉国家,谋求与广大亚非拉国家结成反帝、反霸国际统一战线,1/ 14从此,我国的外交进入既反美又反苏的两条线战略时期。

内容:团结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推进世界革命。

积极评价:(1)、有力地支持了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扩大了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自主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地图‐‐改变了联合国成员的结构,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2)、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国当时的软实力‐‐革命经验,借推进世界革命,进一步巩固了独立自主权。

(3)在实力悬殊的劣势下顶住了美苏夹击,而且突破了美国长期对我遏制的局面, 维护了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迎来了建国后的第二次建交高潮,大大提高中国对世界人民的影响力。

美国的南北战争的资料

美国的南北战争的资料

美国的南北战争的资料南北战争(American Civil War)即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内战,参战双方为北方美利坚合众国和南方的美利坚联盟国,最终以北方联邦胜利告终。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美国的南北战争的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美国南北战争的资料简介总体来说,南北战争过程可以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被称为“有限战争”阶段,是双方在东部战场上集中兵力争夺对方首都的过程;第二阶段被称为“革命战争”阶段,是以北军的胜利,美国南北统一而告终。

在战争前夕,北方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方面的实力,都超过南方,但是南方刚刚经历过美墨战争,军队的素质较强,最主要的是,他们有充分的战前准备。

“有限战争”阶段一般是指1861年4月至1862年9月之间的南北之间的战争,在这个阶段中,南方的军事将领是美国著名的罗伯特·李,他采取了以攻为守的战略方针,连续几次击败北方的军队。

而北方军队由于作战准备不够充分,而且部分消极作战,因此在战斗中几次输给了南方的军队。

1861年7月,双方进行了马那萨斯会战,北方军队被南方击败,因此林肯总统将战略的重心开始移到了西部战线。

在西部,麦克莱兰和罗伯特·李展开了一场争夺里士满的大会战,史称“半岛战役”,或为“七日会战”。

在战争中,罗伯特·李击败了麦克莱兰,大获全胜。

1862年9月22日,林肯总统发表了解放宣言,这标志着南北战争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结束,从而进入了第二个阶段——“革命战争阶段”。

1862~1863年,林肯总统推行了一系列的解放黑奴的战争,并允许黑人加入军队,因此使北方军队的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1863年7月1日,北方军队在葛底斯堡之战,击溃了南方军队的主力,从而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第二年,北方军队又开始对东西两线全面进攻,南方的东北部与西南部的联系被切断。

1865年4月9日,南方军队的统帅罗伯特·李被北军包围后,宣布投降,南北战争宣告结束。

当代中国外交名词解释4.0

当代中国外交名词解释4.0

当代中国外交名词解释4.0名词解释两条线战略:概述:是指20世纪60年代苏联修正主义加紧危害新中国,中国必须同时应对美帝苏修两大敌人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外交方针。

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国际局势出现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当时国际政治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美苏争霸过程中出现缓和的迹象,中苏分裂,使确立于建国前夕并在50年代主导中国对外关系的“一边倒”政策失去存在的意义, 其结果不仅使我国在与美国抗衡中失去强大的依靠力量,而且在国际舞台上又增加了一个强大对手。

中美关系没有明显改善,我国也逐步走上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状态的道路。

同时,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国内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发生变化,强调阶级斗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中国成为核国家。

对于外交与国际事务,主张支持左派政权,筹备第二次亚非会议,世界范围内的农村包围城市。

为了增强同美苏两霸对抗的力量,毛泽东把我国的外交重点转向亚非拉国家,谋求与广大亚非拉国家结成反帝、反霸国际统一战线,从此,我国的外交进入既反美又反苏的“两条线”战略时期。

内容:团结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推进世界革命。

积极评价:(1)、有力地支持了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扩大了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自主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地图--改变了联合国成员的结构,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2)、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国当时的软实力--革命经验,借推进世界革命,进一步巩固了独立自主权。

(3)在实力悬殊的劣势下顶住了美苏夹击,而且突破了美国长期对我遏制的局面, 维护了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迎来了建国后的第二次建交高潮,大大提高中国对世界人民的影响力。

消极评价:(1)、在强调维护国家利益的问题上片面强调国家安全,忽视国家的发展。

“两条线”战略片面夸大美苏对我国安全的威胁,结果导致毛泽东对战争与和平的估计出现错位,夸大战争的威胁,影响和削弱了经济建设。

此外,由于受美苏压制的刺激,过分排斥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缺乏对接世界先进技术的主动性,片面强调自力更生搞建设,错失发展良机。

划给美军的二条线

划给美军的二条线

划给美军的二条线亲们都知道美国是世界头号军事强国,世界级的警察,说打谁就打谁,阿富汗现在尽流汗了,伊拉克打成了易拉罐,利比亚的卡扎菲插翅难飞。

(你看,这就是美国大兵,一手无寸铁仰天而卧的,美国四个大汉拿枪对着,如临大敌)但美国也不是说赢就赢的,大家都知道,在上个世纪,美国就在两场影响深远的战争上吃过亏。

一次是朝鲜战争,一次是越南战争。

这两场战争,美国人都没有取得胜利。

其中的重要原因都是中国划了一条线。

我们先说朝鲜战争。

朝鲜在二战后以三八线为界划为了南北朝。

两边都想统一朝鲜半岛。

北边的金日成人胖胆子也肥,率先发动了攻击。

他的兵多,而且也精锐,大家可能也知道,金日成当时的部队都是原中国部队的朝鲜师。

中国解放战争结束得差不多后,这些朝鲜师就整编制的回到了朝鲜,成为朝鲜军队的主要力量。

而南韩那是什么部队啊,都是以前伪满州国的伪军。

所以打起来,南韩完全不是对手。

说实话,这个事情,咱都别掺和。

人家两兄弟打架,我们顶多在旁边喊不要打了,个别缺心眼的也可以喊:打,往死里打。

管谁打死谁呢。

咱不能一见劝不住,就挽起袖子上去帮忙。

说是维护世界和平,但结果呢?死的人更多。

朝鲜战争南北开战,不过数个师的兵力在打。

你们美国喊着维护世界和平的口号进去了,结果一下打成了二战后最大规模的陆军对撞,上百万的伤亡。

这个事情,我们要反思,美国人更应该反思。

当时,美国人登陆了,中国也没想着马上参战,但我们给美国划了一根线,就是三八线。

三八线是怎么来的呢?这里为大家准备好了:【从小跟女同桌划三八线,那您知道三八线到底咋来的吗?】你美军帮南韩可以,但你不能打过三八线。

打过三八线,我就要出兵。

当时这话谁信哪,美国人不信,跟中共打了数十年交道的蒋介石不信,日本人不信,就连金日成跟苏联人都不太敢信。

中国要跟美国这个第一强国直接武力对抗?这太不可理解了。

当时苏联人都不敢跟美国人打,因为美国人有原子弹了,苏联人当时没有。

后来,赫鲁晓夫有了原子弹,又硬了起来,欺负人家小帅哥型美国总统肯尼迪。

美国的南北战争的资料

美国的南北战争的资料

美国的南北战争的资料南北战争(American Civil War)即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内战,参战双方为北方美利坚合众国和南方的美利坚联盟国,最终以北方联邦胜利告终。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美国的南北战争的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美国南北战争的资料简介总体来说,南北战争过程可以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被称为“有限战争”阶段,是双方在东部战场上集中兵力争夺对方首都的过程;第二阶段被称为“革命战争”阶段,是以北军的胜利,美国南北统一而告终。

在战争前夕,北方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方面的实力,都超过南方,但是南方刚刚经历过美墨战争,军队的素质较强,最主要的是,他们有充分的战前准备。

“有限战争”阶段一般是指1861年4月至1862年9月之间的南北之间的战争,在这个阶段中,南方的军事将领是美国著名的罗伯特·李,他采取了以攻为守的战略方针,连续几次击败北方的军队。

而北方军队由于作战准备不够充分,而且部分消极作战,因此在战斗中几次输给了南方的军队。

1861年7月,双方进行了马那萨斯会战,北方军队被南方击败,因此林肯总统将战略的重心开始移到了西部战线。

在西部,麦克莱兰和罗伯特·李展开了一场争夺里士满的大会战,史称“半岛战役”,或为“七日会战”。

在战争中,罗伯特·李击败了麦克莱兰,大获全胜。

1862年9月22日,林肯总统发表了解放宣言,这标志着南北战争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结束,从而进入了第二个阶段——“革命战争阶段”。

1862~1863年,林肯总统推行了一系列的解放黑奴的战争,并允许黑人加入军队,因此使北方军队的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1863年7月1日,北方军队在葛底斯堡之战,击溃了南方军队的主力,从而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第二年,北方军队又开始对东西两线全面进攻,南方的东北部与西南部的联系被切断。

1865年4月9日,南方军队的统帅罗伯特·李被北军包围后,宣布投降,南北战争宣告结束。

美国的南北战争的资料

美国的南北战争的资料

美国的南北战争的资料南北战争(American Civil War)即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内战,参战双方为北方美利坚合众国和南方的美利坚联盟国,最终以北方联邦胜利告终。

下面是分享的美国的南北战争的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总体来说,南北战争过程可以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被称为“有限战争”阶段,是双方在东部战场上集中兵力争夺对方首都的过程;第二阶段被称为“革命战争”阶段,是以北军的胜利,美国南北统一而告终。

在战争前夕,北方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方面的实力,都超过南方,但是南方刚刚经历过美墨战争,军队的素质较强,最主要的是,他们有充分的战前准备。

“有限战争”阶段一般是指1861年4月至1862年9月之间的南北之间的战争,在这个阶段中,南方的军事将领是美国著名的罗伯特;李,他采取了以攻为守的战略方针,连续几次击败北方的军队。

而北方军队由于作战准备不够充分,而且部分消极作战,因此在战斗中几次输给了南方的军队。

1861年7月,双方进行了马那萨斯会战,北方军队被南方击败,因此林肯总统将战略的重心开始移到了西部战线。

在西部,麦克莱兰和罗伯特;李展开了一场争夺里士满的大会战,史称“半岛战役”,或为“七日会战”。

在战争中,罗伯特;李击败了麦克莱兰,大获全胜。

1862年9月22日,林肯总统发表了解放宣言,这标志着南北战争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结束,从而进入了第二个阶段;;“革命战争阶段”。

1862~1863年,林肯总统推行了一系列的解放黑奴的战争,并允许黑人加入军队,因此使北方军队的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1863年7月1日,北方军队在葛底斯堡之战,击溃了南方军队的主力,从而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第二年,北方军队又开始对东西两线全面进攻,南方的东北部与西南部的联系被切断。

1865年4月9日,南方军队的统帅罗伯特;李被北军包围后,宣布投降,南北战争宣告结束。

美国南北战争后的南方社会由于南北战争时期,北方军队大肆破坏南方的经济,使得本来就落后的南方和北方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南北战争时期遗留的问题,至今都未得到彻底解决。

南北战争之豌豆岭之战

南北战争之豌豆岭之战

陶 力之战南北南北战争之豌豆岭之战美国内战打响后,双方都把各自的重心放在了东线上,而向相对次要一些的西线战场投入了比较薄弱的兵力。

不过在内战的第二年即1862年的初春,西线的阿肯色州和密苏里州交界处却上演了一场相当激烈的厮杀,史称豌豆岭之战。

密苏里州的拉锯战虽说西线的地位相较东线为次要,但绝不意味着内战的交战双方都对这个方向掉以轻心。

相反,在1861年结束之前,北方联邦军和南方邦联军已经在西线有过多次交手,而围绕着西线边缘大州密苏里的控制权,双方更是在其力量许可的范围内做出了尽可能的努力。

在这个方向上,北军一度占据了先手,纳森尼尔·李昂准将率领所部人马相继成功控制了密苏里州东部重镇圣路易斯和密苏里河,不过这一局面却在8月的威尔逊小溪之战中被扭转了。

在这场交战中,李昂成了北军诸多阵亡者中的一员,而南军的指挥官斯特灵·普赖斯少将则显示出了非凡的临阵指挥才能。

得胜的普赖斯随后乘胜追击,于9月开始一路挥军北上,在夺取了密苏里河畔的列克星敦之后大有不可阻遏之势。

不过随着补给线的延长,南军此后也不得不采取收缩态势,他们退据密苏里州的西南端,在那里伺机而动,并且威胁着北军的交通线。

为了改变不利局面,北军在12月末做出重要调整,年富力强的萨缪尔·柯蒂斯准将出任西南军团司令官,统筹指挥在密苏里的部队,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普赖斯赶出密苏里。

新官上任的柯蒂斯在1862年2月11日展开攻势,通过一系列行动逐渐把南军驱离密苏里,令其退往阿肯色州的西北区域。

而在崎岖的波士顿山脉中,普赖斯的部队站住了脚。

他们不仅不再后退,而且等来了由本杰明·麦卡洛克准将所率领的一支援军,实力得到了增强。

至于追击者柯蒂斯,他似乎也满足于将敌人逐出密苏里这一成果,而将部队控制在波士顿山区北面约65千米一处名叫豌豆岭的高地附近不再前进,他觉得在那里便足以保障密苏里的安全了。

南军分兵进击柯蒂斯想稳定当面战线,不再采取进取行动,而他的敌人并不想如此“配合”。

美国内战的导火线是什么

美国内战的导火线是什么

美国内战的导火线是什么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北方在战争中的胜利,确立了北方大资产阶级在全国的统治地位。

南北战争中工业革命带来了军事上的巨大进步。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美国内战的导火线,希望你喜欢。

美国内战的导火线南北战争真正的导火线却是在1960年,美国总统林肯坚持废除奴隶制,在南方地区实行资本主义政策,而美国的南方奴隶主就掀起了一股反抗潮流。

由此,怨恨越来越深,同年2月,美国制定了联合政府,而在同年4月12日,南方的奴隶主彻底反抗美国的管理者。

故而,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其实,根据历史记载,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是葛底斯堡战役。

因为在葛底斯堡战役之前,一直是南方占据胜利,攻占北方地区,直至首都,并且南方也占据着此次战争的主导权。

而在发生葛底斯堡战役时,北方赢得了这场战争,故而,北方军队越战越猛,直接超过了南方军队。

同时葛底斯堡战争的胜利,也同时让美国人民更加坚信此次战争他们会胜利。

另外,美国南北战争还有一个转折点就是:美国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两个文献,这是美国南北战争中的重要的一次事件,标志着北方人赢得了此次战争,黑人奴隶彻底赢回了他们的自由,也标志着美国的国情形成了新格局。

同时,南北战争也彻底宣告结束,这场战争对美国的影响非常大,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后,整个国家统一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使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让美国快速成为了世界强国。

南北战争中的狙击手部队炮兵是这些射手钟爱的目标,而负责填炮的炮手尤其不幸,因为他们必须站起来从大炮的前膛填充炮弹——每当这时,就有致命的子弹飞过来。

这些神出鬼没的神射手来自美国第一特等射手团。

由于他们的出色表现,约翰?波特准将向特等射手团的指挥官海勒姆?柏丹上校写了一封嘉奖信,在信中,他引用B?麦克莱伦少将的话称赞他们:“你的人将叛军打得狼狈不堪。

我很高兴看到我手下有一支如此精锐的射手部队。

”绿装杀手团1861年7月,北军在布尔朗战役中失利后,神枪手海勒姆?柏丹肩负了一项新使命:组织一支与众不同的部队。

反战:冯尼古特两部小说中的疯癫叙事

反战:冯尼古特两部小说中的疯癫叙事

救赎 。冯尼古特参战的亲身经历迫使他在《 茫茫黑夜》 五号屠场》 和《 中塑造 了精神分裂和 多重人 格这两种 疯狂 形态。尽 管疯
癫 者 形 态各 异 , 是 他 们 的存 在 就 是 反 战 。 但
[ 关键词 】 反战主题 ; 冯尼古特 ; 疯癫 [ 中图分类号】 10 . [ 16 4 文献标识码 ] A
战争 文学 、 战 文 学 与 精神 疾 病 反
[ 文章编号 ] 17 0 5 (0 10 0 0 0 6 3— 7 5 2 1 )2— 12- 3 气有关 。战争文学利用精神疾病渲染战争残酷性 , 或者 以喜 剧方式来揶揄战 争 , 目的皆在反 战 : 黑色 幽默小 说 《 五号 屠
溃而疯狂 , 这些都直 接控诉 了战争给人带来 的巨大 的精神创 伤 。因此在反战小说 中, 作家们常常借助战争给人造成 的精
曼・ 梅勒的《 裸者与死者》 ,詹姆斯 ・ 琼斯 的《 细红线 》 《 、 从
这里到永恒》 海 勒的《 2 , 第 2条军规 》 冯 尼古特 的《 , 五号屠 场》 茫茫黑夜》以及梅 勒的《 和《 我们 为什 么在越 南》 等。但 因为第二次世界 大战远离美 国本土 , 相对 于欧洲 国家 来说 , 战争对美 国及人 民的危害很小 , 因此 大部分战争小说并不 以
扬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传 统反战小 说具 有很 大区别 。
二 精神 分 裂— — 多重 时 空观 的 交 织
权力的偏执 狂、 权力 以及人性被权力 扼杀 的现 实 ; 细红线 》 《 试图以局部战争涵盖整个宏观战争 , 带着乐观主义精 神讲 述 人 的恐惧 、 疑惑 、 同志 间的友谊 以及英雄气概。
反 战或 反 法 西 斯 作 为 主 题 , 只是 借 战 争 或 者 军 队的 生 பைடு நூலகம் 来 反

沉默的人,不沉寂的大地——论美国越战小说里美军的敌人

沉默的人,不沉寂的大地——论美国越战小说里美军的敌人

作者: 胡亚敏;李公昭
作者机构: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出版物刊名: 国外文学
页码: 84-88页
主题词: 美国;越战小说题材;艺术风格;民族文化;神秘精神
摘要:越战小说中,美军的敌人行踪不定,总在他们意想不到的时刻和地点发动攻击。

美军感到他们不是与人类作战,而是与幻影和鬼魅交火。

虽然美军看到的越南村民全都沉默而冷漠,但这些沉默的人们请大地说出他们要复仇的决心,请大地帮助他们抗击美军。

美军终于发现他们真正的敌人是脚下的大地。

大地是越南人的庇护神,是美军的敌人。

虽然美军试图以狂轰滥炸、烧杀淫掠来摧毁大地,但他们最终也逃脱不了成为大地俘虏的命运。

他们只能像日夜盼望刑满释放的囚犯一样,盼望着回国的日子。

《飘》中的南北战争背景与历史情感描绘

《飘》中的南北战争背景与历史情感描绘

《飘》中的南北战争背景与历史情感描绘一、南北战争背景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一场重大冲突,起因于19世纪中叶的奴隶制度问题。

在《飘》这本小说中,作者马格丽特·米切尔巧妙地将南北战争背景融入了故事情节之中。

1. 引子南方的经济主要依赖于种植园经济和奴隶劳动力,在此期间形成了一个政治、社会和经济上高度分裂的社会体系。

相对而言,北方更加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并且反对奴隶制度。

这种分歧最终导致了南北战争爆发。

2. 约拿单·哈克斯与阿什利·威尔克斯的关系在小说中,约拿单·哈克斯是男主角瑞德·巴特勒的好友,同时也是罗伯特和卡里那家族的朋友。

而阿什利·威尔克斯则是一个忠诚的南方军官。

他们直接反映了南北战争中不同立场和情感纠葛的现实。

3. 社会改变与历史事件南北战争期间,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小说中描绘了围城、废墟、农田被毁以及城市面貌的改变等景象。

这一系列事件反映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

二、历史情感描绘《飘》通过叙述人物的经历和内心世界,深入地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痛苦、挣扎和无助。

1. 斯嘉丽·奥哈拉与塔拉庄园作为主角之一,斯嘉丽·奥哈拉是一个坚强而顽强的女性形象。

她在战争中失去了很多东西,包括家人、财富和爱情。

然而,她并没有放弃,并在自己的庄园塔拉上展开抵抗。

2. 易·鲍特勒与罗伯特·李大将易·鲍特勒是小说中另一个重要角色,他加入了北方军队。

虽然他最初对南北战争抱有怀疑态度,但最终他决定为北方军队战斗,并与罗伯特·李大将一起参加决定性的战役。

这个情节展示了个人在战争中面临的道德困境以及对家庭、责任和忠诚的思考。

3. 爱情与人性尽管南北战争带来了极大的分歧,但小说中也描绘了不同立场之间的爱情和人性。

斯嘉丽对阿什利·威尔克斯的深深情感,以及她与瑞德·巴特勒之间复杂而纠缠不清的关系,都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时期复杂动荡的社会关系和人性追求的洞察力。

什么是第二战线及它的意义

什么是第二战线及它的意义

什么是第二战线?抗日战争结束后,全国人民希望实现和平民主,但国民党政府却一意孤行,坚持一党专政,并在美国支持下奉行内战政策。

1945年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墨迹未干,国民党便背信弃义,向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各解放区发动进攻。

为此,11月5日,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用一切方法制止内战”。

处于全国民主运动中心的昆明青年首先行动起来,迅速投入反内战、争民主的运动。

•第二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后,中国境内出现了两条战线:第一条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战线;第二条战线是1946年到1947年5月间,在国民党统治区形成了学生运动、工农运动和各阶层人民的斗争汇合在一起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民主运动。

蒋介石在发动内战时期,亦彻底撕破了欺骗人民的假面具,加紧了对爱国民主人士的屠杀打击,继6月23日夜,对上海人民和平请愿团实施暴力殴打制造下关血腥惨案后,于1946年秋先后杀害了民盟的著名爱国民主运动领导成员李公朴、闻一多,还开除大批上海学生运动先进分子。

1946年12月24日晚北平发生了美国兵强奸中国北京女大学生的严重事件,立即激起全国青年学生和老百姓的极大义愤,北平、天津和上海以至全国学生界对美帝国侵略者强暴中国女学生的罪行,怒火中烧,犹如火山爆发一样,迅速蔓延到全中国60多个大、中城市的所有学校,50多万学生不怕压制,冲出校门,走上街头,抗议美军暴行。

这一时期,由于国民党政府把绝大部分财政支出用作内战经费,教育经费少得可怜,使许多学校的师生食不果腹,教育事业陷入危机。

“五二〇”惨案5月20日,华北、宁沪等地学生分别在北平、天津、南京和上海等地举行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大游行。

师生们高唱着《团结就是力量》的爱国歌曲,一路高呼:“反内战、反饥饿、反独裁”,“反对征兵征粮”,“增加教育经费”,“取消特务组织”等口号,并积极准备于6月2日发动罢课、罢教、罢工、罢市。

当天是国民参政会四届三次大会开幕之日,国民党当局在首都南京布下重兵,严阵以待,当联合示威游行的宁沪苏杭6000多名学生行进到教育部附近的珍珠桥时,遭到国民党军警以水龙、皮鞭、棍棒的袭击,学生重伤19人,轻伤104人,被捕28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五二〇”惨案。

美国的南北战争的资料

美国的南北战争的资料

美国的南北战争的资料南北战争(American Civil War)即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内战,参战双方为北方美利坚合众国和南方的美利坚联盟国,最终以北方联邦胜利告终。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美国的南北战争的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美国南北战争的资料简介总体来说,南北战争过程可以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被称为“有限战争”阶段,是双方在东部战场上集中兵力争夺对方首都的过程;第二阶段被称为“革命战争”阶段,是以北军的胜利,美国南北统一而告终。

在战争前夕,北方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方面的实力,都超过南方,但是南方刚刚经历过美墨战争,军队的素质较强,最主要的是,他们有充分的战前准备。

“有限战争”阶段一般是指1861年4月至1862年9月之间的南北之间的战争,在这个阶段中,南方的军事将领是美国著名的罗伯特·李,他采取了以攻为守的战略方针,连续几次击败北方的军队。

而北方军队由于作战准备不够充分,而且部分消极作战,因此在战斗中几次输给了南方的军队。

1861年7月,双方进行了马那萨斯会战,北方军队被南方击败,因此林肯总统将战略的重心开始移到了西部战线。

在西部,麦克莱兰和罗伯特·李展开了一场争夺里士满的大会战,史称“半岛战役”,或为“七日会战”。

在战争中,罗伯特·李击败了麦克莱兰,大获全胜。

1862年9月22日,林肯总统发表了解放宣言,这标志着南北战争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结束,从而进入了第二个阶段——“革命战争阶段”。

1862~1863年,林肯总统推行了一系列的解放黑奴的战争,并允许黑人加入军队,因此使北方军队的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1863年7月1日,北方军队在葛底斯堡之战,击溃了南方军队的主力,从而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第二年,北方军队又开始对东西两线全面进攻,南方的东北部与西南部的联系被切断。

1865年4月9日,南方军队的统帅罗伯特·李被北军包围后,宣布投降,南北战争宣告结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3月2003年 第2期外国文学F oreign LiteratureMar.2003N o.2,2003两条战线的战争———美国战争小说中的真正敌人李公昭 胡亚敏 内容提要:在美国主流战争小说中,似乎总是存在着一个两条战线的战争。

一方面,美国士兵要与外部敌人作战。

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对付他们自己的军官。

事实上,美国军队中的自己人与敌人一样危险。

在与外部敌人作战的同时,美国士兵还得与内部敌人作战。

但说到底,军官也只是政府的工具。

在官兵之间的激烈冲突背后是美国军人与统治阶级之间的冲突。

因此真正的敌人与其说是军官,不如说是美国政府。

关键词:美国战争小说 两条战线 真正敌人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5529(2003)02-0066204 从内战、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到越南战争,在美国主流战争小说中,美国士兵似乎总是在进行着两条战线的战争。

一方面,他们不得不与外部的敌人作战:南部邦联叛乱军、德国人、日本人、朝鲜人、越南人等等。

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对付内部的敌人:他们自己的军官、自己的政府。

有趣的是,美国战争小说中对外部敌人的战争描写往往着墨不多。

在克莱恩的《红色荣誉勋章》(1895)、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1929)、詹姆斯・琼斯的《从这里到永恒》(1952)、詹姆斯・米切纳的《道谷里特桥》(1953)、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迈克尔・黑尔的《快件》(1978)等战争小说中,提及外部敌人时,读者看到的往往只是模糊的身影,既没有敌人的姓名,也没有他们的声音或身份。

他们不是个体的人,只是整个敌军集体的代表。

在威廉姆・马奇的《K连》(1933)、梅勒的《裸者与生者》(1948)、琼斯的《细细的红线》(1962)等小说中,也的确有过对敌人的细节描写,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作为个体的敌人。

但是,在这些描写里,敌军官兵通常显得可怜无助,让读者更多地感到的是怜悯,而不是仇恨。

有时,他们甚至会赢得我们的同情、理解和尊敬。

《K连》与《无名士兵》两部书中都有交战双方的士兵产生友谊的生动描写。

美国士兵与德国士兵的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从对抗到友谊,从对手到同伴,从敌人到兄弟。

在《一等兵里查德・斯塔恩斯》的故事里,在德军施放毒气时,一名美国士兵冒着生命危险,把防毒面具递给身边的德国俘虏,称他为“兄弟”。

兄弟—敌人关系的转换是《K连》中许多故事反复强调的一个主题。

对正与德国交战的国家来说,德国人是敌人;但对美国士兵而言,他们也可能就是些种田人,像他们自己在战前那样,“有一个他亲爱的妻子正在什么地方等着他”。

如同《一等兵查尔斯・戈登》中一名德国士兵形容的那样,“他们身着不同的军装,操一口不同的语言,但却是用跟我们同样的血和肉做成的呀……”因此,英国文豪萧伯纳认为一个真正文明的人,一个善良正义的欧洲人不应该为“德国的损失”高兴,因为“屠杀德国青年与屠杀英国青年同样是灾难性的……他们的损失也是我们的损失”。

在安布罗斯・比尔斯的《士兵的故事》里,内战更像一场兄弟之战、父子之战、夫妻之战,而不是北部联邦和南部邦联之间的战争。

在美国二战题材的战争小说中,敌人—兄弟这一主题没有一战小说那样突出,因为二战被普遍认为是代表正义的盟国与代表邪恶的法西斯轴心国之间的战争。

为了配合战争,美国的媒体和训练营不断地对美国人民和军人进行宣传,向他们灌输敌军残害妇女儿童的暴行,以激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

但在关于二战以及后来战争的战争小说中,梅勒、琼斯、冯尼格、哈斯塔夫、黑尔等作家往往很少对德军、日军和越南军队的暴行进行渲染性描述。

在提到敌军时,多从军事、统计或专业术语的角度,而不是从政治或意识形态的角度进行描写。

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即使敌军士兵也只是战争机器可以随意更换的零件和牺牲的炮灰而已。

相反,倒是对美国军人在民主、自由、正义的旗帜下犯下的令人发指的残暴行为,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K连》里,在马特洛克连长的命令下,20多名德军俘虏被赶到山谷里集体屠杀。

《裸者与死者》里,在抓到一名日军俘虏后,美军克罗夫特上士先是给他吃巧克力,又让他喝水、抽烟。

正当日军俘虏放松警惕、心存感激之时,克罗夫特不动声色地拔枪朝他头上开了一枪。

《第五号屠场》里,美国飞机在已毫无必要的情况下,把德国古城德莱斯顿炸成一片废墟,炸死了成千上万名普通平民,包括妇女、儿童和学生。

在《快件》里,37名北越俘虏被串在一起枪杀。

对敌军逆向描述自然把读者的注意力从外部敌人吸引到内部敌人身上,从战争的一条战线吸引到另一条战线之中。

在美国主流战争小说中,我们看到,普通士兵的最大威胁不是来自外部敌人,而是来自内部敌人,即军官阶层。

《红色荣誉勋章》堪称美国战争小说的原型,其中,士兵与军官的冲突构成了小说的主体。

小说至少有14处描述了士兵与军官的敌对关系。

每一次,军官都是士兵发泄不满、表达愤怒和厌恶之情的对象。

而在士兵眼里,无论是将军还是少尉,都是一群无能之辈,愚蠢之徒。

军官们完全无视士兵的辛苦,杂乱无章的指挥令士兵们十分气愤。

亨利・弗莱明称那些当将军的是白痴。

在第9章,士兵们在军官枪口的威胁下,被逼去完成一项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去“征服根本不可征服之事”,即在敌军“快速无情的炮火下”穿过一片开阔地。

士兵们强烈地感到他们被出卖了,被欺骗了。

许多士兵与其说是死在敌军的炮火下,不如说是死于自己军官的愚蠢指挥下。

《永别了,武器》无疑是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小说。

其中士兵与军官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作品中,德国与意大利的战争故事让位给了意大利士兵与军官内部的矛盾。

对普通士兵来说,与德国人的战争已经失去了意义。

他们宁愿放下武器,让德国人占领他们的土地和家园,也不愿继续打仗,因为正如一个士兵所说:“没有什么比战争更糟了。

”尽管如此,他们仍被军官逼着到战场上去送死,如果有人当了逃兵被抓回,就会被当即处死。

弗雷德里克・亨利中尉就曾亲手枪杀了一名逃兵。

在某种意义上说,对士兵而言,军官们比德国人给他们的威胁更大,就像一名意大利士兵所说,他们代表了“主宰着一个愚蠢国家的阶层”。

为了更好地说明自己的观点,在第30章里,海明威让德军与意军朝同一个方向和平地行军。

弗雷德里克・亨利想到:“这没有危险,我们穿过了两支部队,都没遇到意外。

如果艾默没有被杀掉,就永远也不会有任何危险。

即使我们在铁路旁大模大样地走过,也不会有人来过问。

”为了活下来,很多士兵扔下武器,一边高叫“打倒军官!”和“和平万岁!”,一边走回家去。

有的甚至开枪杀死李公昭 胡亚敏 两条战线的战争军官,因为他们企图阻止他们离去,要把他们拉回战争,拉回无尽的梦魇和危险。

二战后的美国战争小说仍然延续着两条战线的主题。

矛盾的焦点仍然是美军士兵与内部敌人之间的关系,但却从军官与士兵之间扩展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矛盾。

美国评论家詹姆斯・莫里根曾指出压迫者是那些“几乎完全沉醉于‘等级恐慌’世界里的人”,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颐指气使,把他人按照他们的病态结构进行排列。

他们使用象征性的修辞武器,一方面大谈理想,另一方面则施加谎言、威胁、甜言蜜语、高压政策、诡计和欺骗。

”①他们既可能是军官,也可能是士兵。

压迫者有《裸者与死者》中的卡明斯将军和克罗夫特上士,有《从这里到永恒》里的卡伦・霍姆斯上尉和法特寿・贾德森上士,有《第二十二条军规》里的卡思卡特上校和米诺・曼德邦德上士和越战小说《短刑犯》中的格海姆上士,等等。

同样,被压迫者里有军官,也有士兵。

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争斗有时是生与死的争斗。

《裸者与死者》中,思想开明的赫恩中尉表面上似乎是在执行任务时被日军打死,实际上却是死于卡明斯将军和克罗夫特上士的阴谋。

因为赫恩曾向前者的权威提出挑战,对后者的提升构成威胁。

《从这里到永恒》里的一等兵李・普鲁伊特是B连的次中量级拳击手,在一次拳击比赛中,意外地把一个朋友打瞎,他向临死的母亲发誓金盆洗手,再不打拳。

被调到G连后,他拒绝执行霍姆斯连长的命令去参加拳击比赛,因而受尽迫害,最后被军警杀死。

他的好朋友一等兵安格洛・马乔也被贾德森上士残暴地摧残致死。

在《第二十二条军规》里,卡思卡特上校为了晋升将军,把飞行员需要执行任务的次数从25次一直提高到80次,最后,大部分飞行员都死于非命。

作品主人公尤索林上尉深有感触地说:“我才意识到……他们把我所有的同伴都干掉了,不是吗?”显然,这里的“他们”不是德国人,而是像卡思卡特上校这样的压迫者。

在《短刑犯》里,海军陆战队的新兵派尔在训练营里受到格海姆上士非人的折磨,最后精神彻底崩溃。

霍姆斯连长、贾德森上士、卡思卡特上校和格海姆上士这4个压迫者代表了军队的腐败、残暴和滥用职权。

对被压迫者来说,压迫者等同于敌人。

在《第二十二条军规》第27章里,多布斯抱怨说:“卡思卡特上校是谋杀者。

如果我们不去制止,卡思卡特上校会把我们都杀了。

”多布斯的抱怨道出了所有被压迫者的心声,他们要对内部的敌人开战。

一等兵普鲁伊特就因贾德森上士狂暴地虐待一等兵马乔而杀死前者;一等兵派尔也在自杀前,打死了格海姆上士。

但是,他们反抗的声音极其微弱,反抗者也都终遭镇压,战争机器却依然如故,运行不止。

因此,对一些人来说,在两条战线的战争中,生存的最好办法不是与战争机器短兵相接,而是逃跑。

《永别了,武器》里的弗雷德里克・亨利逃往瑞士,他以为在那里能达成单独媾和;《第二十二条军规》里的尤索林希望逃到瑞典,因为那里的“女孩那么甜美,人们那么进步”;《追寻卡西艾托》里的卡西艾托收拾行装,从越南战场逃走,希望到巴黎去享受和平的阳光。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弗雷德里克・亨利逃跑成功外,尤索林和卡西艾托的逃跑都有着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原因显而易见:战争是无从逃避的。

甚至弗雷德里克・亨利的单独媾和也没有给他带来梦想的幸福,因为凯瑟琳永远地离开了他。

通观美国战争小说,多数美国作家一直认为,与外部敌人相比,内部敌人更具危险性。

但同时他们也没有忘记指出,第2类敌人,即压迫者,他们也仅仅是战争机器的工具、政策的执行者和可随意替换的零件罢了。

给美国士兵带来毁灭性伤害、最具威胁的敌人是控制国家和战争机器的阶层,包括那些在国会鼓吹战争、制定政策的官僚们,以及那些代表利益团体的阶层,他们用和平、民主、2003年 外国文学 第2期①James S.Mullican,“A Burkean Approach to‘Catch-22’,”College Literature,V ol.Ⅷ,N o.1,W inter,1981,p.42.自由和爱国等华丽字眼装饰战争,制造战争。

此外还有所有与统治阶级合谋、建立了腐败的美国官僚制度和流血的战争体系的各种机构:媒体、教堂、亲战社团等等。

在《约翰尼拿到了枪》中,多尔顿・特朗博通过“小人物”乔・博纳姆的悲惨故事表明,在历史进程中,这样的小人物总是遭到那些掌握国家经济和政治命脉者的迫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