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战线的战争_美国战争小说中的真正敌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3月2003年 第2期

外国文学

F oreign Literature

Mar.2003

N o.2,2003

两条战线的战争

———美国战争小说中的真正敌人

李公昭 胡亚敏

内容提要:在美国主流战争小说中,似乎总是存在着一个两条战线的战争。一方面,美国士兵要与外部敌人作战。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对付他们自己的军官。事实上,美国军队中的自己人与敌人一样危险。在与外部敌人作战的同时,美国士兵还得与内部敌人作战。但说到底,军官也只是政府的工具。在官兵之间的激烈冲突背后是美国军人与统治阶级之间的冲突。因此真正的敌人与其说是军官,不如说是美国政府。

关键词:美国战争小说 两条战线 真正敌人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5529(2003)02-0066204

从内战、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到越南战争,在美国主流战争小说中,美国士兵似乎总是在进行着两条战线的战争。一方面,他们不得不与外部的敌人作战:南部邦联叛乱军、德国人、日本人、朝鲜人、越南人等等。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对付内部的敌人:他们自己的军官、自己的政府。有趣的是,美国战争小说中对外部敌人的战争描写往往着墨不多。在克莱恩的《红色荣誉勋章》(1895)、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1929)、詹姆斯・琼斯的《从这里到永恒》(1952)、詹姆斯・米切纳的《道谷里特桥》(1953)、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迈克尔・黑尔的《快件》(1978)等战争小说中,提及外部敌人时,读者看到的往往只是模糊的身影,既没有敌人的姓名,也没有他们的声音或身份。他们不是个体的人,只是整个敌军集体的代表。在威廉姆・马奇的《K连》(1933)、梅勒的《裸者与生者》(1948)、琼斯的《细细的红线》(1962)等小说中,也的确有过对敌人的细节描写,让读

者看到了一个作为个体的敌人。但是,在这些描写里,敌军官兵通常显得可怜无助,让读者更多地感到的是怜悯,而不是仇恨。有时,他们甚至会赢得我们的同情、理解和尊敬。《K连》与《无名士兵》两部书中都有交战双方的士兵产生友谊的生动描写。美国士兵与德国士兵的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从对抗到友谊,从对手到同伴,从敌人到兄弟。在《一等兵里查德・斯塔恩斯》的故事里,在德军施放毒气时,一名美国士兵冒着生命危险,把防毒面具递给身边的德国俘虏,称他为“兄弟”。兄弟—敌人关系的转换是《K连》中许多故事反复强调的一个主题。对正与德国交战的国家来说,德国人是敌人;但对美国士兵而言,他们也可能就是些种田人,像他们自己在战前那样,“有一个他亲爱的妻子正在什么地方等着他”。如同《一等兵查尔斯・戈登》中一名德国士兵形容的那样,“他们身着不同的军装,操一口不同的语言,但却是用跟我们同样的血和肉做成的呀……”因此,英国文豪萧

伯纳认为一个真正文明的人,一个善良正义的欧洲人不应该为“德国的损失”高兴,因为“屠杀德国青年与屠杀英国青年同样是灾难性的……他们的损失也是我们的损失”。在安布罗斯・比尔斯的《士兵的故事》里,内战更像一场兄弟之战、父子之战、夫妻之战,而不是北部联邦和南部邦联之间的战争。

在美国二战题材的战争小说中,敌人—兄弟这一主题没有一战小说那样突出,因为二战被普遍认为是代表正义的盟国与代表邪恶的法西斯轴心国之间的战争。为了配合战争,美国的媒体和训练营不断地对美国人民和军人进行宣传,向他们灌输敌军残害妇女儿童的暴行,以激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但在关于二战以及后来战争的战争小说中,梅勒、琼斯、冯尼格、哈斯塔夫、黑尔等作家往往很少对德军、日军和越南军队的暴行进行渲染性描述。在提到敌军时,多从军事、统计或专业术语的角度,而不是从政治或意识形态的角度进行描写。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即使敌军士兵也只是战争机器可以随意更换的零件和牺牲的炮灰而已。相反,倒是对美国军人在民主、自由、正义的旗帜下犯下的令人发指的残暴行为,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K连》里,在马特洛克连长的命令下,20多名德军俘虏被赶到山谷里集体屠杀。《裸者与死者》里,在抓到一名日军俘虏后,美军克罗夫特上士先是给他吃巧克力,又让他喝水、抽烟。正当日军俘虏放松警惕、心存感激之时,克罗夫特不动声色地拔枪朝他头上开了一枪。《第五号屠场》里,美国飞机在已毫无必要的情况下,把德国古城德莱斯顿炸成一片废墟,炸死了成千上万名普通平民,包括妇女、儿童和学生。在《快件》里,37名北越俘虏被串在一起枪杀。

对敌军逆向描述自然把读者的注意力从外部敌人吸引到内部敌人身上,从战争的一条战线吸引到另一条战线之中。在美国主流战争小说中,我们看到,普通士兵的最大威胁不是来自外部敌人,而是来自内部敌人,即军官阶层。《红色荣誉勋章》堪称美国战争小说的原型,其中,士兵与军官的冲突构成了小说的主体。小说至少有14处描述了士兵与军官的敌对关系。每一次,军官都是士兵发泄不满、表达愤怒和厌恶之情的对象。而在士兵眼里,无论是将军还是少尉,都是一群无能之辈,愚蠢之徒。军官们完全无视士兵的辛苦,杂乱无章的指挥令士兵们十分气愤。亨利・弗莱明称那些当将军的是白痴。在第9章,士兵们在军官枪口的威胁下,被逼去完成一项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去“征服根本不可征服之事”,即在敌军“快速无情的炮火下”穿过一片开阔地。士兵们强烈地感到他们被出卖了,被欺骗了。许多士兵与其说是死在敌军的炮火下,不如说是死于自己军官的愚蠢指挥下。

《永别了,武器》无疑是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其中士兵与军官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作品中,德国与意大利的战争故事让位给了意大利士兵与军官内部的矛盾。对普通士兵来说,与德国人的战争已经失去了意义。他们宁愿放下武器,让德国人占领他们的土地和家园,也不愿继续打仗,因为正如一个士兵所说:“没有什么比战争更糟了。”尽管如此,他们仍被军官逼着到战场上去送死,如果有人当了逃兵被抓回,就会被当即处死。弗雷德里克・亨利中尉就曾亲手枪杀了一名逃兵。在某种意义上说,对士兵而言,军官们比德国人给他们的威胁更大,就像一名意大利士兵所说,他们代表了“主宰着一个愚蠢国家的阶层”。为了更好地说明自己的观点,在第30章里,海明威让德军与意军朝同一个方向和平地行军。弗雷德里克・亨利想到:“这没有危险,我们穿过了两支部队,都没遇到意外。如果艾默没有被杀掉,就永远也不会有任何危险。即使我们在铁路旁大模大样地走过,也不会有人来过问。”为了活下来,很多士兵扔下武器,一边高叫“打倒军官!”和“和平万岁!”,一边走回家去。有的甚至开枪杀死

李公昭 胡亚敏 两条战线的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