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来山东沿海岛屿史地述略
《历史地理》集刊 1-24辑目录
《历史地理》集刊 1-24辑目录本帖最后由猎户座于2011-6-14 13:08 编辑这里是原书链接,维望帮助书友选择下载:/viewthread.php?tid=15821&extra=page%3D2 《历史地理》(创刊号) 1981年11月发刊词侯仁之《禹贡》中的昆仑顾颉刚敦煌写本《西天路竟》历史地理研究黄盛璋黄土高原及其农林牧分布地区的变迁史念海历史上毛乌素沙地的变迁问题赵永复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谭其骧论历史时期浦阳江下游的河道变迁陈桥驿山东运河历史地理问题初探邹逸麟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张修桂百泉水利的历史研究——兼论卫河的水源纽仲勋根据孢粉分析推论沪杭地区一万多年来的气候变迁王开发张玉兰中国历史时期孔雀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文焕然何业恒浙江省宋至清时期旱涝灾害的研究夏越炯春秋时期齐国故城的复原与城市布局刘敦愿杭州城市的兴起及其城区的发展魏嵩山古代广州及其附近地区的手工业徐俊鸣郭培忠口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札记元代的水达达路和开元路谭其骧口《水经注》研究《水经·浊漳水注》一处错简——兼论西汉魏郡邯会侯国地望周振鹤口调查报告太湖以东及东太湖地区历史地理调查考察简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楼兰遗迹考察简报侯灿口纪念《禹贡》笔谈张相文对中国地理学发展的贡献——纪念“中国地学会”成立七十周年张天麟“禹贡学会”的历史地理研究工作徐兆奎回忆与希望侯仁之继承和发扬《禹贡》精神郭敬辉回忆《禹贡》杨向奎纪念禹贡学会王树民继承优良传统继续奋发前进唐晓峰“扶桑”讨论综合评述朱方口书籍评介我国现存最早一部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王文楚邹逸麟评《中国王朝时代晚期的城市》(摘译)赛明思口补白分湖·风湖·汾湖张舫澜斯文赫定(Sven Hedin)对中国地理测绘史的一点正误一得长芦晒法制盐始于何时孔祥铸六朝人之所谓“北京”葛剑雄宋川峡二路分成四路祝培坤[ 本帖最后由yachenhuix 于2008-2-21 15:23 编辑]《历史地理》(第二辑) 1982年11月北京城:历史发展的特点及其改造侯仁之两爨六诏地理考释方国瑜夜郎历史地理中的几个问题周维衍有关吐谷浑故都——伏俟城的若干历史地理问题黄盛璋耶律大石北行史地杂考陈得芝明初安定、阿端、曲先、罕东等卫杂考邓锐龄周初的“三监”与邶、鄘、卫三国及卫康叔封地问题刘起釪高阙考辨严宾汉桂阳郡建置时间考何介钧汉代敦煌郡西境和玉门关考赵永复东汉时期钱唐县之废复奚柳芳吉、黑两省西部地区四座辽金古城考李健才我国古代湖泊的湮废及其经验教训陈桥驿辽河平原水系的变迁林汀水陈连开明代的居延海施一揆康熙元年(1662年)黄河特大洪水的气候与水情分析王涌泉湘江下游森林的变迁何业恒文焕然魏晋南北朝矿业的分布与发展纽仲勋唐代经济重心的转移曹尔琴试论河北地区村落的出现与发展朱新望昆明市的聚落起源、城址演变、城区扩张及其地理因素的探讨于希贤于希谦从万胜镇的衰落看黄河对豫东南平原城镇的影响陈代光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记》东返日本航路再探王文楚口问题讨论唐代渤海率宾府辨张泰湘率宾府、恤品路和开元城郭毅生口读书札记郭著《李白与杜甫》地理正误谭其骧口纪念顾颉刚先生回忆禹贡学会——纪念顾颉刚先生韩儒林顾颉刚先生有关历史地理的论著目录王煦华朱一冰口书籍评介《元丰九域志》的成书及其价值王文楚魏嵩山口译丛测绘中国地图纪事(法)J·B·杜赫德口学术动态1982年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召开朱杨印水利史研究会成立暨学术讨论会在四川灌县举行魁一口补白唐代地名“标准化”的概念望新北京地区播种水稻始于何时孔祥铸《通鉴》胡注纠谬一则禾子长江长洋港汊道辨析龚江《水经注》究竟记述多少条水赵永复西汉人对生态平衡的认识一得先秦时期人们对保护山林的认识贺圣迪现存最早的商旅交通指南杨正泰新书简介——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吾印“夷童”考刘翔《汉书·地理志》县目试补周庄《历史地理》(第三辑)1983年11月由地理的因素试探远古时期黄河流域文化最为发达的原因史念海南通地区成陆过程的探索陈金渊金山卫及其附近一带海岸线的变迁张修桂江苏沿海古墩台考张忍顺江苏常州圩墩遗址孢粉组合及其古环境王开发唐长安城总体布局的地理特征马正林考古学上所见之元察罕脑儿行宫郑绍宗明初营建中都及其对改建南京和营建北京的影响王剑英上海市大陆地区城镇的形成与发展王文楚明清临清的盛衰与地理条件的变化杨正泰明代北京郊区村落的发展尹钧科历史时期宁绍地区的土地开发及利用杨章宏长江下游地区的水利系统【日】斯波义信汉武帝徙民会稽说正误——兼论秦汉会稽丹阳地区的人口分布葛剑雄《汉志》分江水考释陈怀荃元湖广行省站道考略王颋祝培坤秦代象郡考覃圣敏隋唐漠南碛口考释施一揆关于呼伦贝尔古边壕的探索景爱和田文《于阗王尉迟徐拉与沙州大王曹元忠书》与西北史地问题黄盛璋口顾颉刚先生遗著昆仑和河源的实定顾颉刚口问题讨论碣石考高洪章董宝瑞口书籍评介万恭和《治水筌蹄》邹逸麟口译丛汉简所见地名考【日】日比野丈夫森鹿三先生和《水经注》研究【日】船越昭生口C14测年报告天然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报告(一)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C14实验室口学术动态国家地图集历史地理卷即将开编微言黄河流域水利史学术讨论会在郑州召开吴萍《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二册出版刃佳口补白隋唐润州未尝治今丹徒镇胡菊兴阴山——陶山——阳山周庄曹操所开白沟得名问题辨疑非鱼东坝正名高山关于明代“东番”的地理范围周维衍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村寨龚江秦关中北边长城禾子最早记载的洮河流域大规模滑坡现象赵晖东汉黄河流域森林破坏举例一得黄河三大浮桥考略晓鹿秦泗水郡治禾子后汉的东海王与鲁国周振鹤《历史地理》(第四辑)1986年2月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谭其骧从历史地貌学看广州城发展问题曾昭璇上海西部古海岸——冈身——的成因与年代刘苍字吴立成曹敏荆江近5000年来洪水位变迁的初步探讨周凤琴呼伦贝尔草原的地理变迁景爱失必儿与亦必儿刘迎胜历史时期河西走廊的农牧业变迁赵永复《水部式》与唐代的农田水利管理周魁一明代广东经济地理初探司徒尚纪汉武帝朝鲜四郡考周振鹤汉晋隋唐之南苏水与南苏城考王绵厚赤河考李孝聪丝路“青海道”考王育民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朱玲玲对西方历史地理学的几点看法【加】寇•哈瑞斯口读书札记冶即东部候官辨——《续汉书·郡国志》会稽郡下的一条错简吴松弟《整理郑和航海图序言》读后刘伉口问题讨论再谈台湾历史地理中的几个问题周维衍口史籍整理《乘轺录》疏证稿贾敬颜口书籍评价顾炎武和《肇域记》杨正泰口译丛明清时期的洞庭湖水利【美】彼得·C·珀杜口学术动态太湖水利史学术讨论会简讯魁一全国地学史学术讨论会在桂林召开郑锡煌口补白地名带“阳”字未必表示水北山南周庄释“观下” 一令密云山考于德源秦置陈郡质疑马世之释“群舒”胡嘏北宋南康军隶江南东路禾子《隋书·地理志》赣、南康纠谬王天良“次固镇”还是“次固镇” 一得营水出留山辨龚江《历史地理》(第五辑) 1987年5月历史时期我国气候带的变迁及生物分布界限的推移龚高法张丕远张瑾瑢历史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农牧业的交替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王尚义历史时期华北大平原湖沼变迁述略邹逸麟罗布泊迁移过程中一个关键湖群的发现及其相关问题奚国金珠江三角洲的成陆过程周源和沱江、沫水、离堆考辨田尚邓自欣里运河变迁的历史过程郭黎安敦煌石室出《沙州都督府图经》残卷考释王仲荦贾耽路程“驩州通文单国道”地理与对音黄盛璋西辽王朝疆域考释魏良弢战国齐五都考钱林书关中东部秦魏诸长城遗迹的再探索王重九马王堆《地形图》绘制特点、岭南水系和若干县址研究张修桂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西汉图几个郡国治所问题——答香港刘福注先生王文楚西汉时期的文化区域与文化重心卢云杭州的几个地理变迁问题吴维棠明代浙江市镇分布与结构樊树志明清时期杭州府仁和县三个市镇的历史考察陈学文明初建州女真迁徙考——兼评建州女真东迁说董万仑口古籍整理《<续汉书·郡国志>刘昭注》校补孟素卿口调查报告东北考察记王钟翰口书评耕耘历史地理园地五十年的结晶——读谭其骧《长水集》葛剑雄略论明清时期商编路程图记杨正泰口译丛唐末以前福建的开发(美)汉斯·比伦斯泰因口C14测年报告天然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报告(二)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C14实验室口补白唐称长安为西京不始于天宝元年禾子北宋荆湖路分为南、北两路不始于咸平二年姜汉椿战国阳泉君封邑考钱林书苏州旧称平江之原委黄锡之今贾鲁河名称的来源一令宜昌葛洲坝演变小史龚江释“襄阳”周兆锐《历史地理》(第六辑) 1988年9月历史时期新疆森林的分布及其特点文焕然根据孢粉组合推断上海西部三千年来的植被、气候变化王开发沈才明吕厚远黄河故道滑澶段的初步考查与分析徐海亮钱塘江河源考证与源头的勘定吕以春沭水北魏正光改道和前沭河徐士传黄河对开封城市历史发展的影响李润田淮河下游南北运口变迁和城镇兴衰邹逸麟黄河流域的史前聚落王妙发关于宋代建制镇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郁越祖南诏疆域的发展和郡县的设置尤中西夏监军司驻所辨析汤开建赵佗犯长沙的路线与龁道县置废的年代张修桂“封中”试析——封水历史地理问题初探陈乃良三国西晋时期的文化区域与文化重点卢云三国人口探索王育民清代京师八旗人丁的增长与地理迁移韩光辉日本学者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陈桥驿口纪念徐霞客诞辰四百周年徐霞客游峨眉山考辨吴应寿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专题研究明崇祯后期大蝗灾分布的时空特征探讨满志敏口书籍评介《肇域志》陕西部分的几个问题郑宝恒王天良口地图史试论桂林宋代摩崖石刻《静江府城池图》在地图史上的意义马崇鑫口译丛从晚明到清代中期中国与西班牙美洲的丝绸贸易全汉升宋都杭州的城市生态【日】斯波义信口补白再谈荆湖南北路设置问题王文楚《南齐书·州郡志》南高平郡纠谬胡嘏谭其骧教授《长水集》出版一得《入蜀记》“次江陵之建宁镇”析龚江沈括误证章华台章珊一则气候资料误用的补正文每释春秋晋之“东阳”钱林书:hug: :lol《历史地理》(第七辑) 1990年6月唐代矿冶分布与发展黄盛璋宋代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经济开发吴松弟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城邑及疆域考钱林书汉唐河西城市初探杜瑜山东烟台地区城镇历史发展研究顾朝林古代苏州城市景观的历史地理透视高泳源新郑考曲英杰海南岛历代民族迁移和人口分布初探司徒尚纪从《不阿里神道碑铭》看南印度与元朝及波斯湾的交通刘迎胜明代国内交通路线初探杨正泰汉十三刺史部起源考牟元珪元代乌思藏十三万户考沈卫荣赵北长城西段与秦始皇长城沈长云唐大震关考吴洁生突厥二题刍议周维衍江苏北部海岸与湖泊的演变黄志强杨达源张传藻科尔沁沙地的形成及影响景爱初探河南省历史时期的寒暖盛福尧口问题讨论再论历史上毛乌素沙地的变迁问题赵永复口书评评《西汉人口地理》陈桥驿《中国历史地理论著索引》简介朱毅口译丛关于江南“圩”的若干考察【日】滨岛敦俊口C14测年报告天然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报告(三)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C14实验室口补白《南齐书•州郡志》三处脱文胡嘏钱大昕论《宋书·州郡志》所载水陆道里胡嘏《通鉴》秦、益二州胡注正误王振忠《唐六典》记《水经注》河流的总数赵永复“镇宁”系“镇戎”之误余音《新唐书纠谬》之纠谬华林甫辨《十七史商榷》魏武有三都说之妄禾子《历史地理》(第八辑) 1990年7月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满志敏历史时期甘肃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王乃昂春秋绍兴的地理环境与水利建设陈鹏儿沈寿刚邱志荣历史时期的江苏岸外沙洲(五条沙)及其演变张忍顺古代南京河道的变迁石尚群潘凤英缪本正古代荆江北岸堤防考辨程鹏举《山海经》中的浑天说金祖孟中国古代撰写水经的传统周振鹤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置及其地理分布(上)胡阿祥商代疆域新论叶文宪先秦两汉时期婚姻礼制的地域扩展与阶层传播卢云历史时期河西地区城市地理初探杨平林关于高句丽南北道的探讨李健才休屠(屠各)胡的族源及迁徙赵永复霸上辨马正林楚熊渠所伐庸、杨粤、鄂的地理位置段渝释“地”陈瑞平苏北平原区域发展的历史地理研究吴必虎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专题研究荆江百里洲河段河床历史演变张修桂口古籍研究隋唐两女国——两《唐书•东女传》辨证周维衍唐代《长安太原驿道》校补王文楚《元史·地理志》资料探源王颋口调查报告简论唐代“热海道”上的凌山与勃达岭——别迭里达坂调查札记孟凡人口问题讨论关于西汉合浦郡治与朱卢县问题黄盛璋再谈西汉合浦郡治与朱卢县王文楚口方志研究明清乡镇志发展的历史地理考察褚赣生口书评评《中国历史地震图集(明时期)》陈桥驿《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初版赘言郑世贤口译丛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认识发展史(苏)B·C·热库林口补白放马滩出土地图的年代问题章珊《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将出版文楚秦一代郡数为四十八说周庄《水经注》资料断限赵永复何炳棣《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中译本出版一得义胜节度使所置年代考满志敏《水经注》泾谷水考龚江《清时期中国历史地震图集》出版傅诞《历史地理》第九辑(庆贺谭其骧先生八十寿辰专辑) 1990年10月谭其骧先生简历本刊编辑部谭其骧先生著作目录本刊编辑部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的贺信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林甘泉研究员的贺信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学习季龙师的工作态度和治学精神邹逸麟满族先世的发祥地问题王仲翰两汉时期的秦人赵永复记英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清雍正北京城图》——补正《北京历史地图集》明清北京城图侯仁之海南省人类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诸问题曾昭璇现代汉语方言地理的历史背景周振鹤文化区:中国历史发展的空间透视卢云干隆在新疆施行移民实边政策的探讨张丕远湖商人由来新考曹树基《中国移民史》发凡葛剑雄明代户口初探王育民论绍兴古都陈桥驿战国赵信都地望考孙继民侯文高邺之初筑是否在古邺城处张之简论洛阳古代都城城址的变迁史为乐论城市历史地理学的对象和任务马正林叶尔羌汗国东部疆域考释魏良弢陈氏安南国建置考王颋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置及其地理分布(下) 胡阿祥金代行省考景爱公元十——十二世纪华北平原北部亚区交通与城市地理的研究李孝聪店代长安-夏州-天德军道路考王北辰楚在江淮地区的发展和孙叔敖开芍陂陈怀荃洞庭湖区历史农业地理的初步研究张步天徐霞客探长江源朱惠荣汝水变迁及其故道遗存尚景熙1523年浙江镇海灾害原因分析刘昌森书籍评介:小川琢治的《支那历史地理》王守春《历史地理》第10辑 1992年7月□庆贺侯仁之、史念海先生八十寿辰锲而不舍锐意进取——记候仁之教授的治学精神尹均科、韩光辉开拓创新用世益民——学习筱苏师治学业绩的体会辛德勇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发凡与举例谭其骧华北原始土地耕作方式:科学、训诂互证示例何炳棣历史时期松花江流域农业开发与变迁李宾泓历史时期辽河流域的开发与地理环境关系郑川水冯季昌西夏农业区域的形成及其发展韩茂莉唐代水利发展的因素及影响钮海燕哈密地区水利开发的历史研究钮仲勋唐以前江西地方望姓考梁洪生旧中国江南三角洲农村的聚落和社区[日]滨岛敦俊明清两淮盐商与扬州城市的地域结构王振忠武汉市历史地理的初步研究刘盛佳月港的兴衰郑宝恒关于“都市(城市)”概念的历史地理定义考察王妙发郁越租当前考古所见最早的地图——天水《放马滩地图》研究张修佳春秋徐器与徐人活动地域初探李家和刘诗中斡赤斤故城的发现与研究米文平清代人口考辨王育民十世纪中叶前后高昌回鹘的西部疆界华涛唐朝时期安南都护北部地界的变迁尤中苏建灵段氏大理国建置考王颋福建政区建置的过程及其特点林汀水明朝初年出使西域僧人宗泐事迹补考邓锐龄试论大熊猫的地理分布及其演变何业恒历史时期的中国野马、野驴的分布变迁文焕然黄淮平原仰韶暖期的气候特征探讨满志敏荆江历史变迁的阶段性特征周凤琴苍梧考释陈怀荃□调查与研究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发现与研究冯永谦西汉武威郡诸县城址的调查与考证李并成□古籍研究中国古地理文献中地方等地刍议靳生禾师道刚《南齐书·州郡志》札记胡阿祥□《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修订札记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两项较大修改的说明周振鹤□书评学林拔萃之作——试评《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王守春□学术动态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讨论会综述王振忠□补白关于宋代在上海地区设置的市舶机构的两个问题一令郦道源任冀州镇东府长史的时间赵永复《太平寰宇记》局本优于万本一证王文楚以路为政区道名不自宋始李懋军《历史地理》(第十一辑) 1993年6月先秦两汉时期黄淮海平原的农业开发与地域特征邹逸麟西汉与唐代灌溉成就的比较研究周魁一陈茂山宋代岭南地区农业地理初探韩茂莉“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地理初探曾昭璇海河流域平原水系演变的历史过程张修佳中古时期郡望郡姓地理分布考论胡阿祥中国历代移民的类型和特点葛剑雄黄淮海平原历史时期人口分布的初步研究吴松弟辽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人口迁移研究韩光辉论西渭桥的位置与新近发现的沙河古桥辛德勇允吾、金城、榆中、勇士等古城址考陈守忠论唐代的三边章群党项发祥地——唐初“河曲十六州”研究郭声波明代三卫初设地研究董万仑北京郊区村落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尹万科二千多年来华北西部经济栽培竹林之北界文焕然试论华南虎在长江三角洲的绝迹何业恒□《水经注》研究全租望与《水经注》陈桥驿《水经·漳水注》邯郸附近山川城医邑考孙继民郑良真□地图学史长久保赤和他的中国历史地图周振鹤鹤间和幸□古籍整理《延祐四明志·河渠考·湖》佚文辑存俞信芳□译丛科举和社会流动的地域差异[美]何炳棣著王振忠译北美历史地理学的现状与展望安德鲁·H·克拉克著姜道章译□学术动态《国家历史地图集》完成第一册编稿一得□补白关于《明代户口新探》、《清代人口考辨》两篇论文的质疑一读者郦道元未曾闲居九年赵永复《通鉴》庲降(都)督胡注辩正王振忠天涯何处觅“东野” 张志廉标点本《元和郡县图志》一处断句问题商榷马玉山《历史地理》(第十二辑) 1995年3月□纪念谭其骧(季龙)先生超迈乾嘉诸家的谭季龙先生史念海谭其骧教授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贡献曾昭璇回忆谭季龙老师陈桥驿追念恩师谭季龙教授邹逸麟用历史文献物资料研究气候冷暖变化的几个基本原理满志敏历史上黄河水沙变化的一些问题徐海亮辽代西辽河水道与木叶山、永、龙化、降圣州考张柏忠历史时期中国野生犀象分布的再探索蓝勇杭嘉湖平原生态演替与古文化兴衰的关系徐建春太湖地区孢粉资料与考古发现所阐述的人与环境之关系张明华江苏扬州西部距今4500年以来古植被与古环境萧家仪唐领余韩辉友番禺及番禺城考曾昭璇曾宪珊试论南宋末期桂林的城壕建设万竟君明清时期两淮盐业盛衰与苏北城镇的变迁王振忠明清时期山西市镇的布局与类型马玉山芜湖米市兴衰及其历史作用邵华木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施和金新旧汉简所见县名和里名周振鹤唐代粮食作物分布与自然环境制约华林甫宋代荆湖地区农业生产述论韩茂莉地理环境与宋元时代传染病曹树基魏蜀间分界线的地理学分析侯甬坚太平天国运动前后安徽的人口变动行龙唐代雄武军考张建设□《水经注》研究《水经注》关于广西水道传述说略白耀天□古籍研究敦煌石室出《贞元十道录》剑南道残卷考释王仲荦《唐两京城坊考》评述辛德勇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史料评说胡阿祥□历史地图研究南宋行在临安府的地图再现——历史地图学个案研究阎维民。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史部·地理·岛夷志略
国学知识文库·史部·地理:岛夷志略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岛夷志略》以供大家参阅。
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
由于部分古籍有损,并且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
岛夷志略字数:5099岛夷志略[元]汪大渊撰彭湖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坡陇相望,乃有七澳居其间,各得其名。
自泉州顺风二昼夜可至。
有草无木,土瘠,不宜禾稻。
泉人结茅为屋居之。
气候常暖,风俗朴野,人多眉寿。
男女穿长布衫,系以土布。
煮海为盐,酿秫为酒。
采鱼虾螺蛤以佐食,蓺牛粪以爨,鱼膏为油。
地产胡麻、绿豆。
山羊之孳生数万为群,家以烙毛刻角为记,昼夜不收,各遂其生育。
土商兴贩,以乐其利。
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
琉球地势盘穹,林木合抱。
山曰翠麓,曰重曼,曰斧头,曰大{峙}〔崎〕。
其峙山极高峻,自彭湖望之甚近。
余登此山,则观海潮之消长,夜半则望晹谷之〔日〕出,红光烛天,山顶为之俱明。
土润田沃,宜稼穑。
气候渐暖,俗与彭湖差异。
水无舟楫,以筏济之。
男子、妇人拳发,以花布为衫。
煮海水为盐,酿蔗浆为酒。
知番主酋长之尊,有父子骨肉之义,他国之人倘有所犯,则生割其肉以啖之,取其头悬木竿。
地产沙金、黄豆、{麦}〔黍〕子、硫黄、黄蜡、鹿、豹、麂皮。
贸易之货,用土珠、玛瑙、金珠、粗碗、处州瓷器之属。
海外诸国,盖由此始。
三岛居大奇山之东,屿分鼎峙,有叠山层峦,民傍缘居之。
田瘠,谷少。
俗质朴,气候差暖。
男女间有白者,男顶拳〔发〕,妇人椎髻,俱披单衣。
男子尝附船至泉州经纪,罄其资囊,以文其身,既归其国,则国人以尊长之礼待之,延之上座,虽父老亦不得与争焉。
习俗以其至唐,故贵之也。
民煮海为盐,酿蔗浆为酒。
有酋长。
地产黄蜡、木绵、花布。
贸易之货,用铜珠、青白花碗、小花印布、铁块之属。
次曰答陪,曰海赡,曰巴弄吉,曰蒲里咾,曰东流里。
胶东半岛的前世今生
胶东半岛的前世今生胶东半岛位于中国山东省的东部海岸线上,面临辽东半岛和黄海。
这个半岛地形秀美,生态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规模较大的半岛之一。
今天,我们来看看胶东半岛的前世今生。
胶东半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这里是齐国的一部分领土,由于地处海滨,需要防御外来侵袭,齐国在此拓展了大规模的海防体系。
汉代之后,这里先后归属于东郡、东海郡、即墨郡等行政区域。
唐代时,胶东半岛由即墨、青州、博州等州构成。
五代十国时期,因为黑龙江边民族变动不安,东北较早的渤海人沦落,在胶东半岛西南地区建立起较有规模的渤海国。
随着统一战争的进行,渤海国灭亡。
辽朝在此地设立道、府以统治辖区,金代又以青州路代之。
从此胶东半岛进入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时期。
现代的胶东半岛,以其美丽壮观的海岸线、清澈的海水、奇特的地形、自然的美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许多著名景点如青岛、威海、烟台等城市就位于这个半岛上,这里也是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其中青岛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秀丽山海风光被誉为中国最美之城,诞生了一系列知名企业,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港口城市之一。
此外,胶东半岛还以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资源驰名海内外。
如即墨、昌邑、长岛等地,拥有众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址和名胜古迹,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总的来说,胶东半岛是中国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遗产之一。
随着时代的转变和发展的脚步,胶东半岛的繁荣和发展必将助力于中国和山东的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山东半岛“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根基
山东半岛“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根基山东半岛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是中国海洋发展最早、历史文化最深厚的地区之一。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海洋交通枢纽,“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根基之一,山东半岛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海上交流的记忆。
一、山东半岛的地理优势山东半岛位于中国东部沿海,东临黄海,南界胶州湾,北濒渤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半岛西侧与华北平原相连,地势平坦,农田肥沃,有“齐鲁东南部”的美誉。
半岛东南侧多崇山峻岭,地势险峻。
半岛沿线有多个天然良港,如烟台港、青岛港等,交通便利,通达世界各地。
二、兴起于山东的丝绸之路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而山东半岛正是丝绸之路的东方出发地之一。
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山东半岛就开始与古埃及、巴比伦等地进行东西方贸易。
其后,山东半岛逐渐成为中国黄金水道的发源地,与埃及、波斯、罗马等古国进行了频繁的交流与贸易。
在汉代,山东沿岸的蓬莱、烟台、青岛等地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海上出发点。
这里曾是珍宝丝绸、茶叶、陶瓷等日用品和奢侈品的集散地。
通过海上航线,这些商品远销海外,同时也带来了外来的文化和物种。
三、山东半岛的古代港口城市山东半岛拥有众多的古代港口城市,这些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价值,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蓬莱:位于半岛东南端的蓬莱被誉为“九州之尊”,因其传说中的不老仙山而闻名于世。
在古代,蓬莱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也是东海船队聚集的重要港口。
2. 烟台:烟台位于半岛北部,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和良好的港口设施。
在古代,烟台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海上通道之一,曾是东海船队的集散地。
3. 青岛:青岛位于半岛东南部,是现代山东半岛最知名的港口城市之一。
早在清朝时期,青岛就成为开埠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对外开放口岸之一。
四、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交流随着丝绸之路的不断发展,山东半岛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之一。
这里接纳了来自欧亚大陆的各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山东文化。
青岛历史简介
青岛历史简介青岛市位于中国东部的山东省,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
它坐落在胶东半岛的南部海岸线上,东临黄海,南向青州湾,其地理坐标为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
青岛市是中国重要的海港城市之一,被誉为“东方瑰丽之城、亚洲最美之滨”。
青岛市的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
青岛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七世纪春秋时期,据史书记载,当时这个地区是东夷部落的聚集地,称作“云台”、“膻中”。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将这一地区纳入中国版图,设立了琅琊郡。
公元221年至581年,青岛地区在东晋、刘宋、南朝梁、陈等多个王朝的统治下,逐步发展壮大。
到了唐朝时期,青岛地区成为了海防要地,朝廷在此设立防御机构,称其为“剑岛军”,后改为“开州”。
进入宋代后,青岛地区更是得到了快速发展,当时朝廷已经在这里设立了海防机构。
元代将海防机构命名为“海门军”,到了明代则称其为“青州守备”,并开始修建海防设施,为明代青岛城墙的雏形。
清朝时期,这一地区被设置为“青州府”,不断建立了城池,经过多次战争和治理,青岛地区成为了中国的最大的海防战略重镇之一。
这时,青岛又被称作“岛城”。
19世纪后期,青岛地区被列强以及日本军队曾多次占领和攻击,青岛地区重新划归为德国的租借地,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才被日本占领。
而在1922年日本正式将青岛划归日本统治下,青岛的发展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变。
此时,已经初见青岛对现代化的适应和追求。
建设钢铁、造船、化工、纺织等工业正式开始,文化与教育也出现了很大发展。
在日本占领期间,青岛的文化教育、商业贸易、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发生了不小变化,不过在1945年中日战争结束后,青岛重新被归还中国。
青岛作为早期的海港城市,在建筑、商业、文化等方面均受到欧洲、美国等国家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风格,像林志玲、李冰冰等名人都是青岛人。
[历代沿海舆地考]
[历代沿海舆地考]⼭东[历代沿海舆地考]⼭东⿀津河在县北九⼗⾥,⾃乐安县流⼊境,合于⽆棣沟。
⼜复鬴河在县西北三⼗⾥,⾃北直庆云县流⼊境,注于海。
⼜县北⼀⾥有古黄河堤,西抵乐陵,南抵德州,旧为⼤河所经,筑堤以防泛溢云。
⾖⼦坑在县东北,故醎泽也。
《隋书》平原东,有⾖⼦坑,考其地盖在平原、勃海、河间三郡之交,负海⼀带也,⾃黄河南徒,⽽故址多不可问。
《志》云:⾖⼦坑,在陵县东,恐误。
今详见北直静海县之⾖⼦坑。
滨州府东北三百五⼗⾥,东⾄海九⼗⾥,西⾄武定州百⾥,西北⾄北直沧州百⼆⼗⾥。
州滨海为险,鱼盐绕结固景沧之,屏藩连辽碣之形,援盖海道之襟喉,三齐之户牖也。
勃海废县今州治。
汉涇沃县地。
隋为浦台县地。
唐析置勃海县,属棣州。
五代周(公元951~公元960年)始置滨州治焉。
⼟城,周七⾥有奇。
海,州东北⼋⼗⾥,古千乘海⼝也。
后汉永平中(公元58~公元75年)遣王景修治河渠堤,⾃荣阳东⾄千乘海⼝,千余⾥是也。
今⼤清河会汶泗诸流,俱由此⼊海。
[王正鹏注]滨州城,公元951~公元960年所置滨州。
⼤营城县西⼆⼗五⾥,故丁河⼝也。
昔⼈常屯兵于此。
《元史》滨棣安抚使韩安(公元1278年),世败宋兵于丁河⼝,即此地矣。
⼤清河州南⼆⼗⼋⾥,⾃武定州南经青城县之北,⼜东流⼊境,⼜东北⼊蒲台县界。
秦台在州东北⼆⼗⾥,⾼⼋丈,周⼆百余步。
相传秦始皇东游筑此以望海,亦⽈蒲台,以是时常索蒲繁马于台上。
隋置蒲台县,因名。
利津县在州东六⼗⾥,本勃海县之永利镇。
⾦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置利津县,属滨州,今编户四⼗⾥。
海在县东北三⼗⾥,产盐,居民资其利,有丰国、宁海、永⾩三场,设官掌之,属⼭东都转运使司。
《志》云:丰国镇,在县东北七⼗⾥,兼置丰国镇巡司于此。
宁海场,在县北三⼗⾥。
永⾩场,在县东北五⼗⾥。
⼤清河在县东。
《志》云:⾃蒲台县北流经清州府⾼苑县北,⼜北经县东北以达于海。
铁门关县北七⼗⾥,旧置关于此,以控滨海之险,稍东丰国镇也。
霑化县州西北六⼗⾥,南⾄阳信县五⼗⾥,本勃海县之招安镇。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历史地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历史地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历史地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5小题,共25分)1、关中: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其来源有二:一指在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和大震关(今陇县西北)之间称关中;《长安志》中一指居于函谷关(东),大散关(西),萧关(北)和武关(南)四关之中部,称为关中。
《三辅故事》。
现在通称关中是指秦岭以北,黄龙山、桥山以南,潼关以西,宝鸡市以东的渭河流域地区。
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
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
考核知识点,参见P228、2212、扬一益二考核知识点:经济区域,参见P232、2223、湖广熟,天下足考核知识点,经济区域变迁,参见P2344、东南财赋地考核知识点,经济区域变迁,参见P2365、南四湖考核知识点:中国江河湖沼演变,参见P110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3题,共36分)1、简述我国五千年来气候变化情况。
考核知识点:气候变迁,参见P332、谈我国古代农牧业分界线的变迁情况。
考核知识点,参见P古代农牧业分界线的变迁。
农业与牧业的分离是在原始社会晚期发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随后,我国农业与牧业之间的分界线逐渐形成,并多次发生变迁。
夏、商、西周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有许多部落,他们过着游牧生活,与华夏诸部杂居。
农业区主要集中在三河地带,即渭河、黄河与洛河地区,北界到达汾水流域。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及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使农业区得以迅速扩大。
《史记〃货殖列传》说当时的农牧业分界线大致为龙门——碣石一线。
这条分界线经过太行山、北京北等地。
龙门指山西河津、陕西韩城附近的龙门山,碣石指今辽宁绥中县的碣石。
胶东半岛的前世今生
胶东半岛的前世今生胶东半岛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地理区域之一。
其前世今生饱含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胶东半岛地处黄海之滨,东临渤海,西南濒临山东半岛,南隔海峡与台湾相望,地理位置优越。
早在新石器时代,胶东半岛就已经有了人类的足迹。
随着文明的发展,这里逐渐形成了当地独有的文化体系,并且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自己丰富多样的历史积淀。
在历史上,胶东半岛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有了强大的齐国和鲁国,成为了中国东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这一时期,胶东半岛产生了众多的历史名人,如孔子、孟子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至今依然深远。
在汉唐时期,胶东半岛更是兴盛一时。
那时的郯国(今泰安)、乐安(今临沂)等地地处要冲,文化昌盛,成为了中国东部的文化中心。
此时期,胶东地区达到了文明的巅峰,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胶东半岛也经历了无数的战乱和动荡。
在元明清三代,这里先后经历了蒙古、明朝和清朝的统治。
而在近代,胶东半岛更是成为了列强争夺的焦点。
在这段时期,胶东半岛饱受战乱之苦,文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胶东半岛才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如今的胶东半岛已经成为了中国东部重要的经济发展区之一。
这里的山水风光秀丽,人文历史悠久,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与此胶东半岛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化进程日益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胶东半岛的地位更是日益凸显。
在文化领域,胶东半岛也呈现出勃勃生机。
这里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琳琅满目。
胶东人民秉承着自己的传统,传承着自己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尤其是胶东半岛的戏曲文化、书法文化和传统工艺等,更是富有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代中国,胶东半岛的发展空间更是广阔。
作为中国东部的重要地理区域,这里承载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而且胶东半岛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有利于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古代海军史
中国古代海军史中国古代海军史 - 述略古代中国在海军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光辉成就,无论在舰船制造、舰队航海、海军武器,或者在海军军事思想等方面,均不断发展、创新,长期居于世界前列。
中国还是世界古代海军发源地之一,两千年间一直是太平洋上的海军强国。
中国历来就是海洋大国。
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既拥有辽阔的陆土,又具有浩瀚的海洋国土。
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国就萌发了自己的造船和航海事业,并对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
海洋既是天堑又是通途。
中国不仅与东北亚、东南亚是海上近邻,而且与美洲、大洋洲隔太平洋相望,中国面临着宽广、复杂和多方位的世界海洋态势。
中国海军依托自己众多优良港湾和沿海岛屿,驰骋于辽阔的海域。
中国的东部和南部濒临太平洋,渤海是内海,东、南两面为北太平洋西部的边缘黄海、东海和南海。
中国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沿海良港众多,岛屿星罗棋布,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6500多个,还有很多礁和沙洲。
从渤海的庙岛群岛,经黄海的长山群岛和东海舟山群岛、台湾岛到南海诸岛,构成环围大陆的岛屿链,自然形成一条海上天然屏障和海防前哨,特别是我国南沙群岛前出,在战略上更具突出地位。
中国的航海事业历来就十分发达和先进,是世界最早走向海洋的国家之一,也是古代海洋文明的先驱。
早在距今7千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时期,已经发明了舟船,并开始了水上交通。
新石器晚期,已发展了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以及和台湾、沿海岛屿的近海航行。
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中国的民用船只和舰队业已逐步频繁活动于我国沿海海域。
战国秦汉时期,我国航海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由濒海走向近海。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航海事业继续向前发展,我国船队往来于今中南半岛、马来半岛、翼他群岛,以迄印度之间,形成“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的航运繁荣局面。
隋唐时期,中日朝海上交通十分繁忙,南方航线甚至远达大食(阿拉伯帝国)。
宋元明初时期是我国古代航海事业的高度发展时期,中国的船舶已远航印度洋和今非洲东部和西北部等地,无疑是古代东方最大的海洋国家,控制了“从日本到非洲东海岸辽阔地区的霸权”。
中国历史地理(山东联盟)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泰山学院
中国历史地理(山东联盟)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泰山学院第一章测试1.下面哪一个题目不属于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围参考答案:重访千年古城2.历史地图的主要特点是参考答案:显示的是过去的地理要素3.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参考答案: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4.孔子说“礼失求诸野”,这里的“诸野”可以理解为参考答案:地域文化5.地域文化的前提是()。
参考答案:该区域的文化和周围区域文化有明显的差异第二章测试1.是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集大成者,著有《历代舆地图》。
参考答案:杨守敬2.开始,整个东亚地区都进入到低温气候,气温比现在低1.8℃。
参考答案:123.公元前1100年左右为近5000年来第一个,持续时间达200年。
参考答案:寒冷期4.明清小冰期,又称,由于地方志的兴起,对灾害气象的关注和记载比以往世代更多。
参考答案:方志期5.第四纪又被称为,到距今1万年左右的全新世时期,人类开始进入农业文明。
参考答案:灵生代6.在《古地理学》中,提出,更新世早期中国气候已经明显分成三个动态大区:东部季风区、内陆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
参考答案:周延儒7.在中,我国气候普遍寒冷,代表寒冷气候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遗体在东北和华北等地大量发现。
参考答案:大理冰期8.汉武帝时已经将农牧分界线推至以北地区,并在东汉时期形成农牧杂处的过渡带。
参考答案:河套9.根据满志敏和朱士光以及王铮等人的研究,以后是气候转折的过渡期,寒冷干燥天气持续到五代时期。
参考答案:九世纪10.《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作者是参考答案:竺可桢第三章测试1.是植被变迁的主导因素,但是历史时期的人为因素也不可小觑。
参考答案:气候2.在结束后的全新世,由于全球性的温暖湿润气候,形成了现今植物分布的区域状态。
参考答案:第四纪冰期3.在我国主要分为三个地段,西北的草原和荒漠、北部的草原和荒漠、东部自北而南分布的各种。
参考答案:林带4.新石器时代,温带和亚热带北界高于现在的纬度,其中暖温带考扩东北、华北与黄土高原的大部分。
古代中国海岸线
古代中国海岸线
古代中国的海岸线没有确切的记录,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陆地和海洋的变化以及地壳运动,海岸线也在不断变化。
但是根据考古和历史文献的记载,以下是一些古代中国的重要海岸线:
1. 南海海岸线:古代中国南方的海岸线主要是指南海的海岸线,涵盖了现在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南海是中国境内最大的海域,有许多重要港口和贸易口岸。
2. 东海海岸线:古代中国东方的海岸线主要是指东海的海岸线,涵盖了现在福建、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
东海是中国沿海地区的重要海域,有许多重要港口和沿海城市。
3. 黄海海岸线:古代中国北方的海岸线主要是指黄海的海岸线,涵盖了现在山东、辽宁等沿海省份。
黄海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北方的重要海域,有许多重要港口和沿海城市。
4. 渤海海岸线:古代中国东北的海岸线主要是指渤海的海岸线,涵盖了现在辽宁、河北等省份。
渤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浅海,位于中国东北沿海地区,有许多重要港口和沿海城市。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古代航海技术的限制,古代中国人对海洋的探索和认知有限,因此对于更远的海域和岛屿的了解并不详细。
此外,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海岸线的位置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这些海岸线描述是相对的,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和不完全性。
山东半岛“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根基
山东半岛“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根基1. 引言1.1 山东半岛地理位置:山东半岛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东临黄海,南隔渤海与辽东半岛相望,北濒渤海,西连山东省本土。
地处黄河、长江两大经济带的衔接部位,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地理枢纽。
山东半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农业生产和人居环境。
其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其成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山东半岛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连接着中国内陆和海外的重要贸易通道,为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上内容不足2000字,如需继续请继续阐述】。
1.2 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丝绸之路是古代丝绸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连接了东方和西方。
它起源于中国的汉代,随着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中国的丝绸开始传入中亚和欧洲地区。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的陆上通道,促进了中国和罗马帝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不断扩展,成为连接东西方各国的一条重要商路。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被运往西方,而西方的珍珠、香料、玛瑙等产品也进入中国市场。
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文化和思想的交流。
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它见证了东西方的交流与融合,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条古老的商路上,故事和传奇不断上演,成为了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也为今天的文化互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字数:204】2. 正文2.1 山东半岛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山东半岛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作为连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重要通道,山东半岛丝绸之路在古代的海上贸易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通过这条海上通道,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得以远销西方国家,从而促进了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
山东半岛丝绸之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地理位置的优势。
山东半岛位于中国东部,地处黄海和渤海之间,交通便利,是东亚地区的重要门户。
中国海图史研究现状及思考
海洋史研究(第十五辑)2020年8月第489-505页中国海图史研究现状及思考韩昭庆*早期海图多为航海所用。
中国地处世界最大陆亚欧大陆东部,东临世界最大洋太平洋,具有绵长的海岸线,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历史上我国沿海人民很早就有航海实践。
史料记载,春秋时代的孔子曾感叹其思想难行于中国,曾寄希望于乘着小筏子渡于海,将其传播四方。
①战国时期中国沿海出现吴、越、齐等强大的诸侯国,造船业在广泛应用中得以迅速发展。
秦代之前船上已经使用的风帆利用自然风力作为船舶动力,为船舶航行提供动力资源,使之更便于海上远距离行驶。
②秦汉时期有许多著名的造船基地,能建造载人逾千的大船,并开辟了一些固定航线。
③徐福东渡的史实说明秦代不仅有近岸航行,更有对远航的期望和试航。
据史料分析,徐福最后一次东渡,秦始皇帝“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④说明徐福当时率领的是一个大型的船队。
章巽通过对《汉书•地理志》中有关东南沿海航行途中地名的考证发现,两千年前就存在一条由我国南海沿岸的徐闻、合浦等地出发,沿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南下,转过马六甲海峡北上,绕孟加*作者韩昭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①"道不行,乘梓浮于海”,载《论语注疏》解经卷第五,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本》。
②张良群:《从秦代航海条件看徐福东渡的可能性》,《日本研究》1998年第1期,第58~62页。
③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第182-242页。
④《史记》卷一一八《淮南衡山列传》,中华书局,2002,第3086页;徐福东渡的考证另见赵490海洋史研究(第十五辑)拉湾而至印度半岛南部以及斯里兰卡岛的航线。
①现存汉代马王堆地形图已可以找到南海的踪迹。
②南海贸易的研究也佐证,早在公元3世纪来自马来世界的林产品被运往中国各个港口,以宗藩国向宗主国朝贡的名义进行贸易。
③古代的航海活动还可从政区沿革得到佐证。
至迟,到西汉末年已经在闽江口和灵江口各设置一个县城,一个是闽江口的治县(今福州市),一个是灵江口的回浦县(今台州市),两个县城皆孤悬海滨,与内地往来全靠海路。
汉唐时期的“滨海地域”
汉唐时期的“滨海地域”鲁西奇1982年进入武汉大学历史系学习,相继取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1989年留校任教,相继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2007年—2016年,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后兼任历史系主任。
现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历史地理研究。
摘要:“滨海地域”是指濒临海洋、居住人群之生计与海洋环境有密切关系或受海洋环境影响甚巨的地区。
它包括大陆的沿海地区、沿海诸岛屿及相关水域。
在中国汉唐时期,在滨海地域活动着渔民、盐民、艇户以及海盗等不同类型的人群。
他们中间的很大一部分没有“入籍”,处于王朝国家的控制体系之外,是“没有身份”的人。
这些渔民、盐民、艇户主要是以捕鱼拾蛤、生产海盐、海上运输作为生计手段,一般不能自给自足,因而滨海地域的经济形态是一种结构性短缺的经济形态。
这与农耕人群的生计基本可以自给自足,由此形成的“自然经济形态”形成鲜明对照,也造就了滨海地域的外向性(或开放性)以及流动性——它促使人们采用各种方式向外界获取生存资源,拓展生存空间与社会发展空间,从而与农耕人群相对的“封闭性”和“安土重迁”区别开来。
滨海人群交往的地方,主要是那些远离官府政治、经济控制中心的偏僻港口。
这些港口主要通过近海航路将滨海地域联系起来,形成独特的“滨海地域社会”。
相对于以陆地农耕人群为主体、以王朝国家的控制体系为中心的社会、经济、文化体系而言,它在政治控制、行政管理、经济往来乃至文化表达方面,都显示出程度不同的疏离倾向。
这种疏离的极端表现,是以不同形式“乘桴浮于海”的各种人群以及海盗和海盗集团。
滨海人群所信仰的海神,主要包括来源于海洋生物或滨海生物的海神、来自海上的人格化女神以及作为海域统治者的海神三类。
它们相对独立于王朝国家的海神祭祀,从而表现为两个系统并存的局面: 前者是立足于滨海看海,并在生活中感受到海的力量和神秘;后者是立足于中原看四方的海,是王朝国家政治空间想象与建构的组成部分。
胶东半岛的前世今生
胶东半岛的前世今生胶东半岛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是中国著名的半岛之一,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胶东半岛的前世今生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历史,经历了风云变幻的沧桑岁月,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传承。
本文将从胶东半岛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文化传统等方面,描绘胶东半岛的前世今生。
胶东半岛位于中国山东省东部,东临黄海,南临渤海,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胶东半岛的地理环境总体呈现出丘陵、平原、海岸线交错分布的特点,土地肥沃,气候宜人。
这里山海相依,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风景名胜之地。
胶东半岛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夏禹治水的时期。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胶东半岛属于炎黄子孙的故乡,是中华民族的诞生地之一。
胶东半岛历史上曾先后成为齐国、鲁国、魏国等诸侯国的领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胶东半岛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和伟大的历史事件,如孔子诞生地曲阜、鲁国故都乐安等,这些古老的历史遗迹见证了胶东半岛的千年岁月。
胶东半岛的文化传统也是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胶东半岛被誉为“礼乐之邦”,孔子的孔庙孔府、孟子的墓园都位于胶东一带,孔子思想对中国古代礼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胶东地区传统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如琴书画跳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胶东地区还有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和传统习俗,如舞龙舞狮、拜年、赛龙舟等,这些古老的传统活动为胶东半岛增添了几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如今的胶东半岛正在以崭新的姿态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胶东半岛的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成为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
近年来,胶东半岛地区的沿海城市发展迅猛,如青岛、烟台、威海等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成为了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
胶东半岛的旅游资源丰富,成为中国东部地区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之一。
魏晋隋唐时期山东盐业研究
02
山东是中国著名的产盐区之一,其盐业发展历史悠久,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魏晋隋唐时期,山东盐业在全国盐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这一时 期山东盐业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一时期中国盐业的发展情况。
03
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盐业史、盐政史、地方史等领域,而对于魏晋隋唐 时期山东盐业的研究还相对较少,需要从新的角度和方法对这一时期的山东盐 业进行深入探讨。
推动宗教传播
南北朝时期,佛教在山东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盐业的发展为佛教的传播提 供了物质基础和传播渠道。佛教文化的传播又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
06
结论
总结研究成果
要点一
魏晋隋唐时期山东盐 业发展历程
梳理了山东盐业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 五代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盐业政 策、盐业生产方式、盐业产品特点等 方面的变化。
区域性生产
山东地区的盐业生产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的生产规模 较小。
地方管理
魏晋隋唐时期,山东地区的盐业生产由地方官员进行管理,生产 规模和税收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规定。
03
魏晋隋唐时期山东盐业的历史背景
政治背景
政治制度变革
魏晋隋唐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转变,中 央集权逐渐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力也日益增强。
割据势力与战争频繁
这一时期,山东地区割据势力众多,战争频繁,政权更迭频繁,盐业生产和 管理受到一定影响。
经济背景
经济发展与贸易繁荣
魏晋隋唐时期,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南方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 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同时,南北贸易的繁荣也带动了山东盐业的兴盛。
盐业生产技术进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盐业生产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进步,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产量增加,从而为山东盐业的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大谢岛,龟岛,歆岛,末岛,岛湖岛。
5
沙门岛,陈家岛。
2
黄县:三岛,石马岛,桑岛。马埠寨:东岛,三山岛。
奇山所:小空岛。福山县所:栲栳岛。登州卫所:八角岛,碗轡岛,田横岛。
卢洋寨:刘家洼岛,沙门岛,双岛。
不夜城:海牛岛。
24
安东卫:里仕岛,管岛,千里岛,旬岛,浮山岛,九峰岛,崂山岛。
胶州所:东家岛,山横岛。
昆 明 学 院 学 报 2018,40(5):109~115 JournalofKunmingUniversity
ISSN1674-5639 CN53-1211/G4
【历史学】
唐代以来山东沿海岛屿史地述略
徐颖颖
(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摘要:依据正史、地方志、地理总志以及舆图等资料,按时代发展顺序对唐代以来山东沿海岛屿的文献 资料进行梳理,考察岛屿在数量和名称上的演变及其原因,进而探讨其在海上交通航道、渔场分布以及 历史文化方面的价值。从唐代开始由山东沿海的庙岛群岛组成的 “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 成为了通往 东北亚航道的要道,同时在沿海岛屿周围形成了重要的 “渔圈”,而文学作品对岛屿的描写以及岛屿承载 的历史文化,则体现了山东沿海岛屿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山东;唐代以来;沿海海岛;历史演变;历史价值 中图分类号:K29;P74;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639(2018)05-0109-07 DOI:1014091/jcnkikmxyxb201805019
雄崖所:句岛。
灵山卫:琅琊岛,灵山岛,齐堂岛。
鳌山卫:田横岛,东家岛。
大山所:句岛,9
成山卫:莫耶岛。
夏崖所:五叠岛,崆峒岛。
莱州府:东岛,栲栳岛,龟岛,歆木岛,青岛,黄岛。
山东北海:芙蓉岛, 屹岛,三山岛,崆峒岛。
山东东海:沙门岛,养 马 岛,钦 岛, 小 祝 岛, 刘 公 岛, 大 祝 岛, 长 山 岛, 砣
A HistoricalandGeographicalBriefAccountoftheCoastalIslands sincetheTangDynastyinShandongProvince
XUYingying (CollegeofLiberalArts,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OceanUniversityofChina,Qingdao,Shandong,China 266100)
Abstract:ThedocumentsaboutthecoastalislandsinShandongprovincesincetheTangDynastyarecollectedhistoricallyinvolvingofficial history,localchronicles,geographyrecords,ancientChinesemaps,andtheevolutionandcausesareexploredforthenumberandnames oftheislands.Then,thevaluesareresearchedforthemaritimetrafficwaterway,fishinggrounddistributionandhistoricalcultureofthe islands.SincetheTangDynasty,thecoastalislandsinShandongprovincehavebecometheimportantwaterwaytothenortheastofAsiaand thenecessaryfishingground.Theliterarynarrationandthehistoricalculturehereshowthesignificantvaluesofthesecoastalislands. Keywords:Shandongprovince;sincetheTangDynasty;coastalisland;historicalevolution;historicalvalues
详见以下表2表3表4三个统计表格以及图2和图31小青岛表2小青岛同名异地出处统计项目文献出处位置所属小青岛莱州府志乾隆五年属即墨县与今天位置大致相似登州府志光绪七年在乳山口外海中属海阳县山东通志康熙十二年胶州南海和宁海州南海所辖的岛屿中都有小青岛山东海疆图说27隶胶州境2黄岛表3黄岛同名异地出处统计项目文献出处位置所属黄岛莱州府志乾隆五年胶州东南六十里海中登州府志光绪七年在海阳所西海中属海阳县胶澳志民国十七年旧隶胶县山东通志康熙十二年属胶州南海山东海疆图说隶胶州境黄岛隶海阳县详见图2211昆明学院学报2018年10月万方数据3青岛表4青岛同名异地出处统计项目文献出处位置所属青岛文登县志日岛在刘公岛南稍北有青岛莱州府志乾隆五年属即墨县威海卫志乾隆七年黄岛在刘公岛前稍北有青岛黑岛山东通志康熙十二年位于即墨南海中山东海疆图说属海阳县万里海防图在莱州府附近筹海图编在利津县附近详见图3从这三个岛屿不同历史时期的区位变化上可以看出青岛黄岛和小青岛存在
《筹 海 图 编 》[4] 明 · 嘉 靖 (1562年)
矶岛。
19
山东南海:灵山岛,福岛,青岛,田横岛,黄岛,宫家岛,苏心岛。
沙门岛。
1
文献出处 《太 平 寰 宇 记》[1]宋 · 太 平 兴国年间 (976—983年) 《新唐 书 · 地 理 志》[2]宋 · 嘉五年 (1060年) 《大 明 一 统 舆 图》[3]明 · 天 顺年间 (1457—1464年)
随着岛屿主权问题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关于 海岛的研究也在不断增温。当前,我国沿海岛屿的 研究多关注在海岛的领土主权、开发利用与生态保 护等方面,而历史研究方面的成果多是海岛史料汇 编、海岛调查报告、海岛志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 是 《中 国 海 岛 志》。该 书 利 用 2004年 至 2011年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 专项海岛调查的 资料,按省份编纂,并于 2013年开始陆续出版。 这部书全面介绍了我国沿海岛屿的自然条件、历史 文化及开发与保护的情况,而从史地的角度考察岛 屿历史演变方面还存在不足。本文通过梳理自唐代
以来的正史、地理总志、地方志、舆图等史料,对 山东沿海岛屿相关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全面研究,在 此基础上对岛屿数量和名称演变加以分析,并探讨 岛屿在海上交通航道、渔场分布以及历史文化方面 的价值。
一、唐代以来文献记载的山东沿海岛屿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山东沿海岛屿从唐代 正式载入史册。现结合唐代以来有关山东沿海岛 屿的地 理 总 志、 地 方 志 和 舆 图 等 资 料 制 表 如 下 表 1。
收稿日期:2017-12-13 作者简介:徐颖颖 (1990—),女,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历史地理研究。
110
昆明学院学报 2018年 10月
表 1 山东沿海岛屿名称、数量及文献出处
岛屿名称
数量 /个
沙门岛,乌湖岛,鸡鸣岛,海牛岛,海驴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