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管理

合集下载

医院规范静脉输液管理制度

医院规范静脉输液管理制度

医院规范静脉输液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医院静脉输液管理水平,保障患者用药质量和安全,维护患者合法权益,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进口、生产、配送、接受和使用输液药品单位。

第三条医院秉承“临床第一、患者至上”的原则,严格遵守医疗伦理和专业准则,规范静脉输液管理行为,加强对静脉输液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促进静脉输液合理使用。

第四条医院注重静脉输液专业人员的队伍建设,加强对临床医务人员的静脉输液知识掌握和技能培训。

第二章静脉输液规范管理第五条医院坚持静脉输液的治疗原则,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静脉输液治疗。

第六条医院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规定,采购合格的静脉输液药品,严格控制静脉输液药品的进货、存储、配送、使用和废弃环节。

第七条医院制定静脉输液药品的使用管理制度,规范医师、护士在使用静脉输液药品过程中的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第八条医院根据静脉输液药品的性质和特点,合理确定药品配制和使用的适宜条件。

第九条医院建立静脉输液质量管理及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建立药品追溯制度,确保静脉输液的质量和安全。

第十条医院对静脉输液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确保输液设备的正常使用。

第三章人员管理第十一条医院加强对临床医务人员的静脉输液知识掌握和技能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静脉输液管理水平。

第十二条医院设立专门的静脉输液管理岗位,负责静脉输液的规范管理工作,对静脉输液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

第十三条对从事静脉输液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定期的技能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具备相关操作技能和知识。

第十四条医院明确静脉输液管理人员的职责,加强对静脉输液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和督促,确保静脉输液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第四章监督检查第十五条医院对静脉输液过程进行定期的抽查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处理。

第十六条医院成立静脉输液管理工作小组,进行静脉输液管理工作的全面督查、检查。

第十七条医院建立静脉输液管理考核制度,对静脉输液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价。

静脉输液管理规范

静脉输液管理规范

静脉输液管理规范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护理操作,用于给予患者药物、补液或营养物质。

为了确保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医疗机构和护理人员需要遵循一系列管理规范。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输液管理的标准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一、静脉输液管理的标准操作流程1. 准备工作a. 确认医嘱:在进行静脉输液前,护理人员需要核对医嘱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确保输液类型、剂量和时间等信息正确无误。

b. 检查药物:护理人员需要仔细检查药物的有效期、外观和标签信息,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c. 检查输液器材:护理人员需要检查输液器材的完整性和清洁度,确保无泄漏、破损或污染。

2. 洗手和消毒a. 护理人员在进行任何与静脉输液相关的操作前,必须先进行洗手,并按照消毒规范进行手部消毒,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3. 静脉通路建立a. 护理人员需要选择适当的静脉通路,如静脉穿刺或静脉留置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b. 在进行静脉通路建立前,护理人员需要事先准备好所需的器材,如穿刺针、导管等,并确保器材的清洁和无菌。

4. 静脉输液操作a. 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输液操作前,需要正确连接输液器材、调节滴速,并确保输液管路没有气泡。

b.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观察患者的输液情况,包括滴速、输液器液位和患者的反应等,并及时调整和记录相关信息。

5. 输液完成后的处理a. 静脉输液完成后,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关闭输液器,拔除静脉通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清洁和消毒。

b. 护理人员需要记录输液的相关信息,包括输液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剂量和不良反应等,以便后续的评估和分析。

二、静脉输液管理的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静脉输液是一项需要严格无菌操作的医疗护理操作,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通路建立和输液操作时,必须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2. 定期观察患者情况: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时,需要定期观察患者的输液情况和不良反应,如注射部位红肿、疼痛、药物过敏等,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并记录相关信息。

每床日静脉输液使用频次管理方案

每床日静脉输液使用频次管理方案

每床日静脉输液使用频次管理方案
1. 引言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合理使用静脉输液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和并发症的发生。

为规范静脉输液的使用,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特制定本管理方案。

2. 适用范围
本管理方案适用于本院各临床科室的静脉输液使用管理。

3. 输液频次管理原则
3.1 遵循医学evidence-based原则,根据病情需要合理使用输液。

3.2 优先选择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的输液方式。

3.3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静脉留置时间,降低感染风险。

3.4 加强医护人员对输液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

4. 输液频次管理措施
4.1 临床医生开具静脉输液医嘱时,应明确输液频次、持续时间等,避免滥用输液。

4.2 护理人员根据医嘱执行输液操作,对于可采用其他给药途径的,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减少静脉留置时间。

4.3 对于长期留置静脉通路的患者,应定期评估留置的必要性,无需求时及时拔除。

4.4 加强对输液相关不良事件的监测,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4.5 定期开展输液管理的继续教育,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

5. 附则
5.1 本管理方案由医务部负责解释。

5.2 本管理方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静脉输液使用管理制度

静脉输液使用管理制度

静脉输液使用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静脉输液管理,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医疗机构的相关规定,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目的1. 规范静脉输液操作流程,确保输液安全。

2. 提高医护人员对静脉输液风险的认识,加强风险管理。

3. 保障患者权益,提高患者满意度。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所有静脉输液治疗活动。

四、组织管理1. 成立静脉输液管理小组,负责本制度的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估。

2. 静脉输液管理小组成员由医疗、护理、药学、设备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

五、制度内容1. 静脉输液操作流程(1)评估患者病情和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输液方式。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保输液用具的安全。

(3)正确配置药物,遵守给药时间和剂量。

(4)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输液反应。

(5)定期更换输液部位,预防静脉炎。

(6)正确处理输液完毕后的用具,确保医疗安全。

2. 输液安全管理(1)加强医护人员对输液风险的认识,提高安全意识。

(2)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输液操作培训,提高操作技能。

(3)建立健全输液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及时处理不良事件。

(4)加强输液用具的采购、储存、使用和管理,确保输液安全。

3. 输液药物管理(1)严格执行药物处方制度,确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2)加强药物配置中心的管理,确保药物质量和安全。

(3)遵守药物配伍禁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4)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处理不良事件。

4. 输液环境管理(1)保持输液室整洁、安静、舒适,确保患者休息。

(2)定期对输液室进行消毒,预防交叉感染。

(3)加强输液室安全管理,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六、监督与评估1. 静脉输液管理小组负责对本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2.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

3. 对表现优秀的医护人员,予以表彰和奖励。

七、修订与解释本制度由静脉输液管理小组负责修订和解释。

八、实施时间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静脉输液管理规范

静脉输液管理规范

静脉输液管理规范引言概述: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科室。

然而,由于静脉输液操作的特殊性,不规范的管理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事件的发生。

因此,规范的静脉输液管理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静脉输液管理规范。

一、输液设备的选择与准备1.1 选择合适的输液器材: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液器材,包括输液管、针头、注射器等。

确保器材的质量和使用寿命,避免因器材原因导致输液事故。

1.2 检查输液设备完整性:在使用前,子细检查输液设备的完整性,确保无破损、漏液等情况,避免因设备问题引起输液事故。

1.3 消毒与无菌操作:在使用输液器材前,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输液设备的无菌状态,减少感染风险。

二、静脉通道的建立与管理2.1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道: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通道,包括手部静脉、前臂静脉等。

避免选择过细或者过粗的静脉通道,减少不必要的损伤和不适。

2.2 穿刺技术与操作规范:在进行静脉穿刺时,医务人员应具备专业的穿刺技术,并严格遵守操作规范,避免穿刺过深或者过浅造成并发症。

2.3 静脉通道的定位与固定:在建立静脉通道后,应进行适当的定位与固定,确保静脉通道不易脱落或者移位,减少漏液和感染的风险。

三、药物配制与输液速度控制3.1 药物配制的准确性:在进行药物配制时,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的要求,准确计量药物,并遵守药物配制的操作规范,避免因药物配制错误导致药物过量或者过少。

3.2 输液速度的控制:根据药物的特性和患者的情况,合理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过快或者过慢造成不良反应或者治疗效果不佳。

3.3 药物相容性的评估:在需要同时输注多种药物时,应进行药物相容性的评估,避免不同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或者降低药物疗效。

四、输液监测与观察4.1 输液记录与标识:医务人员应及时记录输液相关信息,包括药物名称、剂量、输液速度等,并对输液设备进行标识,方便监测与管理。

静脉输液管理规范

静脉输液管理规范

静脉输液管理规范引言概述: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赋予患者药物、营养和液体。

然而,不规范的静脉输液管理可能会导致感染、溶血、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严格遵循静脉输液管理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一、输液设备选择1.1 选择合适的输液器材: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输液器材,确保质量可靠。

1.2 严格执行消毒规范:输液器材在使用前应进行严格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1.3 定期更换输液器材:输液管路等器材应根据使用周期进行定期更换,避免细菌滋生。

二、静脉通道管理2.1 选择适当的静脉通道: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通道,避免静脉破裂或者漏液。

2.2 定期观察静脉通道情况:输液过程中应定期观察静脉通道是否通畅,避免发生静脉炎。

2.3 静脉通道固定:静脉通道插管后应固定好,避免移位或者脱落。

三、输液药物管理3.1 药物稀释规范:药物应按照规定比例稀释,避免药物过浓或者过稀导致不良反应。

3.2 输液速度控制:根据医嘱要求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药物过快或者过慢造成不良影响。

3.3 输液药物监测:输液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药物浓度,确保药物疗效和安全。

四、输液操作规范4.1 严格遵循操作规程:输液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输液,避免操作失误。

4.2 输液过程记录:输液过程中应及时记录输液情况,包括输液时间、药物种类和剂量等信息。

4.3 输液过程监测:输液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输液过程安全。

五、感染预防控制5.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输液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感染风险。

5.2 输液部位清洁:输液前应对输液部位进行彻底清洁,避免细菌感染。

5.3 定期更换输液部位:输液部位应根据医嘱要求定期更换,避免皮肤损伤和感染。

结语:静脉输液管理规范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和操作流程,确保输液过程安全、有效。

希翼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了解静脉输液管理规范的重要性,提高对静脉输液的管理水平。

静脉输液管理制度及应急处置流程ppt素材

静脉输液管理制度及应急处置流程ppt素材

静脉输液管理制度及应急处置流程ppt素材
背景介绍
静脉输液是医疗中常见的治疗方式,正确的静脉输液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置流程
对确保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静脉输液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应急情况下的处置流程。

静脉输液管理制度
1.运输与存储要求
–运输:静脉输液应避免高温、震动等对药品稳定性有影响的条件。

–存储:静脉输液应存放在干燥、阴凉、避光的地方,避免日光直射。

2.质量控制
–使用前检查:护士应检查静脉输液包装是否完好无损。

–配制时注意事项:配制静脉输液时,需严格按照规定配比,确保药物用量正确。

3.使用规范
–用药方式:按医嘱及时使用静脉输液,避免过量或不足。

–注意事项:注意静脉输液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如过敏反应等。

应急处置流程
1.管路外漏
–处理流程:立即停止输液,更换漏液管路,继续输液。

2.非安全针头脱落
–处理措施:立即停止输液,更换针头,确保安全连接。

3.静脉压力不稳
–处理方法:观察静脉压力,调整输液速率或高低位调整输液袋位置。

总结
静脉输液管理制度及应急处置流程对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保障患者安全至关
重要。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及时处理各类突发情况,以确保静脉输液的安全有效进行。

以上是静脉输液管理制度及应急处置流程的简要介绍,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

静脉输液治疗安全管理制度

静脉输液治疗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确保患者输液治疗安全,预防和减少输液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并发症,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及医护人员。

三、职责1. 医院护理部负责制定、修订和监督执行本制度。

2. 医护人员应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本制度。

3. 患者及家属应了解本制度,积极参与输液治疗。

四、输液安全管理1. 环境管理(1)治疗室应保持整洁、干净,定期进行消毒。

(2)无菌操作前需进行湿式清扫,空气消毒每日2次。

(3)非工作人员禁止进入治疗室。

2. 配药管理(1)配药护士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定,洗手戴口罩。

(2)抗生素等易过期药物应现用现配,过期药物不得使用。

(3)配药时,应仔细核对药品名称、规格、剂量等,确保准确无误。

3. 操作管理(1)输液前,护士应评估患者病情、药物性质及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输液方式。

(2)穿刺前,用合格的消毒剂消毒皮肤,干燥后才能进针。

(3)穿刺失败2次,应换人操作,并向患者道歉。

(4)穿刺后或更换液体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 用药安全管理(1)严格执行医嘱,确保用药安全。

(2)注意药物配伍禁忌,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3)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

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1)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发现并发症时,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3)记录并发症发生的时间、原因、处理措施及效果。

五、培训与考核1. 医护人员应定期参加静脉输液治疗安全管理培训。

2. 医院应组织考核,确保医护人员熟练掌握静脉输液治疗安全管理知识。

3. 对考核不合格的医护人员,应进行补考,直至合格。

六、奖惩1. 对严格执行本制度,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医护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本制度,造成患者不良后果的医护人员,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降职等处分。

七、附则1. 本制度由医院护理部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短期,中期,长期导管 • 单腔,多腔
穿刺部位的选择
穿刺部位的选择应包括以下方面的评估:
患者身体状况、年龄、诊断和并发症;
置管部位血管的条件;
穿刺部位周围的情况;
预期穿刺部位皮肤的条件; 静脉穿刺和置管史; 输液治疗的类型、持续时间; 患者的意愿
穿刺部位的选择—外周血管
导管的选择
标准
护士应该根据治疗方案、治疗的时间、留置时间、血管的 完整性、患者的意愿以及护理装置的现有资源,选择适宜 患者血管通路需要的导管类型。 在满足治疗方案的前提下,选择管径最细长度最小的导管, 应该是所需的创伤性最小的装置
合理选用器材
小于等于48小时 48小时 - 4星期 1星期 - 4星期 5天 - 1年
对于成年患者,可用于考虑放置外周导管的血管主要分布 在上肢的背侧和内侧面;
对于儿童患者,类似考虑的血管位于手部、前臂、肘前、 腋以下的上臂,以及幼儿和学步期小儿的头皮、足部和手 指的血管
穿刺部位的选择—外周导管
穿刺部位的选择通常应从上肢远端的血管开始; 穿刺部位的选择通常应从非惯用手臂开始; 穿刺部位应该避开肢体关节、触诊疼痛区域; 对于婴儿应避开手部或者手指;或者被用来吮吸的拇指/ 手指; 成年人下肢静脉不应作为选择穿刺血管的常规部位; 选择穿刺部位应避开接受乳腺手术清扫腋窝淋巴结的、接 受放射治疗的,或淋巴水肿的上肢末端,或脑血管意外后 的患肢。
无针输液装置的置换
在以下情况下,护士应该更换无针接头
无针接头由于任何原因从原输液装置上移除时 接头松脱 移除接头推注 从导管里抽取血液培养样本之前 无针接头中有血液或者残留物; 无针输液接头被污染的时候; 更换血管通路装置时。
冲封管实践标准
定期使用生理盐水冲洗血管通路 何时冲管:
导管的拔除—中心静脉导管
PICC/CVC疑有污染,出现不能解决的并发症 或治疗结束时应立即拔出; 拔管前严格消毒,拔出的导管不得再次送入血管; 轻轻地、缓慢地顺势将导管拔出,拔管时不要用 力; 拔管时注意预防空气栓塞,指压法压迫穿刺点直 至止血; 拔管后用无菌敷料覆盖,每24小时评估穿刺点直 到该部位上皮形成
标准的3ml注射器产生的压强=55p.s.l(标准压强);
标准的10ml注射器产生的压强=19.75p.s.l(标准压强);
建议使用10ml管径的注射器用于冲封管。
冲封管实践标准
护士在给予药物和溶液之前,作为评估导管功能的一个组 成部分,护士应该抽回血(见标准61,肠外药物和溶液 给药)
敷料的更换
无菌敷料应用于所有的血管通路装置 如果敷料的完整性受损或者变得潮湿、有渗出液或血液、 存在穿刺部位感染的症状和体征时,应立即对穿刺部位进 行护理和更换敷料。 透明的半透膜敷料(TSM)应该每5-7天更换1次,纱布 敷料应该每2天更换1次 透明敷料下放置纱布敷料应被视为纱布敷料,应该每2天 更换1次 每天应透过完整的敷料仔细观察或者触摸导管与皮肤连接 处有无触痛。
穿刺部位的选择—中心静脉导管
CVC置入首选锁骨下静脉,而不是颈静脉或股静脉; PICC置入的穿刺部位选择:
可选静脉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和肱静脉。 对于新生儿和儿童患者,还可选择:颞静脉、头部的耳后静脉、下肢 大隐静脉 穿刺部位应该避开触诊疼痛区域 选择穿刺部位应避开接受乳腺手术清扫腋窝淋巴结的、接受放射治疗 的,或淋巴水肿的上肢末端,或脑血管意外后的患肢。
在给予药物和溶液之前,如果遇到阻力和/或者不能抽出 回血,不能暴力冲洗导管。(见标准56,导管清洁) 对于术后患者使用肝素盐水封管液应谨慎,建议从第4天 到第14天,每2-3天监测一次血小板计数,监测肝素导 致的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
冲封管实践标准
SASH或SAS冲管方法可以保证药物与肝素或其 他药物不相容时也不会混合。
S=Saline A=Administer medications S=Saline H=Heparin(if using) S=生理盐水 A=输注药物 S=生理盐水 H=肝素盐水(如果使用)
小结—冲封管实践标准
A-C-L时冲封管的金标准
评估Assess:判断导管功能是否健全; 冲洗Clear:避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保持导管功能健全; 封管Lock:正确的封管手法+适当的封管溶液+最后的Lock=正压、 有效、安全的封管。
静脉输液安全管理
Company
LOGO
国际标准的制定
2011年 INS 隆重推出了新的操作标准
2003年
2006年
2011年
Company
LOGO
2011年 INS国际参会国多达13个国家和地区 (2011年 INS在肯塔基州路易维尔市)
2011年 INS标准的主要变化
增加了循证学等级

最小剂量要求:管腔内容积的2倍; PICC(4Pr)+延长装置容积*2=2.66ml;
外周留置针容积(20G)*2=2.20ml.
对于采血或者输液而言,可能需要更大的容量的冲洗液。
冲封管实践标准
注射器选择标准
注射器的大小应该遵照厂家要求; 冲洗注射器应选择对导管产生较小压强的型号;
每一次输液之前,作为评估导管功能的一个步骤,应该冲 洗导管; 每一次输液后,应该冲洗导管,以便将输入的药物从导管 腔内清除,防止不相容药物之间的接触
何时封管:
在输液结束冲管之后,应该对血管通路装置进行封管,以 减少血管通路装置阻塞发生的危险。
冲封管实践标准
首选单次使用的小剂量装&预冲式注射器

整合的标准
血管通路穿刺点的准备和血管通路装置的置换 血管通路穿刺点的护理和敷料的更换 渗出和外渗 气体栓塞 导管栓塞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 中心血管通路主要更新和强调的内容
无针输液接头
冲封管 血管通路的建立与维护(导管选择、穿刺部位选择、导管 拔出、输液装置与敷料更换等) 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
静脉输液治疗相关并发症
静脉炎 渗出和外渗 感染 空气栓塞 导管栓塞 导管相关的静脉血栓 中心血管通路装置位置不正确
谢 谢
IVs
Midlines
PICC
短期导管 PICC
PICC
长期导管 PICC 植入式化疗泵 PICC
6星期 - +++
2星期 - +++
合理选用器材
合理选用血管通道器材需考虑的三大因素
患者因素
• 病人偏好,治疗费用,血管情况等
治疗因素
• 治疗时间、用药方式、药物因素等
器材因素
•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