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资料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资料(简答题+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资料(简答题+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资料(简答题+论述题)

绪论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C19世纪40年代】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十月革命】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个重要理论成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10、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

二、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参看教材旧第3、13页,新同)

答:(1)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第一,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二,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参看教材旧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

点知识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案: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怎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首先回答实践的含义,然后实践的特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最后是回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社会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构成了社会糊口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

答案:基本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发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存其积极因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 30小题,每题 1分,共 30.0分

1. 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

A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 、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

D 、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正确答案是】:C

2. 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A 、主观性和个别性

B 、客观性和普遍性

C 、社会性和历史性

D 、稳定性和不变性

【正确答案是】:B

3. 认识的本质是 (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 、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正确答案是】:A

4. 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B 、形而上学的错误

C 、经验论的错误

D 、唯理论的错误

【正确答案是】:C

5.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 (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 、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正确答案是】:D

6. 社会意识是 (

A 、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 、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 、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正确答案是】:C

7.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 、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

( C )

A、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B、联系的客观性个普遍性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3.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 A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4.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有两个,一个是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

( A )

A、发展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D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能动反映论区别于机械反映论的根本标志是

( D )

7. 实践的主体是( B )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8. 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承认实践标准( D )

A、既是抽象又是具体的

B、既是必然又是偶然的

C、既是普遍又是特殊的

D、既是绝对又是相对的

9、( D)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大学期末考试专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大学期末考试专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宏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相识历史和时代问题供应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冲突、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隐私和它被社会主义必定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觉的基础上,阐明白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白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显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显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志向

实现物质财宝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志向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原理复习题

一、填空题

单选1-50

1.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 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的这段话说明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3.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是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实践

5. 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客观实在性

7.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

问题

8. “过犹不及”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9.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动力/社会实践的需要能极大推动人类的认识发展

10. 真理与谬误是人类认识中的一对永恒矛盾,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因此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变为真理

1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诗句包含的哲理是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2.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指的是矛盾即对立统一规律

1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包含的哲理是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

14. 概念、判断、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5.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16.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XXXXXX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XXX(辩证法)、XXX (唯物主义)。

3.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法国的圣西门和XXX,英国的XXX。19世纪40-60年代,XXXXXX批判的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以及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6.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8.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最新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最新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试题及答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得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的斗争得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D、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

A、以实践玮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4、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D )。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B、辩证思维的方法

C、实用主义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 C )。

A、只坚持不发展

B、只发展不坚持

C、既坚持又发展

D、要记住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的每一句话

参考答案:

1、C

2、A

3、A

4、D

5、C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BCD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E、马克思主义法学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CD )。

A、德国古典哲学

B、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E、法国启蒙思想

3、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CE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b. 阶级斗争和革命的关系

c. 社会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d.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是什么?

a. 唯物辩证法

b. 唯心主义

c. 辩证法唯物主义

d. 唯物史观

3.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哪些方面?

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b. 阶级斗争学说

c.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d. 以上全部

4.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什么?

a. 马克思列宁主义

b.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c. 唯物史观

d. 社会形态演进

5.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什么?

a.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实践是认识对象的唯一来源

c.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

d. 以上全部

......

第二部分:简答题(共10题,每题10分)

1. 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论。

2.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精神观?

3. 阐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4. 以阶级斗争为纲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原则,请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阐述。

5. 阐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及其对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

......

第三部分:论述题(共2题,每题30分)

1. 论述马克思主义在现代中国社会的地位和作用。

2.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分析当前国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我们应对的策略。

......

第四部分:综合题(共1题,60分)

请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你所学习的实际案例,综合运用各个方面的知识,对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项重大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D.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正确答案:B

注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

2.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C.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正确答案:D注解:凡是认为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的,都是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无法正确反映存在的,都是不可知论。标准就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

3.有的哲学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元气构成的,一切有形物体的生长毁灭都是元气聚散的结果。这是一种()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正确答案:A

注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持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德漠克利特认为世界由不可再分割的颗粒(原子)和虚空构成,原子在虚空中数量的多少构成小同的事物。中国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认为天地万物都足元气构成的。元气聚则成形,散则成气,一切有形物体的生长毁灭皆是元气聚散的结果。

4.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是()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主要内容)

一、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学说。

※2. 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①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②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

③基本方法: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3.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源自于它的实践性,同时它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是真正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科学性和革命性,实践性和阶级性。

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它系统地阐明了一个半殖民半封建国家,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坚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者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答: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2. 规律的本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 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的表现

本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使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的作用。

4.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规律性的关系

规律与人的能动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根据是事物的必然联系,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在发挥是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还应注意: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考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考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2.世界观是

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B.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C.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D.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A.时间具有一维性

B.物质运动具有持续性

C.时间具有有限性

D.物质运动具有顺序性

4.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

A.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B.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C.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D.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5.在意识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忽视意识的主观特征

B.抹煞意识的主观特征

C.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D.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6.下列选项中,反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是

A.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7.那种主张“天赋的才能”“天生的心灵禀赋”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先验论

B.旧唯物论的直观反映论

C.唯物主义反映论

D.辩证唯物论的能动反映论

8.在真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承认任何真理都是

A.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B.主观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C.客观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9.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表达是

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辩证唯物论。

包括: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也就是

把思想变为现实的过程)。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B.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表现为: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XXX指

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举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一是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注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考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考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2.世界观是

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B.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C.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D.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A.时间具有一维性

B.物质运动具有持续性

C.时间具有有限性

D.物质运动具有顺序性

4.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

A.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B.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C.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D.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5.在意识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忽视意识的主观特征

B.抹煞意识的主观特征

C.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D.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6.下列选项中,反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是

A.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7.那种主张“天赋的才能”“天生的心灵禀赋”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先验论

B.旧唯物论的直观反映论

C.唯物主义反映论

D.辩证唯物论的能动反映论

8.在真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承认任何真理都是

A.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B.主观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C.客观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9.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表达是

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目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目与答案

【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干脆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法国的启蒙哲学

C.美国的阅历论哲学

D.德国的宗教改革理论

2、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闻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肯定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5、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量变是质变的打算

B.质变是量变的必定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6、感性相识和理性相识的区分是()

A.感性相识是牢靠的,理性相识是不行靠的

B.感性相识来源于实践,理性相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相识是对现象的相识,理性相识是对本质的相识

D.感性相识来源于干脆阅历,理性相识来源于间接阅历

7、马克思主义相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点

C.反映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8、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在于()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9、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克思成为英国BBC组织评选千年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A.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B.英国古典经济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代表人物配第、斯密、李嘉图)C.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资源(代表人物:欧文、圣西门、傅立叶)。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具体表现或原因:A.面对现实世界和实际生活,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B.吸收其它各理论学派的积极合理内容,批判其它理论学派的错误观点。C.具有自我批判意识,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理论。

4.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具体

体现。

5.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哲学的贫困》

和《共产党宣言》

6.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含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简要地说,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7.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剩余价值学

说和唯物史观

8.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革命性表现在(一)彻底的批判精神;(二)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反映工人阶级的愿望、要求和利益。科学性的表现(一)如实的反映世界的本来面目,不带任何偏见;(二)深刻地研究所关注的每一个领域;(三)是经受了实践检验的、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真理。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具有不可分离的关系: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基础和前提,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二者内在的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并且通过一系列原理表现出来。

9.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10.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

1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1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

实际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从人与世界关系的角度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2.哲学基本问题:(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二)意识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根据;(三)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及如何反映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和心等)指称为世界的本原。代表人物英国的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复合);陆九渊(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王阳明(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代表人物德国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说,中国朱熹的理在事先论。神学唯心主义

4.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机械的唯物主义和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

5.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机械性、形

而上学性、直观性和不彻底性。

6.物质的基本内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7.物质的实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

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8.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一)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二)指出了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9.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0.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11.相对静止的两种表现情形:(一)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结构的改变和数量的增减;(二)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改变。

12.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一)是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不同的事物的基本前提;(二)是认识事物分化和生命现象产生的基本条件;(三)是理解运动绝对性的基本要求。

1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即过程性和先后顺序。特点是一维性。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特点是三维性

14.实践的本质:主体能动的改造和探索客

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15.实践的特点:(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16.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阶级斗争);科学实验。

17.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

的总特征。

2. 世界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3.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

亡。

4.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

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相反。区分新旧

事物的根本标志是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远大前途。

5.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生事物是不可战

胜的)是因为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旧事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b新事物是

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起来的,是对旧事

物的扬弃;c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是指符合

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

持的事物。

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

发展观。其对立主要表现在a.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

观点的对立;b发展变化的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

对立;c.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

对立。根本对立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

发展的动力

7.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

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或宇宙的根本法则。是因为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

力;b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

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c矛盾分析

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d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

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

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9.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

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

质。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

存,彼此以方作为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统一体

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其一是矛盾双方的

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其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

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相互对立的性质。

10.矛盾是事物的动力(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

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第

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

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第二,矛盾双

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第

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第

一,在事物量变的过程,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

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第二,

在事物质变的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

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11.内在和外因的辩证关系。a.内因是事物的内

部矛盾。外因是事物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是

外部矛盾。其关系是第一,内因是变化发展的内在

根据,是其根本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

的外在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也

可起决定作用;第三,外因通过内而起作用。

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

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

事物的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要求树立矛盾观点,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有其不同

的特性。表现形式有三:一是矛盾存在的特殊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矛盾运动的特殊

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

有不同的特点;三是矛盾作用的特殊性,构成事物

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

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

殊性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意义有二,一

是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二是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

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

与个别的关系。第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

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特殊性之中,一般只

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另一方面,

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是与普遍性相联系而

存在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区别

的。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

互转化。

1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一

般与个别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15.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

必要准备。质变是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的,没有量

变,不会发生质变。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达到一定程度必然

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批判割裂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16.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涵。第一,辩证的否

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

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的特

点,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

事物联系的的环节。第三,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即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17.辩证否定观的实践意义。第一,对一切事

物采取分析的态度,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二,对于祖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

实现古为今用;第三,对于外来文化,要采取批判

吸收的态度,洋为中用;第四,反对形而上学的肯

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18.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第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

19.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及组成事物基本

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

些特征的外部联系。现象有真相和假象区分。

20.意义。首先,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认识

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其次,本质和现象是

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

质的正确途径。

1.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

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第一,客观性。规律是事物本

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

普遍性。规律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3.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第一,

社会发展是人们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冲突,

形成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追求

自己目的的社会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第二,决

定人们自觉活动动机形成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

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三,人们只能在既定的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条件下自由的创造历史。

4.意识的起源。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

的产物。三个阶段四个环节:物质的反应特性-生

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

的产生。其次,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的产物。社会

性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第

一,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

质器官。第二,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

供了物质外壳。

5.意识的本质。第一,存在本质,意识是人脑

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第二,内容本质,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

反映。第三,社会本质,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人类

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

6.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第一,意识活动的目

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第

四,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7.意识能动作用的两种性质。正确的意识能够

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

极的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

行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和破坏作用。

8.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统

一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

性的前提。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

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必须

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把高度的实践热情和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

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

根本目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第一,实践不

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第二,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物质手

段;第三,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人

的认识能力。

3.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第一,自然物质基

础,即认识主体的自然属性;第二,社会历史性;

第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4.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和对象性的特点。

5.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即主客体间

的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

的关系;价值关系,即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审

美关系,即认识过程主体的身心愉悦关系。

6.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其

意义有三,第一,划清了唯物论反映论与唯心论的

认识论的对立;第二,划清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

对立;第三,划清了辩证唯物论的能动反映论与旧

唯物论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分为感觉、知

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或阶段)。

2.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

映,分为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或三个阶段。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一,感

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的。第二,理性认识

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开始,是理性

认识的基础。第三,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

识。第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转

化。第五,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经验论和唯理

论,实践上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第一,必

须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即去精取精、去伪存真,由

表及里、由此达彼的科学思维方法;第二,必须有

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碎不全的感性材料。

5.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意义(或必然性)。

第一,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应用于指导

实践,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二,只有经过这

一次飞跃,才能检验理性认识的真理性,才能丰富

和发展理性认识。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第一,真理和

谬误是相互对立的,表现为二者的相互排斥、相互

否定,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主体

对客体的不正确的反映。第二,真理与谬误是相互

依存的。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

展的。第三,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真理的属性。第一,客观性。一是指真理的

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指真理性认识的检验标准是客

观的。第二,绝对性。一是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正确反映,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和人类的客

观内容;二是指真理反映对象的无限性决定了真理

的绝对性。第三,相对性。一是指真理反映客观事

物广度的有限性;二是指真理反映客观事物深度的

有限性。

3.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1)用伟

人、圣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2)实用主义

哲学家提出的“有用就是真理”的标准。

5.有用即是真理是错误的,是因为(1)真理

的检验是认识与对象是否符合的问题,与真理的有

用性即真理的效用是两个问题;(2)经验事实证明,

有用不一定就是真理;(3)有用是主体性很强的概

念,受主体性因素影响较大。

6.实践标准的唯一性:(1)实践具有普遍性品

格。即实践是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的客观物质活

动,是主客体的辩证统一过程。(2)实践具有直接

现实性品格,即实践可以直接检验出认识是否与客

观对象相符合。

7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

确定性和绝对性是指(1)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唯一性;(2)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彻底性,实践

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作出检验。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或相对性是指(1)实践标准

的具体性,实践是一种社会历史性的具体活动,不

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2)实践检

验的反复性,认识的真理性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全

得到证明。

8.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真理与价

值的不同,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对象的关系,是认

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价值体现的是外物对人

的需要的满足,外物对人具有的对人的有用性和使

人愉快的属性。二者的统一表现:第一,真理通过

指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满足人的需要;

第二,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

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

9.真理的功能(真理的价值表现)(1)真理具

有的指导实践的功能;(2)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

(3)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

要求。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

具有统一性,表现在: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三,党的思想路线和马

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都把实事求是作为其核心;第

四,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都坚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与党的群众路线是统一

的。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

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

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不断循环往复

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

过程。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

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

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

件,不起决定作用;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

作用。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

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劳动,是人

类从动物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

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

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生产活动

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四,生产方式

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3.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它是特定

阶级、民族、社会集团和个人,在日常生活和交往

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不系统的社会意识,表现

在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要求、风俗、习惯、

传统、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等之中。

4.意识形态是指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

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的思想

体系。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特定的经

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一定的阶级

性。非意识形态是指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和逻辑

学等。

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一、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指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

存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的内

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

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第三,社会意识受反映者

(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主

体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的。

二、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意识的反作用表

现为两种情况: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

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

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

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决

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社

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社会

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非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

识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

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种种形

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

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7.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

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一,社会存在和

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任何一种历史观都无法回

避的首要问题,是任何一种历史观都必须回答的问

题。第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

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出路在于

标准。第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

是人们在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8.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1)实体性因素,

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2)运筹性因

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3)

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4)准备性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