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1-9章

合集下载

老子道德经一至六章讲解

老子道德经一至六章讲解

老子道德经一至六章讲解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关于哲学和道德的著作,内容涵盖了思想、修养、政治、宗教等方面,被誉为“道家哲学的集大成者”。其中第一至第六章是论述道的本质和特征,下面就分点说明。

一、第一章

第一章是《道德经》的开篇,主旨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味着道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不应该用名称和定义来限制它的自然属性。

二、第二章

第二章主要解释了道的本质和存在形式,道作为宇宙的根本和根源,贯穿万物,生生不息。

三、第三章

第三章强调了纯朴、谦虚等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这些品质是人类处世的基石,能增长人的智慧和生命的力量。

四、第四章

第四章讲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即道是产生一切事物的根源。

五、第五章

第五章解释了极度奢侈和铺张浪费是不符合道德的,叹上天的安乐,

得自由于良好的生活和平衡的状态。

六、第六章

第六章是关于人性的,强调了避免过度地关注功利和物质享受,追求纯粹的内在安宁和自我升华,才能充分实现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总之,道是一个哲学概念,它的思想涵义极其丰富,可以让人们更新自己的价值观。道德经第一至第六章总分析了道的本质和存在形式、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万物由道而生的哲理思想、和平衡人生和物质享受、以及避免功利至上和追求纯粹的生命升华等方面。这些思想对于指引人的道德修养和哲学思考都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名言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名言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名言

一、《老子》的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来源:《道德经》第1章】

翻译: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被认识,但是道却在不断的改变。名字可以被命名,但是名字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来源:《道德经》,第2章】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是美丽,是因为有丑陋;世人皆知善,皆因有恶。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第2章

【说明】有与无,相生相克,艰难与困难相辅相成,长短相比较,高低相依,音律相合,形成一首乐曲,前后连贯。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来源:《道德经》。

译文:天地没有怜悯之心,它把一切都当作是草狗(古时用稻草做成的祭祀);圣人也不在乎什么怜悯之心,他把人民当成了一条稻草(古代用稻草做的祭祀),让他们自己去死。

5、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来源:《道德经》。

翻译:有些版本是“多言数穷”.这意味着:多说没有用,多说也没有用。

6、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来源:《道德经》,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存,是因为他们不会为自己的生存而运转,因此可以长存。

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来源:《道德经》,第8章。

最好的善应该像水,它善于滋养万物,与万物相溶,而不与万物相争;水只能停留在地势较低的地方,因此,水是最贴近大道的。

道德经1一81章全文及译文注音版

道德经1一81章全文及译文注音版

道德经1一81章全文及译文注音版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古

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全书共分为81章,内容涵盖了道家思想的核心观

点和价值观。下面是道德经1一81章的全文及译文注音版。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

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

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dào kě dào, fēi cháng dào. míng kě míng, fēi cháng míng. wú míng tiān

dì zhī shǐ; yǒu míng wàn wù zhī mǔ. gù cháng wú yù, yǐ guān qí miào;

cháng yǒu yù, yǐ guān qí jiǎo. cǐ liǎng zhě, tóng chū ér yì míng, tóng wèi zhī xuán. xuán zhī yòu xuán, zhòng miào zhī mén.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

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

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

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tiān xià jiē zhī měi zhī wéi měi, sī è yǐ. jiē zhī shàn zhī wéi shàn, sī bù

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解释

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解释

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解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

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

道可道,非常道。道,即宇宙的原理、规律和道义准则。这个原理

和准则无法用言语表达,超越了人类所能理解的范畴。

名可名,非常名。名,指具体的事物名称。尽管有名字来称呼各种

事物,但这些名字都只是表面现象,不能准确揭示万物的本质。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宇宙的初起之时,还没有具体的

名称。然而,万物诞生之后就有了各自的名字,这些名字是这些事物

的根源。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人们应该保持无私无欲

的心态,以观察宇宙的玄妙之处;但也需要适度地有欲望,以观察事

物的边际作用。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宇宙的原理和具体事物虽然出自

同一根源,但因为表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这就是玄妙之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妙之处更加深奥,无法言传。而这种深奥

也正是一切奇妙的开端。道德经通过这一章的表述,引导人们去感悟

宇宙的原理和众多事物的深刻含义,这是一个打开奇妙之门的方法。

总结:

道德经第一章通过明确强调宇宙原理的无法言传和事物名称的相对性,提醒人们要超越形式和表象去理解事物,去感知宇宙的奥秘。只有通过超越言语的限制,人们才能深入体会到事物背后的真实价值。这种体会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还能引导人们在道德和行为上追求更高尚的境界。道德经从第一章开始,就以其深邃的思想和智慧,为人们提供了一条通往人生道路的指南。

道德经 第一章

道德经 第一章

《理解道德经》第一章

天下①有始②,以为天下母。吾③不知④其名⑤,强⑥字⑦之曰⑧道⑨,强为之名曰大⑩。冀⑪知⑫其子⑬,附⑭知其母;既⑮得其母,以⑯知其子;既得其子,复⑰守其母,是谓玄德。塞⑱其兑⑲,闭⑳其户○21,知常○22,终身不堇○23;开○24其兑,济其事,妄作○25,终身不救○26。见小曰明○27,守柔曰强○28。用其光○29,复归其明○30,毋遗○31身殃○32,是谓袭常○33。

译文

自然界存在产生宇宙万物的始基,作为派生宇宙万物的本元(本源、本原)。我不知其名,勉强为之取字“道”,勉强为之取名“大”。希望知物(实物或事物),依附于知道(大、大宗、大本、本元、始基、无、夷希微、场);已经知道(大、大宗、大本、本元、始基、无、夷希微、场),得以知物(实物或事物);已经知物(实物或事物),返本归元顺道复命,是为玄德(因道守法循理)。禁止脱离了大道而违背自然法则的行为,禁绝门户之见、超越感性认识、通过抽象(透过现象)掌握本质,遵守法则居善地,终身消灾免祸避凶趋吉得福祉;启用脱离了大道的违背了自然法则的行为,惹事生非,妄作非为处凶境,终身得不到救正救助。见微知著是知常明事理,守柔遵守法则是依附大道的襁褓(纽带)。用其沾光得益,复归依大道遵纪守法依律,身心健康消灾免祸不招殃咎,是为因道守法遵循规律。

注释

①天下:(1) 自然界,宇宙,天地间。

(2) 人世间,社会上。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4) 国家或国家的统治权。

(5) 古时多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全国。

②始:元;宗;本;根本, 根源;始基,元炁,本元,本原,本源,本体。元:古代道家学派用以指万物之本——道;头、首、大;始,开端;炁,元炁;根本,根源;善;为首的;天;君;民众,百姓。元,始也。——《说文》。元,君也。——《广雅》元,古代道家学派用以指万物之本——道。《子华子•大道》:“元,无所不在也。”《春秋繁露•重政》:“元者,为万物之本。”根本,指基础或本质;比喻事物的本源、根基。本源,源头,借指事物的根源,起源;也指根本,指事物的最重要方面。本源,“本原”、“本元”:指宇宙万物的依归;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一切存在物都由本源构成,一切存在物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为它。始基:指万物的根源或基本,万物从它产生又可复归于它,元炁,本元,本体。本体相对于现象而言,是事物之所以为此事物的内在根据。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与现象对立的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是本体。马哲否认现象和本体之间有不可逾越的界限,认为只有尚未认识的东西,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实体是客观的物质世界,指有形、有象之物。主体相对于客体而言,客体指“我”之外的一切事物,是认

《道德经全文注释》1-10章

《道德经全文注释》1-10章

《道德经全文注释》第1-10章

第一章众妙之门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xuán)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人间道很多,不是永恒的道;人间名很多,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开始;有,是万物的母亲。永恒的无,可以观察道的奥妙;永恒的有,可以观察事物的终端。有和无,是同一根源而名称不同,都叫玄妙。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悟道心得】

1、“道”是万有一切所依归及开启的奥秘之门!

2、“无”是道的存在方式,天下万物从无中衍生,掌握“有”和“无”的方法,顺天应人,方可大自在。

3、人在自然中生,人在自然中亡。人间事物,原只是自自然然的生长,不必在乎,但也不是不在乎。要懂得自然自如。

4、遇到事情,要有沉默而冷静的思考,不必急于表白。只要问心无愧也就可以了。

5、“道”的门是为宁静而敞开的,喧哗的人们就让他们喧哗吧!不是不去管他,而是要用沉静去管,管他就要先自在。

6、人类与自然大道本为一体,远离自然大道。

第二章有无相生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 矣(yǐ);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hè) ,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fú) 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shì)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皆知美自称为美,就有丑了;皆知善自称为善,就有不善了。因此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形,高与下相互补充,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随从,这是永恒的规律。所以圣人做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生长而不加干预,生养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思图报,功成而不自居。正因为不居功,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

道德经(第一章)

道德经(第一章)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 “道”是规律,是真理,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所以我们只有遵循,不能违背, 否则,就是背道而驰,必然走向灭亡。
● “名”:能用言辞表达出来的,多带有主观色彩,它是由局限性的。而“道”是无影无形的,所 谓“大道无形”;“道”也不是概念和语言所能表达出来的,所谓“言不尽意”。
● “道”存在于天地万物形成前的“无”中,又主宰并化生天地万物。即对天地万物的规律性认识, 也就是自然大道。
● 老子认为“道”使宇宙万物“无”中生“有”,化生有名之万物。所以,“道”为“众妙之门”。 (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
孔子问道于老子而得道
老子的大智慧,孔子早有耳闻,心向往之。孔子当时虽然也是名闻天下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但他认为自己的思想和学问远不及老 子,于是始终想着有朝一日能向老子求学问道。 一天,孔子去见老子,老子刚洗完头,正披着发待干。老子凝神伫立,形直身僵,像个木偶人。孔子见老子在静思练功,就知趣地退 到门外等候。过了一会儿,待老子练完功,孔子进去,说:“我刚才看见先生形体直立不动,犹如枯木,又好像超然物外而遗世独立 的样子。” 老子说:“我心回归到生命的最初状态,游于万物的初原了。” 孔子说:“怎么讲?” 老子说:“心困而不能明理,闭嘴而不能说话,给你说个大略吧。至阴寒冷,至阳炎热;寒冷出于天,炎热出于地。阴阳相交,万物 化生,这是万物产生发展的规律,但你看不到。生死兴衰,时隐时现,日迁月移,道无时不在此中起着作用,但你却不见它的形迹。 生有所始,死有所归,生死循环,无有穷尽。这就是万物生死之根本。” 孔子说:“请问游心于此的情境是怎样的?” 老子说:“这种境界,是至美至乐的境界,能够达到的,可称为圣人了。” 老子所说的,正是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它“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孔子由此得知,大道无形无迹、玄奥无穷,为天地之母之 根,更领悟到老子静心功夫的关键,在于让内心回归淳朴真我的状态,而这,正是一个人超凡入圣的修养功夫之所在。 又有一次,孔子对老子说:“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自以为很久了,熟悉其中的道理了,但凭此谒见 72个君主,讲 解先生您的道理,阐扬周公召公的业绩,可是没有一个君主采纳。太难了!是这些人难以说服,还是道理难以发扬呢?” 老子说:“幸好你没遇到治世的君主啊!所谓六经只是先王之时的陈旧知识,怎么是真正的道呢?你所谓的知识和道理,就像是足迹, 是先人的足迹,足迹又不是鞋呀,怎么有用?百鸟雌雄相视但可生育;而虫类则是雄在上,雌在下,上下相交应和才生育。有种叫 ‘类’的动物,身兼雌雄两性,能自生自育。本性不可改,运命不可变,时间不可留,道不可闭塞。得到道就能成功,失道必定失 败。” 孔子听得云里雾里,此后,他三个月没出门,在家静坐自修,然后,他再去见老子。 孔子说:“我懂了。乌鸦喜鹊孵化而生,鱼儿濡沫而生,蜂类则是化生。弟弟出生,哥哥失爱而啼哭。我离开自然造化已经很久了, 自己尚未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怎能去教化人呢?” 老子说:“很好。孔丘得道了!” 老子告诫孔子,他所学的所谓六经不过是陈旧的知识,远远不是道。道需要法天效地,与自然天地合一,观察天地万物,观察事物发 展的规律,才能得到道;得到道,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学以致用,教化天下。孔子最终认识到此,所以老子说他得道了。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1)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1)

前言

抬头仰望星空,星河灿烂明月其中;再观苍穹,日出东方而落西方;观人之道,众人各有所归;观天之道,行事尽其善美。幽幽兮,深邃兮。夫何故?万物都有自己的归宿,众生都有自己的本命。宇宙从何处而来?我们的生命又从何处而来?万物是由谁在主宰?何谓真理?真理在何处?

对于这种全人类的大智慧,必然是大智慧者才能解决的。能够解决如此高深问题的人,那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解决如此高深问题的人,悟道能力绝对的强于常人。甚幸有喜,就在中国的大地上,就有这样一位大智慧者,他就是大哲学家——老子。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道家文化的开创人,是道法自然哲学的祖师。老子的修道境界是明心见性。老子所著之书之所以叫《道德经》是因为阐明了自然规律人之道的运作,是一部世出世间法的经典。只有通达了世出世间法,境界达到了明心见性或明心悟性即可明白《道德经》所阐述的大道内理,即可行事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

万物是由本原所产生的,本原就是“心性”,所以叫“心性之道”。从本原所产生出来的这一切就叫“相”,所以叫“相之道”。把本原和从本原所产生出来的相用一个字来统称就叫作“道”。而德是指在返璞归真的大道上运作,能够坚定不移的在归真返璞的大道上运作就是“德”。而经是指万物之灵所写的著作,并能够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其实《道德经》并非是老子的个人主义思想。以心性之道观之,老子述而不作;以相之道观之,老子很有智慧,大思想家,或大哲学家。心性之道:老子本质与众不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境界从感悟修到渐悟,从渐悟再修到明悟,从明悟然后又修到了明心悟性,从明心悟性最后修到了明心见性,通达了世出世间法,精通大道内理。老子者,心神复归于大道,本命复归于大道。在大道中观察大道内理,以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阐述就成了《道德经》。相之道:老子见多识广所以知识丰富,然后用自己的思想创造了一套哲学体系,创造出了自己的思想主义,《道德经》是老子如何所认为。心性之道为真?还是相之道为真?孰知道?若老子曰:“日出东方而落西方。”而他人闻之示于众曰:“老子他认为太阳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难道日出东方而落西方是老子所认为?对于同样的自然运作之理,不同的人所表达的方式就不同。有人说:“日出东方而落西方。”有人说:“红日东升西落。”有人说:“日照大地,升于东而止于西。”所以觉悟的智者们都说:“我没有智慧,我述而不作。”《道德经》是一部阐述人生命运行轨道的经典,是一部修身的经典,是一部阐述宇宙万物如何运作的经典,是一部使人踏上返璞归真的大道,回归自性的经典。人生在世,命最重要,纵然有仁人志士者们自我牺牲,自我奉献,那也是为了死而不亡,只有死而不亡者那才是长寿的。《道德经》是道法自然哲学。道法自然哲学是以科学为基本,以自然为根本。所谓道法自然就是指道本自性质的表法就是自然。法就是法性,法性就是这一性质的表法。道法自然哲学是实用主义之最,因为外在世物一切一切的重要也莫过于人的生命还重要。

道德经:第1章到第10章

道德经:第1章到第10章

【导语】《道德经》是中国古典⽂化不可不读之宝典,读懂《道德经》,天下任我⾏!

第⼀章

道可道,⾮常道;名可名,⾮常名。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之⼜⽞,众妙之门。

第⼆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下相盈,⾳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处⽆为之事,⾏不⾔之教;万物作(zuò)⽽不为始,⽣⽽不有,为⽽不恃,功成⽽弗居。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之治,虚其⼼,实其腹,弱其志,强其⾻。常使民⽆知⽆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为,则⽆不治。

第四章

道冲⽽⽤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zhàn)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yuè)乎?虚⽽不屈(掘jué),动⽽愈出。

多⾔数(速sù)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神不死,是谓⽞牝(pìn)。⽞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故能长⽣。

是以圣⼈后其⾝⽽⾝先,外其⾝⽽⾝存。⾮以其⽆私邪(耶yé),故能成其私。

第⼋章

上善若⽔。⽔善利万物⽽不争,处(chǔ)众⼈之所恶(wù),故⼏(jī)于道。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尤。

《道德经》注音版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导语】《道德经》是中国历最伟⼤的名著之⼀,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了深刻影响。下⾯是®⽆忧考⽹分享的《道德经》注⾳版第⼀章原⽂及译⽂。欢迎阅读参考!

【原⽂】

道可道,⾮常道;名可名,⾮常名。⽆,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之⼜⽞,众妙之门。

【注⾳版】

道(dào)可(kě)道(dào),⾮(fēi)常(cháng)道(dào),

名(míng)可(kě)名(míng),⾮(fēi)常(cháng)名(míng).

⽆(wú)名(míng),天(tiān)地(dì)之(zhī)始(shǐ),

有(yǒu)名(míng),万(wàn)物(wù)之(zhī)母(mǔ).

故(gù)常(cháng)⽆(wú)欲(yù),以(yǐ)观(guān)其(qí)妙(miào),

常(cháng)有(yǒu)欲(yù),以(yǐ)观(guān)其(qí)徼(jiào).

此(cǐ)两(liǎng)者(zhě)同(tóng)出(chū)⽽(ér)异(yì)名(míng),

同(tóng)谓(wèi)之(zhī)⽞(xuán),⽞(xuán)之(zhī)⼜(yòu)⽞(xuán),众(zhòng)妙(miào)之(zhī)门(mén).

【译⽂】

此章为第⼀章,“道可道,⾮常道”的“道”可以⽤⾔语表述的话,那么它就是平常的“道”但如此章所说:“道可道,⾮常道”就是说[“道”是可以⽤语⾔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道”]“名可名,⾮常名”的“名”如果要⽤语⾔来表述的话,那就是平常的“名”但是如此章所说“名可名,⾮常名”也就是说[“名”也是可以⽤语⾔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名”](这⾥有些⼈会误解说明⼀下,意思也就是说:“道”是可以⽤语⾔表述的,但是本章所表述的并⾮普通的“道”)“⽆名”的“⽆”本章所表述的是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道德经1一81章全文及译文注音版

道德经1一81章全文及译文注音版

道德经1一81章全文及译文注音版

摘要:

一、道德经概述

二、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注音版

1.第一章

2.第二章

3.第三章

......

4.第八十一章

三、道德经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一、道德经概述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之前的著作,其作者为道家学派的老子。

二、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注音版

由于篇幅原因,此处仅提供第一章和最后一章的译文注音版。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三、道德经的意义和影响

《道德经》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名著,其内容涵盖了哲学、政治、军事、养生等多个领域。这部著作的主要意义在于提出了道家学派的核心观念——道”,并对道进行了深入的阐述。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也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在《道德经》中,老子通过讲述道的概念,呼吁人们遵循自然法则,追求道德上的完美。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及译文注音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及译文注音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及译文注音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音如下:

dào kě dào ,fēi cháng dào ;míng kě míng ,fēi cháng míng 。

wú ,míng tiān dì zhī shǐ ;yǒu ,míng wàn wù zhī mǔ 。gù cháng wú ,yù yǐ guān qí miào ;cháng yǒu ,yù yǐ guān qí jiào 。cǐ liǎng zhě ,tóng chū ér yì míng ,tóng wèi zhī xuán 。xuán zhī yòu xuán ,zhòng miào zhī mén 。

译文如下: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说的“非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说的“非常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

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再深远,是奥妙无穷的世界之门。

《道德经》注音版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导语】《道德经》是中国历最伟⼤的名著之⼀,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了深刻影响。下⾯是分享的《道德经》注⾳版第⼀章原⽂及译⽂。欢迎阅读参考!

【原⽂】

道可道,⾮常道;名可名,⾮常名。⽆,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之⼜⽞,众妙之门。

【注⾳版】

道(dào)可(kě)道(dào),⾮(fēi)常(cháng)道(dào),

名(míng)可(kě)名(míng),⾮(fēi)常(cháng)名(míng).

⽆(wú)名(míng),天(tiān)地(dì)之(zhī)始(shǐ),

有(yǒu)名(míng),万(wàn)物(wù)之(zhī)母(mǔ).

故(gù)常(cháng)⽆(wú)欲(yù),以(yǐ)观(guān)其(qí)妙(miào),

常(cháng)有(yǒu)欲(yù),以(yǐ)观(guān)其(qí)徼(jiào).

此(cǐ)两(liǎng)者(zhě)同(tóng)出(chū)⽽(ér)异(yì)名(míng),

同(tóng)谓(wèi)之(zhī)⽞(xuán),⽞(xuán)之(zhī)⼜(yòu)⽞(xuán),众(zhòng)妙(miào)之(zhī)门(mén).

【译⽂】

此章为第⼀章,“道可道,⾮常道”的“道”可以⽤⾔语表述的话,那么它就是平常的“道”但如此章所说:“道可道,⾮常道”就是说[“道”是可以⽤语⾔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道”]“名可名,⾮常名”的“名”如果要⽤语⾔来表述的话,那就是平常的“名”但是如此章所说“名可名,⾮常名”也就是说[“名”也是可以⽤语⾔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名”](这⾥有些⼈会误解说明⼀下,意思也就是说:“道”是可以⽤语⾔表述的,但是本章所表述的并⾮普通的“道”)“⽆名”的“⽆”本章所表述的是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一)《道德经》译文精简版(第1至第10章)

(一)《道德经》译文精简版(第1至第10章)

(一)《道德经》译文精简版(第1至第10章)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

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

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

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

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

不尚贤(不刻意招贤),

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

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

不见可欲(不见引发欲望的根源),

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道[1]可道[2],非常[3]道;名[4]可名[5],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6]。此两者,同出而异名[7],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简注】

[1]道:天道、宇宙真理,亦即宇宙的基本特性。

[2]可道:可以说解。道:说解、说明白。

[3]常:寻常、世俗。

[4]名:天道、宇宙真理的名称。

[5]可名:可以说出、可以叫得出。

[6]观其徼(jiào):观察天道的端倪。

[7]异名:名异,名称不同。

【引发】——道不在肉眼可以实证的范畴

宇宙无限浩瀚,万物无限庞杂,然而秩序井然,纹丝不乱。何也?天地有大道,宇宙有其根本的规律,规律自上而下,穿越层层时间与空间,给层层境界的层层生命,确定了相应的范围与标准。万物各得其所,众生各尽其职,所以大道不废,天地不灭。

天道可以用人的语言表达,但它绝不是寻常可闻、俯拾即得的道理。天道也可以用人的语言称谓,但它绝不是耳熟能详、泛滥市井的称谓。万物各有自己的起源,每一时空的万物又有一个总体的起源。只有明白宇宙大穹之中有多重时空,有多重天体,有多重生命,才能慢慢领悟:我们目力所及的天地,只是表象;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同样有其客观的存在;我们用技术探测不到的虚空,仍然有其繁荣的日月星辰、花草树木与佛道神人。

宇宙无限宏观,也无限微观。愈是微观的世界,其微粒突破的范围也就愈益深广,它所对应的整体时空也就愈益宏观。宏观或微观到一定程度,人眼就看不见了,科学也无能为力了;再到一定程度,小道小仙也看不见了,小能小术也无能为力了。这时于人而言,已知的范畴实在渺小,未知的范畴实在庞大;于神而言,低层时空由高层时空支配,高层时空又由更高一层时空支配,更高一层时空又由更更高层时空支配。较高一层时空相对较低一层时空的生命而言,大体表现为虚幻、空无、似有非有、似无非无;较低一层时空相对较高一层时空的生命而言,必定历历在目,一清二楚。

道德经1-9

道德经1-9

目 录

第六十一章 大国宜下的兼容并蓄 第六十二章 不善何弃的奥藏万物 第六十三章 无为无事的报怨以德 第六十四章 为之未有的辅物自然 第六十五章 与物反矣的玄德大顺 第六十六章 言下身后的百谷之王 第六十七章 道大不肖的我有三宝 第六十八章 不武不怒的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 所执无兵的哀者之胜 第七 十章 易知易行的言宗事君
第八章 上善若水的处下不争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 译

善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 物且不带着贪念,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 方,所以最接近“道”,有着服务的价值。 向善的人,处于像水一样的地 方,心胸像 水一样渊博,和人相处能有像“道”一样 的仁德,说话像“道”一样有实质,为政 能从服务者的态度去治理,处事能有按规 律办事的能力,行动能够按照 规律寻找合 适的时机。因为不带着贪念去生活,所以 没有多余的忧虑。
每章标题作者介绍
王邦雄,1941年生,台湾云林人。台南师范 大学国文系、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毕业。 1975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历任文化大学哲 学系所、淡江大学中文系、台北中央大学 中文系所与哲研所教职。现任淡江大学中 文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儒道之间》《老 子道》《庄子道》《韩非子的哲学》等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译文:道可以遵照执行的出来,又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可以命名,又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是天地的始端;有名,是万物的根本。

故常无欲其,以观妙;

所以无欲空虚,可以观察到事物的精微之妙。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万物之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缴:终

常带着自己的主观意识,来观察事物的始终。

(常从有中,去认识万物的端倪。)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欲和无欲这两个不一样的的称呼说的是一件事。玄妙啊玄妙,这是众多精妙的门径。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注释:恶已:恶、丑。已,通“矣”。斯:这。

译文: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这就有丑的存在了;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这就是存在不美好的事物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

..相和,前后相随。

注释:相:互相。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倾:充实、补充、依存。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译文:所以有和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和易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因相互对立而显现,高和下因相互对立而依靠,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和后因相互对立而追随。

是以圣人

..处无为

..之事,行不言之教;

注释: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译文: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实行身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作:兴起、发生、创造。辞:拒绝

为:施与恃:依靠,凭借

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向别人施与恩惠但不凭此而达到利己的目的;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没有丧失功绩。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

民心不乱。

贵:以……为贵(形容词意动用法)见:通“现”显现

译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不使老百姓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不使老百姓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不使民心被迷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削弱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不的心志,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

为无为,则无不治.。

治:安定或天平。

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冲:通“盅”盈:满

译文:“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

渊兮,似万物之宗。

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

的祖先。

道德经·第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注释: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橐龠:tuoyue 风箱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屈(gu):竭尽,穷尽。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

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守中:守住虚静。

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道德经·第六章

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

注释:①谷神:过去据高亨说:谷神者,道之别名也。谷读为毂,《尔雅·释言》:“毂,生也。”《广雅·释诂》:“毂,养也。”谷神者,生养之神。

另据严复在《老子道德经评点》中的说法,“谷神”形容“道”虚空博大,象山谷;神,形容“道”变化无穷,很神奇。

②玄牝(pin):玄,原义是深黑色,在《老子》书中是经常出现的重要概念。有深远、神秘、微妙难测的意思。牝:本义是是雌性的兽类动物,这里借喻具有无限造物能力的“道”。玄牝指玄妙的母性。这里指孕育和生养出天地万物的母体。

译文: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③门:指产门。这里用雌性生殖器的产门的具体义来比喻造化天地生育万物的根源。

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④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

⑤若存:若,如此,这样。若存:据宋代苏辙解释,是实际存在却无法看到的意思。

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第七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