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件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31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3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060af4181c758f5f71f6765.png)
地方
•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要求:不但会解释,而且能联系旧知。)
①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
(思考、想到)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门) (于是、就)
了解作者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 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今四 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
•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 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 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资料: 张怀民,名梦得。宋神宗
元丰六年(1083)贬黄州,初时寓 居承天寺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 心胸坦然,绝不罣碍於迁谪之事,公 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 无悲戚之容,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品 格清高超逸的人。。曾筑亭於住所之 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 「快哉亭」,并写水调歌头词相赠。
(尽量用文中词语概括)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张怀民一起
在承天寺的庭院中赏月。
时间(夜),地点(承天寺)
欣然起行 寻张怀民 漫步赏月 发出感慨
步于中庭
叙 ( 夜游 )之事 写 ( 月色 )之景 抒 ( 闲人 )之情
思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宁静的氛围、夜游的兴致、复杂的情愫。
读懂
想要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门
高兴的样子
走动
月色入户, 欣然 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 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高兴 地起身出门。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7986762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54.png)
解题
记承天寺夜游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 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 情,托物言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老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女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男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简介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省略句 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即(吾)解衣欲睡 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感“夜游之因” 品“月色之美” 悟“闲人之情”
1.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什么?并作简要赏析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词:
(1)月色入户
但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窗户,人家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 今义:想念,读
(3)盖竹柏影也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文言积累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5b896b1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a4.png)
抒情 ——月下感叹
活动三:解读记叙 ——独学:携友夜游
(时间1分钟)
1、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活动三 独学:携友夜游
(时间2分钟)
2、作者为何夜游? 为何寻张怀民不寻别人? 二人是何关系?
(联系背景资料)
资料链接1
元丰二年,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 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 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 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 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负团练副使,但 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作者有职无权的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 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般澄澈透明,水中好像有 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 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活动二 整体感知(时间1分钟)
一、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把文章划分为三层,分别 用四个字概括每层的意思。
记叙 ——寻伴夜游
描写 ——庭中月色
资料链接2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居承天寺,虽屈居 主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不挂怀贬官之 事,处逆境而不悲观,是位品行超逸的人。
活动三 独学:携友夜游
(时间3分钟)
2、作者为何夜游?为何寻张怀民不寻别人?二人是 何关系?
志同道合、有默契的朋友。
果断 志同道合
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课前积累(1分钟)
整理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作者名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 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 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 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雄健,和黄 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豪壮雄浑,和 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 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调歌头》等。
活动三:解读记叙 ——独学:携友夜游
(时间1分钟)
1、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活动三 独学:携友夜游
(时间2分钟)
2、作者为何夜游? 为何寻张怀民不寻别人? 二人是何关系?
(联系背景资料)
资料链接1
元丰二年,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 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 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 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 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负团练副使,但 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作者有职无权的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 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般澄澈透明,水中好像有 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 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活动二 整体感知(时间1分钟)
一、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把文章划分为三层,分别 用四个字概括每层的意思。
记叙 ——寻伴夜游
描写 ——庭中月色
资料链接2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居承天寺,虽屈居 主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不挂怀贬官之 事,处逆境而不悲观,是位品行超逸的人。
活动三 独学:携友夜游
(时间3分钟)
2、作者为何夜游?为何寻张怀民不寻别人?二人是 何关系?
志同道合、有默契的朋友。
果断 志同道合
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课前积累(1分钟)
整理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作者名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 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 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 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雄健,和黄 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豪壮雄浑,和 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 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调歌头》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bff714cf705cc17552709e4.png)
全文小结
记 承
记叙 ——寻伴夜游
漫步的悠闲 赏月的欣喜
天 寺
描写 ——庭中赏月
贬谪的悲凉
夜
人生的感慨
游 抒情 ——月下抒怀 自 我 排 遣
的 达观
自我展示:
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
(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作者情感的把握,完 成填空内容。)
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 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们; 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考虑、想到
于是,就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睡觉
共同,一起
散步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院子里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 庭院里散步。
形容水的澄澈
大概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交叉错杂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水中藻, 荇交叉错杂,大概是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 称“三苏”。 北宋文学家,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 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 芾。
字音强化
suì qǐn zǎo
遂
寝
藻
xìng bǎi
荇
柏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 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 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0530f4a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24.png)
思想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 感情 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微妙而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返回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 从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_水__中__藻__、__荇__交__横___, __盖__竹__柏__影__也____。
再度 外调
再任 杭州
一贬 再贬
身逝 常州
48岁被召还朝。三年后,因向朝廷提出谏议,遭到诬告陷害。 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的苏轼再度自求外调。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耳朵。
◆一词多义
与 念无与为乐者
介词,和、跟
能与其奇者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
《答谢中书书》 赏”“领悟”的意思
者 念无与为,与“如”连用,可
译为“像……的”
◆文言句式
判断句: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余”,即“(余)解衣欲睡”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即“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即“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成语积累
夜不闭户 月色入户 门 随心所欲 解衣欲睡 想要
研读赏析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自然成文,不事雕饰。多用散句, 间用整句。节奏舒缓,散淡自然。
视角角度:仰视、俯视、平视
写景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异 方法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 修辞手法:对偶
表现手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修辞手法:比喻
景物 山高水清,石绚林青,猿鸣鱼跃, 月色空明澄澈,竹柏疏影摇曳,
部编本八年级上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51张PPT)
![部编本八年级上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5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4e8cc03312b3169a451a49e.png)
智慧分享
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 家、一个工程师、 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 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 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记—承天寺—夜—游
记述(谁 )在承天寺( 什么样)夜(怎样 )游玩的情景
记—承天寺—夜—游
记述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月夜游玩的情景
二、看注释、通文意
高兴的样子 走动
考虑,想到 将要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门
游乐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
于是,就
……的人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
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
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 格清高超逸的人。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 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世上那些 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 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 ;另一方 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与下面的 “闲人”相应。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 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 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 菊,兰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 清新高雅。这句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称。 居 住的地方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 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 人之列。
与步于中庭。
散步
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 家、一个工程师、 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 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 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记—承天寺—夜—游
记述(谁 )在承天寺( 什么样)夜(怎样 )游玩的情景
记—承天寺—夜—游
记述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月夜游玩的情景
二、看注释、通文意
高兴的样子 走动
考虑,想到 将要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门
游乐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
于是,就
……的人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
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
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 格清高超逸的人。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 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世上那些 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 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 ;另一方 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与下面的 “闲人”相应。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 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 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 菊,兰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 清新高雅。这句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称。 居 住的地方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 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 人之列。
与步于中庭。
散步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精品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097c914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bf.png)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月亮自古以来就是柔美的化身,它挂在天上, 盈亏往复,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月色当空,观赏 者的心境不同,月亮的意境也就不同。月亮在我们 心中有童年的故事,有夜里母亲的催眠曲……随着 生活阅历的不断增长,月亮在我们心中还会有更丰 富的意蕴。
写作特色
叙事简洁,写景别致。
作者写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时,只用“亦未寝” 三个字,略去相见时的对话,省了不少笔墨,使文 章十分紧凑。全文写景只有一句话:“庭下如积水 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先虚 后实,暗用了“月光如水”的比喻,写法巧妙,匠 心独运,有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结合课文内容和写作背景,我们可以探寻到苏 轼超越孤独的旷达情怀。
合作探究
你觉得“月色入户”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 里?
“入”字用得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 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 与人为伴。
合作探究
“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 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 郁寡欢之情。
关键句
心情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闲人”
欣喜之情 有点儿遗憾 急切、激动、渴望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闲适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精读细研
读课文,你是否从中感受到了一丝孤独和清冷? 试着从前面的表格中寻找蛛丝马迹。
时间 原因 对象 地点 内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贬官之人张怀民 黄州承天寺 庭院赏月
板书设计
记
赏月缘由 叙述
承
天
庭中月色 描写
寺
夜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9a6d54d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5e.png)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的 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 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 觉,(于是)我们一起在 庭院中漫步。
挑战翻译 ⑶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纵横交错。 盖:大概是。
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 交错,本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挑战翻译 ⑷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创设情景
有这样一位文人,他一生坎坷曲折, 虽才华横溢,但仕途却屡遭不顺,官越 做越小,离朝廷是越来越远。然而就是 这样一个落寞悲凉的文人,有一样东西 却自始至终伴他一生,就是月亮。
少夜荇庭 闲无交下 人月横如 如?,积
吾何盖水 两处竹空 人无柏明 者竹影,
探究心境
复 杂
写作背景
苏轼经“乌台诗案”后,被贬到 黄州,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这个职 位相当低微,于是便带领家人开垦城 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本文 便做于这个时候。
作者被贬,心情十分愁闷、孤独、 所以外出走走。
苏轼
美好月色
积水空明
藻庭 荇下 交如 横积
空明
空灵 明净
藻行交横 竹柏影也
,水
盖空
苏轼的“闲”,有一点自嘲,有一点自 慰,有一点自乐;有一点讥讽;更有超出自 我和世俗的清逸和豁达。作者以清旷的词句 写出厚重的人生感慨。
“身闲只觉时光好”(欧阳修) “世上并不少闲心,只是缺少坡公的慧 心妙笔。”(金性尧) “一生只愿做闲人”(齐白石)
耳柏也水 。?。中
但何藻 、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
11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 山(今四川眉山市)人。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2eda36e67ec102de3bd8908.png)
古往今来,月 亮 是古代文学 的重 要意象之 一,描 写月亮 的文学作 品不 计其数。大 家 想一想,你能 举出你学过的 古 诗词中含有 “月” 的诗句 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 白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背景1.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人说苏轼以
诗讪谤新法,八月,将他逮捕入狱。他被长时间审问折磨,
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
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
官。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
⑷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 这样的闲人罢了。
赏月色之美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被贬心情不好 二、月色很美
找出本文描写月色的句子,说说写出了 景物的什么 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 的?
悟闲人之情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情感?
四读通文意
⑴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 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⑵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⑶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之类的 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1. 品“美文之意”——疏通文意识记 文言词汇 2. 赏“月色之美”——学会景物描写 的手法,背诵课文 3. 悟“闲人之情”——体会诗人的情 感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 白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背景1.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人说苏轼以
诗讪谤新法,八月,将他逮捕入狱。他被长时间审问折磨,
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
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
官。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
⑷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 这样的闲人罢了。
赏月色之美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被贬心情不好 二、月色很美
找出本文描写月色的句子,说说写出了 景物的什么 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 的?
悟闲人之情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情感?
四读通文意
⑴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 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⑵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⑶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之类的 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1. 品“美文之意”——疏通文意识记 文言词汇 2. 赏“月色之美”——学会景物描写 的手法,背诵课文 3. 悟“闲人之情”——体会诗人的情 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共18张PPT含音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共18张PPT含音乐](https://img.taocdn.com/s3/m/5343e662b52acfc789ebc9e2.png)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文: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
细心的你能否发现改动后,我们阅读 的感觉发生了哪些变化?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示例: 我在“欣然起行”一句中发现了苏东坡因月色 入户而迅即产生的喜悦。一个“欣然”,一个“行” 字说明他内心涌起的那份快乐是多么强烈!
资料链接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起初寓 居承天寺。虽屈居主簿之类小官,但心 胸坦然,决不挂怀迁谪之事,公务之余, 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 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竹柏(bǎi)影也。 ④但/少闲人/如吾(wú)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 苏轼
我能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我能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①念/无与为乐(lè)者。 ②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寝(qǐn)。 ③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
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 州,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在黄州,他无薪俸,生活困难,便租50亩荒地(城 东坡之地)经营,故称苏东坡。在黄州,他完成了千古 流芳的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6834f5e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5d.png)
苏轼号东坡居士。
小结
一次平凡的夜游,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言难尽的苏轼。他带着满身的伤 痛,被抛弃在穷乡僻壤的黄州,但他照样笑看大自然的清风雨露,笑谈人 世间的赏心乐事。我想,苏轼也是一个凡人,他有七情六欲,懂悲欢离合, 只是他能做到把痛苦深掩在内心,以快乐面对苦难,让诗和远方照亮自己 的人生行程,这就是他的不凡之处,也是他传扬给后人永恒的精神力量。
知识链接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1.主谓宾之间要停顿。 2.句首虚词、总领性词语之后要停顿。 3.关联词语之后、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 4.较复杂的定语、状语、补语,无论是前置还是后置都应该停顿。 5.并列短语之间要停顿。 6.承接前文的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如“是”“此”。
疏通文意
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 第三单元
山川 美景
第11课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学习目标
01 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02 品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03 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重点)
导入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有一个人犹如一颗璀璨夺 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渊博,他的超 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精神财富。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细流,而在 这些流传千古的佳句背后蕴含着他怎样的人生况味呢?
预读先学
【一】
知人论世识体
苏轼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 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谥号“文忠”。与其父苏洵、 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 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 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
小结
一次平凡的夜游,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言难尽的苏轼。他带着满身的伤 痛,被抛弃在穷乡僻壤的黄州,但他照样笑看大自然的清风雨露,笑谈人 世间的赏心乐事。我想,苏轼也是一个凡人,他有七情六欲,懂悲欢离合, 只是他能做到把痛苦深掩在内心,以快乐面对苦难,让诗和远方照亮自己 的人生行程,这就是他的不凡之处,也是他传扬给后人永恒的精神力量。
知识链接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1.主谓宾之间要停顿。 2.句首虚词、总领性词语之后要停顿。 3.关联词语之后、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 4.较复杂的定语、状语、补语,无论是前置还是后置都应该停顿。 5.并列短语之间要停顿。 6.承接前文的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如“是”“此”。
疏通文意
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 第三单元
山川 美景
第11课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学习目标
01 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02 品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03 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重点)
导入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有一个人犹如一颗璀璨夺 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渊博,他的超 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精神财富。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细流,而在 这些流传千古的佳句背后蕴含着他怎样的人生况味呢?
预读先学
【一】
知人论世识体
苏轼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 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谥号“文忠”。与其父苏洵、 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 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 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ad6a029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7a.png)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张怀民:苏轼的朋友,1083 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 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 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 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 高超逸的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 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 名月台寺。
①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门) (于是、就)
⑤怀民亦未寝
(睡)
⑥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⑦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罢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 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 建《十五夜望月》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李白《军行》
导入
•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 ,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 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 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 片浮动的云烟。
一读课文,知内容:读准字音和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yŭ)乐者,遂 (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 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苏轼的朋友,1083 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 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 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 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 高超逸的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 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 名月台寺。
①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门) (于是、就)
⑤怀民亦未寝
(睡)
⑥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⑦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罢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 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 建《十五夜望月》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李白《军行》
导入
•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 ,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 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 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 片浮动的云烟。
一读课文,知内容:读准字音和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yŭ)乐者,遂 (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 与/步于中庭。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f6f450d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91.png)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省略句)
字
元丰六年:
户:一说指
欣然:高兴、
词
公元1083年。元 丰,宋神宗赵顼
堂屋的门,又一 说指窗户,这里
愉快的样子。
解 年 号 。 当 时 作 者 指门。
行:漫步。
释
因乌台案被贬黄 州已经四年。
原文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 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 (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趣,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译为“本来是”。 也:是。
原文翻译: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本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
树枝的影子。
5.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字
词
解
释
闲人:这里是指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 容流连光景的人。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 意思是“罢了”。
认 字
第 贰
识章 词节
知 音 难 求
断句阅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慨。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
排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
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
背 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
景 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0eb90d9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93.png)
自主学习
03 识文本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考虑,想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共同,一起
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院子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打算睡觉,(这时)
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
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
当堂检测
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 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寄寓了作者与怀民被贬自喻为像“竹”一样有气节,虚心向 上,高风亮节;像“柏”一样苍翠,何惧困窘,傲骨铮铮,万古 长青的形象。
当堂检测
2.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文末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既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表 现出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 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自主学习
02 知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贬为黄州 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 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 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 苦境遇中写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自主学习
03 识文本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自主学习
(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自主学习
03 识文本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仿佛)有藻、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月__色_(__或__月__光__),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_庭__下_如__积_水__空__明_,__水_中__藻_、__荇__交_横__,_盖__竹__柏_影__也_。。” 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__________ 四、上文共分三层: 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赏__月__散_步__的__时__间__、_原__因__; 第二层,写景,描写了_月__下__庭_中__景__物__;_______;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__月__光__、__竹__柏_疏__影__的__感__触。。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从课文第一部分找出记 叙的六要素。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 承天寺中庭 人物: 我(苏轼)与张怀民 起因: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经过: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结果: 相与步天庭中
古人有不少咏月的佳句,你能写出哪些来“ 野?
旷
天
野旷天低树,
低
江清月近人。
树
,
江
——孟浩然
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照在庭中,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 中仿佛有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译句验收
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露
从
今
夜
白
,
月
是
故
—
乡
明
杜 甫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探究理解
1、作者为什么想去夜游承天寺?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原因是两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两人都是被贬之人。
2、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 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想到 • 念无与为乐者
高兴、愉快的样子
于是
到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院子里
睡,睡觉 共同,一起
•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散步,漫步
形容水清澈透明 • 庭下如积水空明
释词检验
交叉错杂
原来是
•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只是
而已,罢了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清闲的人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 (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五、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 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 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 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清
月
近
人
”
(· )
唐
知识拓展孟 浩 然
床前明月光, 举头望明月, 疑似地上霜。 低头思故乡。
----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
海 上 生 明 月 , 天 涯 共 张此 九时 龄。
——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 ——李白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你就该努力。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TM竟然以为我竭尽全力了。能力是练出来的,潜能是逼出来的,习惯是养成的,我的 成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不要因为希望去坚持,要坚持的看到希望。最怕自己平庸碌碌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 家。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在诗词、散文方面 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 弟苏辙并称为“三 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背景 介绍
苏轼生活的时代
大兴“新法”,改革之 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 安石“新法”而被调离 出京。神宗元丰二年 (1079年),因御史 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 诗讽刺了“新法”而被 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 名的“乌台诗案”(乌 台,指当时的御史府)。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的心境。
乐观豁达、旷达
练习巩固
一、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二、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D )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比喻
竹柏:藻荇Leabharlann 横生动形象 身临其境皎洁、空明
3、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 情感? 1、表现出作者当时“有职无权”的境况, 有一种落寞悲凉之感。这里是对自己的 一种自嘲;清闲之人。
2、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旷达乐观的心境。
3、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读准 字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suì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qǐn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zǎo xìng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停顿划分
照进 门
释词检验
•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四、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 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 异常欣喜的心情。
•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 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研习课文
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研习课文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简短语言概括。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承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