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屋:闽北走廊与物的流动_武夷山民俗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朱新屋:闽北走廊与物的流动_武夷山民俗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朱新屋:闽北走廊与物的流动_武夷山民俗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地方文化研究2013年第6期(总第6期)

闽北走廊与物的流动

———武夷山民俗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朱新屋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17)

[摘要]在对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自然与文化双世界遗产武夷山的研究中,武夷山民俗的研究是其题中之义,但是迄今为止并未很好展开。通过提炼相关研究的史料和方法、梳理相关研究的问题和关怀,可以看到武夷山民俗研究的广阔前景及可能趋向,并可以“闽北通道”和“物的流动”两个关键概念,统筹武夷山民俗———尤其是茶叶、食物和“两会”(蜡烛会和柴头会)的研究,以便建立民俗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图景。

[关键词]闽北走廊;物的流动;武夷山;民俗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13)06-0095-09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自然与文化双世界遗产,①武夷山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界的重要研究对象。自1999年以来,除自然科学方面在原有传教士汉学基础上继续推进以外,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也有很大提高。举其显要者,则以武夷山地区宗教、文学和理学研究为最著;相比较而言,武夷山民俗研究则相对薄弱,甚至还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为此,本文试图在简要回顾武夷山民俗研究的基础上,以“闽北走廊”与“物的流动”两个概念为统筹,对未来武夷山民俗研究作初步思考。

一、研究基础:文献与田野

任何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都以一定的文献资料为基础,武夷山民俗的研究自不例外。从学术史脉络上来说,武夷山民俗研究当在区域民俗学的研究范畴之内。而区域民俗学的研究,以跨学科的视角来看,与人类学上所谓的“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 )相类。文献资料作为记录和传承这种地方性知识的重要载体,对了解区域民俗事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武夷山民俗研究而言,是建立在武夷山丰富的文献资料基础之上的。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武夷山,以古越族文化、朱子理学和三教圆融闻名于世,存世文献也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方志/山志。现存《武夷山志》有五种,分别是:《武夷山志》([明]劳堪)、《武夷志略》([明]徐表然)、《武夷山志》([明]衷仲儒)、《武夷九曲志》([清]王复礼)、《武夷山志》([清]董天工)等。②现存《崇安县志》亦有五种,分别是:康熙本([清]管声骏等)、雍正本([清]刘堉等)、嘉庆本([清]魏大名等)、民国十三年(1924)本(洪简等)、民国三十一年(1942)本(刘超然等)。③除此以外,尚有《五夫子里志》一种,为民国二十年(1931)詹继良撰。④另外,外围的方志资料如《建宁府志》作者简介:朱新屋(1985-),男,江西于都县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博士,主要从事明清以降社会文化史、中国近代史研究。

①截至2011年,中国共有41处世界遗产,其中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只有4处,分别是: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乐山和福建武夷山。

②李智君:《武夷山历史景观意象研究:基于游客诗词、游记和景观图的分析》,收入《闽文化与武夷山》,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页。

③④福建省天象资料组编:《福建省地方志普查综目》,1977年,第79-83、84页。95

等,亦可为间接佐证。二是诗集/文集。明清时期,福建涌现了许多士人精英,而各地士人的全国性流动,也留下了许多关于武夷山的记载。举例而言,如黎士弘(福建长汀人)《讬素斋诗文集》、周亮工(河南祥符人)《赖古堂集》等,其中都不乏对武夷山的记载和描述。文集/诗集中对某地风俗事象的记载,虽言简意赅,但往往生动形象。三是札记/小说。中国古代的札记/笔记传统,一直可以追溯到魏晋六朝时期;至明清两代而臻于极致,这种札记记载的是作者旅途或居地所见的风物人情,是民俗研究的重要资料。与此相类似的文类(genre ),是明清小说的记载。小说作为史料的运用,并非是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产物;①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真实”的最基本原理,小说资料无疑可以用于民俗研究的侧面观察。众所周知,对福建地区民俗事象记载最详细的明清笔记当属周亮工《闽札记》、《闽小记》无疑。四是调查/报告。民国以来,大量的田野民族志或实习调查报告都以科学的方法得以呈现,其中尤以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为多。与武夷山有关的调查报告,以《闽北畲族调查报告》为代表。至于田野调查报告,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崇安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室编《崇安风俗志》和邹全荣《武夷山村野文化》为代表。②这些资料是了解和研究武夷山民俗的基础。如果说上述资料很大程度上尚属于“官方文献”而有自身的文类局限的话———如方志/山志资料过于单一和简略;诗集/文集记载过于分散和零碎;札记/小说史料有待更多旁证;调查/报告资料则流于琐碎不系统———那么,民间文献就是民俗研究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资料了。通常所说的民间文献,是与官方文献相对应的说法,既指其编纂是民间的自发行为,也指其内容反映了民间的意态。这些民间文献的文类包括:族谱/谱牒、契约、账本、歌册、碑刻、科仪书、榜文等等。而民间文献的

发掘与使用,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田野调查工作/参与观察的基础上。从学理层面上说,田野调查既可以提供更多的民间文献和口述资料,也可以为研究工作提供更多的方法和视野;最重要的,是为解读史料及其所反映的民俗事象提供语境(context )或背景(background )。在这个意义上,所谓民俗研究的田野工作,不仅是“走近”,而且也是“走进”。③

与文献基础相比,民俗研究更为倚重田野调查。田野调查对(中国)民俗研究的兴起,或者说现代中国民俗学科的建立,实际上正是建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的。在20世纪20—30年代,由于受到“走向民间”思潮的影响,学界研究以“眼光向下”为取向,成立各类风俗/民歌/信仰调查会,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民俗学论著。④这种早期的民俗学研究,实际上很大程度是后来学科细化之后的所谓区域民俗学。以福建地区为例,以顾颉刚、叶国庆等为代表的民俗学家即展开过多方面的调查。其中有部分涉及闽北(武夷山)地区。这些早期的民俗研究,既为我们留下了较为基础的民族志资料,也是民俗学得以成立的方法论基础。后来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即是建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的。就田野工作的“现场”而言,武夷山无疑是一种“理想类型”(ideal type )。表现在各类民俗事象(类型和内涵)极其丰富,信仰民俗、节日民俗、物质民俗都极具地方特色。更为重要的是,就纵向的历史而言,它表现为“闽北通道”;就横向的结构而言,它表现为“物的流动”。本文拈出这两个概念,既是武夷山民俗事象的客观反映,也是想借此推动武夷山民俗研究中历史(历时性)与结构(共时性)的互动。在此基础上,以多学科(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的视野对武夷山民俗进行多元审视和交叉论证(详第三、四部分)。因此,武夷山民俗研究的基础,应是建立在丰富的文献资料基础上的田野调查,将主位研究(emic )与客位研究(etic )结合起来、将“在田野读”和“读田野”结合起来、将“田野中的文献”和“文献中的田野”结合起来。

①王日根:《明清小说中的社会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崇安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室《崇安风俗志》,收入《崇安县文史资料》第5辑,1985年,第79-91页;邹全荣:《武夷山村野文化》,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年。除此以外,1993年出版的“武夷山文化丛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实际上也可以当作文献资料来使用,丛书共分9卷,标题依次是:奇山异水;千古之谜;道南理窟;佳茗飘香;洞天佛地;美丽传说;崖摩荟萃;物华天宝;名家赞山。

③关于田野工作中“走近”与“走进”的理论表述,参见[美国]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黄育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④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史》,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第271-284页。

朱新屋:闽北走廊与物的流动———武夷山民俗研究的回顾与思考96

地方文化研究2013年第6期(总第6期)

二、研究回顾:问题与关怀

很显然,文献与田野只是武夷山民俗研究的资料和方法论基础;要进一步推动武夷山民俗的研究,必须对以往学术史进行相关的回顾。在提炼相关问题意识和学术关怀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进武夷山民俗研究。本部分通过条分理梳过去对武夷山民俗的相关研究,在追寻其问题意识和学术关怀基础上,就现有研究的修短优劣作简要介绍,以期更好地推动武夷山民俗研究。

所谓民俗,即民间风俗的简称,可以理解为“群体内模式化的生活文化”。①按照法国经典民俗学家山狄夫(Piene Sainqv )的分类,其主要内容可分为物质生活习俗、精神生活习俗和社会生活习俗。②但在中国民俗学界,一般不采用这种纲目式的分类,而是采用平列式分类,共分巫术民俗;信仰民俗;服饰、饮食、居住之民俗;建筑民俗;制度民俗;生产民俗;岁时节令民俗;仪礼民俗;商业贸易民俗;游艺民俗等十类。③出于回顾和分析的方便,本文拟以山狄夫的分类为准,而以实际的年代顺序为例进行回顾。需要说明的是,武夷山地区的民俗研究,实际上最早是在对古代闽越人的丧葬习俗研究中开始的;只不过这与本文所说的武夷山民俗有较大出入,且这种古老的崖葬/悬棺葬习俗早已消失不复见,因此本文不拟讨论这部分的研究。④

武夷山民俗事象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节日习俗。虽然从大的文化区上说,武夷山处于传统的化内之地和当代的东南汉人社区范围内,但以蜡烛会和柴头会为代表的民间节日习俗,却成为武夷山民俗区别于其他汉人社区的最典型代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新成立不久的福建民俗研究会就对武夷山的这两大民间盛会展开了研究。曾震中在《武夷山独特岁时节俗初探》中,对武夷山地区独特的闰月饭、晒书节、鱼苗会、柴头会、拔烛桥、修路日、蜡烛会等进行了描述和讨论。其中对闰月饭和柴头会的研究尤为令人注意。闰月饭是在闰年的闰月,由出嫁女的娘家人任意挑选一个合适的日子,认真筹办一餐非常丰盛的酒菜,专门邀请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吃“闰月饭”。作者指出,“闰月饭”纯粹为妇女诚邀,自然倍受广大妇女的崇尚和欢迎。对于柴头会,曾震中同意其与清代咸丰元年(1851)反抗官府“竹丝、明笋和茶叶三大税”的历史活动有关的看法。⑤龚少峰在《武夷山市“柴头会”研究发轫》中对武夷山市的柴头会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在文中,通过对比柴头会日期(二月初六和正月二十七)与清同治五年(1866)斋教农民起义日期(二月十五),并通过民国《崇安县志》对斋教起义的态度,提出柴头会与农民起义之间毫无关联的预设,而且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和口头采访,否定了约定俗成地将柴头会追溯到清末农民起义的看法。然后在分析柴头会各地集市产品地域结构的基础上,提出“柴头会的形成与人们所具有的时令意识有很深的关连”的说法,认为“柴头会实际上是一个大墟,是集各乡镇墟节之大成的、一年一次的城乡物资交流会”。因此,对于这样一种民俗事象的形成,“农时的需要与所处的地理环境是其自发产生的主要因素”。虽然仍然无法确定为什么柴头会在农历二月初六举行,但提出柴头会很可能与道教东华帝君(东王公)诞辰及其庙会有关的看法。⑥这种结论,实际上很可能受到了蜡烛会研究的影响。

由于蜡烛会与柴头会都或多或少与信仰民俗有关,因此以这两大民间盛会的研究为嚆矢,学界很快对武夷山的信仰习俗展开了研究。众所周知,武夷山是中国儒释道三教圆融影响下最杰出的文化代表,这种信仰民俗中三教合一的形成,与武夷山作为“闽北走廊”的地缘环境有关(详第三①高丙中:《“中国民俗志”的书写问题》,《文化艺术研究》2008年第1期。

②此处转见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部编:《民间文学论丛》,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7页。

③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11页。

④有关这方面的学术史综述参见蒋炳钊:《闽越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收入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文化厅编:《闽越文化研究》,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427-445页。

⑤曾震中:《武夷山独特岁时节俗初探》,收入陈国强主编:《闽台岁时节日风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85-92页。⑥龚少峰:《武夷山柴头会研究发轫》,收入陈国强主编:《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第328-335页。97

部分),对于这种宏观上的把握,已有不少研究,此处不详述。①与蜡烛会有关的信仰习俗,是扣冰古佛的信仰。作为历史时期福建地区最著名的高僧之一,扣冰和尚在《五灯会元》、《神僧传》等著名宗教典籍中都有记载,成为武夷山乃至闽北地区最著名的地方信仰。在这方面,以陈支平的两篇论文和张慧远的论文为代表。陈支平在《崇安县辟支古佛崇拜与蜡烛会》一文中,对武夷山扣冰古佛(即辟支古佛)崇拜的缘起、意涵及与之相对应的蜡烛会进行了研究,全文用功能主义的解释模式对扣冰古佛及蜡烛会进行了研究。②在陈支平的另外一篇闽北信仰研究的论文《闽北建瓯厚山村的三圣公王庙会》中,虽然将区域目标转移到了邻县的建瓯,但是其所研究的三圣公王(李材三兄弟)崇拜起源地恰恰是在武夷山,并且与整个闽北地区有密切关系。在文章中,陈支平从社会维度和经济维度两方面对三圣王公庙会(农历七月二十三至八月初三)进行了研究;整个研究的思路,则与其对辟支古佛崇拜的研究相类似,指出庙会与商业行为/商品交换之间的关系。③张慧远在《武夷山扣冰古佛及其禅法思想》中,则对扣冰古佛的起源及其禅法思想进行了形而上的分析。④除对辟支古佛(扣冰和尚)信仰的研究以外,学界还对武夷山的三奶娘信仰和妈祖信仰进行了研究。当然从信仰形态上来说,前者无论从祭祀圈还是信仰圈来说,都不出武夷山范围之内,因此可以看成是辟支古佛之外,武夷山地区特有的民间信仰习俗;而后者作为最早产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的海神信仰,对武夷山来说是一种外来信仰习俗,因此对两者的研究建立在不同的学术路径上。大约因为缺少文献资料,三奶娘信仰的研究尚未充分展开,目前仅见于崔如梅的研究。在她的硕士论文中,崔如梅

就下梅镇国庙的三奶娘信仰及其仪式过程进行了初步描述。⑤而在妈祖信仰的研究方面,周典恩提出妈祖信仰经由武夷山茶商从沿海带到内陆,因而妈祖神格有所扩展的说法。

⑥此外,陈国明和徐

晓望等都对闽北最大的妈祖庙———星村天上宫进行了初步讨论。⑦在节日习俗和信仰习俗之外,新近对武夷山民俗研究的一个热点,是以建筑、饮食、服饰等为代表的物质民俗的研究。物质民俗的研究,本应是多元交叉研究的畛域,可以与人类学研究传统中有关“物”(或物质、物质文化)的研究结合起来(详第四部分)。但就现有的武夷山物质民俗研究来看,尚停留于对建筑、饮食、服饰等的表层描述,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并未得到揭示。主要代表性论文有:孙蕴琦《武夷山明清古民居初探》、郑中禄《武夷山历史文化与建筑》、邹全荣、连荣华《到武夷山古民居赏“三雕”》、柯培雄《武夷山宗祠建筑的特色与保护》等。⑧

在以上简要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学术界对武夷山民俗研究的重点侧重在三个方面:①邹义煜:《历史时期武夷山儒释道的构成及其关系》,厦门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②陈支平:《崇安县辟支古佛崇拜与蜡烛会》,收入《寺庙与民间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册),台北:台湾行政文化委员会,1995年,第433-455页。

③陈支平:《闽北建瓯厚山村的三圣公王庙会》,收入庄英章主编:《华南农村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08年,第261-272页。

④张慧远:《武夷山扣冰古佛及其禅法思想》,收入《闽文化与武夷山》,第122-133页。此外,朱平安《武夷山摩崖石刻与武夷山文化》(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中,也有对扣冰古佛的少量研究,参见第406-407页。

⑤崔如梅:《明清以来下梅村的空间结构及其发展机制》,厦门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49-52页。作者还对许真君信仰作了初步讨论,参见第53-54页。有意思的是,肖坤冰的访谈与崔如梅的访谈以及本文在武夷山的田野访谈资料并不一致,参见肖坤冰:《茶叶的流动:晚清民国时期闽北山区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事》,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213-214页。

⑥周典恩:《移植与嬗变:武夷山妈祖信仰考察》,收入《闽文化与武夷山》,第161-173页;《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很显然,这种解释模式受到了韩森(Valerie Hansen )《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包伟民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的影响;然而从下文的历史解析来看,这种解释模式用于武夷山妈祖信仰的研究中显然不合适。

⑦陈国明等:《闽北最大的妈祖庙:武夷山天上宫》,《福建乡土》2004年第1期;徐晓望:《武夷山市的妈祖庙》,收入《闽澳妈祖庙调查》,澳门: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2008年,第120-125页。

⑧孙蕴琦:《武夷山明清古民居初探》,收入《闽文化与武夷山》,第190-198页。郑中禄:《武夷山历史文化与建筑》,收入石子镜,杨长岳主编:《武夷山与古越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04-108页。邹全荣、连荣华:《到武夷山古民居赏“三雕”》,《旅游景观》2003年第9期。柯培雄:《武夷山宗祠建筑的特色与保护:以五夫刘氏家祠为例》,《文艺研究》2010年第11期。

朱新屋:闽北走廊与物的流动———武夷山民俗研究的回顾与思考98

地方文化研究2013年第6期(总第6期)

节日民俗(蜡烛会和柴头会)、信仰民俗(扣冰古佛信仰、三奶娘信仰和妈祖信仰)以及物质民俗(建筑、饮食、服饰等)。其问题意识和学术关怀自蜡烛会和柴头会的研究兴起,与一定的现实关怀/社会关怀相联系;既有形而下的现象描述,又有形而上的抽象分析。然而从广度上说,武夷山民俗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总体性/整体性;从深度上来说,已有的解释模式尚嫌过于单一。因此,过去学术界对武夷山民俗的研究,与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地位并不相符。因此,下文拟以“闽北走廊”与“物的流动”两个概念为统筹,对未来武夷山民俗的研究作相关展望。

三、闽北走廊:民俗与历史

法国年鉴派史学大师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 )曾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中说到,与“知其然”相比,智识的本质绝对在于“知其所以然”;①也正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我们可以认为,唯有能在诸现象(或表层结构)之间建立起说明性关系(或深层结构)之后,知识的意义方能得以凸显。其言下之意,即无论是民俗学的研究,还是人类学的研究,对于这种高度依赖田野民族志为基础的社会科学,都必须要有历史的维度。历史学对于民俗学的意义,似乎就在于沟通当下和过去、沟通结构和历史、沟通共时性和历时性、沟通“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从武夷山民俗研究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建构各类民俗事象的“结构过程”(structuring )。②

回头再翻看中国民俗学学术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民俗研究中使用历史方法、建构历史维度的传统从一开始就存在。中国最早的民俗学会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成立于1922年底)在创办的刊物《歌谣周刊》中,即发表了顾颉刚《吴歌小史》、《东岳庙的七十二司》等具有历史深度的民俗学文章。歌谣发刊词中也明确表示风俗的研究“间接即为研究文学、史学、社会学、心理学之良好材料”。③此后随着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和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相继成立,顾颉刚、容肇祖、陈锡襄等学者南下,其坚持历史深度的民俗学研究方法与当时中国“南派”的民族学和人类学传统(“历史学派”)相结合,④进一步提升了民俗学的历史维度。如顾颉刚组织发起的《妙峰山》研究专号、叶国庆《平民十八洞的研究》等,无一不是建立在历史学研究的基础上的。后来顾颉刚所写《孟姜女》系列的考证,更是这种民俗学研究范式影响下的经典作品。至1930年代,林惠祥在《怎样研究民俗学》的演讲中,即明确倡导民俗学要采用历史的研究法,因为“民俗学是历史的材料”。⑤后来民俗学研究中的历史维度慢慢被削弱,至改革开放以后,民俗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并且中国的民俗学者试图建立民俗学研究的中国自主性的时候,又重新提出了民俗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命题。⑥中国民俗学从诞生至复兴的这种路程以及历史学在此中所受到的重视,足以为我们今天的民俗学研究提供新的反思。

所谓“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当我们重新拾检中国民俗学研究中的历史传统,并以此重新审视武夷山民俗研究时,就会发现武夷山民俗研究实际上具备了天然的历史方法维度———亦即建构民俗学的历史维度是武夷山民俗研究的自身诉求。这里要提到的就是“闽北走廊”。众所周知,福建远离中原,又有武夷山脉阻隔。正因为如此,在历史时期,中原人入闽路线主要有三条:一条由抚州经杉关到邵武,一条由铅山经分水关到崇安,一条由江山经仙霞关到浦城。其中,铅山经分水关到崇安的路线是主要通道(崇安古道),叫“大关”(大路);其它两条因水路不如而居次,均叫“小关”①[法]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程郁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②刘志伟:《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珠江三角洲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

③容肇祖:《北大歌谣研究会及风俗调查会的经过》,收入《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学术史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74-291页。

④黄向春:《人类学的南方传统及其当代意义》,《光明日报》2009年6月11日。

⑤林惠祥:《怎样研究民俗学》,收入《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民俗理论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8-29页。⑥白寿彝:《民俗学与历史学》,收入《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民俗理论卷》,第133-140页。99

(小路)。①如果考虑到整个福建区域史的研究,实际上是在移民史的大框架下主导进行的话,那么可以非常清楚地理解崇安古道这条“闽北走廊”对于武夷山地区,甚至是整个福建地区的影响。②以“闽北走廊”来考察武夷山民俗的研究,首先必然注意到的就是移民/族群对民俗的影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尽管已经有学者开始注意,但还没有引起深入而广泛的讨论。③武夷山的民俗事象(如前所述的信仰民俗)呈现出多元、多重的形态,这种形态的发生、流传与演变,必然与人群的移动有关。在实际的田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外来移民的因素:如妈祖信仰、如许真君信仰(江西会馆)、如汀州会馆、如龙岩寺等等。这些不同的信仰背后,实际上是不同的族群。各种不同的族群及其带来的民俗本身的沿革,成为武夷山民俗研究中必须考量的主题。其次,在“闽北走廊”的视野中,蜡烛会和柴头会的研究应该得到重新审视。前已述及,学界对蜡烛会和柴头会的研究,纷纷将这两大民间盛会与历史记忆、社区信仰联系起来,由于历史文献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记载付诸简略,因此似乎很难落实蜡烛会和柴头会的起源及其意义。虽然历史学对于追根溯源的兴趣早已大为减弱,但是对于这种已成为惯习(民俗)一部分的民间盛会,其实仍然可以通过历史记忆或记忆史、象征人类学等方面的多方研究得到更有深度也更为圆润的解释。再次,在“闽北走廊”的视野中,武夷山文化/民俗的这种“走廊”特征得到很大程度的揭示,在此基础上,对于武夷山多元民俗事象的研究就可以建构历时性的交织互动形态,而不是停留于类型化的结构分析。儒释道三教的交织互动,不仅是武夷山之所以成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标杆,也是田野调查中最常见到的社区形态。当我们将历史的因素考虑进来的时候,就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外来传统,实际上慢慢地叠

加、演化,最后形成了武夷山社区自身的文化传统(民俗)。亦即,通过具有历史维度的思考,我们对武夷山民俗的研究可以超越简单地对表层的结构描述,而从动态中把握其形成、演变的复杂历史过程。复次,在“闽北走廊”的视野中,朱熹及宋明理学对武夷山民俗的影响可以得到深层揭示。在历史时期,“化民成俗”(或“美教化,移风俗”)是士人精英,尤其是宋明理学家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实践动机;换言之,某地民俗事象的形成,得益于士人精英对“教化”的推动甚多。以朱熹为例,朱熹曾两度长期定居武夷山:宋绍兴十四年至二十四年(1144—1154)及庆元三年至景泰元年(1197—1200)。

④在武夷山期间,朱熹著述宏富,且多教化之举———建立义仓,推行蒙学等,从历史的视角看,历史时期士人精英的教化是如何被带入到地方上去的等问题,仍是民俗研究中需要深入思考

的命题。通常,历史是胜利者的书写,因此历史的书写中就会有消失(减法)、增加(加法)。⑤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或地方性知识,具有较强的传承性特征,⑥这意味着对武夷山民俗的研究,可以较为自由地在历时性与共时性之间往返;在现实意义上,通过富有历史深度的民俗研究,可以接续曾经出现过的可以为当下所借用的民俗传统。当下是理解历史的起点,而当下又生活在历史的延长线上,于是历史与当下就有了相互依存且可相互勾连的关系。通过这样的一种沟通/勾连,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哪种民俗事象出现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民俗事象的出现会伴随着哪种民俗事象的消失?通过闽北走廊传入福建以后,武夷山的民俗事象与外传的民俗事象之间有什么差异?等等。因此,在武夷山民俗的研究中,必须考虑其闽北走廊的地缘文化特征,将历史学与民俗学研究结合起来。①唐文基主编:《福建古代经济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82-83页。

②有关福建区域史研究概述,可参见李金强:《清代福建史论》,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6年,第1-24页。

③李尾咕:《移民与闽北社会的变迁》,福建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关于“闽北走廊”的提法及其对武夷山社区的总体影响,参见金婷:《两宋时期武夷山文化崛起与闽北走廊的关系》,收入《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与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8-212页。关于崇安古道的介绍,参见赵建平:《梦断“崇安道”》,《炎黄纵横》2010年第12期。④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⑤关于历史研究中的“加法”与“减法”的论述,参见葛兆光:《思想史研究中的加法和减法》,《读书》2003年第1期。

⑥“传承性”是钟敬文提出的民俗五大特点之一,参见钟敬文:《民俗文化学发凡》,收入《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民俗理论卷》,第249-274页。

朱新屋:闽北走廊与物的流动———武夷山民俗研究的回顾与思考100

地方文化研究2013年第6期(总第6期)

四、物的流动:狂欢与日常

如果说武夷山地区“闽北走廊”的地缘文化特征,使得武夷山民俗的研究可以很好地与历史学结合起来的话,那么与之相对应的“物的流动”的地缘文化内涵,则使得武夷山民俗的研究可以很好地与人类学结合起来。作为历史时期北方地区进入福建最重要的通道,在崇安古道上来回通过的,不仅是人流,更多是物流。由此看来,“物的流动”(或物的研究)就成为武夷山民俗研究中可以超越“狂欢与日常”意义的概念。

有必要说明这里对“狂欢”与“日常”概念的使用。通常,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较为强调事物的狂欢的一面,即那些有意或无意、主动或被动、自觉或不自觉地打破人们原有日常生活节奏或秩序范围之外的历史或现实事件。这种事件因为通常具有较强的仪式感或阈限意义,因而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因此在这种不同的学科视野之下,产生了不同的研究意义:一般来说,人类学习惯关注狂欢,而历史学却总是强调日常。这样看来,本文对狂欢与日常概念的使用,侧重于在时间意义上的表层结构上立论;而赵世瑜在他对庙会的杰出研究中,指出那些庙会“不仅构成了民众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集中体现了特定时节、特定场合的全民狂欢”,①其侧重点无疑在社会意义上的深层结构上着眼,故而两者并不完全相同。本文拈出“物的流动”这一概念,目的就在于超越狂欢与日常之间的二元界线。具体到武夷山民俗的研究上来说,就是在时点上不仅关注柴头会、蜡烛会等狂欢节日,而且也关注民众的日常生活;在人生礼仪中不仅关注出生、成年、婚姻等通过仪式(Rites of Passage ),而且也关注各通过仪式之间的日常(生命/人生)形态。大略言之,这一概念在武夷山民俗研究中的超越性意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说明:

其一,茶叶的研究。众所周知,武夷山的“物”首先体现为茶叶。在历史时期,武夷山之被外界认识,主要是生物多样性和作为三大饮料之一的茶叶。已有研究表明,在“五口通商”之前,武夷山茶叶的外销有“海上茶之路”和“陆上关外茶之路”:前者依次通过崇安古道—江西铅山—赣江—大庾岭、梅关—北江—广东广州,后者依次通过崇安古道—江西湖口—湖北汉口—山西祁县—俄国恰克图。②“五口通商”以后,“海上茶之路”才逐渐被福州和厦门取代。由此可见,崇安古道(或本文所称“闽北走廊”)对于武夷山茶叶的流动意义已经非常明显。然而,对物的研究本身,目的在于抽象出某种日常事物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在这方面,肖坤冰的研究是开创性的。在她的博士论文中,肖坤冰揭示了茶叶这种“物”在帝国、茶商与茶工之间的流动过程,茶叶作为一种物如何因消费者对本真性(authenticity )的追求而影响到武夷山的茶叶生产、贸易与消费,尤其精彩的研究还可以从作者对近些年来出现于武夷山桐木村“金骏眉”的个案研究中看到。③在这种物的研究中,其所涉及的面向很显然不仅在物本身,也在与物相关的时间、空间与技术层面上,而武夷山茶叶的种植、采摘、生产与销售,都无一例外地与这三大因素有关。时间对于武夷山茶叶、茶农和茶事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已有的研究表明,“是日常技术塑造了物质世界”,这些物质材料本身“连缀起一个记录着社会架构之纹理与变化模式的历史文本”,因此,对技术的研究就必须嵌入到其社会语境中进行审视。④因此,从物的研究角度出发,可以对武夷山茶叶及相关民俗(比如“喊山”)作全面的和立体的研究。

其二,食物的研究。就现有武夷山民俗的研究来说,对武夷山饮食民俗的研究还很薄弱,少量出现在《武夷山旅游指南》等小册子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武夷山饮食民俗与整①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47页。

②刘彤编著:《中国茶》,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第47-60页;肖坤冰:《帝国、晋商与茶叶:十九世纪中叶前武夷山茶叶在俄罗斯的传播过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③肖坤冰:《茶叶的流动:晚清民国时期闽北山区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事》,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④[美]白馥兰:《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江湄、邓京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8页。101

个福建省的饮食(所谓“闽菜”)传统很不相同有关,但似乎也正是这种山区/内地/上游的饮食民俗,使得它与平原/沿海/下游的饮食民俗不同而有自身的地域特色,从而有自身的研究价值。在田野调查中我们可以听到这样的谚语:“北路米,南山茶,西溪鱼,东乡笋”,①这种武夷山“四特”已经概括出了武夷山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人类学上对物的研究中,食物的研究占有很大的篇幅。早期如道格拉斯(Mary Douglas )和斯特劳斯(Levi -Strauss )对食物的综合研究,到近年西敏司(Sidney Wil -fred Mintz )和穆素洁(Sucheta Mazumdar )对糖的专题研究等,都体现了这种物的研究中对食物的重视。从武夷山的饮食民俗上来说,其最大的特点,似乎是由米、茶、鱼和笋等自然物品构成的饮食结构,②以物的研究视野来看,我们不禁要问:这种曾经的“野味”如何堂而皇之地进入了普通百姓的餐桌变成“美味”的?其近些年来发展演变的背后是否含有某种程度的“现代性的屈服”?这种饮食民俗的背后体现了怎样的价值观念和心理意涵?其三,蜡烛会和柴头会的研究。与茶叶和食物的研究相比,如果前者属于日常的范畴,那么蜡烛会和柴头会则属于狂欢的范畴。(由于受制于体例)现有方志对这两大民间盛会的记载极为简略———“蜡烛会者,定期于农历二月二十一日迎古佛。其夜则高烧蜡烛以禳瘟疫而压火灾也。游神之时,爆竹震耳,仕女如云,为一邑极热闹、极繁华之日”(蜡烛会);“柴棍会,二月初六日集中竹竿、柴棍、农具及一切日用品于城坊售之,故名。五夫于正月二十日行立”(柴头会)③———现有对这两大盛会的研究尚远远不够,对于其起源、发展和演变的解释也并不能令人完全信服。比如,在历史时

期,武夷山和整个闽北地区的商业水平并不算高,④尽管庙会与商业活动关系密切,但似乎光用商业发展这种功能主义的模式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两大盛会。再比如,现有两大盛会———尤其是蜡烛会,在武夷山各地的举行时间并不重合,如果这种时间上的差异体现的是信仰上的地域等级,那么这种等级的划分并不处于一种(空间上的)均质的状态。能够更好地对这两大盛会做出研究和解释的,似乎是“物的流动”这一概念。无论是蜡烛会还是柴头会,其最大的主题———特别是在“文革”以后游神习俗不再的情况下———就是各类物质的交换流动,并且这种流动的物质本身,也随着族群、空间和时代的变化而有不同。从中不难看出,物的研究对于研究蜡烛会和柴头会的重要价值。

严格地说,民俗学者对物质民俗的研究与人类学者对物(质)的研究并不相同———前者更注重具象叙述,后者更注重抽象阐释,但是两者之间的结合,本应是民俗学研究的题中之义。在最基本的意义上,武夷山作为世界自然和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举),本身就是一个“物的世界”。朱熹尝言,“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⑤可见物/物质本身只是一种自在的存在(天理),只有通过人类社会的活动并在民俗学和人类学者的解读基础上,附加于其上并独具特色的文化叙事(人欲)才能得到揭示。因此,只有在民俗学与人类学的双重观照下,这个“物的世界”才能与文化的体系建立联系并获得精神、心态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五、余论

诞生于近代的中国民俗学研究,似乎从一开始就具有学术研究之外的价值。如周作人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发刊词》中即说:“本会搜集歌谣的目的共有两种:一是学术的,一是文艺的”。⑥可①邹全荣:《武夷山村野文化》,第187-189页。

②除此以外,在武夷山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清明果、蕨菜等,也很明显地体现了这种结构特色。

③分别参见民国《崇安县志》,转见邹全荣:《武夷山村野文化》,第102页;民国《崇安县新志》第6卷《礼俗》,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1976年,第165页。

④如《建宁府志》记载“农力甚勤,不事商贾末技”;民国《崇安县志》记载“本县土质肥沃,气候温和……农产较富,从事耕作之农民……生活易于解决。每年除稻作外,他种作物极少栽培”,转见陈支平:《福建六大民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34页。⑤(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3卷,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子部第6册,第199页。

⑥周作人:《<歌谣周刊>发刊词》,收入《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学术史卷》,第272-273页。

朱新屋:闽北走廊与物的流动———

武夷山民俗研究的回顾与思考102

地方文化研究2013年第6期(总第6期)见与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相比,民俗学拥有更多的实践可能和实践价值。对于武夷山民俗的研究来说,尤其如此。现有对武夷山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在民俗方面并未体现出与其身份相匹配的规模。在这方面,加强武夷山民俗的研究,从民俗学、历史学和人类学多学科交叉进行调查研究,不失为武夷山民俗保护和开发的重要基础。在这过程中,作为武夷山民俗事象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蜡烛会和柴头会则尤为重要。

(责任编辑:吴启琳)

Logistics in Northern Fujian Passage:Study

on F olk C ustom in Wuyi Shan Mountain

———A Brief Retrospection and Thought on the Folk-custom

of Wu-yi Mountain

Zhu Xinwu

(Marxism College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jian Fuzhou ,350117)

[Abstract]As one of the Natural and cultural World Heritage in China,the study of the Folk-custom of Wu-yi Shan Mountain is very important but not be developed very widely.This paper focus on analysing the materials and methodsand the current studies of the Folk-custom of Wu-yi Shan Mountain,which make us see a great foreground in this field.Based on this perspective,we can see that two key words ("the Passage of Northern Fujian"and "the Circulation of Materials")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se research.Finally,we need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the Folk-custom of Wu-yi Shan Mountain.

[Key words]the Passage of Northern Fujian;the Circulation of Materials;Wu-yi Shan Mountain;Folklore Studies 103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 我国房地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1998年国家停止福利分房实行住房货币化后,房地产业开始真正发展起来。90年代发展壮大,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投资占GDP 比例逐渐增加。21世纪随着城镇居民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购房需求不断增长,房地产业得到飞速发展,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人均住房面积城市达到20平方米,农村达到25平方米,住宅成套率达到70%。住宅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城市达4%,城乡合计达7.5%,房地产业己上升到支柱产业的地位。近两年来住宅建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在1.5个百分点左右。关键词:市场发展 (一)房地产的总体规模越来越大 第一,房地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逐年增加。199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4010.17亿元,到2004年达到13158.25亿元,房地产投资额平均每年增长1000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的比例也逐年增加。 第二,开发规模快速增长。2004年全国房地产施工面积从1999年的56858万平方米上升到140451万平方米,增加了83593万平方米,平均每年增长25 %,房地产开发规模逐步扩大。房地产开发的各项指标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最高接近30%,近几年增长的更快。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第一,房地产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存在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①无论是房屋施工面积还是房屋竣工面积,东部都占有很大比例。这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早所致。②中部的增长速度(除了销售额)基本处于领先水平,并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东部地区土地资源偏紧,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和竞争激烈,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向中、西部转移,房地产的地区结构发生变化,尤其是随着中部经济的发展,中部的各项指标(除销售额)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其他两部。③地区间差距正逐步缩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西部的房屋销售面积占全国销售面积的比例都较前有所增加,且中、西部居民个人购买商品住宅在全国的份额也在增加,由2002年的13.6%,21.7%上升到15.7%,24.3%,中、西部居民购买商品住宅的增长比例较大,均高于全国平均的增长比例。可以看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地区间正逐步缩小差距。 第二,城镇居民居住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在中国人口增长的情况下,人均建筑面积仍在增长,反映了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因各地区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从表3-4可以看出:从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绝对数量上来看,东部地区24.91 >西部地区23.25>中部地区22.06。这是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房地产市场比较活跃,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西部地区虽然房地产发展不完善,但人口密度较小,相对来说居住面积较为宽松,中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经济又不很发达,所以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最小;从其增长速度来看,西部地区5.1%>中部地区4.6%>东部地区3.6%。 (三)房价居高不下 近来,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三高”,房价高、居民购房热情高和居民可支配收入高。2004年全国商品房价格大幅攀升,达到了2714元/平方米,比2003年增长了355元,远大于19982003年年平均售价的增长,其中上海、北京、深圳的商品房均价分别达到8627元/平方米、6232元/平方米、6037元/平方米,与之对应的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分别为16683元、15638元和27596元。

汉语方言八大语系

汉语方言八大语系(来自互联网) 在汉族中,因方言求同,而分为八大民系。即北方语、湘语、吴语、赣语、粤语(广府语),微语、闽南语(包括闽南、海南、潮州、雷州四种方语)闽北语和客家语八大方言语系。 一、北方语 习惯上称为“官话”。有东北官话、西北官话、晋话、西南官话等。以北京话为代表,包括长江以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北、湖南两省的西北部,广西北部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70%以上。 二、吴方言 吴方言被誉为“吴侬细语”,以苏州话为代表(另一说以上海话为代表,以及经绍兴话为代表)。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份(镇江不在内)南通的一部分,浙江省大部份。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8.4%左右。 三、湘方言 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 四、赣方言 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东部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和湖北省东南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2.4%左右。 五、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南部和北部,广西东南部,福建省西部,江西省南部,及湖南、四川的少数地区,南洋华侨也有一部分人说客家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4%左右。 六、闽北方言 以福州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北部和台湾省的一部分,南洋华侨也有一部份人说闽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1.2%左右。 七、闽南方言 以厦门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广东省东部和海南省的一部分,以及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南洋华侨也有不少人说闽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3%左右。 八、粤方言 以广州话为代表,分布在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港、澳同胞和南洋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华侨,大多数都说粤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 九、越南方言 汉语共九大语系,其中一个语系在越南,属越南方言。 汉语系(如下图分布)

七大方言

首页 编辑词条 七大方言 1. 北方方言:北京话为标准语(影响力强) 2. 粤方言:广州话为标准语(影响力强) 3. 吴方言:苏州话为标准语,今多以上海话为其代表。 4. 闽南方言:厦门话为标准语,但影响力不强 5. 湘方言:长沙话为标准语,影响力不强 6. 客方言:梅州话为标准语,在广东省的梅州、惠州、河源、龙川、紫金等客语区影响力比较强。 7. 赣方言:南昌话为标准语 1、北方方言 以北京话为代表,通行语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份县市。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方言区: (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几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几河南六省。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份。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份沿江地区。 2、粤方言 粤方言,又称粤语,俗称广东话,当地人称白话,英文叫Cantonese,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通行于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广西自治区的东南部,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人区。以广州话为代表。粤方言内部被分为4个片,但语音与标准粤语广州话相对来说差别不大。 广东省境内纯粹属粤方言或以粤方言为主的县市有47个,占全省面积的1/3以上,即广州、佛山、肇庆、江门、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东莞、顺德、龙门、佛冈、增城、从化、花县、清远、连县、阳山、连山、怀集、广宁、四会、三水、高要、云浮、高明、新兴、鹤山、封开、郁南、德庆、罗定、阳春、阳江、信宜、高州、化州、吴川、台山、开平、新会、恩平、斗门、香港、澳门。此外,惠州、韶关、湛江、海丰、博罗、惠阳、惠东、仁化、乐昌、英德、宝安、电白、遂溪、海康、徐闻、廉江等16个县市也有部分地区讲粤方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行粤方言的县市有23个,即南宁、横县、贵县、桂平、平南、藤县、梧州、玉林、北流、容县、博白、陆川、钦州、合浦、浦北、灵山、北海、苍梧、岑溪、昭平、蒙山、贺县、钟山。此外,海外华侨及华裔中以粤方言为

房地产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

房地产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苏州房地产市场是中国房产的重要支流,国家的宏观政策及经济形势都会对苏州现在及未来房地产产生影响。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苏州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增长较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的住房状况也不断改善,人均住房面积从以往的十几平方米上升到现在的几十平方米,年均增长率达到5%左右。较北京等一线城市相比,苏州的房地产市场较为稳定。 即使温总理给我们留下的“限购令”,但苏州的房市丝毫未受其影响。楼市政策微调不可触及底线。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厦门等城市放宽普通住宅标准,重庆、合肥、南京等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还有其他地方政府从税费减免、购房补贴、户籍限制等方面对“刚性需求”给予保护。中央在限购等方面的政策导向仍然严厉,在坚持房地产调控的前提下,不触及“限购”、不明显鼓励购房、顺应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政策微调其生存的可能性较大。 2007年8月,国家在保障性住房的政策上,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住房保障制度目标和框架。其核心内容是要“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今后一段时间,保障性住房将成为中国住房供给中发展的重点,住房供应结构将改变原来单一商品房供给体系,将会形成针对不同收入水平下的分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以满足不同居民的购房需求。对于苏州,从短期来看,目前保障性住房的投入相对很小,短期增加的供应有限,受益者是原本就不参与商品房市场的低收入人群,房价上涨的推动力基本不受影响;同时,房地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短期内减少财政收入增加支出,执行上存在很大困难,今后保障性住房建设能否按照规划执行就要看政府的决心及其财政投入;中长期来看,国家政策上规定“保障住房建设用地占总土地供应70%”、信贷、税收等政策,明确了国家对于房地产业的产业方向,从源头上引导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未来保障性住房力度将持续加大,对市场的影响会逐渐显现,结构性的调整将引起

闽北方言的“方言岛”现象及差异性比较

闽北方言的“方言岛”现象及差异性比较 引 言 中国境内究竟有多少语言呢?目前还很难说出一个确切的数字,这是因为我们对其中有些语言知识还不是很完备,或者是没有经过充分的研究,对于划分语言和方言的标准也不甚统一。按国内 语言界的一般看法,如果把某些方言当作独立的语言,我们就有六七十种语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代贺之章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描写自己从小离家,垂老才得还乡,已是物是人非,唯有乡音依然如故的情景。这里乡音就是方言,而方言就是人们常说的“地方话”,在中国传统中,历来是指在某个或大或小的地区通行的交际工具,即通行在一定地域的话。 现代语言学家认为,方言是民族语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分化出来的地域性变体。所谓地域性变体,自然是相对于民族共同语而言。“汉语方言自然是相对于普通话来说的。普通

话通行于全国,是国家通用语言;方言通行于某几个省、或某个省、或者更小的一个地区,是局部地方的通用语言。普通话为全体汉族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服务,而方言只能为局部地方的人民服务”[1]。 南方方言中,闽语素有“八闽互不相通”之称,内部分歧很大,是方言差异最大的语言,可以分为五个主要次方言:(1)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方言;(2)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3)以莆田话为代表的莆仙方言;(4)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方言;(5)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方言。 一、闽北方言的“方言岛”现象及差异性比较 大抵到外地的闽北人都遭遇过这样的尴尬: 问:你是哪里人? 答:福建人。

问:那肯定会说闽南话吧? 答:不会,我们说闽北话(或其他)。 问者愕然,表示不解。 其实除了闽南的其他地区大都有这样的问题。籍贯三明的张静初到台湾后就被误以为会说闽南话,结果在接受采访时屡遇尴尬。 在福建语言版图上,闽南语的地位还是无与伦比的,它几乎成了福建方言的代名词。但很显然的,闽南语在省内并没有绝对的优势。也就是说,闽南语的辐射能力是相当微弱的。因此,在福建省内也就几乎没有出现像粤西一些地区那样的当地方言、粤语和普通话三归并行的情况。闽南语,说白了在福建省内就是闽南人的语言。 方言除了闽南方言,福建还有闽北方言、莆仙方言、闽东方言、闽中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和北方方言。 论起源,闽北方言大致是在东晋南朝时期形成的。闽北是闽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房地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1998年国家停止福利分房实行住房货币化后,房地产业开始真正发展起来。90年代发展壮大,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投资占GDP比例逐渐增加。随着城镇居民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购房需求不断增长,房地产业得到飞速发展,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人均住房面积城市达到20平方米,农村达到25平方米,住宅成套率达到70%。住宅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城市达4%,城乡合计达7.5%,房地产业己上升到支柱产业的地位。近两年来住宅建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在1.5个百分点左右。 (一)房地产的总体规模越来越大 第一,房地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逐年增加。199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4010.17亿元,到2004年达到13158.25亿元,房地产投资额平均每年增长1000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的比例也逐年增加。 第二,开发规模快速增长。2004年全国房地产施工面积从1999年的56858万平方米上升到140451万平方米,增加了83593万平方米,平均每年增长25 %,房地产开发规模逐步扩大。房地产开发的各项指标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最高接近30%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第一,房地产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存在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①无论是房屋施工面积还是房屋竣工面积,东部都占有很大比例。这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早所致。②中部的增长速度(除了销售额)基本处于领先水平,并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东部地区土地资源偏紧,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和竞争激烈,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向中、西部转移,房地产的地区结构发生变化,尤其是随着中部经济的发展,中部的各项指标(除销售额)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其他两部。③地区间差距正逐步缩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西部的房屋销售面积占全国销售面积的比例都较前有所增加,且中、西部居民个人购买商品住宅在全国的份额也在增加,由2002年的13.6%, 21.7%上升到15.7%, 24.3%,中、西部居民购买商品住宅的增长比例较大,均高于全国平均的增长比例。可以看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地区间正逐步缩小差距。 第二,城镇居民居住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在中国人口增长的情况下,人均建筑面积仍在增长,反映了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因各地区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从表3-4可以看出:从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绝对数量上来看,东部地区24.91 >西部地区23.25>中部地区22.06。这是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房地产市场比较活跃,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西部地区虽然房地产发展不完善,但人口密度较小,相对来说居住面积较为宽松,中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经济又不很发达,所以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最小;从其增长速度来看,西部地区5.1%>中部地区4.6%>东部地区3.6%。 (三)房价居高不下 近来,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三高”,房价高、居民购房热情高和居民可支配收入高。2004年全国商品房价格大幅攀升,达到了2714元/平方米,比2003年增长了355元,远大于

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回顾 发布时间:2009-01-08文章来源:投稿文章作者:Ranbo 一、中国地产发展30年回顾 从1978年的土地相关法规的调整算起,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伴随着改革开放经历了30年的风雨历程,但是,即便如此,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仍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而是一个以政策为主导的政府市场。 2003年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逐渐处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政治、经济、人文环境之中,中央与各地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以及各级市场在不断博弈中发展和成熟。 1、房地产发展的四个阶段 1978~1991年的理论突破与起步阶段 土地法、规划法的制定与实施,为房地产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深圳(罗湖区)房地产开发经验的示范作用,开始逐渐向全国推广。 1991~1995年非理性炒作与调整阶段 以邓小平南巡为标志,中国南方掀起了房地产开发的高潮,其中炒作最为严重的包括海南、大亚湾、北海等地,而随后急速的“硬着陆”,使这些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随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低迷期。 1995~2003年相对稳定的协调发展阶段 整体说来,这一阶段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得最好得一个时期,整体表现稳健,市场价格与销售量平稳增长,各地市场全面稳步地成长,中国得房地产业进入一个稳步上升的通道。 1995年,在经历了之前的炒作与调控之后,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处在一个萎缩的状态。 随着中国的福利分房制度改革的深入,政府需要全面启动商品房市场以完成分房制度的转化。处在改革前沿的深圳市,随即推出一系列的措施,以刺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蓝印户口制度,之后这一政策在上海、大连等地得到推广。 2000年初,中国的福利分房制度终止,货币化分房方案全面启动,住房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并稳步发展,这同时也直接刺激了商品房市场的发展。 2003~2007年,调控、反调控与总体反思阶段 2003年中后期,国内部分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过热的现象,政府为了稳定市场发展,开始进行全面的宏观调控,而2005~2006年则是政策出台最为密集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政府先后出台了10多项政策措施,从土地、信贷、经济适用房、房价、产品结构,以及外资管理等多方面,来全面反思国内的房地产行业发展。由于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因此,当诸多的政策落到实处之后,常常不是被夸大,就是被缩小。 2006~2007年,热钱、炒作、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下,国内房价开始出现爆发式的增长,政府随即开始不断紧缩信贷,以期为“高热”的楼市降温。 2007年~2010年,房地产行业全面调整的阶段 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信贷紧缩政策的影响逐渐显露,不断升温的房价开始快速回落,伴随这一回落的还有商品房的成交量。 2008年,国际经济环境的全面衰退迹象逐渐明显,国内经济也受到较大的影响,在持续紧缩的信贷政策下,房地产行业发展减速明显,行业内调整的深度与广度加大,资源整合的力度加强,整个行业伴随经济调整进入新一轮的全面调整期。 从近期的经济与行业发展情况看,这一调整的过程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最快会在2009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一)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一) 一、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房地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1998年国家停止福利分房实行住房货币化后,房地产业开始真正发展起来。90年代发展壮大,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投资占GDP比例逐渐增加。随着城镇居民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购房需求不断增长,房地产业得到飞速发展,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人均住房面积城市达到20平方米,农村达到25平方米,住宅成套率达到70%。住宅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城市达4%,城乡合计达7.5%,房地产业己上升到支柱产业的地位。近两年来住宅建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在1.5个百分点左右。 (一)房地产的总体规模越来越大 第一,房地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逐年增加。 第二,开发规模快速增长。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第一,房地产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存在地区差异。 主要表现在①无论是房屋施工面积还是房屋竣工面积,东部都占有很大比例。这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国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早所致。②中部的增长速度(除了销售额)基本处于领先水平,并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东部地区土地资源偏紧,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和竞争激烈,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向中、西部转移,房地产的地区结构发生变化,尤其是随着中部经济的发展,中部的各项指标(除销售额)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其他两部。③地区间差距正逐步缩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西部的房屋销售面积占全国销售面积的比例都较前有所增加,且中、西部居民个人购买商品住宅在全国的份额也在增加,由2002年的13.6%,21.7%上升到15.7%,24.3%,中、西部居民购买商品住宅的增长比例较大,均高于全国平均的增长比例。可以看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地区间正逐步缩小差距。 第二,城镇居民居住水平存在地区差异。 在中国人口增长的情况下,人均建筑面积仍在增长,反映了城镇居民

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调研

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调研 一、我县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现状 1.需求方面分析:一是进城经商者和外出打工族的安居性需求。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不少农民进城先租房,做点小本生意,积累一定资金后,购买小面积居室或二手房,以稳定和改善生活;外出打工人员赚钱后回乡购房,这是欠发达地区大部分外出打工人员的中远期目标。二是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升级性需求。三是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居民住房消费能力逐步提高。四是消费观念与时俱进,对住房的要求也由过去的居家过日子向追求高质量生活转变,住房升级需求强烈。五是储蓄存款利率走低,国债发行量小,股票投资风险大及房地产增值的作用逐步凸现背景下,不少群众将投资投向向房地产业。 2.成本方面分析:目前我县多层住宅成本价在1100-1400元/平方米,高层建筑成本价在1700-1900元/平方米左右。造成房价成本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土地价格上涨直接导致房地产价格整体走高。近年来,政府加强土地总量控制,实行统一公开拍卖,土地交易价格节节攀升。二是税费增加推动成本上升。房地产方相关的税费多达10多种,且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增加了成本。三是建材价格及人工费等也在上涨,也增加了商品房建筑成本。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价格不断上升,直接增加了商品房的建筑成本,是导致房价上涨的一个原因。四是现在的房地产项目都是成片开发,品质不断提高,环境

改善了,售后服务、物业管理也跟进了,都相应增加了商品房开发成本,从而拉动住房价格的上涨。 二、我县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不景气。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房地产周期性调整的双重影响,居民消费预期下降,消费信心不足,观望情绪浓厚,对高层建筑的电梯维修更换、供水供电等不可预测因素和环境配套档次存在顾虑,加之到县外购房者的外流量增多,导致我县销售进度放缓,销售面积减少,部分楼盘特别是高层建筑销售状况低迷。 (二)总体规划滞后。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盲目开发现象。占地混乱,没有统一划分区域,不少所谓的住宅小区建筑规模小,档次低、环境差。用地的规划布局不合理,商业区和生活区混杂,缺乏层次感。 (三)楼盘户型比例不尽合理。目前,我县房产市场上的住房主要以90平米-140平米的户型为主,而小户型的住房为数较少,不能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购房需求。因为大户型的房屋结构其开发成本较小户型来说要低,开发利润空间大,开发商不愿意建造小户型住宅。 (四)资金链紧张。房地产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资金投入量大,建设周期长。而我县房地产开发企业大都是小企业,自有资金少,以期房预售为主,主要依靠滚动发展。在房地产销售旺季,房屋销售顺畅,资金回笼快,扩大投资呈良性发展趋势;但在销售淡季,特别是受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市场不景气,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速明显放缓,资金周转困难,赖以发展的资金链受到了较大的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

实用信息:中国到底有多少种方言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 1.北方话(简称:北语) 2.广东话(简称:粤语) 3.江浙话(简称:吴语): 4.福建话(简称:闽语): 5.湖南话(简称:湘语): 6.江西话(简称:赣语): 7.客家话(简称:客语): 1、北方方言 又称北方话,以北京话为代表,通行语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份县市。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方言区:(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几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几河南六省。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份。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份沿江地区。 2、吴方言 吴方言又称江浙话或江南话。过去以苏州话为代表,现今随着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使上海话使用的人口不断的增多,通晓上海话也逐渐多。因此现今吴方言的代表乃是上海话。通行地域主要是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南通小部份,上海及浙江大部份地区,可分为五个片:(1)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太湖片,通行地域:上海市、常州地区、杭州地区和宁波地区。 (2)以临海话为代表的台州片。 (3)以温州话为代表的东欧片。 (4)以金华话为代表婺州片。 (5)以丽水话为代表的丽衢片。 3、湘方言: 湘方言又称湖南话或湖湘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

份地区。湘方言从内部语音差异上看,又有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分别。老湘语广泛流行于湖南中部宁乡、衡阳等地,新湘语流行于长沙、株州等大中城市中。 4、赣方言 赣方言又称江西话、赣语或溪语。以南昌话为代表,通行于江西省大部份地区以及福建西部、湖南省部份县市。因历史上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多从江西为中转,家之地理上与江淮官话、湘方言、棚民话区接壤,就使江西省边缘地区深受其他方言影响,也导致赣方言自身特点被淡化。 赣方言内部可分为7个片: (1)以南昌话为代表的昌靖片,通行于南昌地区、高安地区。 (2)以宜春话为代表的宜浏片,通行于宜春地区、新余地区和湖南省 (3)以吉安话为代表的吉茶片,通行于吉安地区、井冈山地区和湖南省的茶陵、攸县、酃县。 (4)以抚州话为代表的抚广片,通行于抚州地区。 (5)以鹰潭话为代表的鹰弋片,通行于鹰潭地区、贵溪地区、乐平地区、景德镇地区。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

划横部份为王小军律师行之修改意见(日期:30/7/2003) 香港xxx(中国)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在中国设立外商独资投资公司 xxx(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项目建议书 香港xxx(中国)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二零零三年七月

目录 1.0 引言 1.1xxx发展(中国)有限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香港xxx(中国)投资控股有限公 司简介 1.2香港xxx集团在中国的房地产业务简介 2.0 在中国拟成立的投资公司 2.1建议中的投资公司 2.2设立投资公司对中国的有利之处 2.3在中国设立投资公司之目的 3.0 申请 附件一、拟在中国设立之投资公司及其母公司投资在中国项目之股权结构示意图附件二、香港xxx集团在中国投资房地产项目一览表 附件三、xxx发展(中国)有限公司在上海地区投资项目示意图 1 / 14

1.0 引言 1.1 xxx发展(中国)有限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香港xxx(中国)投资控股有限 公司简介 1.1.1 xxx发展(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x发展中国”)注册于香港,由 xxx中国地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x中国地产”)100%投资控股。xxx 中国地产是一家于开曼群岛注册成立之有限公司,并于一九九九年六月在香 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香港xxx集团是香港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该集团由xxx发展有限公司、 xxx中国地产有限公司、xxx创建有限公司等三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 司主板上市的主要公司,以及众多附属公司组成,其旗下的产业主要可划分 为物业开发、基础建设、服务、电讯业务四大核心板块。作为香港xxx集团 在中国投资房地产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xxx发展中国致力于在中国进行房 地产及其相关行业的投资,其主要投资领域包括: ?房地产开发 ?物业管理 ?酒店开发及服务 ?其它相关服务 xxx发展中国截至2002年6月30日的香港财政年度总资产约为 _____________[Please insert]。 上述公司之股权结构图请参见附件一。 1.1.2拟在上海设立投资公司的香港xxx(中国)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香港xxx控股”)成立于2003年4月25日,并由一家于英属维尔京群岛 注册成立及经营的卓资企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资”)全资拥有。卓资 是xxx发展中国100%控股的子公司。 1.2香港xxx集团在中国的房地产业务简介 1.2.1总体概况 香港xxx集团一直积极致力于在中国大陆地区房地产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和 投资。集团现已在中国内陆省市、地区投资发展了39个房地产项目,分布 于19个高增长城市,拥有多元化的物业组合,种类由住宅社区、服务式住 宅、别墅、多用途综合大厦至酒店。至2002年6月30日,在建作出售之发

建瓯方言

建瓯的通行语言,人们称建瓯话,曾有专门的建瓯语言书《建州八音》。建瓯话是闽语的一个重要分支。经20世纪60年代初全省语言普查确认,它是闽北语的代表点,主要通行于明清时期建宁府属的建瓯、松溪、政和、崇安(今武夷山市)、建阳等县市,以及浦城、南平、顺昌等县市中接近建瓯的乡镇,使用人口在200万上下。 简介 建瓯话作为汉语大家庭中的一个小成员,在其实词的语法表现方面,不论是词形、词义、或是词的语法特点等等,跟普通话都有很多的一致性。然而,既是方言,就必然体现出它跟普通话的差异性。 建瓯话熟语歌谣 建瓯话是闽语的一个分支,因此,它的实词特点,跟闽语其他姐妹语言--闽东(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南(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中(以永安话为代表)等,存在着比普通话更多的一致性。但是,既作为一个闽语分支独立存在,它在实词特点方面,跟闽语其他姐妹语言,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体现了闽北语自身的特点。 参考部分卷本:李如龙、潘渭水《建瓯话词典》(1998) 1、建瓯话有些词语的词形跟普通话完全不同 2、建瓯话有些词语的词形跟普通话部分不同 3、建瓯话有些词语的词序跟普通话不同 4、建瓯话中有些单音节词,在普通话中却是多音节词 5、建瓯话有些多音节词,在普通话中却是单音节词 词义特点 1、建瓯话与普通话对同一词形却有不同的词义理解 2、建瓯话词义广,普通词义狭 3、词的感情色彩 ⑴在建瓯话的词语中有雅俗之分 ⑵用异读手段表现词语的尊敬、爱憎、亲疏 词源特点 1、近现代词语与普通话基本一致,有些则根据建瓯话特点稍作改造 2、在建瓯话的口语中,保留了大量的古代词语 3、“闽越语”遗存 4、赣客词语影响 其他方面 在建瓯话中有一种特殊语言——隐语。它用特定的词语替代常用的词语,用改变词形的办法达到“隐”的目的。这种形式的隐语,其实就是“行

浅谈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历程

浅谈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历程 【摘要】房地产业是进行房地产投资、开发、经营、管理、服务的行业,属于第三产业,是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带动性和风险性的产业。从2002年开始,我国房价节节攀升,房地产业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一直备受关注。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本文根据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特点,分析了我国房地产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规范、完善我国房地产市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业存在问题发展趋势泡沫经济宏观调控对策 1.1 我国房地产发展历史 我国房地产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一度销声匿迹,被福利化的单位住房供应制度所取代。自从20世纪80年代房地产业重新兴起,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以来,我国住房分配和供应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统计,自从1992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已超过五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992年以前的8平方米,提高到了现在的20平方米。 八十年代以前,没有人公开地把房地产看成商品,更不会把它作为商品来买卖。它自然就不会形成产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带动下,房地产业,这一亿万价值的巨大商品开始起动,开始流通。八十年代的中国房地产业是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是房地产业的第一次高潮,使住房这一大商品的属性得到了明确。进入九十年代,党和政府为房地产业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制定了政策依据。1991年4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设中要求:“城镇住房建设要保持合理规模和增长速度,适当加快房地产综合开发和住宅商品化进程”。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力地推动了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中国房地产业已经出现走向商品经济的第二次高潮。而其重要标志就是,房地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意义突出地显现出来。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及中国入世后投资环境和法律与国际惯例靠拢,国外公司和企业将以更大的规模进入我国,尤其是外资机构的进入,则有利于改善房地产开发的融资环境,刺激房地产业的发展。这意味着房地产业发展的第三次高潮已经到来。

七大方言

7大方言的历史渊源和过程 从大处说,现代汉语可分为7大方言: 首先是北方方言(广义的官话),流通在我国中原、东北、西北和西南的广大地区。 第二是吴方言,即江浙话,分布在江苏省的江南地区和浙江省大部。江浙话以上海话为主要代表。 第三是赣方言,即江西话,分布在江西省和福建省西北部和湖南省的东部以及湖北省的东南部。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主要代表。 第四是湘方言,即湖南话,分布在湖南省大部。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主要代表(旧时以双峰话为代表)。 第五是客家方言,又叫客家话、客话。客家话分布比较分散,比较集中的地方是广东省东北部、福建省西北部、江西省与湖北、广东、福建接壤的地区,以及四川、广西和台湾等地。东南亚各国的华人中有很多说客家话的。客家话以梅州话为主要代表。 第六是粤方言,又叫粤语、广东话、广府话、白话,分布在广东省大部、广西自治区的东南部,以及港澳地区和北美华人社区。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主要代表。 第七是闽方言,即闽语,分布很广,包括福建省大部、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地区和西部的雷州半岛、海南省、台湾省大部、浙江省南部,闽方言在东南亚华人社区流行很广。闽方言内部分歧很大,大概来说,闽南片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片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片以建瓯话为代表,闽中片以永安话为代表,莆田仙游片以莆田话为代表。 这七大方言中,以北方话分布最广,其分布地域大约占全国面积的70%;使用的人口也最多,也占汉语人口的70%左右,其余六大方言的使用人口总和大约只占汉语人口的30%。 除北方方言以外的六大方言都是南方方言。北方方言内部差异较小,主要差异是语音,语音的主要差异是每个声调的调值不同。调值是各地方言相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也是区分北方方言各地差异的主要标志之一。我在下面这个表里列出北方话区9个城市方言的调值,它们都有“阴阳上去”四声、也都没有“入声”,你可以比较一下它们的不同。如果你用各地不同的调值分别说“山明水秀、千奇百怪、非常好看、观察仔细”等词语,你就能感受到各地方言的特殊味道。 同南方方言比起来,北方方言内部的一致性很强,所以北方的黑龙江人同大西南的云贵人交谈,可以互相听懂对方的大概意思,保证最基本的交际需要。北方农村自古流行一句谚语:“从南京到北京,人生话不生。”就是说北京话是华北东北次方言,南京话属于江淮次方言,都属于一个大方言区,互相可以听得懂。 这七大方言乃是现代汉语方言的粗略划分,实际上的方言情况还要复杂得多。不但北方人听不懂广东人、福建人说话,就连广东省内部的广州人、梅州人和汕头人之间,福建省内部的福州人、莆田人、厦门人也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话。方言最复杂的福建省大田县就有5种互相难以通话的小方言。类似情况在南方方言区的各个省份都是很常见的现象。前几年,我在长沙一所高校听到一个小故事。一个从娄底来的新生在联欢会上朗诵自己的诗作:mǎguà,mǎguà,f?ng m ǎguà。听的人都莫名其妙,难道是“马褂、马褂、红马褂”吗?而magua 这个音在湖南有的地方是“青蛙”的意思,但“青蛙、青蛙、红青蛙”也令人费解。后来见到那位同学的诗稿才明白,原来他写些的是“玫瑰、玫瑰、红玫瑰”!有一年我去梅州,一位法院院长对我说:“我们一定要说好普通话,只有说好普通话,才能骗民。”我听了实在是奇怪,法院院长,说普通话骗民?经追问,才知道是“便民”!客家话把不送气的“便”说成送气的“骗”。 “方言岛”也是令人诧异的语言现象。所谓方言岛就是在一个较大的方言区内有个较小的说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方言的地面,这个地面可以是县,也可以是镇、乡、村。例如广东省中山市是粤方言区,但中山市区附近有个小镇,镇里的人都说与周围粤方言完全不同的客家话。方言岛是古代或者近代驻军和移民现象造成的。在广东、福建、海南乃至北方很多地方也常见方言岛现象。天津话同周围的河北话有较明显的差异,据说,明初时以安徽籍人为主的朝廷军队大

浅谈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内容提要 房地产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仅有20多年的历史。但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房地产业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一个具有很高成长性的行业。很多地方政府都把地方经济增长的希望寄托于房地产行业,因此,在各个方面都对房地产业给予大力支持,于是形成了我国现在的房地产市场。 关键词:房地产房价政策房价住房房地产泡沫 引言 房地产市场可以理解为从事房地产买卖、租赁、抵押、典当等交易的活动场所以及一切交易途径和形式。与一般市场相同,房地产市场也是由参与房地产交易的当事者、房地产商品、交易组织机构等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反映着房地产市场运行中的种种现象,决定并影响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趋势。 另外,房地产市场作为市场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市场的一般规律性,如受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等的制约。但由于房地产开发商品本身具有区别于其他商品的独特规律,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又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就导致了房地产市场具有一系列区别于一般市场的基本特性。

正文 应该说,从2007年和2011年以来我国房市的实际运行状况和走向来看,我们可以判定:我国的房市目前进入了调整期。从房市的运行层面来看,我国房市目前的现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泡沫成分开始收缩,市场价格在高位运行的同时面临较大的下降压力,一些城市的房价开始下降。 2007年以来,在紧缩政策调控下,我国的房市的泡沫成分开始收缩,一些城市的房价虽然仍然较高,但面临着较大的下降压力,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调。深圳、广州、上海、北京、东莞等城市的房价从2007年四季度开始下调。而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继多个月份出现涨幅回落之后,今年10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房和二手房价格的环比涨幅又分别回落0.9和2.1个百分点。 (2)成交量萎缩,空置率上升。 与房价下调相对应的是,购房者观望情绪严重,房市成交量大幅萎缩,商品房空置率大幅上涨。统计显示,今年1月至5月,上海月平均成交面积为83万平方米,而2007年月均成交面积为17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2%;其中今年5月成交量为100.89万平方米,虽然环比4月份增长8%,但同比去年4月则下降了57%。7月上半月上海一手商品住宅的成交量仅33.62万平方米,环比下滑22%,只相当于上一年同期成交的三成。 (3)企业开发成本增加,房地产价格依然偏高。 随着当前建筑材料价格上涨,商品房销售不旺造成存量房产增加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经营取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经营取向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长期处于住房难的大国来说,2001年最令人鼓舞的转折就是告别了城镇住房短缺时代。全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突破20平方米,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与此同时,理论界与产业界就“泡沫论”、“过热说”产生了激烈的争论,研究房地产市场的经营发展趋势,把握市场的机遇与风险,直接关系到房地产业与住房金融的稳健运行,也是关系到国家通过拉动内需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及周期性规律?新中国成立以来,房地产业的三次重大发展均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的近20年,每次都呈现6~8年的周期性规律。第一次高涨期来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带来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农业及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国有企业在短缺经济中购销两旺。在这种情况下,长期以来人们梦寐以求的住房问题开始得到关注,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始兴建职工住宅,并以福利形式分配给员工,这种解困式的住宅大多数建造于本单位周边的空闲土地上,虽然没有现在小区的规模与环境,但总量相当巨大。这些房产至今仍然是城镇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居所。第二次高涨期起始于1988年《宪法》和《土地管理法》修改之后,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转让,使房地产作为商品流通有了法律依据,这股蕴藏的住房需求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爆发出来。当时房地产热点地区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南部沿海城市,例如,海南、广州、珠海、北海等,而房地产类型也集中于写字楼、宾馆、酒店及别墅,其销售对象主要是当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类公司和旅游度假等社会需求。这一特殊的高涨阶段由于盲目圈地、盲目开发、盲目投资、价格炒作,而于1993年上半年落下帷幕。第三个高涨期起始于1998年国家住房制度改革。停止福利分配住房实行货币化住房补贴,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住房消费观念,有效拉动了社会需求。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国家清醒地认识了中国房地产长期低价运行,市场尚未开发的现实,采取了启动和扩大内需,推进住宅建设的政策,从而刺激了住宅消费,带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 展。?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房地产业发展历程来看,都有着周期性规律。而我国短短20几年的房地产发展过程其周期性也特别明显,即房地产业总是从萧条走向繁荣,而房地产市场一般不会永远持续繁荣,它总是与经济增长质量、增长速度、市场需求及购买力联系在一起,并在高潮期以后进入调整期,在调整中酝酿新的高潮。?把握房地产市场周期性变化规律,有利于调控市场供求矛盾,避免社会资源浪费,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同时,也有利于正确把握住房金融的经营策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调节市场行为,规避行业风险乃至金融风险。下面对当前正处于第三高涨期的房地产市场进行简要的分析。?二、当前房地产市场状况及发展趋势 尽管“泡沫论”、“过热论”仍然不绝于耳,但是,从去年起人们预言的“房地产冬天”仍然没有到来,甚至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仍然顽强地攀升。今年1~5月,全国房地

闽西方言集

位于福建省东部、东北部。本区包括福州市(地级)、闽侯县、长乐市、连江县、罗源县、福清市(县级)、平潭县、闽清县、永泰县、古田县、屏南县、福安市、宁德市(县级)、寿宁县、周宁县、福鼎县、柘荣县、霞浦县等18市县。 闽东方言区18个市、县,大致包括历史上的福州府和福宁府两府的属地。这一带在元初曾同属福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福州路为福州府,府治福州,辖13县,相当于现在18县、市的规模。明成化九年(1473年),福安、宁德、霞浦等县始划出设福宁州,直隶布政司管辖;到清雍正二年(1724年),福宁州为府,政治区域的一致,长期共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有了语言共性,形成闽东方言的共同特点。 根据方言内部的差异,闽东方言又可分为南、北两片。北片包括福安(历史上曾名福宁)、宁德、寿宁、周宁、福鼎、柘荣、霞浦7个县市,面积14457平方公里,人口约200多万人,这一带相当于历史上福宁府的辖地。民国时废府,改属闽海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划为福安专区,专署驻地在福安。1971年改为宁德地区,专署驻地由福安迁到宁德。由于福安处全地区中心,地位十分重要。福安建县于宋淳?v五年(1245年),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福安东北与浙江省接壤,南临三沙湾,“闽头浙尾”,水陆交通较发达,畅通全地区各县、市,公路南达省会福州、北通上海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福安是闽东第一个红色苏区。所以福安作为闽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福安话在闽东方言区的北片各县、市也通行无阻,是北片方言的代表。 闽东方言区南片,包括福州、闽侯、长乐、连江、罗源、古田、屏南、闽清、永泰、福清、平潭等11个县、市。南片方言以省会福州话为代表。福州历史悠久,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定州名为福州,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福州历来是八闽首府、省会所在地,统领周围10县,鸦片战争后成为市区5个通商口岸之一,是全省的政治中心。福州地处闽江下游平原,周围489.1平方公里。福州市区周围多山岭,丘陵起伏,全省最大河流闽江贯穿中部,西汇众溪之流,东有马尾港;公路网遍布全省各县、市,50年代修有来福铁路,与鹰厦铁路相连,是水陆交通中心,也是全省经济、文化中心。 福州话通行于福州市区和环抱市区的闽侯县地,面积5250平方公里。 由于明末始编的韵书《戚林八音》和重要地方戏剧“闽剧”的流行,福州话对闽东方言区各县、市影响甚大。福州人因从政、经商,从事手工和服务行业,迁徙到本区各县、市;特别在抗日战争时期,福州沦陷,福州人大量移居闽东各地,福州话在闽东方言区各地有很大影响,北片各县、市的人很多都能听、会说福州话。但是南、北两片方言差异仍很大,彼此互不易通话,交谈仍有困难。 闽东方言区内部还有非闽东方言的分布点,如本区北部福安县的上白石乡古岭宅村,寿宁县的犀溪乡武溪村、?T坑村等,通用浙江泰顺话;寿宁县的坑底乡和托溪乡大粟、渺洋等自然村则通用浙江庆元话。寿宁县的芹洋、平溪等乡和周宁县的泗桥乡通行的“蛮陲话”(亦称蛮话)也受到吴语很深的影响,也有人认为是吴方言。本区南部的长乐县洋屿琴江村是北方方言岛,这里的居民说的是“官话”。个别县、市还分布有客话方言点:例如,寿宁县平溪乡三角洋、云务坑、白岩下、彭地等自然村;福安社口乡首觅村;福清市东张镇南湖村、一都乡王坑村、音西乡云中村的一些自然村,村民通用客家话。以上是非闽东方言的分布点。此外,本区还有闽语其他次方言的“插花地”:例如,一部分沿海县、市,如福鼎县西北部乡村、霞浦县三沙渔村、连江县北岳村、宁德市碗窑镇、福清市西部和永泰县西南部的一些村落、闽侯县青圃乡东西台村等流通闽南方言。除此之外,本方言区福安、福鼎、宁德、霞浦、柘荣、寿宁、周宁、罗源、连江、闽侯等县、市及福州市还有约20万的畲族人民,他们在本族内部交际时使用畲语。不过,以上这些方言点的居民,一般也都能听、能说闽东方言,闽东方言在这些地方还是大体可以通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