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数学(新课标人教A版)《不等式》归纳整合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集合的概念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N表示自然数集,N*或N表示正整数集,Z表示整数集,Q表示有理数集,R表示实数集.+(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对象a与集合M的关系是a e M,或者a电M,两者必居其一.(4)集合的表示法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③描述法:{x|x具有的性质},其中x为集合的代表元素.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5)集合的分类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0).【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7)已知集合A有>个元素,则它有n个子集,它有n一个真子集,它有个非空子集,它有非空真子集.【1.1.3】集合的基本运算8)交集、并集、补集交集AQB{x I x e A,且x e B}(1)AA=A⑵An0=0⑶AnB匸AAQB u B并集AUB{x I x e A,或x e B}补集{x I x e U,且x电A}(1)AUA=A(2)AU0=A(3)AUB-AAUB-Bi An(C A)=02Au(c A)=UU U(AA B)=(C A)U(B)UUU【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解集I x I<a(a〉0){x I一a<x<a}I x I>a(a〉0)x I x<-a或x>a}I ax+b l<c,I ax+b I>c(c〉0)把ax+b看成一个整体,化成丨x I<a,I x I>a(a〉0)型不等式来求解(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判别式A=b2一4acA>0A=0A<0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I\11V1111I tIV °卜\yO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x=-1,2(其匸bx=x=—122a无实根1±Jb2一4ac2ahx<x)112ax2+bx+c〉0(a〉0)的解集{x I x<x或x〉x}「b、{x I x丰一——}2aRax2+bx+c<0(a〉0)的解集{x I x<x<x}1200〖1.2〗函数及其表示1.2.1】函数的概念1)函数的概念①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任何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以及A到B的对应法则f)叫做集合A到B的一个函数,记作/:A T B.②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③只有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同一函数.2)区间的概念及表示法①设a,b是两个实数,且a<b,满足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做[a,b];满足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记做(a,b);满足a§x<b,或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记做[a,b),(a,b];满足x>a,x>a,x§b,x<b的实数x的集合分别记做[a,),(a,),(—g,b],(—g,b).注意:对于集合{兀1a<x<b}与区间(a,b),前者a可以大于或等于b,而后者必须a<b.3)求函数的定义域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f(x)是整式时,定义域是全体实数.②f(x)是分式函数时,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零的一切实数.③f(x)是偶次根式时,定义域是使被开方式为非负值时的实数的集合.④对数函数的真数大于零,当对数或指数函数的底数中含变量时,底数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⑤y=tan x中,x丰k兀+—(k G Z).2⑥零(负)指数幕的底数不能为零.⑦若f(x)是由有限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四则运算而合成的函数时,则其定义域一般是各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的交集.⑧对于求复合函数定义域问题,一般步骤是:若已知f(x)的定义域为[a,b],其复合函数/[g(x)]的定义域应由不等式a§g(x)§b解出.⑨对于含字母参数的函数,求其定义域,根据问题具体情况需对字母参数进行分类讨论.⑩由实际问题确定的函数,其定义域除使函数有意义外,还要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4)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求函数值域与最值的常用方法:①观察法:对于比较简单的函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得到值域或最值.②配方法:将函数解析式化成含有自变量的平方式与常数的和,然后根据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③判别式法:若函数y二f(x)可以化成一个系数含有y的关于x的二次方程a(y)x2+b(y)x+c(y)二0,则在a(y)丰0时,由于x,y为实数,故必须有'二b2(y)-4a(y)-c(y)>°,从而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④不等式法:利用基本不等式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⑤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三角代换可将代数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⑥反函数法:利用函数和它的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互逆关系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⑦数形结合法:利用函数图象或几何方法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⑧函数的单调性法.【1.2.2】函数的表示法5)函数的表示方法表示函数的方法,常用的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三种.解析法:就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图象法:就是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6)映射的概念①设A、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对于集合A中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以及A到B的对应法则/)叫做集合A到B的映射,记作f:A T B.②给定一个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且aG A,bG B•如果元素a和元素b对应,那么我们把元素b叫做元素a的象,元素a叫做元素b的原象.〖1.3〗函数的基本性质【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1)函数的单调性如果对于属于定义域I 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 、x ,当x<x 时,都12•1••2有f(x)〉f(x),那么就说•••12•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yo(1)利用定义y=f(x)(2)利用已知函数的 f(x )N. 单调性1f (X )(3)利用函数图象(在f(x)某个区间图 xx x象下降为减)12(4)利用复合函数(2)打““”函数f (x )-x+x (a >0)的图象与性质(3) /(x )分别在(一a 厂、2]、W'a ,+8)上为增函数,分别在S ,°)、(0,2]上为减函数.q 石£最大(小)值定义V -24a\② 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增函数的和是增函数,两个减函数的和是减函数,增函数减去一个减函数为增函数,减函数减去一个增函数为减函数.③对于复合函数y 二f [g (x )],令u 二g (x ),若y 二f (u )为增,u 二g (x )为增,则y 二f [g (x )]为增;若y 二f (u )为减,u 二g (x )为减,则y 二f [g (x )]为增;若y 二f (u )为增,u 二g (x )为减,则y 二f [g (x )]为减;若y 二f (u )为减,u 二g (x )为增,则y 二f [g (x )]为减. ①一般地,设函数y 二f (x )的定义域为1,如果存在实数M满足:(1)对于任意的x e 1f (x )<M ;(2)存在x 0e1,使得f (x 0)-M•那么,我们称M是函数/(x )记作f (x )二M .max②一般地,设函数y 二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1)对于任意的x e 1,都有f (x )=m ;(2) 存在x 0e1,使得f (x 0)-m .那么,我们称m 是函数/(x )的最小值,记作f (x )-m .00max【1.3.2】奇偶性(4)函数的奇偶性 ①定义及判定方法函数的性质定义图象 判定方法 函数的奇偶性如果对于函数f(x)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叫做奇函数.-a-(a,f (aj)KT .(1) 利用定义(要先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2) 利用图象(图象关于原点对称)jy(-a.0K/(j)-xi-—(d>0),都有如果对于函数f (x)定义域内(1)利用定义(要先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2)利用图象(图象关于y轴对称)h、°左移h个单位>y=f(x+h)y=f(x)m>y=f(x)+k ②伸缩变换y=f(x)°<吧1申>y=f(①x)®>i,缩y=f(x)°申申申>y=Af(x)A>1,伸③对称变换y=f(x)原点>y=-f(-x)y=f(x)直线y=<>y=f-1(x)去掉申轴左边图象保留y轴右边图象,并作其关于y轴对称图象>y=f(I x l)y=f(x)<保留x轴上方图象<将x 轴下方图象翻折上去②若函数f(x)为奇函数,且在x=0处有定义,则f(°)-°.③奇函数在y轴两侧相对称的区间增减性相同,偶函数在y轴两侧相对称的区间增减性相反.④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偶函数(或奇函数)的和(或差)仍是偶函数(或奇函数),两个偶函数(或奇函数)的积(或商)是偶函数,一个偶函数与一个奇函数的积(或商)是奇函数.〖补充知识〗函数的图象(1)作图利用描点法作图:①确定函数的定义域;②化解函数解析式;③讨论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单调性);④画出函数的图象.利用基本函数图象的变换作图:要准确记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幕函数、三角函数等各种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①平移变换(2)识图对于给定函数的图象,要能从图象的左右、上下分别范围、变化趋势、对称性等方面研究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注意图象与函数解析式中参数的关系.(3)用图函数图象形象地显示了函数的性质,为研究数量关系问题提供了“形”的直观性,它是探求解题途径,获得问题结果的重要工具•要重视数形结合解题的思想方法.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2.1〗指数函数【2.1.1】指数与指数幕的运算(1)根式的概念①如果x n=a,aGR,xGR,n>1,且nGN,那么x叫做a的n次方根.当n是奇数时,a的n次方根用+③根式的性质:(na)n=a;当n为奇数时,n an=a;当n为偶数时,(a>0)(a<0)符号n'a表示;当n是偶数时,正数a的正的n次方根用符号na表示,负的n次方根用符号一n a表示;0的n次方根是0;负数a 没有n次方根.②式子na叫做根式,这里n叫做根指数,a叫做被开方数.当n为奇数时,a为任意实数;当n为偶数时,a、0.2)分数指数幂的概念m①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幕的意义是:a n二nam(a>0,n e N,且n>1).0的正分数指数幕等于o.+m1m f1②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幕的意义是:a一n=(一)n=n:(—)m(a>0,n e N,且n>1).0的负分数指数幕没a¥a+有意义.注意口诀:底数取倒数,指数取相反数.3)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①a r-a s=a r+s(a>0,r,s e R)②(a r)s=a r(a>0,r,s e R)③(ab)r=a r b r(a>0,b>0,r e R)【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4)指数函数函数名称指数函数定义函数y-a x(a>0j i a丰1)叫做指数函数a>10<a<1V八y-ax/\y-a x y图象丿\y-1(0,1)(0,1)—”鼻,O x0x定义域R值域(0,+如过定点图象过定点(0,1),即当x=0时,y二1.奇偶性非奇非偶单调性在R上是增函数在R上是减函数①加法:log M +log N 二log(MN )aaa③数乘:n log M =log M n (n e R )aa②减法:lo g M -lo g N 二lo gaaa N④a lo g a N =Nn⑤log M n=logM(b 丰0,n e R )ab a〖2.2〗对数函数【2.2.1】对数与对数运算1)对数的定义①若a x 二N (a >0,且a 丰1),则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x 二log N ,其中a 叫做底数,N 叫做真数.a② 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③ 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x=lo g N o ax =N (a >0,a丰1,N >0).a2)几个重要的对数恒等式log1=0,log a =1,log a b =b .aa a3)常用对数与自然对数常用对数:l g N ,即lo g N ;自然对数:l nN ,即lo g N (其中e =2.71828...).10e(4)对数的运算性质如果a >°,a丰1,M >0,N >0,那么log N⑥换底公式:log N —b (b >0,且b丰1)a log ab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设函数y二f(x)的定义域为A,值域为C,从式子y二f(x)中解出x,得式子x(y).如果对于y在C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式子x=(y),x在A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式子x=(y)表示x是y的函数,函数X=9(y)叫做函数y=f(x)的反函数,记作X=f T(y),习惯上改写成y=f T(X).(7)反函数的求法①确定反函数的定义域,即原函数的值域;②从原函数式y=f(x)中反解出x=f T(y);③将x=f-1(y)改写成y=f-1(x),并注明反函数的定义域.8)反函数的性质①原函数y=f(x)与反函数y=f-1(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②函数y=f(x)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其反函数y=f-1(x)的值域、定义域.③若P a b)在原函数y=f(x)的图象上,则P'(b,a)在反函数y=f-1(x)的图象上.④一般地,函数y=f(x)要有反函数则它必须为单调函数.〖2.3〗幂函数1)幂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y二x a叫做幕函数,其中x为自变量,a是常数.关于y轴对称);是奇函数时,图象分布在第一、三象限(图象关于原点对称);是非奇非偶函数时,图象只分布在第一象限②过定点:所有的幕函数在(°,+8)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通过点(i,i).③单调性:如果0,则幕函数的图象过原点,并且在[°,+8)上为增函数•如果0,则幕函数的图象在(°,+8)上为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图象无限接近x轴与y轴.④奇偶性:当a为奇数时,幕函数为奇函数,当a为偶数时,幕函数为偶函数.当a=-(其中p,q互质,p和q GZ),p若p为奇数q为奇数时,则y=x p是奇函数,若p为奇数q为偶数时,则y=x p是偶函数,若p为偶数q为奇数时, ■q则y=XP是非奇非偶函数.⑤图象特征:幕函数y二x a,xG(°,+8),当a>1时,若°<x<1,其图象在直线y=x下方,若x>1,其图象在直线y=x上方,当a<1时,若°<x<1,其图象在直线y=x上方,若x>1,其图象在直线y=x下方.〖补充知识〗二次函数(1)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①一般式:f(x)二ax2+bx+c(a丰°)②顶点式:f(x)二a(x-h)2+k(a丰°)③两根式: f(x)二a(x—x1)(x—x2)(a丰°)(2)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b 需,顶点坐标是②当a >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 函数在Z ,-冷上递减’在[--2a ,+Q 上递增’当x 一2a 时' 2a 4a M (x ,0)M (x ,0),MM 曰x -x I 二I a I ① 已知三个点坐标时,宜用一般式.② 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或与对称轴有关或与最大(小)值有关时,常使用顶点式.③ 若已知抛物线与x 轴有两个交点,且横线坐标已知时,选用两根式求f (x )更方便.3)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 ①二次函数/(x )二ax 2+bx +c (a 丰0)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对称轴方程为x 二一b4ac -b 22a'4a4ac -b 2bb 、min (X )=石;当。
高中新课程数学(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五《三不等式》归纳整合
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
解读高考
高考真题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几何意义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几何意义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 的平面区域.一般地,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在平面 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Ax+By+C=0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 平面区域.区域不包括边界时,边界直线(Ax+By+C=0)应 画成虚线. (2)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判定 对于在直线Ax+By+C=0同一侧的所有点(x,y),实数Ax+ By+C的符号相同,所以只需在此直线的某一侧取一个特殊 点(x0,y0),根据实数Ax0+By0+C的正负即可判断不等式表 示直线哪一侧的平面区域,可简记为“直线定界,特殊点定 域”.特别地,当C≠0时,常取原点作为特殊点.
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
解读高考
高考真题
【例3】 f(x)=ax2+ax-1在R上满足f(x)<0,则a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 解析 (1)当a=0时,f(x)<0恒成立,故a=0符合题意;
(2)当 a≠0 时,由题意得:aΔ<=0a2+4a<0 ⇔a-<40<a<0 ⇔
-4<a<0,综上所述:-4<a≤0. 答案 (-4,0]
(1)当Δ<0时,-1<a<2,M=∅⊆[1,4];
(2)当Δ=0时,a=-1或2;
当a=-1时,M={-1}⃘[1,4];
当a=2时,M={2}⊆[1,4].
(3)当Δ>0时,a<-1或a>2.
设方程f(x)=0的两根x1,x2,且x1<x2, 那么M=[x1,x2],M⊆[1,4]⇔1≤x1≤x2≤4
高中数学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第一二册教材解读〖《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章整体解读〗
第二章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整章内容解读1.本章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脉络是怎样的?本章的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学生在初中学习等式的内容时,先学习了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表示问图1题中的相等关系,接着以解方程为目的,学习了等式的一些基本性质,然后研究了两种具体的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概括起来就是“现实背景—相等关系与等式——等式性质——方程及其解法——应用”.本章在构建不等式内容的结构体系时,采用了与等式类似的顺序:现实背景——不等关系与不等式——关于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基本事实——不等式性质——不等式解法、证明——应用.2.依据课标,本章的定位、核心素养、思想方法、育人价值是怎样的?在课标中“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属于必修主题一“预备知识”.它们的定位是为高中数学课程做好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过渡.本章是多种数学素养培养的载体,具体可以用下表表示:核心素养载体数学抽象不等关系,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一元二次不等式本章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特别是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数学模型等思想方法.在探索发现重要不等式,在用几何方法解释实数的基本事实、不等式的性质和基本不等式,在研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的解的情况时,都充分应用了数与形结合的方法.在探索或证明不等式的部分性质,在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的情况时,都充分应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从函数观点看方程和不等式,充分体现了函数思想之下知识之间整体性和联系性,也体现了函数的重要性.基本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遇到实际问题,通过识别、转化为基本模型达到解决的目的.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借助直观理解概念,进行逻辑推理的思维习惯,以及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按照一定的模型或程序有序求解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感悟高中阶段数学课程的特征,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3.本章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本章知识与其他知识联系非常密切.首先,学习本章的起点是初中的相关知识.通过类比初中学过的等式和方程,确定本章的整体研究思路.类比等式的性质,学习不等式的性质,理解等式与不等式的共性与差异.通过梳理初中从一元一次函数观点看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思想方法,类比得到探索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路径,获得二次函数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程序.第二,本章内容是整个高中数学的基础,在后续的学习中将会经常用到本章所学的知识.一方面,本章所学的具体知识在后续学习中经常会用到,比如,不等式的性质,重要不等式,基本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等等.另一方面,本章的研究方法在后续学习中若能主动应用,将有助于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比如,函数对方程、不等式的“整合”作用,从函数观点看方程和不等式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整体观和联系性,等等.因此,在本章教学中要注重梳理初中的知识,以帮助学生扫清障碍,提升学习效果.4.本章的学习目标有哪些?根据课标,本章的学习目标如下:(1)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梳理等式的性质,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性质.(2)基本不等式掌握基本不等式2a b +≤(a ,b ≥0).结合具体实例,能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3)从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会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实根的存在性及实根的个数,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关系.(4)从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不等式①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过程,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现实意义.能借助二次函数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并能用集合表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②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函数、方程的联系.5.与2021年课标下的教科书相比,本章内容主要有哪些变化?与按照2021年颁布的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相比,本章的变化如下:(1)位置的变化:2021年课程标准中,不等式的内容在必修数学5中,2021年版课程标准中,不等式的内容安排在必修主题一的“预备知识”中.(2)内容的变化:从知识点看,内容没有变化,但是从内容的处理方式看上有三点改变:第一,注重初高中的衔接,从复习初中内容开始,自然引申出新的内容.第二,注重类比,突出研究一个数学对象的基本路径,比如先复习等式性质的研究方法,再由方法引导,探究不等式的性质;复习一次函数观点看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二次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和不等式的方法.第三,注重函数观点看问题,体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新课标人教A版数学必修5全部课件:不等式的复习(3)
( x 2)(x 5) 0 4.不 等 式 组 与不 x( x a) 0 等 式( x 2)(x 5) 0同 解,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a 2 _ __________
5.解 不 等 式 x 4x 3 x 4 x 3
2 2
3 6.若不等式 x ax 的 2 解集为(4, b ), 求a, b的值.
7.解 不 等 式 80 x x 3 3 9
8.若8x 8(a 2)x a 5 0 对 任 意 实 数均 成 立 求 实 数 x , a 的取值范围 .
4 2
不等式的解法
1.一元二次不等式 类 2.一元高次不等式 3.无理不等式
4.绝对值不等式
( 2) ax b cx d m
型
(1) 形 如 f ( x) a或 f ( x ) a
定
理
a b ab a b
例1 (1)a, b R , 分 别 求 下 列 不 等 式 定 理 取 “” 号 的 条 件 : (i ) ab 0 (i ) a b a b (ii) ab 0 (ii) a b a b (iii) a b 且ab 0 (ii i) a b a b (iv) a b 且ab 0 (iv) a b a b
D. x 0 x 3
2.不等式 x 1 x 2 1 0解集是( D ) A . R B. C. 1 , D. 2 ,
3.对任意 R, 不等式x 1 x 2 k x 恒成立 则k的取值 范围是 k 3 _ , __________
( 2)若 不 等 式 bx c 0解 集 ax
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人教A版(2019)《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教材分析
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人教A版(2019)《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教材分析2.1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一、本节知识结构框图二、重点、难点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与不等式的共性与差异.难点: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其蕴含的思想方法,研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与不等式的共性与差异.三、教科书编写意图及教学建议在初中,学生学习了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为了解方程研究了等式的一些基本性质,本节在初中等式学习的基础上,类比等式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展开不等式的研究,首先类比用等式表示相等关系,用不等式表示问题中的不等关系;然后在对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梳理,归纳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不等式的性质,并用不等式的性质证明简单命题,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不等式的性质,提高对等式和不等式的共性与差异的理解,加深对“代数性质”的认识,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相等关系与不等关系教科书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相等关系、不等关系讲起,类比用等式表示相等关系,用问题1的4个例题说明了如何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中蕴含的不等关系.与用等式表示相等关系类似,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的关键也是确定问题中涉及的量及其满足的不等关系,然后用未知数表示量,把不等关系“翻译”成不等式.与用等式表示相等关系不同的是,有时用自然语言表达的不等关系不够明确,例如“不少于”“不低于”“至多”“至少”等,需要先把它们翻译成大于或小于的关系,再用不等式表示.关于问题2,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不等式表示其中的不等关系,还需要求不等式的解集.而如何解这个不等式呢,教科书提出“与解方程要用等式的性质一样,解不等式要用不等式的性质”,这就引出了对不等式性质的研究.接下来,教科书没有立即开始研究不等式的性质,而是先讨论了确定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方法.在初中,学生学过了实数的大小关系是由这两个实数在数轴上的点的位置关系规定的,这可以看成确定实数之间大小关系的几何规则.这个规则尽管直观,但在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关系时并不实用,因此这里介绍了一种代数方法——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基本事实.这个基本事实把两个实数的大小关系转化为它们的差与0的大小关系,实际上就是两个实数差的符号,从而使实数的运算能够参与到实数的大小比较中,为不等式的论证提供了运算工具,也为研究不等式的性质奠定了基础.在本部分内容的最后,作为对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的总结,也为了引出基本不等式,教科书设计了一个探究栏目,让学生在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中发现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这个会标实际上就是“赵爽弦图”——由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围成一个大正方形,中空的部分是一个小正方形,由于大正方形的面积大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即(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为,()),而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时,中空部分缩为一个点,这时有相等关系.这样,就引出了基本不等式的一种变形形式.在上述过程中,学生的困难在于想不到从面积的角度发现不等关系,教学中应加强引导.接下来,教科书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和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基本事实证明了上述不等式,这既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又再一次说明了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基本事实在解决不等式问题中的应用价值.2,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教科书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研究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其证明和应用.为了帮助学生从等式的性质及其研究方法中获得启发,去研究不等式的性质,教科书设计了两个问题(教科书第40页的思考栏目和探究栏目).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在梳理并观察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这些性质包括在数学推理和运算中经常用到的“对称性”和“传递性”,还包括解方程所需要的等式对四则运算的不变性,而这两个方面反映了“式的大小关系”的本质属性,这些基本属性为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指明了方向.学生在猜想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会发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存在差异:就不等式自身的特性而言,不等式不具有“对称性”,而是具有“相反性”,即,;就不等式与四则运算的关系而言,当乘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调换方向,即,.不等式的这种特殊性是由实数的基本性质决定的,在对不等式进行论证时,除了要用到实数大小关系的基本事实,还需要用到关于实数的其他一些基本事实,例如:(1)正数大于0,也大于一切负数;负数小于0,也小于一切正数.(2)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3)两个正数的和仍是正数,两个负数的和仍是负数.(4)同号两数相乘,其积为正数;异号两数相乘,其积为负数.利用这些基本事实,可以对猜想出的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证明.在表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教科书也做了一些改变.不等式的性质3是类比等式的性质3得到的,性质4是类比等式的性质4,5得到的,在表述它们时,教科书把加法和减法合并为“加法”,把乘法和除法合并为“乘法”,这也表明高中数学对运算的认识更趋于一般性.此外,考虑到对于同一个数学对象的多元联系表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它的理解,教科书从不同角度表述了不等式的性质,例如对于性质3和性质4使用了自然语言叙述,对于性质3还用数轴上的实数点展现了不等式包含的动态过程及结果.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自然语言或图形语言表述其他不等式的性质.在得到并证明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之后,教科书用这些基本性质,推导出了其他一些常用的不等式的性质(性质5~7),这些性质可以作为结论在今后的推理中使用.另外,证明这些性质的过程可以看作不等式的性质在代数证明中的初步应用.证明的关键是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对给定的不等式进行结构上的变形,例如“不等式两边同加一个数”“不等式两边同乘一个数”等,逐步把给定的不等式变形为要证明的不等式.正确地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多练习、纠正其典型错误等方式逐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在本部分内容的最后,教科书安排了一道例题(例2),向学生示范了应用不等式的性质证明命题的一般思路,这个命题的证明比不等式的性质5~7的证明要复杂一些,因为已知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够明显,证明中需要对已知不等式做什么变形不太明确,对于这样的问题,教科书在“分析”中给出了证明的一般思路:从结论出发,结合已知条件,寻求使当前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而这个充分条件是容易由已知条件证明的,这实际上是综合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命题的思路,但因为教科书没有专门介绍证明方法,所以本例的证明过程采用了学生更熟悉的“综合法”的格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补充一些典型题目,引导学生领会这种“发展条件、转化结论、寻求联系”的证明较复杂命题的一般思路.。
高中数学新教材人教A版全部知识详解归纳
7.不等式|2x+1|-2|x-1|>0的解集为
.
10.解不等式|2x-4|-|3x+9|<1.
预备专题二
常用公式
1.平方差公式:(a+b)(a-b)=a2-b2.
2.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3.立方和公式:(a+b)(a2-ab+b2)=a3+b3.
例2.已知:x+y=1,求x3+y3+3xy的值.
例3.已知:x2-3x+1=0,求x3+1的值.
x
2
例4.设x=
2-
2
,y=
2+
,求:x3+y3的值.
冲关训练二
1.计算(a2)3+a2·a3-a2÷a-3的结果为()8.先化简,再求值:(x+y)2-(x+y)(x-y)-2y2,
A.2a5-aB.2a5-1
例2.解方程:2x13.
二、|x|<a与|x|>a(a>0)型绝对值பைடு நூலகம்等式的几何意义及其解法
(1) |x|≤a(a>0)的几何意义是以点a和-a为端点的线段,|x|≤a⇔-a≤x≤a;即解集是[-a,a].
(2) |x|>a(a>0)的几何意义是数轴除去以点a和-a为端点的线段后剩下的两条射线,|x|>a⇔x<-a或x>a;即解集是(-∞,-a)∪(a,+∞).
8.解不等式|x-x2-2|>x2-3x-4.
9.(高考江苏卷)解不等式x+|2x+3|≥2.
11
A.3,+∞B.3,1
1
C.[1,+∞)D.3,1∪(1,+∞)
4.不等式|x+3|-|x-3|>3的解集是()
33
A.x>
B.
<x≤3
x2x2
C.{x|x≥3}D.{x|-3<x≤0}5.不等式|x-2|≤|x|的解集是.
新课标高中数学人教A版知识清单(PDF版)
互否
CU CU A A;
(3) A CU A U;A CU A ; (4)CU A B CU A CU B ;
基本逻辑 联结词 量词
或 且
pq pq
p或q
全称命题 存在命题
逆否命题:若q,则p. (5)分配律:A B C A B A C ; A B C A B A C ;
'
基本初等函数求导
log
a
x
导 数
1 ln x 1 ; a x ' a x ln a; e x ' e x . ; x ln a x
' ' ' '
导数概念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简单复合函数的导数 函数的单调性研究 函数的极值与最值
设f x ,g x 是可导的,则有: (1) f x g x f x g x
第 二 部 分 映 射 、 函 数 、 导 数 、 定 积 分 与 微 积 分
映 射
A中元素在B中都有唯一的象;可一对一 (一一映射),也可多对一,但不可一对多 定义 函数的概念 表示 定义域
列表法 解析法 图象法 使解析式有意义及实际意义
三要素
区间 单调性 奇偶性 周期性 对称性 最值
对应关系 值域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诱导公式 和(差)角公式 二倍角公式 正弦函数y=sinx 余弦函数y=cosx 三角函数的图象 正切函数y=tanx y=Asin(ωx+φ)+b
平“1”的代换
化简、求值、证明(恒等式)
描点法(五点作图法) 几何作图法 定义域、值域 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性质 对称性 最值 对称轴(正切函数 除外)经过函数图 象的最高(或低) 点且垂直x轴的直线 对称中心是正余弦函 数图象的零点,正切 函数的对称中心为 k ( ,0)(k∈Z) 2
人教A版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 《基本不等式》
《2.2基本不等式2a b +≤》 教材分析:“基本不等式” 是必修1的重点内容,它是在系统学习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性质,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同时也是为了以后学习选修教材中关于不等式及其证明方法等内容作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广泛.同时本节知识又渗透了数形结合、化归等重要数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推导并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这个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掌握定理中的不等号“≥”取等号的条件是:当且仅当这两个数相等;2.2a b+≤;会应用此不等式求某些函数的最值;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探究抽象基本不等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2a b+的证明过程; 【教学难点】 1.2a b+≤等号成立条件; 2.2a b+≤求最大值、最小值.教学过程1.课题导入前面我们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得出了一类重要不等式:一般地,∀a,b ∈R ,有a 2+b 2≥2ab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特别地,如果a >0,b >0,我们用√a ,√b 分别代替上式中的a ,b ,可得√ab ≤a+b 2①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通常称不等式(1)为基本不等式(basic inequality ).其中,a+b 2叫做正数a ,b 的算术平均数,√ab 叫做正数a ,b 的几何平均数.基本不等式表明: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思考: 上面通过考察a 2+b 2=2ab 的特殊情形获得了基本不等式,能否直接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基本不等式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2.讲授新课1)2a b+≤特别的,如果a >0,b >0,我们用分别代替a 、b ,可得a b +≥,(a>0,b>0)2a b+≤2)2a b+≤ 用分析法证明:要证2a b+≥ (1) 只要证 a +b ≥ (2) 要证(2),只要证 a +b - ≥0 (3)要证(3),只要证 ( - )2≥0 (4) 显然,(4)是成立的.当且仅当a =b 时,(4)中的等号成立.探究1: 在右图中,AB 是圆的直径,点C 是AB 上的一点,AC =a ,BC =b .过点C 作垂直于AB 的弦DE ,连接AD 、BD .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基本不等式2a bab +≤的几何解释吗? 易证Rt △A CD ∽Rt △D CB ,那么CD 2=CA ·CB 即CD =ab .这个圆的半径为2ba +,显然,它大于或等于CD ,即ab ba ≥+2,其中当且仅当点C 与圆心重合,即a =b 时,等号成立. 因此:基本不等式2a bab +≤几何意义是“半径不小于半弦” 评述:1.如果把2ba +看作是正数a 、b 的等差中项,ab 看作是正数a 、b 的等比中项,那么该定理可以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等差中项不小于它们的等比中项.2. 在数学中,我们称2ba +为a 、b 的算术平均数,称ab 为a 、b 的几何平均数.本节定理还可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设计意图】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结论并证明,锻炼了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和研究问题的逻辑分析能力.例1 已知x >0,求x +1x 的最小值.分析:求x +1x 的最小值,就是要求一个y 0(=x 0+1x ),使∀x >0,都有x +1x ≥y .观察x +1x ,发现x ∙1x =1.联系基本不等式,可以利用正数x 和1x 的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关系得到y 0=2. 解:因为x >0,所以x +1x ≥2√x ∙1x =2当且仅当x = 1x,即x 2=1,x =1时,等号成立,因此所求的最小值为2.在本题的解答中,我们不仅明确了∀x >0,有x +1x ≥2,而且给出了“当且仅当x =1x ,即=1,x =1时,等号成立”,这是为了说明2是x +1x(x >0)的一个取值,想一想,当y 0<2时,x +1x=y 0成立吗?这时能说y .是x +1x (x >0)的最小值吗?例2 已知x ,y 都是正数,求证:(1)如果积xy 等于定值P ,那么当x =y 时,和x +y 有最小值2√P ; (2)如果和x +y 等于定值S ,那么当x =y 时,积xy 有最大值14S 2.证明:因为x ,y 都是正数,所以x+y 2≥√xy .(1)当积xy 等于定值P 时,x+y 2≥√P ,所以x +y ≥2√P ,当且仅当x =y 时,上式等号成立.于是,当x =y 时,和x +y 有最小值2√P . (2)当和x +y 等于定值S 时,√xy ≤S2,所以xy ≤14S 2,当且仅当x =y 时,上式等号成立.于是,当x =y 时,积xy 有最大值14S 2.例3 (1)用篱笆围一个面积为100m 2的矩形菜园,当这个矩形的边长为多少时,所用篱笆最短?最短篱笆的长度是多少?(2)用一段长为36m 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菜园,当这个矩形的边长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分析:(1)矩形菜园的面积是矩形的两邻边之积,于是问题转化为:矩形的邻边之积为定值,边长多大时周长最短.(2)矩形菜园的周长是矩形两邻边之和的2倍,于是问题转化为:矩形的邻边之和为定值,边长多大时面积最大.解:设矩形菜园的相邻两条边的长分别为xm,ym,篱笆的长度为2(x+y)m.(1)由已知得xy=100.由x+y2≥√xy,可得x+y≥2√xy=20,所以2(x+y)≥40,当且仅当x=y=10时,上式等号成立因此,当这个矩形菜园是边长为10m的正方形时,所用篱笆最短,最短篱笆的长度为40m.(2)由已知得2(x+y)=36,矩形菜园的面积为xy m2.由√xy≤x+y2=182=9,可得xy≤81,当且仅当x=y=9时,上式等号成立.因此,当这个矩形菜园是边长为9m的正方形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81m2. 例4某工厂要建造一个长方体形无盖贮水池,其容积为4800m2,深为3m.如果池底每平方米的造价为150元,池壁每平方米的造价为120元,那么怎样设计水池能使总造价最低?最低总造价是多少?分析:贮水池呈长方体形,它的高是3m,池底的边长没有确定.如果池底的边长确定了,那么水池的总造价也就确定了.因此,应当考察池底的边长取什么值时,水池的总造价最低.解:设贮水池池底的相邻两条边的边长分别为xm ,ym ,水池的总造价为2元.根据题意,有z =150×48003+120(2×3x +2×3y )=240000+720(x +y ).由容积为4800m 3,可得3xy =4800,因此xy =1600.所以z ≥240000+720×2√xy ,当x =y =40时,上式等号成立,此时z =297600.所以,将贮水池的池底设计成边长为40m 的正方形时总造价最低,最低总造价是297600元. 【设计意图】例题讲解,学以致用. 3.随堂练习1.已知a 、b 、c 都是正数,求证:(a +b )(b +c )(c +a )≥8abc 分析:对于此类题目,选择定理:ab ba ≥+2(a >0,b >0)灵活变形,可求得结果. 解:∵a ,b ,c 都是正数 ∴a +b ≥2√ab >0 b +c ≥2√bc >0 c +a ≥2√ca >0∴(a +b )(b +c )(c +a )≥2√ab ·2√bc ·2√ca =8abc 即(a +b )(b +c )(c +a )≥8abc . 【设计意图】讲练结合,熟悉新知. 4.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重要不等式a 2+b 2≥2ab ;两正数a 、b 的算术平均数(a+b 2),几何平均数(√ab )及它们的关系(a+b 2≥√ab ).它们成立的条件不同,前者只要求a 、b 都是实数,而后者要求a 、b 都是正数.它们既是不等式变形的基本工具,又是求函数最值的重要工具(下一节我们将学习它们的应用).我们还可以用它们下面的等价变形来解决问题:ab ≤a2+b22,ab≤(a+b2)2.我们用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关系顺利解决了函数的一些最值问题.在用均值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是值得重视的一种方法,但在具体求解时,应注意考查下列三个条件:(1)函数的解析式中,各项均为正数;(2)函数的解析式中,含变数的各项的和或积必须有一个为定值;(3)函数的解析式中,含变数的各项均相等,取得最值即用均值不等式求某些函数的最值时,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取等.教学反思:略。
高中数学第一讲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1.2绝对值不等式教材梳理素材新人教A版选修4-5(new)
1.2 绝对值不等式庖丁巧解牛知识·巧学一、绝对值三角不等式1。
定理1 如果a,b是实数,则|a+b|≤|a|+|b|,当且仅当ab≥0时,等号成立.定理1的等号成立的情况具体来说,当a=0或b=0时,或a>0、b>0时,或a<0,b〈0时,等号都是成立的,即有|a+b|=|a|+|b|.除此之外,就是|a+b|<|a|+|b|了.如果把定理1中的实数a,b分别替换为向量a,b,则定理1的形式仍旧成立。
即有|a+b|≤|a|+|b|成立,当且仅当向量a,b不共线时,有|a+b|<|a|+|b|成立。
联想发散根据定理1,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正确的结论.其中比较常用的结论有:(1)如果a,b是实数,那么|a|—|b|≤|a±b|≤|a|+|b|。
(2)|a1+a2+a3+…+a n|≤|a1|+|a2|+|a3|+…+|a n|(n∈N*).2.绝对值三角不等式所谓绝对值三角不等式就是指把定理1中的实数a,b分别替换为向量a,b,且向量a,b不共线时,所成立的不等式|a+b|〈|a|+|b|。
绝对值三角不等式即向量不等式|a+b|〈|a|+|b|的几何意义就是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如下图所示).记忆要诀由于绝对值三角不等式其形式与定理1是完全类似的,所以只要记住定理1,那么这个绝对值三角不等式也就记住了。
3.定理 2 如果a,b,c是实数,那么|a—c|≤|a-b|+|b—c|,当且仅当(a-b)(b-c)≥0时,等号成立。
对于定理2,同学们不但要记住它的形式,还应注意它的特点,尤其要注意它的不等号左边没有字母b,只有右边才有。
学法一得要注意|a—c|可以变形为|(a—b)+(b-c)|,熟悉这种变形,那么在具体解题时就可以通过变形来巧妙地利用定理2了。
二、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要熟记简单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它是解较复杂的绝对值不等式的基础,即要记住:一般地,如果a〉0,则有:|x|<a⇔-a〈x〈a,因此,不等式|x|〈a的解集是(-a,a);|x|>a⇔x〈-a或x〉a,因此,不等式|x|>a的解集是(-∞,-a)∪(a,+∞).1.|ax+b|≤c和|ax+b|≥c型不等式的解法.求解这类绝对值不等式,只要将ax+b看成一个整体,然后套用|x|<a或|x|〉a的不等式的解法即可.2。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二-数学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知识整合
数学·必修5(人教A版)一、本章概述不等关系是中学数学中最基本、最广泛、最普遍的关系.不等关系起源于实数的性质,产生了实数的大小关系、简单不等式、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如果赋予不等式中变量以特定的值、特定的关系,又产生了重要不等式、基本不等式等.不等式是永恒的吗?显然不是,由此又产生了解不等式与证明不等式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解不等式即寻求不等式成立时变量应满足的范围或条件,不同类型的不等式又有不同的解法.不等式证明则是推理性问题或探索性问题.推理性即在特定条件下,阐述论证过程,揭示内在规律,基本方法有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探索性问题大多是与自然数n有关的证明问题,常采用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的思路,以数学归纳法完成证明.另外,不等式的证明方法还有换元法、放缩法、反证法、构造法等.不等式中常见的基本思想方法有等价转化、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知识渗透在数学中的各个分支,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不等式又可作为一个工具来解决数学中的其他问题,诸如集合问题,方程(组)的解的讨论,函数单调性的研究,函数定义域的确定,以及三角、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中的最大值、最小值问题,这些问题无一不与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不等式还可以解决现实世界中反映出来的数学问题,许多问题最终归结为不等式的求解或证明.解决这类综合问题的一般思维方法是:引参,建立不等关系,解某一主元的不等式(实为分离变元),适时活用基本不等式.其中建立不等关系的常用途径是:①根据题设条件;②判别式法;③基本不等式法;④依据某些变量(如sin x,cos x)的有界性等.不等式的应用体现了一定的综合性、灵活多样性.这类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立不等式、解不等式;另一类是建立函数式求最大值或最小值.利用不等式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①审题;②建立不等式模型;③解决数学问题;④作答.本章中,不等式的证明是难点,解不等式是重点,含参数的不等式综合题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掌握不等式的意义和实数的符号法则,是分散难点和解决难点的关键.如能熟悉不等式的性质,认清基本不等式的特点,灵活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基本方法,认真进行思考和探索,是不难找到解题途径的.要善于进行转化变形,即化无理为有理、化分式为整式、化高次为低次、化绝对值为非绝对值等等,以突破解证不等式这一难关.通过本章的学习达到以下基本目标:1.会用不等式(组)表示不等关系;2.熟悉不等式的性质,能应用不等式的性质求解“范围问题”,会用作差法比较大小;3.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熟悉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关系;4.会作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会解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5.明确基本不等式及其成立条件,会灵活应用基本不等式证明或求解最值.二、主干知识1.不等式与不等关系.不等式的性质刻画了在一定条件下两个量的不等关系.不等式的性质包括“单向性”和“双向性”.单向性主要用于证明不等式,双向性是解不等式的基础.因为解不等式要求的是同解变形.要正确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必须先弄清每一性质的条件和结论、注意条件和结论的放宽和加强,以及条件与结论之间的相互联系.双向性主要有:(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a >b ⇔a -b >0,a =b ⇔a -b =0,a <b ⇔a -b <0,这是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的依据;(2)a >b ⇔b <a ;(3)a >b ⇔a +c >b +c .单向性主要有:(1)a >b ,b >c ⇒a >c ;(2)a >b ,c >d ⇒a +c >b +d ;(3)a >b ,c >0(c < 0)⇒ac >bc (ac <bc );(4)a >b >0,c >d >0⇒ac >bd ;(5)a >b >0,0<c <d ⇒a c >b d ;(6)a >b >0,m ∈N *⇒a m >b m ;(7)a >b >0,n ∈N *,n >1⇒n a >n b .特别提醒:(1)同向不等式可以相加,异向不等式可以相减.即: 若a >b ,c >d ,则a +c >b +d ;若a >b ,c <d ,则a -c >b -d .但异向不等式不可以相加,同向不等式不可以相减.(2)左右同正不等式,同向的不等式可以相乘,但不能相除;异向不等式可以相除,但不能相乘.即:若a >b >0,c >d >0,则ac >bd ;若a >b >0,0<c <d ,则a c >b d .(3)左右同正不等式,两边可以同时乘方或开方.即:若a >b >0,n ∈N *,n >1,则a n >b n 或n a >nb .(4)若ab >0,a >b ,则1a <1b ;若ab <0,a >b ,则1a >1b .如果对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代数式,要注意它的正负号,如果正负号未定,要注意分类讨论.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常用数形结合法,基本步骤如下:①将一元二次不等式化成ax 2+bx +c >0的形式,②计算判别式并求出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数解,③画出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图象,④根据图象和不等式的方向写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设相应二次函数的图象开口向上,并与x 轴相交,则有口诀:大于取两边,小于取中间.解含参数的不等式的通法是“定义域为前提,函数增减性为基础,分类讨论是关键”.要注意对字母参数的讨论,如果遇到下述情况则一般需要讨论:(1)在解含有字母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时,需要考虑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状况(有时要分析Δ),比较两个根的大小,设根为x 1,x 2,要分x 1>x 2、x 1=x 2、x 1<x 2讨论.(2)不等式两端乘或除一个含参数的式子时,则需讨论这个式子的正负.(3)求解过程中,需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时,则需对它们的底数进行讨论.注意解完之后要写上:“综上,原不等式的解集是…”.若按参数讨论,最后应按参数取值分别说明其解集;若按未知数讨论,最后应求并集.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或ax2+bx+c<0(a>0)的解集:设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为x1、x2且x1≤x2,Δ=b2-4ac,则不等式的解的各种情况如下表所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ax2+bx+c=(a>0)的根ax2+bx+c>0(a>0)的解集ax2+bx+c<0(a>0)的解集Δ>0有两相异实根x1,x2(x1<x2){x|x<x1,或x>x2}{x|x1<x<x2}Δ=0有两相等实根x1=x2=-b2a{x|x≠-b2a}∅Δ<0无实根R∅特别提醒:(1)解题中要充分利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是实数集R和空集∅的几何意义,准确把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与相应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二次函数图象之间的内在联系.(2)解不等式的关键在于保证变形转化的等价性.简单分式不等式可化为整式不等式求解:先通过移项、通分等变形手段将原不等式化为右边为0的形式,然后通过符号法则转化为整式不等式求解.转化为求不等式组的解时,应注意区别“且”、“或”,涉及最后几个不等式的解集是“交”,还是“并”.注意:不等式解集的端点值往往是不等式对应方程的根或不等式有意义范围的端点值.(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先要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寻找出该数学模型中已知量与未知量,再建立数学关系式,然后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4)解含参数的不等式是高中数学中的一类较为重要的题型,解决这类问题的难点在于对参数进行恰当分类.分类相当于增加了题设条件,便于将问题分而治之.在解题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分类难以入手或者分类不完全的现象.强化分类意识,选择恰当的解题切入点,掌握一些基本的分类方法,善于借助直观图形找出分类的界值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1)确定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区域的步骤: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直线Ax+By+C=0;②在直线的一侧任取一点P(x0,y0),当C≠0时,常把原点作为特殊点;③将P(x0,y0)代入Ax+By+C求值:若Ax0+By0+C>0,则包含点P的半平面为不等式Ax+By+C>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不包含点P的半平面为不等式Ax+By+C <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也可采用:把二元一次不等式改写成y>kx +b或y<kx+b的形式,前者表示直线的上方区域,后者表示直线的下方区域.(2)线性规划的有关概念:①满足关于x,y的一次不等式或一次方程的条件叫线性约束条件;②关于变量x,y的解析式叫目标函数,关于变量x,y一次式的目标函数叫线性目标函数;③求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称为线性规划问题;④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y)叫可行解,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⑤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解叫做最优解.(3)解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步骤:①根据实际问题的约束条件列出不等式;②作出可行域,写出目标函数;③确定目标函数的最优位置,从而获得最优解.具体来讲有以下5步:a.画图:画出线性约束条件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即可行域;b.定线:令z=0,得一过原点的直线;c.平移:在线性目标函数所表示的一组平行线中,利用平移的方法找出与可行域有公共点且纵截距最大或最小的直线;d.求最优解:通过解方程组求出最优解;e.求最值:求出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特别提醒:(1)画不等式Ax+By+C≥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时,区域包括边界线,因此,将边界直线画成实线;无等号时区域不包括边界线,用虚线表示不包含直线l.(2)Ax+By+C>0表示在直线Ax+By+C=0(B>0)的上方,Ax +By+C<0表示在直线Ax+By+C=0(B>0)的下方.(3)设点P(x1,y1),Q(x2,y2),直线l:Ax+By+C=0,若Ax1+By1+C与Ax2+By2+C同号,则P,Q在直线l的同侧,异号则在直线l的异侧.(4)在求解线性规划问题时要注意:①将目标函数改成斜截式方程;②寻找最优解时注意作图规范.4.基本不等式ab≤a+b 2.(1)基本不等式:设a,b是任意两个正数,那么ab≤a+b2.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①基本不等式可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②如果把a+b2看做是正数a,b的等差中项,ab看做是正数a,b的等比中项,那么基本不等式也可以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等差中项不小于它们的等比中项.③基本不等式ab≤a+b2几何意义是“半径不小于半弦”.(2)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①基本不等式的左式为和结构,右式为积的形式,该不等式表明两正数a ,b 的和与两正数a ,b 的积之间的大小关系,运用该不等式可作和与积之间的不等变换.②“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的含义:a .当a =b 时等号成立的含意是:a =b ⇒a +b 2=ab ; b .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的含意是:a +b 2=ab ⇒a =b ; 综合起来,其含意是:a +b 2=ab ⇔a =b . (3)设a ,b ∈R ,不等式a 2+b 2≥2ab ⇔ab ≤a 2+b 22⇔ab ≤⎝ ⎛⎭⎪⎫a +b 22. (4)基本不等式的几种变式:设a >0,b >0,则a +1a ≥2,b a +a b ≥2,a 2b ≥2a -b .(5)常用的几个不等式:① a 2+b 22≥a +b 2≥ab ≥21a +1b(根据目标不等式左右的运算结构选用);②设a ,b ,c ∈R ,则a 2+b 2+c 2≥ab +bc +ca (当且仅当a =b =c 时,取等号);③真分数的性质:若a >b >0,m >0,则b a <b +m a +m(糖水的浓度问题).特别提醒:(1)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时,要特别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和定积最大,积定和最小”这17字方针.常用的方法为:拆、凑、平方.(2)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不等式时,应重视对所证不等式的分析和化归,应观察不等式左右两边的结构,注意识别轮换对称式,此时可先证一部分,其他同理可证,然后再累加或累乘.题型1 恒成立问题(1)若不等式f (x )>A 在区间D 上恒成立,则等价于在区间D 上f (x )min >A ;(2)若不等式f (x )<B 在区间D 上恒成立,则等价于在区间D 上f (x )max <B .设函数f (x )=x ,g (x ) =x +a (a >0),若x ∈[1,4]时不等式⎪⎪⎪⎪⎪⎪f (x )-ag (x )f (x )≤1恒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解析:由⎪⎪⎪⎪⎪⎪⎪⎪f (x )-ag (x )f (x )≤1⇔-1≤f (x )-ag (x )f (x )≤1,得0≤ag (x )f (x )≤2, 即ax +a 2x ≤2在x ∈[1,4]上恒成立,也就是ax +a 2≤2x 在x ∈[1,4]上恒成立.令t =x ,则t ≥0,且x =t 2,由此可得 at 2-2t +a 2≤0在t ∈[1,2]上恒成立,设g (t ) = at 2-2t +a 2,则只需⎩⎪⎨⎪⎧g (1)≤0,g (2)≤0⇒⎩⎨⎧a -2+a 2≤0,4a -4+a 2≤0,解得 0<a ≤22-2,即满足题意的a 的取值范围是(0,22-2].题型2 能成立问题(1)若在区间D 上存在实数x 使不等式f (x )>A 成立,则等价于在区间D 上的f (x )max >A ;(2)若在区间D 上存在实数x 使不等式f (x )<B 成立,则等价于在区间D 上的f (x )min <B .若存在x ∈R ,使不等式|x -4|+|x -3|<a 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析:设f (x )=|x -4|+|x -3|,依题意f (x )的最小值<a .又f (x )=|x -4|+|x -3|≥|(x -4)-(x -3)|=1(等号成立的条件是3≤x ≤4).故f (x )的最小值为1,∴a >1.即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1,+∞).题型3 恰成立问题(1)若不等式f (x )>A 在区间D 上恰成立,则等价于不等式f (x )>A 的解集为D ;(2)若不等式f (x )<B 在区间D 上恰成立,则等价于不等式f (x )<B 的解集为D .已知函数y =2x 2-ax +10x 2+4x +6的最小值为1,求实数a 的取值集合.解析:由y ≥1即2x 2-ax +10x 2+4x +6≥1⇒x 2-(a +4)x +4≥0恒成立,∴Δ=(a +4)2-16≤0,解得-8≤a ≤0(必要条件).再由y =1有解,即2x 2-ax +10x 2+4x +6=1有解,⇒x 2-(a +4)x +4=0有解,得:Δ=(a +4)2-16≥0,解得a ≤-8或a ≥0.综上即知a =-8或a =0时,y min =1,故所求实数a 的取值集合是{-8,0}.题型4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基本不等式通常用来求最值问题:一般用a +b ≥2ab (a >0,b>0)解“定积求和,和最小”问题,用ab ≤⎝ ⎛⎭⎪⎪⎫a +b 22求“定和求积,积最大”问题,一定要注意适用的范围和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特别是利用拆项、添项、配凑、分离变量、减少变元等方法,构造定值条件的方法,和对等号能否成立的验证.若等号不能取到,则应用函数单调性来求最值,还要注意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已知0<x <2,求函数y =x (8-3x )的最大值.解析:∵0<x <2,∴0<3x <6,8-3x >0, ∴y =x (8-3x )=13·3x ·(8-3x )≤132+-⎛⎫⎪⎝⎭3x 83x 2=163, 当且仅当3x =8-3x ,即x =43时,取等号,∴当x =43时,y =x (8-3x )有最大值为163.设函数f (x )=x +2x +1,x ∈[0,+∞).求函数f (x )的最小值.解析:f (x )=x +2x +1=(x +1)+2x +1-1,∵x ∈[0,+∞),∴x +1>0,2x +1>0,∴x +1+2x +1≥2 2.当且仅当x +1=2x +1,即x =2-1时,f (x )取最小值. 此时f (x )min =22-1.题型5 简单线性规划问题求目标函数在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一般步骤为:一是寻求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二是作出可行域,三是在可行域内求目标函数的最优解,特别注意目标函数z =ax +by +c 在直线ax +by =0平移过程中变化的规律和图中直线斜率关系.简单的线性规划应用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是高考的热点.若不等式组⎩⎪⎨⎪⎧x ≥0,x +3y ≥4,3x +y ≤4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被直线y =kx +43分为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则k 的值是( )A.73B.37C.43D.34解析: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所示:由于直线y =kx +43过定点⎝⎛⎭⎪⎫0,43,因此只有直线过AB 中点时,直线y =kx +43能平分平面区域,因为A (1,1),B (0,4),所以AB 中点M ⎝ ⎛⎭⎪⎫12,52.当y =kx +43过点⎝ ⎛⎭⎪⎫12,52时,52=k 2+43,所以k =73.答案:A题型6 三个二次(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二次方程)问题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三者之间形成一个关系密切、互为关联、互为利用的知识体系.将二次函数看作主体,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分别为二次函数的函数值为零(零点)和不为零的两种情况,一般讨论二次函数主要是将其通过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来讨论,而讨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又要将其与相应的二次函数相联系,通过二次函数的图象揭示解(集)的几何特征.当m 为何值时,方程2x 2+4mx +3m -1=0有两个负根?解析:方程2x 2+4mx +3m -1=0有两个负根,则有⎩⎪⎨⎪⎧Δ=(4m )2-4×2×(3m -1)≥0,-b a =-4m 2=-2m <0,c a =3m -12>0,即⎩⎪⎨⎪⎧m ≤12或m ≥1,m >0,m >13.∴当m ∈⎩⎨⎧⎭⎬⎫m 13<m ≤12或m ≥1时,原方程有两个负根.题型7 不等式与函数的综合问题定义在(-1,1)上的奇函数f (x )在整个定义域上是减函数,且f (1-a )+f (1-a 2)<0,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解析:∵f (x )的定义域为(-1,1),∴⎩⎨⎧-1<1-a <1,-1<1-a 2<1,∴⎩⎨⎧0<a <2,-2<a <2且a ≠0,∴0<a <2,①原不等式变形为f (1-a )<-f (1-a 2). 由于f (x )为奇函数,有-f (1-a 2)=f (a 2-1), ∴f (1-a )<f (a 2-1). 又f (x )在(-1,1)上是减函数,∴1-a >a 2-1,解得-2<a <1.② 由①②可得0<a <1, ∴a 的取值范围是(0,1).题型8 求分式函数的最值求函数y =x 4+3x 2+3x 2+1的最小值.解析:y =(x 4+2x 2+1)+(x 2+1)+1x 2+1=(x 2+1)+1x 2+1+1≥2(x 2+1)·1x 2+1+1=3,当且仅当x 2+1=1x 2+1,即x 2+1=1,即x =0时等号成立.。
新课标人教A版数学必修5全部课件:不等式的性质
要点·疑点·考点 课 前 热 身 能力·思维·方法
延伸·拓展
误 解 分 析
要点·疑点·考点
1.不等式的性质是证明不等式和解不等式的理论基础,通 过本节复习,要求理解不等式的性质,会讨论有关不等式 命题的充分性和必要性,正确判断命题的真假. 不等式有如下8条性质: 1.a>b b<a.(反身性) 2.a>b,b>c =>a>c.(传递性) 3.a>b a+c>b+c.(平移性) 4.a>b,c>0 => ac>bc; a>b,c<0 => ac<bc.(伸缩性) 5.a>b≥0 => n a n b ,n∈N,且n≥2.(乘方性) 6.a>b≥0 => a>nb,n∈N,且n≥2.(开方性) 7.a>b,c>d => a+c>b+d.(叠加性) 8.a>b≥0,c>d≥0 => ac>bd.(叠乘性)
2.掌握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方法,熟悉它的变形过程.用 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作差——变形——定号.其中 的“变形”可以变成平方和,也可以变成因式的积或常数; 有关指数式的比较法通常用作商法,步骤是作商——变形 ——与1比较大小.
返回
课前热身
1.设a<0,-1<b<0,则a,ab,ab2三者的大小关系为 a<ab2<ab ____________. 2.设A=1+2x4,B=2x3+x2,x∈R且x≠1,则A,B的大小关系 为A____B. >
b2
【解题回顾】(1)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步骤是:作差(商)— —变形——判断符号(与“1”比较);常见的变形手段是通分、 因式分解或配方等;常见的变形结果是常数、若干个因式的 积或完全平方式等.应注意的是,商比法只适用于两个正数比 较大小. (2)证法2的最后一步中,也可用基本不等式来完成:
人教a版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分析
人教a版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分析人教A版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是依据中国教育部最新颁布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旨在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
该教材涵盖了高中数学的多个重要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代数、几何、概率统计、函数等。
1. 代数部分:重点介绍了多项式、方程与不等式、数列、复数等内容。
在多项式部分,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多项式的性质和运算规则;在方程与不等式部分,强调了方程的解法和不等式的证明技巧;数列部分则让学生掌握数列的基本概念和求和方法;复数部分则介绍了复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
2. 几何部分:包括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
平面几何部分,教材通过图形的构造和性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立体几何部分,则通过立体图形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证明能力。
3. 概率统计部分:介绍了概率的基本概念、随机事件、概率的计算方法以及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这一部分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函数部分: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包括函数的概念、性质、图像以及函数的应用。
教材通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5. 数学思想方法:教材在各个章节中都融入了数学思想方法的介绍,如归纳法、演绎法、反证法等,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6. 实践活动:教材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如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7. 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教材中,还特别强调了信息技术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如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图形绘制等,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数学教育的要求。
人教A版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通过系统的内容安排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旨在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数学基础,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一数学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一、集合有关概念: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元素确实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公平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拟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Ⅰ〕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Ⅱ〕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言语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 ∈R| x-3>2}或{x| x-3>2} 〔3〕图示法〔文氏图〕: 4、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 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 R 5、“属于〞的概念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如: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 记作 a ∈A ,相反,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 a ∉A 6、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无限集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3.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二、集合间的根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就说两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为集合B 的子集,记作A ⊆B注意: 有两种可能〔1〕A 是B 的一局部,;〔2〕A 与B 是同一集合。
人教A版新课标高中数学
人教A版新课标高中数学人教A版新课标高中数学是依据中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编写的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
该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而选修部分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选择。
必修部分包括以下内容:1. 集合与函数:介绍集合的概念、运算以及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几何:包括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
3. 代数:涵盖多项式、方程和不等式等内容,强调代数运算和解法的掌握。
4. 概率与统计:介绍概率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以及概率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数列与极限:探讨数列的性质、极限的概念以及无穷级数等,为高等数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选修部分则包括:1. 微积分初步:介绍导数、微分、积分等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和运算,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数学工具。
2. 线性代数初步:包括矩阵、向量空间和线性变换等内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必修概率与统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概率分布、期望值、方差等概念。
4. 离散数学:涉及图论、组合数学、逻辑与集合等,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5. 几何与拓扑:探讨欧几里得几何、非欧几里得几何以及拓扑学的基础概念。
新课标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探究学习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同时,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的信息技术工具,如计算机软件和在线资源,以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高三数学基本不等式知识点分析人教新课标A版
基本不等式目标认知学习目标:1、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和几何解释,在熟练掌握基本不等式的基础上,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会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不等式.2、通过实例探索抽象基本不等式,应用基本不等式建立数学模型.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弄清基本不等式的结构特征,熟悉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和证明不等式难点:创设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环境及在应用问题中能够准确把应用问题转化为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数学问题。
知识要点梳理知识点一:基本不等式1、如果那么当且仅当a=b时取“=”号).2、如果那么(当且仅当a=b时取“=”号).3、如果那么(当且仅当a=b时取“=”号).4、如果,那么(当且仅当时取“=”号)5、如果,那么(当且仅当时取“=”号)6、若a1,a2,……,a n∈R+,则(当且仅当a1=a2=……=a n 时取=号)。
知识点二:基本不等式的应用1、基本不等式的功能在于“和积互化”。
(1)、若所证不等式可整理成一边是和,另一边是积的形式,则考虑使用平均不等式;(2)、若对于所给的“和式”中的各项的“积”为定值,则“和”有最小值,对于给出的“积式”中的各项的“和”为定值则“积”有最大值。
2、利用两个数的基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各项都是正数;(2)、和(或积)为定值;(3)、各项能取得相等的值。
3、基本不等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应用时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1)、先理解题意,设变量,设变量时一般把要求把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变量定为函数,(2)、建立相应的函数关系式,把实际问题抽象为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3)、在定义域内,求出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4)、写出正确答案.规律方法指导1.不等式的应用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会应用不等式的证明技巧解有关不等式的应用题;利用不等式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求函数的最值。
2. 二元基本不等式有将“和式”转化为“积式”和将“积式”转化为“和式”的放缩功能,常常用于比较数(式)的大小或证明不等式,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分析不等式两边的结构特点,选择好利用基本不等式的切入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3】 f(x)=ax2+ax-1在R上满足f(x)<0,则a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 解析 (1)当a=0时,f(x)<0恒成立,故a=0符合题意;
(2)当 a≠0 时,由题意得:aΔ<=0a2+4a<0 ⇔a-<40<a<0 ⇔
-4<a<0,综上所述:-4<a≤0. 答案 (-4,0]
4.求目标函数最优解的两种方法 (1)平移直线法.平移法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其基本原 理是两平行直线中的一条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 相等; (2)代入检验法.通过平移法可以发现,取得最优解对应 的点往往是可行域的顶点,其实这具有必然性.于是在选 择题中关于线性规划的最值问题,可采用求解方程组代入 检验的方法求解.
⇔x1- <-2 13-2<x<71或+2x>3-,1+2
7 .
所以
7-1 2 <x<
3+1 2.
【例5】 已知f(x)=x2-2ax+2(a∈R),当x∈[-1,+∞)时, f(x)≥a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解 法一 f(x)=(x-a)2+2-a2,此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 轴为x=a. ①当a∈(-∞,-1)时,f(x)在[-1,+∞)上单调递增, f(x)min=f(-1)=2a+3. 要使f(x)≥a恒成立,只需f(x)min≥a, 即2a+3≥a,解得-3≤a<-1; ②当a∈[-1,+∞)时,f(x)min=f(a)=2-a2, 由2-a2≥a,解得-1≤a≤1. 综上所述,所求a的取值范围为-3≤a≤1.
专题二 恒成立问题
对于恒成立不等式求参数范围问题常见类型及解法 有以下几种
(1)变更主元法: 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确定合适的主元,一般知道取 值范围的变量要看作主元. (2)分离参数法: 若f(a)<g(x)恒成立,则f(a)<g(x)min. 若f(a)>g(x)恒成立,则f(a)>g(x)max. (3)数形结合法: 利用不等式与函数的关系将恒成立问题通过函数图象 直观化.
【例4】 设不等式2x-1>p(x2-1)对满足|p|≤2的一切实数p的取 值都成立,求x的取值范围. 解 令f(p)=2x-1-p(x2-1)=(1-x2)p+2x-1,p∈ [-2,2],可看成是一条线段,且使f(p)>0对|p|≤2的一切实 数恒成立. 所以ff-2>20>,0. 即22xx22- +22xx- -13<>00,
5.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把握三个条件 (1)在所求最值的代数式中,各变量均应是正数(如不是, 则需进行变号转换); (2)各变量的和或积必须为常数,以确保不等式一边为定 值,如不是,则要进行拆项或分解,务必使不等式一边的 和或积为常数; (3)各变量有相等的可能,即相等时,变量有实数解,且 在定义域内,如无,则需拆项、分解以使其满足上述条件 或改用其他方法.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方法 (1)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或≥0,<0,≤0)(其中 a≠0)的求解,要联想两个方面的问题:①二次函数y= ax2+bx+c与x轴的交点;②方程ax2+bx+c=0的根. (2)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其Δ=b2-4ac, 则方程的根按照Δ>0,Δ=0,Δ<0可分为三种情况.相应 地,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 也分为三种情况.因此,可分三种情况讨论对应的一元二 次不等式ax2+bx+c>0(或≥0,<0,≤0)(a>0)的解集.
本章归纳整合
知识网络
要点归纳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是不等式这一章内容的理论基础,是不等式 的证明和解不等式的主要依据.因此,要熟练掌握和运用 不等式的八条性质: ①a>b⇔b<a; ②a>b,b>c⇒a>c; ③a>b⇔a+c>b+c; ④a>b,c>0⇒ac>bc;a>b,c<0⇒ac<bc; ⑤a>b,c>d⇒a+c>b+d; ⑥a>b>0,c>d>0⇒ac>bd; ⑦a>b>0⇒an>bn; ⑧a>b>0⇒n a>n b.
专题一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与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
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要善于联想两个方面的问题: ①相应的二次函数图象及与x轴的交点,②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 的实根;反之,对于二次函数(二次方程)的问题的求解,也要善 于联想相应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与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 (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及与x轴的交点).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几何意义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几何意义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 的平面区域.一般地,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在平面 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Ax+By+C=0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 平面区域.区域不包括边界时,边界直线(Ax+By+C=0)应 画成虚线. (2)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判定 对于在直线Ax+By+C=0同一侧的所有点(x,y),实数Ax+ By+C的符号相同,所以只需在此直线的某一侧取一个特殊 点(x0,y0),根据实数Ax0+By0+C的正负即可判断不等式表 示直线哪一侧的平面区域,可简记为“直线定界,特殊点定 域”.特别地,当C≠0时,常取原点作为特殊点.
【例1】 若关于x的不等式ax2-6x+a2<0的解集是(1,m),则 m=________. 解析 因为 ax2-6x+a2<0 的解集是(1,m),
所以 1,m 是方程 ax2-6x+a2=0 的根,
m>1, 且 m>1⇒1+m=a6,
1·m=a
答案 2
⇒ m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2. ,
【例2】设不等式x2-2ax+a+2≤0的解集为M,如果M⊆[1,4],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 M⊆[1,4]有两种情况: 其一是M=∅,此时Δ<0;其二是M≠∅,此时Δ=0或Δ>0, 下面分三种情况计算a的取值范围. 设f(x)=x2-2ax+a+2, 则有Δ=(-2a)2-4(a+2)=4(a2-a-2), (1)当Δ<0时,-1<a<2,M=∅⊆[1,4]; (2)当Δ=0时,a=-1或2; 当a=-1时,M={-1}⃘[1,4]; 当a=2时,M={2}⊆[1,4]. (3)当Δ>0时,a<-1或a>2. 设方程f(x)=0的两根x1,x2,且x1<x2, 那么M=[x1,x2],M⊆[1,4]⇔1≤x1≤x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