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范例(2018年优秀范文6篇)
生态农业论文范例(2018年优秀范文6篇)现代生态农业是依据生态学、经济学的原理,采用了当代科学技术成果和当代管理的手段,结合传统型农业的实践经验建立起来的,并能提高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建设是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平稳的发展、高效利用农业资源、农民生活水平质量得到显着提高的必经之路。
希望以下6篇态农业论文对你有所帮助。
范文第一篇题目: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研究摘要:从财政政策视角出发,通过各种财政方式增加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保障与支持力度,逐步改善我国农业生产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环境发展,不但可以推动"三农";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而且能够更好更快地促进新农村建设。
本文拟从财政政策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出发,分析当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财政政策问题,探讨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路径,旨在推动我国生态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财政政策;惠农政策生态农业主要是依据生态发展规律与生态学原理,通过现代化管理方式、科技成果以及农业发展经验等构建起来的农业发展模式,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存的特征。
然而,影响生态农业建设的因素也很多,财政政策支持就是其中尤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目前我国针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呈上升状态,但依然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与瓶颈问题。
由于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不完善,致使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困境,如财政观念落后、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自身问题等。
因此,为加快推动生态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进而充分发挥国家的财政宏观调控职能。
一、财政政策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必要性(一)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的要求。
根据商务部实际调查结果,我国近90%的农畜产品出口企业都不同程度受到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损失额度达到每年90亿美元。
当前国际市场通行的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发起的保护农产品贸易的一种合法手段,目的是为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生产论文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
农业生产论文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之一,而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论文将探讨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的重要性,以及可行的方法与策略。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农业生产活动所涉及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的系统。
它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生态服务,还维系着生物多样性、土壤健康和水资源供应等关键功能。
因此,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对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健康至关重要。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问题与挑战农业生态系统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与挑战。
首先,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了水体和土壤污染,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此外,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和灌溉等因素也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了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
三、农业生态系统保护的方法与策略为了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系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和策略:1. 推广有机农业:有机农业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依赖,通过利用天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来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2. 水资源管理:合理规划和管理灌溉水资源,减少水的浪费,确保水资源合理分配,并防止水污染。
3. 土地保护与恢复:加强土壤保护,采取措施防止土壤侵蚀和退化,并通过土壤改良措施来恢复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
4. 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农田生态廊道和保护区,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物种多样性的保护。
5. 智能农业技术应用: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
四、农业生态系统恢复的案例研究为了验证上述方法与策略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下是一些农业生态系统恢复的成功案例研究:1. 中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中国政府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通过恢复退耕地的植被覆盖,改善了土壤质量、水文循环和生物多样性。
2. 欧洲河流生态系统恢复项目:欧洲多国开展了一系列河流生态系统恢复项目,通过生态工程、水资源管理和溪流整治等措施,改善了农业流域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论文
摘要: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和变化规律的农业应用学科。
我国农业生态学具有深厚古老的农业传统背景和基础,是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指导下,总结各种农业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它科学地处理了人类农业、环境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其目的在于实现农业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同步、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农业、生物多样性1 我国农业生态学发展简史根据我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和实践,按其发展规模、发展水平综合效益等可分为3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发展阶段与广泛推广阶段。
农业生产的生态观点和系统思想可以追溯到农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生态现象产生了原始的生态学概念,不断积累了丰富的生态知识。
《吕氏春秋》中记载:“夫稼, 为之者人也, 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齐民要术》指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荀子·五制篇》指出:“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等。
在这一漫长过程中,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均处于不自觉的萌芽状态,农业发展水平很低,无法形成规模经营, 处于一种散乱的状态,产量效益是农业发展的最高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迅速, 到20世纪80年代粮食问题基本得以解决。
但随之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70~80年代出现的世界性“五大危机”: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资源枯竭、能源不足、环境污染,都为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动力,人们迫切希望通过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的发展来从根本上解决上述诸多问题。
我国农业生态学的兴起就是在我国农业发展陷入了环境与发展两难选择之时,基于我国国情,充分考虑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而提出的一条可行的道路。
社会的需求是推动农业生态学产生和发展的源动力, 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则使得这一学科更加丰富和完善,如30年代由贝塔朗菲提出的系统论, 40年代由香农创立的信息论等,都为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论文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论文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涉及到农业种植、养殖、水资源保护、土壤保护等方面,本文将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农业污染防治、农业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虽然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但同时也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将面临严重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将受到严重制约。
其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土地面积却相对较小,粮食生产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如果农业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将会对粮食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最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对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对土壤质量、水质量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加剧生态环境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健康和生存造成威胁。
二、农业污染防治农业污染是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农业污染,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
农业废弃物处理。
农业废弃物的堆肥化和有机肥的利用是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有机肥的加入,可以使土壤变得更加肥沃,提高土壤的水力性、透气性和保水性,有助于促进植物生长。
农业耕作技术改进。
对于固定农田,可以采用轮作、留茬、措施等方式改善土壤,促进农作物生长,减少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品的使用,降低农业环境污染。
科学用肥。
正确使用肥料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
科学配比和使用肥料能够充分发挥肥料的作用,减少化肥的使用,避免因肥料过量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
三、农业资源节约利用农业资源的节约和利用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农业生态论文-农业论文_5
农业生态论文■农业论文农田水利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本文作者:贺祺彦单位:湖南省水利工程管理局绪言农业生态系统是具有明显人为影响.输入与输出量较大的非闭合系统(开放型•耗散型)。
该系统是以种植业为主,是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的复合系统,它的形成受地形.地貌.气候.技术•经济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具有特定的生物群落和结构特点。
农田水利工程是农田生态系统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农田灌溉.排水.降渍和防洪,调节农田水分状况.保持水土的人工工程;其建筑规模小,但分布范围较广.数量众多。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
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应该从环境水利的角度出发,不能仅仅考虑其保证粮食安全的水利功能,还有保护国土资源.景观. 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功能。
但由于传统水利观念的影响和生态环境理念的缺乏,普遍认为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就是简单的混凝土堆砌,于是出现了渠道.沟道.田间道路甚至田境都混凝土化,填河开山,大量平田整地,认为这就是现代农业,而不注重生态农业环境的建设。
在如今大投入的农田水利建设屮,不可避免要改变原来的地形地貌或造成农田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背景的不良变化会改变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与转化途径,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因此,如何协调农田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Z 间的良好关系,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其重要。
1灌溉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过度灌溉带来面污染问题。
适量的灌溉可以加速有机化合物的溶解,便于作物的吸收利用;但过量的灌溉水会通过对农田土壤的冲蚀.淋溶,将泥土颗粒. 矿物质.无机物离子.细菌病毒.农药.化肥等排入河流或湖泊而引起下游和容泄区的地表水污染。
大量化肥•农药的施用,对传统的灌溉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因此,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方式,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是农业与环境生态发展的根本。
节水灌溉工程不但节水.节地.提高农产品品质,减轻农业面污染的发生,而且大大地减少了蚊子和钉螺的繁殖。
节水灌溉还可以提高水温. 地温,在日照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节水灌溉比深水灌溉平均每天提高水温1°C,增加土壤含氧量,使水稻根系发达,抗倒伏,还可以充分发挥肥效•药效。
农业生态论文-农业论文_1
农业生态论文-农业论文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状况与解决途径本文作者:韩茜.王健.周瑾单位: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1河北省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的现状分析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为促进补偿活动.调动生态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是实现和谐社会生态的途径。
基于此,笔者设计了河北省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的问卷,调查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81份,有效率为96.2%。
此次调查范围广,河北省11个地区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样本分布;调查对象广泛,能较好地反映出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现状,问卷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制约河北省农民生产的自然风险种类较多,具体而言,由气候异常产生的干旱.洪涝.冰雹.霜冻等气象灾害与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最为严重,旱灾.水害尤甚;对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威胁较大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水土流失.泥石流等生态灾害;由环境污染带来的环境灾害正逐渐成为农民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灾种;地质灾害对河北省农业生产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制约河北省农业生产的因素除了自然因素还有人为因素与之交织。
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大面积的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形成了“经济社会落后生态环境恶化经济社会落后”的恶性循环,造成了河北省生态环境的恶化;另外,随着河北省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城镇建设挤占耕地现象分严重,过度开发土地资源等,也加剧了自然灾害暴发的频度.范围和强度。
正因为河北省存在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影响的灾害,对农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必须对农户进行农业生态环境补偿。
调查中发现,农户认为应该补偿的主要领域如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农户认为政府补偿的领域大部分在土壤(61.09%),农户主要以耕作为主,所以希望政府在之前给予补贴,在受灾之后通过政府财政.保险公司.金融机构等途径得到一些补偿。
从目前河北省实施的生态环境补偿相关政策来看,很多都是短期性的,缺乏一种持续和有效的生态环境补偿政策和完善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农业生态论文-农业论文_111
农业生态论文-农业论文农业生态环境防护与完善途径本文作者:宋余庆当前,我国农业环境污染的治理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虽然一些地方制定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政策措施,但农业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既有来自外部的污染,即水污染和垃圾污染,也有来自农业自身的污染,包括化肥.农药等滥用造成的农用物资污染。
为了适应新时代生态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亟需建立一套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改良发展体系。
一.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发展规模农业。
改革原有的一家一户农业生产模式,对农业生产进行统筹管理,全面规划和引导农业朝着现代化生态农业的道路前进。
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实施规模农业。
二.建立地区水土和农产品理化指标客观评测体系。
农业部门广泛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关键位点,并定期对这些位点的空气.水.土壤.农产品和畜产品的各类理化指标进行检测,建立水土和农产品理化指标的客观评测体系,并以此来客观.动态.全面地评价各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整体水平。
三.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公共宣传和教育体系。
建立关注农业生态环境的宣传工作机制,让广大公众对农业生态环境概念和体系有一个全面.客观的理解,适当公布水土和农产品理化数据中的污染指标,增强公众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公众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思维习惯;每年通过网络向公众公布本地区各类水土农产品的理化品质指标,将取得的成绩与大家共享。
四.完善机制,杜绝农业的污染。
针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有关部门要制定专门办法,杜绝农业对环境的污染。
如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不得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乡镇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问题,严格落实政府检测污水和废弃物的责任主体,建立污染物排放的实时监测机制。
五.建立绿色植保服务体系,解决农业生产中滥用化肥和农药的现象。
建立农业绿色植保服务体系,制定工作目标,为农业生产提供全程绿色植保技术服务.农产品.土壤和水的质量及农残检测服务。
生态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摘要: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环境的恶化,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所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的耕作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对生态农业的定义、原则、技术及其与传统农业的比较进行探讨,并分析生态农业对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和农业可持续性的影响。
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农业模式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农药的过度使用、土地的过度开垦和水资源的浪费等问题已经成为了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的耕作方式,被视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生态农业的定义和原则生态农业,顾名思义,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的一种农业模式。
它旨在最大限度地模拟和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以保持土壤的健康、减少农药使用量和减少土地的侵蚀和水资源的浪费。
生态农业的原则包括保护自然生境、尊重生物多样性、促进循环利用和保持土壤的质量。
三、生态农业的技术为了实现生态农业的原则,农民们采用了各种技术和方法。
首先,他们利用有机肥料代替化学肥料,从而减少土地污染和农药残留。
其次,他们采用生物防治方法,例如引入天敌来控制农田中的害虫。
此外,他们还通过轮作和间耕等措施来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结构。
最后,他们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和高效灌溉技术来节约水资源。
四、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比较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生态农业可以显著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其次,生态农业的种植方式可以改善土壤的质量和结构,从而提高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此外,生态农业还能够保护农田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并促进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五、生态农业对环境保护的影响生态农业对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生态农业减少了对地下水的污染,保护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生态农业通过减少土地的侵蚀和水资源的浪费,保护了土壤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
此外,生态农业通过保护农田周围的生物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农业生态学论文-生态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农业生态学论文-生态学论文-生物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对其调节控制的规律,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农业生态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探讨农业生态学这个课题有所帮助。
农业生态学论文优选范文10篇之第一篇:我国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研究摘要:将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融合起来,对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进行建设,是促进两者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于其产业链建设,由多种开发因素构成,需正确把握其建设关键。
本文从生态农业及农业生态旅游概念入手,指出我国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融合的意义,并提出依托生态农业对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进行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融合;产业链;进入21世纪后,世界旅游发展开始趋向生态旅游。
随着我国大众生态意识的提高,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逐渐进入人们视野,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两者结合与产业链建设成为我国热点。
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项新的旅游活动,以生态农业为依托,不仅贴近自然,并且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促进旅游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从生态农业的视角来看,旅游为其系统内部的流动,隶属生态农业活动的一部分;从农业生态旅游的视角来看,其主要帮助游客感受生态农业环境与自然的和谐。
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依托生态农业对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进行建设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1 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的概念界定1.1 生态农业概念生态农业,是一种在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基础上形成的现代化高效农业。
当然,生态农业同样离不开传统农业的有效经济,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同时,还融入了现代管理手段,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率,而且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
生态农业要求将粮食发展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结合起来,实现大农业的发展与其它产业的结合,形成一种多层次、结构与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
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作物环境及生态2013级XXX(13173050xx)摘要:将农业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的物质、能量与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对其调节控制规律,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问题,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构成了农业生态学本身及其研究内容。
本文将从农业生态学课程学习内容、我国部分农业生态现状及对策、以及农业生态学与土壤学之间的联系,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学习与探讨。
关键词:农业生态学;生态学;生态问题;土壤学Abstract:the agricultural biological survival, activity, reproductive needs of material,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 as a whole, method using theory and ecology theory, interaction, co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living organisms and their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conomic environment on the regulation law, analysis of ecological research in agriculture discussion on coordin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ystem, component structure and function,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gricultural ecology composed of itself and its research contents. Contact the learning content, from the agricultural ecology course in our country agriculture ecological problems, as well as between agricultural ecology and soil science, three aspects of in-depth study and discussion.Key words:Agricultural ecology; ecology; ecological problems; Soil Science农业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
生态农业发展论文(7篇)-生态农业论文-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发展论文(7篇)-生态农业论文-农业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第一篇: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开发模式与发展摘要:介绍了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运行和经营现状,探讨了倘甸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以及生态开发模式,对倘甸龙骧农业主题公园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施与管理策略,以期为实现倘甸龙骧农业主题公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可持续1引言生态农业观光园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有效地附加了生态旅游观光的功能,使现代农业不仅具有农业生产性功能,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功能,因此生态农业观光园便产生了。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把农业、生态以及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的经营模式,吸引游人前来观赏、体验、度假、购物、科学考察、科普教育等一系列活动的新型旅游目的地。
2倘甸龙骧农业主题公园的开发模式倘甸镇洗勺村村民历史上世世代代以从事单一的农业生产为基本生产生活方式。
然而随着倘甸龙骧农业主题公园园区的成功开发和运营,在改变其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注入现代新农村的经营理念的基础上,吸纳大量的本地居民作为参与本项目运营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采用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方式带动当地村民的经济增长。
在以社区为主体的多方参与下,逐步转变社区现有劳动力资源现状,促进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通过签署合作协议,明确政府、公司、社区群众三方的责任和义务,让社区民众广泛参与到园区的建设和管理之中,形成了“政府主导、公司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
2.1政府主导政府的决策和定位是与农业发展有关的关键变量。
生态农业的发展成为一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人类基本的生存和文明进步问题的必然选择,政府应担当起更为积极的角色。
农业生态学结课论文
农业生态学结课论文第一篇:农业生态学结课论文浅谈农业生态学的发展与展望摘要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和变化规律及调节控制的生态学重要分支学科,是一种农业应用性学科。
它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基础作用、综合作用、带动作用、关键作用和渗透作用。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产生期、发展期, 目前已迈入完善期。
而新世纪的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会越来越突出,农业生产的需求会越来越紧迫,这就要求农业生态学走高效持续的模式,为推动生态农业建设是实践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农业生态学发展展望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包括农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其目标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安全、高效,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并最终达到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农业生态学在现代农业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多方面的作用。
20世纪农业生态学有了较快发展,进入新世纪,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又面临新的机遇。
1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地位和作用1.1 基础作用农业生态学的基础作用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农业生态学揭示的规律(如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规律,生物与环境互适互作规律,生物物种间的相生相克规律等)是农业科学的最基本规律,是学习和研究其他农学学科的基础;其次, 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 如“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等,是指导农业生产实践的基础;第三,任何从事农业科技的教学、科研、生产、推广和行政管理人员,都应具有农业生态学的思维方式、方法和基本知识。
否则,在生产实践中行不通。
1.2 综合作用农业生态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1)农业生态学知识的综合性。
在研究农业生态学规律时,除应具有较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知识外,还应具有物理学、化学、数学、土壤学、气象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畜牧学、林学、水产学、园艺学、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同时还要运用历史、经济、政治、地理、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农业模式分析---以黄河三角洲为例摘要: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它具有高效性、多样性、综合性持续性等特点。
我国的生态农业具有十大典型模式。
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关键字:生态农业,现代化农业,典型模式,生态效益1.1生态农业的简介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1]。
1.2生态农业的基本内容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作为“石油农业”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概念,被认为是继石油农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主要是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 2 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
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不仅避免了石油农业的弊端,并发挥其优越性。
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
它既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合体,又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和高效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体系[2]。
1.3生态农业的特点(一)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二)多样性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三)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四)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3]。
1.4生态农业的模式类型3(一)时空结构型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是在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佳。
具体有果林地立体间套模式、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农户庭院立体种养模式等。
(二)食物链型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的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工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等。
(三)时空食物链综合型这是时空结构型和食物链型的有机结合,使系统中的物质得以高效生产和多次利用,是一种适度投入、高产出、少废物、无污染、高效益的模式类型。
1.5我国十大模式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2002年,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专家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
这十大典型模式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套;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生态种植模式;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生态渔业模式;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设施生态农业模式;观光生态农业模式[4]。
1.6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虽然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1、理论基础上不完备。
42、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3、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
4、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
5、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6、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
7、推广力度不够[5]1.7黄河三角洲的生态农业经济建设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开发建设,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基础支撑,对于修复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黄河三角洲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土地资源丰富。
丰富的土地资源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最有利条件,为发展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2)生物资源多样。
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有利于特色农业发展。
(3)生态环境独特。
黄河三角洲地区多类型生态系统交错分布,有利于发展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
同时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具备了较好的物质基础:(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较高。
(2)生态农业建设力度大、发展快。
(3)涌现出一批农业区域特色明显的发展典型。
区内各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努力培植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为黄河三角洲高效农业发展探索了路子。
但是它的劣势也不容小觑,首先淡水资源缺乏,随着国家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发战略的实施,它将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再次,荒碱地面积大,开发治理成本高,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任务十分艰巨。
当然农业投入不足也是一大难题,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和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亟待加强。
总而言之,黄河三角洲区域资源优势明显,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几点:(1)开发保护并重,生态高效兼顾。
(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3)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发展一定要明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
(4)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会参与[6]。
1.8总结5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
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7]。
参考文献[1]章家恩,骆世明.农业生态安全及其生态管理对策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4,23(6):59-62.[2]吴国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探析[J].生态经济,2001.(8):22-25.[3]吴国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研究-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22(4):26-30.[4]吴国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3):227-233.[5]张义丰,王又丰,刘录样等.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研究进展与思考[J].地理研究,2002,21(3):305-312.[6]胡宝清,廖赤眉,严志强等.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J].农村生态环境,2003,19(2):16-19.[7]郭观林,周启星.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5):823-828.合理的生产布局。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作为“石油农业”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概念,被认为是继石油农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主要是通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
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不仅避免了石油农业的弊端,并发挥其优越性。
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
它既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合体,又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和高效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体系[2]。
1.3生态农业的特点(一)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二)多样性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