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经典语录
温铁军:耕地为什么不能私有化
温铁军:耕地为什么不能私有化今天我们的主流经济学家们告诉人们:只有土地私有化,中国的农业才能参与国际竞争。
就我看来,你就是把中国农村的土地私有化一万遍,也参与不了国际竞争。
我们的官员和学者们在美国考察农场,一般是去现代化大农场,看人家的GPS卫星定位、大机械作业。
他们没有一个像我那样,去考察中小农场的破产原因。
美国的农场主也破产,为什么破产?主要原因是规模不足!平均400公顷以上规模才有收益!那么我们中国农村土地户均规模0.5公顷,何年何月才能达到美国农场赢亏基本持平需要400公顷的水平?土地的“福利化”趋势与相关制度安排土地制度不仅是农村制度变迁研究的首要问题,而且无论其变迁形式是激烈的战争还是温和的改良,最终形成的制度内涵总之是相对稳定的。
人们如果对建国以来的土改、大包干、“延包”这三次有本质上相似之处的制度安排的认识不清晰,往往会把复杂的农村社会经济问题简单化,进而对土地制度变革寄予急功近利式的过高期望,从而忽视更为艰苦细致的农村组织、制度的创新……一、家庭承包制=“均分制+定额租”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是由内生性的因素决定的,与中国的“小农村社经济”这种经济类型高度相关。
1、基本国情矛盾──人地关系的高度紧张小农村社经济与中国“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这个基本国情矛盾相辅相成。
上下5千年的农业中国,由于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在土地资源被高度开发的基础上,支撑了人口的不断增长。
早在13世纪初叶的宋朝,中国人口南北合计突破1亿,那时就已经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
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人口已超过4亿。
其后百余年人口数量稳居世界第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人口已经超过5亿,虽然也通过垦荒造田,一度使耕地面积增加,但50-60年代人口政策失误造成人口超过8亿,在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人口增加的绝对值过大的作用下,任何政策都已经不可能根本扭转人均耕地面积下降的趋势。
因此,令我们自豪的农业文明史给今人留下的最大问题,就是不可能解决、只可能缓解的基本国情矛盾──人地关系高度紧张。
温铁军乡村振兴文字文稿
温铁军乡村振兴文字文稿
标题:温铁军谈乡村振兴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乡亲们:
大家好!我是温铁军,对乡村振兴事业怀有深深的热爱。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刻,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乡村振兴事业走向新的辉煌。
1. 倡导乡村振兴理念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文化传承、社会和谐的问题。
我们要倡导一种全面、可持续的乡村振兴理念,注重发挥农村独特的文化、人文资源,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底蕴。
2. 发展特色产业
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资源和优势。
我们应该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3. 引入现代科技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通过智能农业、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让农业更科学、更高效,为乡村带来新的活力。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我们要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吸引更多人才留在乡村发展。
5. 传承乡土文化
乡村振兴不能忽视文化传承。
要通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传统节庆,激发农民的文化自信心,传承好乡土文化,让乡村成为文明传统的守护者。
6. 增强农民群众参与感
乡村振兴是全体农民的事业,要增强农民群众的参与感。
通过建立有效的农民自治组织,让农民更好地参与乡村事务管理,共同推动
乡村振兴取得更大成就。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事业正迎来新的机遇。
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创造一个繁荣、美丽的乡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温铁军:莫让私有化摧毁乡土社会
温铁军:莫让私有化摧毁乡土社会作者:暂无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4年第7期文温铁军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前院长关于土地私有化的问题,目前经济理论界呼声比较高。
显然,这个提法的依据是西方经济学的逻辑,本身有其符合经济理性的一面,因为私有产权确实最能够平滑地在市场上交易;所以私有化是市场化的前提。
随之而来的,市场化会形成由“看不见的手”来促进土地的规模化,这就可能形成农业的规模效益,进而促使农业产生更高的收益,也就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的竞争力。
需要注意的是,不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是否合理,那些盲目照搬西方经济制度,践行“私有化+市场化”教条的发展中国家大多深陷于“发展陷阱”无法自拔,目前尚找不到能够单纯依靠土地规模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来成功解决本土贫困加剧和粮食危机问题的成功范例。
东亚土改的成功经验我们只要把整个亚洲大陆作为原住民人口大陆观察就会发现,亚洲各国到现在为止无论自称何种制度基本上还是小农经济,土地规模化的程度都非常低,以美国那种大农场模式运作的亚洲国家只有千岛之国菲律宾,那还是殖民地时代的遗留产物,并且由于本地原住民的土地权力不被外来殖民者承认,因此即便在全国形成了二三十个大的家族性农场,土地所有权也并不为本国原住民所有。
我们最近在做联合国支持的一个项目,专门研究为什么多数发展中国家始终走不出发展陷阱,通过调查发现了一些问题。
拉丁美洲的农业资源非常丰富,但主要是由跨国公司控制的,不会给当地贫民提供粮食的安全保障,更多的是考虑在国际食物市场盈利,因此尽管大宗作物是在拉美当地种植,但收益却在华尔街。
例如,厄瓜多尔是世界著名的香蕉之国,但香蕉贸易、物流和结算都不在国内,农产品作为原材料都被跨国公司拿走了,也就没有当地加工业的发展条件,国内食品价格就高于国际市场;相关的另外一个后果是,跨国资本的收益在国外,厄瓜多尔老百姓几乎没有条件形成有规模的存款,当然也就没有金融投资能力;最终是国家金融破产,全国改用美元作为流通货币。
温铁军:听见另一种声音,从农业1
温铁军:听见另一种声音,从农业1.0到农业4.0(五)
科技的进步是近年来特别快速的,其中最显著的一个例子就是从农业1.0到农业4.0的的变化,给农业和农户带来的质的飞跃。
从农业1.0到农业4.0,不仅仅是技术工具的升级和用途的人为改变,同时也提出了新的农业经营理念和技术,给农业带来了全新的变化。
从农业1.0到农业4.0,最大的变化在于科技的应用,如数字化技术、传感器技术、机器人技术、无人机、可持续农业等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农业领域。
采用这些科技,可以精准调控农民的生产行为,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效率,也有利于建立农民的新生产模式,更可以对农业气象、土壤养分、生物医药等多种领域产生作用。
科技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精细化管理,改善下降的生产效率,防止病虫害以及种植失败,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把科技用到农产品上,也可以为农民提供新型产品,更可以提高农产品价值,从而带给农民更多收益。
农业4.0将为农业带来新的机遇,也将农民从以往的传统农业经营方式解放出来。
农民们究竟要如何来利用这些好处,只有自身的顽强拼搏了。
只有不断学习和运用科技,才能实现农业的新一轮发展。
温铁军
温铁军根植乡土中国的思想者作者:陈叶军王海珍来源:《中华儿女》2013年第17期他,出身于典型的高校知识分子家庭,却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并且把“三农问题”研究从国内拓展到国际。
他,通过对实践得来的各种详实数据、客观事实提炼出来的经验总结获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并通过理论研究使之升华。
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温铁军,一位行走在中国乡土社会的思想者。
理论联系实际、为人民做学问,这两者互相促进,在他的学术活动中鲜活体现。
心系人民,脚踏实地,温铁军的学问不是在书斋里完成的,而是用脚“走”出来的。
他行走在中国和第三世界的田间地头进行各种调研和实验,为三农可持续发展和乡土文化传承鞠躬尽瘁。
只许我给人不许人给我7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温铁军办公室。
盛夏酷暑,窗外蝉鸣嘶嘶,艳阳高照。
墙上没有字画,挂着一面面基层组织赠送的锦旗,为感谢他在乡村建设、三农研究中的热忱与贡献,其中河北省枣强县芍药村党总支赠送的锦旗上写着:倾心描绘新农村蓝图,无私关爱芍药村发展。
还有些类似的匾额锦旗,收藏在年轻人手里。
接受采访之前,温铁军刚刚参加完一场研讨会。
下午3点多,温铁军背着包匆匆走进办公室,与正在等候的学生们随意地打了个招呼,就马上进入了正题。
这是一次暑假期间研究生下乡调研的汇报,探讨的是华西村与大邱庄产业资本原始积累的比较研究。
记者也当了一回学生,参与了讨论。
作为坚持实事求是的学者,温铁军一直要求学生深入基层调研,他的学生石嫣表示,在农村待几个月后觉得思想很充实,写出来的文章接地气!诚然,这个即使到美国进修也要下农场去接地气的学生被社会广泛认可,不仅常常被海内外媒体报道,学术文章也在海外发表了。
“温教授不做精英把玩的学问,而是做大众听得懂的学问。
”温铁军8年前的博士生刘海英说。
扎扎实实深入研究,勤勤恳恳服务群众,这绝不是官方话语,而是对温铁军真实状态的描述。
“只许我给人,不许人给我”,这是温铁军践行的处世格言。
温铁军论三农
改革从农村肇始。
三十年来,农村领域的一举一动一直牵涉全社会的神经。
在改革三十周年的关口,农村改革发展仍然是决策者关心的重点。
从“粮食问题”、“土地问题”到“农业问题”,再到“三农问题”,三十年来人们对农村问题本质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
“大凡了解农村基层的政策研究人员从来都坚持认为,农村问题主要是宏观方面的问题。
”近日,“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专访,从宏观政策与农村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农村三十年来的变迁。
1、两个10年完成地方工业化《第一财经日报》:回顾改革开放30年以来,你认为农村发展受什么因素影响?什么原因引发了“三农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显性化?温铁军:我历来强调,“三农”问题主要产生于宏观政策的影响。
具体可从三次大规模的土地征占和宏观政策的相关性来分析。
第一次,1984年前后,在1979~1980年的经济压力下采取的财政分级承包在全国施行,客观上导致当时追求地方财政收益的地方政府启动了地方工业化,以乡镇企业直接地大规模占有土地作为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因为地方没有资本,几乎所有乡镇企业都是高负债的。
事实上,土地从农业用地的资源形态转变为工业用地的资产形态,没有办任何手续,其中资产的转移形成的增值收益抵补了高负债的乡镇企业对资金成本的支付。
所以,乡镇企业资本和收益的主要来源是土地变现。
第二次,1994年,分税制改革导致在税收的比例上中央拿大头,地方却由于上世纪80年代这波工业化正在形成产业资本结构的时期,相当多的地方尚未完成工业化原始积累、后续投资需要大量增加,这种情况下地方财政普遍赤字,同期出现的另一情况是“贷差”,即各地银行的存款普遍小于贷款。
赤字普遍化、贷差普遍化,怎么解决?大规模征占土地抵补财政亏损;因此我1996年就发表文章分析了这种“以地生财”。
《第一财经日报》:这两次征占土地差别在哪里?温铁军:第一次我称为“以地兴企”,即用土地级差收益作为原始积累来兴办乡镇企业。
温铁军告别百年激进演讲文字版
温铁军告别百年激进演讲文字版
《温铁军告别百年激进演讲文字版》
各位观众,敬爱的朋友们:
今天,我站在这里向大家宣布一个重大的消息:我将告别百年激进,结束我多年来的演讲生涯。
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一直致力于为社会正义和人权事业奋斗。
我曾经是一名激进的革命者,以言辞激昂的演讲和坚定的立场为社会变革努力。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经验的积累,我逐渐意识到激进只能带来更多的冲突和矛盾,而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在这里,我要向过去的自己道歉。
我对于曾经使用过激进手段感到懊悔和后悔。
在为了维护正义的过程中,我可能伤害了一些人,弄巧成拙。
我深刻意识到,只有通过理性、平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才能够使社会得到长久的和谐与进步。
因此,我决定告别过去的激进演讲,转而以更温和、理性的态度来面对社会问题。
我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倾听各方声音,寻求包容与共识。
我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改善社会环境和提升人民福祉而努力。
最后,我要感谢一直支持我的朋友们,也感谢那些曾经反对过我的人。
正是因为你们的关爱和批评,让我有了机会反思和成长。
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的决定,并继续支持我在新的道路上的努力与付出。
谢谢大家!。
温铁军
这里是河北省定州市的翟城村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一个教室,这些唱歌的人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他们费尽周折并且自己花钱来到这里学习,我们摄制组刚到乡村建设学院拍摄时并没有出现期望中可以看到的培训农业科技知识的场面,教室里充满了歌声,唱歌是他们每天都必须经历的生活内容,唱歌和乡村建设有什么联系?它的背后有什么样的目的和意义?农民:这个歌一唱我好像就跟飞起来了一样,这个精神提的好,所以这个人需要精神上的武装。
农民(老大娘):喜欢就是福,高兴就是福,组织起来有力量,大家起码唱个歌,一起搞,还是合作起来有好处。
温铁军:老百姓喜闻乐见,他能凝聚人气儿,凝聚人心,你要宣传新农村建设,你光说大喇叭喊,我宣传新农村建设,没人来。
一定是先有一个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文化活动,所以我们说文化建设,投入最小,收效最高。
我们开始搞这个东西,也是慢慢从实践中来的。
后来发现什么东西有效呢?组织一个文艺队,弄点青年志愿者学生,到村里边去喇叭一喊,说洋学生下乡给老百姓演节目来了,好,呼啦呼啦人都,呜泱呜泱就来了。
温铁军就是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院长,很多人就是冲着他的名气来这里求学,这里的吃住条件并不好.摄制组来到翟城村时,学院的招待所里洗澡水不能正常供应,主持人在采访前准备梳洗一下都是件困难的事,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是什么吸引学员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这里到底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收获?男:学院很好。
男:它带来好多知识,增加人们的一些知识吧。
女:娱乐了生活,但是他也是变法让大家富起来。
男:这两天讲的农村合作组织七大原则这个都是任何地区基本上都能用的。
乡村建设学院不仅吸引了慕名而来的农民,还吸引了在国外上学的留学生,有的从香港辞去工作来到这里为学校担任培训的老师,有的志愿者甚至放弃了在城市里已经拥有的高收入来到这里工作,一个建在生活条件艰苦的农村的简陋学院有什么魅力让他们如此着迷?王志:吸引力在什么地方?温铁军:你们再看看原来来过的这些老志愿者,退了休的老人,那个协和医院83岁的老大夫,在这辛辛苦苦推广农村中最简便健身方法,叫312颈椎疗法,也是跟大家一样吃大锅饭,睡上下铺。
温铁军教授:粮食真的是几十年连续增长吗?简直是侮辱我的常识
温铁军教授:粮食真的是几十年连续增长吗?简直是侮辱我的常识
谁都知道粮食是人类生活、发展的根本基础,但近几年来,由于人口增加、全
球气候变化等多种原因,粮食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有些人认为,粮食是连续几十年都在增长,以致于引发了短缺问题。
其实,粮食并非真的是连续多年增长,而是涨落平稳,因此,不能夸大粮食“连续几十年都在增长”的说法。
粮食的主要来源来自于农作物,对于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气温、雨量等都是最
重要的因素之一。
近几年全球气候一直处于变暖状态,以致于许多丰收季缺乏降雨,或者洪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常常给农作物带来滋扰。
由此可见,气候变暖影响着粮食的产量,并不能维持多年持续增长,而是涨落平稳。
另外,人口的增加也是造成粮食短缺的重要原因。
全球人口每年都保持一定的
增长,可在粮食本身量没有实质性的增加的情况下,人口的增加会增加每人的消耗量,以致于粮食的短缺。
如今,全球粮食供应紧缩,每人的粮食消耗量并未有显著减少,从而凸显出更严峻的粮食短缺问题。
综上所述,粮食之所以变得短缺,不仅是因为它“连续几十年都在增长”,而
是因为人口的增加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在这里,也需要我们重视粮食的合理使用,减少疯狂的消费以及大规模的浪费,维护粮食的。
温铁军:耕地为什么不能私有化
温铁军:耕地为什么不能私有化今天我们的主流经济学家们告诉人们:只有土地私有化,中国的农业才能参与国际竞争。
就我看来,你就是把中国农村的土地私有化一万遍,也参与不了国际竞争。
我们的官员和学者们在美国考察农场,一般是去现代化大农场,看人家的GPS卫星定位、大机械作业。
他们没有一个像我那样,去考察中小农场的破产原因。
美国的农场主也破产,为什么破产?主要原因是规模不足!平均400公顷以上规模才有收益!那么我们中国农村土地户均规模0.5公顷,何年何月才能达到美国农场赢亏基本持平需要400公顷的水平?土地的“福利化”趋势与相关制度安排土地制度不仅是农村制度变迁研究的首要问题,而且无论其变迁形式是激烈的战争还是温和的改良,最终形成的制度内涵总之是相对稳定的。
人们如果对建国以来的土改、大包干、“延包”这三次有本质上相似之处的制度安排的认识不清晰,往往会把复杂的农村社会经济问题简单化,进而对土地制度变革寄予急功近利式的过高期望,从而忽视更为艰苦细致的农村组织、制度的创新……一、家庭承包制=“均分制+定额租”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是由内生性的因素决定的,与中国的“小农村社经济”这种经济类型高度相关。
1、基本国情矛盾──人地关系的高度紧张小农村社经济与中国“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这个基本国情矛盾相辅相成。
上下5千年的农业中国,由于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在土地资源被高度开发的基础上,支撑了人口的不断增长。
早在13世纪初叶的宋朝,中国人口南北合计突破1亿,那时就已经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
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人口已超过4亿。
其后百余年人口数量稳居世界第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人口已经超过5亿,虽然也通过垦荒造田,一度使耕地面积增加,但50-60年代人口政策失误造成人口超过8亿,在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人口增加的绝对值过大的作用下,任何政策都已经不可能根本扭转人均耕地面积下降的趋势。
因此,令我们自豪的农业文明史给今人留下的最大问题,就是不可能解决、只可能缓解的基本国情矛盾──人地关系高度紧张。
温铁军 可怕的是没有人知道中产阶级真正需要什么
温铁军:可怕的是没有人知道中产阶级真正需要什么文|根据温铁军在“第十一届大赢家论坛”上的讲话整理导读温铁军老师作为最早提出中国三农问题的专家,在分析中国农业根本问题的同时也提出了未来中国农业改革的重点,同时为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小编根据温老师的讲话整理出以下内容,以飨读者。
6 月17 日,在京西宾馆举行的“第十届大赢家中国魅力全农业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着名三农问题专家、博士生导师温铁军教授就世界农业产业发展趋势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农业企业的未来发展。
1城市化不能解决三农问题有人说城市化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对不起,这个观点我在90年代是激进的主张者,现在我退出来了。
绝对不敢再讲靠城市化解决中国的问题。
为什么?因为我们大量的去调查了世界上城市化高以70%的情况,发现几乎没有哪个国家靠着城市化能够缓解贫困。
城市化只是空间平移的集中贫困,使得贫困集中爆发。
以最近巴西为例、委内瑞拉为例,都很清楚看到,这两个国家都是80%以上城市化率。
农村贫困导致农民卖地,卖地上哪去?城市。
进哪?贫民窟。
贫民窟谁控制?黑社会。
所以巴西想搞个世界杯足球赛,对不起,得出动国防军,坦克装甲车站在十字路口上,完全违反宪法。
因此,在城市化解决贫困问题的手段上,我们不能激进,不能一蹴而就。
城市化绝对不是解决中国贫困问题最有效的手段。
2从世界农业格局谈中国农业模式我希望我的介绍能让大家对农业有个基本认识,结合这个世界实际情况至少用自己眼光好好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怎么回事儿,不至于被某些说法左右。
(为温老师传道授业的精神点赞!一直以来我们谈的是学习欧洲家庭农场模式,学习美国大规模农业模式,却很少有人从根本分析这些与我们的不同处,农业模式不能照搬,只有潜心分析,才能找到自己的道路。
)资本主义分三大模式,这跟农业三大板块一样的。
那些殖民化大陆的资本主义就是典型的英格鲁撒克逊模式,那叫做野蛮资本主义,因为他们在殖民化过程中间充满了反人类的国家犯罪(小编想起了美洲大陆上可怜的印第安人民和农奴)。
温铁军:西方不愿让你知道的事
温铁军:西方不愿让你知道的事
和平与友谊就是未来世界的唯一选择,作为温铁军,我们一直坚定宣扬和平、友谊、友好,追求民族团结,坚决反对蓄意挑起战争、极
端主义和非理性之事。
温铁军:西方不愿让你知道的事。
1. 西方阻止中国发展:西方国家积极阻挠中国的发展,经常限制中国
的外贸出口,给中国的经济发展投放屈辱的定时炸弹。
2. 西方煽动反华势力:西方国家经常煽动跟中国抗争的势力,给中国
的发展形成强烈的阻力。
3. 西方把中国视为政治威胁:西方国家经常把中国视为政治威胁,甚
至有一些国家企图把中国从国际舞台上赶出去。
4. 西方把涉藏问题政治化:在藏人事务中,西方国家经常把它政治化,把涉藏问题加入国际的政治视野,试图压制中国的权力。
5. 西方经常搞“打压”:不断有一些西方国家和组织,对中国发起了“打压”行动,试图干预中国的发展步伐。
西方国家与中国在竞争中形成强烈的对抗,不断企图以极端的办法阻挠中国的发展,让中国人民和国家处于前所未有的水深火热之中。
西方不愿让你知道,就是他们掩盖自己的阴暗作为,企图让全世界都无法知道真相。
温铁军谈三农问题: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温铁军谈三农问题:非不能也而不为也温铁军博士答记者问今年以来,三农问题被提高到“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工作被强调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于是,社会各界便纷纷热炒“三农问题”。
此刻应该提示的是有关背景:十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广泛讨论和相关政策研究。
兹摘要如下:1989-1991年出现了改革以来首次农民收入连续3年增长速度为负数的情况。
农业部范小建副部长曾经骑自行车考察20多个县,他关于农民负担过重的政策建议得到当时农业部刘中一部长的重视,中央十四大之前的十三届八中全会上,也有很多老同志提出过关注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意见。
1993年农业部刘江部长组织大批干部下乡蹲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司杜鹰司长通过安徽调研写出了“一个农业大省面临的困境”,也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
当年5月《经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解决农业问题“功夫在农外”。
此后,由于中国经济进入高涨和“过热”,这些同志所提出的问题被宏观环境的变化和城市改革加快掩盖了。
1994-1995年粮食产量在需求拉动和价格政策刺激下大幅度增加的时候,少数坚持搞农村基层调研的人提出“新一轮粮食过剩”的可能,1995年有“关于农业农村问题的不同意见分析”,以及对过度紧缩影响就业和内需的不同意见,1996年则有“粮食问题不是粮食的问题”等文章引起讨论。
1996年秋季,以“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为标题的文章,发表在《战略与管理》上,明确分析了“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对三农问题的影响。
……综上所述,所有这些从基层调研出发、比较实事求是的政策研究工作,都发生在1997年再次出现“卖粮难”之前,对那以后的问题,确曾提前予以警示。
看来,不是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不到位,而是温家宝总理所强调的“科学决策”客观上没有条件实行;或云“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一、“三农”问题是怎样被提出的?社会上一般误认为“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才被决策层采纳的”。
温铁军:我们还需要乡村建设
无法复制的现代化中国的乡村建设,如果说我们现在考虑的这些问题算是热点的话,其实它早就热过了。
在巴黎和会之后,当中国第一次试图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瓜分世界的这样一场宴席,结果是被赶出门外。
事实上在一次大战,当帝国主义第一次想把这个世界按照它的秩序瓜分的时候,中国就曾经为了工业化而追求一个摆脱类似于殖民地的原料、市场等这种地位,那时的尴尬境遇是个教训:按照西方人所走的工业化、现代化的路,对它来说没有条件,西方列强已经关门了,不可能了。
今天其实也是这样,当中国产业资本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在全球具有第四位的庞大的制造业生产能力的时候,它能否走西方工业化伴随着帝国主义化这条路?如果不能,那么我们首先就得否定一个东西,destruct modernization,“解构现代化”,什么意思呢?当不能按照给定的条件,沿着西方现代化这个既往技术路线(制度路径)去重复的时候,它就不是科学。
这个“不是科学”早在一次大战以后,就已经给了中国人狠狠的一击,让你明白走不了这条路。
日本人想“脱亚入欧”,应该是欧美最好的学生,二次大战,日本人想走这条对外扩张的路,结果也被好好地教训了一顿。
也就是说,产业资本的必然扩张,就带来殖民地的扩张,殖民地的扩张就带来战争,这是一个规律,而这个规律中国人是不能遵循的。
当你的产业资本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你想到世界上去扩张一下,门都没有。
所以我说,现代化对中国人来说,它恐怕既不是梦,也不是现实,它是一个伪科学,其伪化的,是西方人放在你面前的海市蜃楼。
因此我就非常同意邓小平所说的“不争论”,不要去讨论什么主义,把这个和邓小平求知的那个背景来联系一下,新文化运动的时候,不也是“不要去讨论主义,多谈谈问题”?仍然是小农经济我们找的真问题是什么?第一个先得把伪问题识别清,西方式的现代化对中国是伪问题,因此所有源于西方现代化经验过程的这些所谓的“科学”,对我们来说都需要重新认识。
必须讲清楚的就是,我们今天做的乡村建设运动不是从今天开始的,二三十年代就做过,为什么那时候做了,今天还要做?为什么中国人要搞乡村建设运动,而且为什么在大陆搞?就是因为它不过是个超大型的农民国家,而不是地大物博。
温铁军:乡村振兴,要走自己的路
温铁军:乡村振兴,要走自己的路作者:顾学文来源:《决策探索》2020年第01期近日,“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出版了新书《去依附:中国化解第一次经济危机的真实经验》。
用自己的脚去走、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温铁军的研究自始至终坚持“不依附”。
而对中国“三农”的未来,他更加坚持“不依附”的观点:“乡村振兴,要走自己的路。
”“去依附”就是要走自己的路问:最近您出版了新书《去依附:中国化解第一次经济危机的真实经验》,分析了我国应对第一次通胀危机的成功经验。
为什么用“去依附”这个词做书名?温铁军:“去依附”是埃及思想家薩米尔·阿明学术观点的核心,是这本书的主题,也是我想要表达的重点。
阿明先生是第三世界“依附理论”的提出者,也是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者。
“依附理论”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是一种依附、被剥削与剥削的关系。
在世界经济领域中,存在着中心—外围层次。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构成世界经济的中心,发展中国家处于世界经济的外围,受到发达国家的剥削与控制。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发展,就应当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赖。
问:但对中国读者来说,阿明先生的“依附理论”较为陌生。
温铁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在加快全球化步伐,我们现有的知识体系、思想体系很难不受西方影响。
我们在引进理论的时候,也不自觉地带有选择性和倾向性,以致国内了解阿明思想的人不多。
工业化时代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主要形成自西方,把西方的历史经验、思想体系当成全人类普遍适用的价值,好像不符合这一套的,就是落后的。
我们特意在书名中引述阿明“去依附”的概念,就是要去除“西方中心主义”对中国的这一重要影响。
问:在此时强调“去依附”,是否也是基于对现实的观察?温铁军:2001年美国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同时发生,导致美国产业资本纷纷外流,流向基础建设较好且要素价格较低的国家——中国。
于是,从2003年开始我国超越美国,成了全球外商投资最多的国家,而且成了全球制造业总量最大的国家。
温铁军:从三农研究到中国经验
温铁军:从三农研究到中国经验2019-09-25退休后的温铁军似乎⽐退休前还要忙碌。
中国⼈民⼤学明德楼9楼,温铁军的办公室是在⼀个普通⼤⼩的办公室⾥⽤玻璃隔出的1/3空间。
5⽉13⽇,62岁的温铁军正式辞去中国⼈民⼤学农业和农村发展学院第⼀任院长的职务。
这⼀天上午,他在接受学校组织部门的例⾏谈话时,有两拨媒体记者在他的办公室⾥等候采访。
在此之前的周六,温铁军作为演讲嘉宾参加了两个级别很⾼的论坛。
作为国内三农领域和乡⼟中国治理领域⾥明星级别的专家,他的观点深刻独到。
和退休前不同的是,没有学术“官位”的羁绊,他的观点更加尖锐且⽆所顾忌。
温铁军被媒体所关注更多是因为他是⼀个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者。
从2003年开始创办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和晏阳初⼀脉相承的是,温铁军要通过这种建设⽅式,⼒求从制度上和改变农民⾃⾝上探索解决三农问题之道,达到重建乡村、改良社会的⽬的。
⽽引起业界和媒体⼜⼀波热切关注的,不是他在三农领域⾥的研究新成果,⽽是他的⼀本新书——《⼋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
在书中,他对新中国60年的发展经验作出独出机杼的梳理和总结,给⼈以颠覆性的震撼感。
“我要把时间多留给⾃⼰⼀些,有五本书计划要出版。
”温铁军说。
⽽他的博⼠⽣董筱丹告诉记者,其实⾄少有8本书已经摆上了他的⽇程。
与三农结缘爷爷是商⼈,“旧社会的剥削阶级”,⽗亲是⼈民⼤学的⽼教授,温铁军出⾝于典型的知识分⼦家庭,⽽他的命运却在国内政治运动的⼤势与个⼈选择的偶然结合中与三农结下了⼀⽣之缘。
17岁,初中尚未毕业,温铁军就随着上⼭上乡的⼤潮到⼭西汾阳插队,⼀去就是⼗多年。
“我就这样在社会的底层滚爬,滚出了⼀⾝泥巴——我不再是⼀个传统的读书⼈出⾝的⼩知识分⼦,⾄少,我懂得了农民,懂得了⼠兵、⼯⼈。
”从⼈民⼤学毕业后,⼤概是1985年到1995年间,温铁军⼜从事了11年的基层调研⼯作。
这期间,他在中央政策研究室的⼯作经历对其影响深远。
温铁军踏遍乡村心未老
J >冷眼热肠,这是余英时评价钱镭书的词。
如果把这个词送给温铁军,他多半会收下“冷眼”,还回“热肠”。
“作为一名研究者,我必须客观,不能强调感情因素,否则我的研究就不是理论,而是文学。
”面对记者,温铁军答得肯定,他用“冷眼”观察中国农村70年发展及其制约因素.用数字、论据来检验理论,把“三农”问题的内在逻辑条分缕析。
有一个细节流传得很广。
2003年,在“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颁奖嘉宾吴敬琏说:“中国的农民很不容易。
我常常觉得,9亿农民就像希腊神庙里的柱子,他们托起了大厦。
农民很多,但是真正关注农民的人不是很多,替农民说话的人也不是很多。
而温铁军就是农民的代言人。
”站在一旁的获奖者温铁军显得有些腼腆:“我只不过是做了一点调查研究而已。
”温铁军的这“一点调查”,从上世纪80年代做到了当下,先后调研了40多个国家的乡土社会。
他说,“认认真真地用自己的脚走了一趟,用自己的嘴去问了一趟,用自己的脑子去想了一趟”.是自在之人“走向自由王国”而为自觉人的必由之路。
最野"的門次出游温铁军左右两个膝盖上都有劳损.走路超过半个小时就走不动了。
好在他年轻时“脚比较野”,走过很多人一辈子都走不完的路,如今回首往事,最难忘的还是走得“最野”的两次。
第一次是1985年,温铁军34岁,从青藏高原出发,沿着黄河,由黄土高原下到华北大平原,再到山东入海口,4个月跑了8个省。
“当然不是用脚跑,而是骑着摩托车跑。
我把能住的地方都住过了,老农家、废窑洞,在空教室里拼桌子就算是好条件。
我永远记得那天高云淡,也永远记得那一片蛮荒。
”那一趟,温铁军体味了“人被大自然压抑得仿佛只剩下一颗渺小沙粒的感觉”.也让他“对农村的复杂性有所认知”。
第二次是1991年,苏联解体,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的温铁军不相信美国人“Next must beChina(下一个是中国)”的论断,自费前去摸索苏东解体的教训。
他去了东德、克罗地亚等7个东欧国家,历时40天,花了不到2000美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铁军经典语录
导读:经典语录温铁军经典语录
1、中国最基本的国策除了计划生育之外,还应该再加一个,就是“就业最大化”。
作为一个标准,无论你上什么项目,只要能够带动就业,那就是好的项目。
2、农业越追求现代化就越化学化,而且我国农业已是目前实际上最化学化的农业。
今天大家吃的鸡是化学鸡,吃的猪是化学猪。
3、中国其实是在全面恢复了小农经济之后,才实现了用7%的土地养活22%的人口并且大幅减贫的,而且由此均分的地权起到了很大的约束作用,稳定了社会秩序,不过,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也面临与高成本的现代上层建筑不相适应的尴尬境地。
4、我们的消费主义和激进的崇洋媚外导致垃圾食品在中国大行其道,大家现在都爱喝可乐,但印度人把可乐当农药使——杀虫剂。
5、中国是个农民大国,它面临两个基本矛盾:一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我们把它叫做“基本国情矛盾”;二是基本体制矛盾,就是城乡二元结构。
6、农民工在城市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是真正的无产阶级。
要帮助这一代新工人阶级进入工会,并将此作为当今工会工作的主要方向,再逐渐地让8亿农民进入农会,由此来解决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7、我去发展中国家实地考察,经常是没有经费支持的,但我就是相信眼见为实,实事求是,我自己想要搞清楚是怎么回事,我觉得追求真理是不需要报酬的。
8、当年他爹来打工是什么工价,现在儿子来打工还是什么工价。
但是整体的物价水平已上涨很多,因此农民工的实际收入是下降的。
9、所有大规模农场的经营都是为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中追逐利润,农场主对本国是否存在大规模饥饿并不关心。
10、解决农民问题就是解决内需问题,解决内需问题就是解决了中国的发展问题。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