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现当代文学宗教救赎主题演变 精品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宗教与神秘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宗教与神秘主义中国现代文学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其中融合了各种各样的主题和元素。
宗教与神秘主义是其中之一,它们以各种形式和角度出现在小说、诗歌和散文中,为读者带来了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宗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佛教、道教和儒教是中国传统宗教的代表,它们在中国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著名的小说《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描写林黛玉的佛性和对佛教的追求,展现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向往和追求。
在这个小说中,佛教被描绘成一种精神寄托和人生意义的探索,为读者带来了一种超越尘世的体验。
在现代文学中,宗教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些作家通过对宗教题材的探索,展现了人们对信仰和宗教的思考和追求。
例如,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中,通过描写主人公方鸿渐对基督教的接触和思考,探讨了信仰与现实的冲突,以及个人信仰对于人生选择的影响。
这种对宗教的思考和探索,使得小说更加丰富和深入,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意义和宗教价值的思考。
除了宗教,神秘主义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神秘主义强调灵性和超自然的存在,通过揭示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引发读者对于生命和宇宙的思考。
例如,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他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的联系和共生关系。
这种对于自然的敬畏和思考,使得作品充满了神秘和哲思,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命和宇宙的思考。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宗教与神秘主义还体现在对于人性和命运的思考上。
一些作家通过对人类内心的探索,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
例如,余华的小说《活着》中,通过描写主人公的人生遭遇和命运转变,探讨了人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于人性和命运的思考,使得作品更加深刻和引人思考。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宗教与神秘主义是一个丰富而多样的主题。
它们通过对宗教信仰、神秘主义和人性命运的探索,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命意义和宇宙存在的思考。
这种思考和探索,使得中国现代文学更加丰富和深入,为读者带来了一种超越现实的体验和思考的机会。
悲悯的观照 宗教的救赎--对北村《水土不服》的一种解读
借 。 此 ,本 文 利用 它 去 把 握 《 十 不 服 》 中人 物 内心 深 处 水 的 矛盾 冲 突也 就 有 了理 论 的支 撑 点 和 现 实 的 可能 性 。
小 说 里 的康 生 是 作 者着 力虚 构 的 人物 形 象 。他 是 … 个 生
关键词: 水 土 不服 “ 我” 本 “ 我 ” 冲 突 宗教 救 赎 终 极 关 怀 超
被 苏 蕈称 为 “ 正 的先 锋 派 ”的 北村 对 芸 芸 众生 的生 存 真 苦难 有 着 超 常 的洞 悟 ,他 的 作 品始 终 不 变 的是 衣 现 人 类 生存 的 境遇 。例 如 《 周渔 的 喊 叫 》 里陈 清 自我迷 失 的痛 苦 是 “ 纯 粹人 ” ( 村 语 ) 的痛 苦 ; 《 北 强暴 》 中 的刘 敦 煌 和 美 娴历 经 了心 灵 的暴 风骤 雨后 陷 入 痛 苦 的深 渊 而 不 能 自拔 ; 《 洗 的 施 河 》 中那 个 刘 浪何 尝 不 是 在痛 苦 地 挣 扎 !而 发 表 已逾 十年 的 小 说 《 十 不服 》 ,今 日读束 ,我 们 仍 可清 晰 地 感 受 剑作 家 水 对芸 芸 众 生 生存 际遇 的 观 照 与悲 悯 。本 文试 图解 读 的 是作 家 如何 以细 腻 的笔 触 直 抵 人 物灵 魂 的 深 处 ,展 示 众 生心 灵 挣 扎 的痛 苦 ,剖析 众 生 痛 苦 的 根源 ,探 索救 赎 众 生 的 途径 ,从 而
活 在 “ 处 ”的 人 :单 纯 ,质 朴 , 向往 ‘ 别 切美 好 的 事物 ;善 良, 富 于 情 心 ,收 尉聋 哑 的 小女 孩 , 全 身心 投 入 照顾 ;诗 与 爱情 是 他 神 圣 的依 托 ,生 命 的源 泉 ; 他 常常 幺 想 能躺 存 ‘ J 块 冰里 ,远 离 尘 嚣和 烦 杂 。但 他 的实 际 生 活 能 力很 弱 :不 会 车 ,不 屑 于 排 队 买米 。总 之 ,这 是 ’ 富 于 想 主 义人 格 的 个 艺术 形 象 ,他 的 “ 良心 与 道德 ”使 他 与 一切 现 实 人 事格 格 不 入 ,他 总 是 活在 自我 理 想 当 中 ,为 人 处 事遵 循 良心 与道 德 的 原 则 , 冈而 他 的精 神 世 界 常常 处 于 “ 我 ” 的状 态之 中 。而 超 作 为 ‘ 现 实世 界 卫 的 人 ,他 也 彳 小我 ” 的 一 ,他 也 需 个 丁“ 面 要 满 足 作 为 “ ” 的小 能 欲 求 。 但 他 的 悲 哀 之 处 就 是 ,在 人 “ 我 ”与 “ 我 ”之 间 找不 到 平 衡 点 , 本 超 此 ,他 内心 的 矛
道德的和宗教的救赎--读《城的灯》
南方文坛200卑,最新文本~●道德的和宗教的救赎——读《城的灯》何西来—7}r・佩甫的长篇小说新作《城的灯》,我读了两彳妒遍。
好的文学作品,都经得起细读,反复读。
J《城的灯》即属此类,我从中读出了救赎。
最初接触李佩甫的小说,是他的一个中篇《学习微笑》,取材角度独特,写法新颖别致,流露出作为时代良知的当代知识分子沉重的忧患意识。
还读过他的其他一些中、短篇,也都很上档次。
真正让我感到震惊的是他的长篇力作《羊的门》,那部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呼天成的艺术典型,那是一个堪与上一世纪中国文学中许多著名的文学艺术典型如阿Q(鲁迅《阿Q正传》)、骆驼祥子(老舍《骆驼祥子》),莎菲女士(丁玲《莎菲女士日记》),繁漪(曹禺《雷雨》)、小二黑(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梁三老汉(柳青《创业史》)、朱老忠(梁斌《红旗谱》),狗儿爷(刘锦云《狗儿爷涅檠》)、白嘉轩(陈忠实《白鹿原》)等相媲美的人物形象。
《羊的门》让我看到了中州大地上一位大作家、大手笔的崛起,他的理性穿透力、历史感悟力和艺术概括力都是一流的。
《城的灯》就其性质而言,正好处在《羊的门》的延伸线上,属同一类型。
如果说在《羊的门》里,李佩甫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巨大贡献在于他令人信服地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呼天成的典型形象的话,那么在《城的灯》里,他则为我们提供了两位需要认真解读的人物形象——冯家昌和刘汉香。
就思想深度和艺术震撼力而言,《城的灯》比《羊的门》似乎稍嫌力弱,但在题材的界域和人物的类别上,却有新的拓展,而且其思想探寻价值和伦理叩问价值亦不可忽视。
冯家昌是《城的灯》里最成功,也是最重要的人物形象,是作品的主人公,作家一开篇就是从他童年的记忆和感觉写起的。
他小名叫钢蛋,他的四个弟弟依次叫铁蛋、狗蛋、瓜蛋和孬蛋,家昌是上学以后请先生给起的“官名”。
他的童年是贫穷的、卑贱的,充满了屈辱。
他的父亲被人称为“老姑夫”,那是上梁村人对入赘者包含了轻蔑和鄙视的称谓,他家的桐树被邻居移走,连一声抗议的硬话也不敢说,甚至邻居小伙伴的起名铜锤,也要压着他们这些蛋儿们一筹;母亲早逝,他们全家更是跌进了贫困的泥淖,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大冬天也没有鞋穿……他是老大,父亲软弱,诸弟幼小,顶起这个家的责任便落在了他的肩上,尽管他还是个孩子。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人类心灵病态与救赎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人类心灵病态与救赎在现代中国文学中,人类心灵病态与救赎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作家们通过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心理困扰和病态。
然而,他们也在作品中探索了人类的救赎之路,给予读者以启示和希望。
在许多作品中,作家们通过描写人物的孤独和无助来展现人类的心灵病态。
例如,某位作家在他的小说中描述了一个年轻人在城市中的生活,他感到自己被社会所边缘化,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的内心充满了焦虑和绝望,他试图通过毒品和酒精来逃避现实。
这个形象揭示了现代社会中许多人的心理困境,他们感到自己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无法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除了孤独和无助,作家们还通过描绘人物的压力和焦虑来探索人类心灵的病态。
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和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使得许多人感到精神上的压抑和疲惫。
在一部小说中,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职场白领,他每天都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竞争。
他的内心充满了焦虑和恐惧,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应对这些挑战。
这个形象反映了现代社会中许多人的心理状态,他们感到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无法找到平衡和安宁。
然而,尽管现代社会给人类心灵带来了许多病态和困扰,作家们也在作品中探索了人类的救赎之路。
他们通过描写人物的成长和变化,展示了人类在困境中寻求救赎的努力。
在一部小说中,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失业青年,他曾经深陷绝望和困境之中。
然而,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找到了自己的梦想和热情。
他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并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这个形象展示了人类在困境中寻求救赎的力量,以及通过坚持不懈和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可能性。
除了个人的救赎,作家们也在作品中探索了社会的救赎。
他们通过描绘社会中的善良和正义来传递一种希望和信念。
在一部小说中,主人公是一个农村女孩,她在城市中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歧视。
然而,通过她的努力和善良,她逐渐改变了周围人的态度,并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这个形象展示了社会中的善良和正义的力量,以及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奉献可以改变社会的可能性。
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毕业论文参考论题一、现当代文学1.苦难与救赎——史铁生与北村宗教意识比较2.浅析北村的宗教叙事伦理3.从叙事学角度看东西的《后悔录》4.解读被权力扭曲了的女性命运——浅析毕飞宇的《平原》5.抗争与屈服——论毕飞宇创作的两个主题6.当代城市女性自我探求轨迹——从《方舟》到《上海宝贝》7.女性自我建构策略——从《一个人的战争》到《妇女闲聊录》不同的话语运作方式8.试论九十年代宗教救赎叙事9.救赎的无望——论余华的《兄弟》10.试论余华小说叙事策略11.试论史铁生的创作特色12.浅析张承志的宗教小说特色13.晚生代小说的创作特点14.论苏童《碧奴》中“孟姜女”形象的再叙事15.浅谈海子诗歌创作的乡土意识16.试论海子的悲悯情怀17.试论海子的宗教意识18.一支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论茹志娟《百合花》的情感19.姹紫嫣红下的悲情叙述——论白先勇作品中颜色对主题的表达20.试论白先勇笔下的女性形象21.梦醒时分的疼痛——试论《游园惊梦》的多重主题22.从女性群体夹缝窥探男性生存困境——试论苏童《妻妾成群》男性悲剧23.论阿来《尘埃落定》中的傻子形象24.试论非马诗歌的忧患意识25.当代小说中的荒诞意识26.论阿来《尘埃落定》中的傻子形象27.寻找女性生活的天堂——浅谈陈染的《私人生活》28.在悖论社会中女性的生存——论方方《出门寻死》中女性的生存困境29.当代中国文化和文学:在民族性和开放性之间30.浅谈新时期文学中人性的苏醒31.新时期女性创作的孤独感32.历史题材小说的抉择33.变相的语言游戏——浅谈先锋派小说家对语言的追求34.浅谈非马诗歌的忧患意识35.舒婷诗歌创作论36.新时期小说的民间意识37.余秋雨散文创作论38.王朔笔下的顽主形象分析39.余华小说论40.新时期散文的宗教意识41.阎连科小说的叙事策略42.海子诗歌创作论43.新时期诗歌的女性意识44.汪曾祺小说的文体风格45.新时期小说中的孩童形象分析46.金庸小说论47.余光中诗歌或散文中的乡愁情结48.黄春明小说创作论49.洛夫诗歌创作论。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宗教与信仰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宗教与信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样的宗教与信仰体系。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宗教与信仰常常成为作家们创作的重要题材和表达方式。
通过对宗教与信仰的描绘,作家们展示了人类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追寻,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多元化。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佛教是最为常见的宗教元素之一。
佛教的普及和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可追溯到数千年前,而在现代文学中,佛教的影响更是广泛而深远。
例如,著名作家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通过研究佛教来寻找自己的出路,表达了对于生活困境的思考和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
而在贾平凹的作品《废都》中,佛教的元素被融入到了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中,展现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信仰的追求和依赖。
与佛教相伴而行的是道教,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宗教信仰。
道教强调自然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道教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例如,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中,主人公通过修炼道教的方法,以及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敬畏,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这种对于道教思想的借鉴和表达,使得小说更加富有哲理和思考性。
除了佛教和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有所体现。
随着中国的开放和国际交流,外来宗教的影响逐渐增强。
在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中,基督教的元素被融入到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中,展示了信仰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改变。
而在阿来的作品《尘埃落定》中,伊斯兰教的信仰成为了小说的核心,通过对于信仰冲突和文化碰撞的描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宗教自由的重要性。
除了宗教信仰本身,中国现代文学中也经常涉及到人们对于信仰的怀疑和挑战。
在韩寒的小说《三重门》中,主人公对于宗教的迷茫和怀疑成为了故事的主线,通过对于信仰的探索和思考,主人公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信念和方向。
这种对于信仰的反思和质疑,使得文学作品更加接地气和富有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宗教与信仰是多样而丰富的。
通过对于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描绘和探索,作家们展示了人类对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和探索。
九十年代文学中宗教救赎的三种叙事策略
九十年代文学中宗教救赎的三种叙事策略王海燕【期刊名称】《鸡西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12)006【摘要】Religious literature in1990s expanded not only the space of narrative literature , but also provides an effective value reference in literary sense . Thre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religious literary novels lived in 1990s , BeiChun, ZhangZhicheng and ShiTiesheng , are picked out to be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o analyzes the narrative policies adopted in their novel wri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ology.%九十年代文学中的宗教救赎叙事不仅拓展了文学的言说空间,也为文学意义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价值参照。
从叙事学角度选取了九十年代在宗教救赎叙事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三位作家进行阐释。
以北村、张承志和史铁生为写作对象,分析他们不同的宗教救赎叙事策略。
【总页数】2页(P112-113)【作者】王海燕【作者单位】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广东揭阳52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相关文献】1.宗教救赎主题在现当代文学中的演变 [J], 王海燕2.拉斯普京生态文学创作中的宗教救赎意识 [J], 王学;权千发3.浅析文学叙事中的宗教救赎主题 [J], 王海燕4.知青文学视域下史铁生的文学超脱与宗教救赎 [J], 刘森5.政治、宗教伦理困局中的海明威及其文学救赎之路 [J], 王黎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基督教题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基督教题材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各种宗教信仰在这片土地上并存。
尽管基督教在中国的历史相对较短,但它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
基督教题材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出现,既是作家们对于宗教信仰的探索,也是对于人性、命运和价值观的思考。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基督教题材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鲁迅的《狂人日记》。
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名叫牛犇的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疯狂的反抗。
牛犇在小说中自称为“狂人”,他对于社会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然而,在小说的结尾,牛犇却选择了自杀,以表达对社会的绝望。
这个结局与基督教的救赎思想有着明显的对比。
基督教教义中,人类的罪恶和绝望可以通过信仰和救赎得到拯救。
而在《狂人日记》中,牛犇选择了自杀,暗示了他对于社会的绝望和对于救赎的失望。
通过这个对比,鲁迅在小说中传递了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于人性命运的探讨。
接下来,我们来看余华的《活着》。
这部小说以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为线索,讲述了中国社会在大时代变革中的巨大变化。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家庭的破碎、贫困的生活和亲人的死亡。
然而,他始终保持着对于生活的乐观和坚持。
在小说的结尾,福贵用自己的话说:“我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这句简短的话语,透露出了福贵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希望的坚持。
这种对于生命的肯定和对于希望的追求,与基督教的信仰有着相似之处。
基督教教义中,生命被视为神的恩赐,人们应该珍视和感恩。
而在《活着》中,福贵通过对于生命的坚守和对于希望的追求,展现了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希望的追求。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莫言的作品中,基督教题材的出现。
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描绘了一个家族在中国历史的动荡中生活的故事。
小说中的人物信仰着基督教,他们通过信仰来寻找心灵的安慰和力量。
在这个家族中,基督教成为了他们面对苦难和困境的精神支撑。
通过对于基督教信仰的描写,莫言在小说中探讨了人性的善恶、命运的无常和信仰的力量。
解读文学作品中的宗教与信仰元素
解读文学作品中的宗教与信仰元素文学作品中的宗教与信仰元素文学作品是艺术的形式之一,它通过语言的运用来表达各种主题和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宗教和信仰元素常常被巧妙地融入其中,为作品增添了深度和内涵。
本文将解读文学作品中的宗教与信仰元素,并探讨它们对作品的意义和影响。
一、宗教的象征意义宗教作为人类信仰和追求超越凡俗世界的方式,常常被用作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象。
例如,基督教中的耶稣被描绘成无私、慈悲和救赎的形象,可以代表爱与奉献;佛教中的菩萨被赋予智慧和慈悲之象征,可以代表照亮众生的希望。
这些象征性的形象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内涵,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二、信仰的力量与挑战文学作品中常常描绘人们对于信仰的追求、坚持和挑战。
信仰的力量可以给予人们勇气、希望和力量,使他们能够克服各种挫折和困难。
例如,经典作品《圣经》中的《约伯记》描绘了约伯经历了沉重的磨难,但他仍然坚守信仰,最终得到救赎和重生。
然而,信仰也面临着各种挑战。
文学作品常常通过展现人们对信仰的犹豫、怀疑和挣扎,探讨信仰与现实的冲突。
例如,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中的主人公梅尔索在面对生命的无意义和社会的虚伪时,逐渐对宗教失去信仰,并最终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三、宗教与人性的冲突作品中的宗教元素还常常与人性的冲突相互交织。
宗教教条和人性的欲望、罪恶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成为塑造作品角色和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
例如,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中,主人公麦克白追求权力和荣耀的欲望与基督教道德观念的冲突使其步入堕落的深渊。
此外,宗教还常常被描绘成一种社会和政治力量,与权力、压迫和反抗密切相关。
文学作品通过对宗教的展现,探讨宗教与政治的关系,批判宗教的滥权和压迫,追求宗教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四、赋予作品深度与启示文学作品中的宗教与信仰元素赋予作品深度与启示,使读者能够思考人生的意义、道德的观念以及个人内心的冲突与挣扎。
通过宗教与信仰的探索,作品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启发他们对人生、信仰和价值观的思考。
许地山小说中宗教救赎的流变
许地山小说中宗教救赎的流变
李想
【期刊名称】《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0)002
【摘要】宗教救赎是许地山小说的创作意图和重要特质,它或隐或显地贯穿于许地山的整个小说创作中.他的小说对现实人生和终极理想进行了交错关注,而宗教救赎的意涵也在关注中不断变化.
【总页数】5页(P12-15,19)
【作者】李想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宗教布衣下的反叛——浅析许地山小说中的婚恋观 [J], 王成巧
2.宗教布衣下的反叛——浅析许地山小说中的婚恋观 [J], 王成巧
3.许地山小说中女性世界的宗教情结 [J], 吕立群
4.许地山小说宗教救赎意蕴的流变 [J], 李想
5.救赎的道路——北村后期小说创作中的宗教色彩探析 [J], 宋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死亡与救赎--弗兰纳里·奥康纳作品宗教救赎观研究
— —
弗兰纳里 ・奥康纳作品宗教救赎观研究
许丽梅 长春 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 :美 国南方 女作 家 弗 兰纳 里 ・ 奥康 纳 的作 品 中多充 斥 着暴 力和 死 亡 ,这对 于 处在 非 基 督教 主 流文 化 的 中 国 读 者来 说 ,则 更 易造 成理解 上 的难 度及偏 差。 只有 把奥 康 纳的作 品置 于 宗教信 仰 的角 度才 能 更准 确 的理解 其 创 作 的意 图。本文从 《 圣经》 中 “ 原罪”为切入点,解读宗教视角下其作 品中的暴力和死亡。阐释死亡原是救赎之道 ,只有通 过死 亡和 暴 力才 能使 深处 在罪 恶深 渊 中的人们 走 向对 “ 上 帝 和 信 仰 的复 归 ,获得 灵魂 上的救 赎 。 关键 词 :弗 兰纳 里 ・ 奥康 纳 ;原罪 ;救赎 弗 兰纳 里 ・ 奥康纳 是美 国南 方 一位 天主 教女 作家 ,被 誉 为 继福 克 纳 之后 的最 杰 出 的南 方 作家 之 一 。在 其 短 暂 的一生 中 ,共创 作 了 2部长 篇 小说 和 3 l 部 短篇 小 说 。而 暴 力 和 死 亡 始 终 占据 着 奥康 纳 作 品 的 主 色 调 。《 暴 力 夺 取 》 以老 塔 沃 特 的死 为 小 说 的起 点 ,而 小 说 的高 潮 则 是 毕 肖被 小塔 沃 特 溺死 。《 智血 》 中 ,莱 菲 尔 德被 黑 兹 尔 ・ 莫 茨开 车 碾压 致死 , 而黑 兹尔 自己最 后得 伤寒 而 亡 。《 好 人 难 寻 》 中, 老奶 奶 一 家 六 中被 越 狱 的 杀 人犯 “ 不 合 时 宜 ” 杀死 ;《 背井 离 乡 的 人 》 中 肖特 利 太 太 突 然 中 风 身 亡 ,波 兰难 民古扎 克 先生 则被 拖 拉机 碾死 ;《 河 》 里 的贝 富尔为 “ 漂 到基 督 之 国 ”投河 而 亡 ;《 临终 遇敌 》 中 1 0 4 岁 的 萨 师将 军 在 参 加孙 女 的 毕业 典 礼 时 突然 猝 死 。奥 康 纳 对 于死 亡 似 乎 有着 一 种 特 殊 的嗜 好 。她 一 度 曾这 样 谈 及死亡 “ 做 为 一个 天 生 的 天主 教 徒 ,死 亡 一 直 都是 我 想 象 的兄 弟 ,一 个 故事 如 果 不在 死 亡 或 其 先兆 中结 束 ,我 是 不 能理 解 的 。 ”奥康 纳 生活 在素 有 “ 圣经 地 带 ”之称 的 美 国南 方 ,深 受 其 宗教 信 仰 影 响 ,其作 品 中处 处 透露 出 浓 郁 的宗 教情 怀 ,作 为一 名虔 诚 的天 主 教徒 ,《 圣 经 》对 奥康 纳作 品的创 作 不可 谓 不深 ,而 《 圣 经 》中 的 “ 原罪” 和 “ 救 赎 ”正 是更 好 理 解 其 小 说 中死 亡 主题 的关 键 。她 曾言 到 :“ 对我 而 言 ,生存 意 义的 中心 在 于基 督对 我们 的 救赎 ,我 所看 到 的 世界 都 是从 这个 角 度来 看 的 。 ”Ⅲ奥康 纳笔 下 的死 亡不 是为 了营造 一种 怪诞 、恐怖 的神 秘 氛 围, 哥特 式 的题 材 下 自始 至 终都 涌 动着 对 宗 教 和 人生 意 义 的 懈拷 问 。表达 了作 者 强 烈 的宗 教 信 仰 : 原罪 、赎 罪 、死
温暖灵魂的神圣之光——宗教情怀之于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 张岩[1];靳彬[2]
作者机构: [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2]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72
出版物刊名: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0-102页
主题词: 宗教情怀;终极关怀;传统文化精神
摘要:仔细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人们会发现许多作品中都浸润着一种"宗教情怀",它是一种更为深厚、普遍的人生终极关怀,它可帮助人们重新回归理性自我并获得生命的热望,直面生存困境,完成对存在意义的终极追问.同时,"宗教情怀"对于人们重新解读一些作家、作品或思考创作和鉴赏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都给予了丰富的启示.。
探索文学作品中的宗教主题
探索文学作品中的宗教主题在文学作品中,宗教主题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话题。
作家们通过描绘宗教信仰、传达宗教思想和探索宗教经验,以及通过角色和情节传达对神性和信仰的思考,展示了宗教对人们生活和价值观的影响。
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与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经典文学作品,探索其中宗教主题的意义和表现方式。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的主人公朱利安·索雷尔是一个理智而独立的年轻人,他对社会不公和道德问题的思考逐渐引发了对宗教的关注。
在小说中,朱利安通过寻找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逐渐转向宗教信仰。
宗教成为他对抗社会道德束缚和道德沦丧的力量。
通过描绘朱利安的心灵历程和宗教信仰的力量,司汤达探讨了个人信仰对挣扎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具有的鼓舞、指引和安慰的作用。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杰作。
小说的主人公罗迪翁·罗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学生,面对社会的不公和绝望,他产生了杀人的念头。
然而,在罪行后,罗迪翁却陷入了内心的痛苦和道德挣扎中。
宗教成为罗迪翁的救赎之路。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罗迪翁的思想独白和与悟者索恩雅理科夫的对话,探索了罪恶、救赎和信仰在人类内心中的相互关系。
宗教的主题在小说中贯穿始终,既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又传递了对人性的希望和庇护。
《追忆似水年华》是中国作家钱钟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男主人公贾桂为视角,讲述了他与女主人公白流苏之间的情感纠葛。
而白流苏便是寺庙里的和尚出家人。
作品通过描写贾桂对白流苏的迷恋和对尘世的纠结,以及白流苏迥异于常人的智慧和修行,暗示了宗教对于人性的觉醒和超越。
作品在探讨宗教主题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性别、爱情和人生选择的传统观念和束缚,通过宗教这一线索传达了对自由、追求和心灵抚慰的思考。
通过以上的作品分析可以看到,文学作品中的宗教主题呈现多种形式和表现方式。
宗教信仰不仅是角色内心体验的重要方面,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的一种方式。
当代大陆佛教小说中的救赎意识——以《袈裟尘缘》和《双手合十》为例
财 色等欲 望 引诱 , 出轨 破 戒 的僧 侣 。如 明代 兰 陵笑 笑 生《 金 瓶梅 》 中 的 法华 庵 首 座 薛 姑 子 , “ 不 是 从 幼
2 0 1 5年 5月
唐 都 学 刊
T a n g d u J o u r n a l
Ma v 201 5 V0 1 . 31 No. 3
第3 1 卷第 3期
【 博 士论坛 】
当代 大 陆佛 教 小 说 中 的救 赎 意 识
— —
v T , 《 袈 裟 尘缘 》 和《 双 手合 十》 为例
夸诞 离奇 的 神 异 故 事 , “ 幽验 冥 征 ” , l 2 作 为宣 传 佛
教 的“ 释 氏辅教 之 书” , 在 投 合世 人 好 奇畏 报 之 心 的 同时 , “ 谈 祸 福 以寓惩 劝 ” 。 _ 4 J 后期 的佛教 小 说 则 开 始 日益 收敛 起 灵怪 的 面 目, 走 向市 井 人 情 。在 这 漫长 的书 写历史 中 , 形塑 了杂 多 的僧 侣形 象 , 大致 可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0 3 0 0 ( 2 0 1 5 ) 0 3—0 1 0 6— 0 7
作者简介 : 张雪梅 ( 1 9 6 9 一) , 女, 重庆人 , 重庆工 商大 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 , 四川 大学文学 与新 闻学院佛教语 言文学博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佛教 文学研 究。
废病 数年 , 垂死 , 域 往视 之 , … …为梵祝 可数 千语 矣 。 ” _ 4 l 5 ” ( 2 ) 名 僧/ 高僧 :
最新整理论夏目漱石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救赎意识.docx
最新整理论夏目漱石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救赎意识论夏目漱石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救赎意识夏目漱石(xxxx7-1916)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学者型作家,其文学作品的丰富性远远高出日本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并且在今天看来也不失其独树一帜的魅力。
漱石的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明治维新后期,恰恰处于东西方文化大碰撞的特殊文化背景中。
日本盲目地追赶西方,但只是学到了西方表面的东西,而其精髓xxxx、自由精神并没有被真正吸收,所以导致社会畸形发展,封建专制依然根深蒂固,人们依然生活在国家极权的高压下,没有自由,个性得不到健康发展。
漱石在小说《草枕》中写道:“再没有比火车更能代表20世纪文明的了,把几百人圈在一个箱子里,轰隆隆地拉着走。
它毫不讲情面,闷在箱子里的人们都必须以同样的速度前进,停在同一个车站......文明就是采取一切手段最大限度地发展个性,然后再采取一切手段最大限度地践踏个性。
”①《草枕》从表面上看像东方式的作品,用俳谐、绘画的手法,描写一个画家到山中寻求闲静、宽舒的生活,而在深层次上我们看到的是,人们精神不安,希望得到悠闲而宁静的生活,即便你逃到山中,也依然感受到所谓文明的压迫。
日本近代文明开化没有带来“安乐和精神的进步”,反而逃离了文明,前行是地狱,后退也是地狱。
正因如此,漱石对日本文明开化持悲观态度,他疾呼日本文明开化是表面的、外发的、被动的、轻浮的。
他认为这样的文明,时时处处都充满着危险。
一、虚妄文明的批评“古人是敬人忘我的,尔今,是教育人们不要忘我,完全翻了过来。
一天二十四小时,全被'我';字占据了。
因此,一天二十四小时没有片刻太平,永远是水深火热的地狱。
”②这是漱石小说《我是猫》最后一章中,迷亭关于文明批评的激烈言辞。
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举手投足都失去了天真和自然,行为越来越密探化、盗贼化。
因为现代人时刻盘算着怎样对自己有利或不利。
人的自我意识过于强化,相互交流和信任就会丧失,各自将自己封闭起来,结果就是孤独与绝望。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宗教思潮阅读测试题及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宗教思潮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宗教思潮阅读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位作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以宗教思潮为创作主题的代表?A. 鲁迅B. 余华C. 沈从文D. 张爱玲答案:C. 沈从文2. 以下哪本作品不属于深受佛教影响的中国传统小说?A. 《西游记》B. 《红楼梦》C. 《水浒传》D. 《三国演义》答案:B. 《红楼梦》3. 以下哪位作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以道教思想为主题的代表?A. 鲁迅B. 贾平凹C. 陈忠实D. 莫言答案:B. 贾平凹4. 以下哪部作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探讨人性与宗教关系的代表作?A. 《活着》B. 《家》C. 《苦菜花》D. 《红高粱家族》答案:A. 《活着》二、填空题1. 中国现当代作家余华的作品《活着》中,主人公福贵在经历了一系列的 desaster(灾难)后仍然保持了对 life(生命)的热爱。
2. 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以寓言小说《春蚕》中的主人公唐僧讲述了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人性的 paradox(矛盾)与ambiguity(模糊)。
三、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宗教思潮的影响。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宗教思潮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宗教思潮为作家提供了创作的题材与思想源泉,使他们得以深入探讨人性、生命意义、道德伦理等重大议题。
例如,沈从文的作品以佛教思想为主题,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传达了对人生、命运、苦难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另一方面,宗教思潮对作家的创作方式和艺术手法产生了影响。
许多作家融入宗教符号、象征主义等元素,使作品具有深度和哲思性。
同时,宗教的神秘与崇高感也为作家提供了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2. 请简述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佛教与道教元素。
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佛教与道教元素是广泛存在的。
佛教元素主要体现在小说、戏剧和诗歌中,如《西游记》中的佛教神话与修行故事,以及一些以僧人为主角的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题目
中国现当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1.阿Q“精神胜利法”的心理学分析2.《阿Q正传》中的丑陋人性3.《伤逝》和《寒夜》爱情悲剧比较研究4.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比较论5.《狂人日记》的解构主义特征6.《狂人日记》的反讽叙事7.在过去、现在、将来之间穿越——鲁迅《狂人日记》的叙述学解读8.社会学场域中的悲剧之痛——鲁迅《祝福》之还原性解读9.论鲁迅小说的叙事伦理10.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意识11.鲁迅小说创作中的疯癫意象透视12.鲁迅小说中人物“死亡”现象初探13.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分析14.论鲁迅《野草》的原罪意识15.郁达夫作品中的忏悔意识16.沉沦与救赎——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情欲描写17.颓废——郁达夫悲剧小说的美学形态18.冰心与庐隐之比较19.论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20.论《雷雨》中的“俄狄浦斯情结”21.论曹禺早期剧作中的基督教意识22.《雷雨》的神秘命运色彩探微23.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曹禺的影响24.家的梦魇——曹禺戏剧创作的心理分析25.曹禺前期戏剧中的人性剖析26.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如繁漪、陈白露、花金子、愫方等)27.蘩漪悲剧成因的心理探析28.试论曹禺剧作的“出走者”人物系列29.论《骆驼祥子》中的戏仿叙事30.高觉新和汪文宣比较论31.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村少女形象32.色彩、意象与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性33.朦胧诗与新生代诗比较论34.汪曾祺小说创作中的宗教情怀35.从《受戒》看汪曾祺的佛教文化意识36.汪曾祺小说文体的独创性37.试论汪曾祺的传统性38.论张贤亮小说的女性情结39.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寻根”情结40.千古文人侠客梦——论金庸小说中的侠与义41.论池莉市民小说中的“日常生活理想”42.阿城《棋王》的叙述学分析43.论阿城小说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44.莫言小说运用色彩词的特点45.“酷刑”与审美——论莫言《檀香刑》的美学风格46.论残雪小说的窥视心理描写47.两种病态人格的心理透视──论张爱玲与残雪笔下的母亲形象48.余华小说中死亡意象分析49.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50.《白鹿原》中的宗法文化研究论王安忆小说叙事策略文案编辑词条B 添加义项?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心灵探索与自我拯救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心灵探索与自我拯救中国当代文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入的主题展现了作家们对于心灵探索与自我拯救的追求。
这些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勾勒出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心灵探索与自我拯救主题。
一、社会困境下的自我寻找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着对于社会困境的关注。
这些作品通过描述主人公在现实社会中的困顿和困境,引发读者对于个体自我存在和尊严的思考。
例如《活着》这一作品,通过描写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呈现出人在重重磨难中如何寻找到自我救赎。
在这样的作品中,作家通过细腻的叙述和真挚的情感,让读者对于生命的珍贵和个体的尊严产生共鸣。
二、历史记忆与自我救赎中国当代文学中,历史记忆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作家们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描写和解读,探讨了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如何进行自我救赎的问题。
例如《红高粱》这一作品,通过对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历史苦难中如何坚守信仰和寻找自我拯救的力量。
这种对于历史的回望和反思,不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了历史事件,也使读者意识到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责任去寻找自我救赎。
三、心灵痛苦与自我救赎中国当代文学还经常将心灵痛苦作为自我救赎的主要题材。
作家们通过描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挣扎和痛苦,深入探讨了心灵探索和自我拯救的可能途径。
例如《围城》这一作品,通过对于主人公方鸿渐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人们在社会压力下如何进行自我探索和救赎。
这种对于心灵痛苦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作品中角色的挣扎和求索,也启发了读者对于自我救赎的思考。
四、艺术与自我救赎在中国当代文学中,艺术常常被作家们用来探讨自我救赎的可能途径。
艺术作为一种表达和宣泄的方式,被赋予了超越现实的力量。
例如《追风筝的人》这一作品,通过对于主人公阿米尔的艺术追求和创作过程的描写,展现了个体通过艺术来寻求内心平静和自我拯救的可能性。
这种通过艺术表达自我和发现自我价值的探索,给予了读者对于自我救赎的希望和启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当代文学宗教救赎主题演变
一、宗教救赎与文学叙事面对人生不可避免的生存困境、精神拯救等问题,人类往往企求能觅得一个安身立命的根据,能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文学作为一种反映人类文化现象的艺术手段,在历史渊源、思维方式、精神作用等方面与宗教有着很多相通的地方。
宗教除了负载一个国家或者群体的伦理意识和道德诉求外,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它的群体认同和话语系统也为文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表现维度。
宗教文学的出现可以引发人内心的神圣感与崇高感,使得人们回到内心,回到精神世界。
宗教和文学创作是人类找寻生存意义的两种方式,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曾经混合在原始神话中,后来这两者才逐渐分离出来,但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对于宗教而言,救赎常常发生于理性无法抵达的地方,当人类面临生存困境而向上祈祷时,启示便从上而来,而这种启示完全依赖于神的恩典,非人力所能及。
也就是说在宗教救赎的两端,一边是等待启示而又无能为力的人类,一边是神的恩典作为,救赎完全来自神的意思。
对艺术而言,启示往往是以审美来完成的,无论是图画文字还是音符色彩等,一经艺术创造,便能给人以美的启迪。
宗教救赎主题创作就是把从上而来的启示和个体个人的艺术创造糅合在一起,一方面在文学审美的维度上打开一个神性的维度,使人可以更加关注自己的灵魂和真实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艺术审美形式又打破了宗教救赎启示的自我封闭的局限。
宗教的基础是信仰,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从西方的角度来谈论信仰,但是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体验,中国绝不缺少追寻信仰的精神。
就各种宗教而言,对人生苦难的关怀和对终极拯救的盼望大致是构成宗教精神内涵的两个维度。
苦难是人类的根本生存处境,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反抗苦难对人的压迫就成为人类的最大宿命,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宗教的出场就具有某种必然性。
苦难意识和受难主体的文化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或者说苦难观念本身
就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决定了对苦难起源的述说,对苦难过程的感知以及处理苦难的情感和实践方式。
同时,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对宗教精神内涵的理解也显得截然不同。
中国伦理的价值本源在于家庭血缘,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以儒学思想为主导,释、道两家文化共同存在并发展的体系,其哲学观和人生观基本上都是世俗的,也就是立足于现实的此岸,而不是以彼岸为参照来设计人生图景。
在儒释道思想中,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发挥这种潜能,根据自己的能力便能与天地相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人与神的关系上,没有一种绝对分明并且不可逾越的界线。
故此,中国作品在对待苦难的态度上,倾向于一种公义论,大多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逻辑思路进行创作,造成人物悲剧的往往是由外在的环境和制度或者是几个蛇蝎之人的破坏,在这种因果关系中,善良的人凭自己的能力便可以对抗生存的苦难。
西方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所以其伦理的价值本源是宗教上帝,西方悲剧观倾向于对超验世界和生命本体的形而上的探讨。
对苦难起源问题观点也与中国不同,古希腊的悲剧多相信人的苦难来自命运,即一种人无法预测、无法主宰的超自然力量。
就如奥狄浦斯王不想受命运摆布,却一步步无奈地陷入命运的罗网中,这是一种无故的受难,揭示了命运的强大,也即人无法战胜苦难。
在人与神的关系上,按照基督教的观点,上帝是绝对的权威的创造主,而人是受造之物,并且一出生就带着原罪,这样,人与神之间就存在着永远无法逾越的界线。
并且,人在苦难中没有能力救赎自己,而只能等待上帝的恩典的降临,才能得到最终的拯救。
宗教救赎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往往有两种,从作品所反映的主导思想考虑,可以分为非主题观念的救赎意识和主题观念的救赎意识两部分。
其中非主题观念的救赎意识指的是救赎不直接表现为小说的创作主题,这类作品的救赎意识往往是作者深层的文化心理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自然流露。
如文艺复兴时期,一方面,文学艺术形式体现了个体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
它们在抨击教会文化的同时,宗教救赎作为一种潜在的文化心理因素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和支配着文学的思维模式和审美观点。
二、五四时期的宗教叙事文化心理文学与宗教一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圣经》、《古兰经》、《吠陀经》等作品,既是各大文化传统的宗教经典,同时也是文学经典。
宗教为文学艺术提供了意义的向度,艺术为宗教提供了美的传播形式。
虽然宗教与文学的关系离不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化,但也离不开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
因为寻求人类生存价值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宗教为文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表现维度,尽管处在不同的历史转型期,宗教文学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人类的精神与心理尽管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而必然会变得越来越繁复,越来越精致,但有些基本的特质是不会改变的,它们象一根生命的红线,紧紧地维系着人类作为一个文化族群在大自然的独特存在。
宗教救赎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母题,在文学创作中既有继承性发展,也有开拓性体现。
从中国现代史开始,在五四时期,冰心作为一位受基督教影响较深的作家,她常常以文学的方式大力宣扬基督爱的思想,在写作中常常突出爱的主题。
如作品《超人》1921年,提出了人生究竟是什么?支配人生的,是‘爱’呢?还是‘憎’?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主人公何彬认为世界是虚空的,人生是无意识的,人和人,和宇宙,和万物的聚合,都不过如同演剧一样……与其相互牵连,不如相互遗弃。
在这样的人生观支配下,他成了一个孤僻、古怪的人,对周围的事物都不关心,但最后由于受到禄儿的感化,得到了启示世界上的母亲与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牵连的,不是互相遗弃的。
于是,他成了充满爱心的博爱之人。
在主要以人性启蒙为目的的社会背景下,作家把基督教爱当成了解决社会问题的一剂良药。
小说虽然没有出现明显的宗教救赎,但渗透在文本中的爱邻人、帮邻人的爱的思想,却带着浓烈的基督教博爱色彩。
因此这是一个尝试以宗教资源尝试进行社会救赎的文本。
鲁迅一生都在与虚无绝望抗争,虽知拯救的无望,但却不放弃反抗,反抗绝望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拯救的尝试,因此虽明知前面是坟,但却还是往前走。
王本朝曾评价,基督教文化既为鲁迅的启蒙思想提供了价值反思之镜,也转化生成一种情感体验,即忏悔与救赎,牺牲与超越。
但是,宗教救赎作为一种创作主题,在现代文学史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尽管现代作家很多受到宗教的影响,但他们的宗教救赎在时代思潮的背景下往往被屏蔽或者被改写。
就如作家曹禺,在《雷雨》的《尾声》的初始版设置中,隐含沉沦———救赎的结构,周朴园经历了家破人亡的悲剧后,独自一人承受罪的惩罚,他把全部的钱都捐给了教会,并在倾听修女念诵《圣经》过程中寻找灵魂得救之路。
可是后来作家却为了更加突出披露封建资本主义大家庭的罪恶这一社会主题,而把这幕删掉了。
三、新时期的宗教叙事模式文革时期,宗教大多被当成封建糟粕和批判的对象,特殊的社会形势使得宗教主题小说较少出现在文坛上,文学和宗教的联系被人为地割断了。
这种情况直到八十年代,在新的环境下才开始有了改变。
当时,较早涉及到宗教写作的文学作品是1981年发表的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礼平,小说分春、夏、冬、秋四章,以我她心中都完全是真实的。
我好像突然发现,她的心灵越往深处就越广大得不可思议[2]。
十五年后,我们相遇在泰山之顶,我向南珊表达了深深的愧疚和爱意,她却以鲜花失去了,果实比它更好,爱情凋谢了,怀念却更鼓舞人[2]来结束我们之间的这段爱情。
全文贯穿了十年动乱中,青年一代对历史、人生、宗教和爱情的思考,最后作者安排他笔下的男主人公在泰山和南岳长老的对话来阐明他对宗教的观点。
南岳长老说追求真的,是科学,追求美的,是艺术,追求善的,这就是宗教……世上的宗教……主旨却终不过是劝导人间,使强者怜悯,富者慈悲,让人生的痛苦得到抚慰,于灵魂的空虚有所寄托……[2]礼平在作品中表达了宗教可以抚慰人的痛苦,让人的灵魂得到寄托的观点,强调了宗教式的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