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知天命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这个“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这个“知天命”是什么意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这句话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大意就是,孔子自己说,我十五岁决定发奋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的时候呢,就不被外界所困扰,对很多事情开始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了天命;六十岁的时候,能够正确对待各种言论(当然,有学者认为,“耳顺”应该是“圣顺”,古代在传抄的时候,抄错了。
我曾经对此题有过解答,此处从略);七十岁的时候,能够从心所欲,但不破坏规矩。
孔子所谓「天命」,指的是客观的限制,是人力所无可奈何者。
「不惑」之前的工夫境界,都在自我精神意志的培养上,「知天命」则转向客观世界的体认。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伯牛这样的人不应该有此疾,而竟有此疾。
在道义层面的「不应该」与事实层面的「是」发生了矛盾,孔子把这无可奈何之事归之于命。
这是人力无可奈何者。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公伯寮其如命何。
」(《论语·宪问》)道是「应该」行的,道之行才合乎义。
但无论道行还是道废,都受客观限制。
这种限制是命,非人力可为。
既不是孔子所能决定,也不会受到公伯寮所影响。
人事已尽,还不得成功,这便是命。
既然成败都是命,那还要人的努力做什么呢?孔子提出他的天命观,恰恰是为了凸显人力。
道之行或不行,是现实的成败问题,这是非人力可为的。
但道「应行」却是价值问题,这是人可以主宰的。
事实层面的「命」与价值层面的「义」就此分判。
我们所做所为,不是为了事实层面的成败,而是在价值层面「应该」。
有人对此不理解,从事实成败的角度认为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对此孔子也有回应:「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道之不行,孔子是已经知道了的,但他之所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是为了成败,而是「行其义」。
论孔子“五十而知天命”
论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作者:陆晴晴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11期摘要: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提出“五十而知天命”,邢昺、朱熹、傅斯年及刘宝楠等诸位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复杂的时代背景,笔者认为孔子所说的“天命”实则是拨乱反正“为东周”的政治使命。
关键词:知天命;易经;政治使命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叙述了自己的思想发展历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这是圣人在去世前不久说的一段话,同时也留给后世无限的遐想和疑问。
在这段话中,最难理解并且最有争议的一句就是“五十而知天命”。
一、前代学者对“五十而知天命”的见解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注释“天命”时说:“孔子不是宿命论者,但也讲天命。
后来的人虽然谈得很多,未必符合孔子本意。
因此,这两个字暂不译出”。
对于这句话,前人的解释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孔子50岁时通过读《易》,穷理尽性而知天命,天命即万物之理。
邢昺解释说:“‘五十而知天命’者,命,天之所秉受者也。
孔子四十七学《易》,至五十穷理尽性知天命之始终也。
”在《四书集注》中,朱熹的解释是:“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
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
”这都是以万物之理来解释天命。
第二种,孔子50岁时意识到政治理想能否实现并不全在人的努力,而在于上天的意志,天命即宿命。
傅斯年便持这一观点,他说:“孔子所谓知天命,指天之意志,决定人事之成败吉凶祸福者。
……方其壮年,以为天生德于予,庶几其为东周也。
及岁过中年,所如辄不合,乃深感天下事有不可以人力必成者。
”第三种,孔子50岁时意识到自己的美德乃上天赋予,按照仁义之道行事是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天命即德命。
刘宝楠说:“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
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则知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
古人讲 知天命的诗词
古人讲知天命的诗词【双调】庆东原_达时务,薄[元代]查德卿达时务,薄利名,秋风吹动田园兴。
Θ瓜邵平,思莼季鹰,采菊渊明。
清淡老生涯,进退知天命。
岳州夜坐[唐]张说炎洲苦三伏,永日卧孤城。
赖此闲庭夜,萧条夜月明。
独歌还太息,幽感见馀声。
江近鹤时叫,山深猿屡鸣。
息心观有欲,弃知返无名。
五十知天命,吾其达此生。
冬行三首[唐]卢仝虫豸腊月皆在蛰,吾独何乃劳其形。
小大无由知天命,但怪守道不得宁。
老母妻子一挥手,涕下便作千里行。
自顾不及遭霜叶,旦夕保得同飘零。
达生何足云,偶然苦乐经其身。
古来尧孔与桀跖,善恶何补如今人。
代门。
夷齐[唐]周昙让国由衷义亦乖,不知天命匹夫才。
将除暴虐诚能阻,何异崎岖助纣来。
沁园春.赠谈命许丈[宋代]王国维客有问余,号曰当水,逸民者谁。
是胸罗星斗,熟知天命,口分造化,妙泄天机。
百十日前,再三地说,端的秋来攀桂枝。
那时节,果鳌头高跨,鹗首横飞。
君休说是谈非。
是则是干支带得来。
也要他有个、读书种子,一丁不识,富贵何为。
报道长安,梅边春色,早趁东方掠马蹄。
重逢处,办一封好纸,觅状元诗。
范增墓[宋]陈荐藏名羞立虎狼朝,乘鹤东依项籍豪。
愤失壮图撞玉斗,不知天命与金刀。
还家落日埋英气,回首浮云委旧劳。
百步西连陵母冢,峨峨先识泰山高。
水龙吟(其一)[宋]李纲笑不知天命,明珠玉斗,漫撞令碎。
玉斗[宋]苏泂玉斗撞来事已殊,岂知天命有乘除。
秦人自爱三章法,枉却先生胆气粗。
和仲氏除夕书怀[宋]孙应时头颅遂如许,忽忽意多违。
渐合知天命,能无悟昨非。
春觞欣母寿,秋谷为民祈。
猿鹤应催我,尘埃好振衣。
黄鹤洞中仙.虢县渭南泺里[元]丘处机此地风光胜。
人物俱相应。
水竹深藏数十家,户户知天命。
我爱清虚景,策杖寻幽径。
每日巡村转一遭,信步闲吟咏。
宋颂九首(其一)汤汤[宋]石介汤汤其江,区区尔孟。
一夫当关,不知天命。
蚁固于穴,蛙负于井。
咫尺之地,为可以骋。
和御制赐朝鲜琉球安南诸国使臣诗[清]阮偍九十韶光甫二旬,灵园莺燕报春频。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这个“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这个“知天命”是什么意思?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给的解释:“天命—孔子是不是宿命论者,我尚不敢论定。
孔子所谓的天命究竟是什么,也很难臆测。
后来的人虽然谈得很多,未必符合孔子本意。
因此,这两个字不便译出。
”而在他的余论中应能看出他对孔子这段话的理解还是归到做人上,他也认为这是“孔子在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进步过程”。
在他之后的学者王树人、喻柏林在《传统智慧再发现》一书中用到了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作者指出“事实上,任何一种思想和理论,即使正确而有价值,但能否发挥其思想理论的社会功用,都只能有待社会的实际需要。
社会的实际需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当下现实就需要,那么,这种理论的社会功用,立刻就显示出来了。
另一种是,当下现实不需要,将来可能需要,那么,这种思想理论就只能暂时束之高阁,等待将来需要它的时代。
在孔子与其弟子们作上述谈话时,他实际已达‘七十而从心所欲’的高龄,因而经过一生的奔波,他已经看到春秋末期这个时代的社会不可能采用他的思想理论。
因而,他的逍遥求其自乐的态度,正是他看到这种社会必然性,采取‘邦无道则隐’的处世方式,绝非消极。
正如孔子所言:‘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泰伯)中国后来的历史发展确实证明,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思想理论,虽然春秋末期到秦不被采用,甚至遭到‘焚书坑儒’的厄运,但是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却在二千年封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中发挥了它的社会功用。
”我引这一大段话的意思就是想说,孔子的思想理论虽然当时不受人待见,却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两千年到现在,这不就是天命吗!虽然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已经是经过董仲舒改革的儒术了,可是只要从刚才我引用孔子和曾晳的那段对话中孔子的一句话:“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不就很能明白孔子对他之后的“儒分为八”甚至汉武帝时的“儒术”的预见性了吗!如果再从《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来看孔子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一距”也能看出某种对应关系。
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导语:《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论语》全文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三十立什么,四十惑什么;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么?
三十立什么,四十惑什么;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么?三十立什么?四十惑什么?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么?六十耳顺,看透了什么?七十从心所欲,应该怎样去做?——这是我看过的最好解读!三十立什么?三十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起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简单说,三十岁的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了。
它可以用立身、立业、立家三个方面概括。
立身,立身就是确立自己的品格和修养。
我认为它应包括:思想的修养,道德的涵养,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
自强是立身之本,别把自己的需求寄托在父母的资助上,寄托在别人的帮助上,那都是软弱的表现。
立身是对每个人立足于社会最起码的要求。
立业,立业就是确立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三十的人应该有比较固定的职业了。
从事每项事业都要有本领,按现代话讲就是有一技之长。
这是为生的必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每个人的各方面要求都会越来越高,中国劳动力过剩更加剧了这种过高的要求,这只是这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
立业不但是求生的手段,也是尽到社会责任所必备的。
立家,立家就是应该有了自己的家庭。
当今社会激烈竞争,推迟了年轻人组建家庭的时间,但我还认为三十岁立家已经不早了。
至于是先立业后立家,还是先立家后立业,每个人情况不同,也不必要分哪个为先哪个在后。
年轻人必须负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还是早些好。
三十而立是对年轻人的起码要求,可现实却和我们的期望有很大的距离,这当然和国人对孩子的溺爱及就业压力有关,这也是中国特色吧!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么“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
人到了四十岁,咀嚼了事态的冷暖,感怀了岁月的无情,往事悠悠,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在经历了许多疑惑、彷徨、振奋、欣喜之后,是沉思,是恍然大悟……少了激情,多了沉稳;少了冲动,多了冷静;少了烦恼,多了理智;少了放任,多了责任;少了盲从,多了自我……四十岁的人是十分理智和清醒的,对外,他明白了社会;对内,他明白了自己;对自己,他明白了责任。
小学一年级论语十二则
小学一年级论语十二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译文: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高中论语十则翻译
高中论语十则翻译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4、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
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
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轻声](伐:夸耀),不宣扬自己的功劳(施:张大,夸大)。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朋友)信任我;年少的人得到关怀(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
安:安逸。
怀:归依[依孔安国说])。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原文加翻译
《论语》十二章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3.
矩”
4.
5.
6.”
翻译:∶“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
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
10
11
12。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中国的先哲们喜欢用独到的视角审视人生百态,他们喜欢用概括性的表述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指点江山、世态。
比如对人从生到死的概括莫过于那句中国人都喜欢引用古训: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九十是什么?九十老童呗。
你看凡年逾九十的翁妪几乎都是五官缩蹙、须稀发疏、雌雄难辨,更常常遗东忘西、耳聋口拙、问南言北,上厕所忘拉裤子,出门不认儿女,令人忍俊不止。
不是老童是老圣?十岁不愁:玩是儿童的天性,喜玩者何愁之有。
包括成年人因贪玩而无所事事者多是被称为没心没肺、游戏人生。
正是:玩者不愁愁者不玩。
真正有愁者去玩的,那不是玩,是闹,是发泄。
孩童喜玩不愁是天性,但过于贪玩,国人则称之为顽石劣性,因为他们认为玩物丧志。
正是:少年若天性,成长使之然。
孩子们都是塑造出来的。
二十不悔:中国人喜欢讲自古英雄出少年。
纵览历史少年才俊代代辈出,他们或为国为民血战沙场或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成为中华民族最可歌可泣的一部分。
无怪乎伟人感叹: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世界寄托在你们身上。
“二十”无暇?当然不是。
二十之青年富于青春,赌资雄厚,学性方勃,顽劣尚存,自谓热血,确有不少摇摆于正邪之间。
无论跌倒或撞的头破血流,总会一言蔽之:无悔。
再用年轻时最爱表述的爱情宣言——噯情ゼ跑徿套如果我爱你是×,那么我不想我√。
如果因√而失去你,那我宁愿×一辈子——讲这话时一定不会想到,生命有限人生无常,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苦。
青春的赌资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那些老时一事无成、穷困潦倒的人,几乎都是把有限的青春作为无限的赌资任意透支而糟蹋了。
三十而立:自2000多年前老夫子说他三十即建功立业后,三十就成了中国人特别是父辈衡量男儿(子孙)是否安身立命的度量衡。
三十而立,不是指男人是否能养活自己。
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总计年是什么意思
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总计年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到了三十就而立,到了回十就不感,到了五十就知天命,到了六十就花甲。
而立之年指30岁,不惑之年指40岁,天命之年指50岁,花甲之年指60岁,古稀之年指70岁。
三十而立,而立之年的意思是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
而立之年指的就是三十岁。
这句话的启示: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
这个前景是可怕的。
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
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
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
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论(lún)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zēng)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身:为(wèi)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翻译::“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huò),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ǔ)。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做事情,又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wéi)师矣(yǐ)。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翻译: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zāi)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piáo)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hào)之者不如乐之者。
《孟子·尽心上》
《孟子·尽心上》折叠编辑本段作品简介《孟子·尽心上》【原文】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译文】孟子说“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
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
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
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读解】佛问“你向什么处安身立命”《景德传灯录》儒答“养性事天修身立命。
”孟子谈天命谈人的本性没有消极被动的神秘色彩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个体精神。
对待天命不过是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罢了所谓安身立命也不过是一心一意地进行自身修养而已。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加强知识学习和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灵。
所以不要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过客东奔西走北觅南寻'芒鞋踏破岭头云”。
其结果往往是占有外物越多内心越空虚最终成为一个徒具外形为外物所役的臭皮囊。
相反“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只要你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顺受天命身体自然就会有着落精神自然就会有寄托生命之春就会永远在你的把持之中。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下一篇(莫非命也顺受其正)尽心上莫非命也顺受真正【原文】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译文】孟子说“一切都是命运顺应它就承受正常的命运。
所以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危险的墙下。
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非正常的命运。
”【读解】一切都是命运。
用我们今天通行的看法这似乎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思想。
但实际上孟子的立足点是在“顺受其正”上顺理而行顺应命运也就承受正常的命运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了。
怎样顺应呢比方说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在危险的墙下这不难做到吧为什么不站在危险的墙下因为你明知道它有倒塌的危险。
同样的道理明知道打家劫合杀人越货走私贩毒贪污受贿是铤而走险的你是不是还要往上靠呢不往上靠是知道命运的人是“顺受其正”的人。
高中论语十则翻译
高中论语十则翻译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4、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
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
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轻声](伐:夸耀),不宣扬自己的功劳(施:张大,夸大)。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朋友)信任我;年少的人得到关怀(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
安:安逸。
怀:归依[依孔安国说])。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7年级上册语文12课论语十二章
7年级上册语文12课论语十二章一、原文及翻译。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四)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七)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八)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翻译: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形容深知天命的成语
形容深知天命的成语一、深知天命的成语的含义深知天命的成语是指人们经历了时间的变迁和沉淀,对人生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能够深刻理解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规律。
这类成语通常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出对宇宙、天地、人生等问题的洞察,展现出作者深思熟虑、心境安稳的境界,同时也传递出一种超越个体、与宇宙共鸣的智慧。
这些成语常用于描述文人境遇、哲理思考、人生体悟等方面,通过对宇宙与人生的描绘,表达出对天命、命运、宿命等问题的感悟。
深知天命的成语不仅有美妙的词汇之美,更蕴含着中国人传统文化和人生哲学的智慧与细腻。
二、深知天命的成语的例子1.守株待兔。
2.坐以待毙。
3.抱薪救火。
4.闭月羞花。
5.画龙点睛。
三、解析与深知天命有关的成语1. 守株待兔守株待兔是一个源于古籍《战国策·齐策一》的典故,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传说有一位农夫,他在放牛时候发现一只兔子被树枝卡住,无法动弹。
于是农夫就乘机捕捉了这只兔子,由于连续几次都能收获兔子,农夫便陷入了“守株待兔”的心态,认为只要他守着这棵树,就会有兔子自己上钩。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他束手无策地等了很久,却再也没有捕获到兔子。
这个成语通过描述一个人盲目坚持陈旧的方法,不能适应时代而去奢望成功,给人们揭示了人生哲理。
人们不应该固守过去的经验和方法,而应随时调整自己的策略,顺时应势,积极进取。
2. 坐以待毙坐以待毙是一个描述无所作为、消极等待失败的典故。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刘表放逐刘备到下邳,下邳混乱不堪。
面对外敌进攻和内部叛乱,刘备委屈求全,被迫坐以待毙。
这个成语通过刘备坐以待毙的形象,表达了人们不应该消极等待命运,而应该积极拼搏,争取生存和发展的观点。
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积极主动,才能掌握主动权,活出自己的价值。
3. 抱薪救火抱薪救火是一个源自《战国策·齐策一》的典故。
故事中,有一个人正在烧柴火,突然发现火堆变大了,火势让他惊慌失措。
他突然想到,抱起桥边的薪柴来救火。
“尽人事知天命”的哲学及现实意义
“尽人事,知天命”,请结合《论语》,阐述这一思想的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摘要:相信自己的选择,就是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凡事尽力而宽容,至于结果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一笑置之,保持一颗平常心,满怀敬畏和感恩。
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至于后事如何,则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了,只能看命数如何了。
关键词:孔子;人事;天命人们经常会听到“尽人事”和“知天命”,但却不清楚其中的玄机。
“知天命、尽人事”和“尽人事、知天命”这两句俗语都是存在的,而其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却是有区别的。
“知天命,尽人事”指在最坏的处境下,竭尽全力拼到最后。
这是知命又不认命的豁达与不妥协,这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态度。
“尽人事,知天命”指尽人事之后,才知道天命如何,尽人事之后,才知道顺天命;这是尽人事知天命的两层意思。
但这句话还有第三层意思,也就是“尽人事而知天命,知天命而不懈怠人事”,即生命不屈不折的一面。
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及,不去强求,但保持沉稳而不失积极。
理清了其中的条理,我们就结合论语,从孔子这一位圣人的天命观去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左传·文公十三年》提供了这样一个君子“知命”的例子: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
”邾子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
民既利矣,孤必与焉。
”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郊子曰:“命在养民。
死之短长,时也。
民苟利也,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
五月,邾文公卒.君子曰:“知命”。
这里的“君子”是指孔子。
邾文公对是否迁都这件大事,通过占卜来做最后决定。
占卜的结果是有利于民而不利于君。
面临这样的两难情况,邻文公的左右劝他以自己的“命”为重,而邾文公则认为:自己的“命”在养民,有利于民的事也就有利于己。
邾文公以自己为君的使命重于个人的性命,孔子认同他“知命”。
“当孔子告诉我们说他在五十岁的时候知道了‘天命’,或者说,他知道了对于他来说是天所注定了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3期 2008年3月4日 No. 313 4 March 2008(續下頁 To be continued )一切緣起「非典」一般香港人私底下未必認識沈祖堯教授,但總會知道他是誰。
自2003年非典型肺炎在香港肆虐之後,他已成了港人的公共財產。
他獲《時代雜誌》嘉譽為「亞洲英雄」,獲星島報業集團選為2003年「傑出領袖(社區/公共事務)」,香港電台及《明報》頒發「抗SARS傑出獎(醫護科技人員組)」,又獲港府頒授2004年銀紫荊星勳章。
他的事業一帆風順,1992年加入中大醫學院,短短六年間便由講師晉升至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系主任兼講座教授,現任醫學院副院長。
他在教研方面屢獲獎項,2003年獲中大校長模範教學獎,2004年獲裘槎基金會優秀醫學科研學者獎,2006年獲教育部與香港李嘉誠基金會長江學者成就獎,年初更獲頒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這樣一位公眾眼中的成功人物,在逸夫書院的院長就職禮上告訴我們,「非典」讓他知道這世上「沒有永遠正確的策略;沒有不可或缺的人;沒有不敗的英雄;沒有永恒的成功。
只有不斷從過往的經驗學習,然後把經驗傳給下一代,歷史才能長存。
」人生的下半場在事業穩健發展、聲譽日隆之際,經過非典疫潮洗禮的沈教授反思他的路向。
彪炳的研究成績、汗牛充棟的著作,若干年後,價值總會消減。
這是否人生的唯一使命?「四十多歲的我,在人生的下半場,如何做一些價值更持久的事?」面對激烈競爭,沈教授承認學術機構追求卓越無可厚非,然而不可因此捨本逐末。
他明白教學人員面對工作、撥款、發表論文的壓力,縱然想多花心思與時間在學生身上,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
然而,在汲汲於計算全球排名、國際獎項,或在《自然科學》發表了多少篇文章的風尚下,沈教授禁不住問:「到最後,學生的位置在那裡﹖我們往往偏重了這些卓越的指標,而忘記了大學教化下一代的根本使命。
」他決定不以學術的突破、世俗的賞譽為先,而以教育為重。
回歸學生為本「只在講課時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並不能擔保他將來做一名仁心仁術的醫生,或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當年一位在醫院病房裡感染了非典型肺炎的醫科生,痊癒後寫信告訴沈教授,留醫的三個星期是整個醫科課程裡最有得著的一段日子,他終於從病人的角度體察到醫護人員應有的工作道德;醫生輕握一下手,或講一些體己的話,都是病人的強心針。
這種學習遠勝課堂。
沈教授了解到「原來教學生不一定在講台上,以身作則十分重要。
我沒有甚麼值得矜誇,只想把自己走過的路,或我所認識的人的經驗告訴學生,擴闊他們的視野,也免他們走冤枉路。
」It All Began with SARS After the 2003 SARS epidemic, Prof. Joseph J. Y. Sung became a household name in Hong Kong. He was hailed as one of the ‘Asian Heroes’ by Time magazine, honoured with the Distinguished Award for Scientist and Medical Profession in the Fight Against SARS 2003 by RTHK and Ming Pao Hong Kong, elected Leader of the Year 2003: Community and Public Affairs by Sing Tao Daily and Hong Kong iMail, and awarded the Silver Bauhinia Star by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in 2004. Now the associate dean of the Faculty of Medicine, Prof. Sung joined the Faculty of Medicine of CUHK in 1992 and was made chair professor and chairman of the Department of Medicine and Therapeutics in only six years. He has received countless awards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cluding the Cheung Kong Achievement Award in 2006 and the Sta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ward second-class award earlier this year.In his inaugural address as the Head of Shaw College, he summed up what he had learnt during the SARS epidemic. ‘No strategy is always right. No single person is indispensable. No hero is unbeatable. No success is everlasting. Only through learning from our past and passing it on to the next generation can we perpetuate our history. From there on, I decided to commit myself to education.’Making a Mark While his career steadily developed and his reputation rose, Prof. Sung pondered his future. ‘What can I do to leave a more profound mark on the second half of my life?’Prof. Sung said while it was understandable for a university to pursue academic excellence in the face of keen competition, he could not help wondering. ‘Amidst fixations on ranking, awards and publications, what is the place of our students? In the pursuit of prestige, the fundamental mission of a university, namely, education of the next generation, seems to be lost on us.’ He decided to give top priority to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Back to Students ‘The mere imparting of knowledge does not guarantee that a medical student would make a good doctor or a useful person,’ Prof. Sung said. A medical student infected with SARS once told him in a letter that he found the three weeks in the hospital ward the most rewarding experience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medical programme, because he could view the profession of a doct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patient. It dawned on the professor that ‘classrooms aren’t the only places I can teach. It’s equally important that I serve as a role model for my students.’A large class of the Faculty of Medicine usually comprises about 150 students. In the hospital wards,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rdly recognize each other’s face because they are all covered by masks. Prof. Sung kept thinking about taking up a new role so he could develop a closer relationship with his students. When asked whether he would like to be the Head of Shaw College, he had hesitated, but the Thousand-中大通訊 CUHK Newsletter (接上頁 Continued )在醫學院講課,大班教學往往有百餘名學生。
在病房,師生都戴上了口罩,大家面目模糊,總是有那麽一點的隔閡。
儘管這幾年來,沈教授不斷思索如何在大學擔任一個新的角色,好讓自己更密切地接觸學生,了解他們,與他們交流,年前程伯中院長初步徵詢他是否有意出任院長一職時,他還是有點掙扎。
他坦承之前和逸夫的接觸不多,不知道自己是否合適,學生會否接受一個跟他們素未謀面的醫學院教授。
不過,去年一次「千人宴」,讓他增加了信心。
當教授遇上歌星「原來那不是吃一頓飯那麽簡單。
」席間,他看到學生的表演,發現他們有不少讀書以外的才華,而且都很活潑,很有活力。
最特別的經驗,是他讓當晚來表演的歌星請到台上合唱。
這段精彩的演出,還讓人攝錄下來,上載到YouTube,名為「朱咪咪 X 沈祖堯」。
一位是文質彬彬、濟世為懷的高等學府醫學教授,一位是跑慣碼頭、充滿江湖智慧、以詼諧捉狹見稱的草根歌星,這個組合本就蘊含了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矛盾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