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人事知天命的哲学及现实意义
知天命的感悟
知天命的感悟知天命的感悟人生中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困惑和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或者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而当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天命,并且接受并追寻它时,我们会感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知天命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知道了自己的一生将如何发展,而是指我们对自己的内心深处的声音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这个内心的声音是我们真正的自我,它是我们内在智慧的指引和灵魂的指南针。
要了解自己的天命,我们首先需要去探索和了解自己。
这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激情。
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物和我们心灵深处的愿望。
同时,我们也需要充分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才能。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技能,而这些天赋和技能正是我们实现天命的工具和资源。
通过认识和开发自己的优势,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并实现个人目标。
在追寻天命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保持心灵的开放和灵活性。
有时候,我们的天命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曲折的道路。
我们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这些都是我们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我们需要相信自己的内在智慧,相信自己是能够应对并克服困难的。
同时,我们也需要在追寻天命的过程中保持与他人的联系和合作。
我们的天命与他人的天命可能是相关联的,通过与他人合作和互相支持,我们可以实现更大的目标和更深层次的意义。
最重要的是,追寻天命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我们的天命可能会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而变化,而我们也需要不断地适应和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行动。
只有在持续地追寻天命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意义和幸福。
总之,了解自己的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当我们能够与自己的内心深处建立联系时,我们会感到一种内心的满足和平和。
通过追寻天命,并与他人合作,我们可以实现更大的目标和意义。
让我们一起走上这个探索之旅,并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命。
【最新】尽人事知天命
【最新】尽人事知天命尽人事,尽,尽心诚意;人事,人在一生中所碰到的各种事情,包括“事君”、“待人”、“接物”等。
尽人事,就是说要尽心诚意地对待一个人一生中所碰到的每一件事情。
知天命,意指天命可畏,非敬不可,不可逆天行事。
“知天命、尽人事”和“尽人事、知天命”这两两句俗语都是存在的,而其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却是有区别的。
“知天命,尽人事”。
在最坏的处境下,竭尽全力拼到最后。
这是知命又不认命的豁达与不妥协,这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态度。
“尽人事,知天命”。
尽人事之后,才知道天命如何,尽人事之后,才知道顺天命;这是尽人事知天命的两层意思。
但这句话还有第三层意思,也就是“尽人事而知天命,知天命而不懈怠人事”,即生命不屈不折的一面。
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及,不去强求,但保持沉稳而不失积极。
《论语为政篇二》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孔子说知天命的名言
孔子说知天命的名言自古以来,对于天命的探寻一直是人类思考的重要课题。
在这其中,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尤为引人瞩目。
孔子对于天命的独到见解,不仅体现了他深邃的哲学智慧,也为我们后世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指南。
“五十而知天命。
”这句名言,是孔子在自述自己人生历程时提到的。
简单五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天命,在孔子看来,是指人生的使命和责任,也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法则和规律。
知天命,就是要认清自己在宇宙生存状态中的使命和职责,以及个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孔子所言的知天命,并非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
相反,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知天命者,不怨天、不尤人,而是顺应天命,尽己所能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这种态度,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理念。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知天命与个人的道德修养紧密相连。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才能真正认清自己的天命,并勇于承担。
孔子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认为这五种品德是修身之本,也是知天命的基础。
通过不断地修炼和提升自己,人们才能逐渐领悟到天命的真谛,并将其付诸实践。
知天命还意味着对人生境遇的坦然接受。
在孔子看来,人生充满了变数与不确定性,但这些都是天命所归。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泰然处之。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命运无动于衷,而是在积极努力的同时,也要学会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事实。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生道路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孔子的知天命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梦想和价值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每个人都应该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位置,尽己所能去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顺应时势,把握机遇,与时俱进。
这既是对个人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人生智慧的体现。
知天命并不意味着放弃努力和奋斗。
相反,它正是一种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在知天命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和每一次机会,用勤奋和汗水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尽人事知天命作文
尽人事知天命作文在这人世间行走,我们总是怀揣着各种各样的梦想和期望,努力去追求那些我们认为美好的东西。
然而,很多时候,结果并不总是如我们所愿。
这时候,“尽人事知天命”这句话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们内心的迷茫和困惑。
我想起了去年我考驾照的那段经历,那可真是一段让人又哭又笑的日子。
一开始,我满怀信心地报名参加了驾校。
心里想着,不就是开车嘛,能有多难?我认真地听教练讲解每一个操作要点,笔记记了满满一本。
科目一的时候,我把那上千道题刷了一遍又一遍,眼睛都快看花了。
考试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进考场,觉得自己肯定能一把过。
嘿,还真就顺利通过了,这让我更加坚信,只要努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儿。
可到了科目二,噩梦就开始了。
倒库、侧方停车、曲线行驶、直角转弯、半坡起步,每一个项目都像是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
尤其是倒库,那简直是我的“心头大患”。
我总是把握不好方向盘的时机,不是倒不进去,就是压线。
教练在旁边气得直跺脚,“你这是在画画呢?还是在倒车?”我心里那个委屈啊,我也想倒好啊,可这车子它不听我的呀!那段时间,我每天早早地就去驾校练车,别人练一圈,我练两圈;别人中午休息,我还在琢磨着动作。
太阳火辣辣地烤着,我汗流浃背,却不敢有丝毫懈怠。
回到家,累得瘫在床上,连饭都不想吃。
终于,迎来了科目二考试的日子。
我紧张得手心出汗,心都快跳到嗓子眼儿了。
上车后,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别怕,尽人事,剩下的就看天命了。
”我小心翼翼地操作着,倒库的时候,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生怕出错。
可没想到,在半坡起步的时候,车子熄火了!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手忙脚乱地重新启动,结果超时了。
考试不合格的声音响起,那一刻,我的心都碎了。
走出考场,我觉得天都塌了,眼泪止不住地流。
我付出了那么多努力,为什么还是不行?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就不适合开车。
在家里消沉了几天,我想,不能就这么放弃啊,我还就不信这个邪了!于是,我重新调整心态,又回到驾校苦练。
这一次,我不再盲目地追求次数,而是认真总结每一次失误的原因,向教练和其他学员请教。
最新-人到五十知天命1 精品
人到五十知天命篇一:五十知天命五十知天命“五十而知天命”,语出《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以心所,不喻矩。
”它是孔子结合自身求学、立身、明道的经历,对人生作出的总结。
其中,“五十而知天命”,则是对人生一个特定阶段及状态的概括。
怎样理解“知天命”?翻阅《论语》的各种解读版本,普遍认为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段话中,“最难解的是‘知天命’”(李泽厚《论语今读》)。
对“知天命”有不同的理解。
有一种解释可以认同,认为“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禀赋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徐志刚译注:《论语通译》)。
以积极角度来看,“五十而知天命”,可以理解为五十岁懂得自已的命运,即在五十岁的时候,能够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预测人生走向,认清并承担社会赋予的使命。
那么,如何才能“知天命”呢?首先,合适定位。
人的一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特征。
孔子大体上以十年为一个单位,将人生划分为六个阶段,即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并且每一阶段的状态各不相同。
在经历了十五、三十、四十这几个年龄段后,五十岁可谓人生成熟的年龄段。
同时,对末来六十、七十,它又是发展的基础。
人到五十,不能盲从,要看到自已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年龄阶段。
既不能停留在十五、三十、四十,又不能超越六十、七十,切实把自已定位在五十上。
对此问题,需要相应的感受、合适的体验。
第二,升华境界。
“知天命”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对于“志于学”、“立”、“不惑”,“知天命”进入人生一个新的境界。
这个境界的特征是成熟。
五十岁的人生季节,是创造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
“尽人事,知天命”的哲学及现实意义
“尽人事,知天命”,请结合《论语》,阐述这一思想的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摘要:相信自己的选择,就是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凡事尽力而宽容,至于结果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一笑置之,保持一颗平常心,满怀敬畏和感恩。
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至于后事如何,则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了,只能看命数如何了。
关键词:孔子;人事;天命人们经常会听到“尽人事”和“知天命”,但却不清楚其中的玄机。
“知天命、尽人事”和“尽人事、知天命”这两句俗语都是存在的,而其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却是有区别的。
“知天命,尽人事”指在最坏的处境下,竭尽全力拼到最后。
这是知命又不认命的豁达与不妥协,这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态度。
“尽人事,知天命”指尽人事之后,才知道天命如何,尽人事之后,才知道顺天命;这是尽人事知天命的两层意思。
但这句话还有第三层意思,也就是“尽人事而知天命,知天命而不懈怠人事”,即生命不屈不折的一面。
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及,不去强求,但保持沉稳而不失积极。
理清了其中的条理,我们就结合论语,从孔子这一位圣人的天命观去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左传·文公十三年》提供了这样一个君子“知命”的例子: 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
”邾子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
民既利矣,孤必与焉。
”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郊子曰:“命在养民。
死之短长,时也。
民苟利也,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
五月,邾文公卒.君子曰:“知命”。
这里的“君子”是指孔子。
邾文公对是否迁都这件大事,通过占卜来做最后决定。
占卜的结果是有利于民而不利于君。
面临这样的两难情况,邻文公的左右劝他以自己的“命”为重,而邾文公则认为:自己的“命”在养民,有利于民的事也就有利于己。
邾文公以自己为君的使命重于个人的性命,孔子认同他“知命”。
“当孔子告诉我们说他在五十岁的时候知道了‘天命’,或者说,他知道了对于他来说是天所注定了的东西。
读后感《靠结果生存》
读后感《靠结果生存》古言云:尽人事,知天命,长辈常说:尽力而为。
经常听到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
一切都可以顺其自然。
听命运意味着完成一件事,想办法做你能做的一切,想办法做你不能做的一切,这对失败不是那么重要。
这样,这样的想法很容易使人惰性。
如果你不尽力,你应该先想想:你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心中带着大问号做事,结果无疾而终。
假如我们把企业当作家家里有一些懒惰的不孝之子,所以这个家迟早会被拖垮,所以现实告诉我们,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只有120%的付出才会有100%的回报。
让我们接受一个我们以前不想接受的概念:劳动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劳动的结果才是有价值的,信用是有价值的,努力是没有价值的。
只有深刻理解这一概念,我们才能在每项工作中拥有120%的执行力。
把自己当商人,把老板当客户。
如果你今天是一名运营商,你必须每天关心你的公司。
我们可以把自己当作心态的老板。
改变心态同样重要。
所以我发现责任是导致结果好坏的重要因素。
说到责任,应该是执行问题。
怎样才能有120%的执行力?这本书有16个最经典的词:认真第一,聪明第二,结果提前,自我退后。
如果我们能全面理解这48个字,完全这样做,我相信我们的工作会更容易,工作的结果会更成功。
所以作为企业的一员,无论你现在扮演什么角色,请给企业一个结果。
做结果: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当我们对一个结果负责时,无论是好是坏,我们至少应该对结果负责。
一个不敢承担责任的人是什么都做不好的人。
虽然有时候这个结果会让我们痛苦,但是痛苦之后会让我们成长很多。
结果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每天用结果交换工资,用结果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困难中自救的机会只给那些在困难中准备自救的人。
当我们学会永不放弃时,我们会给自己和他人一个成功的结果。
听天命,尽人事
听天命,尽人事古人说:“尽人事,听天命。
”曾国藩说:“祸福由天定,善恶人主之。
”祸福由天定,人力无可奈何;善恶在人为,人自当尽力而为。
善恶之行,祸福所归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这些都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
然而,选择为善还是作恶,却是由人自己所决定的。
善恶无门,惟人自召;祸福无定,皆自己求。
曾国藩对郭嵩焘说:“君子立身行己,但求寸心之安。
成与毁听诸天,爱与憎听诸人。
有非我所得主者,公道自在天壤,亦无久而不明之理。
”人活一世别想太多,做事只求问心无愧。
不管世事纷纭、人情顺逆,专注做好你该做的。
祸福凭天、毁誉由人,公道自有后人评说。
古人云:盈亏相伴,祸福相生。
有些人不懂得此道,过于贪大求全,不明白人生总是有得有失。
曾国藩常说:“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富贵人家子弟,不可不牢记这两句话。
家道的长久,不是凭借一时的官爵,而是依靠经久的门风;不是依靠一两个人的突然发迹,而是凭借阖家上下的自立自持。
他告诉诸弟,若要曾氏一门福运长久,需以善心竭力维持。
老亲旧眷、贫贱族党,切记不可轻慢。
对待贫者,亦如对待富者一般。
诸弟依言奉行,即使后来曾国藩罢官回乡,曾氏一族依然繁荣百年。
《小窗幽记》中说:“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做之,要看他会救。
”意思是说,上天要是降祸给一个人,必定要先给他一点小小的福分,以激起他的骄慢,看他能否消受;上天要是赐福给一个人,必定要先给他一点小小的祸患,以引起他的警戒,看他能否自救。
唯有经受住善恶的考验,才能在祸福之间得以保全。
尽其在我,听其在天曾国藩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
他说:“子孙将来是贫是富,各有命定。
”命果应富,就算没有积攒下私产,也必不缺饭吃;命果应贫,即使私产多于先人百倍,也终将归于无饭可吃。
这个“命”,就是家族子弟是否贤能。
一个国家、一个家庭,其兴衰强弱也常在于天命,这个天命就是是否有贤臣能工。
曾国藩说:“凡国之强,必须多得贤臣工;家要兴旺,全靠出贤子弟。
“尽人事而顺天命”是什么意思
“尽人事而顺天命”是什么意思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命”是专门重要的一个概念,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信命,同时认为命由天定。
许多成语、俗语都表述了那个意思。
孔老夫子也是信命的,他老人家自己的履历表中,还讲到50岁明白天命了。
连孔老夫子如此的圣人,都到了50岁才开始明白,我们可能不明白也是正常的。
然而有一点,我们能够不明白,然而至少不应该怀疑“命”那个课题。
现代社会,人往往专门傲慢,认为自己不明白的确实是不存在,自己没见过的就讲没有。
谁讲有谁确实是迷信!那种执着于空比执着于有还可怕。
只是孔老夫子不多正面讲命,他老人家有句名言叫做“不知生焉知死”,要我们把本分的情况做好,把人的情况做好,这是君子要关注的。
信命的人群中,有一种倾向也是不正确的。
由于信命且相信命由天定,因此有的人认为命里都定了,反正那样了,什么都不弄了,如何努力差不多上白搭。
因此好多人一旦“算出来”一个好命,便欣喜若狂,不仅大手笔打点算命的先生,同时认为从此高枕无忧,不再努力修行,最终与原先算命的结果大相径庭(如果如此,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确实是怀疑一切)。
事实上,这不是“命”耽搁了你,是你自己没有处理好天命与努力的关系。
正门的儒家学人和正信的佛教徒都不算命。
我曾经在杭州一个知名的寺院里,见到有个大学女生模样的人咨询庙里的出家人,“师傅,请咨询哪里抽签?”师傅回答她讲,庙里没有抽签的情况。
佛教认为生命的核心是神识,它是不灭的,神识也确实是那一点灵光,投身到哪里,就在那儿显示孕生老病死的相,而牵引着神识去向的,确实是我们熟知的“业力”。
从那个意义上讲,“命是天定的”这句话变得专门好明白得。
我们常讲某个人“命好,投胎在富贵家”,“命不行,生来这么贫苦”差不多上由于业力牵引投在不同的地点,民间所谓“投胎”。
因此,我们没有方法否认两个人同样努力做一件事,有的人周围的各种条件相应,得以成功,另一个则任你如何努力,却专门难成功,或者收成甚小。
这确实是命。
知天命顺天意的意思
知天命顺天意的意思
“顺天意,听天命”通常指的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听从上天的安排。
这句话强调的是人类要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试图去改变自然,而是要适应自然,接受自然的变化和结果。
这个观点通常与“尽人事,听天命”相对应,即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成功,但同时也要接受失败的可能。
这两句话都强调了人们要保持一种积极而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不确定性。
总之,“顺天意,听天命”是一种强调自然、尊重自然、接受自然变化和结果的态度和信念。
大儒孔子的天命观是什么样的
大儒孔子的天命观是什么样的孔子的天命观,就是“知天命、畏天命、顺天命”,孔子曾经提出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说法。
关于孔子的天命观你还知道哪些?下面由店铺为大家介绍孔子的天命观,希望能帮到你。
孔子的天命观孔子的天命观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争议较多的部分。
究其原因,除社会环境影响外,主要是史料缺乏,导致论据不足。
争论是好事,一种声音无异于止水一潭,看见问题之所在已是问题解决的一半,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笔者认为:随着历史研究诸多方面的深入发展,研究者自我认识的提高,研究方法的不断科学,虽史料无增,也可以在原有史料的基础上,慎重取舍,提出有价值的观点来。
笔者不敏,愿就有关孔子天命观的问题,求教于各方学者。
孔子生活在“周礼尽在鲁”的社会环境中,少年时就对“礼”发生兴趣,《史记》中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客。
”这更说明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宗教气氛。
“礼”是什么?“礼”就是宗教仪式,后《说文解字》此作为“礼”字的本义:“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
”孔子生活在东周时代那样一个宗教气氛很浓的社会里,如果认同“天帝”、“鬼神”的思想,应该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甚至于无需多少正面的论证,甚至于只需提不出有说服力的反证。
况且,这不仅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宗教氛围,也符合孔子的思想体系。
并且从孔子的言行中也可得到证实。
如孔子对“周礼”十分推崇。
而“周礼”的基础就是“敬天事鬼神”的宗教仪式。
“礼”与宗教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而宗教又和政治连在一起,后人只愿意津津于孔子的政论和道德论,其实岂只是这些,哪怕是科学,在古代社会都是与先人的宗教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抛开宗教思想与宗教活动,古代的思想文化史将是一片空白。
这只是一个常识。
那么,还有一个经常讨论的问题是:孔子是否将“天”视为有意志的人格神呢?严格地说这是不可能准确回答的。
不能准确回答的原因并不在于提问的对象,而在于问题本身。
人生感悟:尽人事而听天命
人生感悟:尽人事而听天命感悟人生:尽人事而听天命我们常听有人哀叹“苍天不公”。
诚然,天公从来就没有公道过,你看,有的人勤劳刻苦、奋斗不息却不能成就,甚至穷困潦倒;而有的人懒惰无能、平庸无德却反而能轻易成功,攫取财富、权力和名誉。
如果因为这样,就向命运低头,就自暴自弃,甚至要去死,这是最蠢不过的,因为人死了不能复生,失去了生命就永远不可能有阪回一局的可能。
世界是大家的,不是由你一个人操纵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
你不是世界的起点,也不是世界的终点,更不是世界的中点,开不了元也不能够了结,更承不了上起不了下。
“尽人事,听天命”,其实,是一种最好的心理自慰和斗志寄托,人生在世,凡事只要尽职尽力,尽本份尽良心去做,至于做到什么程度,成功与否,只要我们尽力了,倘若不成功或不尽如意,那也是问心无愧。
人只要心存高远,自然不会怨天尤人。
正如庄子所言:“依天从命,因顺自然”。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作为人,必须谋事,不谋事者,谈不到成事。
而谋事一定想着事要成,甚至尚未谋事就先设计事成是个什么结果,把事看得太重,却往往不好。
常常见到一些人为了一些事,殚精竭虑,费尽心机,千般盘算,万般设计,眼看就能唾手可得,功德圆满,却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一个意想不到的小意外或小插曲,导致前功尽弃,前程尽毁。
一些遭受挫折或失败后的人总要慨叹:“我已经尽力了,只是运气不好。
”是啊,天道悠悠,人谋可以把握,天数却难以预知,人谋难胜天数,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
还有人喜欢讲“人定胜天”,但你要相信天是伟大的,人是渺小的。
人最大的本领也只能摸天的脾气,顺从大自然的法则。
这一点古人似乎还比我们高明。
所谓成功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首先是天,其次是环境,最后才是人。
俗话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一个人一生的得失成败,冥冥中好像逃避不了“天意”的力量,无论你是安于命运的安排,还是奋起向命运抗争,都有一个接受眼前命运的事实。
有人说,屈原的悲剧在于太痴迷,明知楚怀王不会起用自己,又何必大写政治抱负,大骂得志的士大夫,投江去毁灭自己?假如屈原能暂时服从楚怀王的命,保全自己的实力,侍机再起,或许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浅谈孔子知命观及其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浅谈孔子知命观及其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陈莲1204班政法学院121070179【摘要】孔子的知命观是一种超然的价值观,是一种源于天而高于天的生命境界,即“乐天而知命”。
孔子的知命观的形成经过了复杂曲折的过程才到不忧不虑的境界。
通过分析孔子“命”的思想,能够使我们以古鉴今,启迪我们的思想。
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具备儒家君子的智慧和人格,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顽强的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使我们大学生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关键字】知命观内涵现实意义一、孔子的知命观(一)知命的内涵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他的意思是作为一名君子,首先要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掌控的偶然性。
孔子生活在政治、社会大动乱的年代,他竭尽所能改革社会。
但是他在当时遭受了无数坎坷,使他有时间可以思考何为“命”。
孔子经过实践及思考,重新定义了以往的“命”,把人们从鬼神的世界中解放出来。
在孔子的“命”观中,命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生活的力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命。
命就是命运,命也包括了不被人的意志所左右的、不被预知的因素,这是孔子所说的知命、知天命的真正本义。
(二)知命观的意义1、求己而不责于人。
孔子言:“在上位,不陵下; 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中庸》第十四章) 这就是说,人们在遇到任何情况尤其是坏的情况降临时,首先要想到自己不足之处,从自身找原因来解决问题、缓和事态,而不是一味的怪罪他人。
这一观念有助于人们在当时战乱纷争的年代减少与人的摩擦,少发生冲突。
更重要的是,这一思想利于人们自省以提升道德品质素养。
2、乐天知命,乐于生活。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论语·述而》)“乐天”是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它教导着人们不管在多么艰难的困境中都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坚定自己的理想,就会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
五十知天命
五十知天命五十而知天命。
这句话是孔子所说。
孔子讲: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那么这句话中的“天命”二字指的是什么我们该怎么去理解呢其实,这个理解应该各有各的不同,但我认为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怎样去理解解释,终归思想一致。
天命二字,单从字面去理解,我人为是宇宙,苍穹,大自然等:命为生命,命运等。
可解释为人的命(岁数)是上天给予,人一生中的好坏,贫富均为天给注定。
但从孔子讲的这句话,不应该是单纯的这层思想。
从他所讲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几句话,我们要结合在一起,全面系统进行分析才能得到完整的答案。
众所周知,人生下来靠父母抚养,后接受书本知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结娟成家,并自已独立,这个时间,应该到三十岁了。
从独立生活,做人处事,创造建设家庭和朋友圈子心完善,应该到四十岁了。
这十年时间,经过社会磨练,生活的艰心,人心的穿透,对世间之事有了清楚或清醒的认识,于是心中的各粪疑得也明了,人生不在有多少困惑,进入不感之年。
至于五十而知天命。
是现经过前几十年的几个阶段,你的一生,无论家庭的好坏,人品的修养,事业的创造,都到了一个成型的阶段,人应完全醒悟了,看得清楚了,明白了。
一句话,人到五十是醒悟一切的时期,对“天命”给你注定(自已这一生的剑造情况)的事情,你看得清楚并且知道了。
知“天命”(醒悟)后,今后努力的方向就会更明了,对未来更清析。
以上是我的粗浅见识。
此句出自孔子的《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要在三十岁之前明确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也就是自己的理想,给自己的人生确立努力的方向,从三十岁开始按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奋斗,努力十年之后就明白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到了四十之后,对自己生命的价值、意义不再迷惑、不再彷徨和犹豫。
再继续努力,奋斗十年,就达到了“知天命”的五十岁。
人生到了五十岁,他就会知道他自己以后的人生应该怎么样过,也就是说他已经知道自己将来的人生结局了。
尽人事听天命的诗句
尽人事听天命的诗句
(最新版)
目录
1.诗句的来源和含义
2.尽人事听天命的重要性
3.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尽人事听天命
4.总结
正文
尽人事听天命是一句充满哲理的诗句,出自《论语·尧曰》。
它意味着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时,我们应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任务,但同时也要接受最终结果可能受到外部因素影响的事实。
这种态度可以帮助我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
尽人事听天命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很容易陷入对成功的过度追求。
而尽人事听天命的理念则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时要尽力而为,但不必过于担忧结果。
其次,这句诗句也告诉我们,在努力过后,我们要学会接受现实。
有时候,一些外部因素可能影响到我们的成果,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努力。
最后,尽人事听天命有助于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调整自己,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践行尽人事听天命的理念。
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然后,在执行计划时要全力以赴,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同时,我们要学会在面对困难时调整策略,以便更好地应对问题。
此外,我们还应保持谦虚的心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过于关注结果,而要注重过程。
最后,在结果出现后,我们要学会接受现实,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总之,尽人事听天命是一句充满智慧的诗句,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如
何面对挑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浅谈“尽人事,安天命”
浅谈“尽人事,安天命”浅谈“尽人事,安天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对于处在第一阶段的在校大学生更是如此。
既然有前人指路,我们不需要等到花甲耄耋再回味人生,而是以之为参考完成相对合适的大学历程。
做到这一点往往就需要我们“尽人事,安天命”。
这句经常被人认为是迷信上天的为人态度其实应该这样理解:尽,尽心诚意;人事,人在一生中所碰到的各种事情,包括“事君”、“待人”、“接物”等。
尽人事,就是说要尽心诚意地对待一个人一生中所碰到的每一件事情。
而知天命,意指天命可畏,非敬不可,不可逆天行事。
对于我们来言,无“事君”,而“待人接物”尤重;“敬畏天命”若难,“顺天行事”尚易。
有人说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这些未尽人事便听由天命之人,自然不知道怎样把有限的精神保存起来用在适当的地方,这样看来,“听天命”并非消极,而是最有意义的积极;亦有只尽人事而不听天命者,纵然一时成功却不能长久,需知人生在世,许多事情不是自己可以掌握的,每个人的天命各有不同,却都不是一条直线,与加尔文所谓“上帝的选民”即人要努力经营生活去证明自己是“选民”相类似,我们也需要“尽人事”以“观天命”,此时如果不能安心,便是不知知足了。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生最重要的是活得快乐、心安,“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孟子的天命观与人事观
孟子的天命观与人事观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孟子的学说中,天命观和人事观是两个核心概念,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孟子的伦理观和政治观。
一、天命观孟子的天命观认为,天是万物的根源,是世界的最高存在。
天具有神圣的力量,它决定了一切事物的生成和发展。
在孟子看来,人类与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天命的制约和引导。
孟子强调,人类应该顺应天命,遵循天道,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追求。
他认为,天赋予了人类以良知,良知是人类与天相通的桥梁,是人类内心最高的道德准则。
只有通过良知的引导,人类才能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明辨是非,从而实现自己的成长和完善。
此外,孟子还提出了“仁”的概念,他认为仁是天命的要求,是人类应该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
仁是一种广泛的爱和关怀,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注。
孟子认为,只有通过仁的实践,人类才能实现和谐共处,才能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
二、人事观孟子的人事观强调了人类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他认为,人类具有自由意志,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人类不应该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应该积极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类天生具有良善的品质。
尽管人性中存在着一些恶劣的倾向,但这些恶劣的倾向是可以被教育和改造的。
孟子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使人性中的善良得以发扬光大,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在人事观中,孟子还强调了人类的努力和奋斗。
他认为,人类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理想和目标,而不是依赖于外在的因素。
孟子提出了“力行”的概念,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努力,人类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三、天命观与人事观的关系天命观和人事观在孟子的思想中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天命观强调了人类应该顺应天命,遵循天道,而人事观则强调了人类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天命观提醒人类要谦虚、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人事观则鼓励人类要积极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尽人事以俟天命
尽人事以俟天命
王志跃
【期刊名称】《三联竞争力》
【年(卷),期】2007(063)006
【摘要】孔子的天命观念,其实是在天人关系的思维框架下来讨论天命与人事。
他在继承传统天命观念的基础上,对传统天命观念进行了改造,把天命解读为他所承担的一种使命。
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尽人事以俟天命”,把天人贯通起来,认为天命就体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
【总页数】1页(P66)
【作者】王志跃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33
【相关文献】
1.听天命,尽人事——试谈路遥作品中普通人的理想品质 [J], 朱永富
2.尽人事,知天命 [J], YoYo;
3."尽人事,听天命"在胚胎停育辅助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J], 包红桃;武权生
4.尽人事以俟天命 [J], 王志跃;
5.尽人事以听天命 [J], 上海一考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孔子知命思想主体智慧的角度进行总结
孔子知命思想主体智慧的角度进行总结孔子的知命思想是他对人生和命运的理解和思考。
孔子认为人生是有命运的,人应该接受并尽量适应命运的安排。
孔子强调人应该尽己之能,顺天命以求致其所长。
他认为一个人只要努力奋斗,对道德、礼仪和人伦关系有正确的认知和行为,就能够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孔子通过对人之生命的考察,倡导个体在顺从天命的同时,要积极主动地追求心中的理想和价值,并以此指导人生的选择与行动。
与知命思想相辅相成的是孔子的主体智慧。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能够根据自己的理性和判断来选择和决定。
他认为任何人都有与天地一体的能力,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而不是被命运束缚。
孔子注重培养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在教育中注重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独立性,让每个人成为能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主体。
孔子的主体智慧体现在他对教育的一系列观点和实践中。
他主张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群、美五育,并以德育为基础。
他提出了“敏于事,慎于言”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应该学会积极思考和理性表达,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和责任感。
孔子还提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倡导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与共同进步的精神。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性和主体性,自主决策和自主行动。
他强调,“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即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够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而不是被外部的力量所左右。
孔子主张人应该充满自信和创造力,勇于追求理想和追求真理,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孔子的知命思想和主体智慧是他思考人生和世界的角度。
他认为人生是有命运的,人应该接受并顺应命运的安排,但同时也要尽己之能,追求个人的理想和价值。
他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每个人都应该有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能够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孔子的知命思想和主体智慧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人们思考人生和与命运相处的重要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尽人事知天命的哲学及现实意义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尽人事,知天命”,请结合《论语》,阐述这一思想的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摘要:相信自己的选择,就是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凡事尽力而宽容,至于结果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一笑置之,保持一颗平常心,满怀敬畏和感恩。
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至于后事如何,则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了,只能看命数如何了。
关键词:孔子;人事;天命人们经常会听到“尽人事”和“知天命”,但却不清楚其中的玄机。
“知天命、尽人事”和“尽人事、知天命”这两句俗语都是存在的,而其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却是有区别的。
“知天命,尽人事”指在最坏的处境下,竭尽全力拼到最后。
这是知命又不认命的豁达与不妥协,这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态度。
“尽人事,知天命”指尽人事之后,才知道天命如何,尽人事之后,才知道顺天命;这是尽人事知天命的两层意思。
但这句话还有第三层意思,也就是“尽人事而知天命,知天命而不懈怠人事”,即生命不屈不折的一面。
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及,不去强求,但保持沉稳而不失积极。
理清了其中的条理,我们就结合论语,从孔子这一位圣人的天命观去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左传·文公十三年》提供了这样一个君子“知命”的例子: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
”邾子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
民既利矣,孤必与焉。
”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郊子曰:“命在养民。
死之短长,时也。
民苟利也,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
五月,邾文公卒.君子曰:“知命”。
这里的“君子”是指孔子。
邾文公对是否迁都这件大事,通过占卜来做最后决定。
占卜的结果是有利于民而不利于君。
面临这样的两难情况,邻文公的左右劝他以自己的“命”为重,而邾文公则认为:自己的“命”在养民,有利于民的事也就有利于己。
邾文公以自己为君的使命重于个人的性命,孔子认同他“知命”。
“当孔子告诉我们说他在五十岁的时候知道了‘天命’,或者说,他知道了对于他来说是天所注定了的东西。
他的意思也许是说,他对于力所不能及的东西,以及真正属于他的自主行动领域内的东西有了清楚的理解。
”他的天命是什么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开始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转变时期,其时“周室微,王道绝,诸侯力政,强劫弱,众暴寡,百姓靡安,莫之纪纲,礼仪废坏,人伦不理”(《韩诗外传·卷第二十五》)。
孔子认为这是天下无道。
他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
当时的社会却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政在大夫、庶人议政。
孔子志在恢复天下有道的秩序,“方今天下道德寝息,其志欲兴而行之”(《孔丛子·记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于是他“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匍匐救之”(《韩诗外传·卷第二十五》)。
正因为天下无道,他相信自己受德于天,秉承天命,坚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人当以行道为职,此属天命,但天命人以行道,而道有不行之时,此亦是天命。
”对他来说,“天命就是责任感和使命感”,“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每逢他遭遇生死磨难时,天命总是给予他信心和力量,他自信天是支持他、站在他这一边。
“孔子周游列国,在卫,被围于匡、浦;过宋,遇司马桓魅伐木;适楚,厄于陈、蔡,三次蒙难,三次脱险,在他看来,都是靠老天保佑。
”儒家所谓命是经过主观努力之后仍不可能超越的客观限制,必须尽人事,才能知天命,天命不是完全前定的。
就孔子而言,类似伯牛有疾而将亡这种事,是人力所不能控制的,只能从命、顺命;但人并非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就是死生、富贵这类似乎命定的事情,也有改变的可能。
子贡就是与命运抗争的典型。
子贡并非天生的富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经济地位。
“家累千金”(《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史记·货殖列传》)。
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志掌握生死,所谓“见危授命”(《论语·宪问》)、“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是也。
还有人的道德品质,也是由人自身的努力所决定的,与天命完全无关。
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尽人事,听天命”,可以说是孔子对传统天命观的发展。
一方面明确了自己的有限性,另一方面明确了自己的可能性。
知命者,了解人力总有限度,在人力所及之外,余下来的一点才是天命。
“孔子是伟大的肯定论者,他肯定自我是一个能实现自己意志的个体自我。
转观现实,无论我们对“知天命”的解释是什么,我相信有几点是不变的:首先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应该顺其自然,尽早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应该把别人的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
其次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远远多过我们能用完的、上天给我们的特别的东西(机会,才华,能力,特长,品质,等等),我们应该珍惜,不应该浪费。
每个人都有独特性,我们的生活环境和我们的努力决定我们的命运。
我们可以选择努力改变命运,我们甚至可以选择改变环境来改变命运,但我们不能对抗自己的人性。
了解自己是“知天命”的前提。
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很多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
但一个人一生最多只能有一两次环境改变的选择。
不要不做选择,不要反复地选择,因为反复意味着没有选择。
既然选择了,就要接受一个选择带来的一切后果,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无论是自己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
所谓“知天命”,就是相信自己的选择,就是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知天命,其实也是一种不计较得失的心胸和气度。
凡事尽力而宽容,至于结果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一笑置之,保持一颗平常心,满怀敬畏和感恩。
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至于后事如何,则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了,只能看命数如何了;两者有先后承接关系。
可以表达为:先尽人所能做的,然后结果如何让上天来决定。
既要知天命,还要尽人事,不要等无法改变的时候,再去后悔!一旦发现某些东西是命中注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就应该果断放手,笑对人生,让自己在有生之年,尽量过得快乐,如果你觉得这样还不够,那就尽量使你周围的人也感到快乐。
我们经常都在算自己的命,很多的努力都是为了看看自己这一辈子的命运到底是怎样的。
可结果所有人都一样的,那就是到老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命就那样啦,凡事不可强求。
家长还喜欢给自己的小孩算命,想知道自己下一辈子的命运,但结果又能怎样呢知道了就会更好吗即使是一个好命,但不努力的结果可以毁了一辈子;即使是一个不好的命,但经历后天的努力,也难说不会转变。
因为命的东西本来就“算不准”,天机不可泄露,道理很简单,因为时机、条件和一切都是变化的,那命也是变化的。
到底要不要相信命运,信还是要信的,但不可迷信,人活一辈子的目的在于改变天命,不轻易屈服于命运。
人有两条命,从一出生开始,上天就给了你一条“天命”,这是先天的,比如你的寿命、性格、家族、长相、地位等等,这些东西,你是不可能改变的。
但上天还给你另一条命,就是“现世命”,天命注定的东西,在现世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的。
所有有成就的人,都是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的。
即使上天给你一个好的天命,但如果你不懂得珍惜,那命再好也没有用。
即使上天给你一个不好的天命,但你不甘心如此,通过努力也会感动上天,让你的命运有所转变。
什么是命“命”字就是由“口”和“令”组成的。
如果你听天由命,随波逐流,那主宰你命运的就是上天了。
如果你听命于自己,掌控自己行为,那结果就一定会有所转变的,因此我们提倡“尽人事、听天命”。
命运为什么多彩,就是因为他是后天可能改变的,是可以由你自己去转变和创新的“现世命”。
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一昧抱怨上天不公,给了自己一个不好的命,不愿意去努力改变,那结果命更差。
也有些人不甘心,想完全扭转命运,结果也是一样。
正确的做法是,不迷信天命,努力去改变现世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两条命,凡事知天命,尽人事,不强求。
天意不可违,只能顺势而为,强求也是不会有结果的。
但如何“尽人事”是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尽人事不是简单的强调努力勤奋,更需要智慧。
你看多少人在努力,但结果成功改变命运的人又有多少呢主要问题在于:1、没有认识好自己的天命,比如自己的潜力、特质、优势与不足、缺欠在哪里,那改了半天,没有针对性,努力也是徒劳的。
你看多少人父母望子女成龙凤,就是要让他们拼命念书、掌握技能、培训兴趣等等,结果成了全才的时候,也变成了庸才,毁了自己子女的幸福与快乐。
2、过分强求,人往往在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会无限膨胀自己,欲望这东西也是把双刃剑,使用不好,也会伤及自身的。
比如你过分强求,把身体搞坏了,结果把革了自己的“天命”,那“现世命”也就到头了。
3、没能处理好“尽”于“知”的关系,“知”不清的话,再“尽”也没有用,“尽”不够的话,再“知”也不会有好结果。
人生就是在掌握“尽”与“知”的过程中活着,努力着。
命和运其实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关键在于你如何运作和发挥。
本文由周三·一、二节第20组共同讨论完成组长:蔡爽组员:胡冠杰,黄浩晨,雷磊,陈敬阳,肖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