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9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与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岳麓版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必修2总复习: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高效总结

高考历史必修2总复习: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高效总结

认识
(1)中国古代以农耕 为主的经济形态,创 造出了长期领先世界 的文明 (2)生产方式和国家 政策是影响经济发展 的重要因素 (3)要想实现近代化, 必须推翻封建制度 (4)坚持对外开放的 基本国策不动摇
(1)货币不断 发展变化 (2)商人群体 不断发展 商 (3)城市商业 业 不断繁荣 (4)汉和宋元 时期,对外 贸易兴盛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高效总结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要旨概览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知识整合
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类别 发展成就 (1)以种植业为主、 家畜饲养业为辅的 产业结构 (2)以铁犁牛耕为 代表的农具的革新 农业 (3)水利设施的不 断完善 (4)玉米、番薯等 作物的引进和棉花 种植的推广 认识 (1)中国古代以农耕 (1)商周时期,多采用 为主的经济形态, 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 创造出了长期领先 (2)春秋时期出现自耕 世界的文明 农经济,并长期占据 (2)生产方式和国家 主导地位 政策是影响经济发 (3)井田制瓦解后,土 展的重要因素 (3)要想实现近代化, 地私有制不断发展 (4)租佃关系不断发展, 必须推翻封建制度 (4)坚持对外开放的 明清时期普及全国 基本国策不动摇
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
阳,繁华的夜市是当时扬州城的一个 特点。 (4)明清时期,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 上营建了北京城。北京和南京是全国
性商贸城市,全国共出现数十座较大
的商贸城市。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三、近代前夜中西方的历史差异
类别 中国 极力强化君主 政治 专制,统治日 益腐朽 农耕经济高度 繁荣;资本主 经济 义萌芽产生但 发展缓慢 西方 进行资产阶级革 命,建立近代民 主政体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及古代的土地制度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及古代的土地制度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及古代的土地制度12020年4月19日★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经济史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编制人:丁健; 审核人:董作进【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梳理】一、精工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从生产力角度讲述中国古代工具水利耕作方式等)(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起源:由向发展。

2、地域差异:(1)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流域和流域形成规模。

(2)形成的格局。

3、家畜饲养业的发展:(二)、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从耒耜到曲辕犁1、以耒耜为主要工具进行生产的时代(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 ,主要使用工具有。

(2)进入文明时代,主要使用工具有22020年4月19日商周时期的使用的工具状况是2、铁农具的使用: 时期,铁农具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

3、牛耕技术(1)出现时间: (2) 时期,铁犁用于牛耕;(3) 时期,人们创造了 ,自此以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4、曲辕犁(1)出现的时间: ,主要适用地区:(2)特点:(3)出现的意义:5、灌溉工具主要有: 、。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什么问题?2、著名的水利工程(1)春秋战国时期有:(2)西汉时期有:(3)黄河的治理:(4)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在新疆是。

3、中国古代治水经验的总结:(四)、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千耦其耘(1)出现时期: (2)产生原因:32020年4月19日(3)特点:2、自耕农经济(1)产生原因:(2)产生时期:(3)特点:(4)评价:①积极:②局限:〖思考〗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从生产关系上讲述古代生产资料----土地所有制和人与人关系的变化)(一)、古代土地制度演变1、原始社会:2、商周时期:井田制(1)性质:(2)内容(或特点):(3)发展历程:A、 B、C、 D、42020年4月19日(4)瓦解原因:▲井田制与分封制:井田制是商周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3、战国以后: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国家,称为”公田”或”官田”,由国家经营或用于封赏和对百姓授田。

历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ppt

历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ppt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历史发展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铁犁、牛耕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工具开始得到广泛应 用,农业生产逐渐向精细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逐渐成熟和完 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和农产品产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启示人们重视农业技术的创新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离不开当时人们对农业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创 新,这启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要重视技术创新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07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评价
历史评价
推动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 展。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所强调的精细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
,也适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02
对当前农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所蕴含的科学管理和资源利用思想,对当前农
业生产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03
需要与现代科技结合进一步提高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需要与现代科技结合,进一步挖掘其潜力,提
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竞争力。
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古代农民需要寻找一种更加 集约、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铁器、牛耕等生 产工具的出现也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起源的影响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应用,使农业生产效率 得到了显著提高,从而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
03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演变
演变历程
起源期
早在秦汉时期,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就已经萌芽。当时,铁犁、牛耕等先进的生产工具 得到了广泛应用,农业生产开始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2021高考全国历史岳麓版一轮课件:第19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2021高考全国历史岳麓版一轮课件:第19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认识 两种 现象
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日趋 普遍化
把握 三个 趋势
从春秋战国到唐宋时期铁 犁牛耕技术日趋成熟;经 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农产 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根本原因,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
(2)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角 度,探究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 变,认识租佃制对古代经济发展 的影响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的发展对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转型的影响。 提示: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
渐形成;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最终确立;推动了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了思想解放。
第六单元
第19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六单元
第19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必备知识
主题探究
内化提升
真题实战
-8-
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建成了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2)治理黄河: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如东汉 王景治理黄河。 (3)特色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劳作方式)。 (2)春秋时期:个体农耕。 ①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②特点: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 足。 ③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小农经 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第六单元
第19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必备知识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VIP时长期间,下载特权不清零。
100W优质文档免费下 载
VIP有效期内的用户可以免费下载VIP免费文档,不消耗下载特权,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
部分付费文档八折起 VIP用户在购买精选付费文档时可享受8折优惠,省上加省;参与折扣的付费文档均会在阅读页标识出折扣价格。
能力拓展
1.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发展 (1)土地兼并。 ①根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的合法性。由于 地主阶级是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封建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废 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②危害: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小农破产,一方面使农耕生产 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使国家失去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另一方 面导致阶级矛盾尖锐,进而危及封建政权的安危。 ③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统治者往往采用“均田”和“限 田”的措施,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4.水利设施的兴修和完善 (1)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郑国渠和都江堰。 (2)西汉:白渠,漕渠及坎儿井。 (3)从汉代起,治理黄河成效显著。
5.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封建 土地所有制逐渐出现,小农经济也随之出现。 (2)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具有分散性)。 ②传统家庭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稳定性)。 ③缺少商品交换,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 ④工具、技术落后,投入大,产出少,具有脆弱性和落后 性。
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 (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 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4)中国古代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3.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的特点和形式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 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 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考点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件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考点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件

2.(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 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 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解析:C 本题考查政府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并将 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田宅逾制‛说明当时存在 土地兼并现象,兼并土地的往往是地方豪强大族,因此政府通过抑制豪强来缓 解土地兼并,故选C项;豪强大族只是汉代地方上的一股强大势力,中国古代封 建政权的经济支柱是农业,排除A项;汉代豪强大族不仅拥有强大的经济势力, 而且往往在政治上也拥有很大的权力,排除B项;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不 仅有经济手段,还有政治手段、思想手段等,题干中‚汉武帝设臵十三州刺史 以监察地方‛就属于政治手段,排除D项。
历史概念
均田制:北魏至唐前期实行,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
其实施前提是国家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均田制下分露田和桑 田两种,其中桑田可世代相传,限制其买卖,露田归国家所有不 能自由买卖。政府授田于农民有年龄、性别限制,且受田农民 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均田制的实行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的
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均田制并不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
的实质,也不包含平均地权的意义。至唐中叶,随着生产力的 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空前激烈,曾受田的农民或
逃亡或沦为佃农,均田制最后瓦解。
重点识记三、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发展概况 (1)冶金技术 ①青铜冶炼技术: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青铜器主要供贵 族使用,较少用于农业。 ②钢铁冶炼技术: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汉代开始 用 煤 作燃料冶炼;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南宋末年,我 国开始用 焦炭 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2)丝织技术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课件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课件

特别提示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原因 土地兼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直接因素;国家限制土地兼并,保护 自耕农经济,而豪强地主力量的壮大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一个结果, 土地私有、允许买卖才是根源。
3.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1)赋税名目繁多,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 (2)农户缴纳的 赋税 ,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徭役是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多至农民无法忍受,以致引发社会 动乱。
(3)影响 ①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②小农户个体经营使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
特别提示 犁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其材料为石头,通过磨制而成。 铁犁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材料为铁,通过冶炼而成。
2.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制度) (1)主要土地制度 ①商周时代:井田制具有土地所有形式由公有向私有过渡的特征。 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③北魏到唐前期: 均田制 实质上是封建的土地国有制。 (2)土地兼并及影响 ①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宋代以后尤其严重。 土地私有制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 ②疯狂的土地兼并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不安。 ③使“平均”口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的重要内容。
——上述材料经济高度发展,租佃关系普遍采 用契约的形式。 命题角度 明清时期的乡村经济与市场的关系;明清时期的经济状况 及发展特点。
考点三 古代中国手工业经营形态
1.古代三种手工业经营形态的经济地位 (1)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准。 (2)家庭手工业的存在相当普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在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的前期和中期,私营手工业中占大部分比重的 是家庭手工业;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逐步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 局部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021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考点13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021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考点13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021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考点13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识结构】知识点一、农耕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农业的起源)(1)起源:距今约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农耕逐渐取代采集(2)农作物:北方旱地(黄河流域)——粟、麦;南方水田(长江流域)——水稻(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4)生产工具: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等(5)特点:①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②生产力水平低下;③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影响:①使人们生活开始走向定居;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演变(1)形成:春秋时期(2)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小农经济(规模),自然经济(属性)。

(3)生产工具的发展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使用直辕犁)。

②汉朝:发明犁壁、藕犁(直辕犁)→铁犁牛耕广泛推广,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隋唐: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江东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步犁就是使用畜力的曲辕犁)(4)耕作方式的发展①商周:集体农耕(即千耦其耘或十千维耦)←工具太简陋,单个家庭难以完成稼穑②春秋战国:出现个体农耕←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一直延续到三大改造时期。

(5)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①春秋:芍陂(楚国,淮河流域)②战国:都江堰(秦,长江流域)、郑国渠(秦,黄河流域)③秦朝:灵渠(解决军粮运输问题,广西,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④汉朝:a.汉武帝时修建了漕渠、白渠及大规模治理黄河;b.东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c.西域(今新疆)修建了具有地方色彩的坎儿井。

⑤灌溉工具:三国时曹魏的马钧改制的翻车(利用人力);唐朝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利用水力)。

知识点二、小农经济1.出现:春秋时期2.形式:自耕农经济(主体);佃农经济;均田农户经济。

(中等及以上的地主自留土地的生产属于小规模集体生产;小地主生产也属于小农经济)3.条件:①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推广使用,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A.集体耕作方式得到推广 B.国家实行重商抑农政策 C.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D.农耕经济已在全国普及
【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看,西汉时期的粮食产量比 战国有了大幅增长,说明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选 C。这一时期属于小农经济,不是集体耕作,排除A,B、 D明显错误。
2.右图所示的古代农业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 ) A.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曹魏时期 D.隋唐时期 【解析】选C。材料图片所示的是翻车,翻车出现在曹 魏时期,故选C。
【核心素养】 1.以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发展等为 时间主线,勾勒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相关史 实。(时空观念) 2.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这是我国古代农用技 术的一场伟大革命,也是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生产力发展导致生产关系变革,体现了唯物史观。(唯 物史观)
主题一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演变 【问题探究】 1.阅读课本第二目第一自然段,思考:它反映的耕作方 式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提示:它反映了原始社会时期实行“刀耕火种”的耕作 方式。说明了生产力水平的落后。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

一、农业的起源 1.发展历程: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_种__植__经__济__的 发展。 2.地域差别: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_黄__河__流__域__和长 江流域出现。
3.生产格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 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 为代表。 4.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 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 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
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 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 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 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第(6)题
解析:由材料“水车”可知是一种灌溉工具,又由“唤取阿香推雷车” 可知它依靠人力,故A项错误;由“荦荦确确蜕骨蛇”可推断这种水车 是龙骨水车,即翻车,翻车属于简易的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农业始 终无法摆脱自然的束缚,故D项错误;翻车作为灌溉工具提高了农田抗 旱的能力,故选B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2 of 22
比较学习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关系
即自给自足的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立,其生产的目的不是 交换,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即为满足生 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
自 然 经

刀耕火种

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
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
一张图学透 早期的农业生产的出现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三组题讲透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目录
一张图学透
早期农业 生产的出现
石犁
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1
但仍以木、石农具为主。
石斧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最早培植水稻和粟。距今七八 千年时,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人 们经常迁徙。
影响
小农经济是我国传统 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 模式,是两千多年中 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 展的经济基础。
一张图学透 男耕女织的 小农经济
铁农具
小农经济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整合 岳麓版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整合 岳麓版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整合岳麓版一、古代农耕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对古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影响1.特征:2.影响:一方面,农耕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手工业和商业始终处于农业的从属地位,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落后的家庭经营模式以及在历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束缚了劳动力的转移,限制了工商业发展所需的市场和资金,影响了扩大再生产。

为维护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政策,影响了工商业的发展。

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三、明朝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深刻变化1.经济上:(1)农业方面。

①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②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副产品也成为商品的组成部分。

(2)手工业方面。

①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②雇佣众多工人的手工作坊和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

2.政治方面: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3.文化思想:(1)明清时期出现“三言”“二拍”,商人第一次被作为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2)思想领域出现李贽、黄宗羲等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家。

4.对外关系:明朝中后期开始采取“海禁”政策,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四、16世纪开始中国落伍的经济表现及原因1.表现: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与此相比较,在经济方式上,中国仍固守传统的小农经济,家庭经营方式和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在经济政策上,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中外交流。

2.原因:(1)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政治腐朽黑暗。

(2)经济政策:小农经济阻碍社会分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影响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和海外贸易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专题总结提升四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专题总结提升四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含解析新人教版

专题总结提升四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

2.土地制度的特点: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是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基本状态。

3.经济重心:经历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布局。

4.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存在,但手工业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商业较繁荣。

5.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6.经济政策:中国古代封建政府大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考题例证1】[2018·四川资阳三模]明代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由种田转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农业生产技术的高速发展B.手工业技术的巨变C.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D.世界市场的需要二、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1.影响人口迁移的流向。

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2.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逐渐由北方内陆地区向南方的东南沿海、沿江一带发展。

3.影响城市布局的变化。

从曹魏时期开始,城市建设有了明确的规划,城市的中轴线出现,城市的主体——宫城,坐北朝南、左右对称,扩大了中轴线的纵深,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城市设计思想。

【考题例证2】[2018·山东滨州模拟]汉代最好的工匠是属于官府的,最好的工艺品皆是由官府所造的,而宋代的名瓷则多为民间的工匠所造。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B.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C.程朱理学的积极倡导D.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异同点【考题例证3】[2018·山东淄博模拟]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些“商人通过市肆—经纪以造袜原料发给妇女去织造,按规定条件,付与工资;然后由其收鬻,以之包售四方”。

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8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课件岳麓版

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8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课件岳麓版
必修Ⅱ
经济成长历程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有 所发展但受经济政策制约的特征。可按以下四条线索进行整理。
线索一:古代农业 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 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 作是其突出特征。
考点解读·活化思维
真题感悟·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考点解读·活化思维
考点一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史料一] 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 勤。
——《国语·晋语》 [史料二] 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 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 健壮、高产等方面……形成较为深刻的技术认识。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 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 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 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 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 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 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材料信息表明,魏晋南北 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南北发展不平衡性缩小,这说明江 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故选 B 项。材料没有提到江南经 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也不能说明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 在,更不能说明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我国古代经济 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 除。
2.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 5 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 亩产高达 10 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பைடு நூலகம் 斛”(1 斛即 1 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

优化方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整合提升课课件 岳麓版

优化方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整合提升课课件 岳麓版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 市发展)。“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一句出自 《战国策》,描述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农业生产的情况,故 A 项 错误;“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说明这一时期 店铺林立,市坊界限已打破,符合北宋商业发展的表现,故 B 项正确;“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说明此时已 出现雇佣关系,应当是在明朝,故 C 项错误;“万历盛时,资 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中“万历”是明朝皇帝年号,故 D 项错误。
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
中国
西方
经 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开展工
济 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业革命,向工业化国家转变
政 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中国
西方
思 理学占主导;八股取士、大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整合提升课
一、宏观上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方面
特点
农业生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 产模式 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
土地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 度 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
经济重 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 心 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
3.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 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
②有利于社会安定,将农 民束缚在土地上
①根本原因:自然经济 和君主专制统治
②客观原因:防御外国 侵扰和对付东南沿海人 民抗清斗争
悟 考 情 · 真 题 体 验
基本 重视农业,抑制手工业和 含义 商业
严格限制中外交流
菜单
YL 新课标 ·历史
①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
表现
②对商业征收重税 ③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
体 验
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 进的科技,中国开始落
近代社会的落后
后于世界潮流
菜单
YL 新课标 ·历史
2.(2010·浙江高考)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
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
“(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
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识而误选A项,主要是无法正确解读“历代皇帝、皇后不
断举行这样的仪式”信息;B项无从体现;C项说法错误, 悟
巧 归
重农抑商是从秦国的商鞅变法开始的。
考 情
纳 ·
【答案】 D
· 真







菜单
YL 新课标 ·历史
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明清闭关锁国政策
巧 归 纳 · 高 效 整 合
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 实行 业生产的多少关系到国家 原因 的财政收入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菜单
【解答思路】
YL 新课标 ·历史
初步分析 材料介绍了乾隆年间杭州会馆的建设和交易
本题要求回答说法“错误”的。把材料和所学知
识结合,由材料中“苏州”“杭州”“便往还而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一讲考题演练(含解析)岳麓版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一讲考题演练(含解析)岳麓版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一讲考题演练(含解析)岳麓版【高考题组】高频点1古代农业的发展1.(xx·海南单科·T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解析】选C。

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税收入,故C正确。

2.(xx·广东文综·T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B.均田制受到破坏C.分封制恢复D.“市”突破空间限制【解析】选B。

由题干中“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说明唐代实行了均田制,“违法卖买”说明由于土地买卖现象存在导致土地被“恣行吞并”,均田制受到了破坏,故B正确。

A 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C与题意不符,D在宋朝出现。

3.(xx·江苏单科·T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解析】选B。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A说法错误。

C中“随葬必备品”、D中“最早出现于”的说法,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映。

而成套铁农具出现,有利于促进农业精耕细作,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4. (xx·海南单科·T8)图1反映的是(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解析】选B。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与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重庆杨家坪中学月考)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但在商朝五百多年的历史中,迁都的次数在六次以上,而且甲骨文上有经常狩猎的记载。

材料中作者旨在强调( )A.商朝游牧习俗浓厚B.商朝贵族经常狩猎C.商朝都城一直不固定D.商朝统治者不重视农耕解析:选A。

材料中“迁都的次数在六次以上”“经常狩猎”都是游牧习俗的体现,故选A项;材料中讲到的是商朝有经常狩猎的记载,不是局限于贵族,排除B项;盘庚迁殷后,商朝都城基本固定下来,排除C项;材料中“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不能说明统治者不重视农耕,排除D项。

2.(2020·洛阳期中)某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完善的农艺体系。

该体系的形成(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促进了传统经济发展C.具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制解析:选B。

材料叙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的农艺体系,并未涉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叙述的精耕细作的模式,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仅仅反映了当时精耕细作的经营模式,并未体现自给自足的特点,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经营模式并不会抑制大土地所有制,故D项错误。

3.(2020·邢台月考)东汉初期,杜笃在《论都赋》中写道,长安附近“畎渎润淤,水泉灌溉,渐泽成川,粳稻陶遂。

厥土之膏,亩价一金”。

这反映了当地( ) A.农业生产技术发达B.农业生态出现恶化C.土地兼并普遍盛行D.农业生产环境良好解析:选D。

根据材料“吠渎润淤,水泉灌溉……厥土之膏,亩价一金”可知,皇城附近生态环境较好,水利设施完善,有利于农业生产,故D项正确。

4.(2020·无锡期中)汉代画像石(砖)上有大量妇女劳动的画面,如“一农妇在前播种,一农夫在后打土块”“男子持杈扬场,女子抱麦子”“一农妇连枷打场”,以及妇女采集桑叶、纺织、酿酒、饲养家禽等。

由此可知,汉朝的小农经济( )A.提高了劳动妇女的地位B.采用了家庭生产的形式C.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D.摒弃了自给自足的特点解析:选B。

材料体现的是女性在家庭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女性的社会地位的提高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传统社会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的出现是土地私有化的表现,无法遏制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传统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故D项错误。

5.隋唐时期,在首都长安之外,隋炀帝和唐高宗又经营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为东都。

这一现象反映了( )A.权力平衡的需要B.边患局势的变化C.经济重心的转移D.城市人口的增加解析:选C。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地位日益变得重要,所以隋炀帝和唐高宗又经营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为东都,故C项正确。

6.(2020·荆州质检)北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展“圩田”“沙田”“架田”“山田”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

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南方地区人地矛盾显现B.南方农业强调精耕细作C.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盛行D.水稻种植面积得到扩大解析:选A。

材料“‘圩田’‘沙田’‘架田’‘山田’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圩田”“沙田”“架田”“山田”都是适耕土地开发殆尽的情况下的产物,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地矛盾导致开垦新的土地用于耕作,故A项正确。

7.汉武帝实施严密的编户制度,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入户籍。

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 )A.促进经济恢复B.增加国家税收C.打击土地兼并D.确保制度延续解析:选B。

西汉时期,国家征收赋税既有人头税,也有户头税,因此严格限制户口,主要是为了国家征收赋税,故B项正确;实行编户制度并不能促进经济的恢复,故A项错误;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不是政府控制户口所能打击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实行编户制度有助于保证制度的延续,故D项错误。

8.下图材料体现的思想主张是( )A.不抑兼并B.重农抑商C.分化相权D.重文轻武解析:选A。

材料中宋代苏辙认为富家大姓(豪强地主)是州县强大、国家稳固的重要力量,并不值得去担忧,同时也不应该打击、削弱豪强地主的力量,说明他认为对于当时封建地主阶级大量兼并土地的现象可以采取纵容的态度,即不抑兼并,故A项正确。

9.明清时期实行永佃制。

永佃制有“田皮”(田面)和“田骨”(田底)之说,买卖田骨一般称为“大买”或“大卖”,买卖田皮一般称为“小买”或“小卖”。

由此可以推知,明清时期( )A.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B.农民土地私有制占主导C.地主土地私有制受冲击D.土地产权交易活动频繁解析:选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永佃制是农民依约向地主交纳地租,永久佃种地主土地的一种租佃制度。

永佃制度的实行与普及是明清时期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的一种表现,故A项正确。

10.(2020·山西六校联考)唐代陈鸿祖的白话传奇《东城老父传》记载,唐玄宗时期,长安城内“卖白衫、白叠布(即棉布)行,邻比廛间”可知。

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官营棉纺手工业技术先进B.商品的买卖突破时空限制C.棉布产量和运销数量增多D.讽刺类长篇白话小说盛行解析:选C。

根据材料“卖白衫、白叠布(即棉布)行,邻比廛间”可知,唐长安棉布交易普遍,说明棉布的产销量增加,故C项正确。

11.(2020·苏北四市模拟)《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B.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D.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解析:选B。

“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表明官营产品可以买卖,故B项正确。

12.(2020·福州质检)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其生产的丝绸仍然大量釆用龙凤、花鸟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

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A.中国传统技术领先当时欧洲B.中国丝绸产品畅销欧洲C.中国制造垄断当时国际市场D.欧洲文艺复兴方兴未艾解析:选B。

由“欧洲”“生产的丝绸仍然大量采用龙凤、花鸟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可知,欧洲人喜欢中国的丝绸产品,即中国丝绸产品畅销欧洲,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

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

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材料二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

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

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

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结合材料,从农作物品种的变化、经营方式的推广、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南北格局等方面进行回答;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从人地矛盾、农产品的商品化等方面进行回答。

(2)结合两则材料,从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对人们饮食的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的影响及对地租方式转变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回答。

答案:(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南稻北麦的格局(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造成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

14.(2020·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移民情况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论题:移民活动促进边远地区开发与疆域的扩大。

阐述:秦和西汉时期,古代王朝以行政和军事手段推行强制移民;魏晋时期民众自发移民,官府因势利导,都拓展了行政区域,设置行政机构管理,对于政权的巩固、边防力量的加强有重要作用;明清时期,移民广泛分布,政府实行屯田等经济手段鼓励农业、商业贸易的发展,改变了边远地区的经济面貌,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边疆安宁。

综上,移民活动,尤其是内地至边疆的移民,扩大了疆域,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地区经济开发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