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1302岂能“揣着明白装糊涂”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2013.5月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用行动找回对红十字的信任杨健 2013年05月02日05:34不能指望某一次或几次给力的救助,就令公众刮目相看、既往不咎“红十字”是什么?灾难中,它是救死扶伤的天使。
饥荒里,它是起死回生的希望。
战场上,子弹都为红十字会旗让路,因为它代表无条件的同情、博爱、奉献和拯救。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圣洁的组织,这些天来却要承受无休止的怀疑和质问。
仍在持续的芦山地震救援中,中国红十字会,这个全球最大的人道组织,先是在募集善款时遭遇了众多网民的质疑,募款一度落在其他民间组织的后头,此后又一次次为“虚开发票”、“收取买路钱”、“工作人员戴名表”等谣言所扰,陷入百口莫辩的困境。
平心而论,中国红十字会在这次地震救援中的表现,不可谓不尽心竭力。
台湾红十字会的同行评价,“现场看看就知道,他们是没吃没穿没睡没厕所,更没私心”。
连它严厉的批评者也承认,没有一个组织能够像红十字会一样掌控着如此多的资源,有着如此完善、深入的组织形态,它的十几支救援队的队员在尽力为灾区作贡献。
不过,由此就断言红十字会已经走出信任危机,显然为时过早。
尽管网站捐款平台上,连那些明显带着嘲讽意味的“一分钱捐赠”都恭恭敬敬记录在案,尽管红会社会监督委员会宣布“将于5月重查郭美美案”,尽管迅速贴出了5年前百名艺术家的捐款建设项目分布表,并为沟通服务的欠缺向捐赠者道歉,但这些补救措施,一时之间显然难以洗刷掉几年来一连串事件所形成的负面印象。
重建公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信任就像一张弄皱的纸,即便抚平,再也不会变成原来的样子——希望红会会懂”。
红会当然懂。
这个几十年计划经济时期硕果仅存的“非政府组织”,不可避免地保留着浓厚的行政化色彩。
面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趋势,它的转型,一方面要与多年形成的垄断习惯作斗争,迅速提高组织管理能力,让数以亿计的慈善资金和物资发挥最大效益;另一方面要面对各种商业利益对慈善机构的诱惑与侵蚀,做到预算过程科学、执行过程公正、监督过程透明,随时准备接受公众的质询和批评。
20130225人民日报今日谈:不能浮在“下面的上面”
人民日报今日谈:不能浮在“下面的上面”
(2013-2-25)
有一位市委书记曾经讲过一句话:“不能浮在下面的上面”,形象点出了基层干部转变作风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
当前,绝大多数基层干部,都是能深入实际的。
但是,也有一些人似乎觉得深入基层、转变作风是上级部门和领导的事,自己长年累月在基层,不存在这个问题,于是要么坐在屋里上网听歌聊天、要么来回穿梭接待视察考核,浮在“下面的上面”。
实际上,身处基层,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了解群众、把握民情。
如果只是坐在办公室,翻翻文件,接接电话,不可能听到群众的真实呼声、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
不去贴近百姓、调查研究,即便是基层干部,也难免会“不懂基层”、脱离实际。
浮在“下面的上面”,是基层干部容易忽视的问题。
基层是发展的主战场,稳定的第一线,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有大量的课题需要研究,有大堆的难题需要破解。
基层干部绝不能浮在“下面的上面”,只有走出办公室,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才能真正转变作风,在希望的田野上开拓一片新天地。
1。
领导干部切莫“真糊涂”
2017.07.(下)29主持人:曹耀峰学习园地“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一句名言,在社会上流传甚广。
说的是为人处世不要斤斤计较,不能太较真。
事实上,作为领导干部,“难得糊涂”有时不可或缺,尤其在涉及个人利害得失、不关涉原则大道的问题上,“难得糊涂”往往能使领导干部跳出自我私利的圈子,是一种大智慧、真聪明。
但是,“难得糊涂”也不能处处使用,特别是在涉及党纪国法、大是大非的事情上,“难得糊涂”会铸成大错,酿成祸端,是一种真糊涂、大愚蠢。
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腐败官员,要说他们不知道党纪国法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显然难以置信。
但为了满足个人私欲,他们揣着明白装糊涂,利令智昏,顶风违纪。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刘铁男在法庭最后陈述时说:“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没认清是在违法还是在违纪……在这个问题上表明了我对违法违纪存在侥幸或者明知故犯。
”腐败官员的“前车之鉴”,警示领导干部在以下三方面切莫“真糊涂”:在大是大非的考验面前切莫“真糊涂”。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应是领导干部追求的境界。
但是,现实中,总有一些干部小事不谨慎,大事真糊涂。
譬如,十八大以来,一些领导干部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对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口无遮拦地妄加议论,在党内和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
调查表明,因妄议中央而“情投意合”的干部一旦勾连在一起,极易形成“小山头”“小团体”等党内毒瘤。
十八大以来查处的很多“坍塌式”腐败案件,都是所谓“志同道合”的领导干部聚在一起,建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九九”,实行所谓的“圈内”规则。
此种风气一旦形成,就会对党的团结统一带来极大的伤害。
因此,中央抓从严治党,把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挺在前面,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加进了“不得妄议中央”的新规定,而且严厉查处那些“妄议中央”的官员。
如今年初被中纪委立案审查的天津市原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黄兴国,第一条就是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破坏党的集中统一等。
大家谈:批评越实在,整改越可行【2】--评论--人民网
张全林
“打开天窗”才会说“亮话”。推崇将心比心、推心置腹,讲亮堂话、说真问题,这样的会,干部群众才会真心欢迎,也会真心参与。如果遮遮掩掩、文过饰非,或是“一团和气”、形式主义,党内生活肯定会变味。
民主生活会应当保持“原汁原味”,拒绝会前“包装”和会上“伪装”,鼓励多发逆耳之言、多提民生之问、多怀民主之诚。让会议的“原生态”带来活动的真实效,才能收获群众的真满意,让更清新的空气充05 版)
会前深入谈心交心,是开好民主生活会的必要环节。为何少数单位扭曲“交心”内涵,热衷会议“包装”?根源还是形式主义作祟。将民主生活会“做”给上级看、“秀”给群众看,念念材料摆摆功、无关痛痒提提过,成了一些人心中一致的小算盘。如此“带妆彩排”,表面看是查摆“问题”,让群众“畅所欲言”,实际却避免触到痛处,又不至于让领导“下不来台”。
务求“原汁原味”
王斌
一些地方民主生活会开得冠冕堂皇,内容却华而不实,原因就出在会议“包装”上:会前走“彩排”程序,确保开得“一团和气”,认认真真走过场;筛选参会人员,确保与会者皆“安分守己”,防止有人“唱对台戏”;精心排练“节目”,事先准备充足无关痛痒的提问,防止会上抛出些答不上来的问题而红脸“尴尬”。
不少领导机关开的民主生活会,往往是把门一关,就算开了会,外界也无法知晓与会者到底说了什么。关起门来仅靠党性自觉来发酵,民主生活会恐怕会事倍功半,不仅不可能出彩,也难以避免实功虚做。
既然民主生活会是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召开的,就不妨从提意见的群众中,邀请一定数量的代表列席会议。或者,事后把会上的情况,详细向广大干部群众通报,既是更好地联系群众,也是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如此,那种不真谈问题、不谈真问题的老现象,那些大讲“正确的废话”的积习,可以大大削减。
2013年人民日报时评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异地高考“不怕慢就怕站”袁新文 2013年01月04日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孤军深入,必须有相应配套措施做支撑,必须与全面综合改革相协调2012年岁末,“北上广”异地高考方案揭开面纱。
由于设限多、门槛高、难度大,再加上有些社会高度关注的内容缺失,各种质疑之声不绝于耳。
但是,北京、上海、广州“分步实施、逐步解决”的思路和举措充分表明,异地高考改革的大门已然开启,高考户籍制度不再是难以融化的“坚冰”。
允许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不仅是百姓的多年夙愿,更是衡量教育公平、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尺。
因此,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异地高考改革乃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但是,异地高考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改革,它涉及就业、住房、社保、公共服务、人口管理等方方面面。
因此,作为一种高度敏感的综合改革,作为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异地高考既要统筹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迫切诉求,又必须充分考量人口流入地教育资源的承载能力与现实可能。
在人口流入集中的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
北京市目前的常住人口已达2000多万,随迁子女人数快速增长,到2014年,北京市一年级入学人口将从目前的10万剧增到18万,小学在校生总量预计从68万跃升至84万,而且之后几年还将持续增长。
上海、广东等地也存在类似问题。
为此,不少人忧虑,如果现阶段大面积放开异地高考,大量欠发达地区的人口会涌入相对发达的城市,城市管理“压力山大”的问题将不可避免。
异地高考之所以难以推进,还在于不同群体之间复杂的利益纠结。
不论教育资源的蛋糕怎样切分,异地高考改革必然会触及人口流入地居民的现实利益。
越是在“北上广”这样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区,越是需要统筹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诉求,在大力推进教育公平的原则下,使异地高考改革尽可能赢得更多人的理解、认同与支持。
受制于各种现实羁绊,异地高考不可能“孤军深入”,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改革做支撑,必须与教育综合改革相协调。
做官与修德心得体会怎么写
【内容提要】可以这么说,一个人格低下的领导者,无法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无法肩负起事业和历史的担当。
所以,领导干部千万不要小看了官员的人格作用。
就整个社会来讲,当历史进入到社会转型转轨的今天,领导干部的人格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领导干部人格的整体快速下滑,各级政府官员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普遍缺失,是吏治腐败的突出象征。
如果吏治腐败若得不到扼制,则一定会动摇政权的根基,这是社会各个层面的人们最为担心的。
许多人都在忧虑、思考、研究这个问题,刘长富是其中之一,于是就动手写了《做官与修德》这本书。
【目录】自序第一章爱人民永远忠诚民众撑天下心忧民为先知政在草野永远敬畏心第二章能决断点石成金享受创造性多一些果敢1要量力而行坚定地执行第三章善用人肝胆相照慧眼做伯乐放人出头地莫搞小圈子用人当不疑第四章严约束握紧欲望用心写“一”字知足最珍贵坚守心不动醒悟须自律第五章会舍弃正确抉择进退当自警莫恋黄金梦愿往低处走不谋子孙福第六章惜名声威严自立不贪假威信别急着立传把好话说好善听逆耳言第七章求中庸进退自如适度地妥协容纳对立面不做糊涂官2实心做人脉第八章摆正位成功抵岸要咬定目标选择好位置帅才做大事管好管理者第九章巧激励众望所归用其心为上批评应柔美疏导贵畅通承诺要恰当第十章苦修炼走向高洁要真诚磊落培养大胸怀固文化根基宁静以致远【书摘】知政在草野在毛泽东的历史观中,人民是世界的主宰。
他一再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这些道理听起来挺抽象、挺深奥,举个例子就能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
军事史料中有这样一组数字:在国民党的队伍中,最高荣誉是授予“国光勋章”、“青天白日勋章”,抗战中,国民党有170人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其中省部、将官以上者143人,占83.1%,而普通士兵竟无一人。
中共最高荣誉则为革命英模,抗战期间,获此荣誉者150人,其中连以下官兵146人,占97.3%,另外,还授予30名民兵及3名普通民众英模称号。
(精)2013~2014年人民日报宣言合集
(精)2013年人民日报宣言合集2013年:下决心改进文风(《人民日报》2013年1月4日)文风折射的是党风政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事业成败。
我们党对改进文风问题历来高度重视。
中央反复强调,一定要下决心改进文风,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
这看似形式上的革新,实则是党风政风的转变,体现了我们党求真务实的执政理念。
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共识,文风一定要改、下决心改,不改就没有出路。
知之非难,行之不易。
现实生活中,不良文风“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
我们说有些讲话、文章不太好,不是因为词藻不够多、句子不够美,主要是内容上、方法上有毛病,归根到底是思想保守、能力不足造成的。
有些人秉持“中庸之道”,思想深处怕犯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便常常表些不咸不淡的态,写些不痛不痒的文,“八股腔”一开,多是正确的废话、好听的虚话,管用的东西却少得可怜。
有些人奉行“拿来主义”,思想慵懒僵化,只会鹦鹉学舌、照抄照搬,不善结合实际,不愿深入思考,往往陷入文牍主义的窠臼。
有些人喜好长篇大论,热衷卖弄文笔,总觉得洋洋洒洒学问才算深,滔滔不绝水平才算高,“芝麻大的核,西瓜大的壳”,殊不知听众、读者早已昏昏欲睡。
凡此种种,屡见不鲜。
不良的文风助长形式主义、影响工作效率,降低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成效。
如果对这种沉疴痼疾不下猛药、不动手术,就会危害党的肌体。
文风背后是思想。
改文风不仅是方法论问题,也是世界观和党性修养问题。
说短话、说新话、说老百姓的话,不那么“系统全面”,却一针见血,更易被群众接受;讲真话、讲实话、讲管用的话,不那么“明哲保身”,却更易形成真知灼见。
好的文风来源于实践。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因此,改文风必须转作风,只有树立群众观点,增强群众感情,深入基层一线,认真调查研究,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开展批评不妨 红红脸
开展批评不妨“红红脸”(人民论坛)田之章《人民日报》(2013年07月11日04 版)整顿党的作风,不能不想到延安整风;提起延安整风,不能不想起那时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1942年4月19日,当时的《解放日报》登载了一篇“新的…月旦‟”的文章。
“月旦”就是品评人物,就是开展批评。
文章中登载的批评者与被批评者虽已不知其详,但其中记载的批评的内容,今天读来仍深受教益和感染。
“人是可以,自当主任后,办事不公。
办的事,没有人说好的。
”这是对刘俊华的批评。
对冯德英的批评只一句:“吃钱就不抓赌。
”冯德英作自我批评:“说我好的人不多,…胡批乱打‟是没有的,不过吃钱不抓赌是不对的。
你们以后看我的态度吧。
”窥一斑而知全豹。
从这两个例子,足以看出当时的风气。
所有的批评都直来直去,没有拐弯抹角;一针见血,没有含糊其词。
被批评的人也态度诚恳,知错即改。
那种真诚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让人感觉到一种亲切、一种温暖。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要求之一就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把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起来。
重温延安整风中开展批评的做法,对于实现教育活动总要求,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纯洁党内生活的一剂良药。
毛泽东同志曾把批评和自我批评看作抵抗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有力武器,要求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拿起这个武器。
在我党历史上,每一次整风活动的开展,都伴随着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武器的运用。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好这个武器,有利于扶正祛邪,增进团结,解决问题。
而“运用好”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使批评有一点辣味,真正“红红脸、出出汗”,使当事者受到触动和警醒。
如今,在有的党员干部中,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不起来,一些批评甜俗味很重,只有“麻”味(肉麻之味),没有辣味,听来不知是批评还是在表扬,有些“批评”连旁听者都感到不好意思。
有的领导干部犯错误甚至犯罪,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内生活的原则性不强,缺乏必要的思想斗争,缺少积极的思想互助,使不良倾向因缺乏抵制而滋长蔓延,一些同志因得不到及时挽救而蜕化变质。
人民日报评论员:改作风不能做表面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员:改作风不能做表面文章——持之以恒转作风之一2013年04月15日05:09中央出台改作风的八项规定以来,自上而下涤荡人心,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得到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肯定。
然而,贯彻规定,落实任务,殊非易事。
当前,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改作风不能只作表面文章。
不少干部群众反映,在改作风的强大舆论压力下,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
有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高档饭店冷清了,内部餐厅、私人会所却热了;有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迎来送往减少了,却变换各种办法陪吃陪喝;有的形式上“瘦身”,内容却未“健身”,官样文章一如既往……尽管绝大多数地方认真贯彻规定,严格自律,正气上升,但上述种种做表面文章的现象不可小看。
要认识到,这不仅会消解改作风的已有成效、影响改作风的最终实效,也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不良作风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
改作风一阵风,也是一些地方和单位易发的痼疾。
上级一重视,马上就抓,领导不强调,立刻就放。
嘴上雷声大,行动雨点小,风头过后,一切照旧。
这本身就是一种坏作风。
正因此,中央明确要求以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改作风,以“常长”二字抓作风,一抓到底,绝不懈怠。
将改作风进行到底,就要认清当前形势任务:改作风不是为了“应付”,搞所谓变通是非常错误的;就要形成一套制度保障: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把作风导向体现在政绩考核、干部选拔和行政问责的全过程;就要完善各项监督机制:畅通渠道让媒体和群众监督,为改作风注入压力,带来动力。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改作风,难的是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检验的是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政治责任。
只有在思想深处触动“密切血肉联系”这个根本、在党性修养上强化执政为民这个责任,才能将改作风内化为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
只有持之以恒真转实改,才能彻底摒弃观望风、杜绝一阵风,打消干部群众顾虑,让民心与党心贴得更近。
什么是不完美的改革
什么是不完美的改革发布: 2012-2-25 11:07 | 作者: 田嘉力 | 来源: 毛泽东旗帜网 | 点击: 7206 | 回复: 25人民日报文章《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一石击起千重浪,各方面反响很热烈。
我认真研读之后仍然有些不理解,什么是“不完美的改革”?据说,无论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改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改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
对于改革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
哪些人在阻碍改革,哪些人在审视改革,哪些人在苛求改革,改革触动了哪些人的现实利益。
目前社会上又有哪些流言和非议,等等。
文章中语焉不详。
都令人有隔靴挠痒的感觉。
既然要说,又不透彻地说,这种文章不如不写。
文章中说“对于改革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我认为还算有些道理,符合我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然而,每一项重大的改革措施在出台之前都没有听取过民意,比如国企的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早卖快卖贱卖;比如医疗产业化,教育产业化,住房产业化,养老产业化,所有这些改革方案既没有提交人大会议讨论批准,也没有先在小范围进行试点,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就不管不顾地在全国大面积地强行推广开来。
凭的只是某些人所谓的“周密的方案”和“高超的智慧”,此中说不上审慎,也说不上担当。
似乎很有点勇气,但更像权力的傲慢和恣肆。
更像救世主在指点无知无识的群盲。
而救世主指点的事,全都与“群盲”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群盲”们却一丁点发言权也没有。
如果说改革有什么“不完美”的话,我认为这是第一个“不完美”。
文章说“改革就会招惹是非”。
更令人糊涂。
什么是改革?按照官方的定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提高,是造福人民的大好事。
这样的大好事怎会“招惹是非”?由此可见,该文作者并不真的懂得什么叫改革,文章中所说的“改革”不过是折腾而已。
2013年《人民日报》时评汇总
人民日报时评:“房妹”能否力促经适房反腐2013年01月14日
人民日报时评:美丽中国,从健康呼吸开始2013年01月14日
人民日报时评:假如没有民警举报2013年01月15日
人民日报时评:在“滑坡带”上构筑公众信任2013年01月17日
人民日报时评:有环保共识,才有多赢结局2013年07月15日
人民日报时评:向“含贿价”药品动刀2013年07月17日
人民日报时评:神木人“定心丸”提醒了什么2013年07月18日
人民日报时评:治理污染,不讳疾方可得善医2013年07月22日
人民日报时评:以公共理性塑造“舆论保温箱”2013年07月23日
人民日报时评:“县官难见”怎成热门话题2013年02月28日
3月份时评
人民日报时评:“死猪漂浮”引发生态反思2013年03月20日
人民日报时评:靠“愧疚”管不住吃喝的嘴2013年03月21日
人民日报时评:“下水道吃人”叩问治本思维2013年03月25日
人民日报时评:堵住裸官的“贪腐漏斗”2013年03月26日
人民日报时评:不能以冷血方式“惩罚”冷血2013年08月12日
人民日报时评:用制度铲除错案滋生的土壤2013年08月15日
人民日报时评:别让“冷漠症”寒了群众心2013年08月19日
人民日报时评:资本市场须防“风险幽灵”2013年08月20日
人民日报时评:靠什么终结“网络大谣”的神话2013年08月23日
人民日报时评:基尼系数提示了什么2013年01月21日
人民日报时评:“烂尾新闻”如何有下文2013年01月22日
人民日报时评:要习惯“玻璃房”中卖票2013年01月24日
过一个风清气正的春节——新春观察之一
过一个风清气正的春节——新春观察之一(2013年2月4日人民日报)蛇年将近,干部改进作风有没有实效,能否赢得百姓信任,春节是个重要观察窗口“浪费之风务必狠刹!”“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近期习近平同志一系列改进作风的要求,措词严厉,指向鲜明。
蛇年将近,干部改进作风有没有实效,能否赢得百姓信任,春节是个重要观察窗口。
“把今年春节过成一个干干净净的春节、一个风清气正的春节、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刘云山同志给各级干部指出了一条具体路径。
面对容易变成公款铺张浪费、吃喝玩乐、请客送礼“重灾区”的春节,各级干部能不能扫去这些“乌烟瘴气”,彰显正气新风?“惨重代价”才能刹住公款消费歪风酒店预定锐减,名酒销量锐降,一些单位门口扎堆的节日送礼车少了。
一位机关干部对记者说:“这么多年来,今年春节前是最清静的。
以前回家吃饭要打招呼,现在基本天天在家吃饭,轻松!”风气的此长彼消,往往源于一种价值引领渐渐形成的“势”。
现在,改进作风、刹公款消费歪风即是这种势。
顺势而趋,则“势能”越积聚,又越能吸引趋附。
逆势而动,则“势能”渐散,歪风反弹。
春节期间,正是顺势与逆势较量的关键时段,各级干部能不能成为清风正气的顺势者、示范者和引领者?面对严重的浪费现象,北京一家民间公益组织发起“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的“光盘行动”,应者甚众。
如果花公家的钱慷自己的慨,为着面子、排场、阔气,吃一半剩一半,浪费起来在所不惜。
那么,以“走在前列”期许的干部,引领良好社会风气的能力又在哪里?也必须看到,有些逆势的力量不愿退出舞台,在春节期间用公款高消费以达成个人目的的人不会主动放弃,甚至会裹挟一些随波逐流之辈继续享受着公款消费的盛宴。
去年底,吉林省委书记王儒林就告诫当地各级党政官员:“两节”临近,严禁用公款吃喝玩乐、请客送礼,“谁在这方面出问题,谁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严厉警告会让一些人“避风头”,但如果不跟他“发威”,只有严厉宣示,没有实质性动作,他就以为是“病猫”。
倒台前,姚文元收到两封信
倒台前,姚文元收到两封信第一封信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
4月初,在天安门广场上爆发了以悼念周恩来、拥护邓小平、反对“四人帮”为主流的“四五”运动。
4月12日,《人民日报》编辑部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信封的下面写着:“《人民日报》总编辑收”;信封的背面写着:“请戈培尔编辑收”。
《人民日报》的一位负责人拆开一看,信封里面装着的是4月8日出版的《人民日报》,这份报纸上登着《天安门广场反革命政治事件》一文。
寄信人在这份报纸的刊头“人民”二字上打了一个大黑叉,然后加上两个字:“造谣”。
接着,寄报人在这份报纸的空白处写下了如下批注:“令人震惊!党报堕落了!成了一小撮法西斯野心家、阴谋家的传声筒……你们演的这场‘国会纵火案’实在不高明,一篇混淆视听的假报道就能骗得了人民群众吗?从今改为:法西斯党机关报。
打倒野心家、阴谋家张、江、姚!!!”拆信的这位负责人见此,连忙把信送给当时《人民日报》的总负责人,随后,此信又被送到姚文元手中。
姚文元读着这些文字,脸色青一阵白一阵,但他还是装作从容的样子,把这份《人民日报》装入信封之中,然后问:这件事还有谁知道?《人民日报》总负责人答道:除了我和那个拆信的负责人之外,再没有人知道。
姚文元交代:这件事,只限于我们三个人知道,谁也不准说出去。
此后,姚文元把这封信锁在自己家的抽屉里。
他没有把这封信交给已经担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的华国锋,也没有把信交给江青、张春桥、王洪文看。
第二封信7月,毛泽东的病情加重,“四人帮”加紧了篡党夺权的步伐。
正在这时,姚文元收到了一封奇怪的信。
这封信是7月下旬新华社负责人转给姚文元的。
信是由新华社某省分社的一名记者写的,信封上写着:“姚文元同志亲启”。
这封信反映的主要内容是:某省省委的一位同志对新华社分社记者讲述他在1976年初在北京养病期间,某某某的儿子去医院看望他时,说了一番别有意味的话。
这番话的主要意思是说,毛主席现在病得很重,活不了几天了。
揣着明白装糊涂
揣着明白装糊涂作者:刘蓉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6年第11期案例背景:德国思想家歌德说过:错误同真理的关系,就像睡梦同清醒的关系一样。
一个人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
你给学生一枝花,学生不一定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你给学生一块冰,学生却会感觉到冬天的严寒。
很多事实表明,一些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在犯错时,老师艺术的教育方法,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案例描述:刘梦豪,男,11岁,学习成绩一般,却是我们班级的调皮大王。
刚刚接手这个班级时,上一任的班主任老师裁已经给我打过“预防针”。
把从树上捉来的“洋辣子”放进女生的书包里,吓得女同学花容失色,大声尖叫;把同学带回家给家长签字的试卷藏起来,让同学在老师面前交不了差,急得同学团团转;告诉某位同学说老师找他,等人家惴惴不安地前往老师办公室后他却在身后哈哈大笑,原来他是假传老师“口谕”……这样的恶作剧不胜枚举。
几乎每天都有学生向我对他提出“控诉”。
有一天,我刚刚走进教室准备上课,班级的孩子们就七嘴八舌的向我报告起来“老师,刘梦豪今天又捅娄子喽!”“他把张晓的鞋子弄湿了。
”“他是故意的”。
我示意大家安静下来,请一位同学告诉我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学校建造的比较早,这几天学校下雨,因为垲势低外,一下雨学校就内涝。
而学生们上厕所要路过一片水洼地。
要么趟水而过,要么从乒乓球台那边绕很远的路。
刚下课的时候,有的同学要上厕所,刘梦豪主动提出要背同学过那片水洼地,因为他穿了胶雨鞋。
旁边的同学纷纷雀跃,其中不乏有借上厕所之名让他背着玩儿的。
没想到他背了两个同学过去了,轮到第三个同学时,他竟然把人家背到一半的时候放了下来,结果同学的双脚站到水里,鞋子袜子全部湿透了。
我听了之后一点不感到意外,因为搞恶作剧捉弄同学是刘梦豪的作风,别人一脸狼狈的时候却是他开心得意的时候。
刘梦豪听完同学对他的控诉也不为自己辩解,一脸无所谓的样子更加证实了他把同学放到水利是有意而为之。
人民日报公务员申论热门文章:莫让心悬半空中
莫让心悬半空中2010年11月08日 08:03:02 来源:人民日报近日,一位朋友去推荐他任职的老领导家拜访,带了一些礼品表示感激。
但老领导坚决拒收,并语重心长地说:“推荐你任职是工作需要,收了你的礼,我的心总是悬在半空中。
做什么事,还是要落得心安才好。
”一席话让他很是惭愧。
老领导这句“我的心总是悬在半空中”,发人深省。
人活着最从容的境界,应是落得心安。
心不安,纵有再大的权力,再多的财富,也难以找到真正的幸福。
莫让心悬半空中,是一种警醒。
四川彭州市原市委书记陈家荣落马后曾哀叹:“钱并没有带给我幸福。
案发前,它让我心虚、失眠、惊吓。
案发后,它带走了我的自由。
”广东省韶关市公安局原局长叶树养疯狂敛财之后,想到“迟早要出事”,竟沉迷风水算命,不惜斥巨资为自己修建“生坟”。
对领导干部来说,如何求得心安,不只是个人心性修养的问题,更是如何做人为政的一篇大文章。
求心安,为人处世须远离欲望的撕扯。
欲望人人都有,干部也不例外。
领导干部身处特殊岗位,面对的诱惑比常人多,让人心神不宁的因素也更多。
要安心就得甘心,要甘心还需公心。
甘于吃苦受累,甘于敬业奉献,而不是事事等表扬,件件图回报。
如果老是念念不忘一己之私、个人前途,难免心态失衡,滑向贪欲。
如果把清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让清静成为心灵常态,其心也善,其人也安。
求心安,为政做事须找到坚实的基础。
清人申居郧说得好:“做官时,要往前日想一想:我原不是官;又要往后想一想:我不能常有此官。
寻取真我,方有着落。
”干部的“着落”,就在群众。
焦裕禄、孔繁森、沈浩等优秀干部处处融入群众,时时想着群众,脚踏一方土,头顶一片天,走到哪里都底气十足,胸怀坦荡。
而一些干部惴惴不安,往往因为脱离群众,目中无人,眼不见路,总是担心跌跤。
初三二模习题汇总议论文训练三含答案
警惕“不懂装懂”与“懂装不懂”①《警世通言》记载,苏轼拜谒王安石,在其府上看到两句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想当然以为菊花在深秋盛开且耐久,怎会风吹花落“满地金”?于是添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一日秋风过后,苏轼看到自家后园菊花花瓣散落一地,想起当初“不懂装懂”耍小聪明给王安石续诗,不禁心生懊悔。
②苏东坡的故事引人深思:看待问题时,没有事实依据,主观臆测,想当然地认为事情大概是这样,或者应该是这样,会因为“不懂装懂”而闹出笑话。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告诚弟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诗人们也会赞美,“谦虚是最高的美德”。
可以说,一个人只有不矜不伐、不骄不躁,学品才靠得住,人品才立得稳。
③除此以外,现实中,因为虚荣心作祟,不懂犟着脖子说懂,不会硬着头皮说会,生怕没了面子,明明对事物一知半解却装作完全了解,仅是一家之言就自诩为名家之论的现象不少见。
伪学不若真知,是真知才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与其装懂卖弄,不如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把那些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一一填补起来。
巧诈不如拙诚,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才是“标配”。
学识“虚胖”、学风“注水”,越早改掉越好。
④反对“不懂装懂”,另一个极端也值得警惕,那就是“懂装不懂”。
有人怕担责任装不懂,遇到矛盾问题时明明有能力解决,却该出手时不出手;有的心胸狭隘装不懂,把特长当作个人进步的“法宝”,涉及个人利益时“懂”,涉及集体利益时“装”;还有人居心不良,明明知道有问题却看破不说破,明明对各项规章制度心知肚明却假意不知、故意突破底线……如果说“不懂装懂”者是缺少虚怀若谷的谦卑之心,那么“懂装不懂”者缺的则是一颗敬畏之心、责任之心。
揣着明白装糊涂,问题更严重,理当纠正。
⑤习近平总书记说:“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
我们既要反对“不懂装懂”,增强危机意识,加快知识更新,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更要反对“懂装不懂”,坚决摒弃不严不实、不精不诚问题,自觉站在大局考虑问题,勇挑重担,敢于担责。
人民日报评论部:反对形式主义,重在务实党的群众路线新思考之二2013.6.20
人民日报评论部:反对形式主义,重在务实——党的群众路线新思考之二‚形式主义害死人‛。
其危害,不仅在于装腔作势、有名无实,还在于它的‚异化‛作用,让一切工作变味走样,最后实事泡汤、好事办砸。
古人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解决问题,最忌面面俱到,最后一事无成。
把目标设定得小一点、准一些,集中力量解决最为紧迫的问题,这既是求真务实的品格,也体现了真抓实干的决心。
‚中央反复研究,决定把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在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
在为时一年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作为目标,可谓找准了穴位、抓住了要害;而把形式主义放在‚四风‛之首,也足见其流弊之广、危害之大。
‚形式主义害死人‛。
其危害,不仅在于装腔作势、有名无实,还在于它的‚异化‛作用,让一切工作变味走样,最后实事泡汤、好事办砸。
比如,你要求搞绿化环保,他给你来个荒山涂绿漆、枯树插新枝;你要求节能减排,他给你搞个突击拉闸限电,连居民也要几日一停电;你要求网络问政,他却热衷采购设备,空留一堆摆设;你要求依法行政,他也照猫画虎,把听证会变成了赞成会……凡此种种无不说明,‚形式主义是一种幼稚的、低级的、庸俗的、不用脑子的东西‛。
形式主义自古有之,但缘何屡禁不绝、于今为甚,成了‚四风‛之首?就在于它总摆出一副‚政治正确‛的样子,把中央的要求挂在嘴上,说起来滔滔不绝,却轮子空转,啥也不干;把群众的呼声当成幌子,听起来热热闹闹,却虚晃一枪,掠影浮光。
这种堂而皇之的‚政治排场‛、轰轰烈烈的‚政治效果‛,成为许多不正之风的‚门神‛,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大敌。
比如,明知报上来的是假情况、假数字、假典型,也听之任之,甚至通过挖空心思造假来粉饰太平。
对此,有心批评者担心唐突了‚大好形势‛,有意反对者忌惮触碰了‚官场禁忌‛,最终任由表面上的花团锦簇,掩盖了矛盾的存在,拖延了问题的解决。
大事不糊涂 小事装糊涂
大事不糊涂小事装糊涂人的心态好不好关键在于“大智若愚中的难得糊涂”。
而吕端的“大事不糊涂,小事装糊涂”倒是最高境界的好心态了!人不过是宇宙中的一颗尘,大海中的一滴水,历史长河中的一闪现,吕端可能是耀眼的一闪吧。
---市井散仙吕端字易直(公元935~1000年)安次(今北京西)人传说上世纪70年代末,病榻上的毛泽东在一次召见叶剑英元帅时,口述了两句诗相赠:“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一来评价叶剑英在大事大非面前的果断,二来道出自己百年之后对国事的隐忧,希望叶帅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
不想此言一出,却让一位宋朝人名扬天下。
这个人,便是北宋太宗雍熙年间的宰相的吕端。
《据有关文献记载,毛泽东是1962年9月24日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的讲话中送叶剑英那两句话的。
原话是:“叶剑英同志搞了一篇文章,很尖锐,大关节是不糊涂的。
我送你两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诸葛,大家都知道,是诸葛亮,吕端是宋朝的一个宰相,说这个人大事不糊涂。
另据薄一波回忆,大概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旧戏中王佐断臂“为国家尽忠心,昼夜奔忙”时,毛泽东插话说:我曾送给叶剑英同志两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吕端,祖父吕兖,曾为晋朝沧州判官,父亲吕琦,后晋时官至兵部侍郎。
吕端20多岁以父荫补官,历任国子主薄、太仆寺丞秘书郎、直弘文馆等职。
公元960年一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王朝后,吕端历任成都知府、蔡州知州、枢密直学士,后官至宰相。
毛泽东评价吕端大事不糊涂,缘于公元995年即太宗至道元年的一件事。
当时,太宗赵光义欲立吕端为相,此时当朝宰相为吕蒙正。
宋太宗和吕商量,吕蒙正说,吕端为人糊涂,不能为相。
宋太宗回答:“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决意让吕端为相,并在一次皇宫宴会上作《钓鱼诗》云:“欲饵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
”以表明自己决意让吕端为相的想法。
几天之后,吕蒙正便不得不交出相位,让位于吕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岂能“揣着明白装糊涂”(人民论坛)
——“净化我们的政治生态”之三
张铁
《人民日报》(2013年02月22日04 版)“我一辈子都没有受过批评,怎么突然之间就进了监狱?”这是因贪腐落马的武汉科技大学原校长刘光临入狱后问自己的问题。
发出同样感叹的,还有“巨贪”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我多年没有听过批评的声音了,要是平时能对我多批评几句,兴许今日不至于落得这般下场。
”
没听到批评声,正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一些党员干部丢失了敢于批评、勇于负责的好传统,面对矛盾、问题甚至违法乱纪行为,变成“揣着明白装糊涂”。
或是话不说透,明明有好意见、好建议却三缄其口,把“不表态”当法宝;或是“不敢骂娘”,明明认识到缺点、错误却不愿指出,把“打哈哈”当做护身符。
甚至是明知故犯、阳奉阴违,遇到追责就找借口、寻托辞,把态度问题变成了能力问题。
说话拐弯抹角,办事避实就虚,这样的装糊涂,有时像太极推手,不愿办、想糊弄的事,就用种种不知道、不明白搪塞过去,让人宛如拳打棉花,力道尽卸。
还有些时候,装糊涂也像是化骨绵掌,对缺点大而化之、对失误视而不见,不触及痛处、不说到点上,最终让小恙成大病。
为什么装糊涂?正是个人利益在作祟,就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所说,认为邹忌美貌的,大多是“私我”、“畏我”、“欲有求于我”的。
表明态度、实事求是,有可能让自己陷入被动、惹上麻烦,更可能让领导觉得自己不听话、让同事觉得自己太“各色”,所以才装聋作哑,说到底只是为了逃避责任,想为自己赢得更大空间。
这种“好人主义”,从所谓关系学出发,不
把心思放在工作上,而是放在人际关系上,不讲原则、不问是非,一些人甚至把“圆滑”当做成熟,把“世故”当成稳重,形成庸俗的坏风气。
大家都装糊涂,该做的决策不做、该说的错误不说,不仅难以阻止工作中失误发生,更让整个系统的纠错能力、战斗能力下降。
如果抱着患得患失的利己主义、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怎么“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如果讲关系不讲原则、讲义气不讲正气,怎么做出科学决策、领导科学发展?更何况,遇事私字当头,含混说话、糊涂办事,最终也只会让自己失去信任,名誉扫地。
不愿批评,不敢纠错的另一面是,必须营造健康的政治生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增强政治生活的原则性和透明度。
仅仅靠领导人有无胸怀、有无雅量,是远远不够的。
这个问题同样重要。
鲁迅说过,“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郑板桥选择“难得糊涂”可能有其苦衷,但领导干部却应该在是非问题上说明白话、干明白事、做明白人,这是应有的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