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不是简单地换一本教科书,或是在原有的教学方法上修修补补,而是一场深刻的教育观念的革命。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有多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感受,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以下四点:一、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向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转变。
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理念的及时更新。
教师要从传统教育观念中走出来,重点处理好以下转变:首先,要及时完成由“人类灵魂工程师”到学生的“精神指引者”的转变。
传统理念中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新课改提倡教师不应该成为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做学生灵魂的引领者和净化者。
新课改要求教师从传统的“道德说教者”和“道德偶像”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和催化剂,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自我选择。
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者”、“精神的指引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
其次是教师要及时完成由专家到学友的理念转变。
在新课改中,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习的益友。
教师不能再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而应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当“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主持人”。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主宰的天地,去“主导”学生,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索,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难题,和学生一起成长。
再次是教师要及时完成由“园丁”到“人生的引路人”的转变。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给学生的人生发展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方向,而不是依据自己的喜好或某种固定模式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
解读新课改教学工作的关键要素
解读新课改教学工作的关键要素2023年,我国教育改革又迎来了一次大变革,新课程改革已经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观念,这对于教师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要掌握解读新课改教学工作的关键要素,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深入了解新课程思想新课改中提出了教育要从知识向能力转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都被强调。
因此,要把握新课程思想的核心,切实贯彻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和提高,掌握新教材及教学法,积极探索新的课程模式。
多元化的教育形式未来的课堂将更多地采取多元化的教育形式,教师需要学会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展多元化的课程教学。
例如运用数字化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学科交叉等手段,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发展批判性思维,并能自主学习。
掌握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是新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熟练掌握运用数学工具、数学模型的方法,懂得数学思维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多元评价机制新课程中强调了多元评价机制,不再仅局限于书面考试,而是从学生的多个方面来考核,这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设计更加灵活的考核方式,如学生自身的评价,课外作业的检查等等,以此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发扬其优点。
注重情感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情感教育被提升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态度和心理素质,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让他们在情感交流中得到充分发展。
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实施新课程的中流砥柱。
未来,教师需要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通过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参与教学实验和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以适应新课程的实施。
总之,新课程改革将为教育带来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教师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深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开展多元化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才能更好地完成新的课程改革工作任务。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挑战和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挑战和要求1、结合自身体会,?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三个挑战.一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二是教学行为的改变,要求教师学会理解,学会宽容,注重帮助和引导,学会反思,学会合作;三是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研究者和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四方面.(1)教师要有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就是有效地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发展个性的能力.教师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就能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塑造学生的灵魂;就能将自身的优秀素质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变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教师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会关心、会自我教育,有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2)教师应该具备一种反思的能力.过去教师工作往往被当作一种简单操作的技术工作来看待,先观摩别人的课,然后自己模仿.这种技能的训练是由外到内的过程,没有关注教师自身的经验与技能.因此,必须有一个肯定教师个性化发展的评价观:教师的成长是个性越来越鲜明的过程,要在发展中体现出每一个教师的个性,不能千篇一律.(3)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教师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一个好的课件制作还得靠教师,因为他最熟悉学生,他创造出来的内容最适合学生,因而是最有价值的.(4)教师应具有健全的专业情意.对待职业的态度、情感、需要、创新精神、自主意识等都将影响教师的职业行为.专业情意健全的教师,往往善于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能够民主管理、公正处事、平等待人、尊重学生人格,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做到胸怀坦荡、宽容守信,善于遵循教育规律,用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学生,对每个学生负责.2、请结合实际分析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体现了自身的诸多特征:(1)综合性与开放性——探究学习的一个初衷是要消除以往教师分科教学,分科学习的弊端.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探究学习提供了综合学习的机会,通过围绕某个问题组织多方面跨学科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且,探究学习的许多内容是学校无法提供的,其涉及的面相当广泛,既使在同一主题下,研究的视角或切入口也有相当大的灵活度,因而教师和学生须要更多地发挥创造性.(2)主动性与自主性——探究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学生主动地发现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从选题、组织课题组,到实施研究、撰写课题报告都是学生自己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只是承担指导者的角色.(3)探究性与创造性——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方式.广大中小学生正处于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的身心发展时期,探究学习也正适合他们的个性发展,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对未知的结论层层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结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学生创造性的发挥.(4)实践性与过程性——探究学习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整个探究学习的始终.学生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更多的是获得直接经验,并在探究的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相对于接受学习,探究学习更注重学习过程,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从中感受到探究的魅力所在.(5)互动性与灵活性——探究学习是一个多向互动的学习过程,一方面是学习主体和学习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另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师生间的交流、生生间的交互学习来进行探究学习.同时,其学习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交流和合作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灵活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6)层次性与超越性——学生参与探究学习是有层次差异和类型区别的,在专题目标定位上可以各有侧重,有的专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得较为紧密,有的专题更偏向学术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在强调层次性的同时,也强调要发挥超越性的一面,要让学生大胆地怀疑,大胆地猜测,从而创造性学习,不断地向自我挑战和超越自己.3、举例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支持策略.答:对策一,需要进一步弄清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对策二,把握校本课程开发的位置;对策三,熟悉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对策四,选用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策略;4、结合实际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答:(1)依据教学目标:每个单元、课题、项目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即具体的教学要求,比如要使学生知道某个概念、明白某种原理,或掌握某项技能等等.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输教学信息.(2)依据教学内容: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也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内务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也有不同要求.如在语文学科中讲读那些带有文艺性的记叙文,最好配合再造形象,应该通过提供某些情景的媒体,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受,唤起他们对课文中的人物、景象和情节的想象,为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提供条件,使之加深理解和体会.又如数学、物理等学科的概念、法则和公式都比较抽象,要经过分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理解,应该提供生动、形象、富于变化的媒体教材,才能帮助学生理解.(3)根据学生变量,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比如,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直观形象的思维和记忆要比逻辑抽象的思维和记忆发达,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对他们可以较多地使用电影、录像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要生动形象,重点突出,色彩鲜艳,最好多配以动画,每节课使用的次数不宜过多,解释要细致一些;使用录像和电影也宜选用短片,动画镜头可以多一些.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概括和抽象的能力发展起来,感知的经验也逐渐丰富起来,注意力持续集中的时间延长,为他们选用的教学媒体就可以广泛一些,传递的内容则增多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增加了理性认识的分量,重点应该放在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上,同一种媒体连续使用的时间也可以长一些.另外,在两种效果接近的媒体中进行选择时也可以适当考虑学生的习惯和爱好.1.进取心理与挫折心理的碰撞进取心强是青年教师心理状态的主流.但是,对于多数青年教师来说,由于他们主观上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心理准备不足,对教师工作的困难和复杂程度认识不深,加之缺乏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素养,又初涉教育工作,缺乏实践经验,教学业务能力较弱,一时难以适应教师角色,因而存有挫折心理,情绪波动和情感变化较大.再加上教师待遇偏低,校外高收入的诱惑,更增强了他们进取心理与挫折心理的碰撞强度,进而阻碍了他们迅速进入教师角色.2.师表要求与青年心理的矛盾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广大青年教师追求的心理目标.他们处于青年时期,情感丰富,才思敏捷,富有朝气,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师表,热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但是,由于他们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内涵认识不深,对为人师表要求的艰巨性复杂性的心理准备也不足,往往呈现出心顺了大干一场,心不顺就对付一阵的心理状态,缺乏对学生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的循循善诱精神.这种师表要求与青年心理的矛盾,使他们在初涉教师角色中,表现出情绪不稳,情感起伏较大的特征.3.竞争心理与压抑心理的冲突勇于竞争是当代青年教师显著的心理特征.他们渴望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参与平等竞争,施展才华学识.但是,由于他们一方面初涉社会,人生阅历浅,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能力较弱,往往过高估计了自己;另一方面,他们在初级阶段既想尽快胜任教育工作,参加讲师评聘,又考虑必须认真处好上下级和同事间的关系,加之客观上职称评聘、奖金分配、分房等“论资排辈”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影响,使他们既渴望参与平等竞争,脱颖而出,又苦于成家立业的奔波和部分政策制度措施有待完善的困扰,时常发生竞争心理与压抑心理的激烈冲突,往往出现过度紧张、焦虑、烦恼、忧郁的心理失衡状态,个别的导致神经官能症或心理变态的发生.(二)成熟阶段的心理冲突及其形成因素青年教师在走向成熟阶段中,集中表现为完善教师人格的心理冲突.据调查分析,此阶段青年教师大体有三类设计方案,其心理冲突具体表现及其形成因素为:1.加紧完善教师人格型他们大多是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他们较早地确立了献身教育事业的志向,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较为融洽,进而在教学或科研工作中做出了较突出的贡献.因此,他们下定决心,再接再厉,加紧完善教师人格,力争再上一层楼.他们的心理状态,集中表现为进取心理与焦虑心理的矛盾,有时因某种挫折或困惑,表现出过度紧张和急躁不安的情绪.2.先紧后松完善教师人格型他们晋升为讲师,表明自己在初级阶段努力的成功,成功之余何不松弛一下!可见他们的心理特征,集中为甘居中游与不甘落后的心理冲突,突出表现在自以为不如自己的某青年教师做出了突出贡献或教学生活发生重大变故时,会产生一些情感振荡和情绪起伏.3.放慢完善教师人格型在初级阶段中,有少数教师较长时间陷入不切实际的旋涡之中,他们迟迟进入不了教师角色.后几经挣脱,方减轻些心理冲突,终于评上了讲师,自以为大功告成,可以转移兴趣中心,热衷于家庭生活,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至于完善教师人格就慢慢来吧.以人生一回何必那么苦自己为宗旨,进取意志重又消退.因此,他们的心理特征是追求安逸与害怕落伍的冲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适当的心理调节对于缓解青年教师的心理冲突,解决青年教师的心理矛盾,完善教师人格,进而提高青年教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实施十年来,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然而十年来学校教育反反复复,应该不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对于教师来说,有时候身处其中却不能改变什么,无疑是痛苦的。
课改的大环境中教师素养的提高以及教学技巧的学习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这里不仅是说教师,而且应该包括家长以及社会对教育的观念。
所以,新课程改革首先需要的是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更新,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在现阶段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那么教师的哪些理念需要转变和更新呢?我认为首要的有以下几点:一、学生观。
教育最终面对的是学生。
我们所有的教育活动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所以研究学生应该成为每一位现任教师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新课程讲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不转变以前的旧的学生观,这就是一句空话。
当然时代在进步,在发展,时代中的人,包括学生,也是在不断的变化中,教育工作直指人的心灵,作为教师,怎能不与时俱进?二、课程观。
新课程改革重要的落脚点在课程上。
新课程、新教材和新教法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较高要求。
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只关注教法,不关心为什么教,不用费心琢磨教什么的问题。
而新课程给予了教师一定的教材运用灵活性,强调教材只是材料或范例,只是师生展开活动的中介与话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与情况删减增补教材。
但是我们的教师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有限,又受到传统的“依纲靠本”观念影响,面对给予的空间无所适从,更难把握教学内容的整合、取舍,因此,课堂教学缺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这就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不改变课程观,就跟不上改革的发展。
三、学习观。
如何学习更有效,怎样的学习才是好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到底有哪些,学习的最终效果如何更科学的检测等等,这些问题是新课程改革带给教师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和支持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和支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和支持2023年,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对教师的要求和支持也日益重要。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在全面提升国家教育水平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自主和探究学习方式的机会。
对于教师来说,要求和支持的双重作用都非常明显。
第一部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1. 教师需大力推进课堂教学的改进和创新。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能仅以知识的传授为主,更要积极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因此,教师需加强自身对于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拓展课堂教学的思路和方式。
2. 教师需深度参与学科课程的改革和制定。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更加融合现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学科知识的最新研究成果。
因此,教师需要关注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积极倡导和参与课程制定工作,规范和优化课程内容,确保课程的质量和实际效果。
3. 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学识和教育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科知识的基础概念和原理,还必须关注当下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并且,教师还需要适应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需要,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以更加专业的态度和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第二部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支持1. 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和待遇。
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新课程改革要求对教师职业地位和待遇进行优化和提升。
这包括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权威性,增加教师的薪酬和奖励,完善教师评价和考核机制等。
2. 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和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挑战,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和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这包括为教师提供实用性教育培训课程、培训机会和资源,建立教师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的标准和评价体系,以及组织交流和合作取经的机会。
3.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和合作。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之间要有更紧密的合作和互动,在课堂、网络和社区等各个领域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分享教学经验、探讨课程内容、规范教学行为。
浅谈新课改对教师提出要求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
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呢?一、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课改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新世纪对教师的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转变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遵循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
1.宽广的服务意识。
宽广的教育观涵盖两层意思:一是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条件,对身体素质好、聪明、有灵气、成绩好的学生与身体素质差、迟钝、调皮、成绩差的学生应一视同仁,对学生的关爱不感情用事,更不能掺杂个人好恶。
二是对学生的情感、成绩以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关照,服务周到,促使其全面发展。
2.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
心理学和学习科学的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认知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把握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尝试,在探索、尝试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长进能力。
教学过程中,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弘扬,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正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
3.注重个性、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不主张使每个都做到全面发展,但是应该鼓励学生发现和发扬自己的长处,不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和评价学生的优劣,鼓励学生向自己能够成功的方向努力。
因此,对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教师不但不应当嘲笑,还应当反思自己的责任。
注重个性、因材施教,还需要教师有正确的“人才”观。
新时期的人才观,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他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为了完成这个宏大的任务,我们必须矫正自己的人才观,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己任,不拘一格育人才。
二、要有多元的知识结构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
他们在与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
浅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浅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浅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新的课程改革是对原有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进行改进、扩展、提高,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但现在对学生所进行的考核仍是以考试的方式进行,这样就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产生了矛盾。
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大体上可分为三方面。
一、教师的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首先突出在教师的思想观念上。
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没有转变,仍停留在以前的认识上,那么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无法达到的,也无法实现素质教育。
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以下几方面有新的认识。
(一)师生关系在教学中,以往的师生关系都是教师是教授,学生是听众。
教师总是喋喋不休地讲,学生就是听讲、记忆、做题,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师生关系是教师经过精心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以平等、宽容的心态共同学习、探讨、交流、合作的新型关系。
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也是很多年以来就倡导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就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具有民主、平等的意识,还要建立教学民主的策略和规则,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可以说还远远没有形成。
因此,如何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同时做到“活而不乱、秩序井然”,就成为摆在全体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而又非常现实的问题。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努力:一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和专业水平。
当课堂向学生开放时,向学生的思维深处开放时,教师能不能驾驭得了课堂,就要看自己的修养和水平,而不是单单靠所谓的教学机智就解决得了的。
二是教师要探索实行教学民主的程序、策略,同时要指导学生建立在分工、合作、讨论、交流时需要遵守的规则、规范和程序。
这种规则的确立一定是民主的,有利于全体同学的;而对规则的内化以至形成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关键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关键我国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次课改完全遵循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目的,即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促使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使基础教育回归原有的本质,充分发挥基础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功能,以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而以上所有这些得以实现,教师应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之一,这就要求教师须“脱胎换骨”大胆革新,体现课改精神。
一、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是教育的执行者、落实者。
课改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问题。
更新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是革新课程的前提。
在教师观念的革新中,首先应转变的一个观念是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观。
这种课程观打破了一种狭隘的教育观念。
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自我能动性,从而更好地获得发展。
同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全新的发展观。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各方面得以全面发展。
具体到教学上,要求教师不仅注意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还要时刻注意学生心理水平等方面的提高。
其次,教师要从观念上改变满堂灌的一贯做法,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以民主开放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从而使学生自主、自理、自立。
最后,教师要树立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观。
发展性教学评价思想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以“建构主义”哲学观为基础的评价理论,它强调被评价对象的积极主动参与,是一个对评价对象的培养过程。
正因为如此,教师和学生双方要共同承担发展目标的任务,进行多元性的评价,而且应呈现固期性评价,形成螺旋上升的状态,完成培养过程。
二、重新审视教师的角色新课程对于教师角色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这就预示着教师不但要改变原有的角色形象,还应不断创造新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第一篇: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我想应该是教育教学的观念的转变和与时俱进,以及在教育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
那么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面对新课改,我们应该如何调整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认真学习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
在这种大变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
二、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新课改的转变不仅是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更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学生何老师是民主的,学生使课堂学习的主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去引导学生,而不再是满堂灌,教师应该学会运用不同的方式去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同时更多的通过丰富的教学模式,创建一个良好的互动的竞争的学习氛围和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的机会,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建立自信,找到学习的快乐。
三、学会学习,做到教育教学的与时俱进学会阅读,学会学习,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无论是教育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还是教师自我素养的提高,都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从而突出教师的专业化。
新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仅要学会教育学生,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引领者,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新型和谐名主的教育教学与生活环境,带领学生走上人格健全,充满阳光朝气,有理想,会学习的道路上,同时新课改也给广大老师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做到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 (2) (1)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一、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与实践,给我们每一位教师最大的收获和体会,归结起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还是在于教师。
固然,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和价值观”,着力点是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和主战场仍然是课堂,这一点绝对是毋庸置疑、不容动摇的,也是每一位热心于新课程改革的教师所必须清醒认识的一个基本观点。
而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课堂组织是否严谨有序、课堂效率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否能够体现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等,无一不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经验、个人风格、高尚师德等密切相关。
因此,每一位立志于新课程改革和实践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勇于打破头脑中固有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学理念,乐于解放思想,勤于更新观念,勇于开拓创新,善于敏锐把握新课程新理念的发展趋势,自觉投入新课程改革的滚滚洪流中去,从中不断学习、积极探索并逐步提高驾驭新课程改革的能力,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新一轮教育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提升自身素质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牢固树立起全新的教育教学观,以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1、服从服务观念服从服务观念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牢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这一核心理念,无论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资源的取舍,还是从教学过程的设计、作业的布置等,都要服从服务于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个流程时,要把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要把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作为一切工作的着力点,要把不断发现、及时肯定并欣赏学生的闪光点,不断研究、及时满足学生的需求点,不断分析、千方百计弥补学生的不足点贯穿教学工作的始终,竭尽所能、想方设法、扎扎实实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新课程改革要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新课程改革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个人认为,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主要有三个,具体如下:1、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需要成为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唯一指标?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教师的评价更不应该局限于此。
只有这样才不会束缚住教师课改的步伐。
2、展开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以及家长、教师评价等“自评”与“互评”的模式,多方面立体地反馈学生的学习。
3、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全方位发展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中,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
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必须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之中进一步转变传统的课堂教育教学观念,认真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实质,我认为,首先应做到如下几点:第一、要转变观念即教师应改变在学生中的主导地位,应从“教师”转变为“导师”,从“教”学习者,转变为“导”学习者。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每一位学生。
教师一直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传道、授业、解惑”被认为是教师的天职。
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应该充当的是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如何应对?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思,因此,我国掀起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高潮。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教育学生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要求。
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新课程改革呢?我觉得,关键在于更新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
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师只有更新了观念,才有可能有全新的教学行为。
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1、“权威性”向“民主性”转变面对新的形式,教师必须确立这样一种观念: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不是一锤定音的绝对权威,而是帮助学生处理各种信息、帮助学生学习、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解惑、启疑,教育肩负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思考。
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应当是一位参谋、一位顾问、一位帮助发现问题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2、“经验型”向“反思型”转变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要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面对日益深入的新课程改革,努力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成长的迫切需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付的。
教师不能被动的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
教师要以一个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
这样,教师才易于面对各种纷繁的教育教学现象、问题,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教学水平。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而素质教育还处在端倪和萌芽状态,部分教师还存在着朦胧的意识。
新课程标准的产生刷新了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并以全新的面貌脱颖而出,向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一、转变观念,强化意识新课程的实施对教材的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教学方法等都做了大量的修订,因此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审视教材,学习研究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汲取新知,更新旧念,强化意识,达成共识。
首先要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在新课程中教师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不存在教师的权威性、导演者,淘汰了教师只是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解除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主导地位。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一种和谐的、平等的、双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交往具有互动性、互惠性。
二、学习新知,纵深发展新课程的编写,涉取知识内容的涵盖量特别大,而且广泛,教材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尊重多样文化,体现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克服了过去只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安排,克服了知识结构的机械性、单一性,使各科知识横向推进、纵深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和扩展。
新课程的出台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挑战。
可想而知,如果我们还像恒星那样固定不动、抱残守缺,那么将会被素质教育的浪潮所淹没。
因此每一位教师一定要不落窠臼,不断学习、探讨、研究新知,以充实自己的知识头脑,备多用寡,以便在实际应用中披沙拣金,真正做到“源头有活水,草木必葱茏”的前景。
三、方法更新,全面推进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方式的语文学习,《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1.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关系教师和学生是建立在平等互助、和谐的基础之上,构建成为一个运动的、变化的、多层面、多角度的课堂体系。
教师不再扮演权威角色,改变了教师过去的固定教法模板:教师想教什么,学生怎样学,将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都是由教师精心策划的,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而学生的学也只能按老师布下的天罗地网,按图索骥,步步为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如何应对?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如何应对?
新课程改革实施十年来,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然而十年来学校教育反反复复,应该不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对于教师来说,有时候身处其中却不能改变什么,无疑是痛苦的。
课改的大环境中教师素养的提高以及教学技巧的学习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这里不仅是说教师,而且应该包括家长以及社会对教育的观念。
所以,新课程改革首先需要的是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更新,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在现阶段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那么教师的哪些理念需要转变和更新呢?我认为首要的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观。
教育最终面对的是学生。
我们所有的教育活动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所以研究学生应该成为每一位现任教师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新课程讲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不转变以前的旧的学生观,这就是一句空话。
当然时代在进步,在发展,时代中的人,包括学生,也是在不断的变化中,教育工作直指人的心灵,作为教师,怎能不与时俱进?
二、课程观。
新课程改革重要的落脚点在课程上。
新课程、新教材和新教法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较高要求。
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只关注教法,不关心为什么教,不用费心琢磨教什么的问题。
而新课程给予了教师一定的教材运用灵活性,强调教材只是材料或范例,只是师生展开活动的中介与话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与情况删减增补教材。
但是我们的教师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有限,又受到传统的“依纲靠本”观念影响,面对给予的空间无所适从,更难把握教学内容的整合、取舍,因此,课堂教学缺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这就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不改变课程观,就跟不上改革的发展。
三、学习观。
如何学习更有效,怎样的学习才是好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到底有哪些,学习的最终效果如何更科学的检测等等,这些问题是新课程改革带给教师的思考。
我想研究学生的学习应该成为教师的一门必修课,应该成为教师专业的一项基本技能。
教师学习观的改变很可能极大地促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急需从专业理念、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等方面加以提升。
1、开展培训,提升教师素质。
一是对教师进行新课程理论培训,让教师理解新课程的内容,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掌握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管理政策等。
二是对教师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新课程实施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保证,促进新课程实施工作的有效开展。
2、开展校本研究,推动改革进行。
在课改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新问题、新情况。
那么,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及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校本研究应以学科研究为主体,研究内容可包括教材使用和开发,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课程实施中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
3、开发校本课程,关注师生发展。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基于学校本身自主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
同时,教师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在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实施、评价过程中,也促使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