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山区养殖鳗鱼小瓜虫病防治新方法-论文
鱼类小瓜虫病怎么防治
鱼类小瓜虫病怎么防治
1.病原:小瓜虫。
2.症状:①小瓜虫寄生处形成l毫米以下的小白点。
②严重时,躯干、头、鳍、鳃、口腔等处布满小白点,分泌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烂,最后病鱼呼吸困难而死。
3.流行情况:小瓜虫寄生在淡水鱼,繁殖适温为15~25℃。
对鱼的种类及年龄均无严格选择性,分布也很广,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尤以不流动的小水体、高密度养殖的幼鱼及观赏性鱼类为严重。
4.诊断:确诊以镜检虫体的存在和寄生虫数量为依据。
5.防治方法:保持良好环境,增强鱼体抵抗力,是预防小瓜虫病的关键措施。
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一般的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①用亚甲基蓝2~4克/立方水,全池泼洒,每隔3~4天泼洒一次,连续3~4次,可杀灭小瓜虫。
②用福尔马林液或戊二醛30~40克/立方水,全池泼洒,隔1~2周再进行一次,可杀小瓜虫。
③用冰乙酸200~250克/立方水浸洗病鱼15分钟,可杀死鱼体上的小瓜虫。
每立方米水体用大黄1.5克,野菊花干品1.5克,煎汁全池泼洒,连用3天,可杀灭小瓜虫。
④用硫酸镁1.5%和食盐3.5%的混合液浸洗病鱼5分钟,可将鱼体上的小瓜虫杀死。
⑤用土荆芥29%、苦楝叶43%,野芋叶14%,紫花曼
陀罗14%,混合煎汁至原药量的2倍,浸洗病鱼可杀死小瓜虫。
我国鳗鲡病害防治技术
我国鳗鲡病害防治技术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鳗鱼养殖业迅速发展,成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鳗场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江苏等地。
养殖种类有日本鳗、欧洲鳗和美洲鳗。
养殖模式多样化,有陆基水泥池和土池养殖,还有网箱、海水(欧洲鳗)、封闭式循环水等养璃模式。
随着养殖规模和模式的发展变化.病害种类同益增多,引起的损失也日益突出。
为此,本文就我国养殖鳗鲡的病害种类、危害流行情况和防治现状作简要介绍,并着重探讨困扰生产的主要疾病的流行原因、解决办法和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鳗业健康发展作参考。
一、我国养殖鳗鲡的病害种类及危害流行情况分析(一)寄生虫病危害倍况分析详见表1。
(二)细菌、真菌病害种类及危害情况详见表2(三)其他病害种类及危害流行情况详见表3。
二、鳗鲡几类重大病害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现状根据调查,我国养殖鳗鲡重大病害有:伪指环虫病、小瓜虫病、孢子虫病、败血病、病毒性烂鳃综合症、鳃肾炎、狂奔病、体表溃疡病和营养性疾病。
(一)伪指环虫病1.流行情况据门诊调杏,白仔苗投喂红虫10天可检查到伪指环虫寄生,40~60天发展成为指环虫病;黑仔池更为普遍,l00%感染伪指环虫。
网箱和土池也发生流行。
本病发生与投苗来源有一定相关性。
池塘存有病原引发感染的可能性最大,新建鳗场少发生,有病史的养殖场每年均可发生;沙石底池保存虫卵,一旦条件适合,虫卵接受刺激孵化感染鳗鱼,水泥底池较沙石底池发病率低,白苗池发病率低而黑仔池发病率高。
发病速度与养殖水温有关,23~26℃适合伪指环虫的成熟和虫卵孵化。
对病鳗池检查,感染强度较为平均,以l0~50只/尾的为主,超过50只/尾的个体数较少。
2.危害现状感染虫数在800~l500只/尾的鳗鱼仍没有明显的死亡迹象,寄生不会直接引起死亡。
池鳗中分别检查挂台和游动的个体.感染强度差别不大。
本病危害主要影响摄食,感染强度50只/尾以上的个体胃肠内无食物,证明不摄食或少量摄食;池问差别则更为明显,感染强度20只/尾以上的池摄食下降明显,继发感染败血症和水霉病较多。
内陆山区养殖鳗鱼小瓜虫病防治新方法
5 . 2 . 5 中药制剂
瓜虫。
每立方米水体 ,用大黄 1 . 5 g , 野
菊花干品 1 . 5 g , 煎 汁全 池 泼 洒 , 连用 3 d , 可 杀 灭 小 5 . 2 . 6 用 硫酸 镁 1 . 5 %和食 盐 3 . 5 %的混 合液 浸 洗 病
清塘 、 干塘 , 撒生石灰( 2 0 0 k g / 6 6 7 m e ) , 并且在烈 日 下曝晒一周 ,冲洗干净 ,然后用高锰酸钾 3 0 x l O - 6 ~ 5 0  ̄ 1 0 - 6 / n q s 浸泡 3 d , 包括 池 壁 , 进 水 渠道 等 冲洗 干 净, 放水待 3 d 后放苗种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痴
窖 磅 增
《 水产养殖 ) ) 2 0 1 4年第 6期
天 以后 才 能放 入鳗 苗 ,因 为 即使 随水 源 引入 幼 虫 , 在 它们没 有 找到 宿主 感染 时 , 2 d后便 会 自行死 亡 。 5 . 1 . 2 改 善 养 殖 环 境 曾经 发 生 过 小 瓜 虫 病 的鱼 塘 要 进 行 深 翻 冲洗 或 换 新 沙 石 、 整平 , 要 进 行 彻 底
水位 排 到 2 5 c m,关 掉 增氧
治方针, 对治疗小瓜虫病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2 — 2 7 )
程 度 的抑制 小 瓜虫病 。
5 . 2 . 2 彻底 排 污消 毒
盆、 手抄小捞海 , 每进入一 口池都要将工具消毒 , 包 括管理工人 , 用脸盆盛高锰酸钾消毒液冲洗穿在身
上 的水 裤 , 然后 进入 新 的一 口池进行 排 污 。 如果 在 没有 地 下水 的渔场 , 若 遇暴 雨 要 及 时 关 掉水源 , 待水 源 变清 后 一 天 , 才能 放 水 , 否则 很 容 易
鱼类小瓜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鱼类小瓜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黎一婵(苍梧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广西 梧州 543199)摘 要:小瓜虫病是寄生在淡水鱼体表和鳃引起的一种比较常见的鱼类疾病,同时该疾病的主要特征是出现白点增生的情况,因此又被称为“白点病”。
在适合的条件下,一旦发生该种鱼病的话将影响养殖鱼类的大量死亡,严重的话将引起自然水域的鱼类死亡。
该疾病的主要特点是广泛性、严重性和治疗困难性。
为此,世界各个地区都在寻找治疗该疾病的方式,主要有物理防治方式、化学防治方式和生物防治方法等。
本文主要阐述了从池塘、网箱等方面分析该疾病的主要防治方式。
关键词:鱼类;小瓜虫;疾病;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941.5 文献标识码:A1 池塘养殖1.1 彻底清塘在池塘养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保证池塘水体的独立性和封闭性,如果是曾经发生过小瓜病的池塘的话,应该对其进行消毒和晒塘处理,排除一切感染源。
小瓜虫疾病的主要宿主是淡水鱼,一旦宿主死亡的话小瓜虫将失去食物的来源,此时期的小瓜虫或者死亡,或者因为自身的脆弱而容易被杀死。
1.2 严格执行检疫、隔离程序将鱼类放入池塘之前需要进行严格的检疫工作。
不仅需要调查产地检疫的情况,同时还应该调查产地在近两年内是否发生过该种疾病。
鱼类在运输到养殖场之后要及时进行消毒,同时先在隔离池塘养殖20d,如果水温低于15℃的话适当延长观察的时间。
如果水温低于15℃,高于℃的话该鱼类的成活率将变低,尤其是繁殖将受到影响。
通过观察发现该类疾病的症状的话及时检查,避免因为疏忽造成的经济损失。
1.3 杜绝外源性和交叉传染在一般的情况下,严格执行检查制度和隔离程序的话将不会发展该种鱼病。
如果出现该种鱼病的话主要是因为外源或者交叉感染等。
因此,在养殖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养殖管理的需要进行科学的操作,避免因为交叉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此外,可以在进水口和出水口的地方设置栅栏后或者多层纱绢网等。
避免外界带病的虫体进入池塘。
在池塘养殖中的生产工作的使用方面需要注意,只有经过消毒和干燥处理之后在到另一个池塘使用。
鳗鲡养殖中3种寄生虫病的防治技术
!.1 病 原
S h a n d o n g F ish e ries
成虫可见明显的马蹄形大核 表粘液大量增生
20 10 , 2 7(9 )
大量虫体寄生于鳃时 , 鳃
脱落 , 受细菌感染而发生烂鳃 , 粘
脏 , 易并发丝状细菌感染 病鳗此时体弱 , 于水面缓游
或附于固着物 , 一旦受其它应激 , 易暴发大批量死亡
用硫酸铜 , 否则易导致大量鱼体死亡
(350200 福建省 长乐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侧面观如毡帽状, 反面观圆碟形 , 运动时像车轮转动一
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 (I t , 功 沉!5 I u斑 ch o 功 ) l n 况滋 ) 由幼虫传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 尤其在白仔及黑仔期, 大量小瓜虫
于鳃上寄生 , 短时间内常暴发大量死亡 , 幼 成鳗期体
鳗鲡养殖 中3 种寄生虫病 的防治 技术
池 宝兴
多子小瓜虫属动基纲膜 口亚纲 ( H ym eno t a a ) , so t m i 膜口目 (H 卿e毗 t m # da ) , 凹口科 (伽 肠 心eni e ) , o a d 小瓜虫属 (I t 叩h功 s ) cb , 袖 期及包囊期 生活史分为成虫期 幼虫
1个摄护腺贮囊 , 1对特殊的中央大钩 , 内突很发达 , 7
卉 寿渔业 2 1 年 7 卷 0 0 第2 第 期
对边缘小钩呈胚钩型 薪液 主要寄生于欧洲鳗鲡鳃瓣 , 以鳃 水中有机颗粒为饵料
S h a n d o n g F ish e r ie s
样 , 所 以叫做车轮虫
20 10 , 2 7(9 )
病原体为短钩拟指环虫( e d d ct l 盯n s P u o a y o J .
怎样防治鱼类小瓜虫病?
怎样防治鱼类小瓜虫病?
(1)症状该病全国各地都有流行,危害各种鱼类,以鱼种危害较大。
病鱼皮肤、鳍条或鳃瓣上,肉眼可见布满白色小点状的囊泡,故称之为“白点病”。
病情严重时,鱼体覆盖着一层白色薄膜。
病鱼游泳迟钝。
漂浮水面,反应迟钝,有时也群集绕池,鱼体不断地和其它物体摩擦,或跳出水面,不久即成批死亡。
(2)防治
1)生石灰清塘。
合理密养,消毒鱼种等可防止小瓜虫的传播。
2)硝酸亚汞浸洗,浓度为0.005克/千克水。
水温15℃时,浸洗1.5时-3时。
3)水深1米,每亩用干辣椒210克,干姜70克煎煮成25千克药水,全池泼洒,连续2次。
鳗鱼寄生虫病的防治技术
Word
鳗鱼寄生虫病的防治技术
危害欧洲鳗鲡的寄生虫主要有车轮虫、杯体虫、斜管虫、小瓜虫、两极虫、拟指环虫、三代虫和鳗居线虫。
危害美洲鳗鲡的主要是白点虫、车轮虫、粘孢子虫和指环虫等。
利用对鳗鱼养殖技术的深化学习,把学到是学问应用到鳗鱼的养殖过程中,能够很有效的提升鳗鱼养殖产量。
对于寄生虫病,普通采纳生石灰彻底清塘来预防,其它可用福尔马林(每立方米水用25-30克)来药浴,每次12小时,隔天1次。
也可用中药来治疗,办法是:每立方米水用五倍子4克,煮沸15分钟,和新奇大蒜10克捣汁混合后全池泼洒。
对于比较顽固的欧洲鳗鲡拟指环虫,可用如下办法治疗:傍晚换注新水后,将水位降低;每立方米水用甲苯咪唑纯品0.7-1.0克,先用温水化开,全池泼洒,水浴24小时后换水,并调至用药前水位;每立方米水用福尔马林30克全池泼洒,水浴12小时后加水至原水位。
1周后重复1次。
对于鳗居线虫,能够从切断其生活史的途径人手,如定期施用90%晶体敌百虫(0.3-0.5毫克/升),可杀死中间宿主剑水蚤。
在防治寄生虫病时,对欧洲鳗鲡、美洲鳗鲡要慎用敌百虫,更不要用硫酸铜。
- 1 -。
鳗鱼小瓜虫病防治方法
鳗鱼小瓜虫病防治方法鳗鱼小瓜虫病防治方法【常见问题】鳗鱼小瓜虫有哪些病防治方法?【专家解答】症状:白点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寄生于鳗鱼体表或鳃部,引起寄生处组织发炎、坏死,虫体表面覆盖一层白色粘液。
鳃寄生除组织发炎外,并有出血现象,使病鱼鳃呈暗红色,病鳗的鳃、体表、鳍上可见许多直径0.1~2毫米的白点。
病鳗体表粘液增多,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游动迟钝,常浮于水面或靠池边。
大量寄生可使幼鳗致死。
小瓜虫多寄生在体重0.4~5克的幼鳗体表。
水温15~23℃时适宜小瓜虫的生长和繁殖,高温或低温时均较少出现。
体表寄生严重时病鳗体布满体表分泌一层白色粘液,死亡率达80%以上。
诊断:将待检的鳗鱼放在脸盆中,加入清水,在到太阳光下看是否有小白点。
然后用显微镜检查皮肤和鳃,将有小白点的皮肤刮下一点或者第2~3片鳃剪下,放在载玻片上,滴上清水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检查,可见球形滋养体,胞质中可见马蹄形的细胞核。
若没有显微镜,观看病鳗皮肤白点是否乳白色突起,将皮肤白点刮下放入清水中,用针刺破小白点,如有体体游出就可诊断小瓜虫病。
防治方法:小瓜虫病目前尚无治疗药物,所以预防尤为重要,等到皮肤寄生大量小瓜虫就更难治疗。
(一)预防:1.改善水环境:在精养鳗池水源前建一口蓄水池和一口白苗培育用的调温池,防止野生鱼类和下暴雨时的混水等进入养殖池。
进水口要安装过滤膜,虽然过滤膜尚不能阻隔虫体的直接进入,但它能够防止携带虫体的野生鱼类进入,鱼塘灌满水之后,至少要自净3天以后才能放入鳗苗,因为即使随水源引入幼虫,在它们没有找到宿主感染时,两天后会自行死亡。
2.改善养殖环境:曾经发生过小瓜虫病的鱼塘,要进行深翻冲洗或换新沙石并整平,要彻底清塘、干塘、撒生石灰(200Kg/亩),并且在烈日下曝晒一周,冲洗干净,然后用高锰酸钾30~50ppm,浸泡3天。
池壁和进水渠道等也要冲洗干净,放水待3天后放苗种。
3.养殖生产管理:白苗和黑仔培育,有条件的最好用地下水,苗种培育时最好要设调温池,水温调到30℃以上,可控制小瓜虫病传入养殖池。
水泥池养殖鳗鱼小瓜虫病的诊断及防治
水泥池养殖鳗鱼小瓜虫病的诊断及防治福建天马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50308)张蕉亮当今中国鳗鱼养殖业特别是水泥池精养模式已进入集约化高密度为主的养殖时代,伴随着高产量和高效益的是环境的恶化,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病虫害的发生。
毫无疑问,小瓜虫病是该种养殖模式下的易发产物,它给鳗鱼养殖业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认识小瓜虫的病原、繁殖规律、流行情况、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对鳗鱼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病原概述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lchthyophthinus multifiiis),属纤毛门,寡膜纲、膜口目、凹口科、小瓜虫属的一种原生动物,由直接接触传播,可引起鳗鱼致死性体外寄生虫病。
病鳗体表、鳍条和鳃上肉眼可见许多直径0.5~1毫米小白点,故又称“白点病”。
小瓜虫的生活史可分为3个阶段,即成虫期、胞囊期和幼虫期。
幼虫期长卵形或椭圆形,前端尖后端钝,前端有一耳形胞口,后端有一根长而粗的尾毛,大核呈椭圆形或卵形,体前端有伸缩泡。
成虫期(又称为滋养体)虫体为卵圆形或球形、乳白色,体披均匀纤毛,内有一个大核呈马蹄形或香肠状和一个小核呈球形,紧贴大核胞质内有大量的食物颗粒和伸缩泡。
成熟的虫体离开病鳗后,作3~6小时的游泳后沉入水底。
静止后分泌一层胶质厚膜将虫体包囊,形成胞囊,呈圆形或椭圆形,粘附在鱼池底、壁或其它固体表面。
成虫形成胞囊以后在胞囊内不断分裂,逐渐分裂成许多小个体,即幼虫母体,通常一个胞囊能形成2000多个幼虫母体,最后破囊而出,变成感染性幼虫,此期虫体周身长有丰富的纤毛,借此游向鱼体,依靠头上的穿刺腺钻入宿主鱼的皮肤和鳃。
小瓜虫幼虫从胞囊出来后,极具侵染性的幼虫即四处寻找鱼体侵入,如果2~3天内没有发现宿主鱼,幼虫会自然死亡。
幼虫一旦侵入鱼体,进入体表上皮层或鳃组织间,则汲取宿主鱼营养引起组织增生,形成脓包,即肉眼可见的小白点。
幼虫再慢慢发育成熟,成虫后离开鱼体再形成胞囊并在胞囊内不断分裂产生幼虫,周而复始。
浅淡鳗鱼养殖管理和病害防治措施
浅淡鳗鱼养殖管理和病害防治措施鳗鱼学名镘鲡,为暖水性名贵食用鱼类,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具有清凉解暑、滋补强身的作用。
鳗鱼是一种降河性鱼类,在深海中产卵繁殖,在淡水环境中成长,其性情凶猛,贪食,好动,昼伏夜出,具有趋光性强、喜流水、好温暖和穴居等特点。
本文以玉龙养殖场鳗鱼养殖为例,对鳗鱼养殖管理和病害防治措施进行了相关的论述,仅供参考。
标签:鳗鱼;养殖;病害防治一、鳗池的选择与结构、消毒1.鳗池选择。
玉龙养殖场位于牛头山水库坝下右侧,通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便捷,具有得天独厚的鳗鱼养殖自然条件。
鳗池采用水泥池大棚温室结构进行养殖,共有60口鳗鱼养殖池,其中鳗池面积380平方米的有14口、360平方米的有20口、150平方米的有16口,总面积14920平方米。
2.鳗池消毒。
在鳗苗下池前采用过磷酸钙对新水泥池进行消毒,蓄满水后按每立方米水体1000克的比例加入过磷酸钙,浸池1天~2天,放掉旧水换上新水后,即可投放种苗。
二、鳗苗的培育1.鳗苗消毒。
鳗苗体质娇嫩,在采捕、暂养和运输中容易擦伤而感染水霉菌和细菌性疾病。
因此,在放养时必须进行消毒,增强鳗苗抗病力。
消毒方法采用次甲基蓝和食盐等进行全池泼洒药浴,消毒时间在鳗苗下池后的当天傍晚进行。
2.鳗苗放养密度。
由于是流水式池,养殖自然条件比较好,鳗苗放养密度以900~1000g/㎡左右,以低密度放养生长速度比较快,成活率高。
但在鳗苗放养前要进行试水,要考虑到运苗容器内温度与池水温度差距过大,需有一个适应过程,因此,要先将尼龙袋连苗放入池中,待袋温接近池水温度时再拆袋将鳗苗放入,加强鳗苗对环境的适应。
3.鳗苗的饲养。
鳗苗饲养初期在全塘范围内均匀投喂红虫,投喂的时间为每天4次,然后逐步变为每天上、下午2次,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5%左右。
在饲养过程中,对鳗苗要进行训练,通过在鳗池边建一个饲料台,训练鳗苗由分散吃食改为集中吃食,由夜间吃食改为白天吃食,由吃天然活饵料改吃人工配合饲料。
鳗鱼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亟待改进的技术
鳗鱼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亟待改进的技术随着鳗鱼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水环境、种质、饲料、病害)越来越突出,使用的药品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鳗鱼的生长和健康。
因此,正确分析鳗鱼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加以改进和提高,是促进鳗鱼健康养殖、增加产品出口竞争优势的关健所在。
一、鳗鱼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养殖环境问题由于鳗鱼养殖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的无序性,养殖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水质日趋恶化。
这里,除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深入养鳗水域破坏水质以外,主要是由于养殖自身污染严重,如放养密度过高、过量投喂人工饲料、防病药物的滥用等,破坏水域生态平衡,使池塘损失自我净化的能力,只能通过换水来维持水质,加快了水质的富营养化和疾病的交叉感染。
2.防病观念落后,病害研究也相对滞后现代水产养殖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养殖环境又是最大的综合性病源,因此,对于防病治病要进行系统分析,综合处理,单纯靠某一措施或某一药物起不了大的作用。
病原微生物已广泛存在于养殖水体或环境中,只要发生应激性环境条件,就会使鳗鱼免疫力下降,病原微生物很快就达到甚至超过阈值的水平,鳗鱼疾病就会暴发。
所以,水产养殖环境中致病微生物的相对数量是引起水产养殖中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的关键,只要控制住养殖环境中致病微生物的相对数量,就可以达到防疫的目的。
有些鳗农平时不注意环境的保护,防病意识薄弱,防疫的思想和方法不到位,预防效果差,一到疾病暴发就乱用药,这样既破坏水质,又达不到治疗的目的。
科研单位虽进行了很多水产疾病病理学的研究工作,但都缺乏简单、有效和安全的防治方法及特效药,研究者的工作又未能与生产者很好地沟通联系,研究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生产的发展,养殖户一旦遇到鳗病暴发即束手无策,就出现了病急乱投医的现象。
现在,鳗农遇到的寄生虫病特别是拟指环虫病、小瓜虫病是最头疼的问题,一些细菌性疾病或综合症如鳃霉病、细菌性败血症、脱黏的综合症等治疗效果也不好。
淡水养殖鱼类小瓜虫病及防治措施
淡水养殖鱼类小瓜虫病及防治措施淡水小瓜虫病的病原是多子小瓜虫,因为病鱼体表或鳃上呈现白色小点病变,故又称“白点病”。
该病对淡水养殖鱼类危害很大,虫体能快速致死病鱼,所以要控制该病必须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才能在效控制病情蔓延,减少损失。
本文探讨了淡水养殖鱼类小瓜虫病及防治措施。
标签:淡水养殖鱼类;小瓜虫病;防治措施小瓜虫病在全国广泛流行,且不同种类和不同年龄的鱼体都可能发生。
随着规模化淡水鱼养殖业的迅速扩大,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水质恶化严重,鱼体抵抗力低,致使淡水鱼疾病繁多,大大制约了淡水鱼健康养殖的发展。
一、小瓜虫病发病原因小瓜虫病的病原为多子小瓜虫。
常寄生于鱼的皮肤、鳍条和鳃等部位。
成虫球形,个体较大,最小为0.3mm~0.8mm×0.3mm~0.5mm,全身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体上有纵向纤毛线,前端腹面有一近似圆形胞口,并有大、小核,大核呈马蹄形,小核呈球形紧贴大核上,胞质内散布大量伸缩泡和食物粒。
幼虫为长卵形,前尖后钝,后端有一根尾毛,全身分布均一致的纤毛。
虫体游动活泼,并能随意改变形状。
多子小瓜虫一般由感染鱼或携带虫体水源、其他生物、器械带入鱼塘。
成熟虫体离开病鱼后立即形成胞囊,粘附在鱼池底、壁或其他固定体表面,胞囊内逐渐分裂成许多小个体,即幼虫母体,通常一个胞囊能形成2000多个幼虫母体,最后破囊而出变成感染性幼虫,此期虫体周身长有丰富的纤毛,借此游向鱼体,依靠头上的穿剌腺钻入宿主鱼,幼虫会自行死亡。
小瓜虫是一种专业性寄生虫,只有依赖宿主才能生存。
进入上皮层后,虫体变圆,成为滋养体。
研究者还发现,虫体能够在上皮细胞层下面进行复分裂,这是多子小瓜虫三期生活史的一个发育阶段,当虫体发育到这种情况时,则很难杀死它们,只有在胞囊期和幼虫期,才对药物敏感和容易被杀死。
小瓜虫完成其生活史的所需要的时间随水温的变化而不同,虫体通常在20℃~25℃最易感染宿主鱼,但在低水温如1℃也可以感染。
浅谈鳗鱼的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
浅谈鳗鱼的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杜承宇【摘要】鳗鱼学名鳗鲡,为暖水性名贵食用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有去瘀生新、滋补调养等功效,有"水中人参"的美称,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鳗鱼是一种降河性鱼类,每年秋季性成熟的亲鳗到深海中产卵繁殖,鳗苗于春季到河口附近索饵,在淡水中生长1周年,到翌年春,可长到15厘米、体重5克左右。
鳗鱼性情凶猛、贪食、好动,昼伏夜出,趋光性强,喜流水。
水温12℃以上,鳗鱼开始摄食。
白仔鳗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和有机碎屑,体重5克左右的幼鳗开始捕食鱼苗,【期刊名称】《科学养鱼》【年(卷),期】2012(000)010【总页数】1页(P92-92)【关键词】鳗鱼;病害防治;养殖技术;食用鱼类;营养价值;浮游动物;有机碎屑;水生昆虫【作者】杜承宇【作者单位】汉宝集团水产技术部,陕西西安7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5.223鳗鱼学名鳗鲡,为暖水性名贵食用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有去瘀生新、滋补调养等功效,有“水中人参”的美称,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鳗鱼是一种降河性鱼类,每年秋季性成熟的亲鳗到深海中产卵繁殖,鳗苗于春季到河口附近索饵,在淡水中生长1周年,到翌年春,可长到15厘米、体重5克左右。
鳗鱼性情凶猛、贪食、好动,昼伏夜出,趋光性强,喜流水。
水温12℃以上,鳗鱼开始摄食。
白仔鳗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和有机碎屑,体重5克左右的幼鳗开始捕食鱼苗,体重100克的小鳗能够追捕小鱼、小虾类,成鳗主食动物性饵料。
人工饲养,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鳗鱼生长迅速、适应能力强,即使在溶氧很少、其他鱼类不能生活的水域内也能正常生活,人工养殖技术要求不高,饲料来源也广。
现在,日本、韩国、我国台湾沿海一带人工大量养殖的属长背鳍型的鳗鱼,学名称作日本鳗鲡或鳗鲡。
我国沿海还有一种鳗鱼,叫花鳗鲡,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福建省一带,还未进行人工养殖。
近年来,养殖户大量在土池中进行鳗鱼养殖,均获得高产高效。
内陆山区鳗鲡养殖小瓜虫病的防治
内陆山区鳗鲡养殖小瓜虫病的防治
乐兆标;张丽玲
【期刊名称】《科学养鱼》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内陆山区水资源丰富、水质清新,有大量的欧鳗养殖场,但水温较低、
水质清瘦,因此小瓜虫多发,并由于处理不及时往往造成大量死鳗,引起巨大损失。
在生产实践中小瓜虫病的处理非常棘手,根据我市小瓜虫发病治疗情况总结如下,供业内人士参考。
【总页数】1页(P49)
【作者】乐兆标;张丽玲
【作者单位】福建三明市鳗业协会,365000;福建三明市鳗业协会,3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内陆山区利用温泉水养殖花鳗鲡技术 [J], 乐兆标
2.内陆山区利用温泉水养殖花鳗鲡技术 [J], 乐兆标
3.内陆山区养殖鳗鱼小瓜虫病防治新方法 [J], 刘细清
4.欧洲鳗鲡山区土池养殖技术 [J], 肖九兰
5.内陆山区养殖鳗鱼小瓜虫病防治新方法 [J], 刘细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瓜虫寄生感染鱼体症状及病理学和防治方法
小瓜虫寄生感染鱼体症状及病理学和防治方法用生产第一线的水产养殖体会来助推渔业发展提振产业效益一、小瓜虫简介小瓜虫是寄生性原生动物,分布广泛,遍及全世界。
全球小瓜虫病流行季节不同,我国每年4月~5月、10月~11月、水温为15℃~20℃时是小瓜虫的流行盛期。
对寄主无严格选择性,几乎能感染所有的淡水鱼类,对体表光滑的无鳞鱼、鳞片不发达的细鳞鱼以及热带鱼类的危害尤其严重。
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此病发病快,死亡率高,鱼种、成鱼阶段均会因此病造成大批死亡;温室内热带鱼类在27℃~28℃水温条件下,小瓜虫也容易大量发生。
所有的淡水鱼类一旦有小瓜虫寄生就难以治愈,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二、感染鱼体过程在水温为15℃~20℃的实验条件下:感染30分钟,部分小瓜虫幼虫钻入鱼的黏液里,但还没钻入鱼的表皮。
感染1小时,部分小瓜虫幼虫钻入鱼体表皮,但虫体的部分身体还露在外面,没被鱼的上皮细胞包围。
感染4小时,小瓜虫完全钻入鱼的表皮,被鱼的上皮细胞包围起来。
从小瓜虫幼虫刚感染上鱼体到开始寄生生活以及虫体发育成熟只需要96小时。
三、鱼体感染小瓜虫症状鱼体感染小瓜虫幼虫之后:72小时~96小时,看不出什么异常现象,与正常鱼相比,病鱼显得有些活泼,看上去很有精神,观赏鱼会在水族箱中时游时停。
感染120小时~168小时,肉眼可见鱼体表似披了一层轻纱,尾鳍呈乳白色,病鱼在水中狂躁不安,观赏鱼常将身体与水族箱壁摩擦,窜出水面,鱼体表黏附着一些食物渣滓或排泄物。
感染216小时~240小时,肉眼可见鱼体表有小白点了,从头到尾鳍均有,而且白点越来越大,在深色背景环境下,鳍条上的白点特别明显,病鱼精神不振,游动缓慢,观赏鱼会躲在水族箱的角落不太活动,用手触摸鱼时,由于鱼体极力摆动,有小瓜虫从鱼身上掉下来。
四、“白点”特性“白点病”的白点即指鱼体上发育成很大个体的小瓜虫成虫。
小瓜虫一般喜欢寄生在运动器官,如胸鳍、尾鳍、鳃上。
胸鳍上寄生的虫体密度最大,往往最先发现有“白点”。
养鳗鱼防病有学问
养鳗鱼防病有学问
每年的7、8、9月,气候炎热,养殖鳗鱼容易出现严重病害。
其主要表现为:⑴寄生虫或细菌引起的烂鳃病。
⑵饲料或管理因素引起的肝肾病综合症。
这两种疾病死亡率高,治疗困难,是令许多养殖户最头疼的问题,本人根据近几年的跟踪调查就此问题发表一些浅见。
一、以预防为主,避免病害发生。
具体操作如下:⑴定期使用杀虫药,其中以预防指环虫、车轮虫等寄生虫的杀虫药为主。
⑵配合常规杀菌药的使用如高锰酸钾、漂白粉、二氧化氯等。
二、加强水质管理,多开增氧机、多培养绿藻。
水深最好控制在l.5一l.7米,这样的水深加上绿藻的隔热作用有利于池塘水的稳定,但同时一定要配合多开增氧机以保证塘水有足够的溶氧,否则绿藻大量死亡,不良藻类大量繁殖成为优势种群,将使得池水透明度非常低,水质管理难度加大。
三、投喂的控制非常重要。
对于旧鳗,这段时间可改为投喂-餐,时间选在上午9点以前为佳。
对于新鳗,在严格控制投喂量的同时应注意在饲料中多添加维生素c以提高鳗鱼的免疫能力。
四、选择优质饲料。
养殖户多选用加工料,这段时期的加工料要减少红鱼粉的使用,如果一定要使用最好选择新鲜度好,组胺含量低的优质红鱼粉以确保饲料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窖 磅 增
《 水产养殖 ) ) 2 0 1 4年第 6期
天 以后 才 能放 入鳗 苗 ,因 为 即使 随水 源 引入 幼 虫 , 在 它们没 有 找到 宿主 感染 时 , 2 d后便 会 自行死 亡 。 5 . 1 . 2 改 善 养 殖 环 境 曾经 发 生 过 小 瓜 虫 病 的鱼 塘 要 进 行 深 翻 冲洗 或 换 新 沙 石 、 整平 , 要 进 行 彻 底
清塘 、 干塘 , 撒生石灰( 2 0 0 k g / 6 6 7 m e ) , 并且在烈 日 下曝晒一周 ,冲洗干净 ,然后用高锰酸钾 3 0 x l O - 6 ~ 5 0  ̄ 1 0 - 6 / n q s 浸泡 3 d , 包括 池 壁 , 进 水 渠道 等 冲洗 干 净, 放水待 3 d 后放苗种 。
5 . 1 . 3 养殖生产管理 白苗 和 黑 仔 培 育 有 条 件 的 最好用地下水 , 苗种 培 育 时 最 好 要设 调 温 池 , 水 温 调到 3 0℃以上 , 可控制 小瓜 虫病 传人 养殖 池 。 人 员 定 时给 养殖 池 和 工具 消 毒 , 每个 管 理工 人 要 规 定管 理 几 口鱼 池 , 在 二池 池边 接 合部 要 放 一个 消 毒桶 ,用 1 0 0 ̄ 1 0 - 6 / m 3 的高 锰 酸 钾 消 毒 排 污 、 脸
盆、 手抄小捞海 , 每进入一 口池都要将工具消毒 , 包 括管理工人 , 用脸盆盛高锰酸钾消毒液冲洗穿在身
上 的水 裤 , 然后 进入 新 的一 口池进行 排 污 。 如果 在 没有 地 下水 的渔场 , 若 遇暴 雨 要 及 时 关 掉水源 , 待水 源 变清 后 一 天 , 才能 放 水 , 否则 很 容 易
暴 发 小瓜 虫病 。
5 . 2 . 5 中药制剂
瓜虫。
每立方米水体 ,用大黄 1 . 5 g , 野
菊花干品 1 . 5 g , 煎 汁全 池 泼 洒 , 连用 3 d , 可 杀 灭 小 5 . 2 . 6 用 硫酸 镁 1 . 5 %和食 盐 3 . 5 %的混 合液 浸 洗 病
机 排污 ,到水 位 达 1 0 ~ l 5 c m加 注 新水 ,插 上排 污
管, 待水 位达 2 5 c m时 开启 增 氧机 。水 位 3 0 3 5 c m 停 止注水 , 然后泼洒 “ 海 中宝 ” 3 x l O - 6 ~ 5 x 1 0 6 - 。 5 . 2 . 3 高锰 酸钾 病 情 较轻 时死 亡 鳗 鱼数 量 少 , 一
般每 口养殖池塘 3 ~ 5 尾, 这是可先采用高锰酸钾 2 × 1 0 - 6 / m 3 消毒 , 消毒时间 6 ~ 8 h , 并进行大量换水和排
污, 连用 2 ~ 3次 , 然后用“ 海 中宝” + “ 戊二醇 ” ( 福 尔
马林 ) + 抗菌药 , 连用 2 ~ 3次 , 含 氯 消毒 剂 3 5次 , 可 达 到一 定 的治疗 效果 。 5 . 2 . 4 病情 严重 时 这 时将 鳗鱼 用 3 % 5 %粗 盐水
鱼5 mi n , 可 将小 瓜虫 基本 杀死 。
5 . 1 . 4 勤巡 塘 , 勤镜检
在 生产 管理 中 , 若 发 现 鳗
鱼摄 食 减少 , 要 及 时捞 出体质 比较 差 的鳗 鱼 进 行诊
5 " 2 . 7 用土荆芥 2 9 %、 苦橡叶 4 3 %、 野芋叶 1 4 %、 紫 花曼 陀罗 1 4 %, 混 合 煎 汁 至原 药 量 的 2倍 , 给 病 鱼
水位 排 到 2 5 c m,关 掉 增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治方针, 对治疗小瓜虫病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2 — 2 7 )
程 度 的抑制 小 瓜虫病 。
5 . 2 . 2 彻底 排 污消 毒
浸洗 , 可杀 死小 瓜虫 。 每隔 3 ~ 4 d泼 洒一 次 , 连续 3 ~
断, 一般 的情况鳃部 比较容易感染小瓜虫病 , 若皮 肤感 染严 重 时 比较 难 治 。小 瓜虫 病要 提 早 预 防 , 防
重于 治 , 及 时治疗 可 达 到一定 效果 。
5 . 2 治 疗
4 次, 能完全杀灭小瓜虫。
浸 浴 ,然 后 用戊 二 醇 1 x l O 6 - ~ 2 x l O - 6 / m3 或 福 尔 马林 4 0 x l O - 6 6 0  ̄ 1 0 6 - / m 3 浸泡 2 4 ~ 3 6 h后 排 污 ,捞 掉 死
鳗, 排污 1 0 1 5 e m 或全 部 换水 , 重 新 加 药或 补 充药 物, 连用 2 3次 , 再 用含 氯 消毒 剂 连用 3 ~ 5次 , 可 达 到 良好 的治 疗效 果 。
综 上 所述 , 小瓜 虫 病要 根 据小 瓜 虫 的生 物 学 特 性, 改 善 养殖 生 态 条件 , 提高 饵料 营 养 , 增 强鱼 体 抵 抗 免 疫能 力 , 加 强科 学 养 殖管 理 , 无 病先 防 , 有 病 早
小瓜 虫 病 目前从 健 康 养殖 来 说 , 并 没有 很好 的 特 效 药来杀 死小 瓜虫 , 主要 有 以下几 种 措施 。 5 . 2 . 1 加温 精养池水温加 到 2 8 2 9℃可 以一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