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企业相对效率和全要素生_省略_9_2005年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_李丹
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与资源误置
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与资源误置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其中,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及其与资源利用效率的关系更是备受。
本文将就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与资源误置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在过去几十年间有了显著提高。
通过技术创新、体制改革和产业升级等手段,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逐渐增强。
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据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平均只有美国的40%左右。
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息息相关。
在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已成为当务之急。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企业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距。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消耗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二是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现象严重;三是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治理成本较高。
导致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与资源利用效率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制改革滞后,市场机制不完善;二是技术创新不足,研发投入占比低;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产业发育不足;四是劳动力素质偏低,人才储备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市场机制,推动资源配置市场化;二是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研发投入占比,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升级;三是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四是加强劳动力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与资源利用效率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
要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取得更大的发展,中国制造业企业必须直面这一问题,积极采取措施提高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加强劳动力培训等多方面努力,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有望早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文旨在探讨增值税多档税率、资源误置与全要素生产率损失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估算与分析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估算与分析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一直处于较快增长的状态。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并且不断提高了生产率水平。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不断推进经济改革,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改善了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通过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特点和趋势。
首先,在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升。
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不断提高,技术水平逐步提升,资本投入和利用效率逐渐改善,这些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起到了支撑作用。
其次,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在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相对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则相对较低。
在行业方面,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明显高于传统制造业和农业。
这表明中国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
综上所述,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在不断增长,但仍面临着不平衡的地区和行业发展状况。
未来,中国需要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加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和分析,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增长。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估算与分析是我们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效率和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指标,它是指在市场运作的条件下,多种生产要素共同参与生产,经济体系产出的增长除了由劳动力和资本进步外,还包括了一种由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变动所引起的增长。
简而言之,全要素生产率代表了除了劳动力和资本外,其他要素(如技术、管理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也在全要素生产率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按照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一直在持续增长。
这种增长主要是由于中国政府在长期经济改革方面的成功举措,以及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努力。
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作者:胡韬郭委鑫原文茹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19期摘要:本文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13年横截面数据,实证研究了影响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
研究发现:资产规模和其全要素生产率存在U型关系;以债务为主的融资结构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过高的股权集中度会增加公司治理成本,降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较好的营运能力提高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R-D支出以及地理位置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一、引言技术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指在既定的投入下实现了产出最大化的能力。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表征着企业的技术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
当前制造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研究我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能给我国未来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经验启示。
二、模型构建本文采用索罗余值法(solow,1957)测量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建立模型一:(1)lnA表示全行业平均全要素生产率。
α表示产出的资本弹性,β表示产出的劳动弹性,u表示随机扰动项。
通过估计(1)式可以得出每个制造业企业的残差值ui,lnA+ui即为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Ai。
进而我们建立模型二分析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2)我们考虑如下几个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X1企业规模,X2资本结构,X3股本结构,X4营运能力,X5短期偿债能力,X6当年研发(R-D)支出,D地区因素,分别取中部、东部、西部,各省分类参照姚洋(2002)。
βi表示各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水平,vj 为残差项。
本文研究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所选样本为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787家制造业企业的数据。
三、实证分析(一)模型一为了避免异方差的问题,我们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以w=lnL为权重进行估计,得到结果:(3)上式怀特检验p值为0.115,异方差已被消除。
我国制造业行业间资源错配、行业要素投入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
我国制造业行业间资源错配、行业要素投入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张伯超;靳来群;胡善成【摘要】纠正我国制造业行业间的资源错配,提高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利用简化测算模型及2006-2015年制造业2位数行业数据,对我国制造业行业间资源错配状况进行测算,测算结果显示,制造业行业间资源错配导致TFP年均损失8.95%,其中资本错配引致TFP年均损失达到1.51%,劳动错配引致TFP年均损失达到6.45%,行业间资源错配主要表现为劳动错配.对制造业细分行业要素投入过度和不足程度的分析发现,制造业各细分行业要素投入过度和不足状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持续性,国家重点支持行业存在显著的资本投入过度.对各省制造业行业间资源错配程度的测算和分析发现,河北、江苏、山东、河南、湖北以及四川的资源错配程度最低,基本都在10%以下;新疆、青海、海南、贵州这四个省份的资源错配程度都在40%以上,且海南的资源错配程度最高;其余省份介于两者之间.因此,有必要加快产业政策转型,继续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同时针对各省具体情况采取差异化措施优化制造业行业间资源配置效率.【期刊名称】《南京财经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00)001【总页数】13页(P1-13)【关键词】资源错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作者】张伯超;靳来群;胡善成【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200235;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宁波315211;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49.2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我国跨过“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日益显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出路将是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驱动型经济[1]。
制造业生产效率数据分析
制造业生产效率数据分析生产效率是制造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本文将重点分析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数据,并从不同方面解读其含义和影响因素。
一、总体生产效率数据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呈现了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
以年均增长率来看,过去五年中,制造业生产效率增长了约6%,这表明制造业整体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行业生产效率对比在制造业中,不同行业的生产效率存在明显差异。
根据数据分析,电子行业和汽车行业的生产效率较高,而传统的纺织和钢铁行业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这主要受到技术水平、资本投入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三、生产效率与人力资源利用率的关系生产效率与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密切相关。
数据显示,在生产效率较高的企业中,智能化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这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相比之下,在生产效率较低的企业中,传统的人工操作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四、技术创新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技术创新是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数据研究显示,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技术等,可以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中断和浪费,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五、供应链管理和生产效率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对于制造业的生产效率至关重要。
数据分析显示,采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有效优化物料采购、生产调度和库存管理等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因此,企业应该加强供应链管理,提升企业整体的生产效率。
六、市场需求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市场需求是影响制造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数据显示,一些快速发展的行业,如电子商务、新能源等,市场需求不断增长,驱动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相对而言,市场需求不旺的行业,生产效率较低。
因此,企业应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并及时调整生产策略,以提高生产效率。
总结:制造业生产效率数据的分析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异质性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与要素配置_省略_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_苏锦红
二、 全要素生产率估计的理论方法、 数据来源和估计结果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TFP) 是衡量企业在一定投入下产出效率的重要指标 。 若从全要素生产率反观 资源配置效率, 必须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正确无偏的估计 。 全要素生产率度量的是除资本、 劳动、 原材 料之外的技术进步等对产出的贡献 。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以往的研究者基于宏观数据只能 “偏要素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 , OLS 方 使用 的 作为 TFP 的代理变量, 或使用 OLS 方法估计“索罗残差 ” 法估计全要素生产率忽略了联立性和选择性问题 , 因此估计结果是有偏的, 劳动、 原材料等不受生产率 影响的中间投入的系数将出现向上偏误, 资本等与生产率相关投入估计系数将出现向下偏误。 鉴于 OLS 方法的缺点, 有些学者使用工具变量( IV) 法以及固定效应 ( FE ) 法。 在工具变量法中, 考虑到投入 , 价格可以影响投入的选择不直接进入生产函数 因此企业不可观测的生产率与投入的价格不相关。 理 论上, 投入价格可以作为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问题 。 不过由此产生的难题是企业往往并不报告其投入 IV 品的价格, 并且产出市场和投入市场不一定是完全竞争的 , 这些条件在现实中往往很难满足。 另外, Blundell 和 Bond( 2000 ) 拓展为广义矩 法无法解决由于企业退出产生的选择性问题 。在 IV 法的基础上,
全球化
异质性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与要素配置效率
— — 基于 1999 ~ 2007 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
苏锦红
内容提要
*
兰宜生
夏怡然
文章基于 1998 ~ 2007 年中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 使用 OP 法估算
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TFP。通过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分布特点的深入研究, 分析我国制造业要素配置效 率的状况: 2001 年入世后, 中国进入了全面快速的贸易自由化阶段, 短期通过企业的退出和进入机制促 进了要素在制造业行业内、 企业间快速自由流动, 要素配置效率提高, 由此促进生产率提高。 但是长期来 看, 贸易自由化没有促进要素配置效率的明显提高, 有些行业甚至出现倒退。国有企业的生产率最低, 主 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要素配置效率最低, 民营企业生产率居中, 要素配置效率却是最高的, 再次证实了民 营经济是我国最为活跃的经济主体。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有更高效的要素配置效率, 因而生产率高于 “生产率悖论” 非出口企业, 这跟 Melitz( 2003 ) 的理论预期是一致的, 不存在 的现象。 从东中西区域看, 东 部地区企业生产率均值最高, 要素配置效率也最高, 但区域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 关 键 词 全要素生产率 OP 方法 要素配置效率 贸易自由化 3. 温州大学; 2.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作者单位 1 、
中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近年来,环境问题和能源紧缺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上也备受关注。
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如何提高其全要素能源效率已经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从制造业角度,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一、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概念全要素能源效率是指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全部能源与输出的全部产品的比值。
它可以反映出制造业各要素的有效利用和经济效益。
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可以减少能源浪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对于企业和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状况当前,中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仍存在各种问题。
首先,能源消耗仍然过高。
尽管中国制造业在近几年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但是能源消耗依然居高不下。
其次,存在能源损耗。
由于生产设备和技术的老化,制造业中存在大量的能源损耗现象。
最后,能效标准不高。
制造业中很多产品的能效标准不高,以致于能效较低的产品在市场上依然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这也对能源效率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影响中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因素1.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影响中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于制造业生产工艺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不断加快。
同时,新的环保技术和能源利用技术的应用也有助于提高制造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
2.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于提高中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优化生产结构,加强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使中低能耗的产业替代高能耗的产业,达到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目的。
3.政策支持方面政策支持方面是提高中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又一重要因素。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能源标准和管理措施,鼓励企业借助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手段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
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一、本文概述《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这篇文章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文章首先概述了制造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全球制造业格局中的位置。
接着,文章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制造业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包括资源配置不均、效率低下等问题。
文章还深入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文章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实证分析等,以全面、客观地揭示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关系。
在实证分析部分,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数据和模型,对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量化分析,以揭示其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推动制造业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本文也希望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为推动全球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中国制造业发展概况中国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制造业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实现了从低端加工制造向高端制造的转型升级。
目前,中国制造业已涵盖了从原材料提取、加工制造到最终产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且在许多领域都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在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一方面,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制造业领域的资源配置效率得到了提升。
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等手段,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些进步不仅推动了制造业自身的快速发展,也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中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例如,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创新能力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依然存在。
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地区差异实证分析-1995-2009
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地区差异实证分析:1995-2009本文采用DEA方法,实证分析了市场经济改革后1995-2009年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地区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几乎没有提升,甚至略有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长期没有得到改善;第二,1995年后我国服务业技术进步出现正增长,而技术效率则到2005年后才逐步提高;第三,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服务业TFP增长优势明显,而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升反降,中西部地区服务业效率改进没有出现“后发优势”。
关键词:服务业DEA 全要素生产率相关文献综述1992年我国推行市场经济改革后,在不断增长的需求刺激下,我国服务业投资得到了飞速发展。
但近年来,服务业在我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在40%左右,与欧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
因此,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促进服务业产出效率的提升,已经成为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研究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后服务业生产效率的现状、变动特点和影响因素对制定服务业发展产业政策、提高我国服务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现有文献关于我国服务业生产率的研究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测算、分解和影响因素。
杨向阳等(2006)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分析了1990-2003年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状况,指出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0.12%,技术进步水平有所提高,但技术效率下降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顾乃华(2008)研究发现,我国服务业发展效率较低,未能充分挖掘出现有资源和技术的潜力,TFP的变化主要受起点因素、就业人员教育水平的变化、市场化推进幅度以及资本密集度变化的影响。
二是服务业技术效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谷彬(2009)利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SFA),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发现其效率演进过程以1992年为界存在阶段性特征,并认为中国渐进式改革方式及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的不同步是造成服务业技术效率阶段性演进及区域差距的根本原因。
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杨汝岱内容提要:本文首先依托1998-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从构建面板数据、资本变量处理、价格指数处理等方面全面规范整理该数据库,并基于OP、LP等方法计算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详细考察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迁;接下来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为基础,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讨论经济结构转型问题;最后从国有企业改革角度讨论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
研究发现:(1)中国制造业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在2%-6%之间,年均增长3.83%,增速存在较大的波动;(2)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的来源更多是企业成长,其增长的空间在不断缩小,亟待依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新的增长模式;(3)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效率差异较大,即使在“抓大放小”和资源倾斜的背景下,国有企业表现还是最差,投资效率比民营企业低43%,国企改革是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可持续性内生增长模式的关键。
关键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生产率之谜;资源配置效率一、引言经济增长核算基本理论认为,资本、劳动和技术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即Y=A*f(K,L),A表示技术,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
如果将最终产品Y面临的市场区分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则出口E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另一个源泉。
改革开放以来,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基础,依托高投资和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发展中大国。
根据PWT 8.0(Penn World Table)的数据,我国2011年按照购买力平价的人均GDP为7827美元,为中等收入国家。
参考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以拉美为典型代表的一大批国家长期处于中等收入水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就成为我国现阶段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共同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现有的发展模式是否可以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呢?图1是金砖国家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与资源误置
聂辉华 贾瑞雪∗
摘要:最新的研究表明,资源误置是导致企业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本文使用 1999- 2007 年中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据,采取解决了联立性和样本选择问题的 OP 方法计算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通过分析企业 TFP 的离散程度和对 TFP 进行分解, 我们刻画了中国制造业资源误置的严重程度,发现国有企业是资源误置的主要因素,行业内 部的资源重置效应近似于 0,进入和退出效应没有发挥作用。此外,市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 资源误置程度越低,并且不同地区的资源误置程度和 TFP 水平有明显的收敛趋势。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生产率;误置;所有制 JEL 分类们很早就认识到,国家贫富的差异源于企业生产率的差异,而生产率的差异 源于生产要素的差异和技术进步的差异。因此,要促进经济增长,一国就必须增加劳动力和 资本的积累以及使用先进技术。但是,最近几年来,经济学家们发现不仅生产要素的多寡会 影响生产率,而且生产要素的配置也会对生产率产生重要影响。Banerjee和Duflo(2005)通 过微观证据表明,同样的生产要素在一个经济体内存在巨大的回报率差异,资源并非总是实 现了最优配置。他们认为在市场不完善的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资源误置(misallocation of resources)。Restuccia和Rogerson(2008)在一个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利用美国数据进行校 准,发现对生产率不同的企业进行补贴或征税会导致总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TFP)有很大 的减少。Alfaro等(2008)使用 2003-2004 年 79 个国家(含中国)大约 2400 万个私营企 业的数据,发现企业之间的资源误置解释了大约一半的人均收入差异。Caselli(2005)从资 源误置的角度总结了国家之间贫富差距的原因。Bartelsman等(2009)对企业TFP进行分解, 并通过比较资源有效配置与随机配置之间的效果差距,比较了发达国家和转型国家之间资源 误置的程度。在资源误置的新视角下,与过去关注宏观或部门层次的生产率不同,一方面学 者们必须使用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来分析TFP,因为只有微观数据才能揭示企业之间的资源 配置差异①; 另一方面,学者们通常关注企业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因为单一要素生产率 (如劳动生产率)无法涵盖全部生产要素对资源误置的总体影响。②
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一、引言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衡量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中国制造业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其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研究现状1. 从总体上看,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技术进步的加速,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尤其是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制造业企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不断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2.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不同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差异较大。
一些传统行业,如纺织、服装等,由于劳动密集型特点以及缺乏技术创新,其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低。
而一些高科技行业,如电子、机械等,由于技术密集型特点和较高的研发投入,其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高。
此外,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也对不同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影响。
3. 在研究方法上,过去主要使用计算TFP的传统方法,但由于这些方法忽视了企业之间异质性的影响,导致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结果偏低。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和非参数方法等新颖的研究方法,以更准确地估计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三、未来发展趋势1. 技术创新的推动。
中国制造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与产业的融合,推动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2. 产业结构的调整。
当前,中国制造业正面临诸多挑战,如高成本、低附加值、环境污染等。
未来,需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3. 人力资源的培养与投入。
人力资源是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驱动力量。
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与竞争力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与竞争力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与竞争力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加剧,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制造业以其低成本、大批量生产和劳动密集型的特点,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
然而,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加以及技术创新的推动,中国制造业面临着提升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挑战。
首先,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受到了劳动力成本的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依靠廉价劳动力来保持低成本优势。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的人均工资在近年来稳步增长,这使得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成本优势逐渐消失。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国制造业需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技术创新和改善管理水平来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
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对能源、水资源和环境的消耗非常大。
随着国内资源的逐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增加,中国政府开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例如,实施“绿色制造”政策,鼓励企业采用节能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在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制造业需要通过创新技术和改进管理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资。
此外,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也受到了技术创新的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主要依靠模仿和复制他国技术来提高竞争力。
但是,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技术进步的加速,中国制造业必须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
在过去几年中,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提供财政和税收等方面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此外,中国政府还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了技术转化能力,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通过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中国制造业可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最后,中国制造业提升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改善管理水平。
全要素生产率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研究
全要素生产率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研究引言:在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成为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全要素生产率(TFP)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被广泛应用于衡量经济增长和效率提升。
本文将对全要素生产率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及对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意义。
1. 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与测量方法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在给定投入下生产产出的效率指标,即总产出与总投入的比值。
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方法有许多种,常见的包括Solow残差法和非参数法。
Solow残差法以赫伯特·西蒙为代表的学者的研究,将生产函数中无法通过投入量解释的部分归为全要素生产率。
非参数法则是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来计算生产边界,衡量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所需的投入增量,从而计算全要素生产率。
2. 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长期以来呈现出较快增长的态势,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过去几十年间保持了平均每年3%的增长率。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仍然相对较低。
主要影响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包括技术水平、人力资本和资本投入等。
3. 影响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分析3.1 技术水平的影响技术水平是影响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主要体现在生产过程和产品创新方面。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存在技术追赶差距。
因此,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是提高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3.2 人力资本的影响人力资本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同样重要。
对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国需要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素质。
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将对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积极的影响。
3.3 资本投入的影响资本投入是影响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向创新之路:数字技术怎样影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通向创新之路:数字技术怎样影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通向创新之路:数字技术怎样影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摘要:随着数字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制造业面临着颠覆性的变革和机遇。
本文以中国制造业为例,运用面板数据对数字技术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呈正相关关系,但不同行业的数字技术应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基于这些发现,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帮助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并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关键词:数字技术,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检验,中国一、引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地影响着各个行业,其中包括制造业。
传统制造业正面临着从传统生产模式向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和机遇。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制造业的效率和创新能力,还改变了传统制造业的供应链和商业模式。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检验,探讨数字技术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关建议,以帮助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并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二、文献综述数字技术对制造业的影响已经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热门话题。
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于数字技术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但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
早期研究显示,数字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例如,Brynjolfsson和Hitt(2000)研究了美国制造业的数据,发现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数字技术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明确。
例如,Liang et al.(2019)运用中国制造业数据,发现数字技术的应用对全要素生产率仅有轻微影响。
这表明,数字技术在不同国家和行业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
三、数据和方法本研究采用了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覆盖了2000年至2020年的时期。
通过将企业的数字技术应用程度与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分析数字技术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制造业企业相对效率的度量和比较及其外生决定因素(2000—2004)
一 !导 "" 言
效率是任何经济社 会 所 关 注 的 永 恒 命 题 # 没 有 效 率 的 社 会 是 没 有 生 命 力 的 # 在一个市场经 济 的 社 会 # 效 率 就 意 味 着 竞 争 力 # 意 味 着 创 新 & 没 有 效 率 的社会或国家 # 在 开 放 的 世 界 中 是 没 有 地 位 的 & 同 样 # 效 率 也 意 味 着 为 社 会 提供更多的可分配资 源 # 一 个 社 会 的 经 济 效 率 的 提 升 还 是 降 低 # 意 味 着 该 社 会能够拿出多少 有 效 资 源 进 行 分 配 & 经 济 效 率 高 的 社 会 具 有 较 丰 富 的 资 源 # 因而通常能够较好地 解 决 扶 贫 济 弱 问 题 # 解 决 收 入 差 距 过 大 的 问 题 # 因 而 能 够为社会获得更 大 自 由 度 的 公 平 提 供 充 分 的 空 间 & 同 时 # 在 市 场 经 济 中 # 企 业间的效率差异 通 常 会 随 着 竞 争 而 趋 同 化 # 因 而 导 致 企 业 之 间 收 益 的 趋 同 & 因此 # 在这个意义上 # 效率和公平是一致的 & 一个社会的经济 效 率 # 在 相 当 大 程 度 上 取 决 于 其 最 基 本 细 胞 $ $ $企 业 的 效率 # 这是我们研究效率的一个基本起 点 & 当中 国 正 面临 着一个 转轨 时 代 时 # 其提供了最充分的多 元 选 择 的 机 会 # 因 而 类 似 于 一 个 很 大 的 经 济 试 验 场 & 其 中 # 各种企业组织 形 式 和 相 应 的 产 权 结 构 层 出 不 穷 # 那 么 # 它 们 之 间 的 竞 争 是否公平 # 以及可能产 生 怎 样 的 竞 争 效 果? 这 些 都 需 要 我 们 去 仔 细 考 察 和 追 踪研究 # 需要根据现实发展的最新数据不断进行研究的更新 & 关于中国的效率问题的研究早在 # $ 世纪 % $ 年代就由 B + 2 4 S S 4 2 K . *等人 6H
中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_基于制造业28个行业的实证分析
s (x , y ) D (x , y /V RS ) # t t+ 1 t+ 1 # t t t So (x , y ) D o (x , y /V RS ) ( 5)
t o
t
t
t o
t+ 1
t+ 1
D (x , y ) D (x , y ) 1 [ )]2 t+ 1 t+ 1 # D (x , y ) D (x , y
[ 11]
运用面板数据模型, 分析了 1999
- 2005 年间 35 个工业行业对外开放与能源效率的 关系, 发现对外开放对提高能源效率具有积极的作 用。李力和王凤 ( 2008)
[ 3]
采用 5 种常用 的因素分
解法分析了中国制造业能源强度 , 指出我国制造业 能源强度总体上保持下降趋势, 能源利用效率提高 是主要原因。李廉水、 周勇 ( 2006)
[ 2] [ 1]
有关生产效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参数法和非参 数两种 , 参数法主要有回归模型法和随机前沿分析 法 ( SFA), 非参数法主要有指数分析法和数据包络 分析法 ( DEA )。实际运用时, 参数法需要事先设定 一种具体的函数形式 , 以随机前沿法应用居多 ; 而非 参数法以数据包络分析法为主。相比较而言, 非参 数方法不需要事先设定具体的函数形式 , 可以避免 函数形式设定错误而影响结论的准确性。本文以制 造业 28 个行业为研究对象 , 因为行业较多且各行业 间差异较大 , 不宜设定统一的函数形式, 故选用非参 数分析方法 ) 即以数据 包络分析为基 础的 DEA ) M al m qu ist生产率指数法。 M al m qu ist生 产 率指 数法 首 先由 Caves , Chris2 tensen and D iewert( 1982)
企业性质、研发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检验
Enterprise Ownership,R & D Efficiency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Industrial Firm-Level Data of China 作者: 孙晓华 王昀
作者机构: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出版物刊名: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5-4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企业性质 研发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
摘要:以企业性质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机制为基础,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微观层面数据就企业性质通过研发效率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假说进行实证检验。
结果发现:内资企业性质降低了研发投资效率,从而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其中国有企业的阻碍作用最为明显;外商投资企业性质则有利于发挥研发投资的功能,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
来自轻重工业分组的回归结果表明,不同行业中企业性质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轻工业国有和私营企业性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不显著,而重工业企业与总体样本的结果较为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制造业企业相对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基于1999~2005年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李丹胡小娟(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摘要>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分别对制造业各个行业中内资企业、外资企业1999~2005年期间的相对效率、全要素生产率(以M alm quist指数衡量)及其构成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制造业各行业中的相对效率具有显著差异,内资企业相对效率较高的行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及垄断程度较高的一些行业,而外资企业相对效率较高的行业集中在资本及技术密集型行业;两类企业在各个行业中的全要素生产率都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及其动力存在差异。
基于实证结果及分析,本文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制造业数据包络分析纯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中图分类号F40318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on Relative Efficiency and the Growth of TFP of Enterprises in China p s Manufacturing IndustryAbstract:By 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 sis,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rela-tive efficiency、the grow th o f M almquist pro ductivity indexes of do mestic enterpr-i ses and foreign venture enterprises in each industry of manufactur ing in China fro m 1999to2005respectiv ely1T he result of resear ch show s ther e are prom inent differ-ences am ong different kinds of enterprises in their efficiency:Do mestic enterpr ises have high efficiency in so me labor intensiv e industries and mo no poly industries. Meanw hile,the for eig n venture enterprises have high efficiency in som e capital in-tensive industries and technolo gy intensiv e industries1The TFP has an increasing tendency in both ty pes o f enterprises of all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but the grow th rate and its im petus vary not only am ong different ty pes o f enterprises,but also inside the same ty pe o f enterpr ises1Based on the r esult of em pirical analysis, the essay puts forw ard some policy sug gestions1Key words:Manufacturing Industry;DEA;Pure T echnical Efficiency;T FP引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经济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在此有利环境中崛起的民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的迅速扩张,这些因素拉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也带来了中国经济运行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然而,众所周知,经济活动的高投入、低产出、高能耗、低效率始终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展过程。
因此,中国经济是否能持续增长,近年来成为经济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保持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如何稳定地提高我国的经济效率,增强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是我国经济转轨后期急需解决的重要战略问题之一。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体系的核心,它的增长状况直接影响着一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很有必要对制造业效率和生产率进行研究。
在如何评价制造业生产率方面,传统的作法是使用单要素生产率如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作为衡量生产率的指标。
但是,实际的制造业生产过程是劳动、资本等多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使用,生产要素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为了更好地反映生产率综合水平及其变动状况,许多学者通过测算全要素生产率来反映一个产业的生产率状况。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指除各要素之外能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的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可以很好地度量要素效率的提高以及技术进步的程度。
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变化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的变动和规模效率的变动。
其中,从产出角度看,技术效率是指实际产出水平与在相同的投入规模、投入比例及市场价格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量的百分比;规模效率反映企业生产规模是否处于有效状态;技术进步是指科学发现、发明、革新,技术的传播、扩散等。
通过对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技术进步的测算可以清晰地了解一个国家或一个产业经济运行的效率水平。
制造业包括各种不同的行业,由于各行业的特点及所处的环境、资源配置的不同,各行业的效率通常会存在差异。
此外,由于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享有的国家政策、运行机制、人力资本、技术水平等因素存在差异,两者在同一行业中的运行效率也存在差异。
但是社会资源只有在最优化的配置下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因此,研究各行业中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的效率差异,从而找出哪些行业更值得大力发展以及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发展,这对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率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我国20多年来不同性质企业、产业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为这些研究提供了典型样本。
纵观已有的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对中国制造业整体或各个行业或是具体某个行业、几个行业的生产效率水平进行测算:孔翔等(1999)运用随机边界方法测算了1990~1994年建材、化工、机械和纺织四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四类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差异;郑京海等(2002)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研究了机械、纺织、轻工业和重工业1980~1994年的生产效率,发现除纺织业外其余部门的生产率都在不断增长:颜鹏飞、何枫(2005)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分析了1996~2003年间我国制造业各个行业生产效率的水平及变迁情况,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是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动力,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何枫等(2006)运用SFA的分析方法测算了我国制造业各行业1996~ 2003年间的技术效率,得出了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近年来稳步上升但总体水平不高的结论;沈能(2006)采用基于非参数的Malm quist指数方法研究了不同地区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东部地区T FP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常亚青等(2006)采用DEA方法测算了1998~2002年中国37个行业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得出的结论是烟草加工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这五年中相对效率最佳。
(2)研究影响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变动的因素:谢千里(1996)和刘小玄(1995、2000)强调产权制度的作用,认为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具有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牛树海(2006)应用C-D函数分析了分省加总的不同类型工业企业的生产及其效率,结果表明,/三资0企业的生产效率最高,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生产效率最低。
吕铁(2002)对中国制造业结构变化的生产率增长效应作过研究;王德文(2004)以辽宁省560家工业企业1999~2001年的调查数据为样本,分析了产业结构由重工业向轻工业转变促进了整个工业的生产率增长。
朱钟棣(2005)分析了资本形成对我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结果显示,两者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行业之间技术创新的差异、行业间的市场结构不同以及行业所处外部环境差异都是造成行业生产效率差异的原因。
从以上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从宏观整体、中观产业、微观企业的层面上对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研究不同类型企业的生产效率都是从制造业整体出发得出一个整体的效率评估,而研究中国制造业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具体在哪些行业中具有相对较高的生产效率还比较空白。
因此,本文将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1999~2005年间我国制造业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各个行业中的相对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提高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和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的一些建议。
二、研究方法目前,分析企业或组织生产效率的方法有很多,从技术上大致分为两大类,即参数分析法和非参数分析法,参数法需要根据不同的假设选定生产函数的形式并对参数进行估计,常用的有随机前沿方法(SFA)、收入份额法和计量经济学法等。
非参数法则无需设定具体的生产函数形式及估计具体的参数值,由于非参数法摒弃了参数法中函数形式需要事先假定、参数估计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需要检验等多方面的问题,使得该方法的运用更为普遍,非参数方法主要包括指数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等。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美国著名数学家和经济学家Charnes,W1W1Cooper和Rho des等学者于1978年发展起来的,旨在评价具有多个/输入0和/输出0的决策单元相对有效性的模型。
其本质是先利用统计数据来确定DEA有效生产前沿面,再把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影射到DEA有效的生产前沿面上。
通过比较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偏离0DEA有效生产前沿面的程度来评价各决策单元(DU M)相对效率。
由于DEA分析具有这种优点,可以利用它分析经济社会中某产业投入的/技术有效0和/规模有效0。
11利用CCR模型和BCC模型测度效率DEA模型分为投入导向和产出导向两种形式,投入导向的模型是在给定产出水平下使投入最少,产出导向的则是给定一定量的投入要素,追求产出值最大。
CCR模型由Char-nes、Co oper和Rhoades(1978)提出,CCR模型采用固定规模假设,以线性规划法估计生产边界,然后衡量每一决策单位(DMU )的相对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