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
2015年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第九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大全(完美版)(最全的纲要复习资料,涵盖本科目所有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提纲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一节良好的开局1、[单选]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
2、[单选]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3、[单选]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最先发表于1956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4、[单选]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5、[单选]在中共八大上陈支提出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
6、[单选]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7、[单选]中国八大坚持的我国经济方针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8、[单选]中共八大提出的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9、[单选]1957年春夏一蔬菜的整风运动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0、[单选]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1、[单选]八届九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正式通过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2、[单选]毛泽东在国共八届九中全会上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搞一个实事求是年,这一年是1961年。
13、[单选]中国同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的处理国与国关系公认的国际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4、[单选]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
15、[多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1)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2)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民菜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6、[多选]中共八大提出的政治建设方针有(1)继续加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2)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3)继续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4)建立健全法制17、[多选]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1)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18、[多选]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有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
共和国史简答题
简答题其中,1.高铁梅,杨昕湄提供: 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包括哪些内容2.张娜,郝敏提供:简述1958北戴河会议主要内容3.张美,徐淇樟提供:对八个月纠左工作应如何认识4.韩冬雨提供:简述邓小平领导的全面整顿的成果、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建国后土地改革运动有哪些特点5.唐文灵提供三反五反运动的意义、李梦华提供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剩下的都是陈璐阳提供的,感谢十位同志的卓越贡献!一、简述建国初期我国三大外交政策:1、“另起炉灶”: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在此基础上与愿遵守和平民主平等等原则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一边倒”: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二、反右倾运动造成哪些严重危害:1、它把阶级斗争扩大到共产党内,把党内斗争视同阶级斗争,并大大发展了从反右派斗争后出现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理论。
2、它粗暴的践踏了党的组织原则,打击了一大批敢于实事求是的反映情况,提出批评意见的党员和干部,严重的破坏了党的民主生活传统,导致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不良风气的恶性发展。
3、它还打断了第一次郑州会议以来的纠“左”进程,使“大跃进”以来那些“左”的思潮重新抬头,进一步泛滥,这就给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三、简述人民公社的特点:毛泽东将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概括为“一大二公”。
1、公社规模大,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它既是一个经济单位,又是政权机构,既负责组织全社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又要管理工农商学兵政党各方面工作。
2、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度高。
3、公社化之初,在一些地方的公社中实行过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4、公社化初期,大力推行所谓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把公社劳动力按军队编制组成班、排、连、营、团等单位,公社可以统一指挥调动。
历史小论文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
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人民公社化的性质是矫枉过正的集体公有化。
它违背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关系。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
它违背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关系。
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三大主要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也就是一大二公,一大指规模大;二公指公有化程度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
人民公社化运动形成的主要原因有:1、当时中国的工业化中,由于定的指标过高,工农业领域很多东西都完不成,粮食产量不足,严重的影响了工业化。
需要把粮食产量迅速提高。
2、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全国人民的积极参与,给领导一个误解,以为只要发挥了群众的积极性,人有多大胆,地就有多大产。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人民公社是毛泽东在"大跃进"浪潮推动下设计的中国社会的新模式,解决的是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问题,它勾勒出一幅相当完整的中国未来社会的图景.毛泽东试图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依靠不断扩大公有制,缩小商品生产,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制度,来迅速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并很快地过渡到共产主义.当时人民公社实行的所谓"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具有共产主义因素的分配制度,限制和逐步消灭商品和商品交换,逐步取消社会分工等等制度和措施,都能说明这一点.由于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的基本情况认识不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因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之后,没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就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是一大二公
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指人民公社第一规模大,第二公有化程度高。
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
一般是一乡一社。
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
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
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
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扩展资料】一、诞生过程1958年6月底7月初,谭震林在郑州主持召开冀、鲁、豫、陕和北京市农业协作会议,他在会议的总结中,讲到了农业合作社的变革问题。
他说:“像遂平县卫星社已经不是农业合作社,而是共产主义公社。
”信阳的同志回去传达后,地委根据《红旗》杂志两篇文章透露的毛主席关于办大公社的指示和谭震林谈话的精神,进行了讨论和研究,认为合并后的大社,实际上已构成人民公社的雏形。
由地委秘书长赵光带领工作组,首先在遂平县卫星集体农庄试点,在原21个农业社的基础上,又并入6个社,共27个农业社、9360户参加。
7月初,正式建立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
这样,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在河南诞生了。
7月中旬,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和《红旗》杂志常务编辑李友久、信阳地委书记路宪文专程到嵖岈山公社,和地委工作组一起,召开社队干部座谈会,并到各队调查,在总结群众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公社研究了一些规章制度,初步制定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章程(草稿)》。
规定各农业社的一切生产资料和公共财产转为公社所有,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员分配实行工资制和口粮供给制相结合;总结了青年队集体吃食堂的好处,推广了公共食堂;同时成立了托儿所、幼儿园、敬老院、缝纫组。
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
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人民公社化的性质是矫枉过正的集体公有化。
它违背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关系。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
它违背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关系。
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三大主要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也就是一大二公,一大指规模大;二公指公有化程度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
人民公社化运动形成的主要原因有:1、当时中国的工业化中,由于定的指标过高,工农业领域很多东西都完不成,粮食产量不足,严重的影响了工业化。
需要把粮食产量迅速提高。
2、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全国人民的积极参与,给领导一个误解,以为只要发挥了群众的积极性,人有多大胆,地就有多大产。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由于对社会主义经济bai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的基本情况认识不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因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之后,没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就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是毛泽东在"大跃进"浪潮推动下设计的中国社会的新模式,解决的是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问题,它勾勒出一幅相当完整的中国未来社会的图景.毛泽东试图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依靠不断扩大公有制,缩小商品生产,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制度,来迅速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并很快地过渡到共产主义.当时人民公社实行的所谓"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具有共产主义因素的分配制度,限制和逐步消灭商品和商品交换,逐步取消社会分工等等制度和措施,都能说明这一点.从根本上说,这种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模式,不仅企图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企图超越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因此,这种模式是带有空想色彩的社会主义模式,它的实施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第九章习题(答案)范文
第九章习题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单项选择1、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B.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C.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实现 D.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1956年毛泽东作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理论成果。
《论十大关系》围绕的基本方针是()A.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C.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3、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方针是()A.大干快上,超英赶美B.慢一点、稳一点C.力争高速度压倒一切D.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4、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是()A.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D.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5、正式宣布在不太长的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会议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中共八大D.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6、1958年9月,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是()A.政社合一B.一大二公C.一平二调D.平均分配7、毛泽东第一次系统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著作是()A.《矛盾论》B.《论十大关系》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论人民民主专政》8、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A.《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B.五·一六通知C.《炮打司令部——我的第一张大字报》D.《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9、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是()A.1956年1月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B.《论十大关系》的发表C.中共八大的召开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10、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表述是()A.民族资产阶级B.小资产阶级C.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D.社会中间派二、多项选择1、中共八大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A.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B.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C.以重工业发展为主体,以轻工业、农业发展为补充D.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市场为补充2、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第九章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一节良好的开局1、[单选]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
2、[单选]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3、[单选]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最先发表于1956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4、[单选]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5、[单选]在中共八大上陈支提出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
6、[单选]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7、[单选]中国八大坚持的我国经济方针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8、[单选]中共八大提出的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9、[单选]1957年春夏一蔬菜的整风运动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0、[单选]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1、[单选]八届九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正式通过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2、[单选]毛泽东在国共八届九中全会上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搞一个实事求是年,这一年是1961年。
13、[单选]中国同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的处理国与国关系公认的国际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4、[单选]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
15、[多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1)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2)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民菜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6、[多选]中共八大提出的政治建设方针有(1)继续加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2)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3)继续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4)建立健全法制17、[多选]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1)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18、[多选]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有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
人民公社的特点
i 孟o h d 消除
du o
.
Z h色 ge
g 6n g s h 仑
hi
和
n
乡村
e
的
h 孟b i 毛
.
界楼
工案
n
多
这个
z gy 色h 亡 u
是
r
由
o
二十
七
个
y 6u
6 n gy色 de
n 6
n g ` b主 加h 色 h 巷
n g, h己
g 6n g
农案
Ch
d
的
e s
差别
己n
农巢
n
,
合作社
d
u
合井
电 气化
z n g h色 y 盏
ji x i e h u 叙 d e 机化 的
d
e
d心
.
进度
z
s
h
u
i P至 n g
t il i
`
n
z
n h 石ji 江
iy 6u M乙
g6
n
gs h会
i 滋
文化
o
水平
人
l反 d o
u
逐渐
这样 j i 轰n s h 色 建歌
.
规模
n f压n g m i 瓦
的
:
它
h 6
n gb 孰
s
(j
轰
n
)
,
x
i y6 g
(y
1 11 d 通
z h 6 n g j至
城
和
6
七 枷g y 元
视办
n
商案
.
交换
9章习题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1956年4月毛泽东初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的经验,首次提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的著作是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B《论十大关系》C《论人民民主专政》D《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路线》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围绕的一个基本方针是A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B正确处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C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D彻底消灭剥削制度,继续肃清反革命残叶势力3、1955年底在党内首先提出了如何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重大问题的领导人是A毛泽东B刘少奇C朱德D周恩来4、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认为中国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A敌我矛盾B人民内部矛盾C社会基本矛盾D对抗性矛盾5、“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毛泽东提出这一重要思想是在A《论人民民主专政》B《论十大关系》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D《论联合政府》6、中共八大确定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是A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D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7、毛泽东把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了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的著作是A《论十大关系》B《论联合政府》C《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8、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领导人是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D陈云9、毛泽东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的方针是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C知无不言,言无不尽D惩前毖后,治病救人10、1956年4月,毛泽东首次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著作是A《论十大关系》B《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C《改造我们的学习》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1、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提出的口号是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B向科学进军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D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12、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是A相适应B相矛盾C相协调D又相适应又相矛盾13、毛泽东在1956年12月的一次谈话中所说的“新经济政策”是指A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B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C允许农民拥有自留地D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14、1958年兴起的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是A政社合一B一平二调C一大二公D一体二翼15、“文化革命”的导火线是A《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文汇报》发表B“五一六通知”的通过C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D《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16、1957年10月至1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认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A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的矛盾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D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17、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总路线是A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指导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18、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受到批判的是A刘少奇B彭真C陆定一D德怀19、周恩来明确提出分两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是在A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B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C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D 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20、在中共八大做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的领导人是A毛泽东B邓小平C陈云D周恩来21、在中共八大作政治报告的领导人是A毛泽东B刘少奇C陈云D周恩来22、1957年冬季揭开了“大跃进”序幕的事件是A以兴修水利、养猪积肥、改良土壤为中心的冬季农业生产高潮B提出了赶超世界发达西方国家的奋斗目标C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的泛滥D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23、1965年1月,错误地提出“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观点的文件是A《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B《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C《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D《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24、1970年4月,我国A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B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C成功发射第一枚中远程导弹D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25、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A1970年B1971年C1972年D1973年26、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途径是A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D进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继续革命27、正式宣布在不太长的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会议是在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中共八大D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8、毛泽东第一次系统阐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著作是A《矛盾论》B《论十大关系》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论人民民主专政》29、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会主义道路建设社的标志是A1956年1月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B《论十大关系的发表》C中共八大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30、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表述是A民族资产阶级B小资产阶级C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D社会中间派二、多项选择题1、1956年9月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A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C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A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B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C敌我矛盾D人民内部矛盾3、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方针是A经济上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B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C科学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4、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下列著作中A《论人民民主专政》B,《论十大关系》C《中国人民站起来了》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5、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C人民内部矛盾D敌我矛盾6、中共八大的主要贡献是A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B坚持既反保守有反冒进的经济建设方针C强调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D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7、毛泽东提出的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方针是A百家争鸣B百花齐放C古为今用D洋为中用8、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所阐述的正确处理经济建设方面的关系是A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B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C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D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之间的关系9、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要A长期共存B互相监督C肝胆相照D荣辱与共10、中共八大决定在全党进行整风运动,其主要内容有A反对官僚主义B反对宗派主义C反对主观主义D反对党八股11、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它是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B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渡阶段C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D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12、陈云在进行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改革思想探索时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是指A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B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C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市场D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以公有制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私有制13、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中共领导人在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上提出的思想有A“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B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C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D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重视价值规律14、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的方针是A调整B巩固C充实D提高15、196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主要指A现代农业B现代工业C现代国防D现代科学技术16、下列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论述,准确的是A对于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和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场灾难B“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C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错误,并不是由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所造成的D毛泽东在全局上坚持“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也制止和纠正了一些具体错误17、1949年至1976年,新中国取得的成就主要是A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C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D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环境的改善18、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领域的成就有A中法建交B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C中美两国发表上海联合公报D中日两国发表关于建交的联合声明19、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新中国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原则包括A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B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C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D与各民主党派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20、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国家经济发展上提出的思想有A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权,使企业有适当的自主权B“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C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D要实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二、简答题1、简述《论十大关系》报告的主要内容。
中国近代历史纲要简答题(背)
简答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篇练习题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第一,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中国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步开始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第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第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是什么?第一,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第二,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4、中国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第一,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
第二,不推翻腐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要想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失败是不可能的。
5、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第一,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
第二,打击了封建主义。
第三,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
6、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7、辛亥革命为什么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联合绞杀了革命。
主观原因: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它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8、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教训是什么?第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
但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
第二,单纯的农民战争不能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篇练习题1、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是什么?第一,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第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2、简述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的简要回顾
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的简要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获得了很大发展,其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
1、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恢复时期(1949--1952年)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
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有1亿左右无地少地的贫雇农从地主富农手中没收、分配了3亿亩土地。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除少数地区外,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分得7亿多亩上地,免去了每年约3.5亿公斤粮食的地租。
土地革命推翻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稳定发展时期(1953~1957年)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农民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制度。
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合作制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
农业生产合作运动采取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逐步过渡的方式。
1955年以前,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形式是互助组。
到1954年,农业生产合作社11.4万个,入社农户数的比重仅2%。
到1955年,在生产上已统一经营并参加秋收分配的农业生产合作社63.4万个,入社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比重仅14.2%。
但是,1955年8月以后在批判合作化运动中的所谓“右”倾思想的政治氛围下,从中央到地方滋长了“左”的情绪,合作化运动形成一哄而起的局面,并在很短的时间内由初级社过渡到高级社。
到1956年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比重87.8%。
尽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升级过快、方法过粗、形式过于简单,但在合作化运动中建立了农村集体经济,克服了一家一户从事农业生产的弱点。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这个时期,农业获得了稳定的发展。
3、人民公社化和农业生产的剧烈波动时期(1958—1965年)1958年,党在农村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并不断地批判反冒进、批判右倾保守主义。
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
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
(1)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是一大二公。
大是指公社规模大,便于进行大规模综合生产建设,公是指人民公社比农村生产合作社更具社会主义化、集体化。
人民公社,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基层单位,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组织的基层单位。
而“一大”主要表现为规模大,一个公社平均有500户农民,1000个劳动者和1000亩土地;“二公”指的是公有化程度高,社员的一切土地连同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以及一切公共财产都无偿收归公社所有。
对农业生产进行管理的机构设置为三级,包括管理委员会、生产大队和生产队。
其中生产队是基层劳动组织,公社统一负责生产盈亏。
至此,国家彻底改变了农村社会的所有权形式,国家控制开始全面深入到乡村一级。
(2)人民公社性质组织规模
一、农村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又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
农村人民公社是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联合组成的。
它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社会主义的互助、互利的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二、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是生产队。
根据各地方不同的情况,人民公社的组织,可以是两级,即公社和生产队,也可以是三级,即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
三、人民公社的各级组织,都必须执行国家的政策和法令,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合理地管理和组织生产。
在人民公社中,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必须同群众密切联系,有事同群众商量,倾听群众意见,在人民公社各级组织中起领导作用和核心作用。
四、人民公社的各级组织,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
人民公社相关的书籍
人民公社相关的书籍摘要:一、人民公社的背景与起源二、人民公社的特点与影响三、我国人民公社的改革与发展四、国际视野下的人民公社五、人民公社的历史教训与启示正文:一、人民公社的背景与起源人民公社是我国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农村实行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55年,当时我国农村正在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了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党中央提出了建立人民公社的设想。
人民公社是在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通过合并村庄、统一核算、集体劳动等方式,实现农民集体化的组织形式。
二、人民公社的特点与影响人民公社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集体所有制:人民公社的所有制形式为集体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全体社员共同所有。
2.统一核算:人民公社实行统一核算,集体劳动,按劳分配。
3.高度组织化:人民公社实行严密的组织制度,社员的一切活动都要听从公社的安排。
4.全面发展:人民公社旨在实现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全面发展。
人民公社的实施,对我国农村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如过分强调集体主义,忽视个体差异等。
三、我国人民公社的改革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公社逐步进行改革,向农村市场经济转型。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可以承包土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乡镇企业改革:鼓励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
3.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四、国际视野下的人民公社除了我国,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曾出现过类似人民公社的组织形式,如苏联的集体农庄、古巴的合作社等。
这些人民公社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最终都因为各种原因而走向衰落。
五、人民公社的历史教训与启示人民公社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1.发展经济要符合国情:我国在实施人民公社时,忽视了国情,盲目追求共产主义,导致了经济困境。
2.尊重农民意愿:在推行人民公社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强迫命令。
人民公社相关的书籍
人民公社相关的书籍摘要:一、人民公社的背景与成立二、人民公社的特点与影响三、我国改革开放与人民公社的转型四、人民公社的反思与启示正文:一、人民公社的背景与成立人民公社是我国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农村社会组织形式。
它的成立背景主要是在农业集体化、手工业合作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的基础上,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而实施的。
1958年,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建立人民公社的高潮,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标志着我国农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二、人民公社的特点与影响人民公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组织形式:人民公社以大队为基本单位,若干大队组成一个人民公社,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2.生产经营:人民公社实行集体经营,全体社员共同劳动,按照劳动贡献分配收益。
3.生活保障:人民公社为社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包括粮食、衣物、住房等。
4.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人民公社设有学校、医院、文化站等设施,提高社员的文化水平和生活质量。
人民公社的成立,对我国农村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短期内,人民公社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但同时,人民公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过分追求规模效应,导致资源浪费;过分强调集体主义,忽视个体差异等。
三、我国改革开放与人民公社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制度开始发生变革。
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的地方政权组织。
此后,人民公社逐步转型为乡镇人民政府,农村社会组织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四、人民公社的反思与启示回顾人民公社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实事求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能盲目追求速度和规模。
2.尊重民意:在推进农村改革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使改革更加深入人心。
人民公社化名词解释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人民公社化名词解释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对人民公社化名词进行解释、说明以及概述,通过对其定义、发展背景、目标和原则等方面的分析,深入了解人民公社化的实质意义、特点与内容,并对其影响与评价进行探讨。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人民公社化的全面认识。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即引言、人民公社化名词解释、解释说明以及概述、正文章节四名称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引导读者了解本文的整体框架。
1.3 目的撰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深入理解人民公社化这一名词,并系统地阐述其定义、背景、目标和原则等方面。
同时,在解释说明以及概述部分,将总结人民公社化的实质意义、特点与内容,并评估其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回顾并总结主要论点,并探讨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以上为“1. 引言”部分内容,请继续根据文章大纲撰写后续部分的内容。
2. 人民公社化名词解释2.1 人民公社定义:人民公社是指在中国大陆农村地区实行的一种集体化经营形式,是毛泽东时代推行的农村集体化运动的核心组织形式。
它于1958年开始建立,直到1983年才基本解散。
人民公社是由农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而来,最早试点于一些乡镇地区,并在整个国家逐渐普及和推广。
2.2 发展背景:人民公社的发展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初期时期。
当时中国面临着战争遗留的经济困难和农村落后状况。
为了加强国家经济建设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中共中央向全国推行了农村集体化运动,其中包括创建人民公社。
这个运动意在通过大规模集体所有制来改善土地利用率、增加生产力和提高粮食产量等。
2.3 目标和原则:人民公社以打破传统封建制度为目标,通过土地改革、合作化和集体化来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社会主义化的目标。
其原则包括实行农业集体所有制、合作生产、劳动互助,同时还实行了农村公共秩序和宣传教育等。
这些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推广土地改革,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并以集体经营的方式进行;其次,推行生产队为基础的经济管理体制,强调集体劳动和劳动互助;再次,建立统一的财政制度和农村公共事务组织,如人民公社农村管理委员会;最后,在人民公社内进行群众运动和意识形态教育活动。
2024年【最新】中国近代史纲要答题活动题及答案
2024年【最新】中国近代史纲要答题活动题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外国人不仅仅在租界里享有领事裁判权。
A.正确B.错误2.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其基本特点被概括为()。
A.“一平二调”B.统筹兼顾C.公私兼顾D.“一大二共”3.标记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的重要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4.1945年8月至10月,国共双方实行了确认和平建国基本方针的是()。
A.西安谈判B.重庆谈判C.重庆谈判D.北平谈判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
A.《海国图志》B.《天朝田亩制度》C.《资政新篇》D.《救亡决论》6.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是()。
A.地主阶级B.工人阶级C.农民阶级D.资产阶级7.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A.封建社会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旧民主主义社会8.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的性质是()A.工农民主政权B.资产阶级政权C.无产阶级政权D.地主阶级政权9.在中国近代,在政治上表现出两面性的阶级是()。
A.地主阶级B.工人阶级C.农民阶级D.资产阶级10.工人阶级及资产阶级的冲突作为我国社会主要冲突存在的时间是()。
A.1919~1949年B.1949~1956年C.1953~1956年D.1953~1978年11.中国民主革命走向成功的主要战略基地是()A.城市B.农村C.大城市D.沿海城市1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记是()。
A.蔡元培“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接受B.民主及科学口号的提出C.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成功》13.“三国干涉还辽”中的三国不包括()。
A.美国B.法国C.俄国D.德国14.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这是因为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点:一大二公
大指的是规模大,公指的是社会的所有制的公有化程度高。
1、1958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极短的一个月时间,重新改组为「人民公社」。
全国有99%的农民加入公社,体现人民公社所标榜「一大」,即追求大规模化。
「二公」则指实现更进一步的公有制。
2、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
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
一般是一乡一社。
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
3、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
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
4、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
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5、农村人民公社相关书籍农村人民公社,是在高级农业生产社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
6、成立初期,生产资料实行过单一的公社所有制,在分配上实行过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并取消了自留地,压缩了社员家庭副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