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青风越窑瓷

合集下载

越窑详细介绍

越窑详细介绍

接下来是我对越窑青瓷的了解: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浙江上虞、慈溪、余姚一带古为越地,故称越窑,是中国越瓷的发源地。

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

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烧,是我国烧制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之一。

其中,慈溪上林湖一带烧制的越窑青瓷最为著名。

据记载,五代吴越国钱氏王朝在上林湖曾设置过官监窑,专门从事生产釉色青绿、釉质莹澈的“秘色瓷”,作为宫廷用品,并向中原诸王朝进贡。

于是“秘色瓷”就成为上林湖“似玉类冰”上乘青瓷的代名词。

越瓷始于汉,盛于唐,特别在唐朝的中后期,瓷器烧制的技艺已达到了纯熟的程度。

那时,由于创造了将肧体盛于匣钵之中与火分离的装烧法,从而使产品器形端正、肧胎轻薄、胎质细腻、釉色晶莹。

晚唐诗人陆龟蒙曾赋诗赞美:“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并盛赞越瓷“类冰似玉”。

唐代的文人雅士喜欢饮茶。

越窑青瓷温润如玉的釉质,青绿略带闪黄的色彩能完美地烘托出茶汤的绿色,因此越窑青瓷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爱。

盛行的饮茶风尚对越窑青瓷的形制也有所影响。

唐代早期以瘦高的立型器为主,到了唐代晚期出现了荷叶式、花口式的盘和碗。

瓷器装饰以光素为主,也有划花、刻花、堆贴和镂空的纹饰,以划花为多。

常见的纹饰是花鸟、水草和人物等,线条流畅简洁,纤细生动。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名著《茶经》中认为,茶具“越州上”,因为它“类玉”、“类冰”,“瓷青则茶色绿”。

这虽是从饮茶的角度来议论,却反映了越瓷青色微浅,釉色透明又具幽美感,实属工艺与设计结合的完美佳品。

唐王室墓出土的青瓷,证实青绿釉或是青黄釉都是秘色瓷的范畴。

釉色中当以青绿色及湖绿色为上,这也印证了“千峰翠色”的诗句。

唐代"秘色瓷"造型严谨,釉色青翠均匀,色泽典雅,体现了盛唐时卓越的制瓷工艺水平。

现今发现的唐代越窑"秘色瓷"都是陶瓷史上的精品。

越窑青瓷有传人——记青年陶艺家顾少波

越窑青瓷有传人——记青年陶艺家顾少波

CULTURAL DIALOGUE78越窑青瓷有传人——记青年陶艺家顾少波●赵 畅对绍兴市上虞区的“顾氏越窑”窑主、青年陶艺家顾少波,我是未见其人而先闻其名。

他是G20杭州峰会青瓷礼物一套4件“和”字盘(寓意“世界和平”,书法“和”由著名残疾人书法家陈伟强书写)的承制者,其创作的青瓷作品先后获得全国26个金奖,其中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颁发的就有6个。

我怎么也没想到,顾少波在从事青瓷研究之前是一名厨师,曾在五星级的宁波开元名都大酒店的厨房里从事雕刻工作。

因是宁波技校烹饪专业的毕业生,属科班出身,他的果蔬雕刻技艺自是了得,先后获过不少的奖项。

时间到了2010年8月,这一天无疑是改变他人生命运的时刻。

被先前在上虞陶瓷厂工作、而今已是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的舅舅董文海所感染,顾少波毅然辞职,回到家乡跟随舅舅学习青瓷制作。

顾少波虽是初次接触青瓷工艺,但不知为何,他一触碰瓷土,一练一捣间,便情难自已、爱不释手,并暗暗下了决心:“自己的这一生,从此就将交给青瓷。

”四年间,从做拉坯、雕花学徒到个人成立“顾氏越窑”研究所,他把全部的精力和财力都投入到了青瓷研究制作之中。

创业路途上的艰辛可想而知。

然而,在他看来,最为重要的还是对传统越窑瓷器的参悟和还原。

不熟知、不搞懂老祖宗的东西,不知道来路,又怎么叫青瓷研究呢?为此在一段时间内,顾少波将自己的精力更多地放在了对家乡青瓷古窑址的探访,对碎瓷片的收集整理、研究上。

家乡说得上名的古窑址和散落荒野不为常人所知的一些古窑址,都留下了他的串串脚印。

自然,这些古窑址和碎瓷片属于哪个朝代甚至大概属于哪些年份,他可以一一道来且少有差池。

顾少波抓住了这些古窑址的特性,并且透过碎瓷片,对各个朝代和阶段的青瓷是如何从练泥、拉坯到上釉、烧制的工艺,有了清晰和透彻的了解。

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不免让顾少波信心满满。

然而制瓷之路并非坦途。

让顾少波记忆犹新的是,那次他将大量精美的半成品小心翼翼地放进窑里,就等着“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那美妙的一刻。

隋唐五代 越窑 秘色瓷

隋唐五代 越窑 秘色瓷

隋唐五代♦越窑♦秘色瓷越窑的简介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

隋唐五代越窑以浙江余姚上林湖一带为中心,分布于余姚、绍兴、上虞、宁波等地。

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

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

“越窑”一词,出现于唐代。

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如向中宵承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的诗句赞美越窑瓷器的釉色精美。

“茶圣”陆羽也在其论茶专著《茶经》中称:“碗,越州上,……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不然。

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

邢不如越,一也。

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

邢不如越,二也。

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

邢不如越,三也。

唐代越窑制瓷作坊仍集中在上虞、余姚、宁波等地。

随着瓷器质量的提高和需求量的增加,瓷场迅速扩展,胎质更加细腻,釉色更加清纯,并具有玉质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唐代的越窑还首次进入宫廷,开始成为“贡品”。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塔基地宫中曾经出土了13件唐代越窑青瓷。

唐懿宗所赐物品有:唐代秘色碗“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叠(碟)子共六枚。

”这13件碗、盘、碗是唐懿宗(公元860—873年)时期的产品,也是中国最早的官窑瓷器。

另一件青釉八棱瓶虽未见文字记载,但上林湖窑址中也有此类瓷片出土。

越窑青瓷在晚唐五代时被称为“秘色瓷”。

这从唐代几位诗人的诗作中可以看出在史籍中也有“秘色瓷器”的记载。

但“秘色”之说,在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秘色”一说,缺乏实物支撑。

在1987年,终于解开了这个谜。

1987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中出土了唐懿宗用来供奉释迦真身舍利的一批精美供器,同时出土了记录这些器物名称的石刻“物帐”。

据此物帐,专家们断定该地宫出土的16件青瓷就是传说中的所谓的“秘色”瓷,从而揭开了“秘色”瓷的谜底。

关于“秘色”瓷也有两说。

一说是广义的,越窑青瓷就是“秘色瓷”;一说是狭义的,越窑青瓷中的上好之品才能称之为“秘色瓷”。

狭义中的“秘色瓷”,曾是越窑中烧制的供御之物。

“秘色瓷”的前世今生

“秘色瓷”的前世今生

关注/F ocus 热点2019年,位于浙江杭州临安的吴越王钱镠墓遭盗掘。

2021年5月12日,杭州市公安局披露,被盗掘的175件文物全部被追回,其中包括秘色瓷、金玉腰带等珍贵文物。

秘色瓷,单从名字即觉神秘。

可究竟何谓秘色瓷?长期以来,学术界持有不同观点,收藏界也莫衷一是,由于没有实物出土,在社会上一度产生玄秘之感。

直到30多年前,借法门寺修葺之机,地宫中13件秘色瓷出土,上千年的谜团才终被解开。

何故名秘色“唐代时,大家都知道秘色瓷指的就是越窑青瓷,可到了宋代,文人就给弄乱了。

越往后传,大家就越搞不清,越搞不清,就越觉得神秘,以至于传得神乎其神。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静荣说,秘色瓷实际就是越窑烧造的釉色纯正、造型规整的青瓷。

对于什么是秘色瓷,坊间已争论上千年。

直到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瓷器“验明正身”后,大家才停止了争议。

和13件瓷器一同出土的《监送真身时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账)》碑记载:“瓷秘色椀(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碟)子共六枚。

”杨静荣说,唐代是越窑青瓷的高峰,之后五代到北宋初年,秘色瓷迎来它的“高光时刻”。

这个时期虽然时间不长,但瓷器烧造异常精美。

现有出土文物中,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这一时期的秘色瓷相当漂亮。

“我们从窑址采集的瓷片看,主要是青釉,釉色偏青,发黄闪光,瓷片上都有精细的暗刻纹,大部分为龙纹凤纹。

”杨静荣说,秘色瓷最高峰是在第五代吴越王钱俶时代。

这个时代,偏安一隅的吴越国向北宋中原王朝进贡物品,完成赋税,以换取地方自治。

根据记载,秘色瓷就是当时进贡的第一大宗。

作为贡品,这批秘色瓷必为上乘之作。

“越窑青瓷是中国陶瓷的发端,中国所有瓷器都是由越窑发展而来的。

”杨静荣说,著名的景德镇、耀州窑,都是由浙江人把陶瓷烧造技术带过去,进而发展起来的。

经考证,景德镇和耀州窑供奉的“窑神”也都是浙江人。

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烧造瓷器的窑址是在西周时的浙江德清。

到了两晋,全国多地都在烧制青瓷,但唯有浙江质量最好。

越窑青瓷 学徒-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越窑青瓷 学徒-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越窑青瓷学徒-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越窑青瓷作为中国古代陶瓷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艺术价值。

它是中国历史上陶瓷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代表了中国古代陶瓷制作工艺的巅峰之作。

越窑青瓷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为后世的陶瓷制作工艺和艺术造诣提供了宝贵的源泉和精神支撑。

在中国古代,瓷器由于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一直备受推崇。

而越窑青瓷则以其一流的品质和高超的制作工艺在陶瓷界享有盛誉。

其釉色独特,青翠欲滴,釉面平整细腻,与其它瓷器相比更加出彩。

越窑青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采用了独特的釉色配方和制作工艺,使得瓷器表面呈现出质朴、大气而又独特的青色。

这种青色给人一种宁静、怡然自得的感觉,追求精神境界的人们对其崇拜有加。

在制作工艺上,越窑青瓷也有其独到之处。

它采用了高温烧制的方法,使得瓷器的质地更加坚硬、致密,敲击发出清脆的声音。

同时,越窑青瓷还采用了细腻均匀的釉料覆盖,使得瓷器的表面平整光滑,给人以润泽之感。

制作越窑青瓷需要经历多个复杂的工序,需要熟练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

因此,越窑青瓷的制作工艺对传承和发展后世的陶瓷制作工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越窑青瓷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艺术价值上,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习制作越窑青瓷,需要徒弟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娴熟的技艺和不懈的努力精神。

通过徒弟制度的传承,越窑青瓷才能从一个时期传承到下一个时期,绵延不绝。

学徒们以跟随师傅学习为基础,通过实践、模仿和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为越窑青瓷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越窑青瓷作为中国古代陶瓷的珍贵遗产,其概念之独特、工艺之精湛以及文化之繁荣无疑令人惊叹。

同时,学徒制度对越窑青瓷传承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

通过学徒制度,越窑青瓷得以世代传承,保持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魅力,为后世陶瓷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旨在说明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框架。

历史里的容颜——越窑青瓷

历史里的容颜——越窑青瓷

越窑青瓷——历史里的容颜摘要: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

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

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烧)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

在古诗词中,越窑青瓷受到了极高的赞誉。

唐代的陆龟蒙就曾这样赞美越窑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青瓷的器型以日常用品为主流——罐、壶、碗、盂、盒、洗、水注、钵、砚、熏、炉、尊、灯、虎子、瓶、盏等是常见器形。

还有的青瓷器皿取动物形象作为造型的局部或整体瓷器装饰以光素为主,也有划花、刻花、堆贴和镂空的纹饰。

以划花为多。

常见的纹饰是花鸟、水草和人物等。

线条流畅简洁,纤细生动。

著名的青瓷有褐彩如意云纹镂孔熏炉、秘色釉、八棱瓶等。

关键词:母亲瓷造型优美装饰淡雅文化精粹正文:历程路漫漫发展阶段——六朝时期越窑青瓷自东汉创烧以后,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

绍兴、上虞、余姚、宁波、奉化、临海、萧山、余杭、湖州等市县都发现了瓷窑遗址。

六朝时期的越窑是我国最早形成窑场众多、分布地区很广、产品风格一致的瓷窑体系,而中心窑场仍然集中于上虞县。

六朝晚期(从南朝起)越窑的制瓷中心逐渐转移到余姚县的上林区(今属慈溪县)。

鼎盛阶段——唐宋时期唐代越窑制瓷作坊仍集中在上虞、余姚、宁波等地。

随着瓷器质量的提高和需求量的增加,瓷场迅速扩展,胎质更加细腻,釉色更加清纯,并具有玉质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唐代的越窑还首次进入宫廷,开始成为“贡品”。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塔基地宫中曾经出土了14件唐代越窑青瓷。

据同时出土的《监送真身……并新恩赐金银宝器衣物帐》记载,唐懿宗所赐物品有:“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叠(碟)子共六枚。

”这13件碗、盘、碗是唐懿宗(公元860873年)时期的产品,也是中国最早的官窑瓷器。

另一件青釉八棱瓶虽未见文字记载,但上林湖窑址中也有此类瓷片出土,可知唐代的上林湖地区曾经烧造过官窑贡品。

说“秘色”

说“秘色”

说“秘色”作者:谢西营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2年第07期南宋庄绰在《鸡肋编》中写到“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

山中尤多古枫木,……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

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国巧。

”此段文字为目前所见最早的对龙泉窑的记载,长期以来被学术界广泛引用。

但是由于有“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等话语,使得许多学者对之颇多怀疑,认为庄绰将龙泉窑与越窑记混。

因为文献中对于秘色的记载对象多为越窑,对于龙泉言秘色仅此一条文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窑秘色已被大量的考古发现所证实,而龙泉秘色的概念仍扑朔迷离。

作者考诸文献认为,“秘色”一词自出现以来,随着朝代的更替和文人的渲染,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具体到庄绰所言“龙泉秘色”之“秘色”,仅为青色之意,并没有其他神秘的色彩。

下文将试图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梳理,分三个阶段初步探讨一下“秘色”一词概念的发展与演变。

一、晚唐五代时期就目前的资料来看,“秘色”一词最早出现于晚唐诗人陆龟蒙的《秘色瓷器》一诗,因越窑而起。

诗中写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在此之前,陆羽(733—804年)《茶经》一书从品茶角度提到“越州”“越瓷”,而未见“秘色”一词。

至五代徐夤在《贡余秘色茶盏》中写到“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

”这两首诗为目前所知宋代以前描写“秘色”仅有的两篇文献。

两位诗人都是用比喻、夸张的方式对“秘色”进行描述,并未涉及到“秘色”的本义。

但是从“千峰翠色”“捩翠融青”等词语来看,将“秘色”定义为青色,应该是没有什么异议的。

“秘色”为青色之意也得到了考古发现的证实。

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封闭的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衣物账》碑上也有“瓷秘色”之语,从地宫出土的14件秘色瓷器来看,釉色有青黄、青绿、青灰之分,均为青瓷之属。

二、两宋时期宋代是“秘色”内涵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了解和见识历代越窑青瓷

了解和见识历代越窑青瓷

了解和见识历代越窑青瓷越窑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青瓷窑系,其釉色类玉、类冰,造型精美,器物众多。

越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东汉时,越窑烧造出成熟的青瓷,嗣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时期,隋、唐、五代的全盛期,至北宋中期渐趋衰落。

如今浙江省的绍兴、上虞、余姚一带,春秋时期是越国的政治、经济中心。

秦统一天下后属于会稽郡,隋、唐称越州,因此定名为“越窑”。

古越地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之一,早在距今二千年左右的东汉时期,勤劳勇敢的越地人,就利用那里丰富的瓷土、木材和水利资源,在1220~1270度的高温下烧出了瓷化程度良好、胎釉结合牢固,敲击时音响清脆的成熟瓷器。

越窑自东汉创烧青瓷以来,经过六朝、隋、唐至宋的一千多年从未间断,其间形成了两次高峰,一次是在西晋晚期至东晋早期,越窑青瓷在江南等地一枝独秀;另一次是在唐末五代的时候,当时越窑瓷场林立,诸暨、绍兴,镇海、鄞县、奉化、临海、黄岩等县相继建立了瓷窑,越窑青瓷从而正式形成独立系统、与邢窑白瓷在全国范围内最终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

即南方是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著称于世,北方则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驰名中外。

东汉越窑东汉是越窑青瓷的初创时期,青瓷的烧制成功是浙江地区原始瓷的工艺发展和技术积累的必然结果。

这一时期的青瓷产品在成型、烧制工艺上与原始瓷一脉相承,处处彰显着古拙与朴实。

三国越窑三国时期的越窑产品,胎质坚致细密,胎骨多为淡灰色,釉层均匀,釉汁洁净,早期纹饰简朴,纹样有水波纹、弦纹、叶脉纹。

晚期装饰趋向繁复,出现斜方格纹,还出现了堆塑方法,器物可分为日用品和明器。

西晋越窑西晋越窑瓷业剧增,瓷业渐趋繁荣,这时所制青瓷胎体较厚重,胎色较深而呈灰或深灰色,釉层厚润均匀,釉色以青灰为主,装饰精致繁复,用刻划、堆塑等装饰手法,后期出现褐色加彩的装饰手法。

器物仍以日用品和随葬用品为主,熏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产品。

东晋越窑东晋中期以后,越窑青瓷多为日常用具,如烛台、灯、盆、钵、盘碗、壶、砚等,造型趋向简朴,装饰简练,纹样以弦纹为主。

两宋时期:越窑瓷器特征与鉴定

两宋时期:越窑瓷器特征与鉴定

两宋时期:越窑瓷器特征与鉴定青瓷除五大名窑中的“汝官哥钧”外,最重要的就是浙江余姚的越窑、浙江龙泉的龙泉窑和陕西的耀州窑。

从历史上看,越窑为先,本文就谈谈越窑瓷器的特征与鉴定。

青瓷是最古老的瓷种,早在商周时期的越地(浙江)就有烧造青釉半瓷化的原始青瓷。

早期青瓷一直由浙江余姚、上虞以及婺州等地越窑青瓷为主导。

五代越窑秘色青瓷龙纹碗,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越窑,以余姚上林湖区为中心,在经历两晋时期的第一次大发展后,越窑的影响几乎覆盖浙江全省甚至波及周边地区。

杨万里先生说过:“因为有了越窑,有了龙泉窑,才有南宋官窑”。

《茶经》在谈论茶具时有云:“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可见越窑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的地位。

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发现瓷质匣钵与秘色瓷窑址越窑产区主要集中于浙江余姚、上虞一带,唐时隶属于越州而得名。

主要以烧造青釉瓷器为主,早期少量烧有黑釉瓷。

如著名的德清黑瓷。

器型越窑的器型品种十分丰富,有各种日用瓷、陈设瓷、祭祀瓷和殉葬用的冥器。

釉色早期越窑釉色为淡青(蛋清)色和灰青,主要为唐代以前。

唐代多黄釉,后逐渐减少,晚唐时出现了“秘色”。

北宋多青釉,少量釉色略微偏青灰色也有部分为青黄色。

越瓷釉水清亮,釉层透明,光泽度好。

宋越窑青瓷覆莲纹尊纹饰早期越窑不太注重花纹装饰,多雕、镂空和堆塑为主,少量采用简单的纹饰做局部装饰,如西晋时期的动物造型器、罐、盂类和一些殉葬用冥器,大量作堆塑设计。

唐代多采用素面,加刻瓜楞的手法表现器物的线条美,同时部分器物局部也使用花纹装饰,少量陈设器在釉下加绘褐彩,如“连座兽足香熏”。

五代逐渐使用刻花、划花、雕花、印花等技法做大面积花纹装饰,如五代时期的“蟠龙罂”龙纹占据罐体全身,采用雕、刻、划等多种装饰技法相结合。

北宋越窑龙纹标本北宋越窑云鹤瘟标本胎质越窑胎体多数偏厚重,质地坚致,胎色多为青灰色和灰白色。

早期由于炼泥工艺还不成熟,胎泥中含有沙砾,烧成后凸于器表,造成不光洁,有气孔和分层现象。

浅谈秘色瓷

浅谈秘色瓷

30艺术论丛浅谈秘色瓷刘法星处州古窑瓷艺术研究所摘要:沉醉在陶瓷的世界里,怀揣对陶瓷的热爱和满腔的热情,以及多年来对泥料和釉料的配制以及烧制技术的熟练掌握,追随着前辈们的技艺,融入龙泉青瓷、黑陶、越窑的现代艺术创新与烧制技艺于一体,创作的作品师法古代陶瓷的创作精神与审美志趣,在年复一年的艺术探索中不断地妙悟生活和心灵带来的双重启迪。

特有的艺术特色与感情构思溶于一体,于方寸之间尽砚世间大美,呈献一份事与物,人与情的盛宴。

关键词:浅谈;秘色瓷在很久很久以前,唐诗中就写到了秘色瓷。

唐代诗人陆龟蒙作有《秘色越器》,广为人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除此以外,在《吴越备史》、《十国春秋》、《宋史》中都有关于秘色瓷器的记载。

显然,在唐宋时期,人们对于秘色瓷是有概念的。

但是宋代以后,秘色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等到后来人再看到唐宋文献的时候,大家已经不知道里面记的秘色瓷是啥了……就这样,秘色瓷就成了一个谜,再没有人确切的知道秘色瓷究竟是什么样的瓷器。

关于秘色瓷之谜,居然就这样一直持续到了现代。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遗址展开考古发掘。

伴随地宫中器物一件件面世,人们发现了一块碑,叫做《监送真身时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碑(碑名如此之长,别急,注意看最后一个字)。

顾名思义,这是一部帐,而这正是记录地宫中埋藏物品的账目,这个帐中记下了秘色瓷。

.《越窑秘色国母杯》法门寺的考古发掘,让身份成谜的秘色瓷在几百年后遇到了转机。

现代人终于得知什么样的瓷器被称为秘色瓷,而秘色瓷与普通的越窑瓷器又有所不同。

法门寺的考古发掘,为秘色瓷器的判断建立了标准,也暗示着秘色瓷与帝王的特殊关系。

随后,我们发现在吴越国钱氏家族墓地、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北宋周王赵祐墓、辽圣宗贵妃墓等等一系列墓葬中,都出土了有可能是秘色瓷的器物。

就这样,大批的秘色瓷“复活”了。

陵寝墓葬中的发现明确表达着秘色瓷的特殊地位,结合文献记载,可知秘色瓷确实是进贡给皇帝使用的瓷器。

越窑青瓷特点[越窑青瓷纹样的艺术特点]

越窑青瓷特点[越窑青瓷纹样的艺术特点]

越窑青瓷特点[越窑青瓷纹样的艺术特点]“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唐代诗人陆龟蒙描述越窑的传世佳句。

“茶圣”陆羽经过多年考察,更将越窑制品列于各大名窑之首。

精美绝伦的越窑青瓷,类如冰,质如玉,上贡朝廷,下售民间,远销海外。

越窑是我国烧瓷历史最早的瓷窑之一,最著名的青瓷窑系。

窑址在慈溪、余姚、上虞、绍兴一带,这里唐代属越州管辖,故称为越州窑,简称越窑。

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就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

在东汉到北宋的一千多年烧造历史里,越窑经历了创烧、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发展过程。

自中唐至北宋早期的两个世纪是越窑的鼎盛时期,其生产规模、工艺水平、产品质量在各大名窑中均居领先地位。

同时,越窑青瓷还远销亚洲、非洲的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

浙江慈溪是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上林湖及其周围的古银锭湖、杜湖、白杨湖地区,都是烧造青瓷规模巨大的窑场,堪称唐宋瓷都,所烧造的秘色瓷备受推仰,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越窑青瓷纹样的装饰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是刻与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线条富有变化,具有层次感;其二是从刻划线条的交错现象来看,是先划后刻,即先在坯体上划出纹样,然后再紧挨纹样的轮廓外侧刻出一道粗线条;其三是花纹布满整个碗、盘、盆的内壁,例如往往在内底刻划盛开的荷花,周壁刻划荷叶;其四是在碗、盘、盆的口沿上刻四曲,成四等份,曲较浅,曲下外壁划粗棱线。

在装饰纹样题材中,以植物花纹最多见,动物纹亦大量出现,人物故事比较少见。

植物类的花纹有缠枝花、二缠枝菊花、四荷花、缠枝荷花、缠枝团花、波浪纹等;动物纹有对鸣鹦鹉纹、鹦鹉衔枝纹、云鹤纹、双凤纹、龟伏荷叶纹、鸳鸯戏荷纹、龙纹、双蝶纹、飞雁纹;人物故事类的有人物宴乐图等。

刻划花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花纹有莲瓣纹、开光牡丹花、龙纹、摩羯纹、波涛纹等。

越窑青瓷纹样蕴涵着浙东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千余年历史演变中,先民们所积淀的理想、愿望、民俗心理、审美情趣和艺术传统融合在一起,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演绎着简约、科学、现实、美善相乐的精神特点。

略谈越窑青瓷艺术

略谈越窑青瓷艺术
I蠹 n the celadon a rts of Yue Kiln
■ 江国新 徐建建 (景德镇雕 塑瓷厂 景德镇市 333000)
l、越 窑 瓷 器 概 况 越 窑 是 我 国 浙 江 东 部 地 区 瓷 窑 的统 称 , 也 是 我 国 烧 瓷 历 史 最 早 的 瓷 窑 之 一 , 是 最 著 名 的 青 瓷 窑 系 。 越 窑 窑 址 主 要 在 慈 溪 、 余 姚 、 上 虞 、 绍 兴 一 带 。 在 唐 代这 些地 方归越 州 管辖 ,故称 越州 窑且 简称 越窑 。 中 国最 早 的 瓷 器 是 东 汉 时 在 越 窑 的 龙 窑 里 烧 制 成 功 的 , 越 窑 从 东 汉 到 南 宋 初 有 一 千 多 年 的 历 史 , 经 历 了 创 烧 、 发 展 、 鼎 盛 和 衰 落 的 发 展 过 程 , 因 此 东 汉 至 南 宋 的 浙 东 青 瓷 统 称 为 越 窑 青 瓷 系 。 中 唐 至 北 宋 早 期 是 越 窑 的 鼎 盛 时 期 , 其 生 产 规 模 、 工 艺 水 平 、 产 品 质 量 在 各 大 名 窑 系 中 居 领 先 地 位 , 且 在 国 内 外 享 有 盛 誉 。 越 窑 青 瓷 的 中 心 产 地 是 浙 江 慈 溪 、 上 虞 , 这 里 也 是 中 国 海 上 陶 瓷 之 路 的 最 早 起 点 , 在 中 国 陶 瓷 史 上 具 有 极 高 的 地 位 。 2、历 代 越 窑 青 瓷 生 产 及 工 艺 技 术 流 程 越窑青瓷 向人们展现 了独特 的生产生活风貌和 审美 价 值 取 向 。 一 炉 窑 火 , 铸 造 的 既 是 日 常 生 活 家 什 器 皿 , 更 是 璀 璨 的 文 化 。 千 年 之 后 , 那 一 件 件 或 一 片 片文 明 的遗 存 ,依然 令我 们 为之倾 倒 。越 窑 从东汉 到 南 宋 初 的 一 千 多 年 历 史 , 经 历 了 创 烧 、 发 展 、 鼎 盛 和 衰 落 的 发 展 过 程 , 在 这 一 千 多 年 的 历 史 过 程 中 , 越 窑青 瓷是 一个不 断完 善 、不 断发展 和提 高 的过程 ,一 定 历 史 时 期 的 越 窑 青 瓷 工 艺 都 是 对 前 一 时 期 的 继 承 与 发

秘色瓷

秘色瓷

秘色瓷秘色瓷在法门寺地宫未开启之前的今人眼里,一直是个谜。

人们只是从记载中知道它是皇家专用之物,由“越窑”特别烧制,从配方、制坯、上釉到烧造整个工艺都是秘不外传的,其色彩只能从唐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描写中去想象。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瓷碗、瓷盘、瓷碟,从“地宫宝物帐碑文”中得知,原来它们就是“秘色瓷”!这些秘色瓷色泽绿黄,晶莹润泽,尤其是其中两个银棱秘色瓷碗,高7厘米,口径23.7厘米,碗口为五瓣葵花形,斜壁,平底,内土黄色釉,外黑色漆皮,贴金双鸟和银白团花五朵,非常精美。

这才让今人一睹秘色瓷的风采。

地宫中发现的13件宫廷专用瓷——秘色瓷,是世界上发现有碑文记载证实的最早、最精美的宫廷瓷器。

这些秘色瓷器的发现在我国陶瓷史考古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为鉴定秘色瓷的时代和特点提供了标准器。

历史通常所说的越窑泛指东汉至宋一脉相承的青瓷体系,窑址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上虞、余姚、绍兴、宁波等地,这里原系古越族人居信地,东周时为越国政治中心,唐时称越州,越窑因此得名。

唐代中朝,余姚县上林湖窑产品因质地超众被朝廷录为贡瓷,并置官监烧。

此后,品质愈发日莹的越窑备受文人雅土推崇,有“类玉”、“类冰”及“千峰翠色”的赞誉。

晚唐起,越瓷中的贡品又得了一个千古绝唱的“秘色瓷”称谓。

越窑品种十分丰富,有碗、壶、瓶、罐、盒、罂和雕塑等。

同类器皿又有多种制式。

以碗为例,分圆口、花口。

圆口碗以斜壁呈45度的浅身敞口多见,据考证,当时主要用于喝茶,所以也叫茶盏。

花口碗则有四瓣、六瓣等。

上博展厅的晚唐越窑海棠式大碗就是花口碗中的佼佼者,因为器大规整,釉色青黄和造型酷似四瓣海棠花而显名贵。

壶又是一种特色器,形状分盘口、直口、喇叭口,壶身有圆腹、瓜楞形腹、椭圆形腹等。

唐代执壶最明显的特点是短直流、小曲柄、体态饱满。

晚唐至五代,流与柄相对加长放大,腹体喜作成瓜果形。

宋时则形体轻盈秀长,尤其流和柄,几乎高于壶口。

细辨这一时期的碗、壶、水盂等造型变化,可发现一些小规律:花口或瓜楞体呈四瓣通常为唐,五瓣系唐末五代,六瓣属宋;直、短流的壶为唐,曲流或长曲流为五代或宋;平底足器物的年代相对较早,玉璧形底足多数属唐中晚期之物,唐末五代出现了玉环形浅圈足,宋代圈足相对见高见窄。

浅谈秘色瓷

浅谈秘色瓷

浅谈秘色瓷作者:刘法星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04期摘要:沉醉在陶瓷的世界里,怀揣对陶瓷的热爱和满腔的热情,以及多年来对泥料和釉料的配制以及烧制技术的熟练掌握,追随着前辈们的技艺,融入龙泉青瓷、黑陶、越窑的现代艺术创新与烧制技艺于一体,创作的作品师法古代陶瓷的创作精神与审美志趣,在年复一年的艺术探索中不断地妙悟生活和心灵带来的双重启迪。

特有的艺术特色与感情构思溶于一体,于方寸之间尽砚世间大美,呈献一份事与物,人与情的盛宴。

关键词:浅谈;秘色瓷在很久很久以前,唐诗中就写到了秘色瓷。

唐代诗人陆龟蒙作有《秘色越器》,广为人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除此以外,在《吴越备史》、《十国春秋》、《宋史》中都有关于秘色瓷器的记载。

显然,在唐宋时期,人们对于秘色瓷是有概念的。

但是宋代以后,秘色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等到后来人再看到唐宋文献的时候,大家已经不知道里面记的秘色瓷是啥了……就这样,秘色瓷就成了一个谜,再没有人确切的知道秘色瓷究竟是什么样的瓷器。

关于秘色瓷之谜,居然就这样一直持续到了现代。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遗址展开考古发掘。

伴随地宫中器物一件件面世,人们发现了一块碑,叫做《监送真身时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碑(碑名如此之长,别急,注意看最后一个字)。

顾名思义,这是一部帐,而这正是记录地宫中埋藏物品的账目,这个帐中记下了秘色瓷。

法门寺的考古发掘,让身份成谜的秘色瓷在几百年后遇到了转机。

现代人终于得知什么样的瓷器被称为秘色瓷,而秘色瓷与普通的越窑瓷器又有所不同。

法门寺的考古发掘,为秘色瓷器的判断建立了标准,也暗示着秘色瓷与帝王的特殊关系。

随后,我们发现在吴越国钱氏家族墓地、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北宋周王赵祐墓、辽圣宗贵妃墓等等一系列墓葬中,都出土了有可能是秘色瓷的器物。

就这样,大批的秘色瓷“复活”了。

陵寝墓葬中的发现明确表达着秘色瓷的特殊地位,结合文献记载,可知秘色瓷确实是进贡给皇帝使用的瓷器。

唐代越窑青瓷的美学特点及国内外文化的影响

唐代越窑青瓷的美学特点及国内外文化的影响
唐代曰越窑曰青瓷曰美学特点曰影响
1 唐代越窑青瓷的历史背景
2 唐代越窑美学特点
唐代以前我国就有了青瓷的制造历史袁1952 年釉陶 就被发现于郑州二里岗的商代早期文化遗址内袁另在安阳 的商代晚期遗址内也有所发现遥 有人认为这些是在当地烧 造的袁 并且因它们中间有的已具备了瓷器的某些它特征袁 而名之为野原始青瓷冶遥 而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越窑泛指东 汉至宋一脉相承的青瓷体系袁其窑址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上 虞尧余姚尧绍兴尧宁波等地袁这里原是占越族人居住地袁东周 时为越国政治中心袁唐时称越州袁越窑因此得名遥
唐代越窑青瓷发展史上还有一个让人梦寐萦绕并名 传久远的野秘色瓷冶遥 何谓野秘色冶袁史说纷纭遥 宋人叶寘的 叶坦斋笔衡曳就有野末俗尚靡袁不贵金玉袁而贵铜瓷袁逐有秘 色窑器遥 世言耶钱氏有国日袁越州烧进者袁不得臣庶用袁故云 秘色爷冶遥 可知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场袁命令这 些瓷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袁秘不示人袁庶民不得使用曰且釉 药配方尧制作工艺保密袁故名野秘色瓷冶遥 而陆龟蒙诗有云院 野九秋风露越窑开袁夺得千峰翠色来遥 好向中宵盛沆瀣袁共 嵇中散斗遗杯遥 冶可知野秘色瓷冶唐世已有袁非始于钱氏遥
典型的越窑青瓷不仅釉面莹润悦目袁 而且造型也相 当典雅优美袁式样繁多遥 唐代陶瓷造型总体风格是浑圆饱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66 FOSHAN CERAMICS Vol.25 No.1 渊Serial No.222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满袁不论硕大无朋之器还是小巧玲珑之物都不例外袁这恐 怕和唐朝崇尚丰腴的时代风尚有关遥 其造型主要有以下 两个特点院一是手法多样袁唐代瓷器造型多以自然界中的 生物做范本袁除模仿自然界的植物外袁也以动物形象作为 范本曰二是外来文化影响袁唐代陶瓷造型高度发展的另一 个重要因素袁是从外来文化中汲取其造型工艺的特点袁使 造型更加新颖独特袁如大量出现的凤头壶袁造型与波斯常 见的人物纹鸟口银质水注非常相似遥

历代陶瓷器介绍

历代陶瓷器介绍

历代陶瓷器介绍历代陶瓷器介绍汉代陶瓷两汉前后延续了近五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个重要时期;正是在两汉期间中国完成了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同时也完成了奴⾪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最终过渡。

从中国陶瓷发展史来说,两汉时期正值原始青瓷向成熟青瓷过渡的时期,⾄两晋时,原始瓷已基本遭淘汰⽽完成了历史性的转变。

西周⾄汉早期制瓷业并⽆飞跃发展,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王公贵族风⾏使⽤精细的⾦银器或青铜制品,⽽⼀般劳苦⼤众则多⽤⽵⽊器或陶器。

到了汉代瓷业有很⼤的发展,当时东南⼀带窑场密布,陶车拉胚成型替代了泥条盘筑法,使瓷胚制做更加精细。

釉料也有了⼤的改进,釉层明显加厚,光泽强,玻化好,胎釉结合紧密。

经对浙江出⼟汉代瓷器标本的科学测试分析表明,当时瓷器胎体致密,透光性强,已呈完全烧结状态,显⽓孔及吸⽔率较原始瓷明显下降,抗弯曲强度已达710千克每平⽅厘⽶,接近或相当于现代瓷器的标准。

现藏于浙江省上虞县⽂管所的⼀件东汉越窑青釉四系罐,直⼝、短颈、溜肩、⿎腹、平底,胎质灰⽩细腻,釉⾊青绿泽润,胎釉结合致密,已完全看不到任何原始青瓷的特征了。

唐朝陶瓷⽬录唐朝陶瓷-瓷窑系统唐朝陶瓷-越窑唐朝陶瓷-邢窑唐朝陶瓷-唐三彩唐朝陶瓷-实物赏析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跨⼊真正的瓷器时代。

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坚硬或半透明,⽽最⼤的关键在於⽕烧温度。

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烧温度能达到摄⽒⼀千度以上,所以说唐代是真正进⼊瓷器的时代。

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唐朝陶瓷-瓷窑系统同科学技术、⽂化艺术的繁荣昌盛相⼀致,唐代瓷器的制作与使⽤更为普及,瓷器的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其精细程度远远超越前代,在发展中形成了“南青北⽩”的两⼤瓷窑系统。

南⽅地区主要烧制青瓷,以浙江越窑为代表,北⽅地区主要烧制⽩瓷,以河北邢窑为代表。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来”这脍炙⼈⼝的诗句中所指的“越窑”就是指浙江余姚上林湖周边地区的唐代瓷窑,⽽诗句中的“千峰翠⾊”则是指上述瓷窑中烧制出来的青瓷釉⾊。

秘色瓷的艺术特点

秘色瓷的艺术特点

"秘色瓷"是我国唐宋时期浙江上林湖地区越窑烧制的一种青瓷。

越窑青瓷创烧于东汉时期,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300多年的发展,越窑青瓷成为我国最先形成的窑场众多、分布地区广阔、产品风格相近的瓷窑体系。

制瓷工艺基本摆脱了东汉晚期承袭陶器和原始瓷器工艺的传统,形成了自已的特色。

由于烧制技术的日趋成熟,故瓷器大多呈现出青润的光泽,称为"漂瓷"。

唐朝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鼎盛期,越窑青瓷被列为七大名窑之首,其釉色细腻纯净,均匀润泽,深受社会各阶层的青睐,还率先进入宫廷,成为皇家喜爱的器皿。

"秘色瓷"一词最早见于唐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诗人用青翠欲滳的千峰秀色,贴切地描述越窑青瓷的釉色,令古陶瓷专家和收藏爱好者叫绝。

五代人徐夤的《贡余秘色茶盏》更是极尽遣词造句之能事,用一连串的比喻把越窑青瓷的釉色描绘得犹如美女簪花:"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宋人赵德麟有"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的记载。

前蜀王王衍的赞美:"金棱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则对金棱秘色瓷碗作了生动描述。

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

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

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

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

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古人记载颇多,但后人却从未见过实物,究竟什么是秘色瓷,长期以来一直成为陶瓷界悬而未决之迷,自唐以降,宋、元、明、清历代文人对它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主要观点有两种:一、庶民不得用,故称"秘色"。

中国陶瓷赏析

中国陶瓷赏析

中国陶瓷赏析陶色瓷感,土火燃情陶瓷是神奇的,它的原料是泥土,经过火的洗礼,竟成为釉光璀璨,文彩斑斓,晶莹剔透,美轮美奂的器物;陶瓷本是泥和火的结合,泥,水,火的完美结合孕育了一种新的物质,创造出温润,洁净,雅致的陶瓷掌握火的使用方法—使用泥—发明陶器陶瓷使用粘土(陶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和火的结晶陶有:彩陶、白陶、灰陶、黑陶彩陶存在于新石器时代陶瓷的区别:商代——原始瓷器东汉——成熟瓷器隋唐——南青北白宋代——汝、官、哥、钧、定元代——青花瓷、釉里红明清——精彩纷呈的彩色瓷越窑青瓷被称之为“母亲瓷”浙江余姚上林湖越窑遗址,曾是越窑青瓷主要产区之一晚唐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被称作“秘色瓷”,釉面青碧,晶莹,润泽,如宁静的湖水一般紫艳宁青—宋之极致宋瓷有民窑、官窑之分宋瓷窑厂首推五大名窑,即汝、官、哥、钧、定宋代是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汝窑——雨过天晴云破处汝窑瓷胎薄釉厚,特色为土质细腻、胎质坚硬、呈现香灰色、釉色润泽如潮水反衬出的蓝空,釉层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给人玉石之感,釉面有很多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樽、盘等为主,他不同如钧窑的妖艳和张扬官窑——追求青铜器的造型和玉器的光辉官窑主要烧制青瓷,釉色以月白、精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窑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发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哥窑——巧妙利用短裂纹哥窑制品釉色以青为主,也有淡紫色;器型端庄大度,气宇轩昂,釉水肥腻滋润,如脂似玉钧窑——飞碧流火色欲滴,夕阳紫翠忽成岗钧窑属于北方青瓷系统,工艺是在青釉上施以铜红釉料,于摄氏1300度的高温中强还原烧成,用窑变的颜色构成幻觉美妙的图案,是钧窑最大的成功之处。

钧窑两次烧成,色彩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相交融会定窑——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黒定”“紫定”。

考古学纠史的例子

考古学纠史的例子

考古学纠史的例子
1.曾侯乙编钟,它的出土说明,早在战国时期中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同时填补了中国早期封建时期的音乐史空白记录,对于研究中国奴隶社会、早期封建社会以及东周王朝音乐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彻底改写我国音乐历史,据弃了所谓“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的说法。

2.法门寺地宫窖藏的发现,首先解决了历史上千古之谜“秘色瓷”。

秘色瓷自唐代有文献记载以来,什么是秘色?秘密的颜色到底是什么?一直存疑,众说纷纭。

以至于还有专家认为会不会是“蜜色”,蜂蜜的颜色呢?最终,法门寺唐代地宫大量珍藏的发现上来首先解答了这个问题,为我们揭秘。

发掘出的13件越窑青瓷器,在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帐上,这批瓷器的确记载为“瓷秘色”,从而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秘色瓷”。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