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预案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了提高我国地质灾害应急救援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灾害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等。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应急救援工作。
二、组织指挥体系2.1 应急指挥部成立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2.2 分级响应根据灾害级别,实施分级响应。
一级响应:发生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二级响应:发生中型地质灾害;三级响应:发生小型地质灾害。
2.3 应急队伍组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包括专业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等,负责现场救援、伤员救治、物资保障等工作。
三、应急响应3.1 报告制度发生地质灾害后,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同时报告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
3.2 应急响应根据灾害级别,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应急救援工作。
3.3 救援行动3.3.1 现场救援:组织专业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等,开展现场救援行动,包括人员搜救、伤员救治、转移安置等。
3.3.2 物资保障:调集救援物资,保障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
3.3.3 信息发布:及时发布灾害信息和救援进展情况,稳定受影响群众情绪。
四、善后处理4.1 灾害评估对灾害损失进行评估,为灾后重建提供依据。
4.2 灾后重建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灾后重建计划,组织实施灾后重建工作。
4.3 事故调查对灾害原因进行调查,查明责任,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五、保障措施5.1 人员保障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人员业务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
5.2 资金保障设立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专项资金,确保应急救援工作顺利开展。
5.3 物资保障储备应急救援物资,确保应急救援工作需要。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一、引言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自然地质过程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威胁的一系列灾害事件。
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破坏力常常导致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应对国家突发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制定了应急预案,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并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灾害类型与风险评估1. 地震地震是最常见且最具威胁性的地质灾害之一。
国家应急管理部门应对地震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建立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同时指导地方政府开展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和演练。
2. 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山体滑坡或陡坡中的大量泥沙混合物流动而形成的。
国家应急管理部门负责评估泥石流风险,并与相关部门合作,制定适当的预警和防范措施。
3.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下空洞或岩石溶解导致地表下陷的现象。
国家地质灾害预防管理部门应对地面塌陷风险进行评估,并指导各地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应急预案。
……三、组织架构1. 国家应急管理部门国家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修订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统筹协调全国范围内的防灾救灾工作,并指导和检查地方政府的应急预案实施。
2. 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是负责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实施的具体实施主体,包括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中心,编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演练计划,同时组织各相关部门协同行动。
3. 相关部门和机构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涉及多个领域,需要各相关部门和机构共同合作。
包括但不限于地质灾害防治、气象局、环境保护局、交通运输部门、农业部门等。
各部门应根据预案要求,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并积极参与应急演练和联合行动。
……四、应急措施与预警机制1. 灾害监测与预警根据各类地质灾害的特点,建立相应的监测系统和预警机制,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准确性。
应急预案中应包括各类灾害的预警标准和预警级别,以便在灾害来临前能够做出迅速反应。
2. 疏散与避险一旦地质灾害发生,应按照预案规定,迅速组织人员疏散和避险,确保民众的生命安全。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范文(精选5篇)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范文(精选5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有时会发生突发事件,为了避免造成重大损失和危害,就有必要提前进行细致的应急预案准备工作。
你知道什么样的应急预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1一、总则(一)编制目的为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394号令)、《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市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xx县2008年地质灾害防御预案》。
(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全县范围内所有突发地质灾害,尤其是场镇、各中小学校、重要工程设施、主要交通干线、居民集中地等重点区域和部位,处置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
(四)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的原则。
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群测群防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2、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
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
3、分级管理,属地为主的原则。
建立健全按灾害级别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地方XX为主的管理体制。
二、组织体系和职责任务(一)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全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二)县XX调整充实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负责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和抢险工作的指挥和部署。
县指挥部的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有关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指示精神,确定应急防治与救灾工作方案,组织、领导、指挥、协调全县范围内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抢险救灾工作;部署和组织各部门紧急救援;协调武警、消防中队参与地方抢险救灾;处理其它有关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的重要工作。
突发地质灾害专项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为有效应对突发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和处置工作。
三、应急组织体系1. 国家级应急指挥部:负责全国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指挥、协调和监督工作。
2. 地方级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指挥、协调和监督工作。
3. 专业救援队伍:负责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救援、处置和恢复工作。
四、应急响应程序1. 预警阶段(1)监测预警部门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各级应急指挥部根据预警信息,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2. 应急响应阶段(1)各级应急指挥部根据灾害情况,迅速组织救援队伍、物资和设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2)受影响地区政府组织转移受威胁群众,确保人员安全。
(3)专业救援队伍开展地质灾害处置和恢复工作。
3. 应急恢复阶段(1)受影响地区政府组织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2)专业救援队伍完成地质灾害处置和恢复工作。
五、应急保障措施1. 物资保障:各级政府要储备足够的应急救援物资,确保应急救援工作顺利开展。
2. 人员保障:各级政府要组织专业救援队伍,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3. 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确保应急救援工作顺利开展。
4. 通信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强通信保障,确保应急救援信息畅通。
六、应急响应级别根据突发地质灾害的严重程度,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级别:1. 一级响应:特大型地质灾害。
2. 二级响应:大型地质灾害。
3. 三级响应:中型地质灾害。
4. 四级响应:小型地质灾害。
七、预案管理与更新1. 本预案由各级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实施。
2.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
如遇重大调整,应及时修订。
3. 各级政府要根据本预案,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2024版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和时效性要求
建立预警信息发布制度,明确发 布渠道和时效性要求,确保预警 信息及时准确传达给受威胁群众。
利用多种传播手段发布预警信息, 如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社交
媒体等,确保信息覆盖面广。
加强预警信息解读和宣传,提高 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
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以属 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 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 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 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 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 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突发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防和应 急处置等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 科技应对能力。加强宣传和培训 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 和应对各类突发地质灾害的综合 素质。
03
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特点,制 定差异化的评估标准,确保评估 结果具有可比性和针对性。ຫໍສະໝຸດ 应急处置效果评价及经验教训总结
1
对应急处置过程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处置措施的 有效性、及时性和合理性,评价处置效果。
2
总结应急处置中的经验教训,包括组织协调、资 源调配、信息发布等方面的不足和问题,为今后 类似事件的处置提供参考。
03
应急组织体系与职责分工
应急指挥部设置及人员组成
国家级应急指挥部
设立在国土资源部,由部长任总指挥,相关副部长任副总 指挥,成员包括各省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
省级应急指挥部
设立在各省级政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主要负 责人任总指挥,相关副职任副总指挥,成员包括各地级市 (自治州)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一、概述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是为了应对突发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灾害损失,提高应急救援能力而制定的。
本预案适用于我国范围内的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和救援工作。
二、组织机构1.应急指挥部:由政府相关部门、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救援队伍等组成,负责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的统一指挥、协调和调度。
2.专家组:由地质、地震、气象、水利、环境等方面的专家组成,负责为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建议。
3.救援队伍:包括专业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军队、武警、消防等,负责实施地质灾害现场的救援工作。
三、预警与监测1.预警系统: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包括监测、预报、预警三个环节,对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2.监测网络:建立全国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对重点区域进行定期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
3.信息共享:建立地质灾害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政府、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救援队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
四、应急响应1.启动条件:当地质灾害预警等级达到一定级别时,启动应急预案。
2.应急响应流程: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影响范围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流程,明确各部门、各救援队伍的职责和任务。
3.现场救援:组织救援队伍迅速赶赴灾害现场,开展救援工作,包括人员搜救、医疗救护、物资供应等。
4.疏散转移:根据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和影响范围,组织受威胁区域的居民进行疏散转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五、后期处置1.善后处理:对受灾群众进行安置,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心理援助,恢复灾区正常生活秩序。
2.调查评估: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影响范围、损失情况等进行调查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3.恢复重建:根据地质灾害调查评估结果,制定恢复重建计划,有序开展灾区重建工作。
六、宣传培训1.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最新版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doc9)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颁布单位:国务院1总则1.1编制目的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处置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
1.4工作原则预防为主,以人为本。
建立健全群测群防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
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
分级管理,属地为主。
建立健全按灾害级别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地方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
2组织体系和职责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出现超出事XX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需要由国务院负责处置的特大型地质灾害时,根据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议,国务院可以成立临时性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总指挥部,负责特大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指挥和部署。
XX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参照国务院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总指挥部的组成和职责,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成立相应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
发生地质灾害或者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时,XXXX县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的需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
3预防和预警机制3.1预防预报预警信息3.1.1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快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专业监测网络,形成覆盖全国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国务院国土资源、水利、气象、地震部门要密切合作,逐步建成与全国防汛监测网络、气象监测网络、地震监测网络互联,连接国务院有关部XX省(XX 市XX市(地、州)、XX市)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及时传送地质灾害险情灾情、汛情和气象信息。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总则•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警和预防机制•应急响应•后期处置•保障措施•预案管理01总则确保突发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序、高效地开展抢险救援,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依据目的和依据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发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包括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不适用范围本预案不适用于人为因素导致或虽由自然因素导致但已经转化为人为灾难的事件。
适用范围工作原则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加强隐患排查和治理,变被动抢险为主动防范。
预防为主分级负责科学抢险资源整合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实行分级负责、分层响应,建立健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和联动机制。
加强地质灾害抢险救援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确保突发地质灾害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02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应急组织体系国务院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国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指导协调本行业、本领域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
军队和武警部队根据需要,负责协调部队、预备役部队和民兵组织参与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灾工作。
国务院成立地质灾害应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国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
国务院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组织协调全国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
国务院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国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组织协调指导重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救援工作。
各有关部门负责本行业、本领域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指导和协调地方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救援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各级应急管理机构职责。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组织协调指导本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救援工作。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受灾地区进行科学评估,制定恢复重建计 划,争取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
补偿救助
依法对受灾群众进行补偿,包括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方面的救 助,切实保障受灾群众的合法权益。
社会救助
1 2
倡导社会捐赠
通过媒体宣传、公益组织等途径,倡导社会各界 积极捐赠款物,支持受灾地区的救助和重建工作 。
志愿服务
组织志愿者为受灾地区提供专业服务,如心理疏 导、灾后防疫等,帮助受灾群众度过难关。
3
监督与公示
加强对社会救助款物使用情况的监督,确保捐赠 资金用于救灾和重建工作,并及时向社会公示使 用情况。
总结评估
灾害原因分析
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为防止类似 灾害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应急避险措施
针对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提前制定应急避险措 施,确保灾区群众生命安全。
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生产设施修复
组织专业力量对受损的生产设施进行修复,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秩 序。
生活保障服务
加强灾区生活保障服务,确保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 处。
心理援助服务
开展心理援助服务,帮助灾区群众缓解心理压力,重拾生活信心。
信息报告和通报制度
信息报告
建立健全的地பைடு நூலகம்灾害信息报告网络,确保灾害发生后的实时 监测数据、灾情信息和救援进展等情况能够及时、准确地报 送至应急指挥部。
信息通报
应急指挥部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灾情信 息和救援进展情况,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同时,加强与相关地区和部门的沟通协调,实现信息共享, 协同应对地质灾害。
04
应急保障措施
队伍保障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地质灾害是指地球内部或地表上的自然力量作用下,造成人类生活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灾害事件。
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质灾害的频发性和破坏性与日俱增,对国家和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
为了有效应对突发的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制定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一、背景介绍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这些灾害因其突发性和破坏性,给社会带来重大影响。
针对地质灾害的具体特点,国家制定了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旨在提前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二、预案目标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主要目标是提出应对地质灾害所需的一系列措施,确保在突发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组织力量进行救援和应对,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预案体系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体系分为三级,分别是国家级、地方级和基层级。
国家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是针对全国范围内可能发生的重大地质灾害制定的,重点关注的是对全国性地质灾害的应对和救援;地方级预案则是根据各地特点制定的,更加具体针对地方性灾害的灾害预防和应急措施;基层级预案则是面向基层单位和个人的,旨在培训和指导基层力量,提升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
四、应急预案内容1.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建立国家级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并加强与科研机构和专家的合作,提高预测灾害的准确率。
同时,推广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实现早期预警,提前启动应急响应。
2. 救援力量和物资准备组织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力量,建立专业的救援队伍,提前储备应急物资和装备,确保迅速响应和救援行动的展开。
3. 信息发布和指挥调度建立健全的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向公众发布灾害预警和应急信息。
同时,建立指挥调度系统,确保救援行动的协调与指挥。
4. 人员疏散和避险安置针对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制定人员疏散和避险安置方案,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
5. 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最后一项内容是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精选11篇)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精选11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精选11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难免会面对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为了可以第一时间作出应急响应,通常会被要求事先编制应急预案。
那么什么样的应急预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篇1为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本预案所称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遵循“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属地为主;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的原则。
本预案适用于xx县境内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
二、组织机构和职责任务(一)组织机构成立xx县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领导小组(同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技术咨询组、应急指挥部。
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局,具体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联络员参加办公室的工作。
技术咨询组由国土资源局组织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工作专家组,专家组在领导小组办公室管理下,具体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的技术咨询。
应急指挥部由县领导小组副组长或组长任总指挥。
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紧急抢险救灾组,应急调查、监测和治理组,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组,治安、交通和通信组,基本生活保障组,信息报送和处理组,应急资金保障组。
(二)职责任务领导小组职责任务是统一领导全县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建立健全全县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制度和部门联动机制;负责报告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应急工作指导做好中型和小型地质灾害应急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收集、分析灾害信息,向领导小组报告;传达领导小组工作指令;协调有关部门的应急工作对灾害损失及影响进行评估;制定地质灾害应急对策和措施;负责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的信息发布。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响应分级
Ⅰ级响应
针对特别重大突发地质灾害事件,需要调 动全国资源和力量进行应对。
Ⅲ级响应
针对较大突发地质灾害事件,需要调动市 级资源和力量进行应对。
Ⅱ级响应
针对重大突发地质灾害事件,需要调动省 级资源和力量进行应对。
Ⅳ级响应
针对一般突发地质灾害事件,需要调动县 级资源和力量进行应对。
响应程序
接警
解释效力
本预案的解释具有法律效力,对于违反本预案的行为将依法追 究责任。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培训
培训对象
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 、学校等负责地质灾害防范和
应急处置的人员。
培训内容
地质灾害基础知识、预警系统 使用与维护、应急处置方法、
自救互救技能等。
培训形式
举办培训班、讲座、研讨会等 ,组织模拟演练和实地考察, 进行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
演练
1 2 3
演练目的
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高应急处 置能力,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02
应急组织体系和职责
应急指挥机构
国务院设立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国突发地质灾 害应对工作。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应急工作组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域和影响程度,建立若干个应急工作组。
各应急工作组负责各自区域内突发地质灾害应对工作。
应急队伍
建立专业应急队伍,负责突发地质灾害的抢险救援工作。
发现地质灾害事件后,立即向应急 管理部门报告。
核实
应急管理部门核实灾害事件等级后 ,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程序。
指挥协调
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相 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应急响应工作。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最新文件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最新文件
地质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为了有效
应对国家突发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制定了最新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下面将对该预案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一、总体原则
1.科学应对: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和预警信息,采取科学有效的
应对措施。
2.综合协调: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单位和群众积极配
合,形成合力。
二、组织机构
1.指挥部:地方政府成立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协调应对地质
灾害工作。
2.应急队伍:各级政府建立专业的地质灾害救援队伍,培训人员,提
高救援效率。
三、预警与监测
1.预警体系: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
醒人们采取措施。
2.监测手段:加强地质灾害监测设备的建设和维护,提高监测准确性
和及时性。
四、应急响应
1.应急预案:根据地质灾害的不同类型和程度,制定应急预案,包括
疏散、救援、医疗等方面的措施。
2.资源保障:调动各类资源支持应急工作,确保救援物资充足、运输
畅通。
五、救援与恢复
1.救援工作:第一时间展开救援工作,确保被困人员安全,减少伤亡。
2.恢复重建:地质灾害过后及时展开重建工作,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
生活秩序。
通过制定国家最新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能够提高地质灾害应对的效率和水平,有效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配合,共同为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做出贡献。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引发的地壳形变、地表破坏、地下岩溶等现象,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不良后果的灾害事件。
在我国,地质灾害屡禁不止,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应对突发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应急预案。
一、预案目标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目标是全面提高突发地质灾害的应对能力,确保人员安全、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具体目标包括:快速响应,及时发现、报告和评估地质灾害事件;迅速组织救援,确保被困人员的安全;有效控制事态发展,减少灾害损失;加强灾后重建,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二、应急预案的组织体系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实行“一体化、分级负责、快速反应”的组织体系。
具体组织体系包括: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办公室、省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县(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等。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指导督导全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省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本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县(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则负责本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执行。
三、应急预案的内容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包括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响应、救援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是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方法、手段和阶段。
一旦发现地质灾害的预警信号,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迅速组织救援力量。
同时,在救援过程中,应加强对被困人员的心理疏导和精神慰藉,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应急预案的实施步骤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实施步骤分为四个阶段:预警阶段、应急响应阶段、救援阶段和恢复重建阶段。
预警阶段是指通过地质灾害的监测手段发现预警信号,并及时报告给上级部门。
应急响应阶段是指在接到预警信号后,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组织应急救援。
救援阶段是指在地质灾害发生后,立即展开救援工作,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国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一、总则1. 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
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因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
二、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提高防治能力,减少灾害发生。
2.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确保应急响应及时、有效。
3.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4. 信息公开,舆论引导。
及时发布灾害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稳定人心。
三、组织体系和职责1. 国家层面国务院设立国家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2. 地方层面各级政府设立相应级别的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3. 部门职责(1)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防治工程、应急演练等工作。
(2)水利部门:负责水患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3)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地质灾害影响道路、桥梁、隧道等交通设施的抢修和恢复。
(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地质灾害影响房屋、市政设施等建筑物的抢修和恢复。
(5)气象部门:负责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
四、监测预警1. 地质灾害监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对重点区域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
2. 地质灾害预警根据监测数据,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五、应急处置1. 启动应急响应根据地质灾害等级和影响范围,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2. 人员疏散对受威胁区域内的居民进行疏散,确保生命安全。
3. 救援力量调配根据灾害情况,调动救援力量进行救援。
4. 损失评估对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为灾后重建提供依据。
国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国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一、地质灾害形势与背景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的自然灾害。
我国地大物博,地质灾害频发。
长期以来,地质灾害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负担。
为了应对地质灾害的威胁,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制定了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二、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意义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是国家对地质灾害发生时的处置和应对措施进行系统规划和整合,目的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灾害损失,保障社会稳定。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能够提前规划,并做好各级政府的组织和人员的部署,确保在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应对。
三、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需要充分调研、梳理相关政策法规和经验教训,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预案内容主要包括灾害防治目标、预警体系、应急响应机制、救援措施、遗址保护与重建等方面。
预案制定时应考虑地区特点、灾害类型和程度,确保科学、实用并具有可操作性。
四、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实施与落实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需要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并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宣传和培训,确保各级应急机构和人员具备应对灾害的能力和素质。
同时,要加强灾后评估和总结,及时修订和更新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灾害的效果和能力。
五、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外部协作应对地质灾害需要各方的协作和支持,国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强调了跨部门、跨地区的协作机制。
相关政府部门要建立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与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相关的机构和团体要加强协作交流,共同提高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响应能力和效果。
六、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保密与宣传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属于国家重要机密信息,其保密工作是确保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同时,要通过适当的渠道和形式对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进行宣传,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七、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完善与未来展望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修订和更新,以适应新形势、新挑战和新需求。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引言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层或地下岩石、土体发生破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现象,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的自然灾害。
为了增强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在灾害发生前及时做出应对和救援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执行,并强调政府组织、专业力量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一、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1. 目的和原则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目的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
其原则包括预防为主、综合施策、科学应对、协同救援和社会参与。
2. 责任部门和机构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由国家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牵头,与相关行政、科研、救援等部门合作制定。
预案制定工作应充分调动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救援、科技支撑等专业力量。
3. 预案内容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应包括预防措施、应急救援组织和职责、资源调配、救援力量、通信指挥、信息发布等方面的内容。
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都应该考虑,并加以细化和详细制定。
二、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执行1. 监测和预警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是应急预案执行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设灾害监测系统,及时获取地质灾害发生的信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预先发现灾害征兆,并做出适时预警,可有效减少灾害的损失。
2. 救援组织和指挥在灾害发生后,应急预案应明确救援组织和指挥的职责和权限。
政府应成立专门的应急救援指挥部,协调各部门、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救援行动。
同时,专业救援队伍的组织和培训也至关重要。
3. 资源调配灾害应急预案应规定相关资源的调配和使用原则,确保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
资源包括人员、物资、设备等方面的调度和协调。
同时,应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救援效率。
4. 信息发布和公众教育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应规定信息发布的机制和渠道,及时向公众发布地质灾害的危险提示、救援进展和安全知识。
公众教育也是预案执行的一部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救意识和安全意识。
国 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我国地域辽阔,地质环境复杂,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为了有效应对突发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总则(一)编制目的建立健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和运行机制,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对工作,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突发地质灾害的应对工作。
(四)工作原则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快速反应,科学处置。
二、应急指挥体系及职责(一)应急指挥机构成立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工作。
指挥部总指挥由国务院分管领导担任,成员单位包括国土资源部、民政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卫生部等相关部门。
(二)各部门职责国土资源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民政部负责受灾群众的转移安置和生活救助工作;财政部负责应急救灾资金的筹集、分配和管理工作;交通运输部负责保障救灾交通干线的安全畅通;水利部负责水情监测和水利工程设施的抢险工作;卫生部负责医疗救援和卫生防疫工作等。
三、预防和预警机制(一)预防措施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网络,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监测和预警。
(二)预警信息发布国土资源部和气象部门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公众发布。
四、应急响应(一)分级响应根据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和规模,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响应。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频率增加,地质灾害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和难以预测的突发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泥石流、滑坡、地震等等。
这种灾害具有规模大、范围广、危害性强、时间紧迫等不利条件,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成立了国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地质灾害。
一、核心理念国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核心理念是“防、止、救、抢”,即加强地质灾害预防、控制先兆、开展应急抢险和救援工作。
这种理念既注重地质灾害预防和控制,也注重后期的救援工作。
预防先于治理,防止灾害最好的方式是在预测和预警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防治工作,如洪涝灾害中据地建设。
例如,对于已经发生的地震,人们不能移山造海,但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抢救和救援行动减少灾害的危害程度。
因此,最佳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应该采用多种措施,包括预防、防范和抢险救援。
二、应急阶段地质灾害的急救救援和灾后恢复与重建是国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主要任务。
应急阶段要求短时间内进行紧急处理,尽快扩大救援面积,缓解危局,保护公共安全。
1. 应急预警应急预警是防治地震、泥石流等灾害的重要措施。
提早发现和预警有利于抢救,减少灾害对人民的危害。
应急预警系统包括现场检测、监控和网络通讯,通过实时收集地质灾害相关数据进行实时预测。
2. 快速响应快速响应是应急预案的核心部分之一。
这意味着当中央政府批准灾害应急响应等级后,国家应急管理部门应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指挥和调度各项抗震救灾工作。
灾害预警、派遣抢险队伍、安排救援物资、通讯设备、营救伤员等等,都应该在这个时期加快推进。
3. 救援行动在应急响应阶段,救援行动的重要任务是即刻落实灾区的救援和抢险工作计划。
这项工作的目的是迅速抢救受灾的人员和尽可能少损失财产。
救援行动应该由专业的抢险队伍进行,他们具备各种应急救援能力和技能,并且通常在灾区工作。
三、预防与减灾预防和减灾是防止地质灾害的最基本概念。
预防和减灾措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立基础设施,另一类是加强社会储备和知识技术支持。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一、灾害背景分析地质灾害指由地球内部或外部力学、物理、化学等因素引起的地壳运动,造成地球表层发生破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现象的灾害。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和破坏性大的特点,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传统的防灾减灾工作主要侧重于事后救援和重建,在突发地质灾害中常常无法及时有效应对,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具有重要意义。
二、应急预案的制定原则1.高度重视: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视,应急预案的制定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的防范和应对工作。
2.科学合理:应急预案的制定要基于科学实证和专业技术指导,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3.综合施策:应急预案要注重综合施策,结合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预警预报、避险转移等方面制定相应措施。
4.社会参与:应急预案制定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重视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形成共识和合力。
三、应急预案的内容1.灾害风险评估: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系统评估和监测,确定潜在风险区域和人员、财产可能受到的影响程度。
2.预警预报机制:建立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机制,加强科技支撑,提前预测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规模。
3.应急救援组织: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组织,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协作机制,建立循环利用、灵活高效的救援资源体系。
4.疏散转移和避险安置:根据地质灾害的性质和规模,制定疏散转移和避险安置的具体方案和标准,确保人员安全。
5.应急物资储备:建立地质灾害应急物资储备系统,包括应急救援设备、救生物资、食品、饮用水等,确保在灾害发生后能够及时投入救援和救助工作。
6.民众教育与宣传:加强地质灾害的宣传教育和科普工作,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应对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7.信息共享与协调:建立信息共享和协调机制,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能力,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四、实施与监督1.把应急预案纳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方面,加强对应急预案的宣传和培训,确保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其内容和要求的了解和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处置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
1.4工作原则预防为主,以人为本。
建立健全群测群防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
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
分级管理,属地为主。
建立健全按灾害级别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地方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
2组织体系和职责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出现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需要由国务院负责处置的特大型地质灾害时,根据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议,国务院可以成立临时性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总指挥部,负责特大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指挥和部署。
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参照国务院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总指挥部的组成和职责,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成立相应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
发生地质灾害或者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时,相关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的需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
3预防和预警机制3.1预防预报预警信息3.1.1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快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专业监测网络,形成覆盖全国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国务院国土资源、水利、气象、地震部门要密切合作,逐步建成与全国防汛监测网络、气象监测网络、地震监测网络互联,连接国务院有关部门、省(区、市)、市(地、州)、县(市)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及时传送地质灾害险情灾情、汛情和气象信息。
3.1.2信息收集与分析负责地质灾害监测的单位,要广泛收集整理与突发地质灾害预防预警有关的数据资料和相关信息,进行地质灾害中、短期趋势预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资料数据库,实现各部门间的共享。
3.2预防预警行动3.2.1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本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成员单位,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每年年初拟订本年度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要标明辖区内主要灾害点的分布,说明主要灾害点的威胁对象和范围,明确重点防范期,制订具体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确定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3.2.2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网络的作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加强对地质灾害重点地区的监测和防范,发现险情时,要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当地县级人民政府要及时划定灾害危险区,设置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
根据险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对策,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避灾疏散。
3.2.3“防灾明白卡”发放为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已查出的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将群测群防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落实到乡(镇)长和村委会主任以及受灾害隐患点威胁的村民,要将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内容的“明白卡”发到村民手中。
3.2.4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要加强合作,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并将预报预警结果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同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
当发出某个区域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后,当地人民政府要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各单位和当地群众要对照“防灾明白卡”的要求,做好防灾的各项准备工作。
3.3地质灾害速报制度3.3.1速报时限要求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当地出现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应在4小时内速报县级人民政府和市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可直接速报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国土资源部接到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报告后,应立即向国务院报告。
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当地出现中、小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应在12小时内速报县级人民政府和市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可直接速报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3.3.2速报的内容灾害速报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出现的地点和时间、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引发因素和发展趋势等。
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速报内容还要包括伤亡和失踪的人数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4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3)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4)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Ⅳ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小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5应急响应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遵循分级响应程序,根据地质灾害的等级确定相应级别的应急机构。
5.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Ⅰ级)出现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市(地、州)、省(区、市)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防治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工作。
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
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的应急防治工作,在本省(区、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本省(区、市)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财政、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
国土资源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赴灾区现场指导应急防治工作,派出专家组调查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其发展趋势,指导地方制订应急防治措施。
5.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Ⅱ级)出现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大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市(地、州)、省(区、市)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
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
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大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应急工作,在本省(区、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本省(区、市)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财政、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
必要时,国土资源部派出工作组协助地方政府做好地质灾害的应急防治工作。
5.3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Ⅲ级)出现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中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市(地、州)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
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中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应急工作,在本市(地、州)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本市(地、州)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
必要时,灾害出现地的省(区、市)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害现场,协助市(地、州)人民政府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工作。
5.4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Ⅳ级)出现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小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作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小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应急工作,在本县(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本县(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