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优质教案全册合集

合集下载

最新沪粤版初中物理9上精品教案

最新沪粤版初中物理9上精品教案

沪粤版(2013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第十一章探究简单电路11.1 从闪电谈起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闪电是怎样产生的; 3.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4.了解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防护。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公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意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现象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教学难点: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确定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

教学设计: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闪电的图片和雷声。

师:一道道闪电,像一把把利剑,划破寂静的长空,催动着滚滚雷声……人类对电的认识始于闪电,那么电是什么?闪电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将开始学习有关电学的简单知识。

(板书课题:11.1 从闪电谈起)新课学习:一、电是什么?(板书)活动探究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多媒体视频展示:摩擦起电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注意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摩擦过的朔料梳子能吸引碎纸屑等轻小物体。

教师小结:1、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板书:1、摩擦起电) 2、带电体的基本性质: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板书)教学反馈:教师鼓励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

3、两种电荷(板书)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内容,认真观察多媒体视频,并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正电荷?(2)(2)什么是负电荷?(3)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板书):带电体不但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两个带电体之间也会发生相互作用。

(共44套311页)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全套)名师教案汇总

(共44套311页)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全套)名师教案汇总

(共44套311页)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全套)名师教案汇总12.1 温度与温度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见得温度值。

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2)了解体温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摄氏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过程与方法2、过程与方法:养成使用仪器和探究其物理原理的好习惯,体验学会使用一种新仪器的愉悦心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重点温度计的使用四、教学难点温度计的使用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过渡】春天冰融化,夏天水长流,秋天云高远,冬天雪封河。

以四幅美丽的图片引入本章的物态变化内容。

四季交替变化的同时,也伴随着气温的变化,而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也都与温度有关。

我们这一章的探究就从大家所熟悉的温度开始。

(以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引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理念。

)(二)讲授新课1.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只能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性来间接测量,而用来量度物体温度数值的标尺叫温标.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起点(零点)和测量温度的基本单位.目前国际上用得较多的温标有华氏温标(°F)、摄氏温标(°C)、热力学温标(K)和国际实用温标.从分子运动论观点看,温度是物体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含有统计意义.对于个别分子来说,温度是没有意义的.2.温度计(1)【想想做做】我们把一左手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

这时,我们觉得在左手感到温水冷、右手感到温水热。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第一章:力和运动1.1 牛顿第一定律学习目标: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惯性的概念。

教学内容:介绍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的概念,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观察物体运动的实验,讨论实验结果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关系。

1.2 牛顿第二定律学习目标: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了解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解释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讨论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进行力的实验,测量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3 摩擦力学习目标: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学习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解释摩擦力的概念,介绍摩擦力的计算方法,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进行摩擦力实验,测量物体的摩擦力,练习摩擦力的计算。

第二章:能量和功2.1 能量的概念学习目标:了解能量的概念,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教学内容:介绍能量的概念,解释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进行能量转化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讨论能量守恒的原理。

2.2 功的概念学习目标:学习功的计算方法,理解功与力和位移的关系。

教学内容:解释功的概念,介绍功的计算方法,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进行功的实验,测量力、位移和功的关系,练习功的计算。

2.3 机械能学习目标:了解机械能的概念,学习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教学内容:介绍机械能的概念,解释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进行机械能转化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讨论机械能守恒的原理。

第三章:声现象3.1 声音的产生学习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学习声音的传播和接收。

教学内容:解释声音的产生原理,介绍声音的传播和接收,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观察声源的振动,讨论声音的传播和接收过程。

3.2 声音的特性学习目标:学习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内容:介绍声音的特性,解释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进行声音实验,观察和记录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优秀5篇)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优秀5篇)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优秀5篇)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篇一1,引入新课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

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

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

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初三全册优质PPT课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初三全册优质PPT课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为什么?
起重机做的 功多些,起 重机做功快
人做功花费 的时间少, 人做功快
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你的观点是怎样的?
比较物体做功快慢时, 必须考虑两个因素:
一是:物体做了多少功W
二是:物体做功用的时间t
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准确地
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呢?
同学们还记得怎样表示一个物体运动的快慢吗?
要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可采用什么方法?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与你 的伙伴交流一下。
Thank you !
11.2
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
活动1
用 起 重 机 在 20s 内 把 重为 2000 大件建筑材 料吊起10m
滑 轮 在 10s 内 把 重 为 200N建筑材料吊起10m
思考1:起重机和人哪个做功多? 思考2:起重机和人哪个做功快?
沪粤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上册,初三
按目录顺序排列 全册课件,可修改 一线教师使用中……
第十一章 机械功与机械能
11.1 怎样才叫做功
学习目标
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和功的单位。 3、能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怎样才叫做功?
受力,但是在力的方向上 没有移动距离。
怎样才叫做功?
判断下面的力对物体做功了没?
工人推动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前进,当工人停止用力,小车 还能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在这段距离上,工人对小车做功了 吗?为什么?
移动了一段距离,但不受 人的推力。
s
怎样才叫做功?
以下几种情况,力不做功:
物体依靠惯性通过一点距离,没有受力作用,力不做功。 物体受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0,力不做功。 物体受力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力不做功。

粤沪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粤沪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粤版)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九年级(上册)二○一○年九月目录第十一章电路初探第十四章热机与内能11.1 从闪电谈起14. 1 认识内能11.2 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14.2热量和热质11.3 怎样认识和测量电流14.3研究物质的比热容11.4 探究电路中的电流14.4热机与社会发展11.5 怎样认识和测量电压第十四章补充训练题11.6 探究电路中的电压第十五章电磁铁与自动控制第十一章补充训练题15. 1 从永磁体谈起第十二章探究欧姆定律15. 2 奥斯特的发现12.1 怎样认识电阻15. 3 探究电磁铁的磁性12.2 探究欧姆定律15. 4 电磁继电器与自动控制12.3 欧姆定律的应用第十五章补充训练题补充教材第十二章补充训练题第十三章机械功与机械能13.1 什么是功13.2 比较做功的快慢13.3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13.4 认识动能与势能第十三章补充训练题2010.9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第十一章电路初探一、课标要求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3.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4.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5.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二、本章教材分本章是电学的入门篇,主要内容有: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路的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流和电流表,电压和电压表。

教材第一节“从闪电谈起”,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认识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然后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这些知识为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关于电路,教学从最简单电路入手,由简单到复杂、从定性到定量逐步认识电路。

先学习电路的基本组成,再研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然后定量研究电流的强弱,学习电流的概念,进而用电流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最后探讨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用电压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作为电学部分的入门,教学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动手连接电路。

沪粤版九年物理教案.doc

沪粤版九年物理教案.doc

沪粤版九年物理教案篇一:2015-2016学年新粤沪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第十一章机械功和机械能11.1 怎样才叫做功一、教学目的:1 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

2 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3 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2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四、教学过程:(一).复习,知识准备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2、水平推箱子,推力方向怎样?3、向上提箱子,拉力方向如何?4、重力的方向如何?(二).引入新课依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的例子。

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区分“工”与“功”,进一步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三).新课教学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举例几个不做功的例子:(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

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

没受力。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

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

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没有对桶做力。

3.功的计算,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1)功的计算式:W=FS(2)功的单位:焦耳,1焦=1牛?米。

(3)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4.1焦耳的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的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1米。

(四).例题(五).小结及五分钟测试。

五、教学后记:11.2怎样比较做功快慢一、教学目的:1 、理解功率,知道什么是功率。

2、知道功率的物理定义,3、知道计算功率的公式及功率的单位。

4、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功率,知道什么是功率。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3篇】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3篇】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3篇】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篇一学问目标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

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精确值和估量值组成。

4、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分误差和错误。

力量目标1、培育观看力量:对图形和图像观看,了解通过视觉推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看刻度尺,熟悉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培育思维力量: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标养成仔细、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屡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看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熟悉到人的感觉并非牢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展实际测量的重要性。

列举了学生熟识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根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忙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意观看的环节。

对于“长度的单位”供应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

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分以及减小的方法。

教法建议关于测量局部,由于学生缺乏定量讨论自然现象的阅历,对测量的重要性熟悉缺乏,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熟悉到利用感觉器官做推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牢靠的,需要进展测量”的结论。

教师可以在此根底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准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详细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现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留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看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

有关九年级物理沪粤版上册教案6篇

有关九年级物理沪粤版上册教案6篇

有关九年级物理沪粤版上册教案6篇九年级物理沪粤版上册教案(精选篇1)新学期已开始,为使新学期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合理,特订新学期个人教学计划如下一、指导思想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转变教育观念,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1、为学生的物理学习构筑起点教科书提供了大量物理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实验,作为所有学生从事物理学习的出发点,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所提供的学习情景中,通过实验、探索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必要的基础发展。

2、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教科书从学生实际出发,用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并提供了众多结合实际而富有物理意义的问题,以展开物理探究。

3、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科书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通过探究与交流,梳理所学的知识,建立符合个体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4、展现物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教科书采用“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模式展开,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应用物理,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三、教学措施:1、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多媒体教学,以丰富学生感知认识对象的途径,促使他们更加乐意联系生活学习物理、更好地理解物理。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4、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有效的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九年级物理沪粤版上册教案(精选篇2)一、学生情况简析:10、15班总体上学生较服从老师教育,基本上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但仍然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10班学生优秀率在一定程度上波动较大,合格率较稳定,因此在学期要着重培优,让优秀率稳定下来。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2013新打印版)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2013新打印版)

教案: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科学探究与物理实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2. 第二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3. 第三章:运动和力运动与静止力的概念与作用4. 第四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量的种类与转化能量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

2.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 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能够解释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以及力的作用。

4. 学生能够掌握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能够分析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2. 教学重点:运动和力的概念,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验器材(如小球、绳子、滑轮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物理实验,引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讲解:根据教材内容,逐章讲解各个章节的知识点,通过示例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3. 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物理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4. 练习: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物理知识。

可以使用图示、流程图、表格等形式进行板书。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给出实例。

解释运动和力的概念,给出实例。

分析一个能量转化和守恒现象,给出实例。

2. 答案: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又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有关,化合物的性质与其组成元素有关。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形态、位置、状态等发生变化,但其化学组成不发生改变。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变化,新的物质。

九年级物理全册全一册教案(35套)(新版)沪科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全一册教案(35套)(新版)沪科版

35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表示符号及读法。

常识性了解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

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工作原理。

会使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养成使用仪器和探究其物理原理的好习惯,体验学会使用一种新仪器的愉悦心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准确数据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温度的概念,摄氏温度、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及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摄氏温度的规定,表示符号及读法【教学方法】演示法探究交流【教学用具】温度计、水、烧杯、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入新课。

雪霜冰云、雾露1、云、雨、雪……它们都是水,只是形态各异罢了。

2、水变化万千。

它不仅可变成云、雨、雪,而且还可以化为露、雾、霜等。

二、探究新知(一)物态变化太阳照射地面的水温升高,含有水蒸气的热空气上升。

在上升中,空气逐渐冷却,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形成了云。

当云层中的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时,雨便产生了。

假如上空的温度较低,水还能以雪的形式降到地面。

云是液体小水滴或固体小冰晶。

水循环示意图迷你实验室----水之旅将冰放入水壶中,然后加热,观察冰的变化.不断加热,水沸腾后,用勺子靠近壶嘴。

通过观察可知:在加热过程中,冰变成了水,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勺子上又复原成水。

如果把水放入冰箱,水还能复原成冰。

人造“雨”物态变化由实验探究可知:水有三种状态,它们分别是固态(冰)、液态(水)和气态(水蒸气),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物理学中,物质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因为温度不同。

巩固练习雪、霜、雾、露、雨、冰雹、水蒸气以及日常看到的“白汽”中,以固态形式存在的是雪、霜、冰雹;以液态形式存在的是雾、露、雨、白汽;以气态形式存在的是水蒸气。

版本粤沪版本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版本粤沪版本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教案:版本粤沪版本九年级物理上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版本粤沪版本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4章《电流与电路》。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电流的概念、电流的测量、电路的组成及电路的状态等。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电流的概念和电流的测量方法,能够分析电路的状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流的概念,知道电流的测量方法。

2. 培养学生分析电路状态的能力。

3. 通过对电流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流的概念,电流的测量方法。

难点:电路状态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源、导线、开关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的概念。

2. 电流的概念:讲解电流的定义,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流的方向是正电荷的移动方向。

3. 电流的测量:介绍电流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掌握电流表的接线方法,能够正确读取电流值。

4. 电路的组成:讲解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等。

5. 电路的状态:分析电路的两种状态,通路和开路,让学生能够判断电路的状态。

6.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电路图,让学生判断电路的状态,并解释原因。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并判断电路的状态。

六、板书设计:电流的概念电流的测量电路的组成电路的状态七、作业设计:1. 绘制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并判断电路的状态。

2. 复习电流的概念和电流的测量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电流表的偏转,让学生理解电流的概念,通过讲解电流的测量方法,让学生掌握电流的测量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作业的布置上,要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电路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更复杂的电路原理。

重点和难点解析:电流的概念和电流的测量方法一、电流的概念: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流的方向是正电荷的移动方向。

有关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7篇

有关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7篇

有关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7篇有关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物理学的方法和科学态度:提出命题→ 理论解释→ 理论预言→ 实验验证→ 修改理论。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中物理教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参考。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篇1)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的重点,学生对定律的得出、含义、适用条件应该有明确的认识。

这是能够用这个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这些内容,因此,我分三步完成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一课时的教学:第一步要使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通过力做功实现相互转化,第二步从理论上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三步要使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

1、动能与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这部分内容教材的编写特点是很注意从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入手导入课题。

为此,我选择设计了几个的演示实验:烧杯倒水冲刷叶轮转动和竖直上抛小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了解到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通过重力做功实现相互转化,并作了适当的拓展:由以上演示实验联想到东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发明的水车磨坊和现代大型的水力发电站;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也可以通过弹力做功来实现相互转化的结论。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物理教学提倡实验、观察、思考的特点,又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发掘了教材资源,又不拘泥于教材,演示实验新颖,操作顺利流畅,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定性关系,知道一种能量减少,必然导致另一种能量的增加;然后提出动能和势能转化有什么定量关系,让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并提出猜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加强师生的互动性。

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担心时间进度,处理不是很细致,提出的问题层次性不强。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论推导教材以小球的自由落体为例的教学设计,利用动能定理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要求学生自行独立分析并推导出在只有重力做功情况下的机械能守恒定律。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汇总7篇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汇总7篇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汇总7篇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汇总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物理宇宙论研究在宇宙的大范围内宇宙的形成和演变。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中物理教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参考。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经过一年的复习教学,送走了又一届高三学生,回想这一年来的工作,现反思如下:一、反思学生的基础,学习习惯学生的力学学习得太差,好几次在讲例子时,学生就说听不懂,我在解题时中间有一个计算步骤我省略了,我以为学生没有问题,就一个数学运算应该没问题,可哪里知道这个班的学生天生就习惯接受,自己从不主动去思考动手解决问题,我开始反思,怎样才能使学生听得懂?做得来?原来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必须从简单的、基本的抓起,于是,我决定,少而精的讲例子,每讲一个例子,得每一步在黑板上板书,然后针对学生的水平做一个类似的题目,渐渐地学生学会做一些题目了,也就不觉得听不懂了二、反思教学困惑,形成教学后记在复习动能定理时,常常遇到连接体问题,要学生对多个质点运用动能定理,公式多,学生感到拿手,经常出错,于是我想;能不能使问题简化呢?在职业高中阶段,常常是连接两物体的力的功的代数和为零,我想到把多个动能定理的公式相加,消去了连接物体的力的功,得到质点组动能定理,把它介绍给学生,说明它的适用范围,学生很容易掌握,于是我把它形成论文;在讲振动和波动时,学生对振动图像和波动图像容易混淆,在做作业的过程中经常出错,而近几年又经常考振动和波动相结合的题,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区别呢?我后来总结了正确处理振动和波动的内在关系,像这种类似的反思很多。

三、反思思想方法,培养建模能力在总复习中,除认真复习知识之外,我还要建议同学们务必重视对各种物理思想方法的进一步了解和掌握。

表面看,这似乎与知识的复习不搭界,其实这才是一项更高层次、更高效率的复习方法。

那么,有哪些思想方法需要好好小结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一些:例如解静力学、动力学问题常用的隔离法、整体法;处理复杂运动常用的运动合成法;追溯解题出发点的分析法;简单明了的图线法;以易代难的等效代换法等等,均为中学物理中基本的思维方法。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学案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学案

11.1 怎样才叫做功学习目标:1.理解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记住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学习重点:能判断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功。

学习难点:能利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怎样才叫做功”,完成下列问题:一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必须包括两个必要因素: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教材“怎样测算功”,完成下列问题:在物理学中,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乘积叫做功。

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单位为__________;F表示_________,单位为________;s表示_________,单位为____________。

目标导学:知识点一:力学中的功1 .理解功(1)观察体验力的成效:在水平桌面上用大小不同的力分别拉同一辆小车。

观察小车速度的变化,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是否相同?(2)用力推讲桌,没推动,推力是否有成效?(3)踢出去的足球,在水平地面滚动,球的重力是否是使球运动的原因,重力是否有成效?2. 功的定义由演示实验总结力学中关于“功”的含义:如果一个____________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____________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3.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观察教材图11-2中力做功和11-3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____________;二是物体在____________移动的距离。

小组讨论:下列哪种情况力对物体做了功?哪种情况力对物体没有做功?(1)人搬石头,但没搬动(2)冰块在水平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3)起重机匀速吊起重物(4)起重机吊着重物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了一段距离(5)用力将木块沿斜面匀速拉上一段距离(6)一同学在讲台前提起一桶水,然后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在整个过程中手对水桶做了功吗?巩固练习:1.如图所示的几种现象中,力没有对物体做功的是()知识点二:功的计算阅读第3、4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在物理学中,功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教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优质教案全册合集第十章神奇的压强10.1认识压强【教学目标】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难点】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及压强的计算【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文开头的"?"和图10-1,猜一猜两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下去了,另一个没有陷下去?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

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二.新课教学1.压力①压力概念: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压力的方向怎样?②压力与重力的关系(结合图10-2画出压力示意图)③演示图10-3实验。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

力面积有关。

2.压强①压力的作用效果用压强来表示。

②压强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③压强计算:S F p =⇒=受力面积压力压强④压强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用字母:Pa 表示。

1Pa=1N/m ⑤物理意义:1帕是表示每1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⑥例题(讲解)3.减小压强或增大压强的方法F 不变,增大SF 不变,减小S①减小压强S 不变,减小F ②增大压强S 不变,增大FF 减小,增大SF 增大,减小S③解释:为什么书包带要用扁而宽的带,而不用细绳?三.小结;想想议议10.2研究液体的压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液体有压强,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

2、能力目标:⑴、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自己亲身体验的学习活动,引导和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⑵、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养成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并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由于本节课的知识较为抽象,学生生活经验少,因此本节的难点是实验探究过程中假设的建立及检验假设方案的设计,只要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就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自主探究、讨论法、实验教学法【教学器材】老师准备:水、盐水、酒精、橡皮膜、压强计、大可乐瓶、水槽学生自备:矿泉水瓶、塑料袋、皮筋、锥子、【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图片问:这些现象跟什么有关?学生答:跟液体压强有关。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探究液体的压强。

(出示课题)(二)多角度设计实验,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初步观察液体压强的特点师:在同学们桌上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器材,同学们也自备了一些器材,同学们可以尝试着通过不同的实验器材具体感受一下液体压强的存在,并注意观察液体压强有哪些特点,看哪个组想到的办法最多、最好,注意先讨论后实验。

(学生讨论后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并发现学生好的做法。

)生①:往塑料瓶中注入水,然后在侧壁不同高度用锥子扎上小孔,会发现水从小孔中喷出来,证明水对侧壁有压强,而且我们还发现,下面的小孔比上面的喷得远,说明越深的地方压强越大。

生②:把塑料袋中注入水,发现塑料袋鼓起来了,同样说明水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而且方向是向四面八方的。

生③:同样也是用塑料袋,把它套在手上,用皮筋固定住上面,然后放入水中,这时就会感觉到塑料袋紧贴在手上,这说明水的内部有压强,这个压强的方向是向四面八方的。

这个实验不但利用了视觉,而且同时还调动了感觉,这一点很好,值得大家学习,他们又得出了水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生④:利用瓶子,在瓶子周围扎上小孔,然后把它按入水中,发现水从小孔流了进去,同样也证明水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师生一起总结出结论:液体压强的特点(出示板书)(由于液体压强比较抽象,学生对液体压强感受较少,首先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验器材,要求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感受、证明液体压强的存在,并初步观察液体压强的特点。

上述几个实验取材方便,简单易做,直观形象,生动有趣,颇能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其主体作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判断、分析、推理和综合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为下一步学生的深入实验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上述实验,学生可能想不到这么多,但二三种方法还是可以做到的,可以说在这一环节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空前的锻炼,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空前的发挥。

如果学生想不到上面的实验,老师就演示①、②两个实验。

不管他们能否想到,这都是一个让他们感受液体压强的好方法。

)(三)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师:通过刚才的图片和同学们的实验,都可以看出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深度有关。

那么,除了深度以外,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还有哪些呢?能否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今天的实验,再提出其它的猜想?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发言。

(由于有了前面的学生实验铺垫,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对液体的压强不再陌生,自然会结合刚才的实验和生活中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

学生猜想的同时,应让学生说明猜想的依据,并指出这样才是科学的猜想。

如果猜想得不够全面,老师要从旁引导。

)提出猜想:1、与深度有关:可以从刚才学生的实验中总结出。

2、与重力、体积、质量有关:如果学生猜想不到,可以引导学生,想刚才的实验中,如果塑料袋里多装一点水,塑料袋鼓得更出来。

3、与容器形状有关:如果学生想不到,可以出示可乐瓶和矿泉水瓶,观察它们什么不同,猜想液体压强是否与容器的形状有关。

4、与液体密度有关:由于实验桌上摆有三种标有不同标签的液体,学生容易想到,如果可以他们观察桌上。

5、与压强方向有关。

可以从刚才学生的实验中总结出来。

师:刚才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想,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用实验加以验证。

接着介绍压强计的作用和使用方法,然后演示:把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观察U型管中液面情况,得出结论:液体内部有压强。

从科学的仪器中进一步验证刚才的结论。

设计实验:师:考虑到液体压强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因此在探究中应采用控制变量法。

讨论(同组间进行):应怎样控制变量(保证哪些量相同,什么量不同?)讨论后请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进行实验:老师先通过演示否定猜想2、3,这样可以扫清探究中的障碍,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然后学生依次探究猜想5、1、4,先探究方向,再探究深度和密度,这样做更方便,快捷。

探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说实验现象和结(四)分析论证。

师:介绍方法(课件演示图片)重点介绍液柱模型的建立。

设想水中有一高度为h,底面积为S,水的密度为ρ学生推导:(由于学生独立推导有难度,所以有如下设计)V=-----------------m=-----------------F=G=mg=-----------------------P=F/S=--------------------师:从推导出来的公式P=ρgh可以进一步说明液体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跟液体的重力和体积无关。

为了便于学生记忆,给出一个顺口溜:不管容器粗和细,哪怕管子斜又曲,液体压强真稀奇,只看ρ,g与h。

强调公式P=ρgh1、h指深度,指即研究的点到最高液面的距离;2、公式p=ρgh原则上只适用与液体压强。

(五)思考与练习:(目的在于将学到的知识马上应用,强化液体压强的规律)1、解释课件中演示的现象。

2、阅读教材上的信息窗。

(六)作业:【教学小结】10.3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3)知道大气压强与高度和天气有关;(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5)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估测大气压的大小,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2)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2)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具有将物理知识用于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3)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的测定。

【教学难点】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教学器材】塑料瓶、水杯、硬纸片、杯子、气球、塑料挂钩的吸盘、长度不同的几个试管、空可乐瓶【教学过程】(1)让学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写出调查报告。

(2)设计一个给鸡自动饮水的装置,并解释其原理。

【教学反馈】本节的重点是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的测定,难点是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生活中存在很多大气压的现象,教学时,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多做实验,加强学生对大气压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普遍性。

在讲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设计改进实验装置,得出与托里拆利实验相似的实验,引导学生理解测大气压的原理,再引入托里拆利实验的录像,对学生进行讲解,易于学生理解接受。

本节课通过演示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十一章浮力与升力11.1认识浮力【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4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教学重点】理解浮力的产生的原因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浮力的实质和会运用浮沉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器材】水槽、乒乓球、木块、石块、弹簧秤(各一个)、自制蜡块、石块、弹簧秤、水槽、细线。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23.计算压强公式?计算液体压强公式?4请说出A、B、C、D四处的压强大小关系。

二.引入新课:不会游泳的人掉到河里将会怎样?但如果抱着救生圈就不会下沉。

这些现象都与浮力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浮力的知识。

三.新课讲授1.研究什么是浮力【演示1】:把乒乓球放入水中后放手。

【学生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据P176图12-1实验研究得出浮力的概念及测量方法: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

2.讨论物体沉浮的条件如右图:F 浮<G(下沉)F 浮=G(悬浮)F 浮>G(上浮)F 浮=G(漂浮)3.研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2】:如右图1甲、乙【分析】:如右图2 教师启发学生分析得出F 浮=F 向上-F 向下;方向:竖直向上。

【演示3】:如右图3:(反证浮力产生的原因)。

4. 浸在空气中的物体也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