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 寓言二则自相矛盾 2教案 湘教版

合集下载

《自相矛盾》教案(精选3篇)

《自相矛盾》教案(精选3篇)

《自相矛盾》教案(精选 3 篇)第一篇:《自相矛盾》教案《自相矛盾》教案一、导入:教师说两句前后矛盾的话,让学生评一评。

1.同学们,今天的天气真正好,阳光明媚,大雪纷飞。

2.我们班有 85 名同学,今天上课来了 45 名同学,四五班的同学总算都到齐啦。

(评:王老师今天说话前后矛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犯过这种毛病,我们如果去追溯说话前后矛盾的鼻祖,我们可以从战国时期一个卖兵器的楚国人说起。

自相矛盾的故事便由此而来。

二、初读课文1.认识矛和盾。

(板书矛盾)现在,我们就走进这个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2.先试着自由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做个标记。

指名读(3)3..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件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琅琅,文言文的朗读要特别注意节奏和韵味,现在坐好拿好书,听老师读.(范读)(出示画出节奏的图片)4.怎么样,自己想试试吗?指名读,纠正读音。

(3 个)5 小老师领读。

(2 个)6.齐读。

读文言文和读平时的文章感有什么不同?(不好读,拗口,有的句子不懂。

)那我们怎么办呢?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读准了字音与读出了节奏,读出了古文的韵味, 我们完成了诵读的第一阶段.学习古文的一个法宝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下来我们通过读把故事读懂,把道理读明白,三、悟读感知明大意。

过渡:怎么样读懂文言文的意思呢?结合大意去理解文言文,是最有效果的方法,大意和文言文相对应着诵读,文言文的意思就明白了。

1、自由读大意。

2、师生对读。

教师读古文,一个学生读大意3、同桌互相练习读,一个读古文,一个读大意。

4、指名读。

(一个读古文,一个读大意)5、男女生对读大意与古文。

6、读懂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大意。

考你读懂了哪些词?(鬻)(誉(陷)(弗能)四、细读品味,明道理。

1什么是夸耀?(夸大,炫耀)2还原一下现场:他是如何夸耀他的盾和矛呢?3指导学生活灵活现地读。

谁来当当楚人,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你来。

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夸的还不够。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2篇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2篇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2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新词,认读四个字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3、了解寓言故事内容,感悟语言包含的道理4、演一演这则故事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教学过程:导入: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

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

用来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自相矛盾)同学们!请你根据这段话的意思用一个词语概括。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自相矛盾)谁知到什么是寓言?(生说,如说的`不对,可以在学完这则寓言后告诉老师答案)一、自读课文这则寓言共有五句话,第一句话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在叫卖矛和盾。

第二、三句讲他夸口的情形,两个“不论……都”是他的话陷入了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

4、5句讲的是,当别人问他:他却哑口无言了二、进一步理解课文解释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

矛,在长杆的一段装有青铜或铁质的枪头:盾,盾牌,用来访呼声体、遮挡矛枪箭。

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三、演一演,加深记忆四、明道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课文弄懂古文的意思。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理解古文的意思,故事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自相矛盾》第二课时教案

《自相矛盾》第二课时教案
7.指导朗读: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那个楚国人只能——“弗能应也”是什么意思?(无法回答。)能换一个词语来替代吗?(哑口无言。)他为什么无法回答?(因为他的话前后矛盾。)
9.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他又举起他的矛,炫耀道:“这是世界上最锐利的矛,它能穿破任何事物,不管多厉害的盾,我也能一下将它刺穿。”人群中人们都开始叫:“我买!我买!”那个商人心中暗喜:发财了,发财了。
正当他忙的手忙脚乱的准备收钱的时候,有一个老年人站了出来,大声说:“等等!”大家都回过头来望着那个老年人,那个商人也吃惊地望着老人。那个老人捋着胡须慢吞吞地说:“你不是说你的矛最锐利,你的盾最坚固吗?那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人们先是一愣,接着哄堂大笑,一哄而散,只留下那人满脸羞愧的商人和他的矛和盾。
从那之后,商人不再卖弄小聪明,而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做生意,他的生意很快就红火了起来,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三、深读感悟,拓展交流
(一)深入感悟。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再来给大家读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正音。
3.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二)深入理解,探究寓意。
1.互相交流,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示课件6】:故事的起因是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板书: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故事的高潮是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板书:高潮——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故事的结局是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板书:结果——其人弗能应也。)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2篇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2篇

I can make it through the rain. I can stand up once again on my own.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2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成语,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

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场“成语大比拼”活动。

请看大屏幕。

师:的确,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2、板书课题,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矛”和“盾”。

(出示多媒体)二、精讲课文。

1、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请自由朗读故事。

2、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3、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1)教给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

(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2)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戳”(教师板书字形,动作演示“戳穿”)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戳”什么?(4)他是怎么卖他的矛和盾的?(边叫边夸)顺势帮助学生区分“买”和“卖”。

(5)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夸口)(板书)3、“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

)他是怎么说的?他先夸自己的(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

(1)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

(2)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3)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对,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

有什么问题?(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4、如果你是其中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指导读好问话。

22.寓言二则《自相矛盾》

22.寓言二则《自相矛盾》

22.寓言二则《自相矛盾》一、教学目标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看图猜成语,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 师范读4、指名读文,进行反馈5.师生接读6.学习生字词:读词:矛、盾、鬻、誉、坚、陷、利、弗、应。

7、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大意理解原文。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买矛和盾的人错在哪里?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会怎么劝告他?2、生活中有哪些自相矛盾的事情?(五)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1.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分角色全员参与表演。

2.有层次的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寓意,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受到教育。

(六)延伸练习。

1.鼓励学生根据本课内容提出问题,用“寓言百宝箱”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寓言的兴趣。

2.根据学生的兴趣,老师做重点知识的讲解。

同时,把知识卡送给学生鼓励学生课后自学。

板书设计:自相矛盾(做人做事不能前后抵触,要前后一致)我的矛我的盾锐利坚硬什么盾戳得穿什么矛戳不穿。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成语“自相矛盾”及其含义;(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通过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承认错误的品质;(2)引导学生认识到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用法和含义;(2)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 教学难点:(1)成语“自相矛盾”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2)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成语“自相矛盾”的起源和背景;(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2)讲解成语“自相矛盾”的用法和含义;(3)分析文章深层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成语“自相矛盾”造句;(2)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四、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巩固生字词;2. 运用成语“自相矛盾”写一篇小短文,阐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事求是的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成语“自相矛盾”的运用和理解;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1.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用法和含义;2. 情景模拟: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成语“自相矛盾”,提高运用能力;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

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4.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5.初步接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6.凭借课文中具体的注释,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交流故事,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喜欢成语故事吗?(喜欢)请你观察老师出示的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一个成语吗?(课件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说成语《揠苗助长》《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画蛇添足》《郑人买履》)。

2.谈话揭题: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史中的瑰宝,成语故事无疑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语言简洁、内容完整、含义深远的故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今天我们要学的第15课就是一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

)二、借题拓展,初步交流。

1.了解寓言:《自相矛盾》是一则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2.简介出处,了解作者。

(1)《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湘教版语文六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与反思

湘教版语文六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与反思
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
1、出示成语:画蛇添足 揠苗助长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画蛇添足 守株待兔(寓言故事)
2、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寓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事—自相矛盾。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
1、学生读寓言。
2、学生讲寓言故事。
通过寓言故事激发起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以很高的热情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去。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课文,讲一讲故事大意.
2、指导理解难句: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1、学生讲故事。
2、学生搬注释。
3、借助注释理解句意。
学生通过讲故事,再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拨,品味出寓意,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明确寓意
1、指导学生弄清楚此人自相矛盾在何处?为什么会自相矛盾?
2、总结: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1、小组讨论:此人自相矛盾在何处?为什么会自相矛盾?
2、总结让学生说。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概括和总结能力,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五、联系实际,拓展思考。
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是自相矛盾的?
同桌互说: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是自相矛盾的?
2、课文《自相矛盾》简短易懂,对于这样的课文如何教学?我的想法是:成语故事只不过是个引子,目的是通过该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引导学生走进浩瀚的成语故事世界之中,了解祖国的文化,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为此,我在设计教学时,首先对成语故事进行了复习,并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接着出示《自相矛盾》的原文,让学生对照课文进行阅读理解。目的是让学生静下心来读课文。接着,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进一步探究其原因,品味出寓意。最后通过适当拓展,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寓意的感悟。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课件4.14《 寓言二则 自相矛盾》湘教版 (共19张ppt)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课件4.14《 寓言二则 自相矛盾》湘教版 (共19张ppt)

重点字词释义
鬻: 卖 誉:称赞、夸 吾:我 坚:坚固 陷:刺透,穿透 其:他的 利:锐利,锋利 弗能应:不能回答 ……者:…..的人 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也:语气助词
夫:发语词,引起议论 莫:不,不能
重点句子翻译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我的盾非常坚硬,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穿它。 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课内小结


莫 能

自相矛盾 不可同世而立
故事


物 不
陷 道理
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
我们从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 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故意 夸大,言过其实,否则,也会陷 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拓展思考
❖ 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现 在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说一说☆演一演
楚人是怎样夸他的矛和盾的 ?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楚人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招徕顾客,推销矛和盾)
他说的话应该是怎样的语气?
(夸口,吹嘘)
当旁观者面对他如此前后不一致的吹 嘘,怎么说的,楚人有何反应?
(哑口无言)
交流表达
、楚人为什么无话可说了? 、楚国人的可笑之处在哪里?他是个 怎样的人啊?帮他总结一下教训。
我的矛非常锋利,对于物体没有刺不穿的。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用您的矛,去刺您的盾,结果会怎样呢?
4、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时世而立。
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能 同时并存的。
我能行 试着把全文翻译成现代文
❖ 译文:楚国有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他称赞着 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 刺不破它。”接着,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说: “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有人 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坚不可破的盾和什么也 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六年级语文下册 寓言二则-自相矛盾 2教案 湘教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 寓言二则-自相矛盾 2教案 湘教版

自相矛盾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

2.了解寓言内容。

3.了解寓言包含的寓意。

4.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关键性话语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1.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

2.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3.用自己的话表达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师:(响起古典音乐)中国被誉为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的寓言更是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人们把“寓言比作理性的诗歌”,一个个短小的故事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这一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寓言故事之中。

2.板书课题:14寓言二则——自相矛盾3.在课前,老师布置预习,请同学们查找与本课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汇报。

(韩非、矛、盾、寓言)4.同学们能从多种途径收集资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同时也锻炼我们的自学能力,开拓我们的视野。

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矛与盾是古代作战的武器,课文围绕着矛与盾会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同欣赏课文吧!二、初步感知课文1.先听老师读课文,注意文中字的读音以及句子的停顿和读音。

(投影出示读法)2.下面请同学们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句中的停顿,要把句子读通顺,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巡视,表扬读的好的同学)3.谁愿意读课文。

(找两人读,一个差一点,一个好一点)(自发鼓掌)4.看得出大家的掌声是对他的表扬,就让我们像他一样,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读后告诉老师你都知道了些什么?三、翻译古文同学们通过朗读,已初步感知了文章内容,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1.第一句:(1)理解“鬻”和“誉”含义。

(2)请翻译第一句(3)读的语气(4)读(评议)(生自发站起来范读)教师:让我们用炫耀的语气齐读这句话。

(生提问:“鬻”字能推荐好的识记方法?)2.第二句:(1)解释“利”(2)请翻译第二句(教师:你们能用不同方法翻译这一句么?)(3)能用吹嘘的语气读出这句话。

3.第三句:(1)翻译第三句(2)找出文中古今意思差别较大字?(3)读时注意什么(“如何”读时应用什么语气?声调怎样?)(4)设想一下,问话人的年龄、性格,读时语气怎样?试这读一读。

自相矛盾第2课时精品教案

自相矛盾第2课时精品教案

《自相矛盾》教学方案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充分把握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化对课文寓意的理解,体会思维的力量。

3.学法迁移,拓展阅读文言文《南辕北辙》。

【教学重点】1.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充分把握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化对课文寓意的理解,体会思维的力量。

【教学难点】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化对课文寓意的理解,体会思维的力量。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字义理解检测。

(1)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2)其人弗能应.也。

()(3)不可同世而立.。

()(4)下列选项中的“之”与其他三项中的“之”意思不相同的是()A.誉之.曰B.以子之.矛C.不可陷之.盾D.无不陷之.矛预设:(1)夸耀、夸赞(2)回答(3)存在(4)A2.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猜测、结合情境组词、想象等方法弄懂了文章的意思,了解了楚人和路人内心的想法,这节课我们来看看《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再去看看《南辕北辙》又让你懂得些什么。

(板书:自相矛盾,南辕北辙)设计意图:通过字义理解帮助学生检测并巩固本课难理解的字词掌握情况,回顾词义理解方法,衔接新课的学习。

二、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抓重点句,结合生活实际,明白寓意。

2.探究过程(1)画出揭示道理的句子,结合实际加深理解。

(2)谈一谈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

3.探究活动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楚人那让人啼笑皆非的形象已经出现在了我们眼前。

(1)你能具体说说这个楚人可笑在哪里吗?预设1:我觉得这个楚人过于自大,说话不符合实际。

预设2:我觉得楚人说话前后矛盾,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都刺不破的盾和没有什么东西刺不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2)再读全文,说说文中哪一句话就表达了这个意思?请你找出来,谈谈你的理解。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选5篇)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选5篇)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中有关词语的意思。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这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

4、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新课1、同学们,在我们几年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很多的寓言故事,能说几个故事的名字吗?2、那你能说说这些寓言故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3、今天我们就再学习一篇则新的寓言故事,指读课题:自相矛盾。

二、提出要求、自读课文1、打开课本,提出自学要求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b、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c、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自学效果a、请同学读书,其他同学评价。

b、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c、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扣词、精读课文“张口结舌”的教学在同学质疑过程中扣住“张口结舌”,问:什么叫张口结舌?课文中讲了谁张口结舌?他为什么会张口结舌?“夸口”的教学通过张口结舌的教学引出两次夸口的内容?a、他夸口之下说了什么话?b、那你能读好夸口的语气吗?c、引导学生用“随你……都……”说几句话。

d、这两句话一起说出来你会想些什么呢?四、联系生活、揭示文章意思1、同学们,现在你知道那个人为什么“张口结舌”了吧?(指名回答)2、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者听说过这样的事例吗?五、读古文,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1、这个故事和这么多的事例确实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其实早在2200多年前《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就已经流传开了,它是我国法家学说的杰出代表韩非子所作,想去读读2200多年以前韩非子的《自相矛盾》吗?2、出示古文《自相矛盾》学生自读。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自相矛盾”这一成语及其寓意。

(2)能够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心理。

(2)学会通过成语故事来感悟生活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诚实、谦虚的品质。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错误,敢于承认错误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自相矛盾”这一成语及其寓意。

(2)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分析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心理。

(2)通过成语故事来感悟生活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成语“自相矛盾”的来历。

(2)引发学生对成语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生僻词语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心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自相矛盾”这一成语造句。

(2)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所学,运用“自相矛盾”这一成语写一篇小短文。

2. 调查周围同学,了解他们是否遇到过类似“自相矛盾”的情况,分享彼此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自相矛盾的小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自相矛盾的现象。

2.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其中是否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从而加深对自相矛盾的理解。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遇到的自相矛盾的情况,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处理自相矛盾的问题。

《自相矛盾(二)》教学设计

《自相矛盾(二)》教学设计

《自相矛盾(二)》教学设计《自相矛盾(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自相矛盾(二)》是青島市市北区地方编程猫实验教材中的第六课,是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的第二课时。

在前一课《自相矛盾(一)》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用对话积木设计对话。

本课将学习如何使用“广播”让角色之间形成互动。

学生需要在了解广播机制的基础上,正确使用广播积木搭建程序。

学情分析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体验,学生已经初步形成通过合作梳理编程思路,并独立搭建、调试程序的编程习惯。

学生已经能通过设置、调整等待时间,完成故事的顺序推进。

但使用等待积木有自身的局限性,需要学生掌握更高效、更合适的积木去完成程序的推进。

“广播”这一概念与学生生活中认识的广播概念有所区别,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于理解广播的运行机制。

学生对编程猫的图形化编程充满兴趣,对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也了然于心,这对于梳理编程思路具有促进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广播机制;会使用“发送广播”“当收到广播”积木完成角色互动的程序设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微视频和游戏互动,加深对广播机制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搭建相结合,完成对“自相矛盾”的程序编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锻炼小组合作能力;通过设计编写成语故事的程序,体会说话不能前后抵触的成语寓意。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角色间发送广播与接收广播的对应关系。

难点:让学生理解广播机制;让学生将广播的“互动”特性应用到自己的程序设计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前情回顾,明确目标。

教师播放上节课学生完成的作品,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用到的知识。

再播放完整的《自相矛盾》成语故事,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互动思路梳理,让学生分析如何实现“买卖”双方的互动。

请学生将课件中标注的情节在时间轴上排序(如图1、图2)。

(3)分析之前所学知识中“数秒”的局限性(数秒需要计算,适用于比较简短的动画;如果程序有增减,需要重新数秒),引出让角色实现真正互动的“广播”。

湘教版寓言二则《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湘教版寓言二则《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湘教版寓言二则《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湘教版寓言二则《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教学设计《自相矛盾》教学目标: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重点难点: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一个人拿矛和盾的图自相矛盾我的矛我的盾锐利坚固什么盾什么矛戳得穿戳不穿五、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教案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教案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教案《自相矛盾》寓言故事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自相矛盾》寓言故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

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能力目标: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2.教师引导学生:低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

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

“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

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

”“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

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含义,学会运用这个成语。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分析和指出语言表达中的自相矛盾之处。

3、引导学生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避免自相矛盾,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能够通过故事和实例来深入体会。

掌握如何在实际情境中识别和避免自相矛盾的表达。

2、难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够独立分析和判断语言中的逻辑矛盾。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3 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是一个人拿着一把矛说:“我的矛无坚不摧,任何盾都能刺穿!”同时又拿着一面盾说:“我的盾坚不可摧,任何矛都刺不穿!”然后提问学生:“这个人说的话有什么问题?”从而引出“自相矛盾”的话题。

2、故事讲解(7 分钟)讲述《自相矛盾》的完整故事:从前,有一个楚国人在街上卖兵器。

他先拿起一支矛,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能刺穿!”接着,他又拿起一面盾,大声吹嘘:“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刺不穿!”这时,有个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讲解完故事后,提问学生:“为什么楚国人回答不出来?”引导学生理解楚国人的话前后矛盾。

3、成语含义解释(5 分钟)结合故事,向学生解释“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含义:指一个人的言行或行为前后不一致,互相抵触。

4、实例分析(10 分钟)给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自相矛盾的例子,比如:(1)小明说他昨天一整天都在学习,可是他的朋友却看到他在下午的时候在外面玩耍。

(2)商家宣传自己的产品是“最便宜的高档货”。

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例子中自相矛盾的地方,并派代表发言。

5、小组活动(10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给出一个自相矛盾的句子,然后让其他小组的同学来指出矛盾之处并进行修改。

6、写作练习(10 分钟)让学生写一段话,描述一个场景或事件,注意避免出现自相矛盾的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了解寓言内容。

3.了解寓言包含的寓意。

4.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关键性话语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
1.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

2.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3.用自己的话表达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响起古典音乐)中国被誉为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的寓言更是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人们把“寓言比作理性的诗歌”,一个个短小的故事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这一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寓言故事之中。

2.板书课题:14寓言二则——自相矛盾
3.在课前,老师布置预习,请同学们查找与本课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汇报。

(韩非、矛、盾、寓言)
4.同学们能从多种途径收集资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同时也锻炼我们的自学能力,开拓我们的视野。

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矛与盾是古代作战的武器,课文围绕着矛与盾会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同欣赏课文吧!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先听老师读课文,注意文中字的读音以及句子的停顿和读音。

(投影出示读法)
2.下面请同学们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句中的停顿,要把句子读通顺,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巡视,表扬读的好的同学)
3.谁愿意读课文。

(找两人读,一个差一点,一个好一点)(自发鼓掌)
4.看得出大家的掌声是对他的表扬,就让我们像他一样,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读后告诉老师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翻译古文
同学们通过朗读,已初步感知了文章内容,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1.第一句:
(1)理解“鬻”和“誉”含义。

(2)请翻译第一句
(3)读的语气
(4)读(评议)(生自发站起来范读)
教师:让我们用炫耀的语气齐读这句话。

(生提问:“鬻”字能推荐好的识记方法?)
2.第二句:
(1)解释“利”
(2)请翻译第二句
(教师:你们能用不同方法翻译这一句么?)
(3)能用吹嘘的语气读出这句话。

3.第三句:
(1)翻译第三句
(2)找出文中古今意思差别较大字?
(3)读时注意什么(“如何”读时应用什么语气?声调怎样?)
(4)设想一下,问话人的年龄、性格,读时语气怎样?试这读一读。

4.第四句:
师:第四句内容很少,我们改变下形式,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担任小老师,带领大家一同理解这一句。

(1)“其人弗能应也”中“应”什么意思?
(2)翻译第四句
(3)看图想象一下楚人此时什么表情?这句话要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4)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


四、理解巩固文章内容
1.看得出同学们学得都非常认真。

现在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寓言故事。

(板书)
2.谁能说说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到了什么?
(自由谈)
(说寓意、生活中的类似现象、造句)
3.你们都非常善于思考,理解的很深刻,希望你能把自己的理解溶入到朗读中。

五、全文总结
本文以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幽默的语言,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不要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在我国的文化宝库中,这样的寓言故事有许多,它们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凝聚着宝贵的经验。

希望同学们课下都来阅读,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本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