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进:“书道”法于自然
书道、人生
![书道、人生](https://img.taocdn.com/s3/m/de758f2da417866fb84a8eb4.png)
书道、人生作者:筱陈来源:《领导文萃》2008年第21期把书道当作日课,每日习之,品之、赏之、思之,日子久了,渐悟出书法益于修身养性,书法之道对人生有许多启迪。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
不同的时代,又打上那个时代鲜明的印记。
秦汉尚势、魏晋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代尚态、清代尚质,各领风骚,为书道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喜势者揣摩秦汉书法,尚法中临摩唐代书法……或是博采众长,取之精华,为我所用,自成一体,倘若为人们所认同,就成为一个书法大家也。
书道上常说,出道先入道。
入道是为了积淀,为了厚积而薄发,为了掌握书法基本规律,为了更好地出道。
出道需要创新。
能否创新,往往又是书匠与书家之界线。
书道如此,人生如此。
人生需要传承但又不拘泥于传承,需要积淀但又不满足于积淀。
在传承和积淀中追求创新、寻求突破,人生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华章。
中国书法,在黑白间行走,给人一种质朴的感觉。
但是,驾驭这黑白,做到黑白有度,疏密有致,须有相当功力。
书法,尤其是楷书,最忌败笔,有时会因为一笔不当,而失去整幅作品的韵味。
况且一笔下去,不可再重复。
因此,一幅作品形成看似在瞬间完成,但是,除了持之以恒的磨炼外,在下笔之前,还需反复揣摩,精心谋篇,一旦提笔之后,气定神清,当提当按,当疾当缓,当细当粗,都在运筹之中,不可犹豫,这样的作品,往往才能气脉通连。
驾驭人生,也是如此,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出美好的人生,当须头脑清醒,分清轻缓,把握好度,一旦谋定,就大胆前行,无须怨悔。
书法讲究法度。
篆、隶、草、真、行诸体,体态异样,意趣各殊。
篆书的线条、隶书的平稳、草书的奔放、真书的严谨、行书的随意,尽管如此,任何一种书体,都有结构、用笔和章法三个要素,只有三者结合得越适当,越完美,其艺术性才越高。
但这只是书法的一般规律,每个书体又都有自己的规律,一个书家,难以做到诸体兼佳。
人生路上,既要求你把握好人生的一般规律,又要求把握职业特点,假如你学习的是楷书,而你却老想用隶书的笔划,那还不如弃楷而从隶。
道法自然书尚天成
![道法自然书尚天成](https://img.taocdn.com/s3/m/284cc527580216fc700afdee.png)
道法自然书尚天成——《李邕叶有道碑》教学案例松阳二中王国华教学设计1、简单介绍书法发展的历史和松阳书法历史上的部分名家。
书法作为一种思想交流的工具,自从文字产生开始就出现了。
而松阳有着1800多年的历史,在松阳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许许多多本土书法家,有的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有的却很显为人知。
2、引导学生欣赏松阳书法史上部分著名的碑帖。
3、重点介绍李邕的《叶有道碑》和历史背景及地位。
4、教学李邕书法艺术的独特笔法。
5、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鼓励和信心,尤其注意给学生个人提供机会,使其获得成功感,从而激发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提高其学习李邕书法艺术的积极性。
教学流程一逐层铺垫,创设情境1、课前交流师:上课之前老师想知道大家对自己的家乡的书法历史和艺术有多少的了解?生:我们村的老房子上有许多老对联;延庆寺塔那里有很多的石碑…师:很棒,来之前就听说我们班的同学都非常聪明,确实名不虚传!生:(笑)是的哦。
师:那大家今天有没有信心在各位专家老师面前展现一下我们班的风采呢?生:有。
师:今天老师还要给在座的同学提个要求,那就是——所有的同学都要动脑、动嘴,你可以想错,但是不能不想;你也可以说错,但是不能不说,你也可以写的不好,但是不能不写,能不能做到?生:能。
师:好,我们正式上课。
起立!2、导入课题师:(以轻柔的古典音乐为背景音乐,淡雅的古典画面为背景画面)松阳地处浙西南部,东连丽水市,南接云和县、龙泉市,北靠遂昌县,东北毗邻武义县。
城域四周为开阔平坦的松古平原。
因处于长松山之南,故名松阳县。
松阳历史悠久,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石镞、石环,商代的印纹陶器等。
东汉建安四年建县,属会稽郡,是丽水地区建制最早的县份,唐代贞元年间,以西屏为县治。
后又几经变更,直至1982年1月30日国务院批准复置松阳县,属丽水地区。
松阳县城呈“大”字形格局。
民国旧县署故址尚存邮亭、大成殿及东西厢房。
旧城区主要传统街道总体格局大部分得到保留。
沿街多数为清至民国初建筑风格的两层店铺,前店后宅,如主要商业区太平坊、横街、善观铺(即积善堂)、桶盖亭、市堪头、塔头街等,具有传统的江南小城特色。
学书法的好处名言警句
![学书法的好处名言警句](https://img.taocdn.com/s3/m/c991bb4f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5e.png)
学书法的好处名言警句1. 关于练书法的名言警句●书肇于自然(汉·蔡邕)●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谨)●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唐·张彦远)●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张怀谨)●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张怀谨)●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字怕练,马怕骑●字无百日功●拳要打,字要练●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宋·米芾)●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孙过庭)●笔秃千管,墨磨万锭(宋·苏轼)●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晋·卫恒)●婉若银钩,源若惊鸾(晋·索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南北朝·萧衍)●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南北朝·萧衍)●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南北朝·袁昂)●体象卓然,殊今异古。
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唐·张怀声)●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唐·李嗣真)●笔下龙蛇似有神(唐·张怀谨)●挥毫落笔如云烟(唐·杜甫)●时时只见龙蛇走(唐·李白)●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唐·韩渥)2. 练书法的名句,俗语1、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扬雄《法言》句2、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蔡邕《九势》句3、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蔡邕《九势》句4、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蔡邕《九势》句5、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老子》“道法自然”义辩正
![《老子》“道法自然”义辩正](https://img.taocdn.com/s3/m/e4f374c484254b35effd3417.png)
“ 自” 字当系人称代词 ( 代百姓 , 即百官贵族) , 训自
己, 与“ 人” ( 即他 人 , 此处指侯 王) 相 对 。这 与 《 老
子》 书中“ 自” 多用作人称代词 、 训“ 自己” 一致 , 而 《 老子》 “ 自” 字又多用作动词的状语 , “ 表示 自己是 行为施事兼行 为的受事” …m 坶 。如第 2 2章 日: “ 不
“ 自 然 如此 ” 。按 , “ 自然” 之辞 , 《 老子》 全 书凡 五
见 :
例外 。故“ 自” 、 “ 然” 连用 , 而为一偏正式动词短语 ,
其 中“自” 有 “自己使 自己如何 如何 ” 的意思 , 表 示 受 事 者 即施 事 者 , “ 然” 则系指示代词活用为动词 , 意 为“ 成 为这 样 ”, “自然 ” 即 “自己 使 自己成 为 这 样 ”
王居 其 一 焉 。人 法地 , 地法天 , 天 法道 , 道法 自
诂》 “ 然, 成也 ” 释“ 自然” 为“ 自成 ” [ 2 J 1 ¨ , 无 疑是十
分 准确 的 。按 , 《 广雅 》 训“ 然” 为“ 成” , 此 一义 项 当
系“ 然” 活用 为动 词后 词义 的 固定化 。
自见 , 故 明; 不 自是 , 故彰 ; 不 自伐 , 故有 功 ; 不 自矜 , 故 彰长 ” ; 第3 3章 日 : “ 知人者智 , 自知 者 明 ” ; 第5 7
章日: “ 我无 为 而 民 白化 , 我 好 静 而 民 自正 , 我 无 事 而 民 自富 , 我 无 欲 而 民 自朴 ” 。“ 自然 ” 之 “自”自不
然。 ( 第2 5章 )
将 主体 的人 及其 社会 与作 为 客体 的 “ 自然 界 ” 、 “ 大 自然 ” 相 区别 、 对待 , 乃 是西 方 文 化 主 、 客两 分 思
2024年河北省石家庄第二十三中学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2024年河北省石家庄第二十三中学中考模拟语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61c74fed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ae.png)
2024年初中语文模拟练习第一部分(1~-3题 1 6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共9分)新时代呼唤坚定的文化自信。
A 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质程,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成式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j u 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在传统文化的rú 养下,无数炎黄子孙成为顶天立地大写的人。
新时代,人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接受审美熏陶..、领略文化精赞、感受家国情怀、丰富人生经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融入时代、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中华传统文化,蕴“美”万千,不胜枚举..:有戏曲之类,生旦净丑,演绎悲欢人生:有武术之美,刀枪剑戟,舞出雄健风姿;B , , ;……文化之根,植于沃土;文化之叶,万古长青。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4分)① j u 躬尽瘁 ② rú 养下③熏陶.. ④ 枚举..(2)文中A 处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
(2分)(3)请在B 处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文构成排比。
(3分)B , , ;2、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你怎 样 对 待 生 活 , 生 活 就 怎 样 对 待 你 。
。
, , , . .只不过你我木处局中,不知其中滋味而已。
①迎难而退、明哲保身固然是一种智慧与生活态度②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与挫折③知难而进、努力向前更是一种执着和人生哲学④很多人从表面看来你可能很羡慕他,但人人都有自己的苦恼⑧有人说,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都要经历才够完美试卷第1页,共8页⑥.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活着就是一种态度A.⑤②①③③④ B ②①⑥③⑤④ C. ①③⑤④④② D.⑥②①③⑤④3、综合性学习(共5分)2023年4月15日--5月3日,“第四届钢官窑国风焰火节暨首届长沙华服文化节”活动正在进行,邀请您赴一场国风之约,请根据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书道道法法意临
![书道道法法意临](https://img.taocdn.com/s3/m/6094b11603d8ce2f00662337.png)
在 熔铸 古 人 法 书上 练 出来 的 ; 是
自成 一 家 书 法 后 被 公 认 的 。
多 了便 知道 : 好 山总是 青 青的 , 绿 绿 的; 好水总是清清的, 静 静 的。 于是在 欣 赏 古人 书画作 品 时便发 现: 好 作 品 总是 干 净 的 , 宁静 的。 于是 便 有 了 鉴 赏心 语 : “ 好 山好 水, 山青 水 清 ; 好 书好 画 , 干 净 宁
楷, 无妙 不 臻 。 所 I l 每汉 碑 , 取 意 不 取形 , 全 是 自运 。 可 见 化 隶 入 真 之
又 快掉近 地 面 时, 鹰 又把 鸡
抓起 , 又 飞 向 空 中 。 如 此 三
审 美取 向 , 不仅 奠 定 了
董 其 昌书理 家的地 位 .
而 且 还 为后 人 学 书 与
静 。”
书法 , 是 线 条 的 艺 术 。 在 书 写上 ,对 线条 有 着极其 规 范的要 求 。 不 仅 要 使 线 条 圆润 ,且 有 变 化, 还 要使 线 条 , 在 书 写 时 充 满 着
线 条 的 圆 润 与 想 象 , 它 们 是 静 止 的, 又是跳 跃 的 , 让 人 在 想 象 中 看 到 了静 关 ; 中 国书法之魅 , 美在 线 条 的灵 动与 和谐 , 它们是 独 立 的 ,
路 。 于是 我 理 解 了, 书
翔 天空 , 自由飞翔 的鹰 , 否
则就 成 了飞不起 来 的鸡 。 多
极有 见解 的后跋 , 令 我心 中一 亮 。
我在 作前 言 时写道 : “ 何 绍 基 在 临
法 是 独 立情 感 的 艺术 。
书法 的 线条 是 简 单的 , 又是丰富的, 让人在简
陈放的艺术之道
![陈放的艺术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6e0151e11a37f111f1855bc0.png)
陈放的艺术之道作者:艺馨来源:《大经贸》2008年第09期古今书画贤明之士,于画首重画道,于书首重书道,盖立高可以瞩远,学深自能臻妙,故宜其彪炳辉煌,震耀千古。
陈放先生的书画作品之所以有强大的震撼力、感染力,是因为他找准了决定人生意义和价值判断的依据,找准了创造世界的本源——这就是道。
陈放之道中国书画,深深浸润于中华数千年之大文化,而以一言可以统摄中华学术之核心者,即乃道。
道是中华文化艺术的核心,其大也无所不包,其微也无所不在,故致博大尽精微。
杜甫云:“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
”傅山提出:“法无法也画亦尔”,石涛提出:“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等,都是注重在理性与非理性、规律与非规律问题上执其两端而贯之于一,陈放将艺术人生与笔墨实践纳入到道体之中,从艺术哲学的高度,对书画美学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形成了他独特的时空观念、思维方式、物我关系、审美理想、艺术构成及创作个性——“大雅、大美、大境界、大道无门、大象无形、大音稀声……”陈放是广东省高州根子镇人,现任国际美术家联合会第一副主席、世界华人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艺术家一级学部委员、中国职业书画家联盟主席。
陈放书画篆刻作品多次在世界级大展中获金奖,国画作品先后被人民大会堂、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等机构及江泽民、克林顿等政要收藏。
1994年,他在台北建立个人美术馆(至今仍为中国大陆在台湾地区惟一个人美术馆),2004年,他入选世界华人十大杰出画家邀请展,从此其确立在当今国际画坛之权威地位。
他还被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等13个权威机构连续三年评为“中国当代十佳英才人物”以及连续三年蝉联“世纪华人金奖书画家国画书法(第一名)”荣誉称号。
2008年,国家邮电总局把他的肖像和国画作品印制成邮票,在全世界发行。
取道之正正者,是中国道体之基础,所谓至正才能高远。
作为一位杰出的书画家就必须使自己不偏不离,中正于道。
要做到中正,则必须兼执两端,贯通为一。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VIP专享]中国书法气韵神采鉴赏妙道
![[VIP专享]中国书法气韵神采鉴赏妙道](https://img.taocdn.com/s3/m/ee8aac958bd63186bcebbca5.png)
中国书法气韵神采鉴赏妙道王德成书法艺术的审美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由于各人的审美观不同、对书法艺术理解的程度不同,因而在观赏一件书法作品时,感受也很不相同。
但是鉴赏书法作品,必须实事求是的对作品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从整体到局部、从表象到内在来审视、精察、慎思、明辨,从而评价其艺术价值。
南齐时王僧虔指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这就是说,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必须是形神兼备,又是以神采取胜的。
一千五百年来,人们一直用他这个精辟的见解作为品评书法的审美标准。
所谓形质,是指用笔、用墨、结体和布白等。
神采,是指风神、气韵和书家的性灵等。
形质是外在的,是物质,是表象,可直接从作品上识别。
神采是内在的,是意识,是精神,要靠观赏者去理解。
书法是通过用笔、用墨造形于纸上的,通过点画形质,传其神情意趣,客观世界的自然万物和书家的情性修养息息相通。
任何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形质与神采的完美统一体。
没有神采,固然是徒具形质,但没有形质,神采却无由而生,因此,书法作品的审美也是从形质开始的。
一、书法用笔与用墨之精道由用笔、用墨而产生点画,由点画搭配成字。
用笔是书法审美的最先条件。
那么怎样的用笔才算美呢?首先,线条要有立体感,宋代米芾曾言:「得笔,则虽细如须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
」这里的「圆」和「扁」,实际上就是指「立体感」(也有人称为「厚」或「薄」。
)有立体感的线条当然要比一根看起来扁平的线条有精神。
其次,线条要灵巧多变,富有生趣,要达到「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孙过庭《书谱》)的要求。
点画须有方圆、藏露和轻重缓急;两点相遇须左右顾盼、上下呼应;众点齐列要各具姿态;几画并列,要有主次虚实和俯仰敛放。
不管是横竖撇捺,还是转折环迂,均应各自有容:或圆浑蕴藉,或锋芒毕露,因势生形合乎自然,这样就可大大丰富用笔的变化之美。
再者,笔画要有力感,要能「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老子〉四章》》课件45张-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课件45张-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e49fb288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b8.png)
背景简介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 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 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 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 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 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 侯的盟会450余次。
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 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造成 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 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 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学习以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 和“自胜”等的关系,理解老子的辩证哲学。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老子凝练精妙、如歌如诗的语言,理解文中老子 的思想和道家的观点。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 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 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 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 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 史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
• “清静无为” • 静——宁静 • “清静无为”思想的核心——“无” • 理解“有”“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例: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 独其言在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历朝历代书法家的名言名句
![历朝历代书法家的名言名句](https://img.taocdn.com/s3/m/760bbc19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1.png)
历朝历代书法家的名言名句1.关于书法家的名言警句书家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黄庭坚再抄一些●书肇于自然(汉·蔡邕)●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谨)●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唐·张彦远)●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张怀谨)●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张怀谨)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刘熙载《艺概》●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孙过庭)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
——项穆《书法雅言》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
——赵壹《非草书》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
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
——刘熙载《艺概》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项穆《书法雅言》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
——张彦远《法书要录》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虞世南《笔髓论》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苏轼《书论》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
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陈绎曾《翰林要诀》2.古代书法家的书法名言1、苏轼认为“书无常法”,但不是没法可寻,而是不死守前人章法。
他还主张要有见识,学识丰富,书法才有进益,否则会徒劳无功。
他有句名言:“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意思是说:学习书法而无学识见解,专门摹仿,即使下的功夫再大,也不过徒有形式;只有读书万卷,心胸开阔,下笔才有神韵。
2、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州,道州人。
他是一个十分勤奋的书法家。
学问至深 书道至臻
![学问至深 书道至臻](https://img.taocdn.com/s3/m/4b29abbc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ba.png)
学问至深书道至臻
徐利明
【期刊名称】《江苏教育》
【年(卷),期】2017(0)29
【摘要】书法的最高境界应该达到高度的法度化、性情化。
这两个高度,造就了历代的大家与大师。
而决定这两个高度的,乃是学问深浅。
于右任有一幅行书写的对联,我印象很深:'笔墨精良,人生乐事;气质变化,学问深时。
'气质的变化有赖于在学问深时才能实现,要多读书以提高学养。
我们玩印石、玉石讲包浆。
时间久了,它就退火了,没有燥气了,耐人寻味了,拿在手上把玩很长时间,琢磨不透,感觉这里面有无穷无尽值得品赏回味的东西。
包浆越厚就越值得回味。
在书法审美里面。
【总页数】1页(P1-1)
【关键词】传统文化素养;长长短短
【作者】徐利明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1
【相关文献】
1.水养生:至深至简大学问 [J], 蓝晟
2.汉字里的学问——评张奇臻《新说文解字》 [J], 张金桐
3.臻丑臻美臻善——写在“‘臻丑臻美’李鸿良昆丑专场”观后 [J], 武翠娟;
4.翰墨飘香书道致远\r——广州市花都区新华五小\"书道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J], 徐志波
5.研读教材渐至深
——《包装的学问》教学感悟 [J], 薛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人书法境界解读
![古人书法境界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8eb05df4693daef5ef73d6b.png)
古人书法境界解读作者:李德会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6年第11期任何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的创作都是十分复杂的,除了技法之外,还难在书法意境的营造。
历史上所有的书法佳构都是格调高古、意境深远的经典之作。
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书法佳作意境的来源,通过翻阅历代书家、书法理论家的论述,可以看出端倪,并从前人的艺术实践和论述中探寻,期望给世人以启迪。
今天简单就唐代孙过庭、宋代苏东坡、明代董其昌的境界论述,浅议其对当下书法学习和创作的启发。
一、孙过庭从平正到险绝再到平正的论述孙过庭有语:“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第一阶段---平正;第二阶段---险绝;第三阶段----再回到平正。
是一个回复往还的过程,看似简单,但是特别有道理。
刚开始学习书法的由于老师的水平和认识的不同,会选择从何种书体开始,有很少一部分从篆隶入手,多数会以楷书入门。
因为初学书法,首先要解决的是字的间架结构的问题,即“分布”,无论篆隶的横平竖直,还是楷书的诸多结构都是一样,讲究平正,就是把字安排妥帖了,在这当中初步理解笔画的书写特点及笔法等诸多问题。
那么对于极富于变化的行草书来说则更进一层,需要在临帖或者创作当中更多的注意汉字结体的正欹开合,笔法当中的用笔转换、提按、顿挫和速度、节奏的变化,而在墨法当中则讲究所谓的“墨分五色”,章法上则要讲究穿插聚散、参差变化等,这些就是光靠“平正”解决不了的了,所谓“务追险绝”,其实就是要不计手段、穷尽变化,书法说到底还是要有其丰富性,好的书法作品都是面貌众多又变幻莫测的。
那既然要求变化,为何孙过庭又说“既能险绝,复归平淡”呢?这就要谈到中国书法的格调和境界了,中国文化的DNA里一直打着儒家的印记,那里有极其高深又简单的“中和”之道,因此最终高境界的佳作往往都是看似无奇之作往往都是“复归平正”之作。
当然了,这个“平正”是在经历“险绝”之后的“平正”,要求更高,即又要是那种看起来没有刻意安排,但是又变化无穷还不露人为痕迹的平正,所谓落雪无痕是也。
镕铸秦汉魏晋,,道法自然天机 心得体会
![镕铸秦汉魏晋,,道法自然天机 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8f2abd6d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77.png)
镕铸秦汉魏晋,,道法自然天机心得体会苏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书法篆刻艺术家,中国书坛名宿。
苏老幼承庭训,结缘书法。
其父苏海溶乃蜀中漆器工艺界元老,善书法、绘画。
先生从颜字入手,并致力于“二王”、汉碑以及大、小篆研究。
由于天资聪敏,勤学善悟,加之早年师从四川大学易筠室教授,系统学习书法篆刻艺术,故受益良多,眼界大开,其书印均至臻至美,登临化境。
苏园先生书法兼擅各体,尤以行、草、隶见长。
其书作自由奔放,苍劲雄浑,于传统中颇显新意。
先生篆刻用力爽利,结字奇正相比,刚劲苍古。
虽值耄耋之年,但先生作品丝毫未有匠气衰气,且不受几千年中国传统书法观念束缚。
锐意创新,与时俱进,当属难能可贵。
同时,苏老奖掖后学,乐于社会公益,甘于践行奉献,且几十年如一日,桃李满天下,令人敬仰。
拜读苏老作品,感悟良多,受益匪浅。
欣赏先生佳作,美仑美奂,颇具特色。
一是师承魏晋善融通。
艺术史上,凡是形成深远影响并有程式、表现方法可循者称之为“传统”。
苏园行草书钟情于魏晋“二王”风范,长期潜心研磨于书圣名迹法帖,传统功力深厚,技法娴熟。
先生用笔多以圆笔为主,间或方笔,疾涩、刚柔相济,顿挫分明,故增强了点画的张力和律动。
透过作品,可见先生既激情四溢,又不浮不躁的鲜明个性和苍劲沉着、纵横跌宕的艺术特色。
翻阅《苏园先生九十华诞书法篆刻作品集》,如在画廊行走,可圈可点者多矣。
行书作品笔力劲健,结体开合有度,气势雄浑豪壮,可谓行云流水。
隶书作品行笔老辣,结体生动,线条苍劲奔放,骨力洞达。
既具汉隶之洒脱俊丽,又有清人隶书的庄重华美,运笔自然灵动,颇得金石韵味。
恰如古人所云:“感悟起于心,运笔起于手”,即:“心中具千古之思,腕下呈万里之势”。
二是突破藩篱迈旧踪。
苏园先生早年致力于秦汉印的研究,后又对邓石如、赵之谦、徐三庚的艺术深有领悟。
作品以雄浑华滋的汉印风格为主,刀法纯熟,线条古拙茂密,用力深厚,具刚劲苍古之感。
其巨印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小玺亦小中见大,遒丽清雅。
顺其自然——在新课改研究中体会道法自然的艺术教学境界
![顺其自然——在新课改研究中体会道法自然的艺术教学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ccb62507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41.png)
顺其自然——在新课改研究中体会道法自然的艺术教学境界辛冰
【期刊名称】《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年(卷),期】2012(000)009
【摘要】学习艺术大师的师法自然,学习真正艺术的平淡常和对我学习新课改教育思想有极大的指导作用.体会自然真实的生活与艺术,自然而然的进入到我们的教学课堂,使学生不急功进利,平和自然地循序渐进,达到无碍的大道之境.
【总页数】1页(P130)
【作者】辛冰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黑龙江大庆 16371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2
【相关文献】
1.论基于“道法自然”的审美观在现代中国艺术设计语言生成中的应用 [J], 杨伟
2."道法自然"思想在视觉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J], 李志峰
3.道法自然窥石管见-现代艺术设计中太湖石题材创作 [J], 陈原川
4.以道法自然行不言之教——浅谈新课改下的探究学习 [J], 马洁涛
5."道法自然"
——南宋绘画艺术研究初探 [J], 庄雪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子智慧与无痕教育(徐斌)
![老子智慧与无痕教育(徐斌)](https://img.taocdn.com/s3/m/86ea5004650e52ea551898c0.png)
壹
贰
叁
道法 自然
肆
有无 相生
伍
见素 抱朴
不言 之教
上善 若水
1 2
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第十七章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第二十三章曰:“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第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
3 4
第四十章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曰:“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壹
贰
叁
道法 自然
肆
有无 相生
伍
见素 抱朴
不言 之教
上善 若水
1 2
第五章曰:“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 穷,不如守冲。” 第十二章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第十九章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
4
壹
贰
叁
道法 自然
肆
有无 相生
伍
见素 抱朴
不言 之教
上善 若水
1 2
第八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三十六章曰:“柔弱胜刚强。”
3
4
第四十三章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以是 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七十八章曰:“天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3
4
5
第六十三章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察今文言文逐字翻译
![察今文言文逐字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7f4b038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bf.png)
夫天下者,大器也。
古之善为天下者,必先察今。
察今者,所以知古,所以知古,所以知今也。
故曰:“不观今者,不可以知古;不察古者,不可以知今。
”夫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是以圣人无常师,无常师者,无常法也。
无常法者,无常道也。
道法自然,故圣人不言而教,不言而化,不言而动,不言而成。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今之学者,师其身,不师其道;身者,所以载道、行道、明道也。
道不可师,道在身,不在言。
是以君子之道,贵在行,不贵在言。
夫道者,无始无终,无方无隅,无行无止,无亲无疏,无善无恶,无美无丑,无是非之辨,无得失之计。
道法自然,故圣人无常道,无常道者,无常师也。
师无常者,道无常也。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今人不知,反以为忧,岂不哀哉!察今文言文逐字翻译:夫天下者,大器也。
天下,指整个世界。
大器,指伟大的事业。
古之善为天下者,必先察今。
古代善于治理天下的人,必定首先要观察现在。
察今者,所以知古,所以知古,所以知今也。
观察现在,是为了了解古代,了解古代,是为了了解现在。
故曰:“不观今者,不可以知古;不察古者,不可以知今。
”所以说:“不观察现在的人,不能了解古代;不考察古代的人,不能了解现在。
”夫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事物有根本和末梢,事情有开始和结束,知道它们的先后顺序,就接近真理了。
是以圣人无常师,无常师者,无常法也。
因此,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没有固定的老师,是因为没有固定的法则。
无常法者,无常道也。
没有固定的法则,是因为没有固定的道路。
道法自然,故圣人不言而教,不言而化,不言而动,不言而成。
道遵循自然,所以圣人不需要言语就能教导,不需要言语就能感化,不需要言语就能行动,不需要言语就能成就。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代的学者一定有老师,老师的作用是传授道义、教授学业、解答疑惑。
法必师古 熟而后生
![法必师古 熟而后生](https://img.taocdn.com/s3/m/1c8fea2a650e52ea54189806.png)
法必师古熟而后生内容提要:20世纪末的新时期书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受各种影响,有相当一部分人走进了美的误区。
在这部分人正处于迷茫的十字路口时,当他们对美的失忆状态开始觉醒时,当所谓“现代”的表白开始苍白无力的时候,一股回归古典的潮流势不可挡。
人们开始意识到古典美是最不可取代的美,是为人所喜闻乐见的,是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的。
书家必须在真正的古典与真正的现代的交叉点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而所有这些是为了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自然而服务。
关键词:现代古典量变自然宇宙运动的本质规律是和谐的秩序,而秩序的标准是纯粹、明确、简捷。
通常来讲,合乎秩序的世界是宁静的世界,合乎秩序的思维亦必是澄澈的思维。
倘若艺术一定要与秩序为仇寇,以假恶丑为追逐,那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必是万劫不复的泥潭深渊。
此间有书家提出“回归传统”,无疑有廓清是非、辨析真伪、匡正时弊的意义,我为此而拊掌,谨陈愚见求教于诸方家同仁。
一、新时期书法的审美误区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兴起,崇尚创新,中国文艺界亦然。
开始还在真善美的范围里创新。
应该说艺术中出现一些具有现代感的因素,是好事。
但后现代主义艺术中有一部分为了标新立异,求大变,速变,渐入歧途,甚至认为艺术美是一种“假象”,而尖峭丑陋,才是“艺术的根本机能”。
他们的作品惯于消极、颓废、寻求刺激、麻醉和宣泄,有少数人甚至出于利益动机,步西方后现代主义“行为艺术”的后尘,令西方人亦为之瞠目。
它实质上违反了人性,违反了人类起码的道德观,违反了艺术规律。
它向艺术美挑战,而且来势汹汹。
否定文化、否定道德、否定一切,意欲哗众而取宠,那它还能是艺术吗?我看不是,而且绝对不能是,充其量只是一种艺术传染病毒而已,病毒无孔不入,波及新时期中国书法,令人不寒而栗。
太多假恶丑的东西进入了书法艺术殿堂,加上“现代理论家”的摇舌鼓唇,大有浊浪排空之势,让许多盲从的青年人搞不清楚书法艺术的目的到底是探索真善美,还是展现假恶丑。
于是,他们模仿着“现代派”某些书家的做法,大搞汉字拆解、形式主义,在书法界里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责编徐真真读后感
![《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责编徐真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1a2f470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e.png)
《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责编徐真真读后感第一篇范文《老子今注今译》是一本深入浅出的经典著作解读,陈鼓应先生与徐真真责编的合作,无疑为当代读者打开了一扇理解老聃智慧的大门。
在拜读此书后,我不禁对老子的思想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对两位作者严谨治学的态度感到敬佩。
书中的注解详实而周到,陈鼓应先生将《老子》的深奥哲理用现代语言进行了精准的转译,使人易于理解。
例如,原文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陈先生解释为:“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说明,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字来表述,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这样的解读让老子抽象的“道”变得具体而亲切。
更值得一提的是,徐真真责编在内容的校订上,体现了其精湛的学术功底。
书中的每一章节都条理清晰,观点鲜明,文字犀利,旁征博引,触类旁通。
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为书中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引经据典的广博而感到震撼。
书中对老子“无为而治”的理念进行了深刻阐述,这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生活中,老子提倡的“无为”并非消极逃避,而是一种顺应自然、以柔克刚的智慧。
正如原文所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应以一种更为圆融和谐的态度去应对。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看法是:这不仅是一本学术价值极高的著作,更是一本对现代人具有启迪意义的读物。
它让我明白,经典的智慧是跨越时空的,老子的思想在现代依然闪耀着光辉。
```第二篇范文《老子今注今译》在当代社会,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的迷茫与困惑。
从全新的视角来看,这本书不仅是关于道家哲学的学术研究,更是一次心灵的探索之旅。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内心常常被物欲与功利所充斥,而《老子今注今译》提供了一种净化心灵的哲学思考。
陈鼓应与徐真真的合作,不仅仅是文字上的翻译与注解,更是在精神层面上为我们指引方向。
书中所倡导的“无为而治”,在此时此刻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与结果的同时,不应忽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