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精神巡礼》读后感:我心中的水木清华

合集下载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读后感之我心目中的清华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读后感之我心目中的清华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读后感之我心目中的清华精神“巡礼”者,凭吊怀古也。

所谓“清华精神巡礼”,为纵览清华百年校史之慨悟。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校训,缘起1914年11月10日梁启超先生同方部内《君子》演说,以《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语激励世世代代清华学子崇德修业,奋发图强,“异日出膺大任”,“作中流之砥柱”。

“自强不息者,勉学励志也,于求学治业中坚韧强毅,克己制胜;厚德载物者,宽宏大量也,于待人接物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清华精神的作者于前言中如是释义。

愚以为不然,非言有误,只觉至少于“厚德载物”处对清华人远不止个体品德之养成。

在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清华精神,实为学术与使命、小我与家国之共同体也。

梅贻琦校长有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以下,且以一代名师之典范,兼顾自我成长之历程,就学术与使命二者浅谈我所理解的清华精神。

学术: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家喻户晓,陈寅恪先生所题写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更为流传深广。

所谓“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乃持守独立自由之意志以寻求真理、发扬真理,此语恰是我所以为清华人负“自强不息”之研学精神而坚韧寻求的学术的至高境界。

陈先生本人亦身体力行之。

诚如梁启超先生推举陈至清华任教时与曹文祥校长之歧见,又如园子中陈先生“活字典”“活辞书”之典范,无所谓众人皆视其为珍宝的学位著作,亦不因此察觉,以求知的纯粹徜徉真理的海洋,而达学术之大境界,此为陈先生本人“独立自由”之一也。

然何以言“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之追求有赖于“自强不息”之刚毅须知为学者对独立自由之意志的持守并非轻而易举、一帆风顺。

遭外力阻挠者有之,陈先生亦为其中之一,负隅抵抗。

曾有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函请陈寅恪任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第二所长,不愿为政治所羁绊的陈先生辞谢未就,凭借一己独立自由之意志,无畏眼疾骨伤之磨难,终编《寒柳堂集》,著《柳如是传》,撰《寒柳堂记梦》。

赴清华大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4篇)

赴清华大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4篇)

赴清华大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4篇)赴清华大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赴清华大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1按照市委组织部的安排,我怀着从未有过的激动心情,走进了令当代学子魂牵梦绕的一流学府&&&清华大学,参加了清华大学&武威市中青年干部高级研修班学习培训。

虽然只有短短的8天时间,但通过体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汲取名校丰富的知识营养,使我体会深刻、受益匪浅。

初识清华大学清华园位于京西北,北四环路与圆明园路交汇处,向南步行10分钟,是全国另一知名学府&北京大学;向西步行15分钟,是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历史记载,明朝时这一带是一片园林区,清华园原是圆明园的一部分。

清华园里处处都是文明的气息。

无论是在教学区,还是在生活区,时时都是宁静祥和,井然有序。

清华校园很大,初来几天不识路,总会有人热情地为你指路。

遇到年少的清华学子,总是把我们尊称为老师,尽管心里有点虚,但面子上还是蛮受用。

在食堂就餐,尽管偌大的餐厅高峰时有几千人同时进餐,但从不喧哗,且整洁、有序。

在课堂上,如果同学们偶有倦意,教授们马上会讲个小笑话,播个多媒体短片,或者玩个小游戏,既为你提神,又让你受到启迪。

可以说,清华园里这样一种文明的气息、一种人文关怀,会让你时时感到温暖,受到教益与启迪。

激活固有思维这次学习培训的授课老师,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他们个个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理论精深,每个人对自己从事的研究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想观念不断地受到新的冲击,从而进一步理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解开了许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时时让我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享受豁然开朗的喜悦。

提升能力境界这次学习培训虽然时间不长,但课程安排科学合理,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宏观经济、招商引资、城市化和城市规划信息化管理、现代服务业、新闻媒体和危机公关、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科学发展观、党建工作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感悟清华

感悟清华

感悟清华超越自我--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的点滴心得体会5月2日至7日,我满怀憧憬和喜悦之情参加了盟妇联组织的清华大学第六期兴安盟优秀女性人才培训班,在萦绕梦回的清华大学校园里汲取知识,接受清华百年厚重文化的洗礼。

在学习期间,我亲身感受了清华学府的浓郁书卷气息,体验到了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领略了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

短短的五天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充实了知识,同时更新了理念,理清了思路,坚定了工作方向。

一、感受清华,梦圆清华清华很大、很厚重、很端庄,置身于清华,你会感觉到她仿佛不是一所大学,而是一个美丽、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大公园,渗透着一种让人陶醉的、欣欣向荣的气氛,拥有近乎百年历史的清华,像个智者,他既有圣贤的睿智,又有青年人的活力,多少天之骄子在这里孜孜以求、不断探索、走上智慧人生。

这里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全国屈指可数的高等学府,是世界名校,是成千上万学子梦寐以求、心驰神往的地方。

五天的清华学习生活,我从校园的文化角中领略了清华特有的人文风采:看着月色荷塘,想到朱自清老先生的绝妙文风;站立在清华三亭中,感受着朱自清、吴晗、闻一多等清华前辈的铮铮文人风骨和强烈的爱国情怀;站在宽阔的场地中心,感受着清华现代文明与古典艺术的建筑结晶:高大礼堂和整洁教区中透着水木清华的幽静和清华园的神秘。

清华百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清华精神,散发着独特的学术魅力。

田芊老师一堂《百年清华解读》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清华人,不仅仅是骄傲,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与祖国命运同起伏的民族之重任。

从庚子赔款建留美预备学校、历史选择清华开始,清华就始终与祖国命运相连。

水木清华,整整百年,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沃土,汲取西方先进文化的新风,坚持“走自己经过实践检验”的办学道路,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和精神,探索出一条“育人、奉献、责任”和“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成才之路。

而清华展示着独特精神魅力的王国维、梁启超等一代国学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的“三钱”、“两弹一星功勋”等众多功臣的人文精神与清华长存。

观清华有感

观清华有感

踏乘惠日春风践行名校文化————参观清华大学有感怀着无比崇敬和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仰慕已久的清华大学。

在庄严而典雅的校门前石碑上刻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引用《周易》里的话来勉励清华学子要做君子,要树立“完整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此言意味深长,因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的校训。

这让人在无形中感到了历史赋予清华的重要意义。

最让我难忘的是,当游人在这儿照相留恋时,有人会自发主动、亲切的上前帮助,这让人对清华的仰慕之情更近一筹。

难道清华文化的魅力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伸展到了校外?未进校园,就已经被清华的校园文化所折服。

走进校门,干净整洁的校园映入眼帘,就连路边的垃圾箱都一尘不染,这是我特意“挑刺”才知道的,我的心被狠狠的震了一下。

于是,我决定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接着,我来到了近春园,近春园原是清咸丰皇帝的旧居,又是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原址。

英法联军入京后,火烧圆明园,近春园也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后来经过清华人自强不息的努力,她又回到了以前的荷叶田田、月光朦胧的寂静与安宁。

而这在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知清华人注入了多少的辛酸与汗水、坎坷与破折。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之魂在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这让我感到了清华校园文化的深厚底蕴。

怀着又一次被洗礼过的心来到了“水木清华”,静心观看:四时变幻之山林,环珑这一泓秀水,山林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壮美清秀。

有名联赞曰: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潺荡洵是仙居。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闲庭信步之间体会着“水木清华”、“荷塘月色”的魅力。

在这种如诗如画、透着典雅脱俗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之下的清华学子们,又有几人能及啊!提着“篮子”还没有装满的我又来到了清华学堂,首先看到了一座德国古典风格的建筑拔地而起。

这就是清华学堂,她是建校初期新建的首批校舍的主体建筑,1925年,学校在此设立“国学研究院”,我仿佛看到了国学大师梁启超、陈寅恪先生那孤独寂寥的身影,听到了闻一多、朱自清先生那忧国忧民、桀骜刚直的内心独白,感到了王国维大师那充满古典诗词的宽广胸怀。

清华研修学习心得5篇

清华研修学习心得5篇

清华研修学习心得5篇第一篇:清华研修学习心得清华研修学习心得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又充实,忙碌而又惬意,严谨而又朴实。

每天早晨在啾啾的鸟鸣声中伴着晨曦起床,沐浴着早春的暖阳、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随着忙碌的学生人流匆匆赶往教室,进餐时和学生一起排队买饭,饭后自觉清理餐桌、收拾餐具。

晚餐后看讲义、整理笔记、讨论问题、交流思想,亲身体验学生时光的快乐与美好,感受学生生活的勤俭与朴实。

暂短的学习期间,我深深感受到,无论是坐在安静的课堂还是徜徉在美丽的校园,所到之处无不渗透和折射着浓浓的清华文化和清华精神;不管是聆听教授们的精彩讲解还是路遇行色匆匆的学子,无不体现着清华人的严谨和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清芬挺秀、华夏增辉”的清华风采、“行胜于言”的清华校风和“爱国、实干、追求、完美”的清华精神,无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清华人”成为国家栋梁、社会英才。

清华人之所以长期蜚声中外,就是在于这不竭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精神。

我想这便是清华的魅力所在,它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给人以行动的力量,给人以前进的勇气,给人以成功的信心。

第二篇:清华研修学习心得清华研修学习有感历这次研修班,通过几天的学习,能够聆听顶级教授高水平的讲课,感受各领域权威的大家风范,接受一次人生的再教育和心灵的洗礼,这真是一笔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

给我们授课的都是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或观念超前,视角独特,或幽默风趣,妙语连珠,或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说国事民情如数家珍,话民情民生贴近百姓,一堂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让所有人听的心领神会,津津有味,我即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更感到身心愉悦,如沐春风。

我对清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漫步清华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静静的立于校门前。

诸多学子,身着各类学位服饰,在旁边留影。

我知道,他们经历数载寒窗苦读,今日已学业有成。

这里“行胜于言”的校风,从建校初期就成为清华师生治学与为人的追求,并一代代得以传承。

水木清华观后感

水木清华观后感

水木清华观后感水木清华,这个名字在国内大部分人的耳熟能详。

作为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的象征,水木清华不仅是清华师生学习生活的场所,也是一片寄托文化情怀的园林栖地。

这次我有幸能够亲临水木清华,领略到了这片独特的校园风光,并深刻体验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一踏入水木清华,我感受到了一股宁静和踏实。

整个校园布局合理,绿草如茵,花木扶疏,和谐而不拥挤。

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图书馆的墨香,让人倍感灵感的激发。

我沿着宽阔的林荫道往前走,远处是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建筑,仿佛时光倒流,将我带入了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场景。

首先吸引我眼球的是那座庄严而雄伟的教学楼。

它高耸入云,给人一种崇高与庄重的感觉。

走进教学楼,我可以听到远方传来的读书声和讨论声,微弱而清晰。

教室里流动的黑板上,留下了一行行字迹,它们记录着师生们的努力与智慧,每一次拓展思维的黑板擦,都表达着清华学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接着,我来到了水木清华的图书馆。

图书馆的外观设计独特,给人一种坚固而又灵动的感觉。

进入图书馆,阅览室里安静而宽敞,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和学术期刊。

在这里,学子们专注地看书,笔耕不辍。

他们的眼神里透露着对知识的渴求和追求。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图书馆似乎成了清华学子们的思想寄托。

除了教学楼和图书馆,水木清华还有许多赏心悦目的景点。

比如清华园,素有“水木翠竹千年笔架”之美誉。

散步在清华园的林荫小道上,我不禁为这里的美景所陶醉,仿佛置身于仙境。

湖泊周围花草环绕,倒映在湖面上的绿意世界,仿佛带我进入了一个仙境。

在清华园内,有一座座古老的建筑,别具一格,和谐融洽。

举目四望,仿佛置身于古代文人笔耕的背影中,想象着曾经来过这里的名人留下的痕迹。

水木清华还以创造之美而闻名于世。

在校园的角落里,我看到了许多艺术品和雕塑,它们以优美的线条和精湛的工艺,在阳光下闪烁着瑰丽的光芒。

每一个雕塑都寓意深远,似乎在讲述着学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读后感-水木清华—我心中的清华精神

读后感-水木清华—我心中的清华精神
厚德载物也体现在清华“文理渗透、中西融汇”的办学风格上。清华有许多教授本科工科出身,后来却精于人文社科研究。本学期我选修《庄子》的授课教授陈怡先生便是一例:课上我惊叹于他广博的经典阅读量,不论是西方哲学经典还是古代诸子百家,他都能信手拈来,深刻解读。此外,我还选修了一门全英的心理学课程,这对我而言十分具有挑战性,但是半个学期下来,学到心理学知识的同时,我的英文阅读与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清华引导莘莘学子“闯世界”,每个学期都有丰富的出国交换机会,为我们提供广阔的世界平台。
我认为,体育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磨砺意志,这不也体现了清华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吗?清华流韵,艺术存芳。艺术也是清华人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艺教中心生动有趣的课程、多样的学生艺术社团、广阔的艺术展示平台(校歌赛、学生节等)营造出生机勃勃的艺术氛围,就像吴宓先生所述“红瓦高楼翠柏里,歌声未绝书声起。名园旧被白云封,翻借管弦除荆杞。”
为期一周的暑校更坚定了我要到清华园求学的梦想,而“水木清华”中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也成为了我高三一年里每次考砸之后重新执笔再战的精神动力。
圆梦
2017年7月19日,高考录取结果出来的时候,我觉得一切都像梦一般:六年前水木清华的一瞥、一年前难忘的暑校、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我终于可以徜徉于清华园求知治学,可以在这个更大的天地筑梦,可以更深刻地探求“水木清华”的精神。
自强不息,就是如树一般,脚踏实地、坚毅不屈、生生不息,因而清华人有一种立于天地之间而不惧的勇气与胆魄。更深层次,清华人是在自强的基础上为国强而奋斗:清华人时刻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强盛紧紧相连,在科学、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作出卓越的贡献,为华夏子孙添彩,为神州大地增辉!“自强不息”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清华大学观后感

清华大学观后感

清华大学观后感篇一:胡锦涛在清华大学讲话观后感原创:青年强,则国强---- 胡锦涛在清华大学讲话观后感水木清华,钟灵毓秀,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熠熠生辉。

当胡锦涛总书记站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舞台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我明白了清华不仅仅是一个大学,她更是一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她就是中华精神。

她代表了华夏子女真诚奉献,为祖国,为人民建立伟大功绩。

她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在那河畔垂柳的倒影中我看到了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的呐喊,看到了国学大师季羡林点灯夜读,心怀天下的胸怀,看到了钱学森报效祖国的坚持,看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进入21 世纪后,国与国的竞争日益激烈,人才的竞争最为重要,我们应牢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使命,培养创新精神,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以民族振兴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全面发展,德才兼备,在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重视人格的培养,要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我们还应把青春热血挥洒在西部的隔壁荒原上,建设出一片片的绿洲。

西部需要人才,我们应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到西部去,把先进的文化带到西部去,把先进的知识带到西部去。

建设新西部。

青年作为国家的栋梁,祖国明天的希望,应努力奋斗,不懈进取,孜孜以求,生生不息。

到西部贫穷落后的地方去驱赶贫穷,驱赶饥饿,带来希望。

青年当自强,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不应在大学里忙忙碌碌,不知所措,时时刻刻应清晰自己的目标与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发扬行胜于言的优良作风,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非凡的业绩,为同学,群众服务,珍惜光阴,将来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时光韶华,千金难买。

人生该怎样度过才不会在回首时,叹息连连?我想起了保尔。

柯查金的一句话“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应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顿时倍感精神,更加坚定了信念,发扬老一辈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从而无愧于自己的一生!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发扬并继承清华大学“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传统,勇于奉献,勇于拼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赴清华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赴清华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赴清华大学学习心得体会清华大学是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最高学府之一,能在这所百年名校学校学习,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下文是清华大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

清华大学学习心得体会篇一清华大学是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最高学府之一,能在这所百年名校参加领导干部培训班,我倍感荣幸,倍加珍惜。

行前,我曾跟领导说:“出门旅游我可以放弃,但到清华学习我不愿放弃,因为这很可能是我一生中接触最高学府的唯一机会”。

更令人难忘的是,在清华学习期间,我接到通知,经过笔试、面试、体检、政审,我将调到省委办公厅工作,由此我对清华的感情自然又深了一层。

清华大学的短暂学习,受益非浅、体会颇多,是我一生中难得的财富,也对我在新单位新岗位、开展新工作注入新能量。

清华大学果然与众不同,名不虚传。

在这里,没有枯燥、呆板的教学,更多地感受到清华的人文氛围、深厚的道德底蕴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报国心。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特别是崔国文教授激情澎湃的开学典礼讲话,使我深入思考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做人与做官、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专家学者的上课,或谆谆教导,或启发引导,都使我强烈地感受到时代的脚步、知识的乐趣;古色古香的建筑、单纯的校园生活、学生们的笑声,又使我寻找到青春和活力。

参加工作十几年的我,重回校园,在这短暂的十几天里,真正懂得“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含义。

我是抱着学习“充电”的态度,来到清华学习的。

这些日子以来,我认真听、仔细记、静心思,收获很大。

主要体现在“长、宽、高”三个方面:一、“长”,就是增长了知识,有助克服“本领恐慌”平时自己忙于工作,时常感到“知识短缺”、“本领恐慌”,力不从心。

这次到清华,聆听中国最高权威学术专家的讲座,增长了知识,见识了“世界”。

一是增长科学管理知识。

管理出生产力,管理也出凝聚力。

管理是一门大学问,沟通与协调是管理的核心环节。

通过学习,使我系统了解了公共管理、依法管理、应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少是我以前未知的。

水木清华之感悟

水木清华之感悟

“水木清华”之感悟古人云:“读书养心。

”说的是读书能滋养人的心灵,读书是怡心养性的有效途径。

选一本好书,从容不迫,徜徉其间,在阅读中理解人生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体会人生的价值,人的胸襟就会变得辽阔,心灵就会变得纯净,性情就会变得平静。

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这是我长期以来坚持读书的信念所在。

然而,来到清华,我对读书有了一种新的理解,这就是“水木清华”———“水清”才有“木华”,读书是提升生命质量、释放强劲生命力的重要途径。

这番感悟,来自那天游走于清华校园,来自对清华历史的阅读,来自聆听老师的授课。

那是学习期间唯一的休息日,我偕同学行走于清华大学校园,苍松翠柏将偌大的校园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小桥、流水、草坪和各色建筑点缀其间,处处让人流连。

置身其间,空气静谧而清新,全然没有都市的喧嚣。

来到被称为清华“园中之园”的胜景“水木清华”,顿时眼前一亮,满目葱茏的林山环拢着一泓平静如镜、清澈见底的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一座玲珑典雅的古建筑,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庄美挺秀。

据说,“水木清华”四字,出自东晋谢锟《游西池》的诗句“水木湛清华”,意为水清木华,西池的景色着实迷人。

我想,“水木清华”并非仅仅对美景的描绘,还在于说明“木”之所以“华”,在于“水”之“清”,“水清”才有“木华”。

人的成长也是如此,领导干部素质的提升也是如此。

只有坚持不懈地在书籍中汲取中外文化的精华以塑造高尚的人格、涵养智慧的头脑、滋润圣洁的心田,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才,成为一个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合格的“公仆”。

正如温家宝总理做客新华网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时所说:“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

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当今地球越来越小,世界风云瞬息万变,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作为领导干部,要洞察形势,明辨方向,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仅要不断读书、更新知识,更要终身学习,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常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将读书融入工作,融入生活。

清华校庆观后感清华在我心中征文(精选范文5篇)

清华校庆观后感清华在我心中征文(精选范文5篇)

清华校庆观后感清华在我心中征文(精选范文5篇)清华校庆观后感清华在我心中征文(精选范文5篇)一记不清多少次坐在荷塘的垂柳下,望着朱自清先生的塑像,心底有一股股热流奔涌。

总是下意识的四下张望:这不是在梦中吧?!今天一大早,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又来到了这里,来到了碧水蓝天,鲜花环绕的荷塘,来到了彩旗飘飘、绿草如茵的礼堂前广场。

无论是二校门的花坛前、还是图书馆的喷泉畔都是人如潮涌,到处欢歌笑语,有坐着轮椅来的老校友,有抱着牙牙学语的孩子而来八零后。

看着他们,心中充满了羡慕和钦佩!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真有些举国庆典的味道,看着每一位校友胸前佩戴“标识”,我找寻着我的同龄人,追着那梦......知道清华大学,依稀记得是被大人抱着来主楼前看批斗会,不懂得什么,印象中到处都是高喊的人群,和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听大人们说的)。

上了小学,同学的爸爸在清华大学当工宣队代表,她当时很让我们羡慕!因为,听老师说:那时中国最好的大学,能知道最新的知识和国家最新的动态。

初中快毕业了,恢复了高考,有一次看着有个人,带着清华的校徽来看学校看老师,心里就开始有了梦,那遥远的梦,诱惑的我们埋头书堆,但那个年代自己实在没能力找到实现梦想的路途,尽管在老师的鼓励下,“勇敢”在第一志愿上填上了清华,但那却成了后来三十多年我心中永远情结.....于是,有了儿子之后,曾经的梦想被从心底唤醒,那实现梦想的接力棒自然传给了他。

而今,十八岁的儿子已实现了我的梦想,真正成为了清华人,我自然也就成为了清华园的常客。

跟着儿子在这里徜徉,看着儿子在这里成长。

因为儿子,这三年我几乎月月到清华,看清华的人,赏清华的景,念清华的情!追梦在清华园,看着清华园四季的美景,品味清华园时时的新奇,百年清华,国人的骄傲!今天,是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在此谨以此文祝贺清华百年华诞;祝福清华人才辈出!清华校庆观后感清华在我心中征文(精选范文5篇)二4月24就是清华大学百年诞辰,虽然我不是清华的学生但是我想写一点有关我的大学、我的水木年华。

《清华精神巡礼》读后感:我心中的水木清华

《清华精神巡礼》读后感:我心中的水木清华

《清华精神巡礼》读后感:我心中的水木清华《清华精神巡礼》读后感:我心中的水木清华我心中的水木清华——《清华精神巡礼》读后感未署大学启航一身为建筑系的学生,前几天,交图周刚刚过去。

交图周前夜,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建筑系同学,当然是在自己的专教里安静(而焦躁)地画图、处理模型,为自己的大作业做着收尾工作。

当然,可能由于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我前一晚本来能早一点结束工作交上一份完全可以通过评检、但是有些细部可能会略微有些粗糙的图纸,然后回宿舍享受温暖和舒适,但是我的完美主义很不幸让我在专教的桌子上一直画啊画到了太阳从远处升起的时分。

那时我选择在八点开始的评图前去食堂吃早饭,顺便活动一下因连续十几个小时的伏案推图而疲乏的腰背。

但是当我离开桌子的时候,我看见,还有一些同学还在继续着作业的工作,而已经有早起的同学来专教开始新一天的早自习了。

我们朝气蓬勃地年轻着,所做的工作是二十四小时无间断轮换的。

慢慢离开建筑学院。

向着中央主楼走去。

国旗仪仗队已经在广场前开始了操练。

继续前行。

六教的一些等仍然亮着,从窗洞能看见里面还有学子在翻着书,作着笔记。

身边有晨跑的老人,晨跑的学生,网球场有做早操的年轻人。

食堂氤氲着米饭和麦芽的清香。

从柜台向里能看到工作着的师傅们。

我看了看时间,现在是五点四十分。

当我离开的时候,抬起头,然后遇见了铺天盖地的朝霞。

二我敢说这应该是清华每天的日常。

来到清华已经两个月了。

最近逐渐熟悉了清华的生活方式,也是逐渐适应了这里。

我不太敢直接把清华的风格称作【忙碌】,虽然这是我的学习生活带给我的.最初的感觉——或许称之为【充实】会更好。

忙碌或许可能偏向到庸庸碌碌的境地,而充实才是我们所应当一直追求的境界。

生活排的满满的,找不到能够让自己松懈(注意,不是放松)下来的机会。

我觉得,或许正是这永远在奔跑着的生活,永远提醒着我们——众多清华学子——以"自强不息".三来大学之前,我在想,大学的生活或许是轻松而惬意的,或许会空闲到令人发狂的地步。

梦萦水木清华读后感

梦萦水木清华读后感

梦萦水木清华读后感《梦萦水木清华》是一部描写清华大学的小说,作者以清华大学为背景,通过讲述一群年轻学子在大学校园里的成长故事,展现了清华大学的风采和学子们的青春活力。

这部小说让我感受到了清华大学的独特魅力,也让我对大学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以清华大学为背景,通过几位主要角色的成长故事,展现了清华大学的严谨治学和学子们的青春活力。

主人公小明是一个乡村来的学生,他在清华大学的学习生活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小明的故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清华大学的严格要求和学子们的拼搏精神。

除了小明,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角色,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和遭遇,但他们都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追寻着自己的梦想。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都选择了坚持和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些故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清华大学学子的拼搏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通过阅读《梦萦水木清华》,我对清华大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清华大学是一所严谨治学的学府,这里的学子们都具有着优秀的学术成绩和拼搏精神。

他们在大学校园里不断追求着自己的梦想,不断挑战着自己,不断成长着。

这种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清华大学充满了敬意和向往。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描写了清华大学的校园风光和学术氛围。

清华大学的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全,学术氛围浓厚。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不仅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还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和学术氛围,这对于学子们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梦萦水木清华》,我对清华大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大学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清华大学的学子们都具有着拼搏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态度,他们在大学校园里不断追求着自己的梦想,不断挑战着自己,不断成长着。

这种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清华大学充满了敬意和向往。

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够踏上清华大学的校园,体验这里的学术氛围和青春活力。

清华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清华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清华大学学习心得体会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8月下旬,我有幸参加了市北区在清华大学组织的十九大精神与履职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

课程安排紧凑,涉猎的知识面广泛,作为区政协委员,通过学习,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五天的所见、所学,所思和所得,汇成一句话,这是一场思想和知识的盛宴。

一、走进清华感受清华精神的博大精深踏入清华校园,和清华学子一样吃在食堂,住在学生公寓,体会清华学子的学习生活紧张有序、充实快乐。

从清晨到夜晚的课余时间,我几乎走遍了清华校园,零距离感受了百年名校的历史底蕴和美丽。

研修班的学习感受了不一样的学习生活,从开班典礼、到班主任带领下每天的晨读、引课、结课;从班主任老师带领学员参观清华校园时对每一处的讲解,到校史室对百年清华发展史的介绍如数家珍;结业典礼上班主任老师对研修班学习生活的全面回顾和总结。

每一个环节让人难忘,让人感受成长、感觉快乐。

五天的学习时光是短暂的,但我们爱上了清华,深深地记住了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深深地感受到了行胜于言的清华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清华学风,学习结束、意犹未尽,恋恋不舍。

二、走近大师感受大师学识的高屋建瓴五天的学习,我们聆听了九位专家的精彩讲座。

大家共同学习了张涛老师的《危机管控与媒体沟通》、傅思明教授的《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徐林旗研究员的《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卓越管理素养与大学之道》、李泉教授的《互联网金融与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王道勇教授《xx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孙立平教授的《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与转型》,并到国家博物馆进行了复兴之路的现场教学。

教授们的课少有晦涩深奥难懂的理论,多是来自社会、政治和生活中的现实,诠释的是鲜活的思想和理念。

老师的精辟见解与精彩发挥,源于其术业有专攻,本身具有渊博的知识底蕴,独立的思考与丰富的阅历。

三、静心凝思,所得所悟通过学习我要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力争在新时代为市北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做出新贡献。

《风雨北大,水木清华》读后感作文【初中初二600字】

《风雨北大,水木清华》读后感作文【初中初二600字】

《风雨北大,水木清华》读后感
寒假结束的时候,老师奖励给了我一本书,叫《风雨北大水木清华》。

“清华”“北大”这两所学校,上至官员学者,下到车夫小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在这一百多年以来,这两所学校与中国的命运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那里是无数学子向往的地方,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打开了这本书。

这本书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主要介绍“清华大学”,另一部分则介绍“北京大学”。

书中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史,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人物,都出自这里。

还分别从不同角度解读了校训校徽。

这本书,不但让我了解了许多历史知识,而且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勤奋,什么叫刻苦。

我甚至有一些不安,发现了自己在学习上的许多不足之处。

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梁启超在清华的演讲,他用《周易》的乾坤二卦中的卦辞来激励大家。

说:“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不息,即使颠沛游离,也应不屈不挠。

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承载。

”这便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后来化作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读完了这番话,我知道了做君子的要求,它告诉我要学会包容,学会百挫不挠,不能因一时的失败丧失自己的志向,应当坚定不移的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进。

除此之外,北京大学——这所在光绪时期就已成为最高深学府的大学,它悠久的历史优异的成绩,不仅仅吸引着每个学子,甚至对于中华民族,整个中国都是一种影响,对中国的新式教育有很大影响,它寄托了一种希望。

清华北京,是每个人心中的理想,也是我的理想,我要为我的理想而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心中的水木清华
——《清华精神巡礼》读后感
未署大学启航

身为建筑系的学生,前几天,交图周刚刚过去。

交图周前夜,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建筑系同学,当然是在自己的专教里安静(而焦躁)地画图、处理模型,为自己的大作业做着收尾工作。

当然,可能由于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我前一晚本来能早一点结束工作交上一份完全可以通过评检、但是有些细部可能会略微有些粗糙的图纸,然后回宿舍享受温暖和舒适,但是我的完美主义很不幸让我在专教的桌子上一直画啊画到了太阳从远处升起的时分。

那时我选择在八点开始的评图前去食堂吃早饭,顺便活动一下因连续十几个小时的伏案推图而疲乏的腰背。

但是当我离开桌子的时候,我看见,还有一些同学还在继续着作业的工作,而已经有早起的同学来专教开始新一天的早自习了。

我们朝气蓬勃地年轻着,所做的工作是二十四小时无间断轮换的。

慢慢离开建筑学院。

向着中央主楼走去。

国旗仪仗队已经在广场前开始了操练。

继续前行。

六教的一些等仍然亮着,从窗洞能看见里面还有学子在翻着书,作着笔记。

身边有晨跑的老人,晨跑的学生,网球场有做早操的年轻人。

食堂氤氲着米饭和麦芽的清香。

从柜台向里能看到工作着的师傅们。

我看了看时间,现在是五点四十分。

当我离开的时候,抬起头,然后遇见了铺天盖地的朝霞。


我敢说这应该是清华每天的日常。

来到清华已经两个月了。

最近逐渐熟悉了清华的生活方式,也是逐渐适应了这里。

我不太敢直接把清华的风格称作【忙碌】,虽然这是我的学习生活带给我的最初的感觉——或许称之为【充实】会更好。

忙碌或许可能偏向到庸庸碌碌的境地,而充实才是我们所应当一直追求的境界。

生活排的满满的,找不到能够让自己松懈(注意,不是放松)下来的机会。

我觉得,或许正是这永远在奔跑着的生活,永远提醒着我们——众多清华学子——以"自强不息".

来大学之前,我在想,大学的生活或许是轻松而惬意的,或许会空闲到令人发狂的地步。

似乎完全错误了。

确实是惬意,但是是将自己的精力与生命投入到自己所热情的事业当中去的那种取得了成就感和获得感的惬意,而不是普普通通的、随随便便的因为无事可做而产生的清闲而无趣的惬意。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

不拿着有限的生命去做一些燃烧生命的事情,难道要用空洞乏味的流水账去填充自己的一生,让自己在迟暮的时候回想起来的全部是悔恨和痛惜吗?

家乡在山东省里,一个丘陵上的小镇。

从我一直在那里上学,从幼儿园到高考。

小时候家里人就一直教导我要学会独立。

于是我从小学开始就再
也没有被家长接送过,一直是自己一个人上学啊、放学啊,下雨天下雪天打着伞,穿过水洼或是雪地,一步一步地走很远回到家里,然后说:"我回来了。

"初中高中时我也经历过大雪天五点钟就要起床步行去几公里以外的学校(大雪天不能骑自行车,平常我都是骑自行车的),中途一边注意脚下结冰光滑如镜的雪,一边注意远处行驶来的车辆,常常是顾头不顾尾,在地上摔的满身是雪。

但是似乎成效显著,我从一次又一次的跌倒和受伤中慢慢地学会了如何让自己不再跌倒,如何避免可能的失败,学会了怎么样来做到独立,做到能够自己妥善的处理自己的生活。

或许这就是我能异常迅速地适应清华的氛围的原因。


我不敢妄自定义清华精神是什么。

但我从在清华学习与生活的两个月,从我在家乡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切实地感受到了一点东西。

我觉得,清华的精神,首先得是实干,勤奋。

否则六教自习室里的一豆灯光不会一直默默等待到天明,我所见的建院也不会有同学握着笔慢慢让笔尖在纸上慢慢婆娑,一直一直。

没有付出的等额努力,就不会有可衡量的收获。

所以讲,任意一所大学,没有勤奋的精神作为灵魂的支撑,便没有获得什么成果的可能。

这是世界的普适原则。

敬业。

或许可以划入实干的范围?不仅是学生,教授,即使是很多平时我们难以察觉到的工作者,也无时无刻不在忠诚于自己的岗位。

譬如我们宿舍楼前有一块地面因为供暖要整修,某天我凌晨一点多从建院回宿舍,路过此地时,看见工人们仍然在默默地操作、施工。

我在远处怀着敬意静静地看着他们,很久。

自强不息。

"我可以被打败,但我不会被毁灭。

一切杀不死我的,
都将使我更强。

"
爱国。

社会责任感。

"我永远热爱我的祖国,热爱这苍穹下生活的每一个人。

我将将我的毕生奉献至为更多人获取更美好的生活的奋斗中去。

"
……
用一个内涵广泛的词语概括一种抽象的精神是容易的,但是想要贴切地反映它却非常困难,恕我词穷,难以继续阐释我的理解。

书中记录了近年来清华养育出的多少英杰,已经难以悉数。

钱学森、梁思成、王淦昌、四大导师……各个领域,浩如星辰。

甚至让人觉得,仅仅是历数就已经是对历史的侮辱。

浩瀚,但我们不会忘记。

因为这本记录,每一页,都是以傲骨为笔,热血为墨,写成的。

灵魂、精髓、骨架……不论使用何种表述方式,大学的核心,我以为,是大学多年来积淀下的文化底蕴,形成的已经深入历史骨骼的文化氛围。

大学所培养出的人才的知识和技能取决于藏书和教师,而品性和道德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故某种意义上来讲,文化的浸润比大师、比浩如烟海的文库更加重要,毕竟品德是一个人难以改变的根基,知识和技能都可以后天刷新,而品性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讲的就是清华。

清华早已成熟的文化氛围滋养着其中的每一个人。

这个大园子里的每一个人,都在向着"水清且木华"的终点迈进。

这可爱的文化氛围,所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的,便是清华的精神六
那我们所要做的呢?
答案不言自明。

从清华精神里汲取营养而生长的我们,最终反过来重塑、再定义
清华的精神,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就这样,生生不息。

水木清华,水依旧清,木依旧华,这一代一代永久的传承,需要我们的加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