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文化视角解析高校冠名事件

合集下载

关于建设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建设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几点思考

选拔运动员, 形成了年级比赛、 系际比赛、 校际比赛的体系, 每周 、 每月、 每年持续不断的篮球 比赛活动 , 使大学生对体 育产生一种全新的思维观念,对身心的健康发展有了较深 层次的理解。篮球运动作为一种校园文化价值就在于人的 全面、 自由、 和谐的发展 , 是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与价值的实 现, 充分体现了“ 强筋骨、 增意志、 调感情” 的体育目的。 通过CUBA的校际标语 、 篮球沙龙 、 大学生志愿服务等 丰富多彩的活动, 使大学生从课业负担中走出来, 参加到生 动活泼的课余生活中去, 达到强身健体、 陶冶情操 , 以及培 养兴趣、 团队精神的目的。有研究表明:CUBA之后, 特别是 CUBA取得成绩之后, 学生们不仅对篮球感兴趣的排列顺序 提高 , 而且也使感兴趣的人数不断增加 , 许多学生产生了从 事篮球健身活动的倾向, 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 丰富的想象 力、 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以及情绪高涨等。 I CUBA充分体现着体育竞赛的“ 公平 、 公正” 原则 , 对 大学生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从首届联赛开始, 组委会排除一切干扰,对违反运动员参赛条件的球队和个 人进行了严厉的处罚。截止到第6届联赛, 共有巧支球队因 “ 作假” 而受到取消比赛成绩或禁赛处罚。大学生篮球协会 秘书长龚培山教授表示 :一定要把CUBA办成中国最能体现 公平竞争原则的联赛。CUBA强调, 一定要在学校和学生中 弘扬正气, 主持正义, 决不能让歪风邪气抬头。
19 0
(二) CUBA校园社会化意义
校园文化, 如其他亚文化形态一样, 在一定程度上是社 会的一个缩影。CUBA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 , 以其独特 的方式在向师生教育 、 影响的同时, 也从不同的角度向它的 周围及社会辐射。 经过6年的发展, CUBA在全国范围内得到 了广泛的影响 ,成为国内篮坛三大赛事和中央电视台转播 的八大国内赛事之一 ,它吸引了数以万计的高校学生 、 教 师、工作人员的参与,得到众多媒体的重视关注并大力支 持, 给予了充分的宣传、 报道。 CUBA创立之 日 就提出永不冠名,已达到建立独立 、 健 康、 纯洁的品牌的目的。在市场开发方面, 以建立良性的产 业化运作机制为目 标, 忠实于品牌形象健康,淡化商业色 彩。 经过6年的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造, CUBA先后吸引了近20 家国内外企业的加盟合作。这将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篮球联 赛的社会化发展方向, 成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2015年度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优秀论文评选结果

2015年度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优秀论文评选结果

论文题目 基于灰色理论的高校学生工作绩效评价方法研究 浅谈我国普通高校精准资助体系的初步构建 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载体论视角下的志愿服务——兼论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志愿服务 的引领 大学生廉洁社团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论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自我实现的新路径——以徐特立的“经师 ”“人师”教育思想为指导 艺术院校贫困生个性化资助体系实践与研究 基于资助视角和信度效度理论的高校贫困生认定方法探析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高校大学生“网瘾”模式识别研究 “微时代”视角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 试论高校辅导员如何践行习近平“四好”教师要求
评定结果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16 苏少丹、余俊渠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谢君君 蒋研川、杨聪林 、张佩璐 金绍荣、张其光 权凌 黄萍 王妍稳、张海成 、张彦彦 李晔 申子姣、舒曾、 刘芳南
评定结果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64 刘妍良 65 玄令增、孙亚萍 66 张振霞 67 姚静仪、索天艺 68 唐平 69 70 71 72 73 74 75 丁莉婷 凌云 孙晓丹 林强 刘东东、仝泽民 、庄玉琳 秦莉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以考研导航和科技创新为双驱动的理工科高校学风建设探索与实 践 辅导员的话语体系构建 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探讨——基于哈尔滨市7所高 87 李慧静、吴庆禹 东北林业大学 校的抽样调查分析 88 朱广跃 哈尔滨工程大学 大学生就业素质的自我认知与用人单位评价的差异分析 89 衣玉梅 黑龙江大学 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及其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具体方法探讨 90 马卓 黑龙江工程学院 师师联合,校家联动,新常态下积极探索合力育人新机制 91 潘孝楠、张彦青 复旦大学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 92 梁枫、赵建敏 上海交通大学 养的因素分析 93 吴松强、闵辉 华东政法大学 大学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学生工作新思考 上海工商管理 94 朱丽莉 马克思主义财富观与大学生财富认知培育 学院 95 曲云进 江苏大学 硕士研究生党支部委员会“三推直选”的探索与思考 江苏信息职业 96 黄飞剑 信息有效公开:高校网络舆论转“危”为“机”的关键 技术学院 97 张红、巫程成 宁波大学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困扰的关系: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 98 蒋建伟 安徽师范大学 基于“生命、生活、生涯”教育理念的大学生始业教育课程模块 99 设计 吴多智 巢湖学院 当代大学生自杀风险应对策略探析 解析高校优秀辅导员核心特质——基于“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 100 谢小芬 福建医科大学 物”的实证分析 101 胡璐 华侨大学 国际化办学视野下大学生文化自觉培育途径研究 102 管晓凤 华东交通大学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辅导员与导师联动模式的构建 103 任伟 山东大学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在矛盾及调适 104 薛清元 中国海洋大学 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和研

校园文化商业化利大于弊1

校园文化商业化利大于弊1

商业活动怎么样冲击校园文化商业活动怎么样冲击校园文化在大学教育中,校园文化活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形式灵活多样,内容生动活泼,易被学生接受,并能调动学生极积参与。

在社会生活日渐多元化的今天,校园文化愈来愈丰富,而商业文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一种参办形式,它在给校园文化带来活力的同时,又将给高校学子带来什么呢?现象:近年来,不少大企业都争相把企业的触角延伸到了大学校园。

像中国移动公司、中国联通、统一集团、润洁、新浪等都在贵州的各大院校举办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学生参与的热情相当高,在校园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11月24日,贵州大学北区大礼堂内座无虚席,人头攒动。

彩色的气球环绕在舞台的四周,簇拥着50平方米的巨大舞台背景。

红色的背景上“红色魅力———校园活力舞蹈大赛”几个大字醒目地凸现出来。

由重庆顶津食品有限公司主办,贵州大学公共管理系协办的舞蹈大赛复赛在此举行。

学生观众需凭入场券进场,而入场券的获得则需购买该公司价格为2.5元的饮料一瓶。

据此次活动的一名学生组织者称,公司拿来的饮料不够卖,好多同学都没有票看不了比赛。

比赛分为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两项,而规定动作则为该公司的广告舞,自选动作由自己定。

比赛的前三名获得者由该公司提供奖金和奖杯。

商家赞助学校搞活动的势头还会持续下去,而且会愈演愈烈。

同时由于商家在争夺学生这个消费群体时,有了一定的竞争,加大了对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贵大02级公共管理系学生会副主席王松给我们提供了一组数据:02年迎新杯足球赛,贵人鸟运动鞋公司赞助经费1600元;03年“小灵通———我的生活更精彩”迎新晚会,中国电信贵阳分公司赞助实物(奖品、纪念品等)和现金共计近12000元;04年重庆顶津食品有限公司赞助“梦想我作主”舞台剧晚会和“红色魅力”校园活力舞蹈大赛活动经费达30000元,并且有广告公司涉足,承办了校内外所有的广告宣传。

校方观点:商家赞助学生搞活动,学校方面对此看法怎样?对此问题,记者采访了贵州大学公共管理系团总支书记、学生指导员熊映老师。

多学科视角下高校文化冲突理论解析

多学科视角下高校文化冲突理论解析
[ 者 简 介 ] 于 滨 , 浙 江水 利 水 电专 科 学校 基础 社 科 部 讲 师 ( 江杭 州 3 0 1 ) 作 浙 10 8
尽 管大 学 的发展经 历 了岁月 的洗礼 和历史 的变 迁 ,但 是文化 始终是 它 不 变 的追 求 。 “ 当大学 走 进
必 须 以 更 宽 阔 的 视 野 ,从 多 学 科 探 寻 较 为 成 熟 的 理
现 代 教 育 科 学
高 教 研 究
M 0DE RN EDU C ATI ON CI NCE S E
21 0 1年 第 3期 论 解 析
于 滨
[ 摘
要 ] 随 着 世 界 范 围 内高 等教 育 的迅 猛 发 展 , 高等 教 育 中 文化 冲 突 现 象引 起 了理 论 界 的 关 注 。批
二 、 历 史 批 判 学 派 关 于 教 育 中 的 文 化 冲 突 观
“ 抗 理 论 ” 的 出 现 是 批 判 教 育 理 论 的 进 一 步 反 深 化 。 在 一 些 教 育 学 者 看 来 ,鲍 尔 斯 、金 蒂 斯 和 布 迪 厄提 出的观点 只是 考察 了学校 教育 的社 会 制约性 的 一 面 ,而 忽 视 了教 育 制 度 中 人 类 自 由 和 自我 决 定
产的社会 关 系是 相对应 的 。不 同 阶级 的教育价值 取 向存在 着本质 区别 ,这 必然产 生教育 中的 阶级 文化
冲突 。
鉴 于 鲍 尔 斯 和 金 蒂 斯 并 没 有 对 教 育 过 程 进 行 具
体 分析 ,以伯恩 斯 坦为 代 表 的 “ 微观 教 育社 会学 ”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弥 补 了 这 一 缺 陷 。他 认 为 , “ 语 形 言 式及 社会关 系” 中产 阶级 是 “ 制 型 ” 的或 “ , 精 复 杂 型 ” 的语 言 规 则 ,而 工 人 阶级 则 往 往 是 “ 限制 型

文学批评中的文化批评理论与方法

文学批评中的文化批评理论与方法

文学批评中的文化批评理论与方法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分析和解释的学科。

作为一种综合学科,文学批评涉及到文学、文化、语言、历史、哲学、社会等多个领域,其中文化批评理论和方法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化批评理论和方法是文学批评中的一种重要思想。

其主要思路是将文学作品放置在其所属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审视和分析,并将作品作为文化现象进行解释和评价。

文化批评理论和方法的重要性在于其把作品从狭隘的文学范畴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文化研究和社会研究的一部分。

文化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文学作品在其文化背景中的历史、社会、文化和语言内涵。

这就要求批评者要有丰富的人文素养和文化敏感度。

首先要对文学作品的文化根源进行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作品的时代特征和文化背景。

其次,还要探究作品中隐含的文化意涵和价值,分析作品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阐释作品对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文化批评理论和方法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式。

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文化批评理论的影响下,文化批评理论和方法逐渐形成了多种学派和思潮,比如文化批评、后现代批评、女性主义文化批评等。

这些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对文学批评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以及对文学和文化的理解和评价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中,在国内文学批评的实践中,对文化批评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采取宏观的文化视角在文学批评中,要从宏观的文化视角来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社会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社会和文化环境,就难以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因此,要通过对作品所处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度挖掘,来体现作品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例如,文学批评者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社会现象、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研究,来阐释作品的文化内涵,揭示作品对于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的贡献。

这种宏观文化视角的研究方法,可以使文化批评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

二、注重作品的文化符号和意义在文化批评中,文化符号和意义的探究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文学作品是社会和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反映了社会和文化中的各种现象和意象。

卓越工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卓越工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经建 设 成 的卓 越 高 校 , 还 适 用 于 建 设 中的 2 卓越校园文 化建 设的基本途径 非卓越 高校、 乃 至 高职 院 校 。 本 文 提 出 了几 下 几 点 思 考 与 建 议 。 2 . 1对 爱 的教 育
级 管理 组 织 构 架 ; 统 一工 装 , 设 定 企业 奖 学 金, 设 置企 业 冠 名 竞赛 等 。
需 要 宣 传 活 动 、 2 0 l O 年6 月2 3 日, 随 着 教 育 部 在 天 津 召 么要 培 养 企 业 真 正 所 需 的 卓越 人 才 , 诚信考试宣传活动等 。 开的 “ 卓 越 工 程 师 教 育培 养 计 划 ” 启 动 会的 校 企 双 方 共 同 合 作 联 合 培 养 。 在 这 样 的 背 2 . 4 树 立榜 样 的示范教 育 顺利 闭幕 , 从 此 在 理 工 类 高 校 掀 起 了卓 越 景 下 , 高校 不 仅 仅 需 要 引入 企业 的技 术 、 师 列宁说 : “ 榜 样 的 力量 是 无 穷 的 。 ” 在 校
1 卓越校 园文化 的内涵 与特征
1 . 1高 校校 园 文化的 内涵
校 园文 化 建 设 是 学 校 教 育 的 重要 组 成 部分 , 是社会 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的重要 内
爱 是 人 精 神 素 质文 明 的一 种 体 现 , 在 3结语
卓 越 校 园文 化 建 设 中 应 引 导学 生 : 以 强 烈 校 园 文化 建 设 是学 校 教 育 的 重 要 组 成 的 爱 国 主 义 教 育 引 导 学 生 热 爱祖 国 ; 以深 部 分 , 是 主 导 未 来 社 会 文 化 方 向 和 社 会 主
工程 建 设 的 改 革 浪 潮 。 卓 越 的 含 义 是 先 进 资 、 设 备 设 施和 项 目 , 还 要 引入 企业 的 管 理 园 文 化 建 设 中 树 立 榜 样 有 助 于 激 烈 、 鞭 策 的、 优秀的意思, 卓 越 工 程 作 为 我 国高 校教 文 化 、 企业的制度文化 、 企业的人文文化 、 他人 , 扩 大 校 园 文 化 建 设 的 影 响 力 和 实 效 育义 是 企 业 的 职 场 文 化 等 。 性。 与 此 同时 , 教 师 作 为 教 书 育 人 的 实 施 不需 过 多解 释 的 。 在卓 越 工 程 中 , 强调 高 校 在卓越 工程 中 , 强 调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的 者 , 也应 该 做 好 示 范 带头 作 用 。 和行业 、 企 业 的 校 企 合作 , 那 么卓 越 高 校的 培 养 , 那 么 卓 越 高 校 的 校 园 文化 也 应 该 作 2 . 5加 强制 度文 化建设 校 园 文化应 该 更多的 融 入企 业文 化的 内 为一 种 隐 性 的 教 育 文 化 和 非 强制 行 的 教育 落 实 以 生 为本 、 依法冶校 、 民主 管 理 的 涵; 在卓越工程中, 强调 学 生 创新 能 力的 培 手 段 对 学 生 的 创 新 能 力 培 养 融入 更 多 的 引 机制建设 , 学 校 管 理 文件 化 、 标 准化 。 养, 那 么卓 越 高 校 的 校 园 文 化 也 应 该 作 为 导 作 用 。 创 新 人 才 和 创造 性 工 作是 21 世纪 2 . 6 加 强与企 业 文化的融 合 种 隐性 的教 育文 化 和 非 强 制 行 的 教 育手 知 识 、 经济 、 社会 、 科 技 发 展 的 要 求 和 时 代 与校 企 合作企业管 理制度 融合 , 引入

“以人为本”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以人为本”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以人为本”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摘要:高校是传播先进文明的前沿阵地,担负着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任。

目前,学术界对独立学院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的较少。

鉴于此,本文运用系统分析和计量统计等方法,立足厦门市新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进行研究。

关键词:以人为本;校园文化;独立学院中图分类号:g71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等新形势的出现和推进,过去相对封闭的校园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004年12月13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一、“以人为本”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涵义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集中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具有先导、辐射、熏陶、教育、约束等功能,在大学发展和引领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文化,要求我们应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时刻以人为出发点,紧紧围绕着激发和调动学生、教师、行政人员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参与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展开。

二、我国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高校校园文化既是大学精神的体现,又是社会价值观念的折射与关照,它所反映的观念变迁正是社会整体演进的一个侧面。

”①1.重物质轻精神总体来说,对于新建的独立学院来说,精神文化建设滞后。

一是大学与城市、地域周边缺乏整合,传统文化缺失或者不明显。

二是高校校园规划建设速度与品质之间存在着矛盾,忽视师生交流活动的需要,使高校校园物质设施仅仅成为了一种摆设。

三是单纯地追求校园物质设施,而在办学方向上急功近利,师资力量建设不够,不注重科研和师资队伍的传帮带。

202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历史面试试题及解答

202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历史面试试题及解答

202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历史面试试题及解答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你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尤其是那些看似枯燥无味的历史事件?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尤其是那些看似枯燥无味的事件,是我作为高中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我会采取以下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1.故事化讲述:将历史事件转化为生动的故事,通过人物塑造、情节起伏和悬念设置,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历史的脉搏。

比如,在讲述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时,我可以详细描述士兵们的英勇抵抗、战场的惨烈以及最终胜利的意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这场战役的转折性和重要性。

2.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将历史事件直观呈现给学生。

比如,播放关于某一历史事件的纪录片片段,或者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文物照片,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获得更丰富的信息,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3.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角色的扮演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决策过程。

这种互动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加深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4.设置问题探究:针对历史事件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通过小组合作、辩论等形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5.联系现实生活: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看到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比如,在讲述工业革命时,可以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以及环境问题的影响,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这一问题,我给出的答案涵盖了多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首先,通过故事化讲述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枯燥的历史事件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角色扮演和问题探究等互动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情 趣 和 求知 欲 望 。 关键词 高校 图书馆
士都有 着相同的感叹 :大学校园里 的图书馆是 他们受益 良
多的师长 , 是他们人生扬帆 的起点。
2高校 图书 馆信息 资源 无疑是 校 园文化 的精 髓
国际图书馆 建筑委员会专家舒茨先生 在上海图书馆新 馆开放时举行 的研讨会上 曾说 : “ ……图书馆不只是藏 书的 地方 , 更是一个社会的 、 文化的 中心。” 现在很多高校新建的 图书馆都冠名为文献信息 中心 ,无论 是纸质文献还 是音像 资料 , 无论是 电子资源还是 网络虚拟 资源 , 都是 图书馆馆藏 建设 的重要 内容 。而每个高 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必 然与学 院的办学宗 旨、 学科 建设 、 校 园文化 建设 紧密相连 , 无 疑成 为校 园文化 的精髓 。例 如 : 我 院明确 的办学方 向是培养 “ 外 语特 色鲜明 、 商科优势 突出” 的具有跨文化 交际能力 的复合
A bs t r a c t The u ni v e r s i t y l i b r a r y o c c upi e s a n i mp o r t a nt po s i t i o n i n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c a mp u s c u h u r e , a n d i t s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h a s b e -
馆 藏 研 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陈 文澜
中 图分 类 号 : G2 5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陈锦辉
文章编号 : 1 6 7 2 — 7 8 9 4 ( 2 0 1 3 ) 1 9 一 O 1 9 2 一 O 2

历史解析历史事件的三种重要视角

历史解析历史事件的三种重要视角

历史解析历史事件的三种重要视角人类历史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题材,充满了无数的事件、人物和背后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析历史事件,历史学家们采取了各种不同的视角和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历史解析的三种重要视角:政治视角、社会视角和文化视角。

一、政治视角政治视角将历史事件置于政治背景之中,聚焦于政治力量的争夺和影响。

这种视角下,历史事件被视为权力博弈的产物,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国家、政府和统治者之间的关系。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通过政治视角,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并且深入分析各个国家的动机和利益。

政治视角可以揭示战争中各个国家的政治决策背后的考量和策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事件中的权力斗争和政治演变。

二、社会视角社会视角关注历史事件对社会结构、群体动态和社会进程的影响。

这种视角下,历史事件被视为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社会变迁的根源和社会组织的变化。

以法国大革命为例,通过社会视角,我们可以理解到起义爆发的社会动因以及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利益诉求。

社会视角可以揭示社会不平等、阶级矛盾和民众运动在历史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帮助我们从社会角度全面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

三、文化视角文化视角关注历史事件对文化传承、观念演变和价值观变化的影响。

这种视角下,历史事件被视为文化表达和文化挑战的产物,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文化对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

以文艺复兴运动为例,通过文化视角,我们可以探索到其背后的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潮,以及对传统观念、宗教信仰和审美标准的重新定义。

文化视角可以揭示历史事件中的文化碰撞和变革,帮助我们从文化角度审视历史事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总结:以上三种历史解析的视角:政治视角、社会视角和文化视角,在解析历史事件时具有重要作用。

每一种视角都可以为我们提供不同的思考角度和分析工具,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和意义。

通过政治视角,我们可以揭示历史事件中权力斗争的奥秘;通过社会视角,我们可以认识到历史事件对社会的深刻影响;通过文化视角,我们可以探索历史事件中文化的演变和创新。

《新闻知识》2020年总目录

《新闻知识》2020年总目录

新闻知识2020/12《新闻知识》2020年总目录本刊特稿隐形操纵与数据污染:社交媒体中的机器人水军杨慧芸/ 01-03论“新闻本位”观念的实质、内容与实现三五线城市内容市场机遇解读与用户洞察——以百度百家号的调研分析结论为例广东形象建构中的媒介报道框架及舆论引导策略—基于6家市场媒体对新冠肺炎的报道分析传媒与隐私:一对难以调和的冲突?—基于5部新闻类电影的观察与思考区域新闻史研究的新范式—兼及《山东解放区新闻史( 1937-1949)》的思考当代泛新闻的兴盛及其影响本土关怀与异域借鉴:新闻传播研究取径与理论创新—历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作品述评(一)“议程设置”理论三层转移机制探析编译《新莱茵报》政治和学术意义及第14号报纸说明本土关怀与异域借鉴:新闻传播研究取径与理论创新—-历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作品述评(二)概念反思与方法重估—“认识论转向”视阈下的受众民族志研究范式转型杨保军/ 02-03喻国明学术工作室/ 03-03王雪晔/ 04-03蔡斐罗辑/ 05-03罗锋王艺添/ 06-03付开镜/ 07-03柯泽/ 08-03韩青玉/ 09-03陈力丹/ 10-03柯泽/ 11-03李鹏赵桐羽/ 12-03新闻与传播研究澳大利亚华文新媒体内容特点与问题分析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四力”实践—基于中国新闻奖文字评论的考察(2014-2019 )狄蕊红/ 01-11 刘义昆郭晴晴/ 01-17• 89•#2020/ 12 新闻知识互动仪式链视阈下“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探析塑造主人翁:《人民画报》中的工人阶级形象研究国内“数字鸿沟”新态势及成因分析—基于CNNIC报告新媒体语境下舆论噪音本体研究—基于揣测理论的分析“三农”题材纪录片的问题意识与影像策略探析基于受众认知心理的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策略—以浙西南革命精神为例媒体融合路径的多重面向与转型困境“学习强国”A PP用户行为分析与传播效果提升策略——基于移动互联网数据社交网站网络隐私安全问题——基于十家社交网站隐私条例和用户协议分析史量才市民社会理念的形成与初步实践省级广电媒体国际传播情境分析与策略选择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对“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安市外宣资料的调査与研究 网络语言再定义:一套三系统协作的视觉符号体系结构、再现与交互:新媒体对社区公共领域的重构延安时期文艺建设与“人民性”引爆点传播理论视角下的网红村构建路径研究城市宣传片的叙事传播策略探索—以西安为例框架理论视角下韩国媒体涉华重大事件报道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报道为例寻找记者和读者—新加坡《联合早报》全媒体转型的启示做多粘性用户的叙事创新:西方媒体建设性新闻的实践与发展意识形态形象化传播的阐释路径从融媒体到智媒体:一种技术驱动下的传媒经济发展路径算法新闻推荐的社会责任反思信息经济视角下主流媒体内容产品竞争力提升策略舆情事件中的“灰犀牛”及其风险管理短视频时代地方主流媒体城市形象传播的在地化策略—西部网“五味什字”系列作品解析治理语境下网络流言的生成扩散逻辑分析网络新闻的地理接近性探究当代中国价值观跨文化传播的路径:道理、情感与人格大数据时代美国政治宣传的特点及其启示从人际信任到制度性信任:现代信任研究的转向—1•基于新闻传播学科视角的分析陈兴曹培鑫瞿旭晟付东晗谌涛张娜袁森董洪杰李文嘉刘丽华陆丹罗奕杨妮师晟肖楠位云玲李惊雷赵爽英虞玲玲张晓王飞黄文虎/ 01-23薛毅帆/ 02-11段佳乐/ 02—21陈中雨/ 02-27王平/ 03-10梁莹/03—15胡杰/ 03-20陈挚/04-08谢徽音/ 04-13陆高峰/ 05-12周惠/ 05-18苗雨/ 05—23周敏莉/ 06-09吴雅文/ 06-15段怡然/ 06-21唐嘉蔚/ 07-10杨 P日 / 07-16谢雯雯/ 07-22王海青/ 08-11王卓/08—16李敏/ 09-13陈红梅/ 09-19冯广圣/ 09—23夏青/ 10-33王仁秋/ 10-38任皎瑜/ 10-42郭学文/ 11_13郝延博/ 11 -19费爱华/ 12-10刘亚琼/ 12-16曾娅洁/ 12-24• 90 •新闻知识2020/ 12 ||探索与争鸣基于场域理论的西方涉藏舆情应对策略中国茶文化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演进分析主流媒体文本中的职场女性形象建构——以人民日报(2004-2018)相关文章为样本伊朗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校园食品安全类网络舆情的基层政府应对与反思—以“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事件”为例作为史料的数字媒介:基于S市城市历史生产的个案考察建构、重释与消费:当代青年网络社交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流变 性别视角下讲好基层女警故事的策略分析—以中国警察网“女警频道”为例论网络消费主义对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一带一路”倡议视角下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融”人网格化治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运行机制互联网时代西北地区青少年国家认同的调查研究重建小公园亭:数字移动媒体与地点记忆的延续跨媒介叙事视域下网络游戏IP的运营模式研究—以《阴阳师》为例跨文化视域下李子柒短视频海外传播策略探析网络流言传播视角下网络舆情治理的路径分析弱势群体媒介报道中景观与现实的冲突—以《贵州都市报》关于“背篼”的报道为例融合背景下广电媒体创新传播应坚持大局意识基于城市形象建构的西安回坊文化景观考察“佛系”现象的样态解读及成因探析多点民族志在纪录片中的应用及反思—以《他乡的童年》为例伦理关系视角下电商直播伦理问题探究新时代下城市视觉形象的重塑研究----以西安市雁塔区为例人性释放与社会控制—网络俗文化传播的双重视角社交媒体时代集合行为的运行机制与规避对策新媒体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探析网红生力军:中老年群体网络圈粉现象解读新媒体创业者形象对用户忠诚的影响机制研究文化折扣与文化增值:对外文化传播中博弈分析中国数字出版问题十年研究的学术场域—基于ClteSpace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分析(2010-2019)刘艳程瑶钟婧苏静吴亚男暴卿付嘉禾李文文刘晶舒洪磊张艳朱奎泽陈子豪陈奕台建林饶浩芸董开栋刘荣/01-28赖小春/ 01-32杨新敏/ 01-41周宏刚/ 02-36李朗/ 02-45黄显/ 03-27占琦/ 03-35孟羽中/ 04-20胡静柔/ 04-24崔国平/ 05-28周珣/ 05 -33于槟楠/ 05-40黄显/ 06-29朱丹红/ 06—35彭紫薇/ 06-39郭学文/ 07-28徐丹丹/ 07-34褚凰羽/ 07-43马可/ 08-20沈先陈/ 08-25刘艳/ 09-27杨先顺/ 09-32孙雅婧/ 09-38明博/ 10-47范爽/ 10 -51李莉/ 11一25尹露/ 11-31吴斯一 / 12-34张周洲/ 12-40白丹卉/ 12-45• 91•Il2020/ 12 新闻知识广告研究出版品牌塑造与传播中的消费者参与体验消费模式下文创书店的品牌建构和推广策略张秋瑰/ 01-50—以西西弗书店为例 智媒时代广告叙事路径探究张静蒋睿萍/ 01-55许敏玉/ 06-50互动仪式链视角下淘宝直播间消费的狂欢中国农村墙体广告受众传播效果分析高云周阿根/ 06-54—以山东省朱口村为例 竖屏时代广告美学原则的转变连雅迪刘雪芹/ 08-39张一新 / 12-53新媒体基于受众心理角度的亚文化公众号研究文化折扣视角下我国网络文学出海平台策略探析宋连成胡晓娟/ 01-59—以起点国际为例王顿/01-63媚俗、煽情、逐利:自媒体写作的现状与困境—以微信公众号“咪蒙”为例陈新民雷晨琅/02-54微信朋友圈“仅三天可见”设置动因研究—基于因子分析熊薇王楚/03-42移动短视频的受众心理分析—以抖音App为例杨林林/ 04-35抖音与西安旅游城市形象建构研究学术微信公众号知识传播的现状与特征分析董倩汝杨紫涵李昕/ 04-42—以语言类公众号为例徐媛媛/ 05-59短视频对城市形象建构的议程设置探究—以抖音App为例韩欣然贾平/06-58国内Vlog内容构成与审美风格研究高文慧杜雅洁安晓燕/ 06-62定义于任天堂电子游戏的文化与传播研究苑霄/ 07 -51视频网站VIP付费超前点播的发展前景徐依玮/ 07-58场景思维下新媒体深度新闻报道的创新路径探析平台化生存:微博用户可持续运营的未来林磊/08-44—以“微博搞笑排行榜”为例国秋华武艳婷/ 08-49敞视、沉浸、共情:VR慢直播的传播张力—以武汉雷神山医院VR慢直播为例谢鹏鹏/09-49女性微信使用与信息传播特征及性别差异移动新闻客户端次生舆情中的“信念固着”现象分析陆高峰/ 11-58—基于奔驰车主“哭诉维权”事件的网民评论梁荣骁/ 11-65嵌人政务新媒体:一种建设性新闻本土化的创新路径赵鹿鸣彭嘉熙/ 12-57• 92•新闻知识2020/12健康传播如何在融媒报道的短兵相接中脱颖而出—-以陕西日报“战疫情”融合报道为例新冠肺炎疫情中音乐短片的声像传播后真相时代假新闻的成因及治理—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公共健康危机的信息设计与传播策略—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智能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的谣言治理策略研究 杨佳妮疫情背景下新媒体的“减压阀”功能西方网络媒体“信息疫情”的特点、成因及治理社会治理视域下网络“舆情搭车”现象的归因及规避—基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分析马梅社交媒体上新兴传染病的危机传播—对抖音平台新冠肺炎短视频的计算内容分析李小军吴晔抗疫时期门户网站医护人员的形象塑造—以《搜狐健康专题•战疫日记》为例李明德突发公共事件中农村社区大喇叭强动员效果探析—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袁玥新闻史晚清民国报刊媒介对女性现代身份的建构----以《生活》周刊为例新闻家的坚守与傲骨—湖南《大公报》报人群体的职业认同探究新记《大公报》广告研究成果的再研究段慧航民国东北著名报人赵惜梦副刊编辑实践述论叶因泉与《半角漫画》的抗日书写王新锋集体行动框架的媒体呈现—20世纪40年代云南报刊对昆明学生运动的报道框架研究《遐迩贯珍》:两种价值观的博弈《新青年》与它的读者—以《新青年》“通信”栏为中心的阅读史考察延安《解放日报》广告导向机制研究屈雅利林晓雪/ 04-28 陈周硕/ 04-32黄宇鑫/ 05-46王宇涵/ 06-45 马梦婕/ 07-47 贾广惠/ 08-31 唐晓菲/ 08-34李进/ 09-42胡墦/ 10-55李聿哲/ 11 一41冯广圣/ 11-47梁香伟/ 02-63张櫻子/ 02-67 胡帅/ 04-47 王翠荣/ 05-52 金泳萱/ 06-67谢其乐/ 07-66 李安定/ 08-55王钰淇/ 09-55 屈潇影/ 11-54• 93 •Il2020/ 12 新闻知识视听研究生存的隐喻:《奇幻森林》的主题研究刘清花/ 01-68优秀传统文化的短视频传播策略探析“看游戏的人”:用户视角下的游戏直播情感唤醒与乡村认同一一从《向往的生活》看“慢综艺”热奇观呈现与话语支配—纪录片《航拍美国城市》的叙事逻辑 综艺娱乐节目的生存逻辑与发展策略短视频内容分类及发展趋势分析沈先陈/ 01-72冯佳宇/ 03-49王灿冯广圣,07-62味瑞娟/ 10-71胡年春/ 10-77邓冰/ 12-63新闻教育意义、目标和路径:创新创业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新闻传播学师生媒介素养教育—基于“教与学”互动关系的视角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高校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南宁师范大学为例全媒体环境下复合型、应用型媒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守正创新融合发展—新时代高校新闻传媒人才的培养使命探究微传播语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引导策略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优化探究OBE理念下全媒体新闻采写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互联网+”背景下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线上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成果导向教育理论视角下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教学—台湾铭传大学的经验与启示全媒体时代卓越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的培养路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偏差及成因徐占品迟晓明/ 01-76杨琳李明德王含阳李萌/ 02-77廖华力/ 03-52冯海兵/ 03-57吴航行杨华李文/ 04-53常凌舯/ 04-57朱军张文忠/ 04-62 窦玉英张墦黄宏捷/ 08-62郭淋/ 08-71张晴/09-61邓晓旭陈静瑜/ 11-72李明文陈安荠/ 12-74高校媒体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高校版“抖肩舞”的现象解析及应对策略融媒体时代高校党建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以广西某高校第四次党代会为例新媒体时代校园媒体发挥育人功能的正确打开方式 基于校园舆情的大学生网络表达的现状研究蔡文政/ 03-64钱进/ 03-72谭竹君/ 05-68 仇倩倩骞军荣杨飞/06-71孟轶张丽/09-67• 94 •新闻知识2020/ 12新书新声探讨传播活动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卢家银新著《群己权界新论》评介魏永征/ 10-68研究生之页互联网时代对小众出版物的营销建议央视春晚舞台上“一带一路”的呈现从“作茧自缚”到“化茧成蝶”—媒介环境学视角下算法与信息茧房的关系辨析 危机事件与政府媒介应对—基于风险社会的研究视角网络游戏玩家的消费行为分析—以手机游戏为例越南小学美术教育的文化认同构建策略论品牌战略传播是发展中国家文化输出的有效途径从“被建构”到“突围”:当代电视相亲节目女性意识 私域流量的搭建与运营探析—以李佳琦电商直播为例场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思想文化聚合平台建构—以‘‘学习强国”为例“四全媒体”视野下传统媒体的转型之路以“后真相”为基点浅析社交媒体的规范与治理路径网络舆情传播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基于重大公共事件视阈的考察推特中对于巴黎圣母院大火事件的集体记忆与视觉修辞 微信朋友圈学习打卡行为研究5G时代网络社会治理创新研究融合媒体出版平台在新媒体发展中的现状——以喜马拉雅微信公众号推广情况为例后疫情时代影院发展对策探析在场叙事:非虚构新闻叙事的交互主体性建构韩方梅/ 01-82徐丹丹/ 01-86陈泰旭/ 02-85李佳敏/ 03-75黄超/ 03-80 赵悌荣阮梅芳/ 04-68高栩/04-73牛肇鑫/ 05-74冯美连/ 05-80张玲/ 06-75梁惠君/ 06-80陈丽敏/ 07-75戴苏杭/ 07-79戚婧/ 08-75陈雨萌/ 09-73唐雨婷/ 09-78刘琪/ 10-81陈丹萍/ 11-77岳文文/ 12-79.95•2020/ 12 新闻知识业务研究“一带一路”下地方媒体传播裕固文化的对策—-以《中国张掖网》为例互联网建设在健康信息传播中的尝试与体会—以陕西百姓健康网站建设应用为例从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视角赏析中国英文报刊----以学生双语报Kids Times系列为例社交媒体对公共领域的重塑与消解“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术出版的现状与愿景从会议报道看地方政协报会议新闻创新的发力点—以《人民政协报》为例新媒体时代新闻人增强“四力”需要弘扬敬业精神新媒体视域下“自然美学”文化治愈功能透析把落脚点放在“服务”上—改进地市级政协新闻宣传工作的几点思考“视频转向”浪潮中传统媒体的转型探析硬核青春时代风采—浅议2019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大赛传统媒体更需践行“四力”—“网红”李子柒带来的思考在践行群众路线中守正创新—三秦都市报以新闻热线推动全媒体发展垂直融媒事业部:媒体融合新模式初探融媒体时代传统医学期刊在突发事件中如何扛起使命担当获取高质量新闻线索的七个重要渠道传统广播人驻音频客户端的模式及选择策略媒体治理视角下中国网民的国家认同感研究——基于C G S S数据的实证分析城市公共艺术节运营考察全媒体时代呼唤复合型人才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年轻受众的审美消费研究权力冲突视角下法制栏目剧研究—以中央电视台《普法栏目剧》为例公共事件中舆论引导的法则与技巧探析中曰两国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调查对比研究重大疫情下县级融媒体的应急传播实践城市党报经济新闻报道的优化路径—以《长江日报》为例消费走向行动:构建传播共同体的思考与探索从议题偏离到网络攻击—基于兴趣趋同的粉丝行为传播生态分析郝香/ 01-90毕平张绪生/ 01-94姜华崇宁/ 02-92党洁/03-84黄建东/ 03-88张宝勤/ 03-92 武斌佟慧娟/ 04-83乔露/ 04-87朱斌/ 04-93姚天舒/ 05-87杨安/ 05-91鲁俊松/ 05-94高敬毅范为民/ 06-87孙凌/ 06-91洪悦民/ 07-84 王海明黄玮/07-89郭庆华/ 07-94吴佳婕/ 08-82傅懿瑾/ 08-91李军/09-84夏毛宁/ 09-87黄逸/09-94钱江/ 10-86许志强/ 10-92 田龙过赵娜/ 11-83熊英/11-88刘艳/ 11-93刘望/12-83• 96 •。

追根溯源——从文化视角解析校园文化提升设计的内涵

追根溯源——从文化视角解析校园文化提升设计的内涵

理论研究摘要:不同于普通的校园美化或校园更新,校园文化提升设计在兼具功能性、美观性的基础上还需要上升到人文艺术的诠释层面。

中国美术学院文化创意研究型团队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公共艺术等方面入手,在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方的统筹下,运用艺科跨界融合的优势,把握综合艺术表达这一主线,力求在满足现代教学使用各项功能指标的前提下,努力使校园文化建设充满人文魅力和艺术魅力,同时使其有机融合在当地大环境中,营造一种特有的诗性校园“境域”让诗和远方重新在山水校园中聚拢。

关键词:校园文化诗性精神湖山精神人文精神-追根溯源. I□施徐华一、校园文化建设的背景浙江是经济大省,也是文化大省、教育大省。

早在204年,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教学质量、营造健康向上和谐的育人氛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浙江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浙教基〔2014〕114号),要求全省各市、县、地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这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内在诉求。

浙江基础教育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等都离不开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参与。

校园文化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及创新功能,理应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窗口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营造改革氛围,引领师生参与教学改革有着独特的推动作用。

浙江省各市、县、地区各个义务教学单位迅速贯彻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会议精神,全省各地中小学掀起了校园文化建设新高潮。

经过几年的建设,各地校园文化建设正处于“提质扩面”的发展阶段。

在书香社会、书香校园的建设背景下,学校应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新建校园文化内涵、改造固有校园文化,做到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所在区域的乡土文化、学校现代教育理念、现代价值观的弘扬有机结合;如何进一步打造校园特色,特别是新建校园的建筑风格和校园人文景观的塑造、室内公共空间的文化展陈等方面,以更好地体现区域特征,彰显个性,使之真正成为学生求知的殿堂、师生的精神家园。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解码和文化重构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解码和文化重构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解码和文化重构问题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精神基础,是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的总和。

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人类社会得以进步和发展。

而在当今社会,文化和传媒的密切交互对于文化解码和文化重构具有重要的影响。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探讨文化解码和文化重构问题,既能够丰富我们对文化的理解,也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更新、传承和发展文化。

文化解码的概念文化解码是指人们从文化传承和传播中发现并理解那些潜在的、隐蔽的和情境性的解码信息的过程。

在文化传媒系统中,各类文化符号和语言都需要接受一定的解码过程才能够传达出其真正的意义。

在这一过程中,受众的个人经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等因素都会对对解码的认知产生影响。

文化解码的实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

例如,文化表现形式的解析、文化符号的解释、文化内容的剖析、人们分享文化观点的交互等都能够视为文化解码的实际例子。

这些实践具有意义,因为他们帮助人们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有助于我们增强自我认知,理解他人,并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的跨文化交际。

文化重构的概念文化重构是将文化符号重新组合,创新、创造新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的过程。

文化重构侧重于以新的方式重新解释、创造和传达文化内涵、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文化重构涉及跨时代、跨文化传承和挖掘,以加强文化内涵和跨文化交流。

文化重构可以通过不同媒介传达,包括文学、电影、音乐、传统艺术等。

这些媒介可以有效地重构文化的传播,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知传统文化,以及挖掘和创造更加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涵。

文化解码与文化重构之间的关联文化解码通常发生在文化传播的初期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接受者需要通过各种媒介理解文化内涵和价值观,而这个媒介可能具有多重意义和信息,需要对不同事件、情景和文化因素加以解码。

在这个过程中,特定的个人和社会背景下的文化解码方式可以改变文化的实际内涵和价值观。

与此同时,文化重构是一个将文化重新塑造重构的过程。

文化符号和语言可以通过重构实际内涵和价值观,以适应新的时代和人类观点,以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高年级给低年级佩戴红领巾作文题目

高年级给低年级佩戴红领巾作文题目

高年级给低年级佩戴红领巾作文题目一、叙事类题目。

解析:直接点明主题,“传承”一词体现出这一行为背后的意义,不仅是佩戴红领巾这一动作,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适合从高年级学生的角度出发,讲述在佩戴过程中的感受、对红领巾意义的理解以及对低年级同学的期望等。

解析:以低年级学生的视角来写,“难忘那一刻”能够吸引读者的好奇心,让读者想要知道那一刻到底发生了什么特别之处,在作文中可以着重描写被佩戴红领巾时的心情、对高年级同学的印象以及自己对成为少先队员的新认识。

解析:强调“温暖”和“交接”,可以从两个角度展开描写,既可以写高年级同学在为低年级同学佩戴红领巾时的认真、关爱等温暖的举动,也可以写低年级同学感受到的来自学长学姐的热情和鼓励,体现出这种交接仪式背后的积极情感。

解析:“那一抹红”指代红领巾,将焦点放在“佩戴红领巾的瞬间”,适合通过描写这个瞬间的细节,如高年级同学的动作、表情,低年级同学的眼神等,来烘托出这个时刻的庄重和意义非凡。

解析:从低年级同学的成长角度出发,佩戴红领巾象征着他们在成长路上迈向了一个新的起点。

作文可以围绕着这一事件对低年级同学在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展开,比如对责任感的初步认识等。

解析:以低年级同学的口吻,把高年级同学为自己佩戴红领巾看作是一种“馈赠”,“当红领巾在我胸前飘扬”描绘出佩戴后的结果,文章可以重点描写得到这份“馈赠”后的心理变化和自我激励。

解析:“接力”形象地表现出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关于红领巾的传承关系,在故事中可以讲述这一传承背后的学校传统、班级文化等,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有趣或者感人的小插曲。

解析:“见证成长”体现出这一仪式的重要性,它是低年级同学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仪式。

可以从旁观者(如老师、其他同学)的角度来写,描写这个仪式的庄重性以及对低年级同学未来成长的期待。

解析:对于低年级同学来说,成为少先队员是梦想的一部分,佩戴红领巾则是梦想启航的标志。

可以写低年级同学在这一时刻对未来的憧憬,以及高年级同学如何用自己的行动激励他们追逐梦想。

2025届海南省临高县新盈中学高三第二次调研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海南省临高县新盈中学高三第二次调研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海南省临高县新盈中学高三第二次调研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我们要有的自觉。

文化遗产为我们弘扬华夏文明、繁荣中华文化提供。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我们要增强自觉,把它当作自己的职责,切实保护好老祖宗的宝贵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我们还要有责无旁贷的担当千百年来,文化遺产历经岁月更逸,穿越烽火硝烟至今,本身就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珍视、守护、传承的结果。

我们应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民族未来。

保护文化遗产,我们更要有的紧迫感。

我们常说,文化保护是一场同时间的赛跑,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那些留下的文物言迹都不可避免地日渐老化。

保护,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

(),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既要我们有共识,更要有行动;既要我们在保护的同时做好修复和利用工作,更要处理好古和今的关系,让“老古董”焕发新活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义不容辞滋润留传时不再来B.当仁不让滋润留传时不我待C.义不容辞滋养流传时不我待D.当仁不让滋养流传时不再来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B.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我们应最大可能地使文物重新激活C.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D.我们应最大可能地使文物重新激活,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既要我们有共识,更要有行动;既要我们处理好古和今的关系,更要在保护的同时做好修复和利用工作,让“老古董”焕发新活力。

文化视角下大学环境育人

文化视角下大学环境育人

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环境育人摘要:充分发挥我国优势文化传统的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整合功能,拓展环境育人中的文化内涵,是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保证。

关键词:文化视角教育环境育人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32-011 当代大学环境育人的现状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传播文化来培养人才。

大学是以育人为本的功能独特的教育机构。

大学培养人才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传播过程。

大学人的道德水准文化素养如何,直接影响到育人的质量与效果。

当然,上述育人方式还要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来得以实现。

环境育人则不然。

相对而言,在环境育人的过程中,人的能动作用表现得不是那么明显。

环境是大学文化的载体,是大学文化的外在形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环境育人的功能大都是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的。

正因为如此,大学人应当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重视拓展环境育人的文化内涵,文化底蕴和文化张力、扩大其绵长久远的深刻影响。

环境是作用于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客观存在,正如古人所言“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

优美的校园环境固然令人赏心悦目,但真正能够触动人们心灵的,却是蕴含于校园人文景观中的文化氛围,昂然正气和书卷气息。

它充溢于大学校园之中,陪伴着莘莘学子。

2 当代大学环境育人的问题文化是大学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坚持文化自信与自觉,坚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大学人拓展育人环境文化内涵的有效途径。

大学人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近10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不少高校大兴土木,广置楼宇,虽然盖了这么多高楼大厦,但真正与大学这一功能独特的教育机构身份相称,具备一定文化内涵,成为标志性建筑的,恐怕还是少之又少。

有的索性以教学楼汉语拼音的第一个j字母开头,j1楼,j2楼,j3楼谓之,顺序排列,此举虽不失为区别每一栋楼房的办法,但叫起来总让人感枯燥乏味,缺憾顿生,看来,这种冠名学还是少了一点文化含量。

学校文化精神的内涵与实践

学校文化精神的内涵与实践

学校文化精神的内涵与实践[摘要]学校文化精神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理念、价值体系、群体心理特征及精神价值传统。

学校文化精神是学校内部的主导意识,源于学校自身发展需要,与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等具有逻辑一致性,体现了现实与前瞻的统一。

上海市观澜小学的实践证明,要建设学校文化精神,就必须形成学校文化陶冶氛围,构建制度文化理性,创设校本文化课程。

[关键词]学校文化精神;上海市观澜小学;学校管理一所名校是靠精神站立的,靠精神站立起来的教育是充满力量的教育。

当这种力量深入到学校的血液之中时,它就会让所有的努力都变成自觉的活动。

在这样的境界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个人都会用更高的道德追求来要求自己,从而为学校的发展竭尽所能。

然而,学校文化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学校文化精神建设的要求与途径又是什么?这些已成为学校发展与提升的现实问题,也是实践研究与理论建构的课题。

一、学校文化精神的内涵学校文化精神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理念价值体系、群体心理特征及精神价值传统。

它是学校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六个特点。

第一,学校的群体是指学校的全体成员,既包括教育者,又包括受教育者,还包括其他教育辅助人员。

学校文化精神的形成有赖于学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

第二,学校文化精神的形成既是历史的传承,又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

学校精神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凝练。

第三,如果把学校文化精神仅仅看作“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情感、认知和意志中体现出来的共同氛围、行为以及价值观”,那么可以说其中良莠杂糅,但当强调学校文化精神“是学校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时,这就将前者界定中积极的、先进的和精粹的部分看作是学校文化精神了,因而学校文化精神代表着学校的主流文化与先进文化。

第四,学校文化精神是以情感作为基础,进而进入群体的偏好结构。

院校优先的好处

院校优先的好处

院校优先的好处(一)好学校的好处好处一、名校光环让你赢得尊敬自信社会尊荣感,名校有很多光环,当你出去自报家门的时候,报出自己母校名字的时候,母校的名字首先就会给你界定一个身份。

不管这身份最后是否值价。

名校往往很容易得到别人的尊敬,否则多多少少会有点失落。

家长对于孩子从小的教育就是考大学上名校,清华北大应该说一直是所有家长最大的心愿。

而且在同学之间也是一个可以炫耀的资本,认为好的学校肯定会有好的将来,能上名校将来的社会地位、人生轨迹也会变的精彩。

名校光环,可以获得比其他人略多些的机遇,信任和尊重。

这种信任和尊重,会给人带来另一种正向的心理价值,那就是自信和责任感。

那自信是你在上学之初,被北大录取的时候就开始形成了,“我是在激烈竞争中被选择的”,这种被选择的自我认定,会使你更有自信心。

好处二、就业优势更多成功机会有数据清晰地显示,虽然有些人看不惯名校生高傲自负的态度,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名校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优先职业选择,很多好企业只在名校做招聘。

好处三、丰富的高校资源助你增长见识毋庸置疑,名校的硬件设施、软件条件绝对是一流的,由于有国家重点支持,而且有慈善人士或校友捐赠,好学校硬件设施不成问题,图书馆图书藏量惊人,而且随时更新,专业学习的实验设备也一应俱全。

从教学楼到图书馆、科研室、研究所这些无疑是一些普通院校望尘莫及的。

高额的科研项目基金、科研成果丰硕这些成就终究会带领老师和学生在名校的基础上、在前人的基础上登上更高的阶梯。

学生在这里可以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好处四、深厚文化的熏陶雄厚的人脉资源名校大多是历经岁月的洗礼、积淀文化的精髓发展起来的。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无声的熏陶、潜移默化的点染,因为良好的文化氛围,能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这便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艺术力量。

名校生的社会影响半径更大,得到其他校友提拔与帮助的机会更多,因此名校往往有更强的社会圈子,可以借助于社会圈子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持 独 立 性 , 大 学 发 展 又 离 不 开 资 金 的支 持 。 为 了改 善 办 学 而 条 件 , 面 临 资 金 缺 口 时 , 得 不 寻 求 企 业 的 支 持 。毋 庸 讳 在 不
言 ,尽 管 很 多社 会 力 量 捐 资 助 学 并 没 有 直 接 的 利 益 目的 , 但 是 , 业 提 供 赞 助 时 的冠 名 、 碑 客 观 上 就 是 一 种 公 关 手 段 , 企 立
引 言
包括 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和 制度 文化 这三个基本 方面 。就三
物质文化是基础 , 精神文化是核心 , 制度文化是 不久前 , 清华大学冠名“ 真维斯楼 ” 的事件在社会上 引起 者 关系而言 , 保 障。 轩 然 大波 , 为 媒体 关 注 的 焦点 。事 实 上 , 国各 大 高 校 冠 名 成 全
因, 并提 出一些可供借鉴的建议。

的校训是大学校 园文化长期积淀 下来 的精髓 , 充分体 现 了大
学 的办 学理 念 、 值 追 求 , 国 的 一 些 著 名 大 学 十 分 重 视 校 价 我

校园文化 的内涵与作用
学 界 对 校 园 文 化 的 内涵 界 定 可 谓 “ 者 见仁 ,智 者 见 训 建 设 。如 清 华 大 学 校 训 是 “ 仁 自强 不 息 , 德 载 物 ”北 京 大 学 厚 , 智 ”但 有 一 点 大 多 数 专 家 、 者 比 较 认 同 , , 学 即校 园 文 化 应 该 校 训 是 “ 国 , 步 , 主 , 学 ” 等 , 些 校 训 具 有 统 一 思 爱 进 民 科 等 这
从 校 园文 化视 角解析 高校冠名事件
杜 伟泉
(南 京 邮 电 大 学 党委 办公 室 、 长 办公 室 江 苏 南 京 2 0 4 校 10 6)

要 :最近 , 多起 高校 冠名事件 引发社会各界 广泛关注 , 本文从校 园文化 的角度解析
此类事件 的深层次原 因: 高校冠名事件反映 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的冲突 ; 高校 冠名事件反
映 了精英文化 遭遇 消费主 义的冲击 ;高校冠名事件折射 出人们对大学文化 内涵消解的忧 思。 本文还对 高校冠名事件提 出建议 : 园建设应树立“ 校 环境 育人 ” 的理念 ; 坚持 大学精神 的价值
判断 ; 高校冠名须谨慎从 事 ; 客观理性看待 高校冠名 。
关 麓 词 : 高校 冠 名 校 园 文化 反 思
步加强和改 进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 的意见> 中指 出 , 园 校
众质 疑 , 多 人 表 示 不 满 , 背 后 究 竟 有 些 什 么 深 层 次 的 原 文 化 建 设 是 新 形 势 下 大学 生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有 效途 径 。在 思 很 这 因?本 文 尝 试从 校 园 文 化 的视 角 探 析 此 类 高 校 冠 名事 件 的原 想 政 治 教 育 中 , 校 校 园 文 化 是 强 大 的精 神 动 力 。比 如 , 学 高 大
隶 铭摧 2 1 第 期(第8期 南 0年 8 总 4) 1
椎 避创 新 理 论
揍 ≤ 誊 爻 强
ON GNA H A O 学 平 — 文 传 N C U NB 术台 — 化播
想 、 聚 力 量 、 舞 人 心 的作 用 , 一 种 强 大 的精 神 动 力 。 再 文 化 的 冲 突 。大 学 作 为 创 造 知 识 的 场 所 , 该 以道 义 为重 , 凝 鼓 是 应 保 如 ,为了庆祝建党 9 0周 年 ,全 国 各 地 高 校 广 泛 开 展 了 唱红 歌 、 红 色 电影 等 回 顾 红 色 经 典 的 活 动 , 利 于 大 学 生 深 入 看 有 认 识 党 的奋 斗 历 程 和 辉 煌 成 就 , 定 对 党 的理 想 信 念 。 坚 校 园 文 化 有利 于 大 学 生 的 全 面 发 展 。高 校 文 化 中有 很 多

名为 “ 力教学大楼” 宫 ,广下 方 面 : 去 年 , 东 师范 大 学 的 “ 山 木 楼 ” 因 为 捐 款 人 宋 山 木涉 嫌 务 院历来 非常重视校 园文化建设 , 中共 中央 国务院 关于进 华 宋 也 《 性侵 犯 被 除名 。类似 冠名 因 为 “ 业 化 气 息 太 浓 ” 商 屡屡 引发 公
活 动 对 大 学 生 的健 康 发 展 有 重 要 作 用 。各 类 知 识 讲 座 和 专 题 无 意 中 提 高 了企 业 的 知 名 度 和 美 誉 度 。 如 此 一 来 , 学 在 利 大 活 动 向 大学 生传 播 科 学 文 化 知 识 ,调 动 了他 们 学 习热 情 各 益 与 道 义选 择 中 , 向 了利 益 , 恰 是 现 代 文 化 中 “ 益 至 偏 恰 利 类 文 化 娱 乐 活 动 有 利 于 大 学 生 的 智 力 开 发 , 利 于 拓 宽 大 学 上 ” 有 的表 现 , 时 , 种 选 择 与传 统 文 化 中 的重 义 轻 利 的价 值 同 这 生 的视 野 , 跃 他 们 的 想 象 力 , 高 他 们 的审 美情 趣 i 大 学 取 向相 背离 , 活 提 在 因此 受 到 人 们 的诟 病 。 生 组 织 活 动 过 程 中 , 要 协 调 方 方 面 面 的 关 系 , 炼 了 他 们 需 锻
事 件 并 不 鲜 见 , 如 , 南 大 学 将 学 校 标 志 性 建 筑 教 学 楼 更 例 暨
院 , 大 深 圳 商 学 院 也 早 就 变 成 了 “ 京 大 学 汇丰 商 学 院 ” 北 北 。
校 园 文 化 在 高校 人 才 培 养 中 发 挥 了非 常 重 要 的作 用 , 主 校 园 文 化 建 设 是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重 要 途 径 。 党 中央 、 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