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合集下载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2)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2)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影片由重庆棒棒何苦通过亲身经历拍摄而成。

军官何苦放下钢枪当起棒棒,并用真实镜头纪录下当棒棒一年的经历,以及他的棒棒邻居老黄等人的爱恨情愁。

从2014年1月到2015年2月一年零一个月时间,何苦在靠着一根棒棒养活自己和摄像的同时,撰稿,解说,编辑一肩挑,甚至包括主题曲演唱都由他本人完成。

最简陋的装备,最艰苦的环境,最小的成本投入,他们拍出了史上最接地气的纪录片。

片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独自在家养病的棒棒老黄,买药路上被一个理疗店的促销宣传吸引,店员信誓旦旦的说能治好他的病,并且答应先免费体验三天。

朴实的老黄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已经一步一步走进了商家的促销圈套。

三天的体验结束之后,老黄确实被理疗得红光满面,但是他必须为此支付500多元的精油等附加产品成本费。

当老黄用颤抖双手取出裹在三个塑料口袋,四层卫生纸中间的几百块血汗钱时候,原本唯利是图的商家修改了原本设计好的故事发展主线。

理疗师老胡决定免费为老黄理疗一个月。

如果说何苦没有拿着摄像机对着老黄拍纪录片,商家还会不会免去老黄的成本费;如果说老黄没有何苦跟着拍纪录片还会不会壮着胆子去享受这三天的免费体验。

我们抛开一切的假设,就想象为商家看棒棒辛苦生活在底层不容易然后借此机会能宣传一下自
己的理疗店。

就相信世上还是善良的人多一点,就像加菲猫走失后被送到宠物店再次贩卖,又碰到了前来买新宠物的主人,但他发誓永远都不会去问主人那天为何出现在宠物店一样,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人是善良的。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即将被淘汰的人们——观纪录片《最后的棒棒》有感前言:对于生长在广东的我来说,重庆是一座地理位置比较遥远的城市,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从不知道有棒棒这一种职业的存在。

人生轮回,如八卦阵一般,一阴一阳,在大众眼中魔幻般的3D城市——重庆,也有着这么一幅景象,一边是灯火阑珊的高楼大厦,一边是微光暗闪的危楼,此地就是自力巷。

自力巷,源于生活在此的人们,他们是靠自己手艺或者力气生存的一群人。

而棒棒们,就是靠力气的人们。

棒棒,就是靠着一身力气,用一根棒子负重前行。

片中的老黄,河南,老甘,老金等人,他们或者迫于家庭背景,或者迫于生活,都成为了棒棒一族。

随着社会的进步,他们的生存工具也进步了,从棒棒变为了四轮车,但是却跟不上城市的发展。

不少人转行转业,棒棒们随着脚步越来越少了。

棒棒们的收入很少,一趟可能就10元,15元,一天下来不到100元,不理想的时候几天都没接到活,相比于月薪过万的人来说这一点钱微不足道,但是他们依然坚持着,一点点的存钱,实现自己的价值,减轻儿女的负担,会为了一年存下来的一万多元开心不已。

改革开放初期,重庆有十几万棒棒大军,诚然,当时的时代和社会需要他们,可随着年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绝大多数棒棒早已选择了转行,穷则思变,他们或者干泥瓦匠,或者干皮匠,粉刷匠,不管做什么,手艺人总归要比出卖苦力赚的多。

可是自力巷53号没有文化,一无所长的棒棒们仍然奉行着那个年代“只要双手肯干,就不怕没饭吃”的准则,他们仍然只会每天起个大早,扛着棒棒,佝偻着身子,吭哧吭哧挑起重物。

可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与他们抢生意的早已不再是“对面路口的棒棒”,而是新时代各种各样的新型机械甚至智能机器。

曾经担起重庆发展重要角色的棒棒大军即是如此,那我们自身呢?反观当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只有紧跟时代不断调整方向,我们才能有出路。

我们需要不断做出这样或者那样的改变来适应这个社会,哪怕这个改变是被动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社会是残酷的,一旦你的存在之于这个社会无意义了,你就必将会被时代前行的滚滚浪潮淹没。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最后的棒棒观后感》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通过引人入胜的剧情和精彩的演绎,向观众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困境。

该片通过准确的画面、真实的场景、丰富的人物形象,让人深入地反思生活的意义、人类的本质与理想的追求。

电影以三个截然不同的故事情节串联起整个剧情,却又以相似的主题将它们统一起来。

第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以父爱为引导的男孩成长的故事,这个孩子在一个困境中艰难求生,父爱的力量让人感动。

第二个故事探索了社会中的权力关系和道德边界,在权利和良心之间做出选择的主人公引发了观众的深思。

第三个故事则通过一个女子的命运的转折,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整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真实的人物形象,引发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每个故事都通过细腻的演技和精心搭建的场景,将观众带入角色的内心世界。

观众可感受到每个角色的心理矛盾和情感变化,这种情感共鸣让影片更加打动人心。

在第一个故事中,主人公孩子的坚韧和生存意志令人敬佩。

他身处荒野,饱受饥饿和寒冷的折磨,却依靠着坚强的意志和对父亲的怀念,一路坚持下来。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无数艰难的考验,他的成长也成为了一个父爱的见证。

观众不禁想到自己的父亲,想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第二个故事则引发了对权力与道德的深入思考。

主人公面临着一个困境,他可以选择获得巨大的权力,但同时必须背叛他的良心。

现实社会中,我们也常常面临道德和利益的选择,这个故事引发了观众对自己行为的深入思考,反思自己是否在道德和权力的交错中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第三个故事则通过自然环境的描述,让观众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电影中的女主角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旅程,她遭遇了自然的残酷和无情,却在最后找到平衡和救赎。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为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只有与自然和解,我们才能找到生活的真谛。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通过引人深思的剧情和真实的人物形象,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触动与感悟。

它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向人们传递思想和价值观的艺术品。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800字_读后感_模板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800字_读后感_模板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800字_读后感_模板《最后的棒棒》观后感8001字Magic琬这是一部纪录片,一位名叫何苦的正团级干部转入棒棒行业同时也拿相机记录棒棒们。

”棒棒”是山城重庆创造的特殊行业人群,他们用一根棒挑出了一个新重庆,也被这个城市抛到了时代的边缘。

几乎没有什么年轻人愿意加入这个行业,剩下的也只有这些工龄几十年的老年棒棒。

他们住在解放碑旁即将拆迁的自立巷53号,固执的坚守着这个夕阳行业。

何苦认了一名棒棒做师傅,大家都唤他老黄。

老黄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棒棒,今年65岁。

老黄是家里的老五,他出生不久父亲就因是国民党的教书匠被定性成了地主,一家人住进了茅棚,父亲因癫痫被释放一年后离世。

因自带地主成分,年轻时没有人愿意嫁给他,年近四十才与一名带了三个孩子的寡妇结合拥有了唯一的女儿。

因正值计划生育被罚了款,他远走东北挖煤一去三年。

三年后,他惨遭女人抛弃,抱着唯一的女儿,握着一块钱踏进了棒棒这个行业。

老甘的命运被两个小偷和一个女人改写。

快结婚的时候,谈了五年的女人离开了老甘,老甘发誓要来重庆干一番大事业。

他干棒棒的第一年省下了10000元,打算开一家小店,却在去银行的路上被人摸了包。

第三年,他省下了25000元,打算盘下一间杂货铺,却在盘下店面的前一夜招了贼。

他说他信命了。

河南因为老家在河南,被唤作”河南”.父母离异,又再婚,他十几岁就离家出走,再也没回去过。

二十多岁被几个未成年的小混混挑断了一根脚筋,落下了残疾。

他没有亲人,甚至没有身份证。

……这部影片里的棒棒们都有着必须当棒棒的理由。

他们被人嫌弃,蔑视尊严,却不偷不抢靠着自己的力气顽强的活着。

影片的旁白淡定轻述,却让人红了眼眶。

谁都想有尊严的活着,但温饱都保证不了的时候,尊严更像是多余的废话,说不得,要不得。

而我呢,毕业以后之所以还可以衣食无忧的活着,也仅仅因为自己出生在了一个中国最好的时代,有比他们好点的家庭条件,可这是娘胎里带来的,除了这些,我好像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最后的棒棒》读后感

《最后的棒棒》读后感

《最后的棒棒》读后感《最后的棒棒》是一本让人深感触动的小说,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棒球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友情、家庭和成长的故事。

通过主人公小明的视角,作者描绘了一个充满温暖和感动的世界。

在小说中,小明是一名天赋异禀的棒球选手,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顶尖的棒球手。

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玩笑,一场严重的意外让他失去了左臂,他的棒球梦也随之破灭。

在这个困难的时刻,小明的家人和朋友们都给予了他无限的支持和鼓励,让他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勇气。

在他们的帮助下,小明不仅重新振作起来,还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向。

通过小明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友情的珍贵和家庭的温暖。

在小明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的朋友们都毫不犹豫地站在了他的身旁,给予了他无私的支持。

而小明的家人更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刻毫不动摇地支持着他,给予了他无尽的爱和关怀。

这种无私的友情和家庭的温暖让人感动不已,也让人深思,在我们的生活中,友情和家庭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金钱和名利。

除了友情和家庭,小说还让我们看到了成长的重要性。

小明在失去了左臂之后,曾一度陷入了绝望和自卑之中,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家人朋友的支持,他逐渐走出了困境,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这种成长的过程让人感动,也让人深思,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困难和挫折是难免的,但只有经历了这些困难和挫折,我们才能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总的来说,《最后的棒棒》是一部充满温暖和感动的小说,它让我们看到了友情、家庭和成长的重要性。

通过小明的故事,我们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如何珍惜友情和家庭,如何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棒球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生活的故事,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温暖,也让我们明白了友情、家庭和成长的珍贵。

希望我们都能像小明一样,勇敢地面对困难,珍惜友情和家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何苦的《最后的棒棒》读后感

何苦的《最后的棒棒》读后感

何苦自编自导的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让我深刻体验到了人生百态和时代变迁的交织。

该片通过老黄、老甘等几位“棒棒军”的人生故事,让我感受到了重庆“棒棒军”这个特殊群体在时代大潮中的命运转折。

首先,我被影片的真实性深深打动。

导演何苦深入底层,与棒棒们同吃同住,完全沉浸在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中。

这种真实感,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亲眼见证了他们的喜怒哀乐。

而影片中的“老棒棒”们,他们的皱纹里积满了阳光和泥土,他们的笑容、泪水都显得那么真实、那么动人。

老黄,一个让人心酸又充满敬意的棒棒。

他的生活充满了坎坷,但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他仍然咬牙坚持,自力更生。

他的故事让我反思了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面对困难时,我们是否也能像他一样坚韧不拔?
除了老黄,其他棒棒们的故事也让我深感震撼。

他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为了生活而拼搏。

他们的人生或许平凡,但他们的故事却充满了力量。

这部影片也让我思考了关于时代与命运的问题。

棒棒这个职业或许会消失,但他们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每一个棒棒都有自己的当棒棒的缘由,他们或许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他们的精神却是高贵的。

最后,我想说,《最后的棒棒》是一部值得每一个人深思的纪录片。

它没有华丽的画面,没有夸张的叙述,但它却用最真实的故事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真实面貌,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这部影片不仅是对一个即将消失的行业的记录,更是对人生、对时代、对命运的思考与探索。

浅析电影《最后的棒棒》中的底层叙事

浅析电影《最后的棒棒》中的底层叙事

影视大观浅析电影《最后的棒棒》中的底层叙事佟彤(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76)摘 要: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迅速发展与变革,反映大众日常生活的民生电影越来越多,但由于投资少、流量低等特征往往被观众所忽略,对于民生电影的研究和讨论目前也处于缺席状态。

本论文以2018年上映影片《最后的棒棒》为研究对象,探讨民生电影所呈现出的社会变迁下的小人物生命史。

探讨影片中所呈现出来的传统行业的没落,深度分析重庆“棒棒”的社会背景、文化语境的变迁以及当代民生电影中主题内涵、创作意识、情感基调的新特质。

关键词:民生电影;《最后的棒棒》;底层叙述一、被遮蔽的民生电影随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宏观变革,中国的本土化也正在发生,这些“发生”更多的体现在微观的大众日常生活层面,即民生的前所未有之变革;近年来,反映大众日常生活层面的民生电影越来越多,他们往往具有投资少、流量少、现实性强、草根民间性等特点,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更关注“自我”本身,自觉寻找与以往不同的逻辑和叙述方式进行艺术呈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实现新世纪文化自觉的途径之一。

(一)“民生”“民生”概念最早出现于《左传·宣工十二年》,释为“人们的生存之道在于勤奋,只要勤奋就不会陷于贫穷。

”纵览传统诗词歌赋也多有“民生”相关,如《诗经》之《伐檀》《硕鼠》,杜甫之《三吏》《三别》;以及屈原《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体现的是诗人关注“民生”之胸襟。

类似的中国古代文学浩如烟海,无不体现“民生”之于国家的重要性。

现代《辞海》对于“民生”的释义为“ 人民的生计”。

在中国传统社会语境中,民生的概念一般是指人民、百姓的基本生计、基本生存状态。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毕生坚持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理念,为“民生”概念注入新的内涵,即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并将其上升到国家大政以及历史观的高度。

【学生习作】《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学生习作】《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学生习作】《最后的棒棒》观后感(作者:初二8班王孜嫣)在繁华热闹的街道上,总能看见几个为他人挑着重担子的棒棒在一步步地走向目的地。

棒棒,可以说是一个快要消失的职业,它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道路上的汽车很少,每当家家户户办大事、搬重物,无疑是棒棒赚钱的好时机。

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人们已走向小康社会,拥有了私家车,搬运东西也不是问题了。

那么棒棒们又如何生存下去呢?现在的人们每个月的工资最少也有一两千,但棒棒们每天只有二三十元这一点微薄的收入,有时还不开张,面临着吃不饱的几日。

棒棒们,是可敬的——他们用自己的一生换来了其他人的方便;棒棒们,是乐观的——面对老天带来的天大玩笑,依旧勤勤恳恳;棒棒们,是艰辛的——无论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仍不忍心花自己的血汗钱,而是一点儿一点儿攒起来,为儿女迎接好的未来。

我们为什么不向他们学习,他们有什么不值得我们去学习?看完这集视频后,我心有感触!1.钱花起来是容易的,一天一瓶3元的饮料,一年365天下来,则是1095元。

如果我们去挑担,这可是我们一月的收入还可能达不到的数目。

钱挣起来是困难的。

2.努力学习吧!在这走向科技发展的世界上,很多职业已面临“灭绝”。

如果你不努力学习,你如何在这个世界立足?你何尝不应该努力学习,为了自己的梦想,自己美好的未来,为何不去拼搏一把?如果注定是悲惨的,你是否能去发现自己的长处,摒弃自己的短处,哪怕结局有一丝变化,也为之去拼搏。

3.爱惜自己的身体吧!现在不去注意,到你年迈的时候,你便会后悔当初为何不爱自己的身体。

美好的未来你拥有了,健康,你失去了。

当你对之不舍时,你已发现自己的时日不多了。

所以,锻炼吧,为了健康!棒棒们的经历,让我心有了感触。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时间:2018-11-24 14:04:33 | 作者:姚变花“棒棒”这一个词一说出来,可能很多人都一脸茫然,因为对于习惯了机械化与智能化的现代人来说,那些“棒棒”们似乎离我们的生活有些遥远,所以即便大家不明白这一个词语的涵义,似乎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因为我们不常见到,因为我们不必理解,所以我们没有必要知道,没有必要在意,这样真的是对的吗?不,我不认为这是对的,因为在我看来,了解“棒棒”这一个群体就是了解一段历史,了解“棒棒”这一职业就是了解一种文化,解决“棒棒”这一难题就是解决一种贫穷,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去探讨一下“棒棒”这一神秘群体,去深入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

一说到“棒棒”这个词,那我们就不得不提重“庆棒棒”这一个称号,而一说到重庆的棒棒,人们就会立马明白,那些所谓的“棒棒”就是指靠一根棒子生存的人。

在那些没有机械帮忙的情况下,这些伟大的棒棒们就靠一根棒子,靠一双肩膀,靠一身蛮力,靠一腔热血去走街串巷,爬坡上坎,充当人们生活中的运输工具。

不过叫人觉得可悲,令人觉得遗憾的是,在这些国际化的大都市之中,不管这些棒棒们有多么努力,他们都赚不到什么利润,甚至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更加不堪的是,对那些大部分都没有资源,没有人脉的棒棒们来说,有时候甚至好几天都开不了业,赚不了钱,所以他们只能蜗居在街头晃悠着,祈祷运气眷顾自己,他们只能蜷缩在暗无天日的自力巷里面,祈祷着这个家不要被拆迁,这个月的房租不要被催促。

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棒棒”,他们卑微不堪,他们辛苦万分,他们辛酸不已,可是就算是这样,好运也没有眷顾他们。

因为生活在杂乱不堪的地方,所以他们经常会遇到扒手,遭遇抢劫,饱受病痛,忍受孤苦,日子没有一点点盼头,生活没有一点点希望,让人莫名觉得心酸,觉得可悲,觉得心疼,觉得哑言,觉得鼻酸。

事实上,从古至今我们都推崇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也一直说劳动人民是最伟大的,最勤劳的,可是为何这些所谓的劳动人民,今天的这些“棒棒”们会生活的这样苦楚,这样不堪呢?而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我我们是否应该做些什么去帮助他们,社会是否应该做些什么去支援他们,国家是否应该做些什么去容纳他们呢?当然了,除了整个社会环境之外,事实上,棒棒们也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了,我们要知道,这个社会需要的是“棒棒精神”,而不是所谓单纯的人工苦力了,所以“棒棒”们必须看清趋势,认清现实,努力去寻找新的出路,新的机遇,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脱离困境,活的更好!。

(完整版)《最后的棒棒》观后感800字

(完整版)《最后的棒棒》观后感800字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800字导读:本文是关于《最后的棒棒》观后感800字,希望能帮助到您!《最后的棒棒》观后感8001字Magic琬这是一部纪录片,一位名叫何苦的正团级干部转入棒棒行业同时也拿相机记录棒棒们。

"棒棒"是山城重庆创造的特殊行业人群,他们用一根棒挑出了一个新重庆,也被这个城市抛到了时代的边缘。

几乎没有什么年轻人愿意加入这个行业,剩下的也只有这些工龄几十年的老年棒棒。

他们住在解放碑旁即将拆迁的自立巷53号,固执的坚守着这个夕阳行业。

何苦认了一名棒棒做师傅,大家都唤他老黄。

老黄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棒棒,今年65岁。

老黄是家里的老五,他出生不久父亲就因是国民党的教书匠被定性成了地主,一家人住进了茅棚,父亲因癫痫被释放一年后离世。

因自带地主成分,年轻时没有人愿意嫁给他,年近四十才与一名带了三个孩子的寡妇结合拥有了唯一的女儿。

因正值计划生育被罚了款,他远走东北挖煤一去三年。

三年后,他惨遭女人抛弃,抱着唯一的女儿,握着一块钱踏进了棒棒这个行业。

老甘的命运被两个小偷和一个女人改写。

快结婚的时候,谈了五年的女人离开了老甘,老甘发誓要来重庆干一番大事业。

他干棒棒的第一年省下了10000元,打算开一家小店,却在去银行的路上被人摸了包。

第三年,他省下了25000元,打算盘下一间杂货铺,却在盘下店面的前一夜招了贼。

他说他信命了。

河南因为老家在河南,被唤作"河南".父母离异,又再婚,他十几岁就离家出走,再也没回去过。

二十多岁被几个未成年的小混混挑断了一根脚筋,落下了残疾。

他没有亲人,甚至没有身份证。

……这部影片里的棒棒们都有着必须当棒棒的理由。

他们被人嫌弃,蔑视尊严,却不偷不抢靠着自己的力气顽强的活着。

影片的旁白淡定轻述,却让人红了眼眶。

谁都想有尊严的活着,但温饱都保证不了的时候,尊严更像是多余的废话,说不得,要不得。

而我呢,毕业以后之所以还可以衣食无忧的活着,也仅仅因为自己出生在了一个中国最好的时代,有比他们好点的家庭条件,可这是娘胎里带来的,除了这些,我好像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观后感800字.doc

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观后感800字.doc

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观后感800字《最后的棒棒》这部纪录片由何苦执导,帮帮也是挑夫,讲述了在改革开放初期,一群挑夫们的生活,大家生活艰难,很早就开始给别人挑东西,让我们看到社会的真实剪影。

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观后感800字。

本周看的纪录片《最后的棒棒》何苦的一年的春夏秋冬是重生棒棒暮年的最真实写影他们上个世纪末凭着厚实的肩膀用一根短木棒装满了山城的库房拉开了重庆的大好宏图却在现代化的生活的开端迈向淘汰或者使命已成注定那个城里大街小巷裸着膀子向运动员一样快追赶着车子抢工作的日子已经快消失了就如片中所说:城里的棒棒又老了一岁又少了几人很快这最后一批这个城市就见不到他们的身影了老黄说:这个捞棒棒有讲究绳子在前面棒棒在后面这样这样这样有一种不可缺少仪式感这是棒棒的专属他们对人总是很热情或许习惯了卑微或许本是如此那纯朴的笑脸总是令人难以忘怀六十多岁的他们按照这个时代来说应是安享晚年静享天伦之乐而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得不继续当棒棒的理由为了替女儿女婿还二十万的贷款为了老伴的医疗费用为了今日的生存为了成个家为了凑学费可以在危房里睡十几年可以为了十块钱跑三公里送货可以毫不吝啬的递给扶养外孙子的外婆几百又几百又几百可以从早到晚大街小巷偷偷贴广告可以为了二十元守住货物一个整晚粗心顾主给一百元坚决不要可以为二十掏粪池用肥皂洗三遍手可以扛着高血压脑梗塞继续扁担有穷人有富人有老人有年轻人有公平有欺骗有难过有委屈几十年辛酸泪人人都会有的有咿呀的小孩吃着好的奶粉有穿梭城头城尾的父亲挣钱那句话真的好你认为的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每个坚持都有理由所谓的黑暗都在无助中滋生心里的太阳都在希望中升起我们可以忍受漫长的等待我们知道惊喜永不会缺席时代在变也是人推动的这个世界是人的时代人与社会相互促进人不能把社会推上平路了就自己松懈了以为还有需要自己去推的结果如同车子经过了众人推的泥坑它自动发火了而且越来越快你是否要乘坐自己的成果或者原地休息然而车走了你认为它是铁疙瘩走不远人才是自己操控的不会熄火而马云说过当人类造起重机就知道人的力气不会有他大当人类制造围棋机器人就知道人类下不赢它……一个行业的没落与心酸也是许许多多行业的兴盛与繁华缅怀历史立足现在展望未来但唯一不变的是人的美好品德感情需要经营亲人需要守护朋友需要真诚自己需要问心无愧愿君善得始终。

三种人眼里的《最后的棒棒》

三种人眼里的《最后的棒棒》

三种人眼里的《最后的棒棒》有读者跟我说,很想成为此前聊过的那位慈善家朋友。

我觉得,在一个人没有足够的阅历之前,你最好先弄清楚,那样的,是哪样的。

为了便于一些未经世事的年轻读者理解,我今天对着同一个话题,给你切换三个视角,让你一篇阅尽三种人生。

有一本纪录片,叫做《最后的棒棒》,拍的是2014年附近,重庆的一群挑工的故事。

这个故事可以有三种视角。

第一种视角你应该很常见,就是公鸡与仗马那一期里提到的那种人。

那种人,以一种看似悲天悯人的视角,痛斥怎么能有这么苦的生活?怎么能有这样的世界?然后尽量煽情,各种批判。

接着评论区就是一片敬仰之声,先生不出,奈天下何?然后人家还矫情上了,哎,你们都不知道,我为了说这两句话,耗费了多少心力,要不是为了你们,我今天什么都不想写,.......,然后巴巴的写了一大堆。

接着评论区就是一片,苍天啊,大地啊,没有先生,让我们怎么活,先生先生,你说嘛,你说嘛,不要停,不要停。

然后先生吐了半口血,恹恹地走到阶前,说,哎,这个世上,都没有人懂我......评论区里一片静默,大家都看痴了。

只有西风识趣的站出来,说,你们怎么还不明白,先生的意思是说,要加钱.......笑够了是吧?我确实有点忒损了。

就不拿这种人打岔了,反正就这个调调,你们懂的。

第二种视角,比较长,因为这就是我的风格,主场,占篇幅多点。

那我就顺便把片子叙述下吧。

纪录片的主角叫H,H的身世很凄凉,那个年代成分不好,娶不到媳妇,熬到40岁,和一个丧偶有三个孩子的女人同居了。

因为这女人养不起孩子,相当于搭伙过日子。

这女人给H生了个女儿,但赶上计划生育,罚款,要1000多,他就跑去煤矿上挣钱,3年后,这女人跟别的男人了,女儿抛给了他。

当时他兜里就剩一块钱,所以去重庆当了棒棒,养活闺女。

住在重庆市中心的一个即将拆迁的破旧巷子里。

纪录片的拍摄者,是一个退役的中校,他以H徒弟的身份住进这个满是棒棒的巷子,同吃同住同劳动。

后面的人我都给编个代号。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通用5篇)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通用5篇)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通用5篇)《最终的棒棒》观后感篇1改革开放之初,山城重庆特别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一个特别的行业——山城棒棒军。

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三十多年,数十万棒棒大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年月。

癸巳岁末,几个佝偻背影马上道别正在消逝的行业,一名退役中校扛起一根棒棒开头了自己的寻找——辉煌与为难,艰韧和无奈,他们的人生无须评说,他们的故事值得牢记。

看到开头,导演兼主演之一何苦出厂,一名正团级专业军官,让我产生疑心,这样的人或许也就在底层体验几天,至多一两个月。

然而随着故事的绽开,棒棒们的生活慢慢呈现在眼前,最终竟眼泪纵横。

棒棒的脸上的皱纹里积满了阳光和泥土,他们向我微笑时,我看到空洞的嘴里牙齿所剩无几。

他们时常流出浑浊的眼泪,这倒不是由于他们时常哀痛,他们在快乐时甚至是在什么事都没有的安静时刻,也会泪流而出。

然后举起和乡间泥路一样粗糙的手指,擦去眼泪,犹如掸去身上的稻草。

如何苦所说,每一个棒棒都有自己的当棒棒的缘由。

然而他们都是有一个共同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需要钱,需要生活。

何苦的师傅,老黄,已经六十多岁了,然而却照旧靠着一根棒棒自力更生。

老黄的生活是凄惨的。

少年时由于诞生成分不好,生活困难。

之后好不简单与一个带有三个小孩的寡妇组成家庭,并有了自己的女儿,却在自己外出挣钱时被人趁虚而入,之后只能将女儿寄养在亲戚家,自己出来靠棒棒挣钱。

之后女儿好不简单成家,却有巨额的房贷需要还,老黄只能连续扛起棒棒。

看着老黄困难的生活,即使有病在身,也抱着能省则省的态度坚持不去大医院检查。

这部片子让我感动不已,不仅是故事中的“老棒棒”们,也有导演这个新生代的“棒棒”。

为了拍好这部片子,一名转业的团级军官深入底层生活一年多,一起同吃同住,完完全全成为了一名“棒棒”,并有了自己的外号。

在经过一年的生活,将棒棒们真实的生活呈现在大家面前。

然而,更为让人欣慰的是,他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并带着着这群棒棒过上了更加稳定的生活。

最后的棒棒精神

最后的棒棒精神

最后的棒棒精神作者:十月来源:《莫愁·时代人物》2018年第12期他们如蝼蚁一般爬行,如高山一样伫立,如细流一般蜿蜒,又如洪流一样凶猛。

2018年,《最后的棒棒》成为纪录片中的一匹黑马,豆瓣评分9.7。

片子的导演是毫无专业基础的转业军人,用一年多的时间做了一名棒棒(挑夫),并拍下了这个即将消失的行当里的人与事。

用笨拙的方式,记录一个时代2014年1月19日,38岁的何苦按照退役前制订好的计划,把存款交给妻子,准时出现在租住的房屋——距离重庆市解放碑不到300米的自力巷53号,一个随时要拆迁的破楼房。

军官身份已成过去,何苦拜了一位有22年工龄的棒棒老黄为师,还给自己起了个有力的艺名“蛮牛”。

一根竹棒、两条麻绳,作为山城的特殊名片,挑夫在重庆有着一个再直接不过的名字——棒棒。

在机械无法发挥作用的楼梯和坡地,棒棒们依靠体力支撑起这座城市最基础的人工运输网络。

从重庆警备区政治部正团级军官,变成出苦力的棒棒,何苦的父母万般阻挠。

何苦以一封家书告知父母:“我小学八年级的愿望实现了。

”原来,儿时上学,何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小学六年级念了三年才勉强考入初中。

当年,母亲教训他时,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再不好好上学,长大当棒棒。

”面对亲朋好友的不解,何苦说:“一个没啥文化的人老在那儿赖着,就会拖部队建设的后腿,在我即将把背影留给军营的时候,重庆街头有一个佝偻的老棒棒也正在把背影留给城市。

我去做棒棒,只是想踏踏实实回到劳动人民中间,踏踏实实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果能依托自身所长顺便做点事情,自然再好不过。

”何苦以每月2000元聘了小伙张炎做摄影师。

张炎不会用摄像机,何苦手把手地教。

只跟拍了两天,张炎说压力有点大,何苦宽慰他:“见啥拍啥,我们就是要用最笨拙的方式追踪一群背影,记录一个时代,讲述一种人生。

这与艺术无关,全是力气活儿。

”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故事上街第一天,扛着棒棒却等不来活儿的何苦备受煎熬,纪录片中有句话描述了他和师傅老黄当时的状态:“我们就像两个称职的边防战士,一遍又一遍地在解放碑商圈例行巡邏,苦苦期待着挣钱的机会,却一直没有开张。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800字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800字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8001字Magic琬这是一部纪录片,一位名叫何苦的正团级干部转入棒棒行业同时也拿相机记录棒棒们。

"棒棒"是山城重庆创造的特殊行业人群,他们用一根棒挑出了一个新重庆,也被这个城市抛到了时代的边缘。

几乎没有什么年轻人愿意加入这个行业,剩下的也只有这些工龄几十年的老年棒棒。

他们住在解放碑旁即将拆迁的自立巷53号,固执的坚守着这个夕阳行业。

何苦认了一名棒棒做师傅,大家都唤他老黄。

老黄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棒棒,今年65岁。

老黄是家里的老五,他出生不久父亲就因是国民党的教书匠被定性成了地主,一家人住进了茅棚,父亲因癫痫被释放一年后离世。

因自带地主成分,年轻时没有人愿意嫁给他,年近四十才与一名带了三个孩子的寡妇结合拥有了唯一的女儿。

因正值计划生育被罚了款,他远走东北挖煤一去三年。

三年后,他惨遭女人抛弃,抱着唯一的女儿,握着一块钱踏进了棒棒这个行业。

老甘的命运被两个小偷和一个女人改写。

快结婚的时候,谈了五年的女人离开了老甘,老甘发誓要来重庆干一番大事业。

他干棒棒的第一年省下了10000元,打算开一家小店,却在去银行的路上被人摸了包。

第三年,他省下了25000元,打算盘下一间杂货铺,却在盘下店面的前一夜招了贼。

他说他信命了。

河南因为老家在河南,被唤作"河南".父母离异,又再婚,他十几岁就离家出走,再也没回去过。

二十多岁被几个未成年的小混混挑断了一根脚筋,落下了残疾。

他没有亲人,甚至没有身份证。

……这部影片里的棒棒们都有着必须当棒棒的理由。

他们被人嫌弃,蔑视尊严,却不偷不抢靠着自己的力气顽强的活着。

影片的旁白淡定轻述,却让人红了眼眶。

谁都想有尊严的活着,但温饱都保证不了的时候,尊严更像是多余的废话,说不得,要不得。

而我呢,毕业以后之所以还可以衣食无忧的活着,也仅仅因为自己出生在了一个中国最好的时代,有比他们好点的家庭条件,可这是娘胎里带来的,除了这些,我好像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电影《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最后的棒棒》是全国首部自拍体励志纪实片,影片由重庆棒棒何苦通过亲身经历拍摄而成。

军官何苦放下钢枪当起棒棒,并用真实镜头纪录下当棒棒一年的经历,以及他的棒棒邻居老黄等人的爱恨情愁。

从2014年1月到2015年2月一年零一个月时间正团级转业军官何苦来到解放碑,在”师傅”——资深棒棒老黄的带领下入住自力巷53号,开始了为期一年多的棒棒生活。

自力巷是今年渝中区旧城改造最后的攻坚目标之一,居住在这里的人大多都是外来农民工。

自力巷53号是民国时期的一栋小楼,十分破旧,即将拆迁。

在这里,何苦认识了他的邻居:老黄,河南,老甘和房东大石。

他们都是资深棒棒。

看着这些老男人们吃、穿、住和对生活的无奈,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安逸祥和,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八零后是享受这份福祉最多的一代,我们经历过八十年代的改革起步阶段,经历过千禧年的腾飞发展,经历过物价房价飞涨的时代变迁,经历过电子产业的迅速变革等等。

一切都是发展的足印,发展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不在一味追求吃饱、穿暖。

就像影片的拍摄者何苦那样,有拍摄纪录片的梦想。

通过他的描述、他的演绎,让我们这些不了解中国实际贫苦情况的年轻人看清楚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有一些人
为了吃、穿和基本生活在奋斗。

纪录片之所以真实是反映了人们的内心活动,没有道德绑架,有的为了多赚几十块钱跟老板提要求不想刷碗,有的跟老板提条件我想多吃两个鸡蛋,不给吃我就辞职,虽说这些棒棒的价值观我不能苟同,值得思考的是我们从中吸取到的是不能这样过活,我们如果把我们的工作做到位了,应该也可以向何苦那样,只要愿意就可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

拆书-《最后的棒棒》这日子,活得不如一条宠物狗

拆书-《最后的棒棒》这日子,活得不如一条宠物狗

《最后的棒棒》这日子,活得不如一条宠物狗这是一部纪录片。

今天偶然又在今日头条刷到这个视频,觉得可以给大家推荐下,老实说,我也是在头条东拼西凑一点点看完的。

这部纪录片描述的是一个正团级的退伍军官拜师棒棒,从此走进一个名叫自力巷53号的地方,跟着一群基层劳动一起一整年的生活、工作经历。

根据多种不同人物的经历与发展,描述底层党和政府的生活状况,进而对生活对生存环境校园生活做了阐述,演员能够看到导演想要深入表达的那层东西,能够看到那种心灵深处的挣扎与呐喊。

看后感触最深的,是片中导演免不了的一句话:能大口吃肉,喉咙往上冒油的感觉——“真好”。

图文收集网络整理、映世窗整合编辑对很多人来说,对重庆的印象,除了重庆小面、火锅,大概就是《山头棒棒军》这部电视剧了,城市的变迁,底层生态,土话幽默都可以在这部剧中看到。

棒棒是重庆独有的一种职业名称,一根棒棒,一捆绳子,他们游走于武汉大街小巷,帮助有需要的人搬搬抬抬来换取一份工钱,他们多半从农村来,生活第三种拮据却自成一种生活状态。

棒棒的产生,源于重庆的特殊的山地地形,整个城区山势而建,出门就爬坡,下船即上坎,等物东西成为难题。

重庆市民于是习惯了重庆这样一种生存环境方式——大到买家具、电器,小到买几斤肉,如果不想自己动手,叫一声‘棒棒’,即有人应声而到。

”2014年初,一名正团职转业的军官不要紧何苦,带着对棒棒的情节,加入棒棒大军。

当棒棒一年,和棒棒们同吃同住。

记录棒棒们的心酸、尴尬、坚韧与无奈,挽留属于重庆独特的城市记忆。

老黄(右)与何苦师徒从繁华的解放碑到破败的自力巷,只有一墙之隔。

没有演员和剧本,对于久经风霜却不曾被命运压垮的老棒棒们,经历就是最丰满的小说。

65岁的老黄是有着22年经验的老棒棒。

他朴实善良,任劳任怨。

他总说帮女儿还完房贷,就回去带外孙。

除了干些体力活外,老黄也会兼职做些没人愿意做的脏活累活。

为了赚20块,徒手在厕所下水道里捞铁勺。

老黄事后用香皂洗了三遍手,没去在意雇主嫌弃的脸色接过了巨款。

拆书-《最后的棒棒》影评——都是为了活着。

拆书-《最后的棒棒》影评——都是为了活着。

《最后的棒棒》影评——都是为了活着。

在看纪录片电影《出路》花絮的时候,导演念了两句袁枚的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诗和《出路》一样让我记忆戏剧化,颇有感嘅,因为这离我的生活太近了,我就是那其中一人,我知道,在这个几十亿人的众生,你我都是苔花,不管情不情愿。

但可看了何苦导演的纪录片《最后的棒棒》之后,我突然觉得我说不出任何满口话了,所有的感情都堆积在心里,心酸、无奈,悲伤和感动几股力量博戈达缠绕着,纠葛着,齐齐向心脏轰去,就像偷练魔种,走火入魔了。

以前相信看一部电影或是看电视剧,作品集流眼泪是对作品当下一刻最好的高度评价,但现在,也许五味杂陈比眼泛泪花的程度更深吧。

《最后的棒棒》是转业正团级军官何苦潜入重庆棒棒军的队伍中,“卧底”到自力巷53号,与棒棒们日常生活在一起,历经13个月,花费2万元,拍摄出的豆瓣9.7分的纪录片。

这是微博上能搜到的简介,言简意赅。

这是一个不为大多数人称道的职业:棒棒。

这是山城重庆特殊类似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的一个特殊职业——山城棒棒军,爬坡上坎,负重前行,挑起了山城重庆的集中地,也挑走了自己的一生。

除了老黄,在自力巷生活的还有老杭、老甘、老金和河南。

自力巷距离解放碑不到一百米的距离,确是天上人间70年的差距。

这是棒棒之一老黄。

美梦跟他开了一辈子的帮斗玩笑。

1949年11月出生在重庆江津,没赶上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碰上了解放重庆的枪声,由于父亲国民党是国民党的老人家,家里又有十几亩茂,结果父亲被关入了监狱,母亲带着兄弟五个住在发草里。

等父亲从监狱放出来的时候,早就疯了。

无奈之下,老黄书都没读,就外出做工。

由于家庭成分不好,娶不到老婆,三十多岁的时候,住进了同村一个寡妇村里,寡妇寡妇拖家带口带了三个孩子,又给老黄生了个闺女。

老黄养不活这么多人,只能远走东北挣钱。

没想到,三年后家里拍了封电报,让他赶紧回去,回去一看,老婆跟了别人,把四岁的闺女丢给他。

无奈之下,只好把女儿寄住在亲戚家,来重庆当了三十多年的棒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在微博上看到有人在介绍这一部纪录片,本身自己就是纪录片爱好者,于是就记下了片名。

在上周五下班回家之后,找到了这部纪录片,毫不夸张的说13集没有按暂停键,一口气看完了。

这种基于现实生活而来的纪录片,反应的是最真实的生活,站在导演的角度你会看到很多,站在自己的角度同样你会看到很多。

纪录片描述的是一个正团级的退伍军官拜师棒棒,从此走进一个名叫自力巷53号的地方,跟着一群基层劳动人民一起一整年的生活、工作经历。

根据不同人物的经历与发展,描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进而对生活对生存做了阐述,能够看到导演想要深入表达的那层东西,能够看到那种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呐喊。

老黄:
老实巴交的一个人,一辈子辛勤劳动为儿女,自己省吃俭用积极乐观。

但正是如他所说:好人没有好报。

他的出身,由于他父亲的缘故(特殊年代成分划分为了地主)使他从小开始就生活在一个不公平的环境中,处处被排挤和打压。

剧中并没有用镜头来让老黄自己进行讲述,是以动画的形式来表达他童年的这段经历,能够让人直观的看到那个年代的疯狂曲折,仿佛你也能亲身感受到老黄从小的那种经历。

也就是这样的一段经历,他娶不了老婆,去到了一个养不活孩子
的寡妇家庭中结合生下了一个女儿。

没有手续,没有证明,就这样的一段婚姻(甚至不能叫做婚姻)。

为了养活家里孩子,他不得不出门打工,最后迎来的是另一个男人在这个家庭的合法入主,他只能带着小小的女儿另谋出路。

人生啊,是非曲折,艰难困苦。

是要有多么大的勇气才能面对这样的一个现实?女儿寄养在亲戚家后,他出来,这一次,做了棒棒。

不曾想,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在这二十多年中,他本分老实,就活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住在那狭小拥挤的阁楼间,劳动在那片固定的场所。

出门在外,家里很多事情不能操心,自己在老家的事情很多办不妥当。

正如他所说:修公路集资扣钱,他没跑掉。

但自来水入户,就没了他的份。

一个房屋的产权证,来来回回折腾了很久。

这一次如此顺利办下来,我想跟这部片子的拍摄有很大的的直接关系吧。

片中的老黄也有幸福的一面,女儿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儿子,还买下了一套大房子。

女婿也很是孝顺,能够在他生病的时候奔波千里回来,半夜出门找治病偏方。

我想老黄是幸福的,为了减轻女儿女婿的压力,帮助他们还清房款。

也是基于对这种幸福的直接渴望,他推迟了放下棒棒的时间,想着想靠力气多挣几年钱缓解女儿房款压力,没曾想还没达到目标就患病。

那种心酸那种挣扎,是对生活的向往,是对命运的不甘。

在生病之后,因为怕花钱,只是去小诊所看看,
买点便宜的药品,这是跟大多数的人一样的选择。

在按摩院,先免费再收费的套路我想真的伤了他的心,颤颤巍巍掏出来裹了里三层外三层的钱是血汗钱,是正直诚信。

他们在自力巷被拆迁之后流落街头,老黄身体不适,最后快要晕倒,仍旧喊着不去医院,死也要在外面。

是啊,这样的劳动人民对于现在的医院是多么的恐惧,对于医院里的花销是多么的担忧。

一治病,可能整个家业就没有了。

可是环境就是这样,没有办法,从来都是人去适应环境,没有环境会反过来适应人。

人啊,总是受尽苦难却依旧向往生活!希望老黄越来越好早日康复,希望以后好人不要在没有好报,希望他能够过上幸福完满的晚年生活。

老甘:
老甘说的话我有一句记得最清楚:他说只剩下百十来块钱了,但是人是饿不死的,人是活的。

这是在多么艰难的情况下,依旧能够有这样的自信,活着就是要怀着希望。

对于他这样生活艰难,但仍旧对未来充满希望,也许就是在黑暗中仍然对光明充满渴望的真实描述吧。

他也是求变的代表,剧中煮猪肉没办法用电饭煲,最后他用了热水棒,依然成功达到了目标,这就是一种求变吧。

再怎么样的一个人,无论在怎么样的环境,为了生存和生活,我想都会做出这样那样的改变,也许这是生存的本质。

正如他拒绝了他认为工资低,
任务重的工作,最后又不得不妥协,继续这份工作,人总是需要生存的。

我们能清楚的看到他和老金之间的那种关系,也许斤斤计较,也许反复无常。

没有办法,有时候生活的艰辛确实会造成这样那样的矛盾,毕竟没有人想跟自己的朋友闹翻,没有人想失去自己的朋友。

生活啊,生活,总是那么缥缈又那么现实,每个人都不得不或者不得已向生活低头。

但是在老甘条件稍好的时候,依旧迎回了老金,这个住在天桥下的人。

也许老甘心里知道,没有家,没有窝,这就是流浪了吧。

流浪跟家,也许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起码住在家里,温暖总是要多一些!
老甘喜欢看刘三姐,看白娘子,看西游记。

这些老一辈人最爱的电视剧,是他的精神追求,是他不能放弃的精神食粮,即使这些粮食吃了一遍又一遍,嚼了一次又一次,却依然能够抵挡最原始的饥饿。

老甘的希望是存够一万块回老家大摆宴席给自己过生日,还希望能够娶上一个老婆,还希望自己能够在六十岁之后做一门生意,甚至预备好了很多了零钱,以免到时候求之于别人。

钱是没有存够,老婆也没娶上。

生日宴席是办不了了,也许这就是他想象的他人生中最出彩的一天,但是这一天并没有如愿到来,也许他心里真的会很失落,甚至比娶不上老婆更失落吧。

我不知道算命师父的六十岁转运能够代表什么,但是这
是老甘的一个精神寄托,是他对命运的妥协与认知,是这个世界给他的最合理答案。

孤苦伶仃,漂泊在外,老甘这样的人生不免有些凄苦。

片中他回了一次老家,破败,沧桑,没有生机。

也许人总是会落叶归根的吧,希望老甘能够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愿望,祝福水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