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及心得体会(2020年8月整理).pdf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精选6篇)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1c123a82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f1.png)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精选6篇)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篇1之前了解彼得德鲁克是从阅读《跟德鲁克学领导力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开始的,这本书我反复阅读,领会了部分意思,就感觉受益匪浅,运用到工作中,效果甚佳。
从去年听过徐纪罡老师讲授的《企业创新管理》课程后,就一直在思考创新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略有收获,但收效甚微。
从拿到《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本书开始,我就觉得很多困惑可以慢慢解开,学习这本书,一定能让自己有所收获,对工作有所促进,果如其然。
解决了三个问题:创新到底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创新?为什么要创新?创新到底是什么?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体现企业家精神的手段,企业家从事创新活动。
并且创新是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合理的工作,这意味着创新是可以学习的,是可以通过日常训练加以实践从而熟练掌握的。
创新是企业家的标志。
这句话使我眼前一亮,明白了创新和企业家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创新,更需要企业家精神,既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那我就一如既往的去创新,去追求企业家精神。
平时我们所理解的创新大多局限于技术的创新,比如技术革命,然而彼得德鲁克告诉我们创新不一定必须与技术有关,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是一个“实物”,也许仅仅一个创意、一个新的认知、一个独特的商业模式就可以成为一个创新,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为顾客提供新的价值和满意度,它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也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并创造了一种新的价值。
结合工作实际,我们的创新主要有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
管理创新大到机制、流程制度创新,引入成熟先进的管理工具提升管理效率。
小到一条建议、一个想法、一个小改善等都是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就是引进先进技术或是自身技术的优化改进,达到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的目的;产品创新就是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技术创新产品,从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怎么样才能创新?如何寻找创新机遇?将创意发展为可行的事业有何原则和禁忌?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才能使机构成功地孕育出企业家精神?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机构如何组织和配备人员?如何成功地将一项创新引入市场、贏得市场?读完这本书,就有了答案。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a2d032dcc7931b765ce1595.png)
序号
启发点
后续措施
1
创新的思维:
1、企业家精神不是精神世界的一种特征,而是特指一类物质世界的行为,一种实践;
2、企业家精神就是创新这一行为,核心就是不怕变化,崇尚变化,在变化中找机遇。
1、我们要带着实践的目的去学习本岗位的优秀流程、本行业的领先行为、本领域的先进思想。由知到行,是第一步,要模仿和引进;
2、第二步就是在“行”的过程中,寻找变化点,正在发生的变化、即将发生变化的趋势等。由行到变,是第二步,要改造和创新。
2
创新与均衡:
1、均衡和资源最佳配置能够带来利润最大化,这一点毋庸置疑;
2、创新这一行为,本身制造了新的资源,故而对当前的资源最佳配置产生了冲击,打破了均衡,继而让人们在创新之后,再次去寻找新的资源最佳配置。
1、我们要追寻均衡和资源最佳配置,但不能满足于它。要将创新和均衡当做一条波纹线的波谷和波峰,不断的重复,这条线才能长远地画下去。
2、所以,我们即寻求均衡,又寻求打破均衡的方法。
3
创新与风险:
1、创新和均衡都有风险;
2、当创新是正确而有利可图的时候,即创新的机遇已经存在,再继续保持均衡就是最大的风险。
创新和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风险没有大小之分,只有时机才是最重要。
1、在没有达到均衡的时候创新,风险较大,盲目创新的结果可能破坏均衡带来的利润;
2、达到均衡后再创新,风险也有,但是利润已经达到峰值,且开始下滑,需要新的资源去创造新的利润点;
3、所以,寻找和分析创新的机遇这个行为,要时时做;但进行创新这个动作,要考虑时机。
4
创新创造资源,不一定创造出一种实物,有可能仅仅是改变某一现有物的价值,从无到有,从低到高。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bebc2186c175f0e7cd1376a.png)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彼得。
德鲁克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的影响,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
德鲁克以他建立在广泛实践基础上的30余部著作,奠定了其现代管理学开拓者的地位,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
我怀着崇敬的心态瞻仰大师的遗作真的受益匪浅。
其1985年出版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被誉为《管理的实践》推出后德鲁克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全书强调了目前的经济已由“管理的经济”转变为“创新的经济”。
通篇阅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真的是囫囵吞枣,我也只能管中窥豹的阐述自己读书时的感想与思考。
首先,什么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是读这本书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问题。
德鲁克说,”创新要学会适应变化,从变化中寻找机会”。
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
我们必须不惧怕任何变化,不对外部和内部的变化产生反感,企业家总是会把变化当做正常的,健康的事物,张开双臂去迎接他,并从中寻找创新的机会。
这就和这本书的二,三,四章节联系起来。
有目的的创新和创新机遇其中两个来源——意外事件和不协调事件——讲的不就是这个吗?仅仅懂得创新的原理和规则是不够的,必须养成这样的心态。
工作和生活中经常出现不协调,不一致的现象,成功或失败,灾难或惊喜,处在一个大的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更是这样,我们是应该抱怨,力图保留原来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还是把它当做契机,观察它,理解它,利用它?更显然是我们应该选择后者,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养成适应变化,从变化中寻找机会的心态是至关重要。
德鲁克说“新事业的创新型管理需要具备四个要件——以市场为重心;要有前瞻性的财务计划;建立一个最高管理团队;创业家必须设定自己的角色”。
我认为这四个要件是一个创业家必须重视的准则。
某个新型企业的成功必然符合其中一条或多条,某个企业的破产也必定败在其中的一项或几项。
例如麦当劳,它其实并没有任何新东西,但是它通过思考顾客的价值,使产品标准化规格化,开创了一个新市场和新的顾客阶层,它的成功符合其中前两点。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980fb1e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e7.png)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首先,若要为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于 1985 年所著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撰写一段评语,那便是“值得每一位即将或正在管理组织的人深入研读”。
彼得·德鲁克指出,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在于实践,而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往往是勇于创新的。
他对企业家精神的探讨并不仅限于商业领域,而是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提升至人类组织和社会的高度。
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亦或是大学、军队、国家机构等,皆在彼得·德鲁克的思索范畴内。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共分为三篇。
第一篇为“创新实践”,主要阐述创新的来源,包括意外之事、不协调、程序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变化、认知变化以及新知识等。
德鲁克对于常人所看重的“聪明的点子”的成功率并不看好,并在书中进行了论述。
在创新的来源中,将意外之事、不协调、程序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等变化归纳为企业、产业或一个市场内部的因素,而人口变化、认知变化、新知识则属于外部大环境。
德鲁克认为,在“内部”进行创新的成功率要高于“外部”,因为外部创新更多地依赖于大环境的转变机遇,这是企业难以控制而只能顺应的。
在书中,我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及企业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与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一定相似之处。
然而,仅仅单纯地适应环境变化只能造就平庸的企业,若要成为卓越的企业,更重要的是对内的掌控。
本书的第二篇是“企业家精神的实践”,将企业家精神的实践分为企业家企业(成熟的企业)、服务机构中的企业家精神(如政府、学校等组织)以及新企业(新创建的企业)。
第二篇中花费最多篇幅论述的是如何在企业内部培育起“企业家精神”所需做的事情以及禁忌(这与养育孩子有相似之处),包括如何建立企业内部的机构以及人员和财务的配置等问题。
个人认为,这第二篇对于现有管理者以及有志成为管理者的人而言,是最为有益的启示。
第三篇是“企业家战略”,主要阐述企业面对市场创新应采取的一些战略。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一)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一)](https://img.taocdn.com/s3/m/3dfc1708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e6.png)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一)硅谷成功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涂上了一些神秘的色彩,似乎创新创业是和高科技、技术人才有着金融人才某项血缘的关系的,是一般人可望不可即的。
而德鲁克先生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通过其基于大量的管理咨询实践的多年观察和思考,将蒙在创新和创业之上的那层神秘面纱揭开了。
创新是有着极其丰富含义相当的概念,基于高科技的创新其实仅仅是创新的抖动一种变形形式而已。
更大的层面上的创新是对市场以及客户需求的满足。
而对市场以及客户需求的需求满足这一核心则有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无穷无尽。
不论商业模式的构成,还是新的产品以及服务的构建,亦或是在这些基础又再衍生出去的子模式、子产品和子服务,虽然是创新这一汪洋大海中的炫目之处。
从这来看,创新不是任何一个人或者国家的专属品,技术创新属于每一个围绕“试著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并对资源进行展开更加有效整合”这一理念的任何人。
德鲁克先生提出的基于这一英杰精髓的“未来之创业社会”遇见也是和谢林的“开放社会”之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未来之社会,每一个个体都不再是泰勒眼中的无知觉和意识的机器,与之完全相反的是:每一个个体的品牌意识、能动性以及精神都成为了未来社会变革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原动力。
所谓的“未来之创业社会(Entrepreneural Society)”是一个基于每个人充分国际化的人则社会。
每一个个体都是社会组织这一机体中的充满活力的细胞,很难想象一个大部分细胞都是僵死缺乏活力的机体能够顺利地进行新陈代谢,并茁壮成长。
对于这样一个“Entrepreneural Society”创新是植根于每一个与市场相互关系和客户需求紧密联系的个体之中的。
只有以这一视角去观察这个多维度社会,并给每一个细胞适宜的土壤,创新才会应运而生。
舍此而去空谈创新无异于缘木求鱼。
进一步来看,企业家引申精神也是由此衍生出来,加之不断地进行实践试错,最终才能以企业根本无法的形式出现在社会的大循环之中。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b07cb0c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03.png)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话题,它们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塑造个人成功的关键。
在这本书中,作者深入探讨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给读者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创新进行了全面的解析,从创新的定义、特点、类型到创新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创新不仅仅是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出,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因此,创新精神是每个企业家都应该具备的素质。
除了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企业家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企业家的定义、特点、成功要素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勇于创新、敢于冒险、善于管理的精神。
只有具备了企业家精神,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当今社会,创业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创业,他们怀揣着梦想,勇于追求,不断地挑战自己。
这种创业精神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深深地意识到,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我也意识到,只有具备了企业家精神,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因此,我决心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为自己的未来铺路搭桥。
总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功的重要力量。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fa08aa06529647d272852d0.png)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正文第一篇:《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近期,读完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
我曾经看过不少有关创新方面的书籍,此书一览,其它的书基本上就不必再看了。
经典的价值就在于此。
此书的逻辑十分清晰。
德鲁克先详细介绍了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包括三个内部来源,四个外部来源;然后,德鲁克阐述了在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存企业中,如何实践企业家精神,也就是如何构建良好的创新管理机制;最后,德鲁克为我们指导了实施创新的战略方法,如孤注一掷,攻其软肋等。
创新一词,遍地开花。
什么人都在说,我们要创新,但是,究竟什么是创新呢?恐怕一时半会多数人无法出口。
创新无疑意味着变化,但又不等同于变化。
只有这个变化,在同等资源、同等条件下,产生更多的利益,也即,同样的投入,更多的产出。
唯其如此,变化才能称为创新。
对于创新,还有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创新单纯理解为高科技创新。
在此书中,德鲁克把创新清晰地定义为七个来源,三个内部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及程序需要;四个外部来源: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及新知识(也即高科技)。
可见,高科技只是创新中的一种。
德鲁克的理解,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名词,而非科技名词。
内部创新比外部创新风险低、成功率高,高科技创新在所有创新中风险最高、成功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高科技的接受时间比较长、需要形成配套产业,当然,如果成功了,高科技创新带来的心理成就感最大,企业也会占据行业的龙头地位。
关于此书,总结成几句话。
其一,拥抱变化。
可从二个方面来理解。
一、变化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就近看,手机行业就如此。
10年前,在手机行业兴起时,诺基亚成功抓住机遇,风光无限,全球市场份额在50%以上,而近几年,特别是在iphone出世后,诺基亚败退,江山不断被吞噬,如今已被苹果超越,不得不转向wp7平台,以图东山再起。
原因也很明了,客户在得到基本的通讯功能后,更加追求手机的体验感、个性化和智能化,这就是客户在使用手机后产生的变化,而诺基亚没有及时迎接变化,迟迟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败退。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d28f9b1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17.png)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在众多管理学著作中,德鲁克的作品始终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当选择第一本德鲁克的书以“创新”为主题进行学习时,是基于现实工作中对创新的迫切需求,以及个人对创新机制和本质理解的不足。
而德鲁克作为毕生研究企业管理的大师,其经典之作无疑是对创新实质的深刻洞察与精粹提炼。
令人惊喜的是,大师竟能用平实的语言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阐释得如此清晰明了。
整部书籍分为三篇,其中第一篇“创新实践”篇幅最重,用十一章详细阐述。
开篇便指出创新是有目的的,并非如多数人所认为的仅是“灵光一现”,且创新是经济或社会术语,不一定与技术紧密关联,甚至无需是实物,其最准确的定义为“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和满意度”。
随后,作者以七个章节深入探讨了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包括意料之外的事件、不协调的事件、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隐蔽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变化、人口变化、认知、意义及情绪上的变化以及新知识。
仅仅这七个来源,却已涵盖了所有创新活动。
在论述完七个创新来源后,作者又提纲挈领地探讨了创新的原则,包括应做之事、应避免之事以及需满足的条件,至此,读者至少会认可这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创业者入门指南”。
对于第二、三篇的内容在此不做过多赘述,而重点探讨本书对非创业者的普通人的启发意义。
首先,无论从事何种工作,或多或少都需运用创新思维。
工作中遇到问题时,需要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即便未遇问题,也可能需要创新方法来提升工作效率与单位时间产出,书中提及的原则和方法在此情境下可发挥显著作用。
其次,书中诸多思想在子女教育领域亦能大展拳脚。
因为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管理问题,父母作为教育主体的管理者,第二篇中有关从企业家角度管理机构的内容极具参考价值,若再结合第三篇中的四大战略,拥有这些强大的理论工具加持,应对子女教育会轻松许多。
最后,对于正在创业或有创业打算的人而言,本书价值不可估量。
它既能指导正确创业,又能避开前人所踩之坑。
所以,作为创业者,简单阅读远远不够,需反复研读,并据此制定自身的创业战略和方法。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5c37159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16.png)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管理的核心在于解决组织中出现的新问题,创造新的方法。
企业家精神则包含了系统化管理、明确的目标、创新的思维以及理性和感性的平衡。
在阅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些理念的重要性,并对企业管理和创新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书中强调了系统化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者需要有系统的思维方式,全面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制定出合理的策略和方案。
这让我明白,在管理工作中不能仅仅关注局部,而要从整体出发,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确保整个系统的高效运行。
同时,要有目的、有创新地去解决问题,不断寻找新的方法和途径,这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所在。
案例分析在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众多公司的案例研究,作者透彻地分析了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这些案例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不同行业和企业的特点,明白了了解每个公司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人的关注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深入了解员工的需求、动机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潜力,提高团队的绩效。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有目的、理性和感性的平衡。
在决策和行动中,我们需要理性地分析问题,运用逻辑思维来制定计划和策略。
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感性的因素,要考虑到人的情感和需求。
只有将理性和感性相结合,才能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赢得员工和客户的支持。
关于创新,书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创新不是凭空想象,而是要基于对市场和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
我们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积极去了解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需求,不断寻找新的机会和可能性。
同时,要注重自我革新,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点滴,并将其应用到企业中。
创新可以体现在产品、服务、流程等各个方面,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另外,创造客户群体也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
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产品的制造和销售,而要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思考他们真正的需求和价值。
定价策略应该基于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效用评估,而不是仅仅根据成本和利润来确定。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d030e55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cb.png)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近期,读完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
我曾经看过不少有关创新方面的书籍,此书一览,其它的书基本上就不必再看了。
经典的价值就在于此。
创新一词,遍地开花。
什么人都在说,我们要创新,但是,究竟什么是创新呢?恐怕一时半会多数人无法出口。
创新无疑意味着变化,但又不等同于变化。
只有这个变化,在同等资源、同等条件下,产生更多的利益,也即,同样的投入,更多的产出。
唯其如此,变化才能称为创新。
关于此书,总结成几句话。
其一,拥抱变化。
可从二个方面来理解。
一、变化无所不在,。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a1ce773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0e.png)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彼得·德鲁克是管理学科的开创者,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
他的著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从创新实践、企业家精神的实践、企业家战略三个方面阐述了无论是普通企业、公共服务机构还是新企业中的企业家都应具有创新意识和战略性地掌握创新方向和目标。
创新实践是德鲁克先生对企业家在创新方面的要求和主张。
他指出,系统化的创新要关注创新机遇的七大来源,包括机构内部、意料之外的事件、不协调的事件、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人口统计数据、认知、意义以及情绪上的变化、新知识等。
这七个创新机遇的来源相互关联,彼此之间有相当大的重叠部分。
企业家精神的实践充斥着普通企业、公共服务机构和新企业的日常经营与决策中。
在普通企业中,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例如,GE金融服务集团通过不断创新,将金融和制造业融为一体,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在公共服务机构中,创新同样重要,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创新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在新企业中,管理是关键。
新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家战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孤注一掷、攻其软肋、生态利基和改变价值和特征是四种常见的企业家战略。
孤注一掷战略需要企业具备强大的实力和勇气,一旦成功,回报将非常高。
攻其软肋战略需要企业善于发现竞争对手的弱点,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生态利基战略需要企业找到一个细分市场,提供独特的产品或服务。
改变价值和特征战略需要企业从顾客的需求出发,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在当今的社会,创新往往通过项目的形式来执行。
由于创新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所以不能采用正常的运营管理模式来管理,人员也应选用能力强、资历老的资源以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在衡量绩效时,创新项目和运营管理的绩效考量要有区别,以保证致力于创新任务的人有足够的积极性。
在创新项目的管理过程中,组织结构往往与运营分开,组织内的人职责明确,利益相关人管理职责明确,质量、成本、进度、项目的管理和控制也是组织在管理创新任务时必须要关注的因素,未来衡量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阅读感想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阅读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5533542a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24.png)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阅读感想本书聚焦于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将其视为一种实践进行全面阐述。
通过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层面的剖析,结合汽车、印刷、零售等多个行业企业的真实案例,生动展现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与实践路径。
尽管此书出版于 30 多年前,但至今读来依然趣味盎然且极具启发性。
在引言部分,德鲁克先生引用大量 1965 年至 1985 年间的数据,揭示了在“能源危机”“人口增长”“经济衰退”等背景下就业机会增多这一奇特现象,指出“企业家管理”才是背后的关键驱动力。
以麦当劳为例,其成功的创新涵盖了多个环节,包括从产品角度的设计、制作工序的重新规划、操作工具与原料配方的确定,再到对客户价值的深入研究与贯彻,以及工作标准的制定和绩效考核的实施等,完整地体现了本书所包含的知识要点,如发现创新机遇、实现创新实践以及明确市场导向和客户价值的重要性。
创新实践部分,一是阐释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两大特征,即基于现实与理论而非直觉与冒险,以及将变化视为健康标准并从中寻求机遇;二是将创新机遇来源分为系统及机构内部(意外事件、不协调实践、程序需要、产业及市场变化等)和外部(人口统计数据变化、认知变化及新知识产生等);三是论述了创新所需条件、必做之事与禁忌。
个人感悟方面,关于创新的两个定义颇具深意,从供给术语看是改变资源产出,从需求术语看是为客户提供价值与满意度。
此外,书中提到的柯达公司案例令人深思,其因未能抓住产业和市场结构变化带来的机遇而走向破产。
企业家精神的实践部分,重点探讨了现存企业、公共服务机构和新企业如何实现企业家管理。
现存企业要制定相关政策、重视机遇寻找、构建绩效评估系统并完善人力资源配套;新企业则需以市场为导向、做好财务管理与管理团队建设。
其中,凯米先生创造的“企业 X 光透视法”令人印象深刻,对企业战略决策有重要指导意义。
企业家战略部分,包括孤注一掷、攻其软肋(创造性模仿、企业家柔道)、生态利基(收费站战略、专门技术战略及专门市场战略)、改变价值和特征(创造效用、做好定价、适应客户、提供客户价值)等对外政策与实践。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_读后感_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_读后感_](https://img.taocdn.com/s3/m/489843ee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ee.png)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近期,读完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
我曾经看过不少有关创新方面的书籍,此书一览,其它的书基本上就不必再看了。
经典的价值就在于此。
此书的逻辑十分清晰。
德鲁克先详细介绍了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包括三个内部来源,四个外部来源;然后,德鲁克阐述了在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存企业中,如何实践企业家精神,也就是如何构建良好的创新管理机制;最后,德鲁克为我们指导了实施创新的战略方法,如孤注一掷,攻其软肋等。
创新一词,遍地开花。
什么人都在说,我们要创新,但是,究竟什么是创新呢?恐怕一时半会多数人无法出口。
创新无疑意味着变化,但又不等同于变化。
只有这个变化,在同等资源、同等条件下,产生更多的利益,也即,同样的投入,更多的产出。
唯其如此,变化才能称为创新。
对于创新,还有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创新单纯理解为高科技创新。
在此书中,德鲁克把创新清晰地定义为七个来源,三个内部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及程序需要;四个外部来源: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及新知识(也即高科技)。
可见,高科技只是创新中的一种。
德鲁克的理解,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名词,而非科技名词。
内部创新比外部创新风险低、成功率高,高科技创新在所有创新中风险最高、成功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高科技的接受时间比较长、需要形成配套产业,当然,如果成功了,高科技创新带来的心理成就感最大,企业也会占据行业的龙头地位。
关于此书,总结成几句话。
其一,拥抱变化。
可从二个方面来理解。
一、变化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就近看,手机行业就如此。
10年前,在手机行业兴起时,诺基亚成功抓住机遇,风光无限,全球市场份额在50%以上,而近几年,特别是在iphone出世后,诺基亚败退,江山不断被吞噬,如今已被苹果超越,不得不转向wp7平台,以图东山再起。
原因也很明了,客户在得到基本的通讯功能后,更加追求手机的体验感、个性化和智能化,这就是客户在使用手机后产生的变化,而诺基亚没有及时迎接变化,迟迟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败退。
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有感
![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f0d42e74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03.png)
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有感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有感1转眼已经到了期末,而此时《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部经典之作我已读了三遍。
第一遍是开学初老师在课堂上着重介绍此书后便快速地读过一篇,但如此道理深邃、见解精辟之作又岂是用来泛读的。
于是每晚临睡前总是拿起此书,一边细细品味,一边圈圈点点、啧啧赞叹。
最后一遍则是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又返回去把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地方精读了一遍。
读完三遍之后,觉得有心中有许多全新的认识、许多深刻的感悟,但是又不知从何说起,这篇读后感也是深思熟虑了许久才得以落笔的。
本书博大精深而本人却见识浅陋,尤其对企业管理更是知之甚少,所以本文主要基于《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第一部分――创新实践。
首先,什么是创业精神?作者开篇就着重讲解这个问题。
按照作者的观点,创新是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满足、全新的消费需求;创新是赋予资源一种新的能力,提高资源产出和效率,使之成为创造财富的活动;创新本身就就创造了资源、创造了购买力,能使现有资源的财富生产潜力发生改变的任何事物都足以构成创新;创新不一定与技术有关,甚至于完全不需要是一种实物。
此外,必须注意,不能将“创新”和“聪明的创意”混为一谈,更不能将创新狭隘的理解为科技创新。
很多时候,对社会影响更大的不是纯粹的科技创新,而是社会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
以日本为例,我们往往以为日本人做的更多的是模仿而不是创新,我自己也一直以此为由对日本加以鄙视。
而作者的一番话犹如醍醐灌顶、当头棒喝,让我明白日本人虽然在科技创新方面以模仿为主,但他们的社会创新成就显著;正是这种社会创新让日本这样一个岛国小邦位列全球经济发展之前茅,因此我们必须注重社会创新,而不是盲目追求那些尚未成型的“聪明的创意”。
现在,作者已经基本纠正了我们对创新狭隘乃至完全错误的理解和认识,以丰富的实例让我们基本弄清了什么是创新。
在此基础之上,作者开始教我们如何创新。
以我个人浅陋之见,创新是一种天才禀赋、灵光乍现,几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1734d91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41.png)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重要素质之一。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变革的时代,只有具备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人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成功。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
在过去,创新往往被认为是科技领域的专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中。
无论是产品创新、管理创新还是营销创新,都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才能够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企业家精神则是创新的源泉。
只有具备了勇于冒险、善于发现机遇、乐于接受挑战的企业家精神,才能够不断推动创新的发展,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和发挥这些素质。
通过对一系列成功企业家的案例分析,作者指出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在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同时,作者还提出了一系列培养和发挥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方法和策略,使读者在阅读本书后能够对如何培养和发挥这些素质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阅读本书后,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我深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而企业家精神则是创新的源泉,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才能够在市场中抢占先机,取得成功。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培养和发挥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不断寻求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商机,不断挑战自我,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企业管理者。
同时,我也会将这些理念传播给身边的员工和同事,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共同取得成功。
总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重要素质之一。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变革的时代,只有具备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人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成功。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受益,不断提升自己,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启示和感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启示和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60c0eb4b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3d.png)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启示和感悟《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一本探讨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经典著作,作者彼得·德鲁克凭借其对企业家精神的独到见解和深入分析,为我们揭示了企业家精神的真正内涵和价值。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感悟。
1. 创新是企业家的基本特质德鲁克在书中强调,创新是企业家的基本特质,是企业家的核心能力。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企业家不仅仅是拥有财富和资源的人,更是能够通过创新来创造价值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人。
创新不仅仅是在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在管理、营销、商业模式等多个方面的创新。
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企业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赢得竞争。
2. 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是风险管理德鲁克指出,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是风险管理。
这意味着企业家必须勇于接受挑战,承担风险,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机会。
同时,他们也需要具备对风险的敏锐洞察力和规避风险的能力,以确保企业的稳健发展。
这一点对于现代企业家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风险管理能力已经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3. 领导力是企业家必备的能力德鲁克认为,领导力是企业家必备的能力。
领导力不仅仅是管理团队和协调资源的能力,更是能够激发员工潜力、推动组织变革和引领企业发展的能力。
优秀的企业家需要具备强烈的领导力,能够影响他人、激励团队、制定战略并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4. 企业家精神需要与道德和社会责任相结合德鲁克强调,企业家精神需要与道德和社会责任相结合。
企业家不能仅仅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应该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他们需要关注环境保护、员工福利、消费者利益等多个方面,以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这一点对于现代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公众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关注,企业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5.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需要不断培养和实践德鲁克指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需要不断培养和实践。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7ce66cf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06.png)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在阅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本书后,我深感震撼。
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行动指南。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感悟:1.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地创新,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创新不仅仅是发明新产品或服务,还包括改进现有的产品、流程和管理方式。
只有不断创新,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敢于冒险、追求卓越的精神。
企业家不仅要有创新的思维,还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他们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承担风险,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和目标。
正是这种企业家精神,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 创新和企业家精神需要培养和传承。
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企业家精神,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尝试。
同时,我们还应该为企业家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他们勇敢地追求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
4. 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是相辅相成的。
创新需要企业家精神的支持,而企业家精神也需要创新的驱动。
只有在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共同作用下,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推动社会的进步。
5. 作为个人,我们也应该具备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在工作中,我们要勇于提出新的想法和建议,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在生活中,我们要敢于尝试新事物,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
总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感悟。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我们就能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中取得成功。
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有感——读后感
![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有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af39e21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b8.png)
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有感如这本书推荐序里所提到的,“创新”在我们这个时代里很流行,许多企业把创新当成口号,但对于创新的理解总是千差万别。
创新不仅是企业的口号,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了。
德鲁克在书中提到,无论是企业还是其它的非营利组织都需要“企业家精神”。
特别的,德鲁克提出,有勇气面对决策并通过学习就可以表现出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行动,而不是人格特征,其基础在于观念和理论,而非直觉。
这与他在《管理的实践》里对管理实质的定义相吻合。
德鲁克在探讨创新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的是社会的创新。
跟大多数的人的观念有点出入,认为创新大多数时候都运用在科学技术的创新。
创新其实是一种手段,是一种价值。
在不同的产业,在不同的领域里面都能体现出来。
而且创新要体现出它的价值,如果没有产出价值,只能定义为那是一个没有实质意义的创意而不是创新。
之前,我也曾聪明的认为,平时我自己脑子里想的一些有新意的东西就是一种创新。
现在才知道,那些都只是创意。
但我知道如果我去行动,通过系统的实践把那些创意变成有价值的东西,就变成了创新。
德鲁克在书中给出了七个创新机遇的来源,在没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也自己总结了一些这方面的东西,但是不够系统和严谨,难怪对德鲁克的思想很是喜欢,因为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我在这里简单的罗列出这七个来源:一、意外事件;二、不协调的事件;三、程序的需要;四、产业和市场结构;五、人口统计数据;六、认知的变化;七、新知识。
对于这几个来源,我自己对其中的几个认识的比较深刻。
意外事件,这个来源其实包含了后面的六个来源,它们都有所重叠。
这是企业很难预料到的事情,成功的意外和失败的意外都一样。
许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要遇到这样的问题。
但是很少有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和抓住创新的机遇,只能使之擦肩而过。
据我自己的观察,世界上许多企业的成功,都借助了意外事件来实现。
在时代变迁的时候,在朝代变换的时候,在科学技术取得成功的时候,在新的制度政策推出的时候,往往容易形成大成功的企业。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7818695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9e.png)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近期,读完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
我曾经看过不少有关创新方面的书籍,此书一览,其它的书基本上就不必再看了。
经典的价值就在于此。
此书的逻辑十分清晰。
德鲁克先详细介绍了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包括三个内部来源,四个外部来源;然后,德鲁克阐述了在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存企业中,如何实践企业家精神,也就是如何构建良好的创新管理机制;最后,德鲁克为我们指导了实施创新的战略方法,如孤注一掷,攻其软肋等。
创新一词,遍地开花。
什么人都在说,我们要创新,但是,究竟什么是创新呢?恐怕一时半会多数人无法出口。
创新无疑意味着变化,但又不等同于变化。
只有这个变化,在同等资源、同等条件下,产生更多的利益,也即,同样的投入,更多的产出。
唯其如此,变化才能称为创新。
对于创新,还有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创新单纯理解为高科技创新。
在此书中,德鲁克把创新清晰地定义为七个来源,三个内部其三,要有战略。
创新思路的.挖掘和创新机制的形成,是一种战术,但是要真正把创新搬上市场,企业必须要有战略。
德鲁克在书中的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企业的创新战略。
比如,孤注一掷,就是将所有资源导向一个方向,全力以赴,以占据行业领头羊为目标;攻其软肋,就是重视行业领导者忽视的成功或失败的机遇,在对手麻痹大意的之时大力发展,最终取而代之;生态利基,则适合小企业,目标是在行业领导者不肖一顾或不能兼顾的小众市场中有所作为,持续发展;改变价值和特征,则从价格、客户现时状况及客户价值等方面,由表及里,满足客户深层次的需求。
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作为一个创业者,德鲁克的这本书可谓适如其时,如一口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2368ea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17.png)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彼得·德鲁克先生的著作,这是我第二次阅读这本书。
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和体会。
正如前文所述,很多人看《罗马假日》,第一遍关注的是奥黛丽·赫本,第二遍关注的是格里高利·派克;看《士兵突击》,第一遍关注的是许三多,第二遍关注的是成才。
而阅读此书,第一遍关注的是创新,第二遍则会将注意力转移到企业家精神上。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优秀的作品经得起反复品味。
在本书的前几个章节,德鲁克详细分析了七种适合创新的机会,包括意外之事、各种不协调的状况、程序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变化、认知的变化以及新知识。
其中,“意外的成功”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
在通常的公司会议中,我们往往更关注做得不好的地方,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而很少有时间来分析做得好的方面。
例如,哪个市场突然崛起,哪个新市场的销量大幅增长,或者在生产环节,哪些措施能够实现较大的成本节约。
他指出,大企业和一贯优秀的企业往往会过于关注以往的成功市场和环节,而新企业则更有可能利用这些机会,实现后来居上。
我们可能很容易注意到“意外的失败”,但却很容易放走“意外的成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诺基亚是最早开发出智能手机的企业,但它过于沉迷于过往的成功,最终被苹果超越。
德鲁克认为,企业只需每年召开几次针对意外成功的会议,或者每次预留几分钟来研究这些成功,就能避免许多创新机会的流失。
本书的后半部分主要阐述了企业家精神。
德鲁克认为,企业家精神就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服务精神。
无论是企业创新还是公共机构创新,都需要具备市场导向的服务精神。
说到企业创新,通常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是不言而喻的。
但在现实中,情况并非总是如此。
高科技企业尤其如此,这类企业往往由科学家或技术人员创立,他们更注重科技或技术本身,而容易忽视市场和客户的需求。
以移动通讯行业为例,摩托罗拉是移动通信的开创者,拥有最多的专利技术,但它过于沉迷于技术,忽视了市场和客户需求,在传统手机时代被诺基亚击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近期,读完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
我曾经看过不少有关创新方面的书籍,此书一览,其它的书基本上就不必再看了。
经典的价值就在于此。
此书的逻辑十分清晰。
德鲁克先详细介绍了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包括三个内部来源,四个外部来源;然后,德鲁克阐述了在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存企业中,如何实践企业家精神,也就是如何构建良好的创新管理机制;最后,德鲁克为我们指导了实施创新的战略方法,如孤注一掷,攻其软肋等。
创新一词,遍地开花。
什么人都在说,我们要创新,但是,究竟什么是创新呢?恐怕一时半会多数人无法出口。
创新无疑意味着变化,但又不等同于变化。
只有这个变化,在同等资源、同等条件下,产生更多的利益,也即,同样的投入,更多的产出。
唯其如此,变化才能称为创新。
对于创新,还有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创新单纯理解为高科技创新。
在此书中,德鲁克把创新清晰地定义为七个来源,三个内部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及程序需要;四个外部来源: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及新知识(也即高科技)。
可见,高科技只是创新中的一种。
德鲁克的理解,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名词,而非科技名词。
内部创新比外部创新风险低、成功率高,高科技创新在所有创新中风险最高、成功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高科技的接受时间比较长、需要形成配套产业,当然,如果成功了,高科技创新带来的心理成就感最大,企业也会占据行业的龙头地位。
关于此书,总结成几句话。
其一,拥抱变化。
可从二个方面来理解。
一、变化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就近看,手机行业就如此。
10年前,在手机行业兴起时,诺基亚成功抓住机遇,风光无限,全球市场份额在50%以上,而近几年,特别是在iphone出世后,诺基亚败退,江山不断被吞噬,如今已被苹果超越,不得不转向wp7平台,以图东山再起。
原因也很明了,客户在得到基本的通讯功能后,更加追求手机的体验感、个性化和智能化,这就是客户在使用手机后产生的变化,而诺基亚没有及时迎接变化,迟迟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败退。
二、主动拥抱变化。
还是谈手机。
最近新闻,htc老板成功登顶台湾首富,其新增的财富,很大部分在于这几年htc手机的蓬勃发展。
我们知道,早在5、6年前,htc就已经推出智能手机,吸引了不少爱好者,这二年,在google发布android平台后,htc更是及时跟进,快速推出新版手机,成功占领大陆和欧洲市场。
htc成功的原因,恐怕就在于主动拥抱变化,而不是静静等候,或安于现状。
其二,形成创新的机制。
企业是否鼓励创新,有利有弊。
试想,如果在一个企业内,特别鼓励创新,那么所有人都去搞创新去了,普通的工作没人干,企业肯定出现问题;而如果一个企业死守现状,不作创新,那么这个企业最终也会被淘汰。
如何打破这个悖论?德鲁克就三种企业模式: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有企业,分别指导如何建立良好的机制,以保持企业的创新动力。
对于现在企业,注意四个领域:第一,接受创新;第二,评估创新;第三,构建组织架构和人员;第四,注意禁忌。
对于新企业,注意四个要求:第一,关注市场;第二,关注财务;第三,建立团队;第四,确定创始人的角色。
对于服务机构,创新的难度相对比较大,德鲁克建议注重以下几点:第一,界定使命;第二,合理表达组织目标;第三,视情形调整目标;第四,重视机遇。
如果企业能按照德鲁克的建议去实施创新机制,相信成功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其三,要有战略。
创新思路的挖掘和创新机制的形成,是一种战术,但是要真正把创新搬上市场,企业必须要有战略。
德鲁克在书中的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企业的创新战略。
比如,孤注一掷,就是将所有资源导向一个方向,全力以赴,以占据行业领头羊为目标;攻其软肋,就是重视行业领导者忽视的成功或失败的机遇,在对手麻痹大意的之时大力发展,最终取而代之;生态利基,则适合小企业,目标是在行业领导者不肖一顾或不能兼顾的小众市场中有所作为,持续发展;改变价值和特征,则从价格、客户现时状况及客户价值等方面,由表及里,满足客户深层次的需求。
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作为一个创业者,德鲁克的这本书可谓适如其时,如一口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创新是有目的性的,是一门学问。
——彼得德鲁克在彼得德鲁克的众多著作中,《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本书,彼得德鲁克先生从另一个全新的视角上给我们展示了他30多年来关于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系统思考和不断实践的心得。
这本书主要从三个主题来讨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创新实践、企业家精神的实践以及企业家战略。
每个主题都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一个“层面”,而非一个阶段。
而在这本书中,对我触动比较大的就是第一部分,那么下面我将详细的谈下我的感受。
德鲁克先生在这一部分不仅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创新,并且向我们展示了企业家应该从哪里创新以及如何寻找创新机遇。
什么是创新彼得德鲁克说创新是企业家特有的工具,创新是有目的性(请你支持)的,是一门学问。
这显然与我们平时理解的“创新”有千差万别,他告诉我们凡是能使现有资源的财富生产潜力发生改变的事物都足以构成创新。
这句话初始理解起来很难,平时我们所理解的的创新大多局限于技术的创新,比如技术革命,然而彼得德鲁克告诉我们创新不一定必须与技术有关,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是一个“实物”,也许仅仅一个创意、一个新的认知就可以成为一个创新,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为顾客提供新的价值和满意度,它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也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并创造了一种新的价值。
也就是说创新并不局限于科技创新,它还包含了社会创新或市场创新,这也是彼得德鲁克所推崇的。
彼得德鲁克一贯强调,没有科技含量的社会创新或市场创新比起科技创新,不但更容易发现机会,而且工作周期更短、效益更大;而基于新知识,尤其是高科技方面的创新,时间跨度大、风险高、成功几率小。
他还强调,创新是有目的性的,可以通过某种训练加以实践,并将它完全掌握后,创新才会有效。
从哪里创新彼得德鲁克说成功的企业家不会坐等“缪斯垂青”并赐予他们一个“好主意”;相反,他们努力实干。
他告诉我们创新是需要转化为行动的,如果创新仅仅是停留在观念上而没有转化为行动和结果,就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那么要从哪里创新,德鲁克告诉我们创新机遇的七大来源,前四个来源存在于机构内部,后三个则发生于企业外部:(1)意料之外的事件——意料的成功、意料的失败、意料的外部事件;(2)不协调的事件——现实状况与设想或推测的状况不一致的事件;(3)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4)每个人都未曾注意到的产业机构或市场结构的变化;(5)人口统计数据;(6)认知、意义及情绪上的变化;(7)新知识,包括科学和非科学的新知识。
下面我只针对发生于企业外部的创新机遇谈谈我的认识:人口统计数据:我不是一个企业家,一直以来对于人口统计数据都没有特别的概念,看到德鲁克的话才意识到人口统计数据对于企业的影响。
德鲁克说人口统计数据对于什么人买什么以及购买的数量都有重大影响。
这不仅让我想到中国人口的现状: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调加重。
这都可以为中国的众多企业都会带来新的创新机遇。
认知、意义及情绪上的变化:对于认知的变化,这个与个人的教育程度和思维习惯有很大程度的联系。
在固定的思维模式下,“杯子是半满的”与“杯子是半空的”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德鲁克说无论引起认知变化的原因为何,它都创造了大量的创新机遇。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发现新的创新机遇,就如那句谚语——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然而我们很难确定某个认知变化是一时的流行还是永久性的变化,以及它所带来的真正后果,因此,以认知为基础的创新必须从较小且非常具体的地方做起。
新知识:德鲁克告诉我们,基于知识的创新之所以不同于所有其他创新,是由于其基本特征与其他创新有不同之处:时间跨度、失败率、可预测性以及它对企业家的挑战。
基于知识的创新所需的时间最长,新知识?可应用的技术?上市的产品、程序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这里所说的知识并不是单一的某一学科,而是多种不同知识的融合,就如我们现在的学科,有很多的交叉和融合。
当不同的知识出现融合时,可能就会出现不同的创新机遇。
在解决“从哪里创新”这个问题时,德鲁克给出了我们七大来源,然而有些创新者是“缪斯的宠儿”,他们的创新是“灵光乍现”的结果,是无法传授和学习的;创新是有目的性的,目标明确的创新是源于周密的分析、严密的系统以及辛勤的工作,也就是说通过创新实践,创新是可以学习的。
基于此,德鲁克先生给出了创新的原则。
为什么创新创新固然可以令一个企业成功并赢得财富,但是创新的意义不仅限于此。
在本书的“结论”中,德鲁克把创新引申到他一生最关注的主题——社会的健康发展上。
对于创新的意义,其他的言语都会显得苍白,引用德鲁克的话来说:“无论是社会还是经济,公共服务机构还是商业机构,都需要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能让任何社会、经济、产业、公共服务机构和商业机构保持高度的灵活性与自我更新能力。
这首先是因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不是对原有的一切“斩草除根”,而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这次推出一个新产品,下次实施一项新政策,再下次就是改善公共服务。
其次,因为它们并没有事先规划,而是专注于每个机会和各种需求。
再次,是因为它们是试验性的,如果它们没有产生预期的和所需的结果,就会很快消失。
”在读到一本好书时,用言语来表述总会显得无力,很多的体会是无以言表的,德鲁克的书总是给我一种精神的触动,一种思维的颠覆,以及一种全新的认知,并且德鲁克的书适合反复读,就如海尔总裁张瑞敏所说“常读常新”,每次读都会有新的感受。
读这本《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我自知还未完全领悟到其精髓,此上也仅仅是我一点浅薄的认识。
闲暇之余,阅读了彼得·德克鲁的著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由此引发了诸多思考。
什么是“创新”?“创新”这个字眼在今天可谓是比较“时尚”,许多机构都把它当作口号,甚至写进自己的宣言,但是对它的理解却是千差万别。
首先是把“创新”与聪明的创意或发明混为一谈;其次,是一提到它就意会到科技方面;最后,很多人认为凡开创一盘新生意或者一项新事业就是创新。
书中,德鲁克深刻地指出,“创新”与上述误解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客户创造出新的价值。
什么是价值?价值并不是价格。
价值是客户得到的,价格是客户付出的。
做企业的,推出一项新产品、新服务或一个新流程,要满足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潜在的需求,创造出新的客户满意。
客户有新的所得,才会从不买到买、从买得少到买得多,或者愿意付出比过去更高的价格。
这反映在企业的收入和利润上,就是创造了新的财富。
同样的,非营利机构的创新也要让服务对象有新的满意,从而愿意接受你的服务;政府的政策创新或体制改革也要产生让人民可以感受得到的新便利或保障。
虽然很多“创新”与科技有关,但是科技含量很低甚至“零科技”的社会创新,不但机会更多,而且效益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