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论文]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合集下载

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

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

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小学班级的非正式群体管理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社交技巧和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管理策略,帮助教师在班级中建立积极的社交互动和学习环境。

1.制定明确的规则与期望:制定班级规则和期望,确保每个学生都清楚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

这些规则和期望应该是简洁明了的,并且要在班级开学第一天就进行宣布和强调。

2.增强学生责任感:鼓励学生承担和其中的责任,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整个班级。

例如,学生可以轮流担任班级值日生,负责保持教室的整洁和组织活动。

3.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与学生保持密切的沟通,尤其是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能够更好地进行管理和解决问题。

4.建立班级共同目标:鼓励学生制定共同的班级目标,激励他们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实现这些目标。

例如,可以设立班级竞赛或奖励机制,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性。

5.组织团队活动:定期组织班级团队活动,如集体合作的项目、户外运动和团队建设游戏等等。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培养团队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赞扬和奖励: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赞扬,特别是在他们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展示团队合作精神和取得进步时。

奖励可以是口头表扬、奖状或班级奖品等,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7.处理冲突和问题:当出现冲突或问题时,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并积极采取适当的措施处理。

例如,可以采用冲突解决讨论、人际关系教育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学会自我调节和有效沟通。

8.实施班级管理手段: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采取一些班级管理手段,如警示处分、家长介入等。

但这些手段应谨慎使用,以保持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9.教师模范示范:作为教师,应该始终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教师的言行举止应符合班级规则和期望,以及社交礼仪,让学生从中学习和模仿。

10.建立家校合作:积极与家长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班级管理。

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班集体中有由班主任组织起来的活动小组,如值日组等,属正式群体,还有一些由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非正式群体。

他们三五成群,志趣相投,交往频繁,关系融洽,或同村同行或共同学习或谈笑游戏,在这些活动中他们获得了友谊和快乐。

可见非正式群体活动是正式群体活动的一个有益而必要的补充,对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所以,在管理好正式群体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和管理好班级内的非正式群体。

一、态度要公正班主任要公正热情地对待各种学生群体,不可偏爱正式群体,非难、歧视、攻击非正式群体,特别是不要对某些表现欠佳的非正式群体横加指责、挖苦讽刺或强行解散,也不要对其视而不见,漠然置之。

因为这样会挫伤其成员自尊心,打击其积极性,有时还会促使其走向消极的一面,与班主任班集体产生隔阂甚至形成对立,以致拜把结盟形成团伙进行违法乱纪活动。

这不仅使对他们的教育管理难度增加,也对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极为不利。

所以对班内的非正式群体特别是较后进的群体,更应尊重和关怀,引导他们健康发展。

二、管理要及时对班内的各种群体应多观察勤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要多对非正式群体进行正面引导,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其与班集体目标一致,以为集体争光为荣。

发现苗头,应及时了解情况,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对于下列现象,如非正式群体成员学习成绩普遍下降;比吃比穿;不爱参加集体活动;一起旷课等,应引起足够重视。

要尽快查明原因,及时对症下药,纠正错误行为,促其步入正轨。

千万不可麻痹大意,很可能一时疏忽就会错过最佳教育时机,等到出现了大问题再去处理,工作就很被动了。

三、要讲究方法有的班主任见几个学生常在一起不思学习屡犯校纪,便失去理智对其大声怒斥:“真是臭味相投,说!你们都干了些什么?”这样一来,结果也许只能是事与愿违。

管理非正式群体切忌简单粗暴,而应采用疏导方法,要在了解情况,充分分析其需要与活动动机的前提下进行,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从而使管理行之有效。

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自从班级授课制以来,班集体也就成为了教育教学管理的根本单位。

班集体是一种正式的群体,作为正式的群体,历来广泛被研究和关注。

然而,班级这个正式群体中也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多是由学生之间共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人生价值取向相同而自发组成的群体。

他们与班集体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和班级建立都会造成影响。

作为班级管理者一定要正确对待和管理班级中的这些非正式群体。

一、班级中不同种类的非正式群体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是多种多样、稂莠不齐的,根据他们性质的不同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其中根据成员间需要的性质可分成三种类型:(一)情绪型:这种类型的学生之间享有共同的感情根底,彼此之间有好相处,相互支持和鼓励。

(二)爱好型:学生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经常在一起进展活动。

(三)利益型:学生之间具有共同的利害关系,结合在一起能够避害趋利。

这些非正式群体会影响到班级这个正式群体。

但是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于班级中的,要想正确对待及管理非正式群体,还必须认清这些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的关系。

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随着学生的年龄增大,心理的成熟,他们有了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有了自己的人际交往关系,所以这些非正式群体无形中就存在于班级中了。

具体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满足友谊。

学生都是有感情的个体,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都会寻找有情有义的人进展交往,发现谁可以交往,谁不可以交往,可以交往的这些人也就形成了非正式群体。

(二)追求群体认同。

在非正式群体中,学生都能展现自己的才华,得到群体对自己的认同,满足学生自我的心理需要。

(三)取得群体的保护。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学生有像借着群体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心理,也就是法不治众的心理。

(四)想要更好的开展。

学生在这类群体中,可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从而成功达成自己的某些目标,更好的开展自己。

三、非正式重群体在班级中的重要作用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美国教育家马克汉森说:“非正式群体可以被看成是组织中未经正式方案而出于组织成员自发需要的过程和行为。

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

五、对班主任抓好班级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管理工作的建议
1.要在班级内实行民主管理,增强学生的自立意识;
2.要在班级内实行目标管理,加强目标引导意识;
3.要在班级内实行全面管理,将非正式群体管理纳入到班级管理之中;
4.要在班级内注重过程管理,将管理的过程细化、具体化;
5.要在班级内加强情感管理,正确引导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
6.要在班级内抓好重点管理,做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工作。

班级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需要班主任有高超的智慧、经验和技巧,只要对非正式群体有了清晰准确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进而端正教育的态度,制订恰当的措施,采取适合的方法,协调各个方面的力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工作就必然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中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探索

中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探索

中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探索一、引言班级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的集体组织形式,班级成员之间形成了密切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是学生发展自我个性和社交能力的重要平台。

在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发展始终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教育结构相辅相成,对于实现良好的班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索中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提出一些适合的管理策略和措施,以期促进班级群体的和谐发展。

二、非正式群体的特点非正式群体是指班级里学生之间形成的从属关系并与正式管理体系结构不一致的群体。

它与教师和班主任的角色关系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正式管理体系的特点。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人们在集体中特定的需要和动力的驱使下,产生了一种相互联结的情感,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心群体。

其中,学生们之间的友谊、兴趣、亲和力等都是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动力。

与此同时,非正式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包括群体凝聚力不强、内部分化、与班级管理冲突等。

因此,如何管理好班级的非正式群体就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三、中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促进班级群体和谐发展的基础。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成长。

教师还要尽量做到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公平和正义,从而避免不公平现象引起的群体冲突。

2.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与学生的参与热情密切相关。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如班级团建、社区服务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作用和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认同感。

3.倡导互助和合作在非正式群体中,互助和合作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可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小组活动等形式,鼓励学生互相帮助,提高集体凝聚力和归属感。

同时,教师也应该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能够自由地共享知识和经验,并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4.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反馈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需要学生的参与和反馈。

浅谈如何正确对待及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浅谈如何正确对待及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正确对待及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教育社会学认为:正确对待并实施有效的教育是建设良好班集体的重要环节。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他们的心理年龄特征。

并且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和作用都是不一样,因此在对待和管理中要认真分析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管理。

(一)认清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本质非正式群体学生的管理指在班级内部恰当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从而使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达到和谐相处,健康成长为目的的。

而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应充分尊重每位学生的情感。

教师要从心底里去爱护关心每位学生,对学生平等相待,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老师的用心良苦。

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班级氛围,激发学生对班级的凝聚力,为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那些与班级一致型的群体,老师要尽量多听一些他们的意见,给他们尽可能多的展现才能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那些与班级偏移型的群体,老师要积极地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把其中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的转化为正面影响,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那些与把集体冲突型的,要坚决予以分化瓦解,但特别注意核心人物的转化工作,不能将整个群体当作小集团加以处理。

(二)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方法前面已经提到:非正式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一致型、偏移型、冲突型。

对于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开展管理工作。

例如,与班级相冲突的群体,毫无疑问,教师要刻不容缓的分解掉。

但是,对于与班级一致型的群体,教师也不能一问地放手不管,任其发展。

如果这样的话,势必会导致一些负面、消极的小团体产生,班级的凝聚受到冲击,因而教师要做好协调管理工作。

1. 善于营造一种良好的班级氛围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氛围之中,班级的舆论就是班上同学经常生活的主要氛围,有利于班集体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反之,不但会造成非正式群体负面作用的扩大。

而且还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给班级建设带来很大的阻碍作用。

班级中会存在一些“弱势群体”。

所谓“弱势群体”就是一些被轻视的非正式群体,其成员主要是由后进生组成的,他们在班级里遭受到其他同学的厌恶。

论中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功能教育管理

论中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功能教育管理

论中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功能教育管理中小学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而班级非正式群体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班级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在课堂以外形成的互动关系,包括同学之间的友谊、互助和竞争等。

这种群体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功能教育管理作用。

首先,班级非正式群体有助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在班级中,学生们可以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之间建立深厚的情感纽带。

这种情感交流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还能够促进学生的社交能力的发展。

通过与同学的互动,学生可以学会倾听、尊重和理解他人,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

其次,班级非正式群体有助于学生的学业提高和学习动力的激发。

在班级中,学生们之间的竞争和互相激励可以促使每个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

当一个学生看到身边的同学取得好成绩或者有进步时,他会受到鼓舞,也会更加有动力去追赶甚至超越他。

同时,班级非正式群体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通过互相讨论和分享,学生们可以共同提高。

此外,班级非正式群体还有助于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价值观塑造。

在班级中,同学们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例如,如果班级非正式群体中强调诚实守信、友善互助等价值观,那么学生们在这种氛围中往往会自觉地遵守这些规范,并且会互相监督和纠正。

这种班级非正式群体的价值观塑造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班级非正式群体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有些班级非正式群体可能形成排斥和歧视的现象。

这种现象可能导致一些学生被孤立和边缘化,对他们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其次,班级非正式群体中的不良行为和价值观也可能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如果班级非正式群体中存在以损害他人利益为乐的行为,那么其他学生可能受到影响而模仿这种行为。

针对这些问题,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功能教育管理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监督。

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和交流,促使学生们更好地融入班级非正式群体,培养良好的群体氛围。

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在班级中,非正式群体指的是那些未经组织形成的、松散的、不受限制的群体。

这些群体往往是由同学之间的情感联系组成,比如同学之间的共同爱好或者生活背景相同等,形成自发性的小社区。

但是,这些小社区虽然带来了诸多好处,却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比如排他性、歧视性、孤立性等。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发展。

一、正确看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对于非正式群体,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也不能任其发展。

我们应该正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看到其中的积极因素,同时注意其可能导致的问题。

非正式群体往往是由同学们自主形成的,反映了同学们自由选择的意愿和主动性。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和支持这种自发型的小社区,同时注重对其进行引导和管理。

二、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非正式群体可以为班级带来很多好处:1. 提高班级凝聚力。

在非正式群体中,同学们可以放下紧张与戒备,真正相互沟通和交流,建立友谊的纽带,推动班级凝聚。

2. 促进班级多元发展。

非正式群体往往是由同学们的共同爱好、兴趣等因素而形成,可以促成同学们的多元化发展。

3. 培养领导才能。

非正式群体往往需要其成员互相协作、沟通、探索等,可以培养同学们的领导才能。

4. 有利于调解冲突。

在非正式群体中,同学们可以开放地交流,更好地识别和解决彼此之间的问题与分歧。

斯尽好处,但是,我们需要注意,非正式群体也会对班级带来一些不利影响:1. 很多非正式群体都有较强的排他性特质,这容易导致同学之间的矛盾甚至冲突。

2. 过多地参与非正式群体,会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

3. 非正式群体可能会形成对某些同学的歧视,引发学校和家长的不满。

基于以上观察,我们可以发现,非正式群体既具有积极的作用,也存在问题和不利影响。

因此,该如何正确看待和对待非正式群体,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三、引导和管理非正式群体在引导和管理非正式群体上,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1. 重视班级管理的作用。

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班集体中的非正式群体是指班上成员通过共同的爱好、兴趣和价值观念等因素结合而形成的一种非正式组织形式。

这种群体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共同行动的力量,常常对整个班集体的发展和管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于如何管理班集体中的非正式群体这一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发展。

在班集体中形成非正式群体的过程中,大家彼此交流、相互认知,逐渐建立起一种相对稳定的内部群体关系。

这种关系具有一定的向心作用,能够促进成员之间情感的融洽和团队的形成。

但是,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

比如说,一些小圈子的形成可能会导致班集体内部的分化,甚至造成不同派系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其次,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合理地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和班级管理者都应该扮演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他们需要充分理解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和影响,不断调整管理策略,加强沟通和协调。

另一方面,他们还应该鼓励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参与到更广泛的班集体活动中,通过共同的奋斗目标提升整个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最后,我们还需要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和培养。

班级文化是班集体的一种共同认同和价值观念的表现形式。

通过不断弘扬班级文化,我们可以让班级成员共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和生活方式,促进班级的健康发展和管理。

班级文化的建设也需要非正式群体的支持和参与,大家可以通过制定班规班纪、组织文艺晚会等方式来弘扬班级文化,从而提高班级各成员对班级的归属感。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不断完善管理策略,引导班级成员走向更加成熟和稳健的发展道路。

这不仅需要班级管理者的努力,也需要全体班级成员同心协力。

只有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和团队精神,才能够让班级管理工作更加顺畅和有效。

如何正确对待班级的非正式群体

如何正确对待班级的非正式群体

如何正确对待班级的非正式群体第一篇:如何正确对待班级的非正式群体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班集体的建设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每一位班主任都深知影响良好班集体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存在着这样一个易被班主任忽视的因素: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所谓的非正式集体就是那些因个人爱好相同,个人情感深厚,人生观、价值观比较接近的一个小群体,他们喜欢一起完成作业,一起参加非学校组织的活动。

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因素很多:有些是由于地域的因素,上学结伴而来,放学交流当天的感受,这使得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有些是胆小怕事,长期缺乏安全感,在非正式群体中有被保护的感受,不再孤单;有些是学习成绩较差,但其他方面,比如社交能力,组织能力较强,想通过在群体中得以展示,被人关注,谋求个性发展等。

这些非正式群体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在核心人物的带领下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那些积极向上的非正式群体能够增强班级的向心力,使班集体向着更好更强发展,而那些消极的非正式群体,由一些老师眼中所谓的差生组成,他们将会成为班级中一个不和谐的因素。

因此合理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就显得至关重要,经过多年的实践、反思,下面浅谈一下正确疏导非正式群体的一些做法。

一、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需要教师的理解与信任,更需要教师的尊重与关爱。

无论是积极或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教师都要公平,公正的对待,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曾经教过一个班级,班级中有几名男生对篮球格外的偏爱,自发组成了篮球队,形成了一个有共同爱好的非正式群体,但他们常因留恋打球而迟到、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针对此事我和他们进行了交流并为他们购置球衣,鼓励他们既要玩出水平又要学出水平,校园艺术节期间我送给他们一个篮球,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组织他们与其他球队切磋。

在我的理解信任下,他们也不辜负我的期望,球技越来越棒,学业成绩非常理想。

消极的非正式群体,就需要教师更多的细心、耐心、爱心。

消极的非正式群体在集体中缺乏温暖,学校与教师的排斥与厌恶让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常以抵触的心理做一些违背常规的事情,严重影响了班级的班风。

浅谈班级管理中非正式群体的价值利用

浅谈班级管理中非正式群体的价值利用

浅谈班级管理中非正式群体的价值利用随着当今教育体制的发展,班级管理不再仅仅是一位老师的工作,而需要整个班级的协同合作,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群体的有效组织与管理。

而在这其中,非正式群体将会出现,并且对班级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探讨“浅谈班级管理中非正式群体的价值利用”。

一、非正式群体及其特点什么是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的语境下,我们可以理解为不是由班主任组织的群体,而是由同学自发组成的群体。

比如几个朋友在一起培养兴趣爱好,或是一些志同道合的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等等。

而他们之所以自发组织,拥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执行力,那就是因为他们共享着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念。

这个不仅仅是在班级管理中,还可以引申到社会各个角落。

此外,非正式群体还有其自有的特点,他们自主,不受强制力的影响,不和层级有关,不需要领导力,但是却可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带动群体内涌现的各种力量,比如学习能力的提高,技能的提升,探索能力的发挥,甚至可以通过非正式渠道了解领悟有关知识。

二、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的价值1、发掘个人潜力,在人际交往中提高自我认知非正式群体不同于正式组织,他们不受到任何规则的约束,就能完全展现自我,而这是没有了领导或者上下级关的方面。

这就为班级人员在自我认知上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主要通过日常中各种社交活动的方式,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可以了解个人的特点和潜力,同时在群体合作中提高展现能力,实现更自我创造。

2、增强社群感,加强班级文化的塑造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大多数是志同道合的同学,彼此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想法等等,就算他们分开住书包,他们之间的交流也不会断。

这个群体的凝聚性要从别的正式群体来的强。

班级这个大的非正式群体,可以通过不同的活动,可以进一步加强社会感和协作意识,提高班级集体意识,同时也是培育班级文化的重要手段。

在熟悉了解彼此的过程中,也将班级文化的塑造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3、提高班级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非正式群体的成员比较自由,可以避开班级规则和教师的说话,但是他们却可以完美地运用现有的资源,在非正式支持和交流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非正式群体:班级管理的“危”与“机”

非正式群体:班级管理的“危”与“机”

非正式群体:班级管理的“危”与“机”班级管理是一种非正式群体组织的管理形式,主要指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统一的组织、指导和管理的过程。

在班级管理中,不仅教师起到组织和指导作用,学生们也扮演着积极参与和配合的角色。

班级管理中既有“危”也有“机”,教师需要面对和把握其中的挑战和机遇。

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

班级是一个集体,学生在班级中互相交往、影响和竞争,因此他们之间的关系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人际关系、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等。

这使得班级管理者需要面对辨别和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二是学生情感需求的多样性。

学生在学习之外,还有很多个人情感的诉求,如友情、亲情、爱情等。

班级管理者需要关注并满足学生各种情感需求,保证他们的心理平衡和健康成长。

三是教学压力和高考压力。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必须面对严峻的升学压力。

班级管理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为他们提供学习帮助和指导,以减轻他们的压力。

一是班级是知识与经验的集合。

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会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经验,而班级就是每一个学生经验和知识的集合。

班级管理者可以通过班级讨论、集体活动等方式,充分发挥班级学习资源的优势,促进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分享,提高整体学习水平。

二是班级是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的空间。

班级管理者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自治和自我管理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参与管理和发展。

学生们可以通过班委会、班级活动等方式,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培养自信心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是班级是情感支持和成长的源泉。

班级是学生们培养良好情感的重要场所,学生们在班级中会结交朋友、感受集体温暖。

班级管理者可以通过班级活动和心理辅导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成长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班级管理既有“危”也有“机”,教师需要认识到其中的挑战和机遇。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间关系的发展和维护,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减轻学生的学习和压力,并合理利用班级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和合作能力。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中小学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一.非正式群体的概念及中小学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informalgroup)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基于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

在正式群体中,由于人们社会交往的特殊需要,依照好恶感,心理相容与不相容等情感性关系,就会出现非正式群体。

这种群体没有定员编制,没有固定的条文规范,因而,往往不具有固定的形式。

由共同利益偶然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同院的伙伴、工厂或学校中存在的一些“小集团”、“小圈子”都属于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E。

梅耶提出的。

他认为,所谓非正式组织是指企业成员之间由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自然形成的无固定形式的社会组织。

在这里,人们之间具有基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产生的共同的情感和态度,并且正是这种情感和态度把他们组合到一起。

非正式组织的领袖人物是自发产生的,但对其成员却往往比正式组织的领导人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在非正式群体中,起支配作用的价值标准是感情逻辑,要求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基于成员之间共同感情而产生的行为规范自80年代以来,我国管理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也对工厂、企业、学校等正式群体中的非正式群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中小学,除了少先队.团支部,学生会和班委会等学生正式群体之外,还存在一些自发形成的,没有明文规定的,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学生非正式群体。

本文力图结合当前我国中小学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现状及特征,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功能进行全面论述,并据此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方法。

二.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对班级而言,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作用并非都是有害的或不利的。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重性,这取决于它们的目标是否与班级集体的总体目标一致。

一方面,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班级正式群体的必要补充,可以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人的社会化过程,不仅需要正式的学习、工作交往,更多的人们更看重的还是非正式交往,人的这种交往需要,只有在非正式群体中才能获得满足。

班级非正式群体表征及其管理策略

班级非正式群体表征及其管理策略

班级非正式群体表征及其管理策略班级非正式群体是指在班级中形成的由学生自行组成的小社群,通常不被正式组织和管理,却在班级生活和学习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教师和学校来说,了解和理解班级非正式群体的表征及其管理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表征可以从成员关系、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首先,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关系通常是由学生自主选择形成的,形成了一个小圈子,他们分享共同的兴趣爱好,互相交流,并建立了一种亲密的情感联系。

其次,班级非正式群体的行为规范往往是自由宽松的,不受班级正式规则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来定义群体内的行为规范。

最后,班级非正式群体的价值观通常是对学业、友情和个人发展的共同认同,他们关注的焦点和关注的方式与班级中其他人不同。

对于教师和学校来说,了解和理解班级非正式群体的表征对于有效管理班级非正式群体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应该积极参与班级非正式群体,并了解群体内部的成员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互动、观察学生的群体互动等方式来获得关于班级非正式群体的信息。

其次,教师应该主动与班级非正式群体成员进行沟通,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想法。

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爱好,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进而提高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凝聚力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应该与班级非正式群体成员分享自己的理念和期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最后,教师应该建立正式的沟通渠道,与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班会、座谈会等活动,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非正式群体的规则和准则,共同参与群体决策,提高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凝聚力和行动力。

除了教师和学校的参与管理,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也应该积极参与管理。

首先,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应该主动参与班级的各类活动,以积极的态度与群体成员互动,增强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其次,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应该尊重群体的规则和准则,遵守班级的管理制度。

班级非正式群体管理策略

班级非正式群体管理策略

班级非正式群体管理策略
一、建立正规的沟通渠道。

防止班级内部流言蜚语,可以建立正规的沟通渠道,让大家都能一起讨论和沟通,减少误会和冲突。

二、营造融洽的氛围。

营造融洽的氛围,因为班级氛围很重要,可通过不定期的课外活动改善彼此关系,强化同学之间的友谊。

三、及时解决矛盾。

应该及时了解班级动态,如有矛盾,都要及时解决,避免事情拖延。

四、将教育宗旨贯彻到底。

本着轻教治学的原则,定期开展课讨论会,帮助学生深入思考语文、数学等课程,把理想教育宗旨贯彻到底。

非正式群体:班级管理的“危”与“机”

非正式群体:班级管理的“危”与“机”

非正式群体:班级管理的“危”与“机”在任何组织中,管理都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班级来说,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师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而在班级管理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非正式群体由学生自主组成,扮演着促进、约束和影响作用。

正确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力量可以促进班级的团结、凝聚力,提高教学效果和师生关系。

如果管理不当,非正式群体也可能成为班级管理的“危机”。

非正式群体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资源,如友情、参与意识、互助关系等。

通过非正式群体,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和心得,形成自我学习的激励。

非正式群体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任建立,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班级管理中,非正式群体还可以起到约束作用。

学生在群体中形成习惯和规范,相互监督,自我约束。

学生会不定期举办活动、聚会等,这也可以成为激励自我学习的手段。

非正式群体中的“声音”往往更加自由和真实,学生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反映问题和困惑。

这为教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有助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非正式群体也可能成为班级管理的“危机”。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往往是自发的,没有预设目标和明确指导。

如果学生的行为偏离正轨,脱离教师的引导,非正式群体可能成为放任不管的“泥淖”,学习成绩和纪律的散漫度就可能增加。

非正式群体也会因为势力的形成而出现权力斗争和排斥现象,对班级的和谐和团结产生负面影响。

非正式群体中可能存在恶性竞争,饭圈文化的侵入等不良现象,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受到影响。

针对非正式群体所带来的危机,班级管理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积极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力量。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健康。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防止非正式群体出现不正常的集体行为。

班级管理要加强规范和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非正式群体:班级管理的“危”与“机”

非正式群体:班级管理的“危”与“机”

非正式群体:班级管理的“危”与“机”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管理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实际管理中,我们常常面临着种种“危”与“机”的挑战。

本文将就班级管理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问题进行探讨。

我们来看一下班级管理中的“危”之处。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往往意味着一些规范的打破和纪律的松懈。

在一个大班级中,不同性格、兴趣爱好和家庭背景的学生们聚集在一起,无论是生活习惯、学习态度还是行为表现都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如果得不到有效管理,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非正式群体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教师需要同时应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问题,而且在面对非正式群体行为时,他们通常承担着决策者和制裁者的角色。

这种压力对于教师的心理和情绪形成了很大的挑战,并影响了他们的教学质量。

非正式群体并不完全是一种消极因素,它也存在着一些“机”会。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非正式群体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和学习的平台。

在这种群体中,学生可以通过互相合作、互相鼓励和互助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

这种群体性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并且有助于建立团队合作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非正式群体也能够为教师提供一些管理上的便利。

在非正式群体中,一些学生会自发地担当起班级的“小领导”,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

他们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协助教师管理学生等方式,不仅能够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还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组织能力。

那么,我们如何发挥非正式群体的“机”并化解其中的“危”呢?班级管理需要明确规范和纪律,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教育。

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鼓励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积极发挥其个人和集体力量。

也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以提升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

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既是一个“危”也是一个“机”。

我们需要正确引导和管理这种群体,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班级建设的重要力量。

通过加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和组织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可以打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有序的班级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和发展空间。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浅谈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班主任来说,班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班级建设中,有众多的影响其形成和运转的因素,如班主任的性格、管理方式和理念等特点以及学生的各种构成结构等。

很多班主任都能注意到以上的因素,并按照各种情况的不同,采取各种相应的、合适的原则、方法,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消除各种消极因素,想尽办法,把班集体引向正轨,建设优秀的班集体。

但在众多的因素中,有的教师往往忽视了一个因素。

这个因素对于一个班集体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这个因素便是班集体中的“非正式群体”。

因此,如何对待这种因素,便会起着迥然不同的效果。

在学校班级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三人一圈”“五人一伙”的现象。

他们放学一起走,作业一起做,生日一起过……这种不是校方规定,自发形成的联合体,就是所谓的“非正式群体”。

这种小群体同班集体(正式群体)共同决定着学生相互间的社会心理气氛,以及班级目标的实现。

因此,班主任必须正视非正式群体存在这一客观事实,并深入研究这一现象的客观规律性,使班级内各种非正式群体与班集体的发展协调一致。

(一)、班级中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独立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社会交往所导致的,是学生主动要求找回自己生存空间的有益尝试,同时也是学生发展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需要,是学生主体性增强的具体表现。

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在班级中参加非正式群体的学生已达80% 以上。

在这些非正式群体中,有的是因为共同的兴趣(如学习、体育、娱乐、文学等)而结成一个小团体,有的是因为相同的地缘关系(如邻居、同乡)而形成一个小圈子,也有的是因为感情因素(如老同学或投缘)而聚在一起等等。

学生加入非正式群体,大概有如下一些原因:1.满足友谊。

人皆有友情的需要,寻求友谊,建立社会关系乃是人的通性,学生在生活和交往中,发现谁可以交往,谁不可以交往,最后就形成了非正式群体。

谈班级管理中的非正式团体

谈班级管理中的非正式团体

谈班级管理中的非正式团体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极力要求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思想,要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然而,总有一些学生自然地组合在一起,他们三个一伙,五个一团,往往游离于集体之外,干扰和破坏着良好班风的建设和形成。

因而班主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眼见力,善于识别并引导非正式团体朝良性的轨道发展。

一、非正式团体的成因从事班级管理的人都知道,在一个班集体中总会存在若干非正式团体。

这些团体是自发形成的,但不是随意凑成的,其成员往往性格相似、脾气相投,有共同的爱好和极为相似的心理模式,一个团体中一般都有一个“头领”或“核心人物”,显现出制约性强、稳定性差、可塑性大的特点。

究其成因,学生的个性需要在集体中得不到满足时,情趣、爱好相同的学生彼此选择结合在一起。

另一方面,同学关系、邻里关系、家庭结构和背景相似、家庭经济状况相近、父母的同事或朋友关系等都会使一些条件相似者之间容易接近、沟通和交流,进而形成关系密切的小圈子。

二、非正式团体的内在影响班级中的这种非正式团体,其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对于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在班级创新建设中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他们也容易被纳入班集体的管理轨道,使之很自然地与班级融为一体,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建设和形成。

而在一些负面小团体中,部分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往往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认真完成,对班集体的发展漠不关心,游离于班级教育活动之外,不愿意接受老师和班干部的管束,极容易和老师发生对立,和同学发生矛盾,影响班级学生之间的团结,任其发展下去会影响班级良好班风的形成,对班级的教育管理产生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三、非正式团体的管理策略1、要细心观察、善于捕捉。

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通过细心观察,一方面可以及早发现他们思想上一些不好的苗头,及时做好教育疏导工作,把这种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通过细心的观察,就会捕捉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中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探索

中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探索

中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探索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中学班级管理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已经成为中学班级管理中一个重要的话题。

班级非正式群体是指在班级中形成的一种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它由班级成员自发地组成而成,是一个可以扩大的社会网络。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旨在改善班级气氛,提高班级凝聚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本文将浅谈关于中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探索。

一、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目标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是为了提高班级凝聚力,改善班级气氛,使学生融入班级,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

这意味着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应该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和教育。

因此,管理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应该是:1.提高学生的社交技能,让学生在班级中尽快融入。

2.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互相帮助和学习。

3.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4.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心,使学生在班级中有良好的自我表达能力。

二、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1.利用班会可以看出,班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发挥班委的作用,增强班干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达到促进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目的。

班委可以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英语角等。

在这些活动中,班级成员可以自由交流,互相学习。

通过这种方式,班级非正式群体可以慢慢地发展,促进班级凝聚力。

2.班级博客班级博客沟通平台再次强调班级博客的重要性。

通过班级博客,学生可以自由交流,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成果。

通过这个过程,班级成员们可以建立起对彼此的信任,并且进一步发展非正式群体,从而使班级成为一个紧密的社交圈子。

3.利用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是一个非常好的促进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方法。

在学习中,学生需要相互合作和协作,这可以增加学生的合作精神。

学生也可以结交新的朋友,从而加强班级关系。

通过学习小组的活动,班级成员可以享受放松和探索的乐趣,增强建立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感受。

4.参加团队活动班级团队活动是促进班级非正式群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集体中有由班主任组织起来的活动小组,如值日组等,属正式群体,还有一些由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非正式群体。

他们三五成群,志趣相投,交往频繁,关系融洽,或同村同行或共同学习或谈笑游戏,在这些活动中他们获得了友谊和快乐。

可见非正式群体活动是正式群体活动的一个有益而必要的补充,对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所以,在管理好正式群体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和管理好班级内的非正式群体。

一、态度要公正
班主任要公正热情地对待各种学生群体,不可偏爱正式群体,非难、歧视、攻击非正式群体,特别是不要对某些表现欠佳的非正式群体横加指责、挖苦讽刺或强行解散,也不要对其视而不见,漠然置之。

因为这样会挫伤其成员自尊心,打击其积极性,有时还会促使其走向消极的一面,与班主任班集体产生隔阂甚至形成对立,以致拜把结盟形成团伙进行违法乱纪活动。

这不仅使对他们的教育管理难度增加,也对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极为不利。

所以对班内的非正式群体特别是较后进的群体,更应尊重和关怀,引导他们健康发展。

二、管理要及时
对班内的各种群体应多观察勤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要多对非正式群体进行正面引导,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其与班集体目标一致,以为集体争光为荣。

发现苗头,应及时了解情况,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对于下列现象,如非正式群体成员学习成绩普遍下降;比吃比穿;不爱参加集体活动;一起旷课等,应引起足够重视。

要尽快查明原因,及时对症下药,纠正错误行为,促其步入正轨。

千万不可麻痹大意,很可能一时疏忽就会错过最佳教育时机,等到出现了大问题再去处理,工作就很被动了。

三、要讲究方法
有的班主任见几个学生常在一起不思学习屡犯校纪,便失去理智对其大声怒斥:“真是臭味相投,说!你们都干了些什么?”这样一来,结果也许只能是事与愿违。

管理非正式群体切忌简单粗暴,而应采用疏导方法,要在了解情况,充分分析其需要与活动动机的前提下进行,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从而使管理行之有效。

比如对于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的群体,可令其单独为集体完成一项任务,而后表扬鼓励,使其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逐渐会热心于集体活动;对优等生组成的群体在肯定优点后可指出不足及继续努力的方向;对一般或差生组成的群体可鼓励其向较好群体学习,并帮其分析各成员长处短处,鼓励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也可在时机成熟时把非正式群体确定为班内的正式群体;也可把某非正式群体中有能力和威信的同学提拔为班干部。

这样就使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关系融洽,目标一致,为了集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