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差半车麦秸》教案.docx
九年级上册语文《差半车麦秸》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差半车麦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差半车麦秸》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农村的生活场景和农民的辛勤劳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粮食,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整体理解和分析。
(2)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
(2)如何从课文中提炼出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3. 实践法:学生通过写作、口语表达等方式,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带或电子教材。
2. 生字词卡片或黑板。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差半车麦秸》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3. 学习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或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朗读并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4. 分析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5. 讨论与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6. 写作练习教师布置写作题目,学生现场写作,锻炼写作能力。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有无改进之处。
九年级上册语文《差半车麦秸》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差半车麦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对课文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
(3)通过课内外资料的搜集,了解课文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2)培养学生勇于战胜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3. 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课文中一些复杂句式的理解。
3. 对课文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问答法:用于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讨论法:用于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责任意识。
4. 自主学习法:用于学生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查找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了解课文的背景。
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预习的情况,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课文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4. 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人物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5.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文中人物的认识,以及如何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课后问题的思考。
3. 学生互评:让学生相互评价对方的作业,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批评性思维。
九年级上册语文《差半车麦秸》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差半车麦秸》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通过对麦秸的描述来表达人物情感的手法。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分析课文,了解农村生活的艰辛以及农民的朴实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农民等方式,了解农村生活的实际情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农民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粮食、节约资源的意识。
(3)引导学生关注农村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差半车麦秸》的阅读与理解。
(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农村生活的艰辛以及农民的朴实品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描述麦秸的句子的深刻含义。
(2)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农村生活的实际情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差半车麦秸》的作者及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农村生活有什么了解?农民的辛勤劳动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
(3)教师讲解生字词,解释课文中的难点句子。
3. 深入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述麦秸的句子,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思考农村生活的实际情况,体会农民的辛勤劳动。
四、课堂小结2. 提醒学生关注农村问题,培养节约资源、尊重劳动的意识。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差半车麦秸》,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农村生活的感悟文章。
3. 调查访问农民,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下节课分享交流。
六、教学反馈与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分享心得。
(2)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意识,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理解程度。
九年级语文上册《差半车麦秸》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差半车麦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欣赏课文中的优美文字,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学会欣赏课文中的优美文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询问同学,自行解决生词和重点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讲解。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词。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对生词和重点句子的掌握程度。
3. 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4.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七、教学准备:1. 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差半车麦秸》。
2. 工具书:词典、课文注释。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入新课《差半车麦秸》。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自行解决生词和重点句子。
九年级语文上册《差半车麦秸》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差半车麦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差半车麦秸》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2. 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差半车麦秸》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作者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差半车麦秸》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探究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回答问题并展示自己的思考。
5.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合作学习等,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课后练习题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生朗读、回答问题和写作,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差半车麦秸》教案
《差半车麦秸》教案第一章:差半车麦秸的故事背景1.1 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农村1.2 分析故事中的社会环境:饥荒、地主剥削、农民生活困苦1.3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主人公:老黄牛第二章:主人公老黄牛的形象分析2.1 老黄牛的坚韧不拔:篇幅中多次描述老黄牛在艰苦环境下的挣扎2.2 老黄牛的忠诚:为主人奋斗、无私付出,甚至在生命垂危时仍牵挂主人2.3 引导学生从老黄牛的形象中领悟到什么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第三章: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关系3.1 地主与农民的矛盾:地主剥削农民,农民反抗地主的压迫3.2 农民之间的互助:主人公与其他农民之间的相互帮助、扶持3.3 引导学生从人物关系中认识到团结互助的重要性第四章:故事情节分析4.1 老黄牛在饥荒中为主人拉车:描述老黄牛在饥饿、疲惫的状态下仍然努力工作4.2 老黄牛被地主夺走:描述地主无情夺走老黄牛,主人公的无奈与心痛4.3 主人公团结农民反抗地主:描述主人公与农民们一起斗争,最终夺回老黄牛第五章:故事主题的探讨5.1 人与动物的深厚感情:分析主人公与老黄牛之间的感情,引导学生珍惜身边的朋友5.2 团结互助、反抗压迫:分析故事中农民们的团结与斗争,引导学生认识团结互助的力量第六章:故事中的象征意义6.1 老黄牛的象征意义:分析老黄牛在故事中代表的坚韧不拔、忠诚的精神6.2 差半车麦秸的象征意义:分析差半车麦秸在整个故事中的寓意,如希望、坚守等6.3 引导学生从象征意义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第七章:作者的创作背景及意图7.1 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时期等7.2 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故事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呼唤人们珍惜亲情、友情,勇敢面对困难等7.3 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中体会到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第八章:教学活动设计8.1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故事中的情节、人物、主题等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8.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增强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悟8.3 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坚持和勇敢面对困难的文章第九章:拓展阅读与推荐9.1 推荐与本故事主题相关的其他作品:如《小二黑结婚》、《三家巷》等9.2 引导学生从拓展阅读中认识到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9.3 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第十章:课程评价与反馈10.2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进步10.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为学生提供改进的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故事背景的理解学生需要重点关注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这是理解主人公老黄牛艰辛命运的基础。
九年级上册语文《差半车麦秸》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差半车麦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差半车麦秸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
(2)培养学生珍惜粮食,节约资源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差半车麦秸的象征意义。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教学难点:(1)差半车麦秸的象征意义。
(2)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差半车麦秸”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差半车麦秸”的象征意义。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差半车麦秸”的作文。
四、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 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差半车麦秸”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作文评价:评估学生在作文中对“差半车麦秸”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差半车麦秸》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通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和运用。
2. 课文中句式的特点和用法。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形象。
2. 理解作者通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出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句式的用法,分析情节描写和人物形象。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讲解,复习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分析课文中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作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人物和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
七、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差半车麦秸》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3. PPT课件4. 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的变化,评价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差半车麦秸》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差半车麦秸》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适当的推理和想象。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品质。
(2)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懂得珍惜他人的付出。
(3)引导学生认识到了解和尊重不同职业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
难点:体会作者情感,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从情感上理解和体会课文,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学生概括课文大意,分享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体会作者情感。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观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从情感上理解和体会课文,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引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1)学生抄写生字词,加强记忆。
九年级上册语文《差半车麦秸》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差半车麦秸》。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粮食的美好品质。
(2)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辛勤劳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差半车麦秸》。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某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深入理解课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差半车麦秸》的作者及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僻词汇。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惑。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等。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2)教师点评学生练习,及时纠正错误。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差半车麦秸》。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调查身边的朋友和家人,了解他们对待粮食的态度,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
5. 学生调查报告的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上册语文《差半车麦秸》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差半车麦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差半车麦秸》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
(2)教育学生珍惜粮食,懂得节约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3. 欣赏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重点句子和段落的解析。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
2. 以提问、讨论、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利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作者和背景。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内容。
3. 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书写和运用。
4. 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主题。
5. 重点解析课文中重点句子和段落。
6. 学生合作探讨,欣赏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7.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8. 课后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回家后向家长讲述课文内容,并练习生字词。
2. 课堂问答: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寻找其他关于家乡、劳动主题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分享他们小时候的劳动经历,让学生更加了解劳动的意义。
八、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
2. 生字词表。
3.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4. 其他关于家乡、劳动主题的文学作品。
九年级语文上册《差半车麦秸》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差半车麦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差半车麦秸》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通过故事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教育学生珍惜粮食,懂得节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差半车麦秸》的主要内容。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培养学生珍惜粮食,懂得节约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差半车麦秸》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入课文《差半车麦秸》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通过故事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讲解知识点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解释其含义,并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5. 分析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并学会欣赏。
6.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强调珍惜粮食,懂得节约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学到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小作文,题材不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手法的运用。
3. 小测验评价:定期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和写作技巧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和辅导。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后采访,了解他们身边的粮食浪费现象,并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如何倡导节约粮食的重要性。
九年级语文上册《差半车麦秸》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差半车麦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差半车麦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学会从文中提取有用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
(2)教育学生珍惜粮食,懂得勤劳节俭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差半车麦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从文中提取有用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差半车麦秸》的作者及背景。
(2)引发学生对课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提取有用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篇小故事,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小故事编写,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九年级上册语文《差半车麦秸》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对农民的同情和关怀。
(2)培养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引导。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5.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进行拓展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课文,分析自己喜欢的课文人物形象,并写一篇短文进行阐述。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对课文大意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分析课文人物形象的能力,对作者写作手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1. 回顾课文内容: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课文内容,对差半车麦秸这一事件有一个清晰的记忆。
2. 分析人物心理: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在差半车麦秸事件中的心理变化,理解他们的情感波动。
《差半车麦秸》教案(通用6篇)
《差半车麦秸》教案(通用6篇)《差半车麦秸》篇1教学目标1、理解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及发展情节中起到的作用。
2、了解本文语言风趣幽默,善用群众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理解“差半车麦秸”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为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导入作者简介:姚雪垠(1910-1999),现、当代作家,河南邓县人,其作品《李自成》1976年出版的第二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字词注音嚏擤瘪舐嗝瞟谩谄媚茶盅霹雳2、解释词语哽咽瞟谩骂谄媚三、研读课文1、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小说的脉络。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不由地想起一段动人的故事来”):写游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断。
第二部分(从“一个寒冷的黄昏”到“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写与“差半车麦秸”初次相见的情景。
第三部分(从“隔了一天”到“不敬神也能当菩萨啊”)写“差半车麦秸”参加游击队后受到的教育和锻炼。
第四部分(从“从此他越发活泼起来”到结束)写“差半车麦秸”为革命差点牺牲。
2、“差半车麦秸”初到游击队时,思想行为有哪些特点?后来他发生了哪些变化?讨论归纳:初到游击队时给人的感觉是憨厚、质朴、善良,但愚昧落后,懵懂无知,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的观念和习气。
小说通过这几件事来表现,当我问他:“你为什么加入我们游击队?”他说:“为啥不加入呢?你们都是好人啊,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他有着朴素的民族感情。
为了节省一点香油,弄出了乱子,表现了他的质朴善良和愚昧。
他认为,干革命总可以为自己捞点好处,拿了老百姓家的一根牛绳这件事表现了他有着自私的观念和习气。
“差半车麦秸”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使他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他改掉了说土匪黑话的恶习,习惯了“同志”这个称呼,从有些胆怯到主动要求当探子。
从一字不识到会认三十个字,最后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差半车麦秸》教案
《差半车麦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差半车麦秸》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其深层含义。
(3)通过分析课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学情感。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人生智慧,提高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差半车麦秸》的主要内容及其深层含义。
(2)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3)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的把握。
(2)作者写作技巧和方法的深入理解。
(3)学生对课文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差半车麦秸》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疏通字词,理解课文。
3. 合作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4. 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揭示其深层含义。
(2)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5. 写作技巧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2)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学生结合课文,选取一个感兴趣的写作技巧,进行练笔。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差半车麦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素养的提升。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7差半车麦秸》word教案 (2).doc
7 差半车麦秸名校讲坛1.走近作者姚雪垠(1910—1999),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姚冠三,字汉英,河南邓县人。
1929年开始以“雪痕”的笔名发表小说。
1976年其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2.主题解说本文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巴,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参加游击队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的过程。
反映了广大农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人民群众蕴藏的反抗侵略的无穷无尽的力量。
3.重点突破分析“差半车麦秸”是这一人物形象的内涵?提示:“差半车麦秸”这一形象塑造了当时萌芽状态中的民族新性格,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历史内涵。
这个形象表现了我国广大农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展示了蕴藏在老一代中国农民身上无穷无尽的反抗侵略者的强大潜力。
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他们逐渐觉醒,甩掉压在中国农民身上几千年的精神枷锁,彻底告别昨天,走向新生。
4.结构图解用绰号打趣——印象美好落后初到部队时——恨汉奸集体生活时——始识字激烈战斗中——身负伤革命5.拓展延伸关于“理想”的名言光辉的理想像明净的水一样洗去我心灵上的尘垢。
——巴金理想是指路明星。
——列夫·托尔斯泰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蹿.出( ) 谄.媚( ) 绰.号( ) 哽咽.( )niǎn( )碎冷jùn( ) tān( )痪 màn( )骂2.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麦秸膨胀茫然讥讽B.噙着忌讳辩护糟蹋C.抱怨分泌饱嗝战栗D.颤抖瘫痪冷竣哽咽3. (白银中考)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了解,我省汉简发现早、数量多、研究历史长、在海内外影响大。
B.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甘肃选拔赛经过三天的激烈角逐,兰州代表队、陇南代表队,张掖代表队分别获得团体组前三名。
C.随着Windows XP的退场,对于操作系统行业及安全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件大事或一次机会。
差半车麦秸教案
差半车麦秸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广大农民的觉醒和成长,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差半车麦秸的人物形象。
(2)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体会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抗日战争时期,有无数的中华儿女为了保卫祖国,英勇地投身到战斗中。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特殊的战士——差半车麦秸。
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民逐渐成长为一名勇敢的抗日战士。
让我们一起走进姚雪垠的小说《差半车麦秸》,去感受他的成长历程。
(二)作者简介姚雪垠(1910—1999),现代作家。
原名姚冠三,河南邓县人。
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等。
(三)背景介绍《差半车麦秸》写于 1938 年 4 月,同年 5 月发表于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第一卷第三期。
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巴,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农民,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逐渐觉醒,最终成为一名勇敢的抗日战士的故事。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思考:小说围绕差半车麦秸写了哪些情节?(五)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差半车麦秸初到队伍时有哪些表现?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1)“他……浑身不自在,……只是直着眼……”——表现出他的拘谨、胆小。
(2)“我看见他噙着小烟袋默默的坐了半天……把小烟袋放到枕的东西下面就倒下去了。
”——反映了他的憨厚老实。
2、随着情节的发展,差半车麦秸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差半车麦秸……用膀子尖谄媚地贴着我的膀子尖……”——开始主动与人亲近,有了一定的归属感。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7差半车麦秸》word教案 (3)
7. 差半车麦秸教学目标(一)教会学生分析主人公的性格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并通过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使学生感受广大人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的向往以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无穷无尽的力量和反抗侵略的精神;(二)学习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手法,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三)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引1.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读准字音、读懂字义)2.读课文,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熟练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小组搜集抗日战争的有关资料。
(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明白人物成长的环境)二、活动流程1.检查预习字音字形(会读、会写)喷嚏()擤()麦秸()歼()灭绰()号拭()分泌()颤()抖毡()帽枪毙()冷峻()噙()掘()发瘪()凹()诌媚()倒霉()舐()饱嗝()胆怯()瞟()谩()骂忌讳()茶盅()患()难羞涩()窘()享()福掠()过弧()线哽咽()霹雳()词语注释[枯燥] 单调,没有趣味。
[绰号] 外号。
[心不在焉] 思想不集中。
[抱怨] 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哽咽] 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谩骂] 用轻慢、嘲笑的态度骂。
[诌媚] 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1)用一段话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根据情节的发展)本文首先写了游击队员们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起对主人公的回忆;接着写了“差半车麦秸”的身世、身份;然后写了主人公在同志们的帮助下,逐渐改掉了一些坏习惯,思想不断进步;最后写了在一次破坏日本鬼子的铁路、伏击运输车的战斗中,主人公英勇战斗,光荣负伤,此时的主人公,已经成为了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2)用一句话概括课文。
(人物+事件)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巴,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的过程。
《差半车麦秸》教案
《差半车麦秸》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词语“差半车麦秸”的含义。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并进行简单的分析与解读。
3.掌握文本中一些重要的名词、短语和句子,并加以运用。
二、教学内容1.词语“差半车麦秸” 及其含义。
2.文本《差半车麦秸》分析。
3.归纳出文本中的重要词汇、短语、句子。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教师朗读文本并解读生词。
2.分组阅读法:将班级分为小组,让小组内互相阅读,并合作完成文本问题。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1.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方式引入《差半车麦秸》这个词语和故事背景。
2.让学生听听著名的诗人李白的《将进酒》。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步骤二:理解新词1.向学生介绍词语“差半车麦秸”的含义。
2.分析“差半车麦秸”在文中的意义。
步骤三:阅读文本1.教师阅读文章。
2.在阅读的同时,给学生时间自主阅读。
3.指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
步骤四:分组讨论1.分组讨论关于这篇文本的问题,例如文本的主旨、人物形象等等。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文本中的细节,探究文本的意义。
步骤五:归纳总结1.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文本中重要的名词、短语和句子。
2.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归纳总结文本中的重要词汇、短语、句子并加以运用。
五、教学成果1.理解文本中词语“差半车麦秸”的含义,探究文本含义。
2.能分析文本中的重要词汇、短语和句子,并进行合理运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其语言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1.此文本是经篇文学作品,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告诉学生正确的的阅读方法:先快速浏览全文,再仔细阅读。
这样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生在读完文章后,需要思考文本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从而深刻理解文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教案《差半车麦秸》教案《差半车麦秸》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及发展情节中起到的作用。
2、了解本文语言风趣幽默,善用群众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理解“差半车麦秸”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为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作者简介:姚雪垠(1910-1999),现、当代作家,河南邓县人,其作品《李自成》1976年出版的第二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字词注音
嚏擤瘪舐嗝瞟谩谄媚茶盅霹雳
2、解释词语
哽咽瞟谩骂谄媚
三、研读课文
1、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小说的脉络。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不地想起一段动人的故事来”):写游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打趣,以及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断。
第二部分(从“一个寒冷的黄昏”到“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写与“差半车麦秸”初次相见的情景。
第三部分(从“隔了一天”到“不敬神也能当菩萨啊”)写“差半车麦秸”参加游击队后受到的教育和锻炼。
第四部分(从“从此他越发活泼起来”到结束)写“差半车麦秸”为革命差点牺牲。
2、“差半车麦秸”初到游击队时,思想行为有哪些特点?后来他发生了哪些变化?
讨论归纳:初到游击队时给人的感觉是憨厚、质朴、善良,但愚昧落后,懵懂无知,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的观念和习气。
小说通过这几件事来表现,当我问他:“你为什么加入我们游击队?”他说:“为啥不加入呢?你们都是好人啊,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他有着朴素的民族感情。
为了节省一点香油,弄出了乱子,表现了他的质朴善良和愚昧。
他认为,干革命总可以为自己捞点好处,拿了老百姓家的一根牛绳这件事表现了他有着自私的观念和习气。
“差半车麦秸”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使他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他改掉了说土匪黑话的恶习,习惯了“同志”这个称呼,从有些胆怯到主动要求当探子。
从一字不识到会认三十个字,最后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四、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结合课后练习,找出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
(1)、“他拭去了眼角上的白色分泌物……这地是一脚踩出油的好地”
从“捻、看、闻、品”这些动词我们可以看出”差半车麦秸”对土地的眷念,
也表达了他的质朴及对和平的向往。
(2)“差半车麦秸”就擤了一把鼻涕,,一弯腰抹在鞋尖上……干的地方微微发亮。
“他吃的又快又多……葱叶子同牙花子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
”
这两段读起来是有点令人恶心,但又非常的真实,表现了他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举止粗俗,不讲卫生。
正是这样的农民在革命队伍里受到了教育和锻炼,成为了出色的革命战士。
(3)“在我的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像小孩子似的笑了起来”
这个细节把”差半车麦秸”的质朴,憨厚的特征表现的很充分,表明了他慢慢的开始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称呼,只是开始时显得有些不习惯,先试探的叫一叫“同志”。
(4)“我看见他噙着小烟袋默默的坐了半天……把小烟袋放到枕的东西下面就倒下去了”
他费劲了心思,只是为了把灯火吹灭,真令人捧腹,但对于一个曾是贫穷的农民来说,他时十分心疼那些香油的,因为他闹不明白,睡觉点灯不是白费油吗?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令他坐卧不安,他又不敢直截了当的把火吹灭,而是采用了迂回的办法,这表现出主人公的质朴而又无知。
五、“差半车麦秸”出场之前,课文先写游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这个外号互相打趣,以及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断,阅读课文,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时什么?
讨论及归纳:
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这”差半车麦秸”到底是谁?为什么有这么怪的绰号?他为什么离开我们?他有哪些奇特的经历?游击队员们为什么还这么想念他?等等。
六、本文语言风趣幽默,善用群众口语,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是试举例说明。
“可是”差半车麦秸”自己却不笑,他搔了搔头发,顺便用手往脖子一摸,摸出来一个虱子,又用指头捻了一下,送到嘴里“格崩”一声咬死了”
捉虱子的一整套动作,读起来极富地方特色。
七、布置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