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政治高效学习考点复习7
2011年高考政治知识点归纳
2010年高考政治全套知识点总结必修1经济生活必修1经济生活1、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2、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是商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3、货币流通规律?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价格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4、我国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1)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2)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3)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4)有利于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5)有利于实现扩大就业,缓解我国的就业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次数5、汇率的含义?什么叫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压力;(6)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
6、供求对价格的影响?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7、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8、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称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9、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0、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2011届高考政治重点掌握的考点
2011届高考政治重点掌握的考点2011届高考政治复习阶段重点掌握的考点哲学部分:一、实践(考点):(1)含义:人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具体有两层意思: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即实践能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①客观物质性。
表现在实践的构成要素即主体、对象、手段及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②主观能动性。
指实践是一种有意识参与指导的活动。
③社会历史性。
指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实践因时而异、而变。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考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决定认识):【方法论】:要重视实践。
①实践是认识的(考点)。
任何认识最终都于实践。
(但获得认识的途径还可以是学习)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考点)。
原因:A实践能不断提出新问题、新要求;B实践能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实践能锻炼人的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考点)。
原因: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考点)。
即认识成果不用于指导实践,则是没有意义的。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即实践能指导认识)。
正确认识对实践起积极反作用;错误认识对实践起消极反作用。
【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认识。
二、正确的认识——真理(1)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认识分为真理和谬误。
谬误则是标志主观同客观不符合的哲学范畴)。
(2)特点:①客观性(新考点):即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这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因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即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多个认识中,只有一个是真理)。
②条性(新考点):即真理有自己的适应条和范围。
(真理具有条性,因此,超出条,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说明真理与谬误总是结伴而行。
)③具体性(新考点):真理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说的,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的特点(新考点):①反复性。
2011年高考政治高频考点解析
2011年高考政治高频考点解析高频考点(1)(1)国家的宏观调控的含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2)实行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由市场来调节。
但是,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即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所以,必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③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3)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目标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温馨提示】记住要学会逆向使用和考虑(4)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政府可以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施宏观调控。
第一,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经济计划,如年度计划、五年规划、十年规划、远景规划、西部大开发及东部振兴战略等;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税收政策、汇率政策、扶贫政策、产品购销政策、产业政策等。
其中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如:财政支出;税收政策的变化;发行国债等。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面对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利率等进行调节和控制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如存贷款利率的变化;汇率的变动;存贷款准备金率的变化。
第二,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法律手段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经济立法进行事前调整,二是通过经济司法进行事后调整。
其好处是运用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
2011年高考政治主干知识点归纳
2011年高考政治主干知识点归纳【北海五中 徐传斌 2010.9.12】一、经济常识主要考点知识(一)基础理论1、商品:(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和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3)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4)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2、货币: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物价:决定因素:价值。
影响因素:①供求 ②政策 ③消费心理 ④货币量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现象:物价上涨;实质:纸币贬值。
危害:影响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3、价值规律:(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与供求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3)作用:①调节作用 ②刺激作用 ③优胜劣汰作用4、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
5、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确立的依据: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具体来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6、国家的宏观调控(为什么、怎么样):(1)基本含义: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基础理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商品和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 商品 货币 价值规律我国的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企业和经营者 产业和劳动者 企业是重要的市场主体 企业经济效益 经营者的地位和素质 三大产业划分、地位、作用、现状和出路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维护劳动者权利 制度保障:劳动合同、社会保障 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分配制度、分配原则) 国民收入的分配(内容、原则) 国内市场(交易市场、交易原则) 国际市场(交易的内容、交易的形式、交易的作用、交易的原则 消费的内容影响消费的因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经济学常识体系(3)必要性:①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调节的作用不是万能的;②市场有其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2011年高考政治考点预测
2011年高考政治考点预测(经济)重点1:1、失业问题(1)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失业问题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失业。
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随着体制转换和企业改制的深化,企事业单位下岗人员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提高,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会被人口增长部分抵消,劳动力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新增劳动力对就业形成很大的压力;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也势必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对就业形势带来新的压力。
虽然,我国当前存在的失业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必然能够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与社会主义制度无关。
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失业,但是失业并不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不可避免的伴侣。
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本质为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根本保证。
当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就业压力将始终是突出问题,应当看到解决就业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必须坚持不懈地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3)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居乐业是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和基本要求,促进和增加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湿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效增加就业,国务院最近已经出来扩大内需措施,确定4万亿投资计划,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效增加就业。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决定一个社会分配制度的客观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分配方式,个人收入分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因此决定一个社会分配制度的最根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2)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优越性: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b,有利于缩小贫困差距,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c,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011届高三政治知识点总汇
2011届高三政治知识点总汇第一部分经济常识一、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1)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2)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基本属性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3)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货币(1)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3)纸币的产生与发展(略)(4)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
与流通次数成反比。
3、价值规律(重点内容)(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格围绕加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2)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一,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价值规律促进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具体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略)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2011高考政治考前复习提纲汇总
政治考前复习提纲易混易错观点辑录1.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它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
(对)2.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
(对)3.实事求是是按规律办事的前提。
(错)4.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使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
(对)5.因为规律是正确的,(错)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对)6.规律是客观的,可以推动事物发展,也可以阻碍事物发展。
(错)1.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随着人们的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
(错)2.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错)3.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错)因为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联系的。
(对)4.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错)5.人们可以根据已有的客观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对)6.发展一定是质变,(对)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对)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错)7.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对整体具有决定作用。
(对)8.运动是绝对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有条件的。
(对)9.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错)10.矛盾是无法克服的。
(错)11.矛盾可以缓和,不可以调和。
(对)12.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对)都具有其优点和缺点。
(错)13.对立统一是世界的普遍现象。
(对)14.普遍和个别互为存在的前提。
(错)1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错)16.矛盾分析法就是一分为二看问题。
(错)17.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错)18.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错)19.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普遍性也离不开特殊性。
(对)20.只要有量变存在,就必然发生质变。
(错)21.外因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错)22.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促进)或延缓(阻碍)的作用。
(对)23.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错)24.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平衡性和不平衡性的关系。
2011届高考政治复习明确重点知识
2011届高考政治复习明确重点知识政治课在高中阶段是一门必修课程,也是高考的一项重要科目之一。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政治知识,特整理出2011届高考政治复习明确重点知识,以供参考。
一、中国的革命和建设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推翻了满清政权,为中国真正进入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也是中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是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的伟大斗争,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
3.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广泛而深入的革命,它彻底消灭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余势力,确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
二、政治制度与治理1.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对敌对阶级实行专政,对非敌对阶级实行民主。
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至上。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显著特点。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它是中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人民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民主权利。
三、国家治理与发展战略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中国的国情和人民的要求,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制度。
2.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种指导思想,它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旨在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发展战略目标,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实现全面发展,使中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11年政治高考考点全面精析(旧人教版)
8、流通中所须的货币量是指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由于货币是指金银贵金属货币 , 因此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是指金属货币量。
9、物价上涨不一定是通货膨胀引起的。通货膨胀一定会引起物价上涨。
10、价格变化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根本性的因素快(定因素)是价值
(2)税收与纳税人
税收及其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六、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
银行的产生;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银行的业务和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公民的储蓄
存款储蓄及其作用;债券与商业保险。
解析:
1、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 国民生产总值与社会总产品是交*的关系。国民收入与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那部分国民生产总值不是等同的。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收入的分配是不同的。国民收入的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 , 不是由国家统一分配;财政收入是由国家经过预算进 行分配的。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 , 财政收入经分配后也 分作积累和消费。但两者不等同。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来自国民收入 , 另一部 分来自非物质部门。
3、我国仍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 主要运用财政收支来调节资源配置 , 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生产决定分配 , 生产决定交换 , 生产决定消费。所以影响财政 , 税收增长 , 储蓄增长 , 家庭收入等的根本原因(基础性)都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5、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 , 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但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并不是完全否定这些特征。它们也可能具有其中的某一个甚至两个特征。税费改革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 , 是利用税的固定性特征来让农民减负的。
优品课件之2011届高考政治课本知识点梳理
2011届高考政治课本知识点梳理2011届高考政治课本知识点梳理高中政治综合课复习资料(课本内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的思想政治一年级经济常识的主要内容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和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经济常识的主要内容: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国民经济3大产业,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财政,税收与纳税人;我国银行和公民储蓄;商品服务市场,家庭消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对外贸易商品和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条件。
商品经济由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3种类型。
商品由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的价值量就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有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货币是商品交换相机资方发展的产物。
货币需求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的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价值适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
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011年高考政治选择题及主观题复习重点
2011年高考政治选择题及主观题复习重点关于政治考试政治在整个文综考试中占100分,其难度相对于那两门来说,难度较小,可以说是一个好啃的骨头,政治取得一个高分并不难,也会为整个文综考试取得一个好的成绩打下好的基础。
文综政治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也就是客观题,共12个题48分,占整个文综选择题的34.29%,第二部分是主观题,共52分,分别分布于38,39,和40中,其中38题独立考察政治。
面对政治考试的两部分,我们也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一.选择题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命题规律才能很好的找到应对办法,我们从试卷质量分析的角度来看选择题的命题特点。
通过对近十年高考题的分析我们发现,选择题的命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干扰项设置错误.这类试题没有难度,可以说我们都需要读题就可以做出来了,因为他的干扰项设置相当裸露,本身就是错误的,没有迷惑性,这样的试题我们很容易就能排除错误选项,例如,09年24和32题。
24.“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
它揭示了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A.①②B.①④C.②③D. ③④很明显②③的说法本来就是错误的,所以我们直接就可以把他排掉。
(二)阅读理解型这类试题不需要你对学科知识有太多的掌握,只要能准确把握材料的意思就可以选出正确选项,其实就是考察了同学们的语文阅读能力。
例如:1989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法律,标志着“民告官”有了法律保障。
此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又通过了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等多部法律。
回答27、28题。
27.上述立法的目的是①扩大行政权力,增强政府权威②规范公民行为,加强司法监督③规范政府行为,保障公民权益④健全法律制度,建设法治政府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这类型的题只要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就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了,材料表示的就是民告官,紧紧抓住这个意思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了,民告官不能扩大政府权力,同样也不是为了规范公民行为,所以答案是D。
2011年高考政治 高频考点与题型素材
2011年高考政治高频考点与题型一、价格[主要知识点]①从货币的职能看。
价格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产物,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从价格的形成看。
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③从价格变动的影响看。
由于需求具有弹性和关联性,因而价格变动会影响人们生活。
价格变动也会影响生产,能起到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等作用,因而价格涨落可起到资源配置的作用。
④从价格涨落所反映的经济信息看。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涨落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持续全面上涨,意味着经济趋热、通胀风险在积聚,反之,那么意味着经济趋冷、通缩风险在加剧。
[命题新动向]①此知识点易考计算题,以往多要求依据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计算商品的价值量、价格、价值总量等的变化;今年可能会出现依据商品的价值量、价格、价值总量等的变化,计算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②以函数图像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物价、供求、劳动生产率、收入水平、需求弹性及关联性等等之间关系的理解。
③运用价格形成因素、需求弹性及关联性等知识,分析我国目前物价上涨的原因及国家控制物价上涨的各项措施。
④运用价格涨落所提高的经济信息的知识,正确认识我国目前物价结构上涨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及其国家货币政策调整的动因。
⑤可将价格、消费结构、通胀和通缩、财政作用、宏观调控等知识有机结合命制综合性较强的图表类主观题。
[典型例题]〔某某期中考试卷〕例1、2009年某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10元,2010年该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只有140元。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是因为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A.提高了70% B.降低了60% C.提高了50% D.降低了40%[解析]此题考查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依据商品价值量的变化计算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
2011年高考政治各课高考考得最多的主干知识
2011年高考政治各课高考考得最多的主干知识(建议高考前记忆一遍尤其是横线部分)一、经济:第一课:价格决定影响因素/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内容表现和实现第二课:市场作用与宏观调控/所有制/分配制度第三课:国企改革措施/企业信誉与形象,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第四课:农业措施/第三产业意义/社会保障制度内容意义第五课:财政的含义与作用/税收的作用/国民收入构成与分配第六课:股票与投资/中国人民银行性质职能与银行业务作用第七课:生产与消费/市场交易原则与消费者权益/第八课:我国对外开放成就及原因/南北发展不平衡与新殖民主义/经济全球化二、哲学:所有哲学原理都考。
1.唯物论:物质与意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选择题常考)/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看法不同及原因(选择题常考)/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2.辩证法:联系观点(保护环境生态固定用)/发展观点(选择题常考)/内外因关系/一分为二看问题矛盾双方的转化,分清主支流3.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科学理论的作用/认识需要发展4.人生观与价值观:人生价值及其实现/个人与社会关系三、政治:第一课:国家职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资本主义政体第二课: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与依法治国/公民权利义务与监督权/处理公民权利义务关系原则第三课:党的领导/多党合作制度与政协性质职能第四课:民族原则尤其是共同繁荣原则与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内容第五课:国家关系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外交政策内容/国际形势与发展问题2011年高考政治主干知识大串讲一、政府(国家)1.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
在《政治常识》命题里,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我国的国家性质;②我国的国家职能;③我国国家机构应该坚持的原则④国家这样做的意义。
2.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在《经济常识》命题里,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社会主义的本质;②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⑤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有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2011年高考文科政治最后40天核心考点回归
2011年高考文科政治最后40天核心考点回归2011年高考文科政治最后40天核心考点回归乐昌一中林永彪第一部分:经济生活一、流通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二、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含义物价总水平的全面持续上涨。
物价总水平的全面持续下跌。
表现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
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本质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多。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少。
成因①纸币发行过多;②社会需求旺盛;③成本上升等。
①纸币发行过少;②社会需求不足等。
影响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但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而居民收入水平没有提高,就会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适度的通货紧缩可以挤去经济泡沫,抑制投资过热;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经济秩序混乱,影响经济发展。
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对策可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可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备注①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
物价上涨有多种情况、多种原因,所以物价上涨不一定是通货膨胀。
②通货膨胀是宏观上的卖方市场;但卖方市场有宏观、微观之分,所以卖方市场不一定就是通货膨胀。
①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跌。
物价下跌有多种情况、多种原因,所以物价下跌不一定是通货紧缩。
②通货紧缩是宏观上的买方市场;但买方市场有宏观、微观之分,所以买方市场不一定就是通货紧缩。
三、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1、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①出口减少,进口增加;②外资投资成本增加,导致资本大量外流;③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④本国外汇储备贬值。
⑤有利于对外投资,外出旅游,偿还外债. ⑥导致贸易逆差.2、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政治考点专项:哲学联系的观点●考点突破1.全面理解“联系”的观点(1)含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地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起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3)联系具有辩证性。
哲学上所讲的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不等同于事物的具体联系。
这种联系的双方既相互区别、相互排斥,又相互统一、相互贯通。
(4)联系具有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指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而不是孤立地存在着。
联系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这些周围的事物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事物的联系不仅表现为横的左邻右舍的联系,也表现为纵的前后相继的联系。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是普遍的,但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因为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
(5)联系具有客观性。
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用主观臆想的联系来代替事物本身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因此,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把普遍联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6)联系具有条件性。
任何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又在一定条件下发展、灭亡。
因此,任何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7)联系具有可变性。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不表明联系是不变的。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既承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又承认人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8)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
世界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联系的多样性。
其中,原因与结果、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就是事物普遍存在的两种联系。
(9)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地看问题。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既要注意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又要注意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分析事物发展的历史过程。
我们要善于根据原因预见事物的结果,从而正确指导自己的具体行动,使事物向人们期望的结果去发展。
又要善于从结果中去分析原因,总结出经验教训。
还要从整体着眼,处理好与局部的联系,重视发挥局部作用。
2.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问题(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
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
否认联系的客观性,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这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并不是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人们只有遵循事物本身的必然联系进行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如我国进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改革,我们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我国的商品经济社会原本就存在着必然联系。
改革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既承认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又承认人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误区警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与“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是有区别的。
解析:前句是强调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是正确的。
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指,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并且联系具有条件性和客观性。
后一句则否认了联系具有条件性、客观性,是错误的。
两事物之间要存在联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两事物之间就不存在联系。
●真题再现例题1 (2008·海南)某地利用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业:以民族文化为内容,以民族村寨为载体,以原汁原味为亮点,建立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创建思路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有( )①从实际出发,发挥本地旅游资源的优势②在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文化的联系中发掘有利因素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发展旅游业的规律、商机和条件④把握原生态文化凝固不变的特点,发展特色旅游经济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点评:本题应选A。
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规律,故③错误。
原生态文化不是凝固不变的,任何文化都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化,故④错误。
例题2 (2009·上海春季,25,3分)早在上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罗默就预见到,新创意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
如今上海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推动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创意产业集聚区为抓手,积极引导、科学规划、分类推进,取得很大成就。
据此回答下题。
软件业巨擘微软的创立者比尔·盖茨说:“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以计数的商业利益、商业奇迹。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意一旦与生产相结合就能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从哲学上看,创意与“商业奇迹”的联系是( )①必然的②有条件的③客观的④具体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点评:本题以创意产业的发展为背景,以创意与“商业奇迹”的联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理解。
命题角度新颖,有一定难度。
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②③④符合题意。
联系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规律是必然的联系,①说法错误。
故选D。
●考点突破1.因果联系的特点——先行后续、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只有这两个特点同时具备,才能构成因果联系。
①因果联系中原因与结果是先行后续的关系。
即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总是原因出现在前,结果发生在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前因后果”。
但是有先行后续关系的不一定是因果联系,如昼夜的更替,四季的更替,它们虽然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但因为没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因而不能构成因果关系,即因果联系除了必须具备先行后续的特点以外,同时必须具备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②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原因是处于“主动”的地位,是引起者,具有“动因”的作用;结果总是处于“被动”地位,是被引起者,具有“结果”的作用。
既然原因与结果地位作用不同,因此不能倒因为果,倒果为因,而且可能会出现一因多果、同因异果的情形,以及一果多因、同果异因的情形,但不管是多因,还是多果,它们都是处在引起与被引起的地位上。
2.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1)区别:第一,含义不同,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
第二,时间顺序不同,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总是原因出现在前,结果发生在后,原因和结果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
第三,地位作用不同,原因总是处于主动地位,结果总是处于被动地位。
(2)联系:第一,二者相互依赖,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离不开果,果离不开因;第二,原因与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表现在: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则为结果;如环境污染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人身体健康出现问题会影响工作和学习,在与环境污染的联系中,身体健康是结果,在与工作和学习的关系中,身体健康又是原因,这就是指条件不变,原因结果也不变。
另外还表现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
如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教与学互为因果,共同提高。
但这种情形的转化只是在一些因果联系中,而不是普遍存在于一切因果联系中。
3.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在每事每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2)认识和掌握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第一,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第二,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第一,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世界上的事物都处在因果链条的连接之中。
——要求:认识事物时,既要看到它的产生是有客观原因的,又要看到他还会引起一定的结果。
第二,一定的结果都是一定的原因引起的——要求:善于从某一行动的后果中去分析原因,总结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
第三,一定的原因必然会引起一定的结果——要求: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
(4)克服的错误倾向认识事物时,反对只看到客观原因而看不到引起的结果;反对在总结经验教训时不去分析其产生的客观原因。
4.因果联系具有多样性——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事物运动和具体条件是复杂多变的,往往会出现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同因异果、同果异因等情况。
5.事物的因果关系不一定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也有可能是事物的偶然联系。
6.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现象无不受因果联系的支配,无因之果或无果之因都是不存在的。
日常我们说某人做事毫无结果,这只是指未达到预期的结果,并非是没有任何结果,况且未达到预期结果本身就是一个结果,而这种结果也是有原因的,如客观条件不具备、方法不对等。
有些现象的原因虽然一时还没有被发现,但不等于没有原因,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它迟早会被揭示出来。
7.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
世界上的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认为因果联系是一种心理习惯,“思想的创造物”以及宗教宣扬的因果报应等,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误区警示1.有先行后续关系的就是因果联系解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因果联系的特点是:第一,因果联系具有先行后续的关系,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第二,因果关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引起结果,结果被原因引起。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联系,才构成因果联系。
具有先行后续的关系,如果不具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如春夏秋冬更替,就不是因果联系。
所以说题目的观点是错误的。
2.“原因不明”就是“没有原因”解析:由于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因此,任何现象都有其产生的原因,没有原因就没有结果,相对于原因讲,结果才成其为结果。
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暂时还不能揭示某些事物发展的原因,随着实践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终将揭示出原因来,因此,“原因不明”不等于“没有原因”。
●真题再现例题(2007·四川)下列选项与漫画体现相同哲理的是( )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②唯利是图,贪得无厌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④事出有因,因必有果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点评:本题应选C。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读懂漫画,漫画中受贿者躺在写有“贿”字的床上,在梦中惊醒,冷汗淋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