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第七课:上海“亚古都”-word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上海“亚古都”
教学目标
1.了解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持。
2.了解上海融人全国,服务全国,和各省市共同发展。
教学重点
了解上海和全国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教材说明
本课讲上海和全国的关系。上海融人全国、服务全国贯穿整课。上海的发展得到全国支持的主题
本课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侧重介绍上海对全国各地的支持,包括“采访笔记”和“七色光”;第二部分侧重介绍上海受惠于全国,主要通过“聪明豆”展现。这两大部分学完后,有一个“小论坛”,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采访笔记”:这里介绍的是真人真事。主人公叶静当初从上海第五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主动报名到西藏支教,在西藏拉萨实验小学一千就是36年,直至退休。她面对前来采访的同学们道出了自己为西藏人民奉献一切的真情,叙述了自己在西藏的工作,克服的困难,听来令人感动。西藏人民感谢她,献上哈达,送上感谢语:“上海老师‘亚古都’!”
“亚古都”是藏语“好”的意思,本课借用这一藏语,并把它与“上海”一词相组合,成为课题“上海亚古都”。意为上海和西藏、上海和全国各兄弟省市相互支持,共同前进;同时还表示,上海要力争把支援各地的工作做实做好。
“七色光”:这部分有一段文字和五幅图画。文字概括地介绍上海服务全国、融人全国的情况,而后举了五个实例加以说明,并都配上了图画和图注。前四个实例表现上海与对口支援的云南文山、新疆、重庆等省市、地区的合作,参与支援的有大学师生、干部、网络教育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农民等各种年龄各种职业的人。最后一幅签约图,其实包含了诸多内容,文字说明中提到“江苏、浙江”,这是指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的全面合作,还提到“东北地区”,这也是上海的主要合作地区。
教材要求学生先调查再学习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对上海服务全国、融人全国会有比较具体的了解。生动的事例,鲜活的人物,犹如“七色光”熠熠闪耀,会带给学生一定的心灵震撼。
“聪明豆”:这是讲上海的发展得到全国支持。开首的一段话说明上海全方位地得到了全国的支持,主要有革命的精神、丰富的物资、多样的人才、宝贵的经验等,强调上海与兄弟省市联动发展。下面用三幅图举例。图1为超市一角,琳琅满目的商品中不少是来自兄弟省市的,有产自广东的各类电器,来自河南的肉制品,来自内蒙的奶制品,产自东北的大米等。这些都是上海人需要的生活品。上海人的生活离不开全国的支持,这一点,实实在在地摆在面前。图2为城市一角,近处有上海市重大工程建筑,参与建设的是兄弟省市的工程队。远处是一列列火车,装载着木材、煤炭等生产物资,它们来自中原、东北,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图3是人才招聘会场,兄弟省市的各类人才通过招聘等途径来到上海,投入上海的建设,成为新上海人。本部分用“聪明豆”统领,说明这部分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他们要参与考察、要仔细看图,要开口交流。三幅图中,第二幅图学生理解可能有一定困难,教师要适当讲解。教学活动
活动一:调查、交流上海服务全国的事例。可采取先调查再学课本内容的办法,也可先学课本内容再去调查。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上海有对口支援的省市、地区,主要是云南、新疆、西藏、重庆等。这些地区都在我国的西部,经济还不够发达。上海从派遣干部、培训人才、援助当地
经济建设、送教上门等各方面支援他们。此外,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
地区之一。
活动二:考察、交流全国对上海的支持。可让学生到超市考察兄弟省市商品支援上海的情况,
记录下来,回班交流。可让学生回忆自己所见到的兄弟省市工程队、公司或个人在上海工作的
情况,在班级或小组中畅谈。
活动三:讨论小学生怎样支援外省市建设,怎样正确对待来上海工作的人员及其子女。可让学
生举例说说自己的亲戚、朋友中支援外省市建设的情况,包括地点、时间、事例。议论一下小
学生用什么行动直接支援外省市,女q支援希望工程,捐钱捐物捐书,手拉手结对子等。
尊重来上海工作的外省市人员,尤其要与在上海读书的外地人员的子女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如本校本班有外地人员的子女可以举典型实例加以讨论。
学习评价
1.举例说明上海服务全国,上海的发展得到全国的支持。
2.举例说明要正确对待来上海工作的外省市人员和他们的子女。
注意事项
教学资源
文字资料
资料名:叶静老师的事迹
叶静,祖籍广东,生于上海,长于上海。60年代初离开上海到高原,一千就是三十几年。在这漫长的年月里,她用自己无私奉献的精神,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抒写了一首壮美的高原教育诗篇。她曾两次出席党代会,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全国星星火炬先进个人”称号;曾被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党务工作者”、“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育专家”等称号;曾被誉为“西藏首届新闻人物”、“西藏首届十大女杰”;曾被内地许多有名气的教育学会、教育研究会邀请参加学术研究,和许多专家÷起交
流教管、教改方面的经验和体会,研究教育发展的方向。她的许多学术论文在许多家报刊上发表过,并得到了有关部门和专家们的肯定与好评。
叶静1962年毕业于上海第五师范学校,那时她才18岁,同班同学中有许多分到了上海一些令人满意的单位,而她本人也完全有条件留在上海。她是学生会干部,成绩又好;母亲是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老教师,父亲体弱多病退休在家疗养,家中还有年迈的祖母、外婆需要人照顾,她又是家中六姊妹中的老大,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讲,理所当然应该分在上海。可就是听了从西藏到上海的一位老同志的报告,她被雪域高原壮丽的河山、广阔的原野、丰富的物产、奔腾的雅鲁藏布江所养育的纯朴的人民、刚刚起步的西藏现代教育事业所吸引,毫不犹豫地作出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选择;毅然舍弃了条件优越的沿海城市,离开了需要自己的家庭,告别了亲人,来到了西藏。
叶静进藏后被分配到实验小学。当时的实验小学条件极差:教室光线阴暗,住房潮湿,燃料紧张,生活用品缺乏。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这位坚强的上海姑娘不皱眉,不流泪,半生不熟的饭吃得津津有味,空闲时还坐在“琴”前抚琴而歌呢!充满乐观、敢于搏击的品格,奠定了她以边疆为家,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教育这块阵地上,全心全意地从事教学管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工作,不断探索,不断获得成功的基础。·
当初,同叶静一起进藏的上海同伴,通过各种途径,先后离开了西藏,回到了上海工作。虽然内地有等待自己照顾的老人,有牵肠挂肚的独生儿子,虽然内地的同学、朋友、兄弟姐妹为叶静多次联系到了接收单位,但服从组织,哪里需要就留在哪里是她的人生宗旨,因此,失去了一次又一次回到上海的机会。叶静凭着她的才能和名气,凭着她多年积累的教学、教育管理经验,许多部门都需要她,多次提出调她,然而都被她婉言谢绝了:“我还是呆在教育第一线吧!这里更需要我,我越来越觉得我离不开那些天真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了。”多年来,她从’个普通的老师、少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