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朝花夕拾
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新人教版
四 、内容简介 1、《狗· 猫· 鼠》通过对三种动物之间的详尽地论 述,来表现鲁迅对猫的厌恶和仇视,用对动物的行 为描写,来讽喻某些人。 2、 《阿长与<山海经>》写了以为善良、朴实而 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保姆长妈妈。 3、《二十四孝图》鲁迅从自己在青年时代阅读 《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 《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两个故三、作品分类
1、《狗· 猫· 鼠》和《二十四孝图》都以议论为 中心,将散文和杂文糅合在一起,穿插童年时的 生活经历和感受,主要目的是讽刺和批判旧道德。 2、《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 主要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朴实、善良、高尚的情操。 3、《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父亲的病》《琐记》主要记叙作者童年少 年时的经历和片段,夹叙夹议,多表达作者对旧 日美好的眷恋。
二、概说
本书为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 10篇,原名《旧事重提》,后改为《朝花夕拾》。 这10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 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生动地描绘 了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 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文章文 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4、《五猖会》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 微妙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
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父
子之间的隔膜,含蓄地批判封建思想习俗
的不合理。
5、《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 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 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7、《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请医治病 的情景。
8、《琐记》忆述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 人”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
概括朝花夕拾第八回的主要内容
概括朝花夕拾第八回的主要内容第八回《朝花夕拾》主要讲述了作者鲁迅在童年时期的一次惊心动魄的阅读经历。
在这一回中,鲁迅描述了他在故乡读书的情景,与书籍和知识的第一次接触。
主要内容包括鲁迅借到《天演论》这本书,通过阅读了解到自然科学的知识,以及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还涉及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人们对于知识的珍视。
在第八回中,作者通过对童年时期的一次阅读经历的描述,展现出了故乡的风土人情和当时的社会氛围。
这一回的内容不仅仅是对于鲁迅童年经历的回忆,更是对于知识、学习和对真理的追求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对书籍的渴求和对知识的探索,鲁迅传达了对于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以及对知识的珍视和尊重。
从简到繁地探讨起,我们从鲁迅对童年时期阅读经历的描述开始。
在那个时代,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对书籍的珍视是非常强烈的。
鲁迅通过对书籍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探索,展现了他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对知识的热爱。
在那个时代,知识是非常宝贵的,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对书籍的尊重是无法想象的。
而鲁迅在《朝花夕拾》中通过对童年时期的一次阅读经历的描述,深刻地展现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书籍的敬重,以及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回顾性地看待这一回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对书籍的尊重是非常深刻的。
通过对书籍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探索,鲁迅展现了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对知识的热爱。
在那个时代,知识是非常宝贵的,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对书籍的尊重是无法想象的。
而鲁迅在《朝花夕拾》中通过对童年时期的一次阅读经历的描述,深刻地展现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书籍的敬重,以及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个人观点和理解方面,我认为鲁迅通过对童年时期的阅读经历的描述,不仅仅是在回忆他的童年生活,更是在探讨对于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在那个时代,知识的宝贵和对书籍的尊重是无法想象的。
通过这一回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这种对知识的珍视和对真理的追求,不仅仅是鲁迅个人的感悟,更是对于人类文明的珍视和对理想的追求。
课标——文学名著导读(八)《朝花夕拾》
课标——文学名著导读(八)《朝花夕拾》名著《朝花夕拾》导读【时代背景】朝花夕拾,运用比喻,将早年旧事比作“朝花”,晚年回忆比作“夕拾”,生动形象,且又含蓄,富有文采。
【主要内容】《朝花夕拾》的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主题概括】《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猫•狗•鼠》通过三种动物之间详尽的论述来表明了当时中国的景况,核心内容表现了鲁迅对猫的厌恶和仇视,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是一个善良朴实而又迷信、爱唠叨、“满脑子是麻烦的礼节”的女性。
但她竟办成了别人办不成的事情,那就是给童年鲁迅买来了他梦寐以求的书——《山海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琐记》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朝花夕拾》课件
作品鉴赏之主题思想
• ⑵表现对亲友和师长的崇敬、怀念之情。 作者通过对青少年时期生活片断的回忆, 记叙他所接触到的一些人物的感人事迹, 塑造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长妈妈、 藤野先生、范爱农等,赞颂他们身上表现 出的优秀品质,表现出对他们的深切怀念 之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分篇介绍
• ⑺《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 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 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 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 菅人命的实质。
• ⑻《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 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 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分篇介绍
• 《朝花夕拾》十篇散文勾勒了从清末到辛 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幅 幅世态图和风俗画。虽然是回忆性散文, 但是有现实的斗争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蕴 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 着态度。它的思想内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 方面:
作品鉴赏之主题思想
• ⑴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具有对封建教 育、封建道德、封建顽固派的批判意识。 《二十四孝图》中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 丑恶和残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 《五猖会》中鞭挞了封建的教育制度、教 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儿童活泼可爱的天性 的束缚、压制和摧残。
感悟作品
•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 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 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 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 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 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 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 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 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朝花夕拾第八篇读书笔记
朝花夕拾第八篇读书笔记
《朝花夕拾》第八篇读书笔记,主要涉及鲁迅先生创作的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孔乙己》。
这篇小说以一位穷酸书生的视角,描绘了清朝末期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在《孔乙己》中,鲁迅先生通过一个叫孔乙己的穷酸书生的生活经历,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无情。
孔乙己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没有财富、没有权势的小人物,但他却有着读书人的自命不凡和放不下架子的心态。
他经常被人嘲笑和欺负,但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尊严和信仰。
鲁迅先生通过孔乙己的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人们对于贫穷和不平等的现象视而不见,对于弱者的欺凌和压迫也习以为常。
孔乙己的命运虽然悲惨,但他却成为了人们取笑的对象,这种社会的冷漠和不公令人感到痛心。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先生也探讨了读书人的处境和命运。
孔乙己虽然有着读书人的身份,但却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的知识和文化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反而让他成为了人们嘲笑的对象。
这让人深思:读书人到底应该如何定位自己?他们的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
此外,《孔乙己》还表达了鲁迅先生对人性的一种深刻思考。
人们往往喜欢攀比和炫耀,对于比自己差的人会嘲笑和欺负,而对于比自己强的人则会羡慕和嫉妒。
这种心态导致了社会的冷漠和不公,也阻碍了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孔乙己》是一篇充满思考和启示的小说。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缺陷,也让我们重新思考读书人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不要被社会的冷漠和不公所影响,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1.《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一、文学常识《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二、内容简介《朝花夕拾》是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不少文章包含着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狗·猫·鼠》《二十四孝图》。
这十篇散文描写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诚挚的怀念,真实地书写了戊戌政变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经历的种种生活——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中国到日本,每一篇都生动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角。
作品在夹叙夹议中,表现出对反动守旧势力的打击和嘲讽。
三、主要篇目及人物形象篇目人物形象典型情节性格特征《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鲁迅的保姆)①喜欢“切切察察”以及限制“我”的行动。
②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③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④谋害“我”的隐鼠。
⑤为“我”买来《山海经》。
有愚昧麻木、迷信守旧的一面,但她着朴实、勤劳、善良、爱护孩子,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藤野先生》藤野先生(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老师)①认真修改“我”的讲义。
②订正“我”的解剖图。
③他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④想了解中国女人的裹脚情况。
一位严谨认真、平等待人、和蔼可亲日本医学教授《范爱农》范爱农(鲁迅的同乡,朋友)①徐锡麟事件和同乡会发生争执。
②酒楼里的叙旧。
③报馆案件风波。
④范爱农与友人游湖时落水身亡。
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倔强耿直、愤世嫉俗,内心痛苦、悲凉《父亲的病》《琐记》衍太太(鲁迅的邻居)①让孩子做危险的事。
②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
③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是一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初中语文八年级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语文教育家何永康教授说:应考作文, 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 何谓‘二锅头’?它是我国北方的一种烈 性酒,一口下去,两眼冒火,浑身发热。 何谓‘碧螺春’?此茶需要慢慢地品味,
快喝猛喝是喝不出滋味来的。
就是说,应考作文必须有很强的 ‘视觉冲击力’,以让阅卷老师在瞬间 被它吸引,被它打动。‘犹抱琵琶’, 太曲折,太含蓄,是考试作文的大忌。”
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 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 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就能 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
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这篇文章先后由二十多名硕士 研究生一致通过,给予一等奖。
准
作文的“点题” 的主要作 用在于表明自己的作文在文题 范围内运作。因而,“点题”
2、划出关键字
词
三、做点读书笔记。
3、品味语言
四、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4注、\摘入抄情等入) 景(批
5、读书心得
请根据课外阅读的名著,补全下面的 人物对联。
上联:百感交集,;鲁迅写《朝花夕拾》
下联:
,
让名著与我们同行!
高分作文第一步
• 篇幅要符合规定要求,不少于800字,试卷最 后空两三行为佳.字数一定要足,字数不足, 写得再好也很难及格.
• 有一张可爱的脸蛋:书写要工整,自己的 字能够写多好就必须写多好,不得使用涂 改液,不得随意修改,特别是开头、结尾 和段落的开头句,不能修改。
• 两个原则:
• 1、真实才能动情。真正能打动读者的,还是 那些你亲身经历有真情实感的身边小事; 2、 妙语才能煽情。只有风趣幽默,生动பைடு நூலகம்泼的语言 才能让读者眼前一亮,读之使人不断点头默叹。
初二八年级《朝花夕拾》读后感7篇
初二八年级《朝花夕拾》读后感7篇初二八年级《朝花夕拾》读后感精选篇1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然而《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具有代表性的散文集。
《朝花夕拾》记述了鲁迅先生青少年时的生活与求学历程。
追忆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其中有一篇散文令人难以忘怀——《狗。
猫。
鼠》。
这篇散文主要讲述了三种动物狗、猫、鼠。
我们都知道老鼠与猫是仇敌。
这篇散文也讲明白了他们为什么是仇敌,看完后觉得非常有趣。
但少年时的鲁迅先生与猫可是有很大的渊源的。
想必听起来有些惊奇吧!因为人怎么可能与猫有仇呢!猫可是与人有着密切关系的,这得从鲁迅先生的女工长妈妈说起,鲁迅先生小时候养有隐鼠——我也不太清楚,总之是属于小型老鼠。
想想还真挺惊奇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小时候还养老鼠呢。
因为女工长妈妈不小心将鲁迅先生的隐鼠踩死了几只,但也许是因为怕被责骂,所以就说隐鼠被猫给吃了。
因此鲁迅先生小时候便与猫成了仇敌,并且猫也有些令人讨厌的地方。
比如我就不喜欢猫,因为猫喜欢挠人。
这篇散文可以说是说了两部小故事,当然这是一部分。
还有一部分就是讽刺那些和猫有着同样劣根性的人,其实我也读的不太懂,但是读书总是好的。
慢慢读吧!这篇散文写的很真实,就比如鲁迅先生在文中提到过“即使我说二二得四,三三见九也没有一字不错。
这些既然错,则绅士口头的二二得七,三三见千等等,自然就不错了。
”想想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也许都会觉得世界没有一丝照到我身上的阳光吧!但是我生活在富强的中国,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名著,我们是要去读的。
因为只有那些不好黑暗的旧社会才会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虽然现在我还是有点读不懂鲁迅先生的作品,但我觉得只要我多读一定会理解的。
让我们一起用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就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吧。
初二八年级《朝花夕拾》读后感精选篇2暑假中,我读了一本颇有趣味的散文——《朝花夕拾》,在不知不觉中,就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我最亲密的朋友,一个似曾相识的老友。
朝花夕拾第八章读书笔记
朝花夕拾第八章读书笔记《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通过追忆往昔,抒发了他对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旧社会的痛恨和不满。
在第八章篇章中,鲁迅先生回忆了儿时在家乡绍兴的风光,以及与同窗闰土一起在海边玩耍的快乐时光。
在这篇读书笔记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享:1、内容概括《朝花夕拾》第八章主要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家乡绍兴的生活。
文章中回忆了当时绍兴的风土人情、饮食文化、民间习俗等,尤其是对童年时期与同窗闰土一起在海边玩耍的情景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2、写作手法鲁迅先生在写作时运用了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等,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例如,在描写闰土时,通过对比闰土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
此外,鲁迅先生还运用了象征手法,如用“大青虫”象征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摧残。
3、主题思想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追忆童年、怀念亲友和师长。
通过回忆儿时在绍兴的生活和与闰土一起玩耍的经历,鲁迅先生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亲友师长的思念之情。
同时,文章中也透露出对旧社会的痛恨和不满,以及对人性的关注和对未来的希望。
4、个人感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深深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文学造诣和对人性的洞察力。
他的文字能够直击人心,让人产生共鸣。
同时,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人性的东西。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各种物质利益所驱使,而忽视了人性的本质。
通过阅读《朝花夕拾》,我意识到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人性的问题,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总之,《朝花夕拾》第八篇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作品,值得我们去阅读和品味。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和他对人性的独到见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1.《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一、文学常识《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二、内容简介《朝花夕拾》是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不少文章包含着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狗·猫·鼠》《二十四孝图》。
这十篇散文描写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诚挚的怀念,真实地书写了戊戌政变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经历的种种生活——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中国到日本,每一篇都生动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角。
作品在夹叙夹议中,表现出对反动守旧势力的打击和嘲讽。
三、主要篇目及人物形象篇目人物形象典型情节性格特征《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鲁迅的保姆)①喜欢“切切察察”以及限制“我”的行动。
②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③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④谋害“我”的隐鼠。
⑤为“我”买来《山海经》。
有愚昧麻木、迷信守旧的一面,但她着朴实、勤劳、善良、爱护孩子,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藤野先生》藤野先生(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老师)①认真修改“我”的讲义。
②订正“我”的解剖图。
③他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④想了解中国女人的裹脚情况。
一位严谨认真、平等待人、和蔼可亲日本医学教授《范爱农》范爱农(鲁迅的同乡,朋友)①徐锡麟事件和同乡会发生争执。
②酒楼里的叙旧。
③报馆案件风波。
④范爱农与友人游湖时落水身亡。
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倔强耿直、愤世嫉俗,内心痛苦、悲凉《父亲的病》《琐记》衍太太(鲁迅的邻居)①让孩子做危险的事。
②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
③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是一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朝花夕拾第八章的好词好句
朝花夕拾第八章的好词好句
好词:乌烟瘴气、决不埋怨、决不如此、角角落落、挺然翘然、严肃、裁撤、徘徊、远眺、爱抚、侮辱、迟疑。
好句:
1.衍太太却决不如此。
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
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
2.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
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
3.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口跑到
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木,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赫胥黎独外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
八年级语文上册《朝花夕拾》
01
文化启示
《朝花夕拾》展示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 历史变迁和文化冲突,有助于读者理解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02
03
文学启示
《朝花夕拾》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 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启示,有助于提 高读者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对社会的影响
文化影响
《朝花夕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 典之作,对于推动中国现代文化的发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批判传统文化糟粕的同时,鲁 迅也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 如重视家庭、尊老爱幼、勤劳节 俭等。
倡导文化传承与创
新
鲁迅认为,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与 创新,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呼唤人性解放
反对束缚人性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反对束缚人性的种种行为,如封建家庭的束缚、道德伦理的压迫等,呼 吁解放人性。
朝花夕拾
目录
• 《朝花夕拾》简介 • 主题思想 • 人物形象 • 艺术特色 • 作品影响
01
《朝花夕拾》简介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浙江绍兴人,是20世纪中国最杰 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小说、散文、随 笔、翻译及长篇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唯一一部散文 集,收录了他从童年到青年的十篇回 忆性散文,是了解鲁迅生平和思想的 重要作品。
言简意赅
作品语言简练明快,表达力强,能够准确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结构安排
前后呼应
作品前后呼应,首尾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 的艺术整体。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 涵。
细节描写
作品注重细节描写,通过对细节的刻画,使 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朝花夕拾第8章读书笔记
朝花夕拾第8章读书笔记的第八章,也就是这一部分,给我留下了挺深的印象。
在这一章里,鲁迅先生回忆了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经历。
那时候的他,就像我们很多人年少时一样,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先生写到他一开始去的是江南水师学堂,那地方可真是够特别的。
一进去,就感觉满眼都是稀奇古怪的东西。
学堂里的房子又旧又破,简直就像是年久失修的老屋。
睡觉的地方也不怎么样,那床板硬得能把人的腰给硌疼。
还有啊,那些管事儿的人,一个个板着脸,好像别人都欠了他们八百吊钱似的。
不过,在这里也有好玩的事儿。
比如说,有一次上游泳课,大家都跳进水里扑腾,那场面真是乱成了一锅粥。
有的人根本就不会游,在水里瞎扑腾,喝了好几口水;有的人倒是会游,可姿势怪模怪样的,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鲁迅先生自己呢,估计也是在水里手忙脚乱的,想想那个画面,还真是有趣。
还有啊,学堂里的功课也不是那么正经。
老师们讲的东西,有时候让人听得云里雾里的。
那些个什么航海知识,对于当时的先生来说,简直就是天书。
但他还是努力去听,去学,毕竟心里怀着对新知识的渴望。
后来,鲁迅先生又去了矿路学堂。
这里的条件比起水师学堂稍微好了那么一点儿,但也还是有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比如说,有个老师上课的时候,讲着讲着自己就糊涂了,把学生们也给绕得晕头转向。
还有一次做实验,大家都紧张得不行,生怕出什么岔子,结果还是弄得一塌糊涂。
不过,在矿路学堂里,鲁迅先生也遇到了一些让他受益匪浅的老师和同学。
有个老师特别有学问,讲起课来绘声绘色,让先生对那些枯燥的知识也产生了兴趣。
还有几个同学,和先生一起探讨问题,互相鼓励,让那段求学的日子多了几分温暖。
在这一章里,鲁迅先生没有用什么高大上的词儿,就是平平淡淡地讲述着自己的经历,但就是能让我们感觉到他当时的心情。
他对那些不好的事情,也没有一味地抱怨,而是带着一种调侃的语气,让我们读着读着就忍不住笑出声来。
读着这一章,我就想起了自己上学时候的那些事儿。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组织去郊外写生。
朝花夕拾第八章读后感
朝花夕拾第八章读后感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其中的第八章《故乡的土》是一篇描
写故乡的散文,通过对故乡土地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土地的深情。
散文开篇,作者以“故乡的土”为题,写道,“故乡的土,红得透亮,好像是
多少年的血染的一样。
”这句话不仅展现了故乡土地的质地,更是通过对土地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接着,作者细致地描绘了故乡的土地,从颜色、质地、气味等方面进行了生动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乡的土地之中,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乡愁和眷恋之情。
在文章的中段,作者通过对故乡土地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他写道,“这土地是我们的,我们曾经在这土地上哭过笑过,我们的先人也在这土地上繁衍生息。
”这句话表达了对故乡土地的情感,更是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土地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厚爱,以及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最后,作者通过对故乡土地的描写,表达了对土地的深情。
他写道,“我们的
先人也在这土地上繁衍生息,我们的生命也和这土地联系在一起。
”这句话表达了对土地的深情,更是表达了对土地的依恋和对土地的珍视之情。
通过对土地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深情厚爱,以及对土地的依恋之情。
通过阅读《故乡的土》,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对土
地的深情厚爱。
他通过对故乡土地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土地的深情,使我对故乡的土地充满了向往和思念之情。
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家乡的土地和生活,珍惜自己的生命。
这篇散文让我感受到了家乡的美好和温馨,也让我对家乡充满了感恩和热爱。
朝花夕拾琐记的主旨
朝花夕拾琐记的主旨
琐记表达了作者冲破要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新思想的迫切愿望。
《琐记》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文章,作者是鲁迅先生。
本文记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
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的种种弊端,以及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作品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表述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ppt课件
• 3、 擅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 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 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 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 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 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 识分子,入木三分。
• 4、 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 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 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 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 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 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 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 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朝花夕拾》于1927年出版。
三、 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 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 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 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 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 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 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 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猫”这样一个类型, 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即 所谓的资产阶级文人。
• 1、 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 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 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 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 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 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 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 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 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 实面目。
讽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不得恶报,所谓的 “正人君子”根本不是公正的代表。
7、你认为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不拘小节,没有民族歧视, 关爱年轻人,为人正直的人。
八年级朝花夕拾读后感700字
八年级朝花夕拾读后感700字《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散文)集。
说, 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题, 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
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朝花夕拾(读后感), 供大家参考。
朝花夕拾读后感1三年来了, 我一直在努力的回忆这什么, 我想要把脑海中最美妙、最真挚的画面保存下来。
转眼即逝的三年时光好似一颗闪耀的流星在我心田划过。
这三年的点点滴滴都那么的深刻, 而在即将离开母校之时, 我只想写下我心中美妙的回忆。
春风焕发、阳光灿烂的初一。
每个人怀着对未来的向往, 步入了绚丽的初中生活, 随着一阵春风吹过站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我们的老班孙老师。
受教第一天, 孙老师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种下了梦想的种子。
“要想让梦想开花, 就要忍耐着, 坚持着, 执着着用心魔力自己。
”初一, 就在这欢笑中逝去, 我们心中梦想的种子在慢慢发芽。
可我发现, 浇灌梦想的并不只是我们, 还有老师辛勤的汗水在促使我们长大。
夏之盎然、狂热奔放的初二。
炎热的夏季, 火红的太阳似烤干了大地, 到处充满着闷热的气息。
炎热并没有销蚀我们奋发向上的雄心。
操场上, 走廊边, 花坛旁, 没有我们的英姿。
向教室望去, 衣着整齐、坐姿端正的同学们个个似如饥似渴花朵吮吸着书中的阳光雨露、来充实自己干渴的心灵。
那一双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是对知识的渴求。
碧蓝的天空上方是同学们谱写梦想的蓝图。
秋叶纷纷、片片落叶记载秋天的神话。
初一的辉煌让我有点飘飘然, 现在的我就像一朵即将枯萎的花朵等待黑暗慢慢吞噬我的身体。
成绩的大幅度滑落让我几乎失去了信心, 然而在(通知书)上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如果你不相信自己注定平庸, 那就用坚强把困难压倒吧;如果你不相信自己注定失败, 那就用努力证明自己吧!学习如大海航行, 只有顽强拼搏, 才会有驶向全色海岸的可能!”这是孙老师给我的寄语, 学习上, 我一直努力奋斗着, 遇到困难, 我要迎难而上。
朝花夕拾-第八章
第八章父亲的病大约十多年前吧,S城中曾经盛传过一个名医的故事:--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
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
他们只得都依他。
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看,说道“不要紧的”,开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
那病家似乎很有钱,第二天又来请了。
他一到门,只见主人笑面承迎,道,“昨晚服了先生的药,好得多了,所以再请你来复诊一回。
”仍旧引到房里,老妈子便将病人的手拉出帐外来。
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
”从从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凭票付英洋壹百元正。
”下面是署名,画押。
“先生,这病看来很不轻了,用药怕还得重一点罢。
”主人在背后说。
“可以,”他说。
于是另开了一张方:--“凭票付英洋贰百元正。
”下面仍是署名,画押。
这样,主人就收了药方,很客气地送他出来了。
我曾经和这名医周旋过两整年,因为他隔日一回,来诊我的父亲的病。
那时虽然已经很有名,但还不至于阔得这样不耐烦;可是诊金却已经是一元四角。
现在的都市上,诊金一次十元并不算奇,可是那时是一元四角已是巨款,很不容易张罗的了;又何况是隔日一次。
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舆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
我不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药引”的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
先买药,再寻药引。
“生姜”两片,竹叶十片去尖,他是不用的了。
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
可是说也奇怪,大约后来总没有购求不到的。
据舆论说,神妙就在这地方。
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待到遇见了什么叶天士先生,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梧桐叶。
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
“医者,意也。
”其时是秋天,而梧桐先知秋气。
其先百药不投,今以秋气动之,以气感气,所以……。
我虽然并不了然,但也十分佩服,知道凡有灵药,一定是很不容易得到的,求仙的人,甚至于还要拼了性命,跑进深山里去采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 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 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8、《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 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 “无常” 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 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
二、简答题。 1、请概括《五猖会》的主要思想内容。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 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 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 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2、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范爱农》中范爱农的 形象。 范爱农得知恩师被杀后,违逆众人意见,反对 发抗议电报,可见他极度悲愤的心情和倔强耿 介的性格;他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 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是一 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他的内心是痛苦、悲凉的。
3、作者在回忆往事时无法忘却现实,时不 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请结合《狗•猫• 鼠》进行分析。 文中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 的小隐鼠的深现实中 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4、《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 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 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日本老 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 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5、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 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如在《父亲》 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 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 和讽刺。 6、《琐记》忆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 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 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