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_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课时设计:一课时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学习目标】1.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结合自身体验和感受,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以及传统民居风格等与地形、气候和资源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关系。
3.通过实例,感悟聚落文化传承与聚落发展之间的矛盾,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提升对传统聚落文化的保护意识。
【学习重难点】1、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的关系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情境导入】欣赏这一组千姿百态的聚落形态后,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上居住着七十多亿人,他们都会选择怎样的居住方式呢,今天就让同学们去探究我们人类的“居”。
【课前预知】(快乐自学)什么是聚落?主要形式有哪两种?【课内探究】【基础探究】(自主、合作)一、走进城乡:感受城乡景观差异【承接】刚才我们欣赏的图片展示了风采各异人类聚居地—聚落有城市有乡村,各具特色各表形态,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感知他们的差异【活动一】我夸我家乡:分男女生两大组为城市和乡村代言,男同学代言城市,女同学代言乡村,分别说出城乡的“美好”之处。
(提示:认真观察聚落景观差异图,根据自己的经验从建筑特点、交通、人口、各种基础设施、生产活动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总结表述)城市:乡村:聚落规模建筑形式人口密度交通商店/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的多少经济状况空气质量生产劳动方式乡村聚落城市聚落【教师小结】二、走进自然:寻找理想家园【活动二】我来做首领:假设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你的族人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展示】【教师小结】乙地位于沿河平原地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湿润、交通便利。
早期人类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比较低,因此,他们多居住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世界四大文明的发祥地位于河流冲击平原上,今天,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仍然是世界上聚落密集的地区,形成了较多的大城市,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世界夜光图》,这里夜光闪烁之处正式城市集中之处,咱们的家乡也位于弥河流域临朐盆地上,温带季风气候,环境不仅影响着聚落的位置分布也影响聚落的形态,不同的环境条件,聚落的形态也各不相同平原地区有团块状聚落,而河流山麓山谷地带的聚落则呈现出条带状。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新版)湘教版
-小组讨论成果的创新性:观察学生小组讨论的创新性,了解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小组讨论成果的完整性:观察学生小组讨论的成果完整性,了解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随堂测试:
-随堂测试的完成情况:观察学生随堂测试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地理实践: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聚落,了解其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实践能力。
3.人地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聚落与环境相适应的原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地理审美:通过欣赏不同聚落的景观,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审美能力,培养热爱家乡、保护文化遗产的情感。
(3)聚落的景观:通过图片或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不同聚落的景观特点,如乡村的田园风光、城市的高楼大厦等。
举例:请学生观察图片,分析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特点。
(4)保护文化遗产: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举例:请学生举例说明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聚落知识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聚落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聚落知识。
四、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聚落的景观特点。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为例,分析其特点和形成条件。
基于学生学习行为改进的目标教学设计: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含教后反思
基于学生合作——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以《世界的聚落》为例设计者:陈潇阳单位:海南省农垦中学学科:初中地理学段:初中年级:七年级版本:湘教版第一部分《世界的聚落》设计思路《世界的聚落》选自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节的内容。
本课以楼兰古国为背景展开,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视频、文字材料和图片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整个课堂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本课内容分为四部分,分别是“聚落形成的条件”,“聚落的形态”,“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聚落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
课前预习部分,教师先请各小组做课前预习汇报并简单点评。
教学新课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聚落形成的条件”,学生扮演角色,假如自己是古楼兰的富商,如何选址建房,小组间进行讨论并由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紧接着教师提供楼兰古国的视频和文本材料,小组继续讨论建房选址与古楼兰的繁荣之间的联系,讨论期间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读图训练,讨论结束后教师以框架图形式引导学生总结并形成知识体系。
第二部分“聚落的形态”,根据新课标要求“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教学上主要以小组辩论的形式展开。
学生课前先分为三大组,分别是城市组、乡村组和购房组,按分组情况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发言材料,在课堂辩论中各小组分别描述各方代表的优势和对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争取购房组的支持,辩论后教师以表格的形式指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强调人地协调观。
第三部分“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在外出旅行时看到的不同区域民居的差异,结合世界各地典型民居建筑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民居与当地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繁荣的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是否与环境有关。
第四部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观看楼兰古国消失的视频,教师组织学生谈观看后的体会,再次落实人地协调观。
初中地理_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世界的聚落》教案设计学情分析本节课根据课标“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需要学生学会观察地理景观图,从图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是本节需要学生运用和掌握的重要地理能力。
而此阶段的初中生刚养成适应初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习惯,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分析、理解、综合和概括等思维能力,也没有形成辩证的理性思维。
因而,阅读地理景观图获取地理信息对初一的学生可以回答一部分,但也有一定的难度。
如P62活动题,城市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把八幅图结合起来,观察对应图片里提供的信息,才能准确的得出乡村向城市发展中的景观变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观察地图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为后面学习好区域地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效果分析本节课内容较简单,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通过课堂上学生表现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当堂掌握较好。
当堂检测,几乎没有需要老师讲解的地方。
本节课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地理景观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大部分同学能够准确捕捉景观图上的信息,解决问题。
本节课,从效果上来说自我认为算是比较成功的课堂。
《世界的聚落》教材分析在《世界的居民》这一章,本节内容是最后一节内容,是对前面三节蕴含的地理价值观的升华。
前面三节学习了世界居民的数量、人口分布、人种的划分、使用的语言和信仰的宗教,这节课重点学习分布在各地居民的居住状况。
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地自然环境的不同影响了人类的分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
让学生们认识到我们人类与应该是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够实现协调发展。
本节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
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形式多样恰恰反映了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协调适应性。
本节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认识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方面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当堂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B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C 城市、乡村各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D 城市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城市中的入居住条件相对拥挤B 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C 规模较大的乡村居民点叫小城市D 规模较小的乡村居民点叫村庄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乡村居民有的集中,有的分散B 早期居民临河、临湖分布的现象相当普遍C 我国南方的民居多为平顶D 我国北方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火坑4.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A.农村—放牧B.牧场—伐木C.渔村—捕鱼 D 林场—种植5.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 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6.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有① 地形② 资源③ 土壤④ 水源⑤ 气候⑥ 植被⑦ 地质⑧ 交通二、将下列各地的建筑特色及与其相关原因连起来①减少环境污染青岛市区的绿化、美化②改善交通拥挤状况北京修建了许多立交桥③扩大城市化区域青岛附近将建几个新城④改善城市环境北京限制重工业污染三、请看以下江南水乡和黄土高原窑洞的图片,试分析两地的自然环境特征。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主要介绍了世界各地的聚落类型、分布特点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的概念和类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世界各地聚落的分布特点和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各地聚落的类型、分布特点,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界各地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各地聚落的类型、分布特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不同地域的聚落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聚落与环境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2.图片素材: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提问:你们印象中最深刻的聚落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不同地域聚落的类型和分布特点。
提问:这些聚落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异?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聚落与环境问题,如城市拥堵、乡村人口流失等。
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反思一: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湘教版的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内容《世界的聚落》,是在学习"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由于受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所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不同版本的教材,知识内容的排列次序不同,但所遵循的理念相同,所反映的教学内容要点也基本相同。
新课标对于《世界的聚落》一节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就是要鼓励学生睁大双眼,就是要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使之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部分内容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太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就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我通过几个老师的共同研讨,认真研读课标,结合我们教学经验,大家反复研究人教和湘教两个版本的教材,认为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需求的,我们应不拘泥于再有的教材,构建开放式的课堂,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
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
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反思一: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湘教版的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内容《世界的聚落》,是在学习"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由于受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所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不同版本的教材,知识内容的排列次序不同,但所遵循的理念相同,所反映的教学内容要点也基本相同。
新课标对于《世界的聚落》一节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就是要鼓励学生睁大双眼,就是要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使之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部分内容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太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就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我通过几个老师的共同研讨,认真研读课标,结合我们教学经验,大家反复研究人教和湘教两个版本的教材,认为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需求的,我们应不拘泥于再有的教材,构建开放式的课堂,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
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
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反思一: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湘教版的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内容《世界的聚落》,是在学习"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由于受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所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不同版本的教材,知识内容的排列次序不同,但所遵循的理念相同,所反映的教学内容要点也基本相同。
新课标对于《世界的聚落》一节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就是要鼓励学生睁大双眼,就是要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使之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部分内容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太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就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我通过几个老师的共同研讨,认真研读课标,结合我们教学经验,大家反复研究人教和湘教两个版本的教材,认为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需求的,我们应不拘泥于再有的教材,构建开放式的课堂,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
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
七年级地理《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反复地思索着:有亮点、进步,同时也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之处。
现将它归纳如下:亮点、进步之处: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定了教学的重难点,并围绕重难点设计了三个活动一一突破,达到良好的效果。
如:针对“城市和乡村的差异”,我设计了一个相声。
学生在欣赏相声的同时,也掌握了一些方面。
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结合读图、析图,学生最后能从交通特点、人口分布、建筑特点、生产活动四个方面归纳出城市和乡村的主要差别。
至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接连设计小老师讲述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和首领寻找理想的居住地两个活动。
在加上例子:海口市的形成具备了哪些条件?一环紧扣一环,让学生能从活动中极容易地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新整合教材,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点。
教材中涉及到的“城市问题”,我根据设计的需要把它安排在最后,这样既利于知识点的衔接,又利于在最后做为鼓动宣传,培养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3、结合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
在这一节课中,我紧密联系海口,从“海口市的形成与发展具备了哪些条件?”、“海口市有哪些城市问题,该如何解决?”、“海口市的城市问题,市委市政府采取哪些行动呢?”三个方面让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热爱海口,关注海口,服务海口的情感和理念。
4、课堂驾驭能力得到提高,能制作简易完整的课件。
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的认真准备和反复修改、试讲,我得到很多的收获和很大程度上的进步。
这应归功于我们课组的张文祝老师的精心策划、指导和课组成员的大力支持、帮助。
我的收获与进步凝聚着他们的智慧。
不足之处:1、课堂气氛活跃程度欠佳。
由于缺乏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这方面的能力,导致这节课的气氛较为沉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课堂点评粗略,缺少艺术性。
由于课堂驾驭能力把握得不够火候,顾此失彼,这也是课堂气氛较为沉闷的原因之一。
初中地理_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运用学生自己拍摄的城市、乡村景观图,结合自身体验和感受,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2.运用四大文明古国位置图、亚欧地形图、中国石油产地分布图和长江沿岸工业地带图,通过小组探究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学生所拍摄的身边的景观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2.通过小组探究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分布及民居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例,感悟聚落文化传承与聚落发展之间的矛盾,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树立聚落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学情分析“聚落”这个概念在初中地理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但是在生活当中学生时时刻刻与聚落产生着关系。
因此,稍加点拨,这个概念理解起来并不会空洞。
所以,借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前布置学生利用假期拍摄自己老家的照片,与当下所生活的城市景观进行对比,从而能轻松的找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同时,在第三章《世界的居民》当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与宗教,初步感知到自然环境会影响人文要素。
因此,通过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四大文明古国位置图》《亚欧地形图》《中国石油产地分布图》《长江沿岸工业地带图》等地图,观察得出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环境会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虽然经过半学期的学期,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地理还是比较陌生,或者学习方法还没有养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样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面,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问题的设计要做到由低到高、层层深入,探究的问题设问一定指向要明确。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世界各地不同类型聚落的地理环境、发展特点,掌握分析聚落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基本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和地理信息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聚落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同类型聚落的地理环境与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聚落形成的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准备准备阶段需收集世界各地典型聚落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地图、图表等教具。
同时,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收集关于聚落的相关资料,如历史背景、文化特色等。
此外,需确保教室配备有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首先会通过展示一系列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引导学生们进入本课的主题。
图片中,既有繁华的城市风光,又有宁静的乡村景色,使学生们初步感知聚落的多样性。
通过这些图片的展示,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期待深入了解关于“世界的聚落”的知识。
二、新课内容展示1. 聚落的概念及分类教师将详细解释聚落的概念,让学生明白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地。
随后,教师将介绍聚落的分类,包括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并简要阐述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 世界主要聚落的介绍接下来,教师将详细介绍世界各地的主要聚落,包括各大城市和乡村的特色、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经济文化等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地图、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展示这些聚落的特点和魅力,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它们。
3. 聚落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师将引导学生思考聚落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聚落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关系。
三、互动探究学习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学习。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在教材第51-55页。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同时包含着人地关系的协调理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3.能举例说明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密切联系。
4.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对聚落及其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学习。
采取探究、讨论、展示作品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到要尊重自然规律并按经济规律办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难点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2.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教学突破聚落的形态,指导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途径收集信息、查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概括,并在课堂上展示成果、进行交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当地素材,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借此阐明人地协调的理念。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建议教师创设一种较为开放性的学习氛围,利用一些图片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总结。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组织分组和组长选举,以便课堂组织讨论。
2.搜集大量图片、设计课堂教学,制作教学课件学生准备1.课前分组搜集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要求能体现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并查阅相关的文字资料。
2.查找本地不同时期的地图或景观图片(要求能体现聚落的变化)。
3.课前分组搜集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图文资料。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
1.思考聚落方面自己所知所疑。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对聚落的认识。
初中地理_世界的聚落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2、从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特点等角度举例说出聚落的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和规模等的变化;4、准确判断某种行为是否有利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和表格对比,掌握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2、通过图片和问题探究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学会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5、通过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学习,形成尊重自然规律的观念,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难点: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教学方法:对比分析、小组合作前期准备:将微课提供给学生,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自学教学过程:【导入】伴随音乐循环播放一组青岛不同地区的城市和乡村景观图(景观图与位置图同时出现)以及不同时期的青岛的图片。
(图片上带有问题提示:1、为什么同在青岛景观却不同呢?2、为什么同是青岛的同一地区,景观也不同呢?)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了两组图片,一组是青岛不同地区的景观,还有一组是青岛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景观,我们发现这些景观是不同的,这些景观为什么不同?它们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这节课的学习——世界的聚落板书:世界的聚落师:首先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预习结果,请同学起来说一下,什么是聚落?生:答师:(进行肯定)【新授】一、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进行联系,探究题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师:我们现在知道了什么是聚落,那什么样的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师:(出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其实根据聚落的概念我们发现聚落与人口的分布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所以我们借用人口分布图来分析聚落。
先回忆一下人口分布稠密区有何规律?生:答师: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完成课堂学习部分的第1题,出示材料:(以下材料以探究题的形式同步呈现在学案上)1、新疆塔里木盆地城镇的分布2、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地形分布图和气候分布图3、我国黑龙江省城市景观和我国的矿产资源分布图生:结合材料,组内讨论确定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完成学案小组活动成果展示(由成功小组来介绍如何有效完成探究题,进行方法指导)师:恰当的点评和指导师:这些因素影响了聚落的选址和发展,在这么多的因素中总有主要因素,因为这个主要因素的不同,聚落也会受其影响形成不同的形态,若是在平原地区形成和发展的聚落,那聚落会比较紧密,将呈现团块状;若是在山地或丘陵中受地表起伏的影响或者是受到资源分布的影响,那聚落会相对分散,形成组团式;如果主要受河流或交通线路的影响,则聚落有可能呈现条带式或放射式。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示例二
教案:世界的聚落【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60-P65。
主要涉及到“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个内容。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基本形态(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及其特点。
- 让学生掌握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措施。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聚落的形态特点。
-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以及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聚落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豪感。
- 帮助学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认识到文化遗产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聚落的形态:- 城市聚落:特点、功能、发展等。
- 乡村聚落:类型、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和重要性。
-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措施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2.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聚落(城市与乡村)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
2. 新课内容呈现:- 讲解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概念、特点及其差异。
- 分析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重要性及保护措施。
3.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不同聚落的形态特点及其成因。
- 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补充。
4.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案例,以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5.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聚落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上的习题。
2. 收集家乡聚落的资料,分析其形态特点及保护措施。
3. 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谈谈自己对其保护的看法和建议。
六、教学反思(此处可参照之前的教案反思部分,根据本次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相应调整。
初中地理_七年级上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内容标准: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运用图片通过对比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 通过实例归纳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2.通过小组探究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分布及对民居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展示大量景观图和民居图,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比较、探究等活动,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领悟到要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树立聚落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1. 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 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北京北京》和《乡间的小路》,展示城、乡房屋、道路景观、社会活动场所图片差别图,整体感知城市和乡村的不同导入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1.运用图片通过对比说出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通过实例归纳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布置学习任务】:1、对学案的【自主预习】进行组内交流,相互检查落实的情况,商讨解决预习中的疑惑问题,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请组长做好记录。
2、组长为展示环节做好分工。
风采展示一:聚落的形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选择一个小组进行展示。
(1)、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些?(2)、根据生活经验分析: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差别是什么?(3)、观察教材62页3-26的两组图片,思考:从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中,聚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4)、你喜欢城市还是乡村?请阐述自己的理由。
学生展示过程中,其他小组可进行适当地补充或交流。
【承转】:由此可见城市与乡村聚落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住所上,生产方式、社会活动场所上的差异也较大。
初中地理_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
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
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明史,文明史,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
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
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
故本节的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聚落形式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接着学生按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接着学生按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11)搜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22)搜集民居建筑图片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3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及形成发展。
2.掌握聚落的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尊重自然和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三、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聚落的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比较法、归纳法:本节课始终以南、北方地区的比较为主线,包括自然环境的比较、人文环境的比较,从图像的比较、归纳,上升为抽象的语言文字描述比较,落实教学内容,列表格归纳知识点。
初中地理_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_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_地理_初中__教学内容七年级《地理》(湘教版)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课标分析新课标对于《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就是要鼓励学生睁大双眼去观察,就是要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使之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第一框的内容——聚落的形态,是在学习“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由于受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所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
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
为我们研究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
故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难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区分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
2、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中传统民居的影响。
3、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过程和方法:1、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生分析乡村、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辩证观。
通过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理解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教学案 湘教版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重点: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难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一、课前探究阅读课本P51-53内容及图片,回答:1、聚落是主要形式有2、观察图片,分组讨论城市和乡村的差别,可根据自己的经验从景观、生活方式、污染、3、城市在发展中产生的城市问题有。
二、预习交流三、互助提升1、请在下列各组地区中选择你认为最适合定居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1)漠河、青岛 (2)天津、乌鲁木齐 (3)青藏高原、华北平原根据上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如果让你选择定居的地方,你会首先考虑什么条件?2、聚落的形成需要很多的条件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你还能说出一些吗?请填在右图中:3、看课本P52活动内容分组讨论组内互助完成课本活动练习并推举代表发言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密切关系。
4、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
观察教材P53-54活动题,讨论并回答每幅图片中的民居在特点上有何不同?这和它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四、体验成功:1、人们的集中居住地统称为它的主要形式包括和。
2、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3、乡村居民大多依山傍水沿山麓或分布4、世界各地的民居有不同的建筑风格,既能适应当地的又与居民的密切相关。
5、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的双层木楼,主要出现在 ( )A、炎热多雨的热带B、温暖湿润的温热区C、寒冷干燥的极地D、炎热干燥的热带6、高纬度地区的房屋墙体厚实,室内有壁炉、窗户小而且屋顶大多高耸,原因是( )A、炎热多雨B、寒冷多雨雪C、温暖干燥D、温暖多雨雪7、西亚房屋的建筑特点主要是为了 ( )A、防寒保暖B、有利于防潮C、可防止热量传导入室内D、冬暖夏凉,比较经济8、下列关于乡村聚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有的沿河流分布B、房屋都不是很高C、乡村居民点都紧靠城市D、古老的乡村聚落具有保护价值9、城市建设向高屋住宅方向发展的原因是 ( )A、登高望远B、氧气多灰尘少C、健身运动D、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10、下列关于乡村与城市间演变的一般过程。
湘教初中地理七上《3第4节-世界的聚落》word教案-(5)[精选]
第四节天下的聚落
一、进修目标:
1.识记聚落的要紧方法;清楚聚落的形成跟开展过程。
2.能举例说出聚落与天然情况跟人类运动的联系。
3.理解保护天下文化遗产的意思。
二、进修重点:聚落的形成跟开展与天然情况跟人类运动的关联。
三、进修难点:1.聚落的形成跟开展与天然情况跟人类运动的关联。
2.平易近居与天然情况及人类运动的联系。
四、进修过程:
〔一〕自学指导:细心默读讲义第51—52页内容,实现以下各题。
时刻:6分钟。
1.人们会合的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______。
它的要紧方法是______跟 ______。
2.都会是生齿到达必定范围,要紧从事________花费运动的住平易近聚居地。
3.都会住平易近的居住地相对______,其中心平日分布有年夜片______。
4.按范围巨细,都会聚落包含范围较小的______跟范围较年夜的______。
5.很多都会平易近居都表白了本地的______风俗跟 ______特色。
6.讲义第53、54页运动题。
〔二〕小组探讨:
1.读讲义第51页三幅图片,联合讲义 51—52页笔墨,试从花费运动、范围巨细、建筑
方法、情况四方面说一说都会聚落与都会聚落的差异。
2.都会聚落在开展中存在哪些咨询题?处置办法是什么?
存在的咨询题:
处置办法:
(三)团体探究:实现讲义第52页运动题。
〔四〕说一说:
1.你清楚哪些天下文化遗产?
2.保护天下文化遗产的意思。
五、讲堂训练及功课:
做本课训练册〔第35页〕第二、三、五题。
六、课后反思:。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活动设计】一、导入环节(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这一章我们学习的是“世界的居民”,前面三节重点了解的是“民”的问题,如“民”的数量、人种的划分,“民”所使用的语言和信仰的宗教。
这节课我们来了解“居”的问题,也就是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二)出示学习目标1.能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学生齐读。
过渡语:明确了学习目标,让我们带着目标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
二、先学环节(一)出示自学指导(读课本60—65页图文资料,在课本上勾划并记住以下问题的答案。
)1.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主要形式包括和。
一般来说,先有聚落,后有聚落。
2.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3.城市居民的居住状况相对,发展过程中往往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交通、住房、污染、干扰、供水、犯罪率等。
4.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做,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做。
乡村民居大多依山傍水,沿、或者分布。
5.在河流处,或在河流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补充:记在课本62页下边)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6.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措施:控制对历史性建筑物的侵蚀,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避免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等。
(二)自学检测反馈过渡语:刚才同学们自学得都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自学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周晓芳山丹育才中学
一、教学成功之处:新课标对于《世界的聚落》一节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就是要鼓励学生睁大双眼,就是要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使之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部分内容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太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就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我通过几个老师的共同研讨,认真研读课标,结合我们教学经验,大家反复研究人教和湘教两个版本的教材,认为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需求的,我们应不拘泥于再有的教材,构建开放式的课堂,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
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第
三部分内容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这部分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或是上网,查找资料等多种途径来完成。
所以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把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把重点放在了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上,并在课前布置给学生任务,查阅有关四合院的资料,在课上大家进行交流。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探究小组,运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同学们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析身边的事物,真正做到知识的“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所提高。
同时,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使其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统聚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的思想,增强其主人翁意识,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思想。
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二、教学不足之处:在比较城市与乡村两种聚落的差异时,我本想用图片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准确地,直接地得到答案,这样也省得我多费口舌,后来经过反复的琢磨,与大家商讨,认为如果那样做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没有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所以在这一问题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各抒已见。
在备课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由于生产方式不同使不同的聚落景观也存在较大的差
异”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提到较多,而湘教版一带而过,所以考虑到学生有很有可能不能提到“生产方式不同”这一问题,我们几位教师争论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最后达成共识:学生能自己提到更好,如果学生没想到,教师要进行点拔,但不要过多,点到为止。
三、改进之处:当然,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做到完全放手,讲的仍然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充分。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精讲、少讲,教学中多些引导、启发,多为学生创造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索,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更多的放手指导学生去收集资料相关的资料,这更加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开放,对此,我们事先的估计是不足的,没想到学生的热情回这么高。
另一个问题是,我发现基础比较好的几个同学发言比较多,那些本来在课堂上发言就少的学生,基本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们只是在小组讨论交流时偶尔会参与。
应该说,又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怎样面向全体学生,做到让他们都有收获,课堂上如何关注他们?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等等。
所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教研中去认真的研究,交流。
本节课是在学习“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由于受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所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