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并整理表格数据教案-数学一年级下第三章分类与整理-第2节人教版
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分类与整理 第二课时 教案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分类与整理(2)教学设计课题分类与整理(2)单元第三单元学科数学年级一年级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过程与分类统计的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分类的结果,并感受到用统计表记录分类结果的优势。
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
重点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标准自主分类。
难点学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呈现计数的结果。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出示学生在田野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根据前边自己学的象形统计图来分类。
追问:春天到了,小朋友们都来到了野外玩,你们能把这些小朋友分一分类吗?第一种情况分类:踢球的小朋友:()跳绳的小朋友:()放风筝的小朋友:()第二种情况分类:332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回忆前边学习的象形统计图,然后通过提问,吸引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男生:()女生:()追问:小朋友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统计的数据看起来更加的清楚和明白吗?8 1讲授新课(二)分类与整理1.给下列图片中的人分类春光明媚,许多人来到野外游玩。
提问:人真多呀,我们怎样才能分成两组做游戏呢?提示:通过提问,让学生思索分类的方法。
(1)小朋友们,你们想用哪些方法分类呢?(2)按性别分(按男女分)男:()女:()让学生先从最熟悉的象形分类法区分。
追问:还可以怎样来统计呢?性别男女人数小结:像这样统计的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
提示:通过由熟悉的象形统计图开始入手,然后引导学生填写表格,最后引出“统计表”这个概念给学生。
(3)按大小分(按大人、小孩分)按性别分;按大人、孩子分666 6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图形发现问题。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课讲解的分类与整理,通过帮助学生学习给春游的人分类,学会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分类并让学生认识统计表。
让学生用学过的象形统计图来进行分类由易而引出新知。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事物的基本属性,学会对物品进行简单的分类;2.感知和理解整理的重要性,初步培养整理物品的习惯;3.训练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1.认识分类与整理的概念;2.能够简单分类不同类型的物品;3.培养学生对物品整理的兴趣和习惯。
三、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对分类的准确性和整理的规范性;2.培养学生自主整理物品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分类标签、各类物品示例、实物案例;2.学生准备:学习用书、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认识分类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分类与整理的重要性(10分钟)•通过生动的例子讲解分类和整理的意义,引导学生体会。
3. 分类练习(15分钟)•分发各类物品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相关属性进行分类,并简要描述分类的规则。
4. 拓展训练(10分钟)•学生自行整理书包或课桌,分享整理心得,培养整理物品的习惯。
第二课时1. 复习与导入(5分钟)•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导入本节课内容。
2. 分类游戏(15分钟)•设计分类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巩固分类的能力。
3. 整理实践(15分钟)•指导学生整理教室或个人物品,培养整理意识。
4. 总结与反思(10分钟)•请学生总结分类与整理的重要性,并反思今天的学习收获。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深度理解分类与整理的概念和重要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整理,激发他们的动手能力。
下节课将更注重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整理能力。
七、作业布置1.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及书包;2.家里寻找不同类型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并写出整理心得。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通过细致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对分类与整理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教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下册:3 《分类与整理》教案2
人教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下册:3《分类与整理》教案2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生能够了解分类与整理的基本概念。
2.能够掌握将物品按照规定的属性进行分类与整理的方法。
3.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良好的分类与整理习惯。
2.让学生明白分类与整理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分类与整理的基本概念。
2.将物品按照属性进行分类与整理。
难点1.学生如何正确理解分类与整理的规则。
2.学生如何灵活应用分类与整理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彩色图片卡片、分类标签、小组分类容器等。
2.教学材料:《人教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识1.利用彩色图片卡片展示不同种类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物品进行分类整理。
第二步:学习新知识1.结合实际例子,向学生解释分类与整理的概念。
2.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将提供的物品按照不同属性进行分类整理。
第三步:深化理解1.带领学生分享自己的分类整理经验,讨论不同的分类方式的优缺点。
2.指导学生总结出合适的分类整理方法。
第四步:拓展练习1.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不同物品的分类规律,并进行整理记录。
2.老师对学生的分类整理进行点评,指导他们改进方法。
五、课堂小结1.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分类与整理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应用分类整理方法。
六、作业布置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或者玩具,写出分类整理的方法及理由。
2.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准时交到老师手中。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通过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和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分类与整理的方法,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人教版数学一下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一下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数字的分类方法,例如奇数、偶数、质数等。
2.能够正确运用分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
二、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数学一下教材第三单元
2.教具:黑板、粉笔、绘图工具等
三、教学内容
1. 数字分类
•奇数、偶数
•质数、合数
•正整数、负整数
2. 分类方法
•数字的特点和规律
•实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环节
介绍数字分类的概念,以生活中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思考。
2. 讲授数字分类方法
讲解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的定义和特点。
3. 练习演绎
设计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类与整理。
4. 小组合作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解决一些复杂的分类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5. 总结与扩展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运用分类整理方法解决更多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分类整理能力,通过实际练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字的分类方法。
但在教学设计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安排在实践操作上,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教案 第三单元 分类与整理 第二课时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第二课时●明确学习内容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教材P28例2,练习七第3、4题)●厘清学习目标1.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2.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结果。
3.在分类的过程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4.使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表的生成过程,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
●清晰重点难点按给定标准分类●清晰重点难点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收集的数据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情境启发明确目标点1.情境创设:师:春天是出游的好季节,看很多小朋友和家长都来到了公园门口。
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能用我们昨天学过的分类知识,对他们进行分类整理吗?2.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与整理。
板书课题:分类与整理●合作探究达成目标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分类。
3.尝试用图表记录分类结果师:春天是出游的好季节,看很多小朋友和家长都来到了公园门口,你能把他们分分类吗?生答略。
(要说清按什么标准分)师:那我们就选择其中的两种分类标准整理一下。
男女4.展示画图的方法展示学生的不同画法,让学生交流看法。
师:看来,只要我们在这一列的下面确定好了是男的还是女的,那么不管我们用什么样的符号来表示,都能表示这一类的人数。
5.对比体会分类的标准师:观察这两个表,都是在分这些人,为什么分得的结果不一样?生:因为两次分的标准不同,第一次是按大人孩子分,第二次是按男女分的。
师:那有什么是相同的呢?生:总数不变。
小结:看来分类的时候,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但是不论怎么分,最后的总数都应该一样。
6.体会不同情境下分类标准的选择小结:看来虽然分类的标准有很多,但在生活中我们还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
●变式练习检测目标1.专项练习——完成练习七第3题——按单一标准分类,题目中叶子杂乱摆放,分类计数有一定难度,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如在同一类上作同样的标记等。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分类与整理 (2)∣人教新课标(2021秋)
学
目
标
1、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初步理解分类的含义,掌握简单的分类计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3、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初步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
教
材
及
学
情
分
析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分类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基础,又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将“分类”放在“统计与概率”领域,突出了分类与统计的密切关系。例1将分类的教学与计数(统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解决简单而又熟悉的实际问题“有这么多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引入,在给出了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后再分析计数的结果,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体现了分类与统计的密切联系,既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类的含义、方法及目的,又使学生完整地体验到了统计的全过程。
3、学生开展操作活动。
(1)学生分组开展操作活动、汇报、展示结果。
(2)学生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的方式可能有:图画式、简单的统计图式(纵向或横向)、图文并茂式、表格式等。
。
4、学生独立完成分类整理的过程
(1)学生作品展示,交流评价,并简单分析计数结果。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4+5=12(个)
教
学
过
程
讨论归纳分类方法。
3)引导发现:不论怎么分,气球的总数是不会变的。
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会分类。
练
习
设
计
1、P29页:完成练习七的第1题。
小
结
小朋友们按形状把气球分一分的过程就叫做分类,不仅分,还把气球按不同的类别数一数的过程就叫做整理。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第二课时分类并整理表格数据教案新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第二课时分类并整理表格数据教案新人教版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更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分类统计的能力。
(2)通过操作掌握分类的方法,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进一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1)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判断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验分类与更更的过程,在分类与整理的过程中掌握按不同标准对物体分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善于表达和倾听他人意见的学习品质。
(2)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分类方法,让学生思考得出一些分类的规律。
突破方法:通过实践活动,用亲身感受的方法来突破。
教学难点:把同一些物品按不同分类方法进行分类统计,体会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也不相同。
突破方法:实际操作的方法。
教法学法:教法:实验研究法。
学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大海图(海鸥、美丽的鱼、贝壳、虾……现在正有一群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妈妈到海里去游泳了)让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信息。
二、教学互动(1)引导学生有序看图并提问题。
1)观察大屏幕,你们能根据刚才观察到的信息提出问题吗?2)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思考。
3)板书问题: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2)解决第一个问题。
1)看第一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正在游泳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可以按性别、年龄……来分类。
2)把这些游泳的人分类。
(出示统计表)一起看一看,表中的类别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学生不一定能说得很清楚,教师可总结说明是分类情况,也就是把这里的人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教师巡视指导,奖励填得好的学生。
(3)解决第二个问题。
1)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可不可以用你们刚才学过的分类统计法来解决呢?这些漂亮的船只可以怎样分类呢?你们可以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来一起分一分。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第二课时
一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2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1、感知分类出示例1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揭示课题,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2、巩固发展体验分类按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讨论汇报。
板演分法。
还可以怎么分?二、巩固提升发散创新1、课件出示练习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
2、开放练习拓宽思路(分正方体)师: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另外一袋学具,请给这些物品分类。
学生小组活动(4分钟)汇报交流三、课堂小结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记:第二课时不同标准总课时数: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谁能说说什么是“分类”?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二、小组活动,探究新知1.出示例2观察这些人有什么不同?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人进行分类。
2.小组交流。
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
3.指导看书。
a.说说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三、巩固练习,体验根据不同标准分类1.分图形(第30页第4题)要求:想一想,你会怎么分?你为什么这样分?在表格中表示分组结果。
2.分图片。
(第31页的第5题。
)启发: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组动物,你能找出多少不同的地方?你们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地方,能不能根据每一个不同点都找到一种分法呢?3.小结分类方法。
人教版数学一下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
人教版数学一下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一下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物体的分类,另一部分是统计图的识别。
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分类和整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
但是对于统计图的识别和整理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和理解分类与整理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对物体进行合理的分类,并能够用简单的统计图表示分类结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分类和整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到分类和整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分类和整理的方法,能够对物体进行合理的分类,并用统计图表示分类结果。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和理解分类与整理的方法。
2.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类与整理的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展示和操作。
2.教学场地准备:准备一个宽敞的教学场地,以便于学生进行操作和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整理书包、整理房间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物品进行合理的分类和整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类与整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展示一些分类和整理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是如何进行分类和整理的?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分类和整理的方法。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通用9篇)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通用9篇)人教版一班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一班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班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根据多种标准分类,体会分类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本课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孩子们能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教学准备:教材、PPT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图片出示3组图片,找出不同类的并圈出来。
(学生讨论,并举手回答)2、出示水果类、蔬菜类与文具类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分类。
3、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让学生解释什么是分类。
(二)创设情景,自主探究。
1、出示例1情景图。
师: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生1:有很多气球。
生2:有各种形状的气球。
生3:有各种颜色的气球。
师:有这么多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分类理整,汇报、沟通。
生1:按形状分类。
生2:还可以按颜色分类。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来分类。
2、分一分,数一数。
(1)按形状分类。
师:下面我们先分组,按形状分一分,并数一数,每种气球各有多少个。
学生分组活动。
沟通、汇报。
师:谁先来介绍一下,你们组按形状把这些气球分成了哪几类?每类气球各有几个,并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怎么数的?生1:我们按形状把气球分成了球形的气球、心形的气球和长气球三类。
我们边数边画知道球形的气球有5个,心形的气球有4个,长气球有3个。
生2:我们按形状把气球也是分成了球形的气球、心形的气球和长气球三类,我们是先分一分,再数一数的,知道球形的气球有5个,心形的气球有4个,长气球有3个。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分类与整理第2课时 分类并整理表格数据|人教新课标
第3单元分类与整理第2课时分类并整理表格数据【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例2和做一做及练习七第4~7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用简单的统计表表示分类结果。
2.培养学生自主统计和整理数据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根据具体内容按不同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体现分类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谈话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新的内容,还记得是什么内容吗?生:分类与整理。
师:本节课的内容还是分类与整理,但是与上一节课又有所区别,想知道区别在哪儿吗?这节课咱们就共同来探究吧!(板书:分类并整理表格数据)二、探究新知1.尝试用图表记录分类结果。
师:PPT课件展示例2的主题图,春天是出游的好季节,看很多小朋友和家长都来到了公园门口,人很多,不容易一下子看出多少人,谁有什么好办法让我们能准确快速地知道有多少人吗?生:给这些人分分类。
师:分类得有个分类的标准,也就是按照什么来分类,谁来说说我们可以按照什么来分类?生:可以按大人和孩子来分,也可以按男、女来分。
师:那我们就选择其中的两种分类标准整理一下。
汇报结果:按大人和孩子分(大人:8人,孩子:4人)。
按男、女分(男:6人,女:6人)。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电脑上很快地制作出表格。
大人孩子人数8 4男女人数 6 6师:通过这个表格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解决了哪些问题?2.对比体会分类的标准。
师:观察这两个表格,都是在分这些人,为什么分的结果不一样呢?生:因为第一次是按照大人、孩子来分的,第二次是按照男、女来分的。
师:是的,这就是按照不同标准来分的结果。
那有什么相同的呢?生:总数不变。
小结:看来分类的时候,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但是不论怎么分,最后的总数都应该是一样的。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分类与整理第2课时分类与整理(2)人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 分类与整理第2课时分类与整理(2) 人教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1. 学习按照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进行分类。
2. 学习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分类后的物体之间的规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2. 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分类后的物体之间的规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并发现分类后的规律。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发现分类后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彩球、卡片、小动物模型等。
2. 学具:学生作业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些彩球,让学生观察并尝试将它们按照颜色进行分类。
2. 讲解例题:我会给学生讲解一些分类与整理的例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分类后的规律。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学生发放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合作:我会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些分类与整理的任务。
5. 作业布置:我会布置一些有关分类与整理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我将会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分类的定义、分类的方法和分类后的规律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回家后,找一些物品,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并尝试发现分类后的规律。
2.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类和观察,得出不同的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会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在教学内容方面,我重点关注的是让学生能够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并发现分类后的规律。
这是因为分类与整理是数学中的基本技能,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这一技能对于日后的数学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教版数学一下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
人教版数学一下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够分类整理物品,并能够用图形、表格等形式表示分类结果。
–能够使用分类整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引导学生发现分类整理的规律,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细心、耐心、细致的工作习惯。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类整理的方法和应用。
•难点:通过实际问题学习分类整理的技巧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入分类整理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分类
整理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示范与讲解:教师示范如何对一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并讲解分类
整理的方法和步骤。
3.小组合作: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水果、动物等,对一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
4.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分类整理结果,让其他小组学生
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5.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展示和讨论,概括总结分类整理的方法和规律。
6.拓展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练习分类整理的能力,并应
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类整理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分类整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分类整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分类和整理,以及运用分类和整理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分类和整理的重要性,学会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并能够整理数据,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分类和整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过简单的分类和整理,对分类和整理的概念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他们的分类和整理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并能够整理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分类和整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并能够整理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分类和整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分类和整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实物、分类和整理的卡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所需的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玩具分类,引入分类和整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观察并尝试进行分类和整理。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3 分类与整理》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3 分类与整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分类和整理的概念,能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
2.能够用不同的分类方式对物品进行分类。
3.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整理物品,培养良好整理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类和整理概念的理解,不同方式的分类方法。
难点:能够用不同的分类方式对物品进行分类。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相关内容。
2.教具:分类整理图表、各类物品。
3.安排教室环境,保证教学秩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出示一堆五颜六色的积木,让学生自由玩耍,看看他们会如何玩,引出分类整理的概念。
2. 概念讲解:•什么是分类?什么是整理?•为什么要分类和整理?•整理物品的方法有哪些?3. 分组活动:学生按照颜色、形状、大小等不同方法进行分组整理,展示给同学。
4. 拓展练习:老师出示各类物品,让学生根据颜色分类、形状分类等不同要求进行整理。
5. 总结:•请学生归纳分类整理的方法。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整理习惯。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度理解了分类和整理的概念,提高了他们的分类整理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巩固这一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请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或桌面,按照颜色、大小等方式进行整理,并写下心得体会。
七、教学延伸1.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图书室或图书馆,观察书籍的分类整理。
2.带领学生探索超市货架上商品的分类方式。
以上就是本次数学课《3 分类与整理》的教案,希望能对教学有所帮助。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 第3单元分类与整理 第2课时 分类统计 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3单元分类与整理第2课时分类统计课题分类统计新授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更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提高分类统计的能力。
2.使学生通过操作掌握分类的方法,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学会简单地整理数据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体验分类与整理的过程,在分类与整理的过程中掌握按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善于表达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学习品质。
2.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养成有条理的生活习惯,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并会用简单统计表呈现分类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课件、一些图形。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经历分类统计1.课前谈话,教师表扬一些学生,比如敢于举手的,能提出问题的,语言流利的,能独立思考的,回答有个性的等。
对这些学生进行奖励(一些图形),并将它们贴到黑板上画的圆圈中。
2.看到这些图形,你能提出些什么问题?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评价。
3.揭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先把这些图形分分类,整理整理,今天我们就起学习“分类统计”。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出示教材第28页情境图。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同桌交流讨论后汇报:有一群人,他们正准备分两组做游戏。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可以怎样分组呢?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按大人和孩子分,按男、女分等。
2.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后,在黑板上板书下面的表格:指定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分,将分类结果填入表中。
3.评价学生的分类结果:所有的人都分好组了吗?通过黑板上的两个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在组内交流并汇报。
4.分析表格。
看了这两个表格,你原先提出的问题能解决了吗?学生回答刚才自己提出的问题。
教师提问:我们在分类时,只能用一种标准来分吗?引导学生体会:可以用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标准不同,所分得的结果也就不同。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分类与整理”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体验分类的过程,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并能整理数据,了解数据的多样性和数据的数量。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具体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分类与整理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分类和整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进行物品的分类,比如整理玩具、书本文具等。
但是,他们对于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以及对数据进行整理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分类与整理的过程,帮助他们建立分类与整理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并能够整理数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体验分类的过程,学会整理数据。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感受分类与整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类和整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并能够整理数据。
2.教学难点:学生能理解分类与整理的意义,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交流分享法。
通过具体的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分类的过程,学会整理数据。
同时,通过交流分享,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物品,如玩具、书籍、文具等,用于分类和整理的实践活动。
2.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包括教学内容、图片、动画等,用于引导和展示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情境,比如“小熊请客”的故事,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现图片中的物品可以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标准,比如按照物品的形状、颜色等进行分类。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2课时分类与整理|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2课时分类与整理|人教新课标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2课时分类与整理|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3单元第2课时的分类与整理。
具体内容包括: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体验分类的过程,学会按某种特征对事物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理解分类的意义,初步形成分类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按某种特征对事物进行分类,理解分类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按某种特征对事物进行分类,并能够清楚地表达分类的过程和结果。
2.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分类的意义,初步形成分类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教学卡片、实物模型等。
2.学具:学生作业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引导学生发现物品可以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
2.讲解例题: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按某种特征进行分类,并解释分类的原因。
3.随堂练习:让学生拿出学具,自己尝试对一些物品进行分类,并交流分类的过程和结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类与整理1. 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发现可以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
2. 按某种特征对图片进行分类,并解释分类的原因。
3. 尝试对一些物品进行分类,并交流分类的过程和结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尝试对物品进行分类,并写下分类的过程和结果。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初步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并能够理解分类的意义。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分类的特征把握不够准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分类并整理表格数据教案-数学一年级下第三章分类与整理-第2节人教版
第三章分类与整理第2节分类并整理表格数据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1.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过程与分类统计的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分类的结果,并感受到用统计表记录分类结果的优势。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
2 教学重点/难点/考点2.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标准自主分类。
2.2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含义、方法及目的;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2.3 考点分析:会按不同标准分类,用简单的统计图表呈现计数的结果。
3专家建议〔1〕通过创设“分组游戏〞“动物分类〞等问题情境,让学生讨论、交流分类的标准,并根据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2〕让学生经历简单统计表的生成过程。
在课程实施中,首先让学生汇报交流分类计数结果的不同呈现方式;再引导学生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类似统计表〕呈现结果;最后引导学生加上线,把单位统一写在前面,生成简单的统计表。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内的数据,感受不同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感受虽然分类结果不同,但是每一种分类标准下分的结果数据加起来总数是一样的。
〔4〕在课程实施中,我们不能为了分类而分类,不能一味追求分类的多样化,而应对学生所给出的各种方法作出必要的“优化〞,即应当帮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家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分析问题。
要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因此,我们要有目的、有方案地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地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4 教学方法讲授法、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等。
5 教学用具多媒体,主题图。
6 教学过程6.1复习旧知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习的内容,看一看同学们有没有学会?课件出示复习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例1:师:周末,阳光明媚,很多爸爸妈妈相约带小朋友一同去郊游。
出示课本情境图师:看,这么多人一起玩多开心呀!他们想玩捉迷藏的游戏,现在得把这么多人分成两组。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2课时 分类并整理表格数据 人教版
第2课时分类并整理表格数据【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用简单的统计表表示分类结果。
2.培养学生自主自动统计和整理数据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养成有条理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能根据具体内容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整理数据。
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卡片,一人一张,够不够分呢?(课件出示漂亮的卡片)这么多的卡片,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帮我们又快又准确地数出来呢?看哪个同学最先知道这些卡片的数量。
学生按卡片上的图案、颜色等分类数数,统计卡片的数量。
师:看来,分类数数能帮我们很快地知道这些卡片的总数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1.提出探究问题。
师:下面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看看吧!(点击课件,出现本课时情境图)操场上有什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参加游戏的有多少人?大人比小孩多几人?小孩比大人少几人?……2.合作探究分类的方法。
师: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参加游戏的有多少人”吧,先来数一数有多少人。
学生数,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师:结果怎么会不一样呢?看来在大家数数的过程中,数得不够准确。
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学生交流、确定方法。
学生大多能想出按男女性别、大人和孩子来分类统计。
师:同学们都想到要确定一个标准,按男女性别也好,按大人和孩子也好,然后再去整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知识——分类并整理数据。
学生自己分类并整理数据。
学生汇报整理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电脑上随机制作表格。
师:通过这个表格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解决了哪些问题?还能解决哪些问题?3.对比体会分类的标准。
师:观察这两个表,都是在分这些人,为什么分得的结果不一样?生:因为两次分的标准不同,第一次是按大人、孩子分的,第二次是按男、女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分类与整理
第2节分类并整理表格数据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1.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过程与分类统计的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分类的结果,并感受到用统计表记录分类结果的优势。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
2 教学重点/难点/考点
2.1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标准自主分类。
2.2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含义、方法及目的;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2.3 考点分析:
会按不同标准分类,用简单的统计图表呈现计数的结果。
3专家建议
(1)通过创设“分组游戏”“动物分类”等问题情境,让学生讨论、交流分类的标准,并根据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2)让学生经历简单统计表的生成过程。
在课程实施中,首先让学生汇报交流分类计数结果的不同呈现方式;再引导学生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类似统计表)呈现结果;最后引导学生加上线,把单位统一写在前
面,生成简单的统计表。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内的数据,感受不同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感受虽然分类结果不同,但是每一种分类标准下分的结果数据加起来总数是一样的。
(4)在课程实施中,我们不能为了分类而分类,不能一味追求分类的多样化,而应对学生所给出的各种方法作出必要的“优化”,即应当帮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家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分析问题。
要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因此,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地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4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等。
5 教学用具
多媒体,主题图。
6 教学过程
6.1复习旧知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习的内容,看一看同学们有没有学会?
课件出示复习题。
6.2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例1:
师:周末,阳光明媚,很多爸爸妈妈相约带小朋友一同去郊游。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看,这么多人一起玩多开心呀!他们想玩捉迷藏的游戏,现在得把这么多人分成两组。
小朋友们想一想,可以怎么分呢?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分类计数,认识简单统计表
(一)借助情境,按不同标准分类
师:分成两组做游戏,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分法?把分类的结果用你觉得最好的办法呈现出来。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活动信息。
按大人孩子分和按姓别分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分类计数,体验分类统计的过程。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并获取接下来教学活动的素材。
】
(二)分类计数,填写简单统计表
1.呈现学生分类计数的结果
学生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的方式可能多样,例如:图画式、简单的统计图式(纵向或横向)、图文并茂式、表格式等。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取有代表性的作业展示在黑板上。
2.适时纠正学生的计数错误
总会有学生出现计数的错误,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错误,对学生计数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指导。
先让数错的学生说说为什么数错了,再引导学生交流:怎样数才不会漏数,不会重复数,不容易数错呢?
指导学生可以边数边做标记,数完之后可以再数一遍等。
【设计意图: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数清楚数量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数学活动,在分类过程中进行细致地计数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
3.对比研究,感受用统计表记录分类结果的优势
师:哪种呈现方式最简洁最清晰,一眼就能看出分类的结果?
引导发现:用数字和表格的形式呈现分类的结果最简单,最清楚。
4.指导学生绘制简单的统计表
(1)教师选取学生优秀作业呈现在黑板上,指定一名学生说说是怎么完成统计表的。
(2)教师板演绘制简单统计表的过程。
(3)学生模仿教师用统计表重新记录分类计数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经历简单统计表的生成过程,使学生感受用统计表记录分类结果的优势。
】
(三)根据数据提出问题,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1.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教师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把学生的分类结果分开呈现。
3.逐一出示不同的分类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发现和提出问题。
师:观察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能根据分类的结果提出数学问题吗?
师:同样是这些人,为什么分类结果不同?
引导学生认识到:分类标准一致,分类结果就一致;不同分类标准,分类结果多样。
4.师: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使学生体会:不同分类标准,分类结果多样;虽然结果不同,每一种分类标准下分的结果数据加起来总数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根据分类计数的结果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体会数据蕴涵的信息。
】
(四)即时练习,巩固新知
1.师: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你觉得哪种分类方法好?
学生可能根据游戏的公平性来选择,可能会偏向于男女人数相等的分类方法,只要合理就可以,教师可让学生充分交流。
2.师:还可以怎么分呢?把你的分类方法也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分成左边6人,右边6人或男家长4人,女家长4人,小孩4人。
教师对表格设计合理,书写工整的学生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选标准分类计数,再次体验不同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同时也起到了练习巩固的作用。
】
(五)回顾整个统计的过程
1.引导学生说一说分类活动的全过程。
2.教师小结:先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再数清楚数量,然后制成统计表,最后观察表中的数据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在阶段小结时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习所得,学生交流得越深,知道得就越多,有利于后面练习的开展。
】
三、再次讲解,加深理解
例2:
出示课件(水果图片)
(一)借助情境,按要求分类
师:仔细观察图,想一想,这些图形可以怎样分?你能分好并填好统计表吗?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呈现出分类标准:
1.按水果的种类分
2.按形状分
学生进行分类并统计,教师巡视。
(二)展示学生分类结果,引导学生评价交流。
1.呈现学生分类计数的结果
2.适时纠正学生的计数错误
(三)归纳最后的统计数据。
教师点评。
师:不管按什么标准来分,水果的总数不会变。
6.3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28页“做一做”
学生很可能会按男女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类,但是计数活动会比较困难。
教师可先放手让学生自由地数一数,计数结果可能会不同,再让学生讨论怎样数才不会错。
计数活动完成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表格填写的难点在表头的设计,学生完成后再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5题
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再让学生自选标准将动物分成两类,并独立完成计数和统计表的填写。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可让学生在小组中开展。
3.完成练习七第7题
(1)1.2.两小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3.4.两小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集中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数据蕴涵的信息。
(2)对学生计数的方法予以指导,保证收集到的数据正确。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分类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
】
6.4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并整理表格数据,我们知道了分类标准一致,分类的结果就一致;不同分类标准,分类结果多样;虽然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不同,但在每一种分类标准下划分的结果数据加起来总数是一样的。
在分类计数的基础上,要学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感受数据蕴涵的信息。
我们不能为了分类而分类,不能一味追求分类的多样化,要对各种分类的方法作出必要的“优化”,即要学会用“数学家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分析问题。
6.5板书设计
第2节分类并整理表格数据
分类计数,认识简单统计表
按不同标准分类
不同分类标准,分类结果多样;虽然结果不同,每一种分类标准下分的结果数据加起来总数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