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七哀》诗词赏析
七哀诗·西京乱无象原文、翻译及赏析
七哀诗·西京乱无象原文、翻译及赏析七哀诗·西京乱无象汉朝王粲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七哀诗·西京乱无象》译文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
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
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
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
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
“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
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
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七哀诗·西京乱无象》注释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
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
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
无象:无章法,无体统。
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
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中国:中原地区。
委身:置身。
荆蛮:即指荆州。
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故曰荆蛮。
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
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完:保全。
以上两句是作者听到的那个弃子的妇人所说的话。
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
岸:高坡、高冈。
汉文帝是两汉四百年中最负盛名的皇帝,这个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
所以王粲在这里引以对比现实,抒发感慨。
《下泉》:《诗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怀念明王贤伯的诗。
《七哀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七哀诗》原文、翻译及赏析《七哀诗》全诗处处从思妇的哀怨着笔,句句暗寓诗人自己的遭遇,诗情与寓意浑然相融,意旨含蓄,音韵和谐晓畅,情感哀伤凄婉。
此诗确是一首充分体现了“建安绝唱”特色的上乘作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哀诗》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七哀诗两汉:曹植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译文明月照在高高的阁楼上,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着。
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着无尽哀愁。
请问那不住哀叹的是什么人呢?说是离乡外游,久久不归之人的妻子。
夫君外行已经超过十年了,为妻的常常形只影单的一人独处。
夫君就像那路上飘忽不定的轻尘,为妻就像是污浊的水中的淤泥。
夫妇本是一体,如今地位不同了,什麼时候才能重会和好?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一阵西南风,随风投入夫君的怀抱中!夫君的怀抱若是不向我开放,那么做妻子的又要依靠谁呢?注释七哀:该篇是闺怨诗,也可能借此“讽君”。
七哀作为一种乐府新题,起于汉末。
流光:洒下的月光。
余哀:不尽的忧伤。
宕(dàng)子:荡子。
指离乡外游,久而不归之人。
逾:超过。
独栖(qī):孤独一个人居住。
清:形容路上尘。
浊(zhuó):形容水中泥。
“清”、“浊”二者本是一物。
浮:就清了。
沉:就浊了。
比喻夫妇(或兄弟骨肉)本是一体,如今地位(势)不同了。
逝:往。
君怀:指宕子的心。
良:很久,早已。
赏析这首《七哀诗》是诗人吟咏自己因失意而哀怨的诗歌。
《文选》将其归入哀伤一类。
元末明初的刘履在《选诗补叙》(卷二)中说:“子建与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异势,不相亲与,故特以孤妾自喻,而切切哀虑也。
”子建即曹植,文帝指曹丕。
此话概括了这首诗基本的思想内容。
曹植很有才华,也有政治野心,起初被其父曹操预定为接班人,但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将其外放,并严密监视。
七哀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七哀原文翻译及赏析七哀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七哀原文翻译及赏析1七哀诗三首·其一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古诗简介《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càn)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本诗为第一首,写诗人初离长安在郊外所见难民弃子的惨状,感叹于盛世的难得。
它真实地描绘出一幅悲惨的离乱的画面。
翻译/译文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
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
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
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
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
“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
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
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注释①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
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
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
无象:无章法,无体统。
②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
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③中国:中原地区。
④委身:置身。
荆蛮:即指荆州。
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故曰荆蛮。
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
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⑤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⑥完:保全。
以上两句是作者听到的那个弃子的妇人所说的话。
⑦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
岸:高坡、高冈。
七哀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七哀诗原文、翻译及赏析七哀诗原文、翻译及赏析七哀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
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
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翻译边城的荒凉使人悲伤,过去我就曾经到过这个地方。
冰雪象刀一样割裂皮肤。
大风刮得就没有停止的时候。
方圆百里不见人烟,草木茂盛却没有人来管理?登上城楼遥望烽火台,只见满城飘动的都是猎猎招展的战旗。
行军的人不准备再返回家园.出门时就已经与家人作了长别。
几个孩子都已经被敌方俘虏了,我们为此已经哭了好长时间。
天下可供安居乐业的地方很多,何苦一直在这个地方呆下去呢?这就象蓼草上的虫子长期吃辣一样,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请不要与我们再谈离开边城的事。
注释更:经历。
截:截取,引申为冻伤。
当迟:胆敢迟缓。
亭燧: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用作侦伺和举火报警。
翩翩飞戍旗:戍边的旗子翩翩起飞。
行者:逃难的人。
反:同“返”,返回。
乐土:安乐的地方。
见《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兹:此,这里。
蓼虫:吃惯了蓼(一种有辣昧的草)的虫子已经不感到蓼是辣的了,比喻人为了所好就会不辞辛苦。
蓼:水蓼,植物名,味辛辣。
谘:同“咨”。
征询,商议。
创作背景诗中诗人抒写自己久客荆州思乡怀归的感情。
内容和诗人著名的《登楼赋》相似。
大约同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荆州时的作品。
赏析“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起句一开始诗人就为使人心悲的边城慨然长叹,充满了辛酸凄怆。
诗篇开门见山点明题意,这在古诗和古乐府中是几乎看不到的。
“悲”字是这首诗的诗眼,统摄全诗,也是此诗主意所在。
接着,诗人申述了边地使人悲的情景。
首先写边地严寒、人稀、荒芜。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冰雪像刀子一样割着人的肌肤,大风从来没有停止过。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七哀诗》意思-赏析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七哀诗》意思|赏析明月照在高楼之上,洒下的光芒在楼上游移不定。
楼上有一位哀愁的妇人,正在悲哀的叹息。
请问楼上唉声叹气的是谁?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
丈夫离开超过了十年,妾身常常一个人。
夫君像是路上的轻尘般飘忽,妾身像是污浊的水中的淤泥。
浮尘和沉泥各自相异,什么时候才能相互汇合相互和谐?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夫君的胸怀早已不向我开放了,我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赏析作者:佚名诗人自比宕子妻,以思妇被遗弃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挤的境况,以思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
诗人有感于兄弟之间浮沉异势,不相亲与,进一步以清路尘与浊水泥来比喻二人境况悬殊。
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暗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而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则对曹丕的绝情寡义表示愤慨,流露出无限凄惶之感。
全诗处处从思妇的哀怨着笔,句句暗寓诗人的遭际,诗情与寓意浑然无间,意旨含蓄,笔致深婉,确有情兼雅怨的特点。
这首诗的起句既写实景,又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气氛,笼罩全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运用了兴的手法带出女主角的背景:明月高照,思妇独倚高楼,对影自怜,思念远方的夫君。
月照高楼之时,正是相思最切之际,那徘徊徜徉的月光勾起思妇的缕缕哀思曹植所创造的明月、高楼、思妇这一组意象,被后代诗人反复运用来表达闺怨。
明月在中国诗歌传统里,起着触发怀想相思的作用,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光月夜,会撩起诗人绵绵不尽的思绪,勾起心中思念怪挂怀的人或事。
次两句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运用了赋的表达方法,承接上两句直接点出该诗的主角愁思妇的情怀悲叹和哀伤。
当皎洁的明月照着高楼,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著,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着无尽哀愁。
因为思念良人而不得见,甚至音讯亦不能通。
这是典型的白描手法,即赋的表达方法。
第五、六句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也是以赋的方法来表达的,但是以问答的方式来达到赋的表达效果的:请问楼上唉声叹气的是谁?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
七哀诗-古诗-赏析
七哀诗-古诗-赏析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注释】①本篇是闺怨诗,也可能借此“讽君”。
②“清”字形容路上尘,“浊”字形容水中泥。
二者本是一物,“浮”的就清了,“沉”的就浊了,比喻夫扫(或兄弟骨肉)本是一体,如今地位(势)不同了。
③逝:往。
【品评】这首诗借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和怨根,曲折地吐露了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之后的怨愤心情。
诗人自比“宕子妻”,以思妇被遗弃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挤的境况,以思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
诗人有感于兄弟之间“浮沉异势,不相亲与”,进一步以“清路尘”与“浊水泥”来比喻二人境况悬殊。
“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暗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而“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则对曹丕的绝情寡义表示愤慨,流露出无限凄惶之感。
全诗处处从思妇的哀怨着笔,句句暗寓诗人的遭际,诗情与寓意浑然无间,意旨含蓄,笔致深婉,确有“情兼雅怨”的特点。
这首诗的起句与结尾都相当精妙。
起句既写实景,又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气氛,笼罩全诗。
月照高楼之时,正是相思最切之际,那徘徊徜徉的月光勾起思妇的缕缕哀思——曹植所创造的“明月”、“高楼”、“思妇”这一组意象,被后代诗人反复运用来表达闺怨。
诗歌结尾,思妇的思念就象那缕飘逝的轻风,“君怀良不开”,她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结尾的这缕轻风与开首的那道月光共同构成了一种幽寂清冷的境界。
-----------------------------------------------曹植的诗歌,一般皆以建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曹植正值年少气盛之际,以洋溢的才华令人侧目外,更因此受尽了父亲疼爱。
曹操对这个「每见进难问,应声而对」的儿子,是「特见宠爱」的。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七哀诗》意思-赏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七哀诗》意思|赏析出自魏晋曹植的《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明月照在高楼之上,洒下的光芒在楼上游移不定。
楼上有一位哀愁的妇人,正在悲哀的叹息。
请问楼上唉声叹气的是谁?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
丈夫离开超过了十年,妾身常常一个人。
夫君像是路上的轻尘般飘忽,妾身像是污浊的水中的淤泥。
浮尘和沉泥各自相异,什么时候才能相互汇合相互和谐?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夫君的胸怀早已不向我开放了,我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作者:佚名自比宕子妻,以思妇被遗弃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挤的境况,以思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
诗人有感于兄弟之间浮沉异势,不相亲与,进一步以清路尘与浊水泥来比喻二人境况悬殊。
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暗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而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则对曹丕的绝情寡义表示愤慨,流露出无限凄惶之感。
全诗处处从思妇的哀怨着笔,句句暗寓诗人的遭际,诗情与寓意浑然无间,意旨含蓄,笔致深婉,确有情兼雅怨的特点。
这首诗的起句既写实,又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气氛,笼罩全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运用了兴的手法带出女主角的背景:明月高照,思妇独倚高楼,对影自怜,思念远方的夫君。
月照高楼之时,正是相思最切之际,那徘徊徜徉的月光勾起思妇的缕缕哀思曹植所创造的明月、高楼、思妇这一组意象,被后代诗人反复运用来表达闺怨。
明月在中国诗歌传统里,起着触发怀想相思的作用,比如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光,会撩起诗人绵绵不尽的思绪,勾起心中思念怪挂怀的人或事。
次两句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运用了赋的表达方法,承接上两句直接点出该诗的主角愁思妇的情怀悲叹和哀伤。
当皎洁的明月照着高楼,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著,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着无尽哀愁。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七哀诗》意思-赏析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七哀诗》意思|赏析明月照在高楼之上,洒下的光芒在楼上游移不定。
楼上有一位哀愁的妇人,正在悲哀的叹息。
请问楼上唉声叹气的是谁?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
丈夫离开超过了十年,妾身常常一个人。
夫君像是路上的轻尘般飘忽,妾身像是污浊的水中的淤泥。
浮尘和沉泥各自相异,什么时候才能相互汇合相互和谐?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夫君的胸怀早已不向我开放了,我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赏析作者:佚名人自比宕子妻,以思妇被遗弃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挤的境况,以思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
诗人有感于兄弟之间浮沉异势,不相亲与,进一步以清路尘与浊水泥来比喻二人境况悬殊。
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暗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而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则对曹丕的绝情寡义表示愤慨,流露出无限凄惶之感。
全诗处处从思妇的哀怨着笔,句句暗寓诗人的遭际,诗情与寓意浑然无间,意旨含蓄,笔致深婉,确有情兼雅怨的特点。
这首诗的起句既写实景,又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气氛,笼罩全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运用了兴的手法带出女主角的背景:明月高照,思妇独倚高楼,对影自怜,思念远方的夫君。
月照高楼之时,正是相思最切之际,那徘徊徜徉的月光勾起思妇的缕缕哀思曹植所创造的明月、高楼、思妇这一组意象,被后代诗人反复运用来表达闺怨。
明月在中国诗歌传统里,起着触发怀想相思的作用,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光月夜,会撩起诗人绵绵不尽的思绪,勾起心中思念怪挂怀的人或事。
次两句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运用了赋的表达方法,承接上两句直接点出该诗的主角愁思妇的情怀悲叹和哀伤。
当皎洁的明月照着高楼,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著,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着无尽哀愁。
因为思念良人而不得见,甚至音讯亦不能通。
这是典型的白描手法,即赋的表达方法。
第五、六句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也是以赋的方法来表达的,但是以问答的方式来达到赋的表达效果的:请问楼上唉声叹气的是谁?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
七哀诗的诗意解读
七哀诗的诗意解读《七哀诗》是一首托意闺怨的抒情诗,是曹植后期的重要代表作品。
诗名“七哀”是新创的乐府新题。
王粲、张载并有七哀诗传世。
相比较看,王、张诗除叙事之外,均以两句为一哀,共十四句,正好七哀。
今本曹植《七哀诗》从“君行逾十年”算起,只五哀,疑有脱文。
沈约《宋书·乐志》楚调怨诗题下录《明月》七解二十八句,“贱妾常独栖”下有“念君过于渴,思君剧于饥”;“妾为浊水泥”下有“北风行萧萧,烈烈入我耳。
心中念故人,泪堕不能止”;“贱妾当何依”下有“恩情中道绝,流止任东西。
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徐仁甫《古诗别解以为“念君”两句和“恩情”两句可补足七哀,很有道理。
全诗可分三个层次读。
先看第一段: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起调入景生情,写出一个凄清哀婉的意境。
夜深人静的时分,一切都显得那么安谧。
只有一轮明月,银光似水,悄悄流淌,映照着一座孤独的高楼;只有一个难眠的思妇,在孤苦地叹息着。
月光是皎洁明媚的,但为何偏偏无情独照高楼?思妇的生活是富裕(居高楼)的,然为何偏偏有无尽(余)的悲哀?景与情在“徘徊”中交融为体,分不清是愁思在徘徊,还是素光在徘徊。
此“可谓物外传心,空中造色”(王夫之评语)的绝句。
这个用比兴手法渲染的愁苦气氛,正可笼罩全篇。
以下第二层将“悲叹”化为具体:“借问叹者谁?自云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贱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借问”二句借旁人问话点明叹者身份,同时也为下文换人称自述作过渡,自然高妙。
“君行逾十年”给孤妾带来的是常久的独苦、无数难眠的长夜和青春的消逝、幸福的丧失。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逾”、“常”二字所包含的是不尽的相思、难遣的哀怨。
“尘”和“泥”的比喻是六朝诗文常见的习语。
曹植《九愁赋》云:“宁作清水之沉泥,不为浊路之飞尘。
”清浊二字的用法虽与此不同,但立意都是肯定“泥”的沉着,而不满“尘”的虚浮。
这种哀恨对于痴情挚爱的人来说,是不难产生的。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出处、解释及赏析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出处、解释及赏析名句: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出自:两汉曹植的《七哀诗》原文:《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译文:明月照在高高的阁楼上,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着。
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着无尽哀愁。
请问那不住哀叹的是什么人呢?说是离乡外游,久久不归之人的妻子。
夫君外行已经超过十年了,为妻的常常形只影单的一人独处。
夫君就像那路上飘忽不定的轻尘,为妻就像是污浊的水中的淤泥。
夫妇本是一体,如今地位不同了,什麼时候才能重会和好?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一阵西南风,随风投入夫君的怀抱中!夫君的怀抱若是不向我开放,那么做妻子的又要依靠谁呢?注释:七哀:该篇是闺怨诗,也可能借此“讽君”。
七哀作为一种乐府新题,起于汉末。
流光:洒下的月光。
余哀:不尽的忧伤。
宕(dàng)子:荡子。
指离乡外游,久而不归之人。
逾:超过。
独栖(qī):孤独一个人居住。
清:形容路上尘。
浊(zhuó):形容水中泥。
“清”、“浊”二者本是一物。
浮:就清了。
沉:就浊了。
比喻夫妇(或兄弟骨肉)本是一体,如今地位(势)不同了。
逝:往。
君怀:指宕子的心。
良:很久,早已。
赏析:这首《七哀诗》是诗人吟咏自己因失意而哀怨的诗歌。
《文选》将其归入哀伤一类。
元末明初的刘履在《选诗补叙》(卷二)中说:“子建与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异势,不相亲与,故特以孤妾自喻,而切切哀虑也。
”子建即曹植,文帝指曹丕。
此话概括了这首诗基本的思想内容。
曹植很有才华,也有政治野心,起初被其父曹操预定为接班人,但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将其外放,并严密监视。
诗人郁郁不得志,于是写作此诗以自鸣其怨。
确切地讲,这并非一首完全意义的咏月诗。
但是在我国传统诗歌里,月亮通常是引发相思、触动情感的一个典型意象,诗人们常常借助这个意象来表情达意,创立意境。
曹植《七哀诗》原文及赏析
七哀诗[魏晋] 曹植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分类标签: 爱情诗闺怨诗思念诗作品赏析【注释】①本篇是闺怨诗,也可能借此“讽君”。
②“清”字形容路上尘,“浊”字形容水中泥。
二者本是一物,“浮”的就清了,“沉”的就浊了,比喻夫扫(或兄弟骨肉)本是一体,如今地位(势)不同了。
③逝:往。
【品评】这首诗借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和怨根,曲折地吐露了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之后的怨愤心情。
诗人自比“宕子妻”,以思妇被遗弃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挤的境况,以思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
诗人有感于兄弟之间“浮沉异势,不相亲与”,进一步以“清路尘”与“浊水泥”来比喻二人境况悬殊。
“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暗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而“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则对曹丕的绝情寡义表示愤慨,流露出无限凄惶之感。
全诗处处从思妇的哀怨着笔,句句暗寓诗人的遭际,诗情与寓意浑然无间,意旨含蓄,笔致深婉,确有“情兼雅怨”的特点。
这首诗的起句与结尾都相当精妙。
起句既写实景,又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气氛,笼罩全诗。
月照高楼之时,正是相思最切之际,那徘徊徜徉的月光勾起思妇的缕缕哀思——曹植所创造的“明月”、“高楼”、“思妇”这一组意象,被后代诗人反复运用来表达闺怨。
诗歌结尾,思妇的思念就象那缕飘逝的轻风,“君怀良不开”,她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结尾的这缕轻风与开首的那道月光共同构成了一种幽寂清冷的境界。
-----------------------------------------------曹植的诗歌,一般皆以建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曹植正值年少气盛之际,以洋溢的才华令人侧目外,更因此受尽了父亲疼爱。
曹操对这个「每见进难问,应声而对」的儿子,是「特见宠爱」的。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七哀诗》意思-赏析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七哀诗》意思|赏析明月照在高楼之上,洒下的光芒在楼上游移不定。
楼上有一位哀愁的妇人,正在悲哀的叹息。
请问楼上唉声叹气的是谁?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
丈夫离开超过了十年,妾身常常一个人。
夫君像是路上的轻尘般飘忽,妾身像是污浊的水中的淤泥。
浮尘和沉泥各自相异,什么时候才能相互汇合相互和谐?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夫君的胸怀早已不向我开放了,我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赏析作者:佚名人自比宕子妻,以思妇被遗弃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挤的境况,以思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
诗人有感于兄弟之间浮沉异势,不相亲与,进一步以清路尘与浊水泥来比喻二人境况悬殊。
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暗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而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则对曹丕的绝情寡义表示愤慨,流露出无限凄惶之感。
全诗处处从思妇的哀怨着笔,句句暗寓诗人的遭际,诗情与寓意浑然无间,意旨含蓄,笔致深婉,确有情兼雅怨的特点。
这首诗的起句既写实景,又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气氛,笼罩全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运用了兴的手法带出女主角的背景:明月高照,思妇独倚高楼,对影自怜,思念远方的夫君。
月照高楼之时,正是相思最切之际,那徘徊徜徉的月光勾起思妇的缕缕哀思曹植所创造的明月、高楼、思妇这一组意象,被后代诗人反复运用来表达闺怨。
明月在中国诗歌传统里,起着触发怀想相思的作用,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光月夜,会撩起诗人绵绵不尽的思绪,勾起心中思念怪挂怀的人或事。
次两句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运用了赋的表达方法,承接上两句直接点出该诗的主角愁思妇的情怀悲叹和哀伤。
当皎洁的明月照着高楼,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著,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着无尽哀愁。
因为思念良人而不得见,甚至音讯亦不能通。
这是典型的白描手法,即赋的表达方法。
第五、六句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也是以赋的方法来表达的,但是以问答的方式来达到赋的表达效果的:请问楼上唉声叹气的是谁?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
七哀诗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七哀诗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七哀诗三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七哀诗三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1七哀诗三首·其一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翻译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
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
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
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
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
“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
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
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注释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
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
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
无象:无章法,无体统。
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
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中国:中原地区。
委身:置身。
荆蛮:即指荆州。
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故曰荆蛮。
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
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完:保全。
以上两句是作者听到的那个弃子的妇人所说的话。
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
岸:高坡、高冈。
《下泉》:《诗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怀念明王贤伯的诗。
下泉,流入地下的泉水。
喟然:伤心的样子。
鉴赏“七哀”,《文选》六臣注吕向注云:“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
七哀诗曹植
七哀诗曹植1. 曹植《七哀》曹植(192-232)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曹植的诗歌,一般皆以建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曹植正值年少气盛之际,以洋溢的才华令人侧目外,更因此受尽了父亲疼爱。
曹操对这个「每见进难问,应声而对」的儿子,是「特见宠爱」的。
於是这个时期的曹植,过的是富贵无忧的公子哥儿的生活,诗歌里也就充满著少年人的雄心壮志及趾高气扬的意味,可作代表。
而本来凭著出色的天赋与才华,曹植极有可能继承其父的霸业,只可惜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终於渐渐使曹操对他丧失信心。
相反的,曹植的同父异母的兄长曹丕却自重自持,虽然才华光芒皆稍逊其弟,但曹操考量「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曹操的逝世,是一代风云的终结,同时也是曹植生命中的转捩点。
曹丕继位以后,对这个一度曾是王位准继承者的弟弟十分防备。
他不只把曹植分封至京城以外,使他远离政治权力中心,甚至还设了「监国使者」,以防其弟图谋不轨,威胁本身的地位。
人们耳熟能详的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说的正是曹植在曹丕的胁迫下,所作的一首哀泣骨肉相残的诗歌。
这首诗歌真正的渊源不可考究,流传的版本亦有不同,出於曹植之手的可能性也很低,可是从这首诗里,还是得以见出曹丕兄弟间相互争斗猜忌确属事实。
曹植满腔抱负无处施展,而手足胞兄对自己处处防范,不禁令曹植心灰意懒。
被压制受监视的结果,令他后期所作诗歌多倾向於感伤哀怨一类,而以弃妇自比更是其诗歌的特色之一。
除了这首,其他如、等诗里皆有怨妇形象的运用。
怨妇形象的运用,可以追溯至《诗经》。
《诗经》里的女性有两种形象,一是窈窕贤淑的美女如;另一类则是现实中的弃妇,例如。
到了楚辞,女子常常是一种美好的象徵,用来代指美好的品性又或是借喻君主。
七哀诗·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七哀诗·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七哀诗三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七哀诗三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1七哀诗三首·其一原文: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翻译:译文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
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
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
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
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
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
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注释①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
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
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
无象:无章法,无体统。
②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
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③中国:中原地区。
④委身:置身。
荆蛮:即指荆州。
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故曰荆蛮。
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
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⑤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⑥完:保全。
以上两句是作者听到的那个弃子的妇人所说的话。
⑦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
岸:高坡、高冈。
汉文帝是两汉四百年中最负盛名的皇帝,这个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
所以王粲在这里引以对比现实,抒发感慨。
⑧《下泉》:《诗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怀念明王贤伯的诗。
曹植七哀诗原文及翻译
曹植《七哀诗》原文及翻译
七哀诗
魏晋·曹植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译文】
明月照在高楼之上,洒下的光芒在楼上游移不定。
楼上有一位哀愁的妇人,正在悲哀的叹息。
请问楼上唉声叹气的是谁?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
丈夫离开超过了十年,妾身常常一个人。
夫君像是路上的清尘般飘忽,妾身像是污浊的水中的淤泥。
浮尘和沉泥各自相异,什么时候才能相互汇合相互和谐?
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夫君的胸怀早已不向我开放了,我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原文、赏析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出自两汉曹植的《七哀诗》
原文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创作背景:曹操逝世后,曹丕继位,对曹植十分防备。
曹植满腔抱负无处施展,而手足胞兄对他处处防范,令曹植心灰意懒。
曹植自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哀
魏晋:曹植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译文
明月照在高楼之上,洒下的光芒在楼上游移不定。
楼上有一位哀愁的妇人,正在悲哀的叹息。
请问楼上唉声叹气的是谁?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
丈夫离开超过了十年,妾身常常一个人。
夫君像是路上的清尘般飘忽,妾身像是污浊的水中的淤泥。
浮尘和沉泥各自相异,什么时候才能相互汇合相互和谐?
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
夫君的胸怀早已不向我开放了,我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
注释
七哀:该篇是闺怨诗,也可能借此“讽君”。
七哀作为一种乐府新题,起于汉末。
流光:洒下的月光。
余哀:不尽的忧伤。
宕(dàng)子:荡子。
指离乡外游,久而不归之人。
逾:超过。
独栖(qī):孤独一个人居住。
清:形容路上尘。
浊(zhuó):形容水中泥。
“清”、“浊”二者本是一物。
浮:就清了。
沉:就浊了。
比喻夫妇(或兄弟骨肉)本是一体,如今地位(势)不同了。
逝:往。
君怀:指宕子的心。
良:很久,早已。
赏析
诗人自比“宕子妻”,以思妇被遗弃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挤的境况,以思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
诗人有感于兄弟之间“浮沉异势,不相亲与”,进一步以“清路尘”与“浊水泥”来比喻二人境况悬殊。
“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暗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而“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则对曹丕的绝情寡义表示愤慨,流露出无限凄惶之感。
全诗处处从思妇的哀怨着笔,句句暗寓诗人的遭际,诗情与寓意浑然无间,意旨含蓄,笔致深婉,确有“情兼雅怨”的特点。
这首诗的起句与结尾都相当精妙。
起句既写实景,又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气氛,笼罩全诗。
月照高楼之时,正是相思最切之际,那徘徊徜徉的月光勾起思妇的缕缕哀思——曹植所创造的“明月”、“高楼”、“思妇”这一组意象,被后代诗人反
复运用来表达闺怨。
诗歌结尾,思妇的思念就象那缕飘逝的轻风,“君怀良不开”,她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结尾的这缕轻风与开首的那道月光共同构成了一种幽寂清冷的境界。
鉴赏
开头两句用的是托物起兴的手法。
明月在中国诗歌传统里,起着触发怀想相思的作用,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光月夜,会撩起诗人绵绵不尽的思绪,勾起心中思念怪挂怀的人或事。
当皎洁的明月照着高楼,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著,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着无尽哀愁。
曹植接着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牵引出怨妇幽幽地叙述悲苦的身世,这同时也是曹植牵动了对自己崎岖境遇的感慨。
从明月撩动心事到引述内心苦闷,曹植写得流畅自然,不著痕迹,成为“建安绝唱”。
丈夫外行已经超过十年了,为妻的常常形只影单的一人独处。
夫妻本来像尘和泥那般共同一体,如今丈夫却像路上的轻尘,自己则成了水中的浊泥。
轻尘浮空飞扬,浊泥却深沉水底,一浮一沉地位迥不相同,什么时候才能重会和好?曹植于此自比“浊水泥”的弃妇,“清路尘”指的是曹丕曹睿。
曹丕继位后不再顾念手足之情,疏远甚至防范著自己的亲弟。
曹睿称王时,曹植多次上表上书自试,终究无法获得任用。
所以曹植用了浊泥和清尘的远离相互映照,衬托出和兄长侄子形势两异的遥远距离。
曹植盼望着骨肉相谐和好,期盼能在曹丕曹睿身旁效力献功。
所以他说但愿能化作一阵西南风,随风重投丈夫,也就是兄长侄子的怀抱。
可是丈夫的怀抱若是不开展,曹丕曹睿始终防我疑我,做妻子的我无人可依靠,曹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抱负就不能实现。
人一般能在外在环境的压迫困窘而激发出潜在的力量,曹植就是这样。
当他意气风发、开朗无忧的时候,只能写些骑马射箭、山明水秀等没有深刻内涵的诗文,对后世影响不深。
而为人称道的,是后来落魄时迸发出来的火花。
创作背景
曹操的逝世,是一代风云的终结,同时也是曹植生命中的转捩点。
曹丕继位以后,对这个一度曾是王位准继承者的弟弟十分防备。
这首诗歌真正的渊源不可考究,流传的版本亦有不同,出于曹植之手的可能性也很低,可是从这首诗里,还是得以见出曹丕兄弟间相互争斗猜忌确属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