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5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新人教版
2018_2019学年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摩擦起电现象2.初步认识两种电荷及它们的相互作用3.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4.了解原子结构,知道导体和绝缘体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1.两种电荷及其它们间的相互作用。
2.电荷量及其单位。
【教学难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教学用具】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碎纸屑若干,塑料包装绳【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课件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二、进行新课:(一)两种电荷1.摩擦起电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纸屑被吸引)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2.两种电荷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演示实验: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教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3.了解原子构造;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
4.会区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知道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导体和绝缘体。
2.难点: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了解原子构造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课前准备】教师:塑料丝束、玻璃棒、橡胶棒、丝绸一块、毛皮一块、验电器一个、碎纸屑、塑料吸管、金属杆、多媒体课件。
学生:塑料梳子、直尺、铅笔、圆珠笔、钢笔、丝绸、小纸屑、碎头发等。
【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实验导入:教师拿气球在一个同学头发上摩擦后发现头发都被吸起来了,而且气球稍微移动时顺势吸到另一同学脸上。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互动新授】(一)两种电荷1.摩擦起电:(1)请同学们拿出上节要求大家准备的物品(塑料梳子、直尺、铅笔、圆珠笔、钢笔、丝绸、小纸屑、碎头发等),一起动手操作实验:a.把塑料梳子与自己头发摩擦,然后将梳子靠近小纸屑。
b.将各种文具与自己的头发或丝绸摩擦,然后分别靠近小纸屑或碎头发。
(2)学生讨论:上述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做实验。
教师巡视观察指导,实验后各小组展示实验成果。
教师引导分析得出:①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②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作摩擦起电。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多媒体展示问题:(1)两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会怎样?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会怎样?(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会怎样?(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种类一样吗?教师演示实验:(1)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
2022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20220707143
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2.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了解原子结构及元电荷e=1.6×10-19C。
4.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和区别,能判别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5.通过对电荷的初步探索,培养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为什么只存在两种电荷及摩擦起电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皮、丝绸、橡胶棒、玻璃棒、验电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程多媒体展示多姿多彩的电世界引入。
二、新课教授(一)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1.问题:(1)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为什么会随着梳子飘起?(2)冬天,晚上脱化纤衣物时,会看到点点火花,这是为什么?2、猜想: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并说出你猜想的理由。
3、验证:学生用塑料笔杆在头发上摩擦吸引碎纸屑,验证猜想。
4.教师演示:(1)毛皮与橡胶棒A摩擦,A能吸引碎纸屑,说明橡胶棒A带电.――规定为负电荷(positive charge).(2)丝绸与玻璃棒B摩擦,B也能吸引碎纸屑,说明玻璃棒B也带电.――规定为正电荷(negative charge).摩擦起电: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摩擦起电.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是带电体的一种性质.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判别一个物体是否带电.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多媒体演示.(1)A与A作用;(2)B与B作用(3)A与B作用――相互吸引.分析:①A与A所带的电荷性质相同,相互作用时互相排斥;B与B所带的电荷性质也相同,相互作用时也互相排斥.同此说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②A与B作用时,互相吸引,说明A与B所带电荷不同,由此也说明世界上至少存在两种电荷.③通过大量实验事实证明:各种各样的带电体去与A或B作用发现,凡是与A吸引的就必与B相互排斥,凡与A排斥的就必与B相互吸引.这些大是事实说明,不存在第三种电荷.因此说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4、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方法一:利用带电体的基本性质检验。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教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有关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2.从能量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3.学会连接简单电路,能识别并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4.了解断路、通路、短路的概念。
5.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
6.会测量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并能根据实验结果归纳出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7.能分辨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本章是九年级物理课的第十五章,是从认识电荷开始,探究“电流和电路”,研究基本的串、并联电路,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测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领会科学探究方法,并在电流和电路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动手连接电路多认识到电器要工作就要有电流通过用电器。
让学生体会到电流和电路的关系,体会到电源、用电器、导线、开关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
本章是初中电学知识的开篇,是后续电学部分的基础,对于学好电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章处于重要的基本地位。
其中电流的概念是学习电学其他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本章的另一重点内容是串联和并联的知识,它是进一步学习所有电路知识的基础;电流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电学测量仪器,学会测量电路中的电流是电学实验中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所以电流表的使用和读数是本章的重点,然而电流表的面板刻度比普通刻度尺稍复杂,它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加上电流表的接入也增加了电路的复杂性,所以用电流表测串、并联电路的电流也成为本章的难点。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声、光、热、力的基础知识,对物理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生活中的“电”非常熟悉,有较深的感性认识。
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学生的思维还主要是形象思维,对学生而言,电的知识抽象而陌生,涉及的内容比较灵活和广泛,这些往往会造成学习障碍,学生在学习中能否学会识别电路、连接电路、会画电路图,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电流,将直接影响到下面各章电学知识的学习。
因此,教师可从学生学习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荷的定义和性质,知道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
2. 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运用相互作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 了解电荷守恒定律,能运用守恒定律分析电荷的转移和积累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和性质,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室用具(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产生的静电,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吗?2.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介绍电荷的定义,即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
讲解电荷的性质,如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3.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讲解两种电荷的产生方法,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介绍鉴别两种电荷的方法,如用实验室用具进行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理解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
5. 电荷守恒定律介绍电荷守恒定律,即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电荷的总量始终保持不变。
讲解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荷的转移和积累过程。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电荷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电荷的定义和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
4. 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
5. 静电现象:例如静电吸附、静电放电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掌握静电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的性质和摩擦起电的原理。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脱衣服时产生的静电、梳子梳头发时产生的静电等,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
2. 知识讲解:(1)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荷的单位:库仑。
(4)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
3. 实验演示:(1)丝绸摩擦玻璃棒,观察玻璃棒带电现象。
(2)毛皮摩擦橡胶棒,观察橡胶棒带电现象。
4. 随堂练习:(1)判断正误: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2)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的相关题目。
5. 知识拓展: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止。
六、板书设计两种电荷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负电荷2.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 电荷的单位库仑4. 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5. 静电现象静电吸附静电放电七、作业设计1. 判断正负电荷的题目:(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电。
(2)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____电。
2. 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并说明其原理。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第1节 两种电荷 教案设计
第一节两种电荷知识与技能: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认识电荷的存在。
2.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明确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了解正负电荷的规定。
3.知道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
4.了解电荷量的概念和单位。
5.了解原子的结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和带电的实质。
6.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两种电荷相互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初步认识归纳法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应用。
2.运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3.通过玻璃由常温下的绝缘体在高温转化为导体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问题—思考—探究实验—结论”的实践过程,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意识。
2.通过建立原子模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玻璃由常温下的绝缘体在高温转化为导体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规律;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难点: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推理和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过程设计二、探究新知一、摩擦起电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明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3.使物体带电的方式:摩擦起电、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
◆探究活动2:观察带电体相互靠近时的现象。
观察、倾听、思考观察、思考、总结◆探究活动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例题1: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质小球,小球被吸引过来,则小球是( )A.带正电B.带负电C.不带电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例题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轻小纸屑后,纸屑又很快飞开,这是因为( )A.纸屑不带电,所以不能被橡胶棒吸引而飞开B.纸屑质量太小,不能带电C.纸屑带的是正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飞开D.纸屑带的是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飞开例题3:用丝线吊起三个通草球,其中任意两个靠近都相互吸引,则它们可能是( )A.两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B.两个带负电,一个带正电C.两个带正电,一个不带电D.两个带异种电,一个不带电三、验电器1.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片观察、思考、交流观察、思考观察、2.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一节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一.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锻炼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动手操作、大胆思维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
摩擦起电现象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三.教学难点: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确定。
四.教学器材:1.教师用器材:玻璃棒、橡胶棒、验电羽各二只,干燥丝绸、毛皮各一块,验电器、针座各一只。
2.学生用器材:塑料杆圆珠笔,碎纸屑少许,足够全班同学使用的塑料薄膜若干片。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用演示实验及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演示实验1]:用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吸引轻小的纸屑、验电羽。
教师可以将橡胶棒在自己清洁干燥的头皮上反复摩擦来做该实验,并诙谐地告诉学生这就是在“毛皮”上摩擦,以活跃课堂气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演示实验2]:让带电的玻璃棒在针座上转动。
在日常生活中类似以上的例子还很多,同学们想亲自动手试试吗?学生动手操作实验1:用塑料尺子(塑料圆珠笔)在干燥、清洁的头发上摩擦后,塑料尺子(塑料圆珠笔)吸引轻小物体(可以让学生撕一些干燥的、较碎的纸屑)。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2:一人一块塑料薄膜,薄膜与干燥的手摩擦后,塑料薄膜被手“吸住”了。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电学,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自信、聪明才智,把电学学得特别棒,因为电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二)新授知识:第四章电路一、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师小结: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3.两种电荷:[演示实验3]:用绸子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互相排斥(请两个同学来做该实验,其余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最后得出结论)。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4.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5.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导体、绝缘体并对其进行分类.【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3.通过演示实验对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进行归纳并能总结出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和绝缘体不易导电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注意观察静电现象,使其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分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重点】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2.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4.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存在自由电荷.5.绝缘体不易导电的原因:电荷不能自由移动.【难点】1.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3.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知识点一两种电荷【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2-33,完成以下问题: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2.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3.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5.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用符号C表示.6.验电器的构造如图所示.(a) (b) (c)由图(a)和(b)可知,验电器由金属球、绝缘塞、金属杆和金属箔组成,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如图(b)和(c)所示,带电体所带的电荷越多,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就越大.【合作探究】演示一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1:首先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能看到什么现象?答:两根橡胶棒相互排斥.实验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能看到什么现象?答:两根玻璃棒相互排斥.实验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到什么现象?答:橡胶棒和玻璃棒相互吸引.实验4: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自上而下地捋.1.在捋的次数不断增加的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答:发现塑料绳向四周散开.2.由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答: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演示二验电器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的变化,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的变化.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分析、讨论现象及原因.1.验电器的作用是什么?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答: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3.验电器的金属泊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什么?答: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教师点拨】1.做摩擦起电实验时,相互摩擦的物体应是不同的物体,且两个物体均要与外界绝缘.故实验一般在空气干燥的条件下成功率较高,在空气潮湿的条件下失败率较高.2.两个轻小物体互相吸引,则两个物体可能带异种电荷,也有可能一个物体带电,另一个物体不带电.【跟进训练】1.如图所示,通草球甲、乙相互排斥,甲、丙相互吸引,如果已知甲带正电,那么乙、丙的带电情况是(D)A.乙带负电、丙带正电B.乙带正电、丙带正电C.乙带负电、丙带负电或不带电D.乙带正电、丙带负电或不带电2.如图甲所示,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负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 和B连接起来(如图乙所示),可以发现A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减小,B金属箔片张开,说明有电荷通过金属杆从验电器A流动到验电器B.甲 乙 知识点二 原子及其结构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3-34,完成以下问题: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2.人们把最小的电荷叫作做元电荷,常用符号e 表示,e =1.6×10-19__.3.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对外不带电.4.摩擦起电的原因:(1)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2)两个不同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弱的物体,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教师点拨】 1.原子结构原子⎩⎨⎧原子核⎩⎪⎨⎪⎧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2.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跟进训练】关于原子和原子核,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C ) A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央,带负电B .原子核外的电子带负电,并固定在某一位置C.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D.原子核内有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中子知识点三导体和绝缘体【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4-35,完成以下问题: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2.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3.金属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酸、碱、盐的水溶液导电是靠正、负离子.【合作探究】演示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可以看到A的金属箔张开,B的金属箔闭合.实验一: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观察现象.1.A、B金属箔的张角有什么变化?答:验电器A、B金属箔的张角没有变化.2.该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答:验电器A的电荷量没有变化,验电器B仍不带电.实验二:再次使A带电,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柄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观察现象.1.A、B金属箔的张角有什么变化?答: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B的金属箔由闭合变为张开.2.该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答:验电器B也带了电.有一部分电荷通过金属棒从A移动到了B,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3.该实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答:电荷在金属中可以定向移动,说明金属是可以导电的.【教师点拨】1.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绝缘体不易导电的原因:绝缘体中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绝缘体缺少自由电荷,而不是没有电荷.2.“导电”与“带电”的区别: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跟进训练】1.关于绝缘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绝缘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导电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也不能带电C.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但能够带电D.绝缘体内没有电子,因此它不容易导电2.通常情况下,下列物体中属于绝缘体的一组是(B)A.人体、大地、铜钥匙B.橡皮、煤油、塑料袋C.铅笔芯、盐水、玻璃杯D.瓷瓶、空气、钢板尺两种电荷⎩⎪⎪⎪⎪⎨⎪⎪⎪⎪⎧ 摩擦起电⎩⎪⎨⎪⎧ 定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 正电荷负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 作用构造工作原理原子结构⎩⎪⎨⎪⎧ 原子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的定义绝缘体的定义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视频见课件.。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对两种不同电荷的描述,属于电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性质,为后续电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二、课标要求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摩擦起电现象,但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有一定的难度,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是比较抽象的内容,需要从实验探究中入手。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相关现象。
2.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3.知道原子及其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2.通过利用带电体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五、教学重难点本节教学内容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和“匀导体和绝缘体”三部分内容组成,重点是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的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难点是对电荷的认识。
由于电荷无法直接观察,比较抽象,学生只能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推理来理解电荷的概念。
由于对电荷的最直观的感性认识来源于摩擦起电现象,所以做好摩擦起电的演示实验是关键。
本节的另一个难点是通过实验进行推理,得出“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推理过程。
重点:认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对电荷的认识。
六、教学策略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摩擦过的气球会吸引头发”“摩擦过的气球会使细水流弯曲”等实验演示,充分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关注,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物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通过现象观察的方式,引入两种电荷以及他们的相互作用规律。
对于电荷量等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进行讲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资料阅读的形式体会其概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5章 电流和电路【精品教案一】第1节 两种电荷
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及实质2.知道电荷量及单位3.知道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4.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及作用5.了解原子结构及原子呈电中性原因6.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及导体导电原因二、教学重点1.电荷间相互用2.原子结构三、教学难点1.摩擦起电的实质2.原子结构四、教具:不同类型验电器两个、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碎纸片、通草球等。
五、教学教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学生看课本P32-35。
引入: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生活在电的世界里,所有的用电器只有电才能工作,那么我们天天提及的“电”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来学生和电有关的知识,今天我们从最基本的电荷开始电学的学习。
(二)摩擦起电问题1:橡胶棒是否带电?怎么证明?物体带上电和没有带电有什么区别?1.对比演示:(1)不带电和带电的橡胶棒和玻璃棒吸引碎纸片和通草球;(2)吸引的纸片有一部分“弹开”。
(如果学生发现了可以提出,否则可以不讲。
)问题2:橡胶棒和玻璃棒带电了吗?用的什么办法让它带上了电?一个物体如果带上电有什么的性质?总结:(1)带电性质:吸引轻小物体;(2)可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2.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的例子:(1)冬天脱衣服冒火花;(2)梳头时头发跟梳子一起;(3)毛衣容易脏;(4)电视电脑屏幕容易吸灰;(5)油灌车下面拖着一条铁链;(6)纺织工厂要保持空气潮湿;(7)买食物时,薄塑料袋容易沾在手上甩不掉等。
(三)电荷及其相互作用1.两种电荷引入:橡胶棒和玻璃棒都可以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上电,都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它们带的电性质是不是一样的呢?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1)丝绸←→玻璃棒带正电:记+,“丝玻正”;(2)毛皮←→橡胶棒带负电:记-,“毛胶负”。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引入: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正电可以吸引轻小物体,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也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那么把带正电的玻璃棒和带负电的橡胶棒放在一起会不会相互吸引呢?得出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5章 电流和电路 第1节 两种电荷 新人教版
球靠近时相互吸引”的条件,所以B和D也不成立.根据异种
电荷相互吸引和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C的情况
必然是任意两个小球靠近时都相互吸引,所以C是正确的.]
例1 [实际应用题]大家都十分喜爱魔术,其实魔术也蕴
〔解析〕从化纤衣服与人体摩擦,摩擦起电,再结合电荷间
的作用规律可以确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案〕人体与化纤衣服相互摩擦,摩擦起电后,人体与 衣服带有异种电荷,根据电荷间作用规律可知,异种电 [实际应用题]亚飞学习了“电是什么”一节的内
容后,知道了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和 物体是否带电的检验等知识,她明白了以前所观察到的一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1节 两种电荷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规律方法)
1.看它能否吸引轻小物体,因为任何带电体都具有吸引 轻小物体的性质. 2.看它是否会跟其他带电体相互排斥,因为只有该物体
带了电,它才有可能跟其他带电体相互排斥,这时可以
肯定该物体必定带有与另一带电体相同性质的电荷. 3.利用验电器,只要物体带电,则当它接触(或靠近)验 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都会张开一定的角度.
(2)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粘有灰尘,这是因为电视 机工作时,屏幕上带 电 ,而具有 吸引轻小物体 的性
质.
〔解析〕由于静电感应使屏幕带电,吸引灰尘.
(3)加油站规定工作人员在上班时间不能穿化纤布 料做的衣服,这是因为化纤布料容易发生摩擦 起电 ,
埋下火灾隐患.
〔解析〕加油站规定工作人员在上班时间不能 穿化纤布料做的衣服,这是因为化纤布料容易发
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有一个魔术是这样表演的:如图15 -
新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 第十五章 电流与电路教案1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第一节 两种电荷1、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2、两种电荷: 正电荷的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的规定: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带电体排斥带同种电荷的物体;带电体吸引带异种电荷的物体和轻小物体。
例:1、A 带正电,A 排斥B ,B 肯定带正电;2、A 带正电,A 吸引B ,B 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A 、B 都是轻小物体)4、电荷量 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
单位:库仑(C ) 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是1.6×10-19 C (元电荷)5、验电器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6、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的转移 (参与摩擦的两个物体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 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摩擦起电并没有新的电荷产生,只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
7、导体和绝缘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 酸、碱、 盐水溶液(金属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空气、纯水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③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例如:1、干木头(绝缘体)、湿木头(导体)2、玻璃通常是绝缘体、加热到红炽状态(导体)。
【例题解析】1、物体有了 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用 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3、通常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 ;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 。
4、自然界只有 种电荷, 电荷相互排斥, 电荷相互吸引。
②绝缘体 ①导体5、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的单位,简称,符号为。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5章 电流和电路 第1节 两种电荷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原子结构及一个电子带的电荷量是e=1.6×10-19C。
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1.体会人们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过程。
2.通过实验,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电学,探究电的知识的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教学重点】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验电器原理,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根据原子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颗粒泡沫屑若干。
学生分组:气球,颗粒泡沫屑若干、水、梳子、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
【教学过程】【引导实验】日常生活中与以上现象类似的例子很多,想用给你提供的【提出问题】1.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带电?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吸引纸屑。
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吸引水流。
【提出问题】1.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靠近后,现象如何?【启发诱导】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想想议议】验电器的原理是什么?箔片张角大小表示什么?【引导自学】自学教材p33。
【问题驱动】什么是电荷量?电荷量的单位是什么?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体会一下,你对库伦有何认识?【引导自学】阅读P33—P34“原子及其结构。
”【问题驱动】原子由和组成,位于原子的中心,带正电,带负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第十五章第1节 两种电荷
第1节两种电荷
教材
解读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两种电荷,二是原子及其结构,三是导体和绝缘体。《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②摩擦起电的实质: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三、导体和绝缘体
过渡设问:既然电荷可以转移,那么为什么用摩擦的方法可使手拿的玻璃棒带电,而不能使手拿的铜棒带电呢?
演示实验: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教材P34)
详见光盘内容
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回顾: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再讲解原子的结构。
演示实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教材P32)。
探究归纳:①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②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荷量及单位
过渡设问:用丝绸轻轻摩擦玻璃棒和用力快速摩擦玻璃棒,它两次吸起的纸屑多少明显不同,为什么?
探究归纳:
①基本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②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多媒体播放视频或图片:启发学生解释“怒发冲冠”道理。
过渡导语:以上现象都是因为物体带电导致的,要解释物体带电的根本原因还要从物质的内部结构说起!
二、原子及其结构
多媒体展示图片:原子结构模型图。
归纳:①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
2.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新人教版
第1节 两种电荷教案第2节 ● 明确学习内容教材P 32-35● 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摩擦起电现象。
2.初步认识两种电荷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3.认识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电子是带电量最小的电荷,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子。
● 清晰重点难点 重点 1.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
2.电荷量及单位。
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
● 自主预习练习1.自习课本,归纳本节应学习、掌握的知识点。
2.独立完成《基础训练》中“课前预习”部分练习题● 激情导入请同学们欣赏屏幕上的图片,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电灯、电视、电扇,还有屏幕上的静电竖发,脱毛衣事件以及上海世博会场馆的夜景。
展示PPT2、3师:这些都与什么有关?那么,你们想了解电的有关知识吗?好!这节我就带大家进入电的世界。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老师利用矿泉水瓶在底部扎一小孔形成水流,先让梳子靠近水流观察现象,然后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梳子再靠近水流观察现象。
你看发生了什么现象? 师:摩擦后气球能吸引水流,你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师:对!这是摩擦起电现象,人类对电世界的认识就是从这一现象开始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的问题──电荷。
(板书)●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合作实验一:探究电荷间相互的作用(请写出注意事项和小组的心得)。
1.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相互;(可以将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起来,用另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时,仿课本P32页图)2.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相互;(用和上述相同的方法探究,以下相同)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之间相互。
观察上述三个实验现象,思考一下,你能不能把下面的结论补充完整:这说明自然界中只有种电荷,即电荷和电荷。
把规定为正电荷,把规定为负电荷,同时也说明了同种电荷互相,异种电荷互相。
合作实验二:探究验电器的构造和使用(请写出注意事项和小组的心得) 观察课本P33页图,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验电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顺利引入导体和绝缘体概念。
通过玻璃由常温下的绝缘体在高温转化为导体的实验,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4.了解电荷量的概念和单位。
5.了解原子的结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和带电的实质。
6.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两种电荷相互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初步认识归纳法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应用。
2.运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3.通过玻璃由常温下的绝缘体在高温转化为导体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一、引入
新课
问题引入:
◆探究活动1:
请同学们观察:摩擦后的物体靠近轻小物体时的实验现象。
观察、
思考
从学生熟知的物理现象引入新课,使学生有亲切感,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来源于生活。
二、探究
新知
一、摩擦起电
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明物体带了电,
或者说带了电荷。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3.使物体带电的方式:摩擦起电、接触起电和感应起
电。
◆探究活动2:观察带电体相互靠近时的现象。
观察、
倾听、
思考
观察、
思考、
总结
通过教师展示生活中摩擦起电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出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2.被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电学的起始课,教学内容较多,共分成三大部分: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摩擦起电原因需建立原子模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难度较大。
教学
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认识电荷的存在。
2.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明确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了解正负电荷的规定。
3.知道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已能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比较等科学方法来探求新知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摩擦起电现象,也略知导体和绝缘体的相关知识,本节课由于内容较抽象,因此教学过程设计了许多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事例,可以由此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规律;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难点: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推理和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观察对比法。
使用
器材
玻璃棒、橡胶棒、丝绸、毛皮、验电器、电源、灯泡(2个)、导线、酒精灯、塑料梳子、塑料包装绳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被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探究活动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例题1: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质小球,小球被吸引过来,则小球是( )
A.带正电B.带负电
C.不带电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例题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轻小纸屑后,纸屑又很快飞开,这是因为( )
《两种电荷》
课题
§15~1两种电荷
设计思想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本节课是初中物理电学第一节课,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让学生经历了“问题—思考—探究—结论”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在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培养了学生观察和推理的能力。通过玻璃由常温下的绝缘体在高温转化为导体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问题—思考—探究实验—结论”的实践过程,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意识。
2.通过建立原子模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玻璃由常温下的绝缘体在高温转化为导体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
重点
五、元电荷
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问题:为什么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片会带电呢?
答:电荷从金属球沿着金属杆移动到金属箔片。
◆探究活动4:
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使A带电,B不带电。用不同的物体连接,观察现象。
六、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善于(容易)导电的物体。
例如:金属、石墨、人体、酸碱盐的水溶液、大地等。
A.纸屑不带电,所以不能被橡胶棒吸引而飞开
B.纸屑质量太小,不能带电
C.纸屑带的是正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飞开
D.纸屑带的是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飞开
例题3:用丝线吊起三个通草球,其中任意两个靠近都相互吸引,则它们可能是( )
A.两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
B.两个带负电,一个带正电
C.两个带正电,一个不带电
利用所学知识解题
观察、
思考
观察、
思考
观察、
思考
思考、
总结
思考
观察、
思考
通过两种电荷相互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通过展示生活中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图片,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
巩固已学知识,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验电器工作原理分析,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顺利引出电荷量知识。
2.绝缘体:不善于(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例如:橡胶、玻璃、陶瓷、油、纯水、干燥的空气、干燥的木棒等。
◆探究活动5: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4.导体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有自由电荷,绝缘体不易
导电是因为绝缘体中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5.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
◆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观察、
思考、
交流
观察、思考
D.两个带异种电,一个不带电
三、验电器
1.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片
2.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3.作用: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问题: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答: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
四、电荷量
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2.电荷的单位为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