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发性肌炎诊治共识

合集下载

多发性肌炎诊治专家共识_2022年学习资料

多发性肌炎诊治专家共识_2022年学习资料

实验室检查-肌酸激酶变化可部分反映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是否复发。-·肌酸激酶改变常先于肌力改变-肌 改变先于肌力和肌电图的改变,肌力常滞后于肌酶改-变3-10周-·复发是肌酶先于肌力的改变-·少 患者在肌力完全恢复正常时CK仍然升高,这可能与病-变引起的肌细胞膜“漏”有关。-12
实验室检查-CK水平能够在任何病人中出现波动,这种波动不总是提示-疾病恶化;有时甚至在没有干预 施和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会波动得很明显。-·CK显著的升高多数伴随着疾病的恶化,除非患者存在 重-的肌肉萎缩;-·CK会在疾病处于临床静止期时出现慢性的轻度升高。-.13
实验室检查-·急性期可出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14
实验室检查-自身抗体-肌炎特异性自身抗体MSAs-抗氨基酰tRNA合成酶抗体[组氨酰tRNA合 酶Jo.1、-苏氨酰tRNA合成酶PL-7、丙氨酰tRNA合成酶PL一12-、异亮氨酰tRNA 成酶OJ、甘氨酰tRNA合成酶EJ、-天冬氨酰tRNA合成酶KS等]、Mi一2抗体、信号识别颗 粒SRP抗体、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CADM一14O抗体、-p155/140抗体等-肌炎相关抗体M As-SS.A抗体、PM.Scl抗体、核蛋白U1一RNP抗体和-Ku抗体等。-.15
临床表现-·PM可以伴发于其他自身免疫病。-·未经治疗通常不会自行好转,病程大部分为单-相,但 有少部分在好转后复发-·总体预后好-10
实验室检查-,肌酶谱检查-PM活动期血清肌酶明显升高-肌酸磷酸激酶CK、醛缩酶、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均升高。-其中肌酸激酶最为敏感,升高程度与 肉损伤的程度-平行。可高达正常上限的5~50倍,甚至更高。-11
实验室检查-肌肉病理-肌肉病理是PM最为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应在免疫治疗前完成。PM的 理显示肌源性-损害。-活检部位应该是体检和肌电图提示存在活动性病变的-肌群,通常是三角肌或股四 肌;-应该注意不要选择肌力很弱或明显萎缩的肌肉,这样-的肌肉往往不能提供疾病的特征性表现。-2

中华医学会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治指南草案

中华医学会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治指南草案

多发性肌炎!9125.51:(0(:394"和皮肌炎!;,<./01.51:(!0(:3;4"是横纹肌非化脓性炎性肌病#其临床特点是以肢体近端肌$颈肌及咽肌等肌组织出现炎症$变性改变%导致对称性肌无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萎缩%并可累及多个系统和器官%亦可伴发肿瘤#94指无皮肤损害的肌炎%伴皮疹的肌炎称;4#该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与病毒感染$免疫异常$遗传及肿瘤等因素有关#我国94=;4并不少见%但发病率不清楚#美国发病率为$=百万人%女性多见%男女比为>"!#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呈双峰型%在儿童$?>#岁和成人#$?@"岁各出现一个高峰#>AB$年C1’/)和9,0,<将94=;4分为五类&!原发性多肌炎!94"’"原发性皮肌炎!;4"’#94=;4合并肿瘤’$儿童94或;4’%94或;4伴发其他结缔组织病D 重叠综合征E #>A%!年F(0/G,<在此分类基础上增加了两类%即包涵体肌炎和其他!结节性$局灶性及眶周性肌炎%嗜酸性肌炎%肉芽肿性肌炎和增生性肌炎"#!临床表现本病在成人发病隐匿%儿童发病较急#急性感染可为其前驱表现或发病的病因#早期症状为近端肌无力或皮疹%全身不适$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肌肉&本病累及横纹肌%以肢体近端肌群无力为其临床特点%常呈对称性损害%早期可有肌肉肿胀$压痛%晚期出现肌萎缩#多数患者无远端肌受累#!肌无力&几乎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肌无力#肌无力可突然发生%并持续进展数周到数月以上%受累肌肉的部位不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肩带肌及上肢近端肌无力&上肢不能平举$上举$不能梳头$穿衣’骨盆带肌及大腿肌无力&抬腿不能或困难’不能上车$上楼$坐下或下蹲后起立困难’颈屈肌受累&平卧抬头困难%头常呈后仰’喉部肌肉无力造成发音困难%声哑等’咽$食管上端横纹肌受累引起吞咽困难%饮水发生呛咳$液体从鼻孔流出’食管下段和小肠蠕动减弱与扩张可引起反酸$食管炎$吞咽困难$上腹胀痛和吸收障碍等%这些症状同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的消化道受累相似’胸腔肌和膈肌受累出现呼吸表浅$呼吸困难%并引起急性呼吸功能不全#肌无力程度的判断如下&"级&完全瘫痪’>级&肌肉能轻微收缩不能产生动作’!级&肢体能做平面移动%但不能抬起’H 级&肢体能抬离床面D 抗地心吸引力I ’#级&能抗阻力’$级&正常肌力#"肌痛&在疾病早期可有肌肉肿胀%约!$J 的患者出现近端肌肉疼痛或压痛##$%皮肤&;4除有肌肉症状外还有皮肤损害%多为微暗的红斑%皮损稍高出皮面%表面光滑或有鳞屑#皮损常可完全消退%但亦可残留带褐色的色素沉着$萎缩$瘢痕或白斑#皮肤钙化也可发生%多在儿童中出现#普遍性钙质沉着尤其见于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充分的患者#皮肤病变往往是皮肌炎患者首先注意到的症状#!向阳性紫红斑&眶周水肿伴暗紫红皮疹%见于@"J?%"J;4患者%它是;4的特异性体征#"K10!0<1)征&此征由K100<1)首先描述#被认为是;4的特异性皮疹#皮疹位于关节伸面%多见于肘$掌指$近端指间关节处%也可出现在膝与内踝皮肤%表现为伴有鳞屑的红斑%皮肤萎缩$色素减退##暴露部位皮疹&颈前$上胸部!(6)区"%颈后背上部!披肩状"%在前额$颊部$耳前$上臂伸面和背部等可出现弥漫性红疹%久后局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或减退#$技工手&部分患者双手外侧掌面皮肤出现角化$裂纹%皮肤粗糙脱屑%同技术工人的手相似%故称(技工)手#尤其在抗*1L>抗体阳性的94=;4患者中多见#%其他皮肤病变&虽非特有%但亦时而出现%包括&指甲两侧呈暗紫色充血皮疹%指端溃疡$坏死%甲缘梗死灶%雷诺现象%网状青斑%多形性红斑等#慢性患者有时出现多发角化性小丘疹%斑点状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轻度皮肤萎缩和色素脱失%称为血管萎缩性异色病性;4#皮损程度与肌肉病变程度可不平行%少数患者皮疹出现*编者按+&为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各级医疗机构医师的诊疗行为%以切实保障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卫生部$中华医学会的直接领导下%各专科分会从!""!年>月起着手编写(临床诊疗指南)#为适用于我国不同等级和不同地区医院医师水平的需要%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组织了风湿病学专家编写了!!种常见风湿性疾病的诊治指南#各位专家在撰写过程中倾注了心血%以严肃认真$严谨求精的态度完成了(指南)的编写#(指南)既代表了当前国际上的诊治水平%又符合我国的国情%具有实用性#历时>年余%几经易稿%终于完成#,中华风湿病学杂志-陆续将(指南)以(草案)刊出%以进一步征集广大医师的意见#有任何建议及意见可与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唐福林联系#通信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帅府园>号%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邮编&>""BH"%M./(2NO/)PQ2RS:S8T-.S’8/S8S)%传真&">"&@$!A@$@H #.诊治指南.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治指南!草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通信作者&林懋贤%@>""#>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免疫科在肌无力之前!约9:患者有典型皮疹"但始终没有肌无力#肌病#肌酶谱正常"称为$无肌病的皮肌炎%!!"#关节&关节痛和关节炎见于约;$:的患者"为非对称性"常波及手指关节"由于手的肌肉萎缩可引起手指屈曲畸形"但<线相无骨关节破坏!!"$消化道&;":=>":患者出现吞咽困难#食物反流"为食管上部及咽部肌肉受累所致"造成胃反流性食管炎!<线检查吞钡造影可见食管梨状窝钡剂潴留"甚至胃的蠕动减慢"胃排空时间延长!!"%肺&约>":患者有肺间质改变!急性间质性肺炎#急性肺间质纤维化临床表现有发热#干咳#呼吸困难#发绀#可闻及肺部细湿口罗音"<线检查在急性期可见毛玻璃状#颗粒状#结节状及网状阴影!在晚期<线检查可见蜂窝状或轮状阴影"表现为弥漫性肺纤维化!部分患者为慢性过程"临床表现隐匿"缓慢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伴干咳!少数患者出现肺动脉高压"其病理基础为肺小动脉壁增厚和管腔狭窄!肺功能测定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及弥散功能障碍!肺纤维化发展迅速是本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心脏&仅;?>患者病程中有心肌受累"心肌内有炎性细胞浸润"间质水肿和变性"局灶性坏死"心室肥厚"出现心律紊乱"充血性心力衰竭"亦可出现心包炎!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测约>":出现异常"其中以@A段和A波异常最为常见"其次为心脏传导阻滞#心房纤颤#期前收缩#少=中量的心包积液!!8’肾脏&肾脏病变很少见"极少数暴发性起病者"因横纹肌溶解"可出现肌红蛋白尿#急性肾功能衰竭!少数B4?C4患者可有局灶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但大多数患者肾功能正常!!8(钙质沉着&多见于慢性皮肌炎患者"尤其是儿童!沿深筋膜钙化多见"钙化使局部软组织出现发木或发硬的浸润感"严重者影响该肢体的活动!钙质在软组织内沉积"<线示钙化点或钙化块!若钙质沉积在皮下"则在沉着处溃烂可有石灰样物流出"并可继发感染!!")恶性肿瘤&约有;?#的患者"特别是D$"岁以上患者"可发生恶性肿瘤"男性多见!C4发生肿瘤的多于B4"肌炎可先于恶性肿瘤!年左右"或同时或后于肿瘤出现!所患肿瘤多为实体瘤如&肺癌#胃癌#乳腺癌#鼻咽癌等"也可出现血液系统肿瘤"如淋巴瘤等!肿瘤切除后肌炎症状可改善!!"!*其他结缔组织病&约!":患者可伴有其他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结节性多动脉炎等"B4和C4与其他结缔组织病并存"符合各自的诊断标准"称为重叠综合征!少数患者和慢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炎性肠病和白塞病相重叠!!8!!儿童B4?C4&儿童C4多于B4"约为;"=!"倍"起病急"肌肉水肿#疼痛明显"可有视网膜血管炎"并常伴有胃肠出血#黏膜坏死"出现呕血或黑便"甚至穿孔而需外科手术!疾病后期"皮下#肌肉钙质沉着"肌萎缩!!8!+包涵体肌炎’()E2-F(1)G1H5.51F(0(F(&本病多见于$"岁以上的男性"起病隐匿"病变除可累及四肢近端肌群外"尚可累及远端肌群!与B4不同的是肌无力和肌萎缩对称性差"指屈肌和足下垂常见"肌痛和肌肉压痛罕见!肌酶正常"对激素治疗反应差!病理特点为肌细胞的胞质和胞核内查到嗜酸性包涵体"电子显微镜显示胞质和胞核内有小管状的丝状体!!诊断要点+,!症状#体征&!对称性四肢近端肌无力以及颈肌#咽肌#呼吸肌无力"逐渐加重"可伴肌痛!"典型的皮疹!一些患者在发病初皮疹仅出现在眼内眦及鼻梁两侧"或有典型皮疹而无肌无力者应引起注意!#B4?C4患者发热并不少见"特别是并发肺部损害者!+"+辅助检查&’;(血清肌酶&绝大多数患者在病程某一阶段可出现肌酶活性增高"是诊断本病的重要血清学指标之一!肌酶包括肌酸激酶’&I(#醛缩酶’JKC(#乳酸脱氢酶’KC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MJ@AN#碳酸酐酶OOO等"其中以&I最敏感!&I有>种同功酶&&IP44’大部分来源于横纹肌#小部来自心肌()&IP4Q’主要来源于心肌"极少来源横纹肌() &IPQQ’主要来源于脑和平滑肌(!其中&IP44活性占&I 总活性的R$S=R%:!B4?C4主要以&IP44的改变为主!碳酸酐酶OOO为惟一存在于横纹肌的同功酶"横纹肌病变时升高!但未作为常规检测!其他肌酶同时来源于其他组织器官对B4和C4的诊断帮助不如&I!肌酶活性的增高表明肌肉有新近损伤"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因此肌酶的高低与肌炎的病情变化呈平行关系!可作为诊断#疗效监测及预后的评价指标!肌酶的升高常早于临床表现数周"晚期肌萎缩肌酶不再释放"肌酶可正常!在一些慢性肌炎和广泛肌肉萎缩的患者"即使处于活动期"其肌酶水平也可正常!’!(肌红蛋白测定&肌红蛋白仅存于心肌与横纹肌"当肌肉出现损伤#炎症#剧烈运动时肌红蛋白均可升高!多数肌炎患者的血清中肌红蛋白水平增高"且与病情呈平行关系"有时先于&I升高!’>(自身抗体T!抗核抗体UJ7JN&B4?C4中J7J阳性率为!":=>":"对肌炎诊断不具特异性!"抗*1P;抗体&是诊断B4?C4的标记性抗体"阳性率为!$:"在合并有肺间质病变的患者中其阳性率可达V":!抗*1P;阳性的B4?C4患者"临床上常表现为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肌无力#发热#间质性肺炎#关节炎#雷诺现象和$技工手%!’$(肌电图&几乎所有患者出现肌电图异常"表现为肌源性损害"即在肌肉松弛时出现纤颤波#正锐波#插入激惹及高频放电)在肌肉轻微收缩时出现短时限低电压多相运动电位)最大收缩时出现干扰相!’%(肌活检&取受损肢体近端肌肉如三角肌#股四头肌及有压痛和中等无力的肌肉送检为好"应避免在肌电图插入处取材!因肌炎常呈灶性分布"必要时需多部位取材"提高阳性率!肌肉病理改变&!肌纤维间质#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其他有组织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细胞#多形核白细胞(浸润)"肌纤维破坏变性#坏死#萎缩"肌横纹不清)#肌束间有纤维化"肌细胞可有再生"再生肌纤维嗜碱性!核大呈空泡!核仁明显"!血管内膜增生#皮肤病理改变无特异性#!"#94和:4的诊断标准$;1’/)和9,0,<=>?@$A提出的诊断标准$"对称性近端肌无力!伴或不伴吞咽困难和呼吸肌无力"#血清肌酶升高!特别是&B升高"$肌电图异常"!肌活检异常"%特征性的皮肤损害#具备上述&%#%$%!者可确诊94!具备上述&C!项中的D项可能为94!只具备!项为疑诊94#具备第$条!再加D项或#项可确诊为:4"第$条!加上!项可能为:4!第%条!加上>项为可疑:4#!鉴别诊断对典型病例诊断不难!对不典型病例需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肌病!例如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风湿性多肌痛等疾病鉴别#&运动神经元病$肌无力从肢体远端开始!进行性肌萎缩!无肌痛!肌电图为神经源性损害##重症肌无力$为全身弥漫性肌无力!在进行性持久或反复运动后肌力明显下降!血清肌酶%肌活检正常!血清抗乙酰胆碱受体&EF’+’抗体阳性!新斯的明试验有助诊断#$肌营养不良症$肌无力从肢体远端开始!无肌压痛!有遗传家族史#!风湿性多肌痛$发病年龄常大于$"岁!表现为颈%肩胛带及骨盆带等近端肌群疼痛%乏力及僵硬!血沉通常在$" ..G>’以上!肌酶%肌电图及肌肉活检正常!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显著疗效#%感染性肌病$肌病与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相关!表现为感染后出现肌痛%肌无力#’内分泌异常所致肌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周期性瘫痪!以双下肢乏力多见!为对称性!伴肌痛!活动后加重!发作时出现低血钾!补钾后肌肉症状缓解"甲状腺功能减退所致肌病!主要表现为肌无力!也可出现进行性肌萎缩!常见为嚼肌%胸锁乳突肌%股四头肌及手部肌肉!肌肉收缩后弛缓延长!握拳后放松缓慢#(代谢性肌病$94应与线粒体病%嘌呤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等肌病相鉴别#)其他$应与药物所致肌病鉴别!如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所致肌病!长期使用青霉胺引起的重症肌无力"乙醇%氯喹&羟氯喹’%可卡因%秋水仙碱等均可引起中毒性肌病#"治疗方案及原则$8>一般治疗$急性期卧床休息!并适当进行肢体被动运动!以防肌肉萎缩!症状控制后适当锻炼#给以高热量%高蛋白饮食!避免感染#$8!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是本病的首选药物!通常剂量为泼尼松>8$C!.H(IH J>(K J>!晨起一次口服!重症者可分次口服!大多数患者于治疗后LC>!周内肌酶下降!接近正常#待肌力明显恢复!肌酶趋于正常则开始减量!减量应缓慢&一般>年左右’!减至维持量$C>".HGK后继续用药!年以上!在减量过程中如病情反复应及时加用免疫抑制剂!对病情发展迅速或有呼吸肌无力%呼吸困难%吞咽困难者!可用甲基泼尼松龙"8$C>HGK静脉冲击治疗!连用D K!之后改为L".HGK口服!再根据症状及肌酶水平逐渐减量#应该指出$在服用激素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感染情况!必要时加用抗感染药物##免疫抑制剂$对病情反复及重症患者应及时加用免疫抑制剂#激素与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减少激素用量!及时避免不良反应#&甲氨蝶呤&4MN’$常用剂量为>"C>$.HG周!口服或加生理盐水!".2!静脉缓慢推注!若无不良反应!可根据病情酌情加量&D".HG周’!待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维持治疗数月或数年#有的患者为控制该病持续小剂量服用4MN$年以上!并未出现不良反应#4MN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肝酶增高%骨髓抑制%血细胞减少%口腔炎等#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硫唑嘌呤&EOE’$常用剂量为!C D.H(IH J>(K J>!口服!初始剂量可从$".HGK开始!逐渐增加至>$".HGK!待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维持量为$".HGK#不良反应主要有骨髓抑制%血细胞减少%肝酶增高等#用药开始时需每>C!周查血常规>次!以后每>C D个月查血常规和肝功能>次#$环磷酰胺&&MN’$对4MN不能耐受或不满意者可用&MN$"C>"".HGK口服!对重症者!可"8%C>H加生理盐水!"".2!静脉冲击治疗#不良反应主要有骨髓抑制%血细胞减少%出血性膀胱炎%卵巢毒性%诱发恶性肿瘤等#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8D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在切除肿瘤后!肌炎症状可自然缓解##预后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本病可获得满意的长时间缓解!可同正常人一样从事正常的工作%学习#成人患者可死于严重的进行性肌无力%吞咽困难%营养不良以及吸入性肺炎或反复肺部感染所致的呼吸衰竭#对并发心%肺病变者!病情往往严重!且治疗效果差#儿童患者通常死于肠道血管炎和感染#合并恶性肿瘤的肌炎患者!其预后一般取决于恶性肿瘤的预后#&收稿日期$!""DJ>!J>@’&本文编辑$郝慧琴’。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多发性肌炎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多发性肌炎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多发性肌炎1.范围本指南提出了多发性肌炎的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和调护的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上人群多发性肌炎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风湿病科、中医科、中医基层医师等相关科室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骼肌群的间质性炎性改变和肌纤维变性为特征的综合征。

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骼肌无力,继之产生肌肉萎缩,并可累及多个系统和器官。

[1]中医学将多发性肌炎归于“肌痹”、“痿证”等范畴。

3临床诊断3.1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10年发布的《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2]3.1.1临床标准(1)包含标准A.常大于18岁发作,非特异性肌炎及皮肌炎(DM)可在儿童期发作。

B.亚急性或隐匿性发作。

C.肌无力:对称性近端多于远端,颈屈肌多于颈伸肌。

D.DM典型皮疹:眶周水肿性紫红色皮疹;Cottron征,颈部V征,披肩征。

(2)排除标准A.IBM临床表现:非对称性肌无力,腕/手屈肌与三角肌同样无力或更差,伸膝和(或)踝背屈与屈髋同样无力或更差。

B.眼肌无力,特发性发音困难,颈伸>颈屈无力。

C.药物中毒性肌病,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低下),淀粉样变,家族性肌营养不良病或近端运动神经病。

3.1.2血清CK水平升高3.1.3其他实验室标准A.肌电图检查包含标准:(1)纤颤电位的插入性和自发性活动增加,正相波或复合的重复放电。

(2)形态测定分析显示存在短时限,小幅多相性运动单位动作电位。

排除标准:(1)肌强直性放电提示近端肌强直性营养不良或其他传导通道性病变。

(2)形态分析显示为长时限,大幅多相性(MUAPs)。

(3)用力收缩所募集的MUAP类型减少。

B.磁共振成像:STIR显示肌组织内弥漫或片状信号增强(水肿)。

C.肌炎特异性抗体。

3.1.4肌活检标准A.炎性细胞(T细胞)包绕和浸润至非坏死肌内膜。

2004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治指南(草案)

2004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治指南(草案)

2004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治指南(草案)【诊断要点】1. 症状、体征:①对称性四肢近端肌无力以及颈肌、咽肌、呼吸肌无力,逐渐加重,可伴肌痛。

②典型的皮疹。

一些患者在发病初皮疹仅出现在眼内眦及鼻梁两侧,或有典型皮疹而无肌无力者应引起注意。

~PM/DM 患者发热并不少见.特别是并发肺部损害者。

2. 辅助检查:(1)血清肌酶:绝大多数患者在病程某一阶段可出现肌酶活性增高,是诊断本病的重要血清学指标之一。

肌酶包括肌酸激酶(CK)、醛缩酶(ALD)、乳酸脱氢酶(LDH)、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碳酸酐酶 III 等,其中以 CK 最敏感。

CK 有 3 种同功酶:CK—MM(大部分来源于横纹肌、小部来自心肌);CK—MB (主要来源于心肌,极少来源横纹肌);CK-BB(主要来源于脑和平滑肌)。

其中CK—MM 活性占CK 总活性的95%~98%。

PM/DM 主要以 CK—MM 的改变为主。

碳酸酐酶 III 为惟一存在于横纹肌的同列酶,横纹肌病变时升高。

但未作为常规检测。

其他肌酶同时来源于其他组织器官对PM 和DM 的诊断帮助不如 CK。

肌酶活性的增高表明肌肉有新近损伤,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因此肌酶的高低与肌炎的病情变化呈平行关系。

可作为诊断、疗效监测及预后的评价指标。

肌酶的升高常早于临床表现数周,晚期肌萎缩肌酶不再释放,肌酶可正常。

在一些慢性肌炎和广泛肌肉萎缩的患者,即使处于活动期,其肌酶水平也可正常。

(2)肌红蛋白测定:肌红蛋白仅存于心肌与横纹肌,当肌肉出现损伤、炎症、剧烈运动时肌红蛋白均可升高。

多数肌炎患者的血清中肌红蛋白水平增高,且与病情呈平行关系,有时先于 CK 升高。

(3)自身抗体:①抗核抗体(ANA):PM/DM 中 ANA 阳性率为 20%~30%,对肌炎诊断不具特异性。

②抗 Jo 一 1 抗体:是诊断PM/DM 的标记性抗体,阳性率为25%,在合并有肺问质病变的患者中其阳性率可达 60%。

中国多发性肌炎专家共识

中国多发性肌炎专家共识
积极开展多发性肌炎新药的研 发,寻找更安全、有效的治疗
药物。
综合治疗策略的探索
探讨多发性肌炎的综合治疗策 略,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 、心理治疗等,以提高患者的
生活质量和预后。
THANKS
谢谢
近年来,一些生物制剂如抗肿瘤坏死因子拮 抗剂也被用于多发性肌炎的治疗,取得了一 定的疗效。
非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
01
包括按摩、温热疗法、电刺激等,有助于缓解肌肉疼痛和僵硬

运动康复
02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运动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肌肉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方式调整
03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长期管理计划
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病情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自我管理
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包括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心理调适等方面 ,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药物调整
根据病情变化和复查结果,适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最 大化。
07
CHAPTER
研究展望与未来方向
临床研究进展
01
临床诊断标准的完 善
本共识旨在为中国的多发性肌炎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促进医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患者的诊疗效 果和生活质量。
共识的形成过程
专家委员会
由来自全国各地的风湿免疫科、神经科、骨科等领域 的专家组成,共同参与本共识的制定。
文献回顾
专家委员会对国内外关于多发性肌炎的最新研究成果 和临床经验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总结。
VS
肌肉电图
检测肌肉神经传导功能,辅助诊断多发性 肌炎。
05
CHAPTER
治疗与管理
药物治疗

最新中国多发性肌炎专家共识

最新中国多发性肌炎专家共识

实验室检查
• 自身抗体
肌炎特异性自身抗体MSAs • 抗氨基酰tRNA合成酶抗体[组氨酰tRNA合成酶(Jo.1)、
苏氨酰tRNA合成酶(PL-7)、丙氨酰tRNA合成酶(PL一12) 、异亮氨酰tRNA合成酶(OJ)、甘氨酰tRNA合成酶(EJ)、 天冬氨酰tRNA合成酶(KS)等]、Mi一2抗体、信号识别颗 粒(SRP)抗体、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CADM一140)抗体、 p155/140抗体等 肌炎相关抗体(MAAs) SS.A抗体、PM.Scl抗体、核蛋白(U1一RNP)抗体和 Ku抗体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行病学
欧美报道IIMs的年发病率约为1/10万,其中PM 最为少见。 日本的报道则以PM最为多见 我国各类IIM发病率不详,但其中PM并非最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室检查
• 肌酸激酶变化可部分反映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是否复发。 • 肌酸激酶改变常先于肌力改变 • 肌酶改变先于肌力和肌电图的改变,肌力常滞后于肌酶改
变3-10周 • 复发是肌酶先于肌力的改变 • 少数患者在肌力完全恢复正常时CK仍然升高,这可能与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室检查
肌电图:活动性肌源性损害。 (1)静息时插入和自发电活动增多,有纤颤电位和正锐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风湿学分会指南)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风湿学分会指南)




3、肺部受累(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胸膜炎) 4、消化道受累(吞咽困难,饮水发生呛咳、液体从鼻孔流出) 5、心脏受累(最常见的表现是心律不齐和传导阻滞) 6、肾脏受累(蛋白尿、血尿、管型尿)
辅助检查
一般检查 ESR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与PM/DM疾病的活 动程度并不平行。血清免疫球蛋r1、免疫复 合物以及a2和^y球蛋门可增高:补体c3、c4 町减少:急性肌炎患者血巾SLOE蛋白含鲢增 加.血清肌}l:蛋白含量的高低可估测疾病的 急性活动程度.加蓖时增高.缓解时下降。 肌酶谱检查 PM/DM患者急性期血清肌酶明缸增高如肌 酸磷酸激 酶(CK)、醛缩酶、天冬氧酸转氨酶

肌肉病理 1、PM的病理学特征:肌活检病理是PM/DM 诊断和鉴 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2、DM的病理学特征:DM的肌肉病理特点是 炎症分布 位于血管周围或在束间隔及其周围.而不在

诊断要点





表l Bohan/Peter建议的PM/DM诊断标准 1.对称性近端肌无力表现:肩胛带肌和颈前伸肌对称惟无力, 持续数周至数月。伴或不伴食道或呼吸道肌肉受累。 2.肌肉活检异常:肌纤维变性、坏死,细胞吞噬、再生、嗜碱 变性,核膜变大,核f-=明显,筋膜周时结构萎缩,纤维大小不 一,伴炎性渗出。。 3.血清肌酶升高:血清肌酶升高,如CK、醛缩酶、ALT、AST 和LDH。. 4.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肌电图有三联征改变:即时限短、小 型的多相运动电位;纤颤电位,正弦波;插入性激惹和异常的 高频放电。 5.典型的皮肤损害:①眶周皮疹:眼睑呈淡紫色,眶周水肿; ②Gottron征:掌指及近端指间关节背面的红斑性鳞屑疹;③膝、 肘、踝关节、面部、硕部和.卜半身出现的红斑性皮疹

中国多发性肌炎诊治共识

中国多发性肌炎诊治共识

生垡挫丝型苤圭!!!i至!!旦箜塑鲞筮!!塑垦!i!』塑婴型:盟!!!塑!型!!!!:!!!:塑:盟!:!!中国多发性肌炎诊治共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及临床神经生理学组概述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是以四肢近端肌肉受累为主要表现的获得性肌肉疾病,它和皮肌炎、散发性包涵体肌炎(slBM)、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NM)等同属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inflammatorymyopathies,IIMs)¨‘2o。

欧美报道IIMs的年发病率约为1/10万(依据Bohan和Peter标准),其中PM最为少见,但日本的报道则以PM最为多见,我国各类IIM发病率不详,但其中PM并非最少。

P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根据其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即CD8T细胞攻击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MHC.I)的肌纤维,说明其为T细胞介导的免疫异常性肌病。

临床表现PM主要见于18岁以上的成人,儿童罕见,女性多于男性。

疾病呈亚急性或隐匿起病,在数周或数月内进展。

最常受累的肌群为颈屈肌及四肢近端肌,表现为平卧位抬头费力、举臂及抬腿困难,远端肌无力相对少见。

严重的可累及延髓肌群和呼吸肌,出现吞咽、构音障碍及呼吸困难。

PM很少累及面肌,通常不累及眼外肌。

约30%的患者有肌肉疼痛。

PM除骨骼肌受累外,尚可有疲乏、发热和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有关节痛和(或)关节炎等关节表现;有间质性肺炎、胸膜炎等肺部表现;有心律失常、心肌炎等心脏表现;还可有消化道受累和肾脏受累等表现以及周围血管受累的雷诺现象等。

骨骼肌外DOI:10.3760/cma。

j。

issn.1006-7876.2015.11,004通信作者:崔丽英,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Email:pumchcuily@sina.corn;蒲传强,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Email:pueq30128@sina.cn;卢家红,200040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Email:lujiahong@yahoo.tom.标准与讨论.受累较多见于肌炎特异性抗体(MSAs)阳性的患者。

中国多发性肌炎诊治共识(20200704184827)

中国多发性肌炎诊治共识(20200704184827)

中国多发性肌炎诊治共识概述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 PM) 是以四肢近端肌肉受累为主要表现的获得性肌肉疾病,它和皮肌炎、散发性包涵体肌炎(sIBM)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NM) 等同属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 IIMs)[1,2] 。

欧美报道IIMs的年发病率约为1/10万(依据Bohan和Peter标准), 其中PM 最为少见,但日本的报道则以PM 最为多见,我国各类IIM 发病率不详,但其中PM 并非最少。

PM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根据其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即CD8 + T细胞攻击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 (MHC- I )的肌纤维,说明其为T 细胞介导的免疫异常性肌病。

临床表现PM 主要见于18 岁以上的成人,儿童罕见,女性多于男性。

疾病呈亚急性或隐匿起病,在数周或数月内进展。

最常受累的肌群为颈屈肌及四肢近端肌,表现为平卧位抬头费力、举臂及抬腿困难,远端肌无力相对少见。

严重的可累及延髓肌群和呼吸肌,出现吞咽、构音障碍及呼吸困难。

PM 很少累及面肌,通常不累及眼外肌。

约30%的患者有肌肉疼痛。

PM 除骨骼肌受累外,尚可有疲乏、发热和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有关节痛和(或)关节炎等关节表现;有间质性肺炎、胸膜炎等肺部表现;有心律失常、心肌炎等心脏表现;还可有消化道受累和肾脏受累等表现以及周围血管受累的雷诺现象等。

骨骼肌外受累较多见于肌炎特异性抗体(MSAs) 阳性的患者。

PM 可以伴发于其他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硬化、红斑狼疮等,称为重叠性肌炎(OM) ,少数伴肿瘤的称为肿瘤相关性肌炎(CAM)。

PM未经治疗通常不会自行好转,其病程大部分为单相,但亦有少部分在治疗好转后复发,总体预后较好。

实验室检查一、血清肌酶PM 活动期血清肌酶(如肌酸激酶、LDH 、ALT 、AST 等)均升高,其中肌酸激酶最为敏感,可高达正常上限的5〜50倍,甚至更高。

中国多发性肌炎专家共识

中国多发性肌炎专家共识

02
多发性肌炎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多发性肌炎是一种以四肢近端肌肉受累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分类
多发性肌炎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原因不明,后者与感染、药物、内分泌失调等有关。
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反应
多发性肌炎的发生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免疫系统攻击肌肉组织,导致炎症和肌肉损伤。
遗传因素
多发性肌炎的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部分患者携带特定的基因变异。
流行病学
发病率
多发性肌炎的发病率约为每 年(2~4)/10万。
发病年龄
多发性肌炎可发生于任何年 龄段,但发病高峰在40~60 岁。
性别差异
多发性肌炎在女性中的发病 率略高于男性。
03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肌肉无力
肌肉疼痛
多发性肌炎的典型表现是肌肉无力,可累 及四肢、躯干、颈部和咽喉等部位的肌肉 ,导致活动困难、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
物理治疗
包括按摩、温热疗法、电 刺激等,有助于缓解肌肉 疼痛和僵硬。
运动疗法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 运动锻炼,有助于改善肌 肉功能和防止肌肉萎缩。
心理支持
多发性肌炎患者容易出现 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心理支持和治疗同样重要 。
康复与护理
康复计划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日常生活活动 训练、职业能力恢复等。
目的
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多发性肌 炎的诊断、治疗和管理的指导原则, 以促进对该病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治疗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共识的形成过程
筹备阶段
文献综述
撰写与修订
征求意见与修订
定稿与发布
成立由风湿免疫科、神 经科、重症医学科等多 学科专家组成的共识编 写委员会,确定共识的 主题和范围,制定编写 计划和流程。

多发性肌炎诊疗指南

多发性肌炎诊疗指南

第9卷第11期·总第115期2011年06月·上半月刊152多发性肌炎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关键词:多发性肌炎;诊疗标准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1.11.102 文章编号:1672-2779(2011)-11-0152-02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骼肌群的间质性炎性改变和肌纤维变性为特征的综合征。

主要临床表现为受累骨骼肌无力,继之产生肌肉萎缩。

如病变局限于肌肉则称为多发性肌炎,病变同时累及皮肤称为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

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女性比男性多一倍。

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本病可获得满意的长时间缓解。

成人患者可死于严重的进行性肌无力、吞咽困难、营养不良及吸人性肺炎或反复肺部感染所致的呼吸衰竭,儿童患者通常死于肠道血管炎和感染。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肌痹”、“痹病”、“痿病”等范畴。

1 诊断依据1.1 临床表现1.1.1 症状1.1.1.1 多发性肌炎发病年龄多在30~60岁之间,病前多有感染或低热,主要表现为亚急性至慢性进展的对称性近端肌无力,在数周至数月内逐渐出现肩胛带和骨盆带及四肢近端无力,表现为蹲位站立和双臂上举困难,常可伴有肌肉关节部疼痛、酸痛和压痛,症状可对称或不对称;颈肌无力者表现抬头困难;部分患者可因咽喉部肌无力而表现为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如呼吸肌受累,可有胸闷及呼吸困难;少数患者可出现心肌受累;本病感觉障碍不明显,腱反射通常不减低,病后数周至数月可出现肌萎缩。

1.1.1.2 皮肌炎发病率在儿童与成人相仿,儿童男女相当,成人女性多见。

皮炎可在肌炎前或与肌炎同时出现,肌无力表现与PM相似,皮肤改变与肌炎的表现同在。

典型的皮肤改变是面部呈蝶形分布于双侧颊部和鼻梁的紫色斑疹,在眶周、口角、颧部、颈部、前胸、肢体外侧、指节伸侧和指甲周围的红斑和水肿,尤以上睑部淡紫色的红斑和水肿最为常见,早期的充血性皮疹为红色,以后逐渐转为棕褐色,后期呈现脱屑、色素沉着和硬结。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疗指南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疗指南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疗指南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概述】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和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是骨骼肌非化脓性炎性肌病。

PM指皮肤无损害,如肌炎伴皮疹者称DM。

其临床特点是以肢带肌、颈肌及咽肌等肌组织出现炎症、变性改变,导致对称性肌无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萎缩并可累及多个系统和器官,亦可伴发肿瘤。

本病病因不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

发病机理与病毒感染、免疫异常、遗传及肿瘤等因素有关。

在肌细胞内业已发现微小RNA病毒样结构,用电子显微镜还发现在皮肤和肌肉血管壁与内皮细胞中,发现了类似副粘液病毒核壳体的管状包涵体。

已经发现的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对肌肉起着重要作用。

骨骼骨血管内有IgM、IgG、C3的沉积,特别在儿童型皮肌炎阳性率更高。

恶性肿瘤与皮肌炎的相关现象提示肿瘤可以引起肌炎,这可能是由于针对肌肉和肿瘤的共同抗原发生免疫反应的结果。

我国PM/DM并不少见,但发病率不清楚。

美国发病率为5/百万人,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2。

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发病呈双峰型,在儿童5~14岁和成人45~60岁各出现一个高峰。

1975年Bohan和Peter将PM/DM分为五类:1、原发性多肌炎;2、原发性皮肌炎;3、PM/DM合并肿瘤;4、儿童PM或DM;5、PM或DM伴发其它结缔组织病(重叠综合症)。

1982年Witaker在此分类基础上增加了两类即包涵体肌炎和其它(结节性、局灶性及眶周性肌炎;嗜酸性肌炎;肉芽肿性肌炎;增殖性肌炎)。

【临床表现】本病在成人发病隐匿,儿童发病较急。

急性感染可为其前驱表现或发病的病因。

早期症状为近端肌无力或皮疹,全身不适、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

1.肌肉本病累及横纹肌,以肌体近端肌群无力为其临床特点,常呈对称性损害,早期可有肌肉肿胀、压痛,晚期出现肌萎缩。

多数患者无远端肌受累。

(1)肌无力:几乎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肌无力。

肌无力可突然发生,并持续进展数周到数月以上。

多发性肌炎诊疗指南

多发性肌炎诊疗指南

多发性肌炎诊疗指南
中华中医药医学会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1(9)11
【摘要】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骼肌群的间质性炎性改变和肌纤维变性为特征的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受累骨骼肌无力,继之产生肌肉萎缩.如病变局限于肌肉则称为多发性肌炎,病变同时累及皮肤称为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女性比男性多一倍.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本病可获得满意的长时间缓解.成人患者可死于严重的进行性肌无力、吞咽困难、营养不良及吸人性肺炎或反复肺部感染所致的呼吸衰竭,儿童患者通常死于肠道血管炎和感染.本病属于中医学的“肌痹”、“痹病”、“痿病”等范畴.【总页数】2页(P152-153)
【作者】中华中医药医学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痴呆诊疗指南——轻度认知损害诊疗指南解读
2.牛晓辉:肢体经典型骨肉瘤循证临床诊疗指南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肿瘤循证临床诊疗指南》编委会成员权威解读
3.多发性肌炎:多发性肌炎发病机制中的血管因素研究
4.肌电图在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中的临床应用
5.抗Jo-1抗体、抗SSA/Ro52抗体阳性的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临床特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多发性肌炎诊治共识概述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 PM)是以四肢近端肌肉受累为主要表现的获得性肌肉疾病,它和皮肌炎、散发性包涵体肌炎(sIBM)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NM) 等同属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 IIMs)[1,2] 。

欧美报道IIMs 的年发病率约为1/10 万(依据Bohan 和Peter 标准),其中PM 最为少见,但日本的报道则以PM 最为多见,我国各类IIM 发病率不详,但其中PM 并非最少。

PM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根据其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即CD8 + T细胞攻击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 (MHC- I )的肌纤维,说明其为T 细胞介导的免疫异常性肌病。

临床表现PM 主要见于18 岁以上的成人,儿童罕见,女性多于男性。

疾病呈亚急性或隐匿起病,在数周或数月内进展。

最常受累的肌群为颈屈肌及四肢近端肌,表现为平卧位抬头费力、举臂及抬腿困难,远端肌无力相对少见。

严重的可累及延髓肌群和呼吸肌,出现吞咽、构音障碍及呼吸困难。

PM 很少累及面肌,通常不累及眼外肌。

约30%的患者有肌肉疼痛。

PM 除骨骼肌受累外,尚可有疲乏、发热和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有关节痛和(或)关节炎等关节表现;有间质性肺炎、胸膜炎等肺部表现;有心律失常、心肌炎等心脏表现;还可有消化道受累和肾脏受累等表现以及周围血管受累的雷诺现象等。

骨骼肌外受累较多见于肌炎特异性抗体(MSAs)阳性的患者。

PM 可以伴发于其他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硬化、红斑狼疮等,称为重叠性肌炎(0M),少数伴肿瘤的称为肿瘤相关性肌炎(CAM)。

PM 未经治疗通常不会自行好转,其病程大部分为单相,但亦有少部分在治疗好转后复发,总体预后较好。

实验室检查一、血清肌酶PM 活动期血清肌酶(如肌酸激酶、LDH 、ALT、AST 等)均升高,其中肌酸激酶最为敏感,可高达正常上限的5〜50倍,甚至更高。

随访肌酸激酶变化可部分反映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是否复发,但肌酸激酶的增高程度并不完全与肌无力程度相平行。

肌酸激酶改变常先于肌力改变。

急性期可出现红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白水平升高。

二、自身抗体IIMs 的抗体包括MSAs 和肌炎相关抗体(myositis associated antibodies, MAAs两大类,前者包括各种抗氨基酰tRNA合成酶抗体[组氨酰tRNA合成酶(Jo-1)苏氨酰tRNA 合成酶(PL-7)、丙氨酰tRNA合成酶(PL-12)、异亮氨酰tRNA 合成酶(OJ)、甘氨酰tRNA合成酶(EJ)、天冬氨酰tRNA合成酶(KS)等卜Mi-2抗体、信号识别颗粒(SRP)抗体、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CADM-140)抗体、p155/140 抗体等,后者包括SS-A 抗体、PM-Scl抗体、核蛋白(U1-RNP)抗体和Ku抗体等。

对于MSAs,最新的荟萃分析发现PM中抗合成酶抗体阳性率最高,为29%,其中Jo-1 抗体阳性率为21%,临床常有发热、间质性肺炎、关节炎、雷诺现象和'技工手'(手指的侧面、掌面皮肤过度角化、变厚、脱屑、粗糙伴皲裂,类似技术工人的手)等特点,称为抗合成酶综合征(ASS)。

抗合成酶抗体并非PM 所特有,皮肌炎中阳性率亦高达20%[3,4,5]。

三、肌电图针极肌电图显示患者存在活动性肌源性损害,包括:(1)静息时插入和自发电活动增多,有纤颤电位和正锐波,偶尔有复杂性重复放电;(2)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MUP)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多相波百分比增加;(3)重收缩时,出现低波幅干扰相。

常规的神经传导检测通常正常,在严重弥漫肌无力患者中可出现复合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

除辅助诊断外,肌电图对于PM 治疗过程中肌无力加重是源于疾病本身还是药物所致的类固醇肌病具有鉴别价值,若肌电图发现较多的异常自发电活动通常提示疾病本身加重。

另外,随病情减轻自发电活动会减少或消失,MUP 参数也会随之改善,肌电图表现可以正常。

四、肌肉病理肌肉病理是PM 最为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应在免疫治疗前完成。

PM 的病理显示肌源性损害。

苏木素-伊红染色示肌纤维大小不一、散在和(或)灶性分布的肌纤维变性、坏死及再生,肌内膜多发散在和(或)灶性分布的、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酸性磷酸酶红染。

此外,尚可有一些非特异性改变,如核内移、变性肌纤维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SDH)、还原型辅酶I四氮唑还原酶(NADH) 、细胞色素氧化酶(COX)] 活性局灶性减低,以及提示线粒体异常的少量破碎红纤维,但苏木素-伊红、改良Gomori 染色无镶边空泡。

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炎性细胞大部分为T 淋巴细胞,其中CD8+T 细胞具有相对特异性,另外还有部分吞噬细胞。

PM 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为肌纤维膜有MHC- I异常表达,CD8 + T细胞围绕在形态正常的表达MHC -I的肌纤维周围,或侵入和破坏肌纤维。

五、肌肉MRI 肢体(常规大腿和小腿)肌肉MRI 的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像可见因炎症所致的弥漫或灶性水肿[6]。

六、其他检查PM ,特别是MSAs阳性的PM常伴随其他脏器受累,所以需要常规进行肺部CT、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等检查。

另外,尽管PM 伴发肿瘤的机会低于皮肌炎,但略高于普通人群,因此,有必要进行肿瘤筛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目前大部分临床医生对于PM 的诊断仍然沿用1975年Bohan 和Peter的诊断标准,此标准简单、操作性强且敏感度高,但特异度不够,会把IBM 和部分肌营养不良纳入。

欧洲神经肌肉疾病中心(ENMC) 在2004年提出的IIMs 分类诊断标准是目前较为公认的[7],但MSAs以及部分病理染色并未在全国广泛开展,因此,我们建议对于PM 的诊断依据如下诊断要点:(1)起病年龄大于18岁;亚急性或隐匿起病,数周至数月内进展;临床主要表现为对称的肢体无力和颈肌无力,近端重于远端,颈屈肌重于颈伸肌。

(2)血清肌酸激酶升高。

(3)肌电图提示活动性肌源性损害。

(4)肌肉病理提示肌源性损害,肌内膜多发散在和(或)灶性分布的、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炎性细胞大部分为T 淋巴细胞,肌纤维膜有MHC- I异常表达,CD8 + T细胞围绕在形态正常的表达MHC- I 的肌纤维周围,或侵入和破坏肌纤维。

(5) 无皮肌炎的皮疹;无相关药物及毒物接触史;无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内分泌病史;无肌营养不良等家族史。

(6)肌肉病理除外常见类型的代谢性肌病和肌营养不良等非炎性肌病。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年龄小于18 岁、进展过缓、平卧抬头肌力好、肌酸激酶正常、肌电图无异常自发电位(未经激素治疗)、激素反应过快或标准治疗后完全无效的患者,均需要审视PM 的诊断。

二、鉴别诊断PM 需要和其他特发性炎性肌病、代谢性肌病、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imb 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LGMD) 、药物性肌病、横纹肌溶解、内分泌肌病和风湿性多肌痛等鉴别,具体如下。

1.皮肌炎:皮肌炎通常有典型皮损,如眶周淡紫色水肿、关节伸面的Gottron 疹和Gottron 征、暴露部位皮疹(V 字征、披肩征)。

典型的皮肌炎皮损常先于肌肉症状出现,所以容易鉴别,但对于无皮损的皮肌炎则很容易与PM 混淆,此时,病理检查是鉴别两者的主要手段,皮肌炎表现为束周萎缩和束周炎性细胞浸润,而PM 表现为肌束内的炎性细胞浸润。

另外,皮肌炎可发生于青少年而PM 罕见于20 岁之前;皮肌炎可以伴关节挛缩、肢体水肿而PM 通常不伴有;皮肌炎急性期肌酸激酶可以正常而PM 的肌酸激酶总是升高[8]。

2.sIBM :sIBM 的起病年龄相对较大;起病过程相对缓慢;肌无力分布有其自身特点,即上肢远端特别是屈指和下肢近端尤其以伸膝无力明显,两侧可以不对称;肌酸激酶升高不明显;肌电图除肌源性损害,可以伴神经源性损害;病理除炎性细胞浸润外,可发现镶边空泡。

所以鉴别并不困难。

3.IMNM :IMNM 临床表现与PM 相似,鉴别关键为肌肉病理。

IMNM 的病理以坏死为主,罕有炎性细胞浸润。

部分IMNM 患者的血清SRP 抗体呈阳性,此部分患者通常症状进展较快、肌酸激酶明显升高、可伴体重减轻、肌肉萎缩,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较为多见。

4.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 LSM):LSM 亦表现为四肢近端的无力和肌酸激酶的升高,起病过程与PM 相似,是最需要与PM 进行鉴别的。

除了病理诊断可以明确鉴别外,临床需关注LSM 运动不耐受和症状波动的特征。

对于未经治疗而肌力、肌酸激酶波动较大、激素反应过快、既往有'PM' 病史、咬肌明显受累、未经治疗的LDH 相对肌酸激酶明显高的患者都应该考虑LSM 的可能。

5.LGMD :LGMD 与PM 的鉴别在于前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肌电图通常表现为非活动性肌源性损害。

两者的鉴别关键在于分子病理,常见的LGMD2 型如LGMD2A 和2B 可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或)免疫印迹来明确缺损蛋白,基因检测则能检出更多类型的LGMD 。

6.类固醇肌病:PM 患者使用激素治疗后若无力加重则需要鉴别是疾病本身加重还是使用激素后出现的类固醇肌病。

通常肌酸激酶降低、肌电图呈现纤颤电位、正锐波减少多提示后者,肌肉活体组织检查类固醇肌病可见口型纤维萎缩。

7.药物性肌病:某些药物如他汀类药物、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可造成肢体无力和(或)肌酸激酶升高,需要与PM 相鉴别,鉴别要点是用药史和肌肉活体组织检查。

8.横纹肌溶解症:横纹肌溶解症是一种临床综合征,非独立疾病,它的诱因很多,如剧烈运动、创伤、感染、癫痫、药物、毒物等,还可以发生在有背景肌病、特别是代谢性肌病的情况下。

横纹肌溶解症的临床表现为疼痛、无力、肌酸激酶升高、尿色变深(肌红蛋白尿)等,需要和PM 鉴别。

具有诱因的横纹肌溶解症,在诱因解除的情况下,肌酸激酶下降较快,症状恢复也较快。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很重要,肌酸激酶升高就诊断肌炎来讲很容易被误诊。

9.内分泌肌病:内分泌肌病特别是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肌病常表现为肌酸激酶升高和肢体无力,需要与PM 相鉴别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肌病除无力外常有纳差、迟钝、肢体的黏液水肿等表现,血T3、T4 减低而促甲状腺激素升高,补充甲状腺素后肌力改善。

甲减肌病病理无特异改变。

10.风湿性多肌痛:风湿性多肌痛常见于老年人,临床以肩关节和膝关节的疼痛为主要表现,伴随因疼痛而出现的运动受限,容易与PM 的疼痛无力相混淆。

鉴别要点在于前者肌酸激酶和肌电图正常,但红细胞沉降率往往升高。

风湿性多肌痛对小剂量激素敏感。

治疗PM 临床少见,因此缺乏较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目前的免疫治疗方案多来源于回顾性研究和专家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