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数学《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集合》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是向学生渗透集合的思想,在学习集合之前学生对于集合并没有深入的认识。本节课主要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素材,引导学生感受把两个不属于同一类的元素放在一起数会产生分类的混乱,从而为引出集合做好准备,集合是数学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集合的思想,并能借助集合的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集合的过程,能直观理解集合的意

义。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直观图示和表格,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

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并初

步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集合的过程,理解集合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借助直观图示和表格,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导入法、直观演示法、合作交流法。

学法: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实物投影等。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数字卡片1、2、3、4、5。请学生分别说出每个数字代表的是几?

2.分别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请学生读一读这些数。

3.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两位数,发现这些数字都不同,但是它们都属于同一类数字。

4.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这些数字放在一起数,会产生什么现象?从而引出集合。

(二)小组合作,构建新知

5.出示第一组图片(喜洋洋和灰太狼)并问学生:“这是喜洋洋和灰太狼的照片,你知道这张照片中有多少只羊吗?”,请学生列出喜洋洋和灰太狼这两张图片的只数分别是2和1,所以总共有4只羊的图片。再出示第二组图片(苹果和橘子)并问学生:“这是苹果和橘子的图片,你知道这张图片中有多少个水果吗?”,请学生列出苹果和橘子的图片的只数分别是3和2,所以总共有5个水果的图片。接着出示第三组图片(红气球和蓝气球)并问学生:“这是红气球和蓝气球的图片,你知道这张图片中有多少个气球吗?”,请学生列出红气球和蓝气球的图片的只数分别是5和4,所以总共有9个气球的图片。然后问学生:“这些图片中的物品都是不同类的物品,如果要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物品的话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会产生分类的混乱。”从而引出集合。接着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集合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把不是同一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能够识别集合的元素,学会用集合表示生活中的事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的含义,学会用集合表示事物。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集合的特点,以及如何运用集合表示生活中的事物。

教学准备:课件、教具(如水果、文具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老师出示一组水果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水果的名称。

2. 提问:这些水果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回答:它们都是水果。

3. 引入集合的概念:像这样,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我们称之为集合。

二、探究(15分钟)

1. 老师出示一组文具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文具的名称。

2. 提问:这些文具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回答:它们都是文具。

3. 引导学生发现集合的特点: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相同特征,且元素之间互不重复。

4.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集合,如家庭成员、交通工具等。

5. 学生尝试用集合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如家庭成员集合、交通工具集合等。

三、巩固(10分钟)

1. 老师出示一组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动物的名称。

2. 提问: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回答:它们都是动物。

3.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用集合表示动物、植物、文具等。

4.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

四、拓展(10分钟)

1. 老师出示一组交通工具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交通工具的名称。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集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集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集合》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特性,包括无序性、互异性,并能够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活动,让学生体会集合的形成过程,

培养观察、分析、归纳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学习的

意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内容

1. 集合的定义:介绍集合的概念,包括集合的表示方法、元素的

基本特性。

2. 集合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集合在生活中的应用,如

水果集合、文具集合等。

3. 集合的运算:学习集合的基本运算,包括并集、交集,并能够

运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集合的概念、元素特性及集合的表示方法。

2. 难点:集合的运算,特别是并集、交集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

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PPT课件、集合图示卡片、实物模型。

2. 学具:练习本、彩笔、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不同的实物集合,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概念。

2. 新授:

介绍集合的定义,展示集合的表示方法。

通过实例讲解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演示集合的运算,并举例说明。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每组用实物或图片创建自己的集合,并尝试进行集合的运算。

板书设计

板书将包括集合的定义、元素特性、表示方法、集合运算的符号表示等要点。

作业设计

1. 书面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集合的概念和运算。

2. 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或学校环境中寻找集合的例子,记录下来,并尝试描述其特性。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9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9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9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

2.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3.能够进行简单的集合运算。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集合的基本概念。

2.集合的表示方法。

三、教学难点

1.集合的运算规则。

四、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2.教具:黑板、粉笔、教案、学生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老师用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集合的概念,并引出“集合”的定义。

2. 学习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学习集合的基本概念,如“元素”、“空集”等。

3. 练习

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集合练习,加深他们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4. 总结

老师带领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并布置相关的作业。

第二课时

1. 复习

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他们的掌握情况。

2. 学习

继续学习集合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用集合的符号表示集合的方法。

3. 练习

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拓展

引导学生思考集合运算规则,并进行相应的练习。

第三课时

1. 复习

学生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做简单的总结。

2. 提高

老师出一些稍微难一点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错题讲解

老师针对学生的错题进行讲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4. 作业

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学生对集合的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集合的运算规则方面仍存在一些困难。下节课需要重点加强集合的运算规则的讲解和练习。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数学广角-集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数学广角-集合

教案:数学广角-集合

一、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并掌握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并运用集合的元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难点

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的理解。

2. 集合元素的操作和运用。

四、教具学具准备

1. 教具:PPT、集合图示卡片、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集合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集合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集合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3. 活动一:让学生观察教具,识别集合的元素,并尝试用集合的表示方法进行表达。

4. 活动二: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用实物模型表示集合,并交流分享。

5. 活动三: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集合元素的操作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

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集合元素的操作和运用。

七、作业设计

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观察生活中的集合现象,用集合的表示方法进行表达。

八、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直观的操作和丰富的实例,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了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合作学习的意识也得到了培养。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部分学生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4.培养学生数学运算能力,通过集合运算的学习,提高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运用集合运算的技巧和策略。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集合的定义与表示方法:集合是数学中基本的概念,理解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是本节课的核心。举例:自然数集合、偶数集合等。
(2)集合的元素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重点强调集合中元素具有确定性,即一个元素是否属于某集合是明确的;互异性指集合中元素各不相同;无序性表示集合中元素的位置不影响集合本身。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集合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集合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数学广角—集合》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集合的概念和元素特性这部分内容掌握得相对较好,他们能够理解集合是由具有共同属性的对象组成的整体,也能理解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但在集合运算和实际应用方面,学生们还存在一些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数学广角—集合》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分类的情况?”比如,我们把所有的文具放在一起,所有的书籍放在一起,这就是一种集合的概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集合的奥秘。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集合的概念,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和集合的基本性质。

2.学习集合的运算,掌握集合的并、交、补等基本运算。

3.掌握集合的应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集合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2.识别集合的各种运算,并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

3.掌握集合运算的应用。

教学准备:

1.教师要准备好黑板、彩色粉笔、教具等。

2.学生要准备好纸笔、教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引入教材第10~12页,通过讲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让

学生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演示一些实际应用例子,让学生了解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授课内容:(25分钟)

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10分钟)

1)集合是什么?为什么需要使用集合?

2)用图形、集合表、集合描述法等方式表示集合。

3)数学中的集合符号表示。

2.集合的基本性质(10分钟)

1)空集和全集是什么?

2)对于任何集合,它的元素是唯一的。

3)相等集合和子集的定义及其不同之处。

3.集合的运算(5分钟)

1)并集的定义及其运算规律。

2)交集的定义及其运算规律。

3)补集的定义及其运算规律。

4)集合的运算和运算法则。

三、巩固拓展:(15分钟)

1.练习集合的基本运算(10分钟)

1)让学生通过练习把掌握的知识用于实践。

2.解决实际问题(5分钟)

1)通过例题和习题向学生展示集合运算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的练习题。

2.在日常生活中举一些例子,能够根据已有知识完成一些集合问题。

3.掌握集合的四种基本运算及其运算法则。四、教学互动:(10分钟)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都参加过运动会吗?下面是三(1)班同学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请问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预设:

生1:参加跳绳的有9人,参加踢毽的有8人,合起来就是17人。

生2:有的同学两项比赛都参加了。

师:那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呢?请大家数一数。

预设:学生数出14人。

二、探究维恩图的形成

师:请同学们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表达出这14名同学参加两项比赛的具体情况。

汇报:

1.把重复的学生用线连起来。

2.把重复的学生上下对齐写在最前面。

3.把重复的学生只写一遍,写在最前面。

通过讨论和不断修改,形成维恩图。

小结:维恩图用封闭曲线直观地表示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让我们清楚地看出这14名学生中,哪些学生参加了跳绳,哪些学生参加了踢毽,哪些学生两项活动都参加了。

三、进一步解读维恩图的含义

(一)读出维恩图中的信息。

预设:

1.这个图可以分成三部分:红色圈表示参加跳绳的9名同学,蓝色圈表示参加踢毽的8名同学,中间部分表示两项活动都参加的3名同学。

2.左边部分表示只参加跳绳的6名同学,右边部分表示只参加踢毽的5名同学。

3.这张图由三部分组成:左边部分表示的是只参加跳绳的学生,右边部分表示的是只参加踢毽的学生,中间部分表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

(二)通过算式进一步认识维恩图。

师:如果用算式表达参加两项活动的总人数,你们可以怎么列式?

预设:

1.9+8-3

2.6+3+5

3.9+5

4.8+6

师:你们能解释一下这些算式在图中表示什么意思吗?

预设:

1.第一个算式中,9+8表示的是参加跳绳和踢毽同学的总人数,但是中间有3个同学重复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集合》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集合》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集合》人教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集合的元素。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如分类、比较等。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例和活动,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表示方法,如列举法

和图示法。

2. 引导学生运用集合的思维方式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数学规

律的欲望。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活动促进学生间的

交流与分享。

教学内容

1. 集合的定义:介绍集合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彼此不同的对象构成的整体。

2. 集合的表示方法:教授集合的两种基本表示方法,即列举法和

图示法。

列举法:通过列举集合的所有元素来表示集合。

图示法:通过图形或符号来表示集合,如韦恩图。

3. 集合的分类与比较:教授如何根据属性或特征对集合进行分类,以及如何比较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如子集、交集、并集等。

4. 集合的应用: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统计调查数据、分类整理物品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 集合的概念:确保学生理解集合的定义和基本特性。

3. 集合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 集合的抽象理解:帮助学生克服对集合抽象概念的困惑,通过具体实例和活动让学生感受集合的实质。

2. 集合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如子集、交集、并集等,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集合的表示方法和实例。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概念,感知简单的集合运算,能在数轴上表示出不大于指定整数的集合。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 情感目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合作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集合的概念,能用直观的方法描述集合。

难点:正确理解集合的交集和并集。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阶段(5分钟)

通过实际例子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列举一些具体的群体或个体的例子,如“班级中的男生和女生”、“三好学生”等,再将这些例子概念化,引出“集合”的概念。

2. 发展阶段(10分钟)

(1)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集合的概念,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识别集合的元素。

(2)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和图形理解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概念,并让学生自己尝试举例说明。

(3)通过练习题和小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熟悉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运算方法。

3. 深入阶段(10分钟)

(1)通过数轴表示集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集合与数轴之间的关系,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2)让学生自己尝试在数轴上表示出几个集合的交集和并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总结阶段(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集合概念的理解和交集、并集的运算方法,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 采用实例教学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总结等方式自主探究知识。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3篇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3篇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3篇

教育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姓名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出示信息。

出示教科书例1,只出示统计表,不出示问题。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激发“冲突”

让学生自由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关注“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学生解答。关注不同的答案,抓住“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独立思考表达方式,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师: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你能不能借助图、表或其他方式,让其他人清楚地看出结果呢?

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

2.汇报交流,初步感知集合概念。

(1)小组交流,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2)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案全班交流。

请每幅作品的创作者上台介绍自己的思考过程,注意追问“如何表示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体会两个集合中的公共元素构成的交集。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第一篇:《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9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的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描述。

2、让学生经历探究韦恩图的产生过程,使学生感知韦恩图的产生,初步培养学生建模意识和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初步渗透集合思想。

3、使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韦恩图的作用,并能用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经历韦恩图形成的过程,体会集合思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集合圈、学生名单、题卡等。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目,引发冲突

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二、研讨交流,体会含义

问题:1. 算出来的人数怎么和实际人数不符呢?

2. 为什么“两项都参加的”影响了我们解决问题?

3. “两项都参加的”到底应该算几个人?

三、绘制“韦恩图”,解决问题

探究:用一种什么样的方法表示“既能清楚地看出每个人的情况,又能明显看出一共有多少人”?

四、读懂“韦恩图”,再次体会

问题:1. 看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 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请学生解释图中各部分的含义,介绍集合图。左边部分:只参加绘画班的同学共6人。右边部分:只参加管乐队的共5人。

中间交叉部分:既参加绘画班又参加管乐队的同学,共3人。这个“只”字用得很好,去掉这个“只”字可以吗?

这个“既”“又”也用的不错。看来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还可

以吧! 3.介绍韦恩图。

师:你们真是一群爱学习,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瞧,一位未来的数学家不就在我们身边诞生了吗?你们知道吗?你们的这个设计图就和世界上最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韦恩的想法完全一样(出示课件,介绍韦恩图),让我们来认识认识韦恩吧。这个图用两个交叉的圆来描述有重叠的两部分,是英国的哲学家韦恩第一个发明使用的。因此被命名为“韦恩图”。你们能和历史名人不谋而合,实在是太了不起了!让我们为你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发明鼓鼓掌吧。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并描述集合。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元素与属性。

3.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

4. 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与运算。

2.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理解集合的元素与属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PPT、集合图示、实物模型。

2. 学具:练习本、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集合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 新课:讲解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与运算,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六、板书设计

1. 《数学广角—集合》

2. 主要内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运算、应用。

3. 重点与难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与运算。

4. 课后作业:练习册相关习题。

七、作业设计

1. 基础题:让学生描述并画出一些集合的实例。

2. 提高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运算解决问题。

3. 拓展题:让学生探讨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

2.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3. 课后作业设计要兼顾基础与提高,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数学广角——集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探究情境,引领学生初步感知。

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去买帽子,买了3顶帽子,却每人戴了1顶帽子,这是为什么?

1、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思考,在争论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整合。

2、归纳小结

师:现在我们用手势来表示一下,左手出两个手指表示两个爸爸,右手出两个手指表示两个儿子,怎么变成3个人呢?引导:其中一个人有双重身份,我们用一个圈把她圈起来。用我们语文的关联词可以表示为“既……又”。

二、创设实践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理解。

活动:部分同学兴趣爱好的情况

(一)、站一站

师:“我们班的同学非常聪明,而且多才多艺,蒋老师了解了我们班部分同学兴趣爱好的情况,喜欢画画的和喜欢跳舞的几个同学,请看屏幕。有请这些同学”。

师:屏幕上面是7个同学,怎么只上来6个同学呢?

生:有1个同学既喜欢画画又喜欢跳舞。

师:好,既喜欢画画又喜欢跳舞的同学先在这里站着,下面请喜欢画画的同学到黑板的左边来集合了,你们站在左边这个圈里面。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通用6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通用6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通用6

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集合”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即“集合”。教材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2.能运用集合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

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父与子

2.提出问题: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计算?

第一种:无重复情况。

黄明,他的父亲黄伟光。李煜,他的父亲李文华。

预设:列式一:2+2=4(人)

第二种:有重复情况。

汪聪,他的父亲王立成,王立成的父亲汪华东。

列式二:2+2=4(人)4-1=3(人)

师追问:为什么减1?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

2. 让学生学会用集合来表示事物,并能进行简单的集合运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元素是集合的组

成部分。

2. 集合的表示方法:用大括号{}表示集合,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

3. 集合的运算:交集、并集、差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集合的运算。

2.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运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PPT课件,集合图示。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事物的集合,如水果集合、动物集合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集合的概念。

2. 新课:讲解集合的概念,举例说明集合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

用集合来表示事物。

3. 活动一: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用集合来表示一些事物,然后

进行分享。

4. 活动二:通过PPT展示一些集合的运算题,引导学生进行解答,并讲解集合的运算方法。

5.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集合的运算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

1. 板书《数学广角—集合》

2. 板书内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运算。

七、作业设计

1. 让学生用集合来表示一些事物,并用集合运算进行练习。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PPT展示和活动练习,让学生掌握了集合的概念和表

示方法,集合的运算。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集合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的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描述。

2、让学生经历探究韦恩图的产生过程,使学生感知韦恩图的产生,初步培养学生建模意识和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初步渗透集合思想。

3、使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韦恩图的作用,并能用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经历韦恩图形成的过程,体会集合思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集合圈、学生名单、题卡等。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师:孩子们,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好吗?

生:好!

1、出示实物教具:红纸条30 厘米,黄纸条20 厘米。两根纸条一共长多少厘米?列式:30+ 20 =

50 (厘米)

2、老师想折一颗幸运星,需要把两根纸条粘接起来(现场演示),现在这根纸条的长度还是不是50 厘米呢?变成怎样了?

生:肯定比50 厘米短了!师:是什么使得纸条总长度变短了呢?生:他们有一段需要重叠后才能粘接起来。

师:两纸条有重叠部分了,这回该怎么求总长度呢?在生活中,像这种重叠的现象还有很多,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去研究数学中有关“重叠的问题”。

二、启思生疑师:我校最注重孩子素质的培养,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有足球,踢毽、跳绳、绘画、管乐等,你们都参加了哪些兴趣小组呢?老师在课后作了一下小调查。现将老师调查的两个小组的情况统计如下(课件)

1、课件出示,课前调查。

(1)根据统计表提问题并列式回答。

(2)绘画班和管乐队一共有多少人?

生:9+ 8= 17 (人)

(3)出示具体的人员名单统计表。

师:这17名同学一定在绘画和管乐方面较出众,他们是那些同学呢?(出示课件)让

2、陷入冲突,产生疑问。

师:数数看,他们有17人吗?

生质疑:怎么总人数不是17人呢?这是什么原因呢?名字出现两次说明什么?

三、导探释疑

1、观察释疑。

师:请大家观察一下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发现:三名同学重复了,多算了一次。

(2)学生纠正算式:9+ 8 —3= 14 (人)(师改板书)

(3)理解:9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减3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减?

2、巧设活动“帖名单”,生成韦恩图。

(1)分类贴名单。

师:用算式解决问题非常简洁,但从算式中我们无法直观的看到参加绘画和管乐的同学分别是谁,为了清楚的认识这些同学,老师准备了两个大“相框”(出示教具),快把它们

的名单贴到正确的位置上去吧!

教师发现有三张名单没有贴上去,询问是什么原因?

生:他们既属于绘画班也属于管乐队,单放到哪个圈里都不合适。

(2)探究生成韦恩图。

师:想个办法吧,你能把这两个圈移动一下,给这三个同学找个合适的位置,把他们放

上去。

师:我知道许多孩子有想法了吧。那这样吧,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两个圈,我们四人

小组合作学习,商量一下,把两个圈怎样移动,就能帮那三个同学找到合适的位置。用怎样的图来表示?动手在纸上画出来。合作之前给大家几点合作建议。(出示课件)

(3)展示并介绍方案:通过小组同学的努力,我发现同学们都已经有了办法了吧,哪

个小组的同学上讲台来给大家演示一下你们的成果呢?注意,展示的时候说说你是怎样设计的?

(4)请学生解释图中各部分的含义,介绍集合图。

左边部分:只参加绘画班的同学共 6 人。

右边部分:只参加管乐队的共 5 人。

中间交叉部分:既参加绘画班又参加管乐队的同学,共3 人。

这个“只”字用得很好,去掉这个“只”字可以吗?这个“既”“又”也用的不错。看来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还可以吧!(5)介绍韦恩图。

师:你们真是一群爱学习,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瞧,一位未来的数学家不就在我们身边诞生了吗?你们知道吗?你们的这个设计图就和世界上最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韦恩的想法完全一样(出示课件,介绍韦恩图),让我们来认识认识韦恩吧。这个图用两个交叉的圆来描述有重叠的两部分,是英国的哲学家韦恩第一个发明使用的。因此被命名为“韦恩图”。你们能和历史名人不谋而合,实在是太了不起了!

让我们为你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发明鼓鼓掌吧。

3、用集合圈计算总人数。

(1)认真观察这幅图,要想求参加绘画班和管乐队的同学的总人数,还可以怎么列式?

(2)列式:5+ 3+ 6 = 14, 8 + 6= 14, 5+ 9= 14,师生反馈交流时,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集合图来理解各种计算方法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