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学案
《寂静的春天》教学设计
《寂静的春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观看图片和听故事,培养学生对春天的体验和感受。
2. 通过听说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3. 通过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春天相关的图片幻灯片或手绘图画。
2. 故事《寂静的春天》的文本。
3. 学生练习本和铅笔。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春天的图片,并引发学生对春天的兴趣和想法。
例如:花开的图画、阳光明媚的图画等。
阅读故事:2. 给学生描述故事《寂静的春天》的大致内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3. 分发故事《寂静的春天》给学生,让学生默读故事内容。
4. 通过提问确保学生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意义。
例如:故事中的春天是如何描述的?为什么人们觉得春天很安静?听说活动:5. 向学生播放故事《寂静的春天》的录音。
6. 播放完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并用英语表达出来。
7. 随机选择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写作活动:8. 让学生模仿故事的写作风格,写一篇短文描述他们对春天的感受和体验。
9. 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词语,使文字生动有趣。
10. 分组让学生交换作文并进行修改,提高写作质量。
11. 学生将自己的作文读给其他同学听。
结束活动:1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目标和重点,并鼓励学生多读写春天相关的内容,增强对春天的了解和描述能力。
补充内容:引入活动: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产生对春天的兴趣和想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细节和元素,例如花朵的颜色、阳光的明媚程度、草地上的小动物等。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对春天的印象和感受,鼓励他们使用形容词和形象化的词汇描述。
阅读故事:教师描述故事《寂静的春天》的大致内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教师可以说:“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春天的景象,一片安静而宁静的春天。
大家知道春天通常都是热闹而活泼的,所以我们为什么会觉得春天很安静呢?让我们读一读这个故事,看看它是如何描述春天的。
寂静的春学案及答案
连锁反应:
不可逆转:
一丝不苟:
屈指可数:
3.填空
(1)本文作者蕾切尔·卡森是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她1962年出版的
《寂静的春天》在美国成了轰动全国的畅销书,激起了公众的人环境保护意识,并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回响,至今仍被认为是环境保护主义的奠基石。
(2)课文题目“寂静的春天”是指人类滥用化学药物在杀死昆虫的同时,必将危及地球其他生物乃至人来的生存,最终会导致春天里出现“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的毫无生机的、死气沉沉的可怕景象。
第二课时
主要任务:理解关键语句含义,体会本文运用对比阐述事理的作用。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熟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语句。
(二)尝试练习
学生合作讨论明确下列语句的含义。
(1)正如艾伯特•史怀哲所说:“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
(2)这些化学药品不应该称作“杀虫药剂”,而应该为“杀生物药剂”。
第二部分(3-8)说明人类无法无法适应由于自身对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世界环境的急遽变化,滥用化学药品所导致的危害的环境污染已陷入了恶性循环。
第三部分(9)总结,提出结论。说明不进行环境保护的后果是“我们的一大人祸”,‘对付害虫的同时也在打击地球’。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提出观点、分析说明、得出结论
(二)合作探究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蕾切尔·卡森及其著作的相关情况。
2.通读全文,找出每段的关键句,概括各段重点,继而理清文章思路。
(二)尝试练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瞬间()锶()流淌()啮齿()拨弄()
滞留()步履()牲畜()畜牧()急躁( )
辐射()短暂()隐秘()栖居( )螺旋()
《寂静的春天》学案
《寂静的春天》学案一、背景介绍《寂静的春天》是美国女作家蕾切尔·卡森的一部代表作,也是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
该书于1962年,卡森以寓言的方式描述了人类可能面临的生态危机,并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建议。
这本书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和讨论,对环保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寂静的春天简介《寂静的春天》讲述了一个虚构的美国小镇因过度使用化学农药而面临严重的生态问题,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书中详细描述了农药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危害,以及人们如何采取行动来改变现状。
三、主题分析《寂静的春天》的主题主要是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作者通过描写小镇上的生态问题,提出了人类需要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观点。
同时,书中也强调了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
书中还探讨了政府、企业和个人在环保中的责任和角色。
四、人物形象分析在《寂静的春天》中,主要人物是一位女性科学家瑞秋。
她勇敢地揭示了农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并努力寻求解决方案。
她的形象体现了女性的力量和智慧,也反映了科学家在环保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书中还有一些次要人物,如政府官员、企业和农民等,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对环境问题持有不同的态度。
五、艺术特色分析《寂静的春天》是一部文学作品,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寓言式叙事风格:作者采用寓言的方式,将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融入到虚构的小镇故事中,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
2、细腻的环境描写:书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非常细腻,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环境遭到破坏后的沉痛和无奈。
3、强烈的情感表达: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内心的变化和情感的冲突,表现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担忧和对未来的希望。
4、科学的严谨性与文学的艺术性相结合:书中的科学理论严谨准确,同时运用文学的手法进行描写,使科学知识更具趣味性和可读性。
六、阅读建议1、深入理解书中的主题和观点:阅读时需要认真思考书中的主题和观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进行思考和分析。
寂静的春天教案(与《寂静的春天》配合)
寂静的春天教案(与《寂静的春天》PPT配合)章节一:引言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背景及书中主要内容。
2. 教学内容:介绍瑞秋·卡森及其著作《寂静的春天》。
3. 教学方法:PPT展示、讲解、学生阅读。
章节二:春天的破坏者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春天生态系统的变化,以及杀虫剂对春天的破坏。
2. 教学内容:分析春天生态系统的平衡,探讨杀虫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教学方法:PPT展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章节三:死亡之河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杀虫剂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
2. 教学内容:分析杀虫剂对河流生态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 教学方法:PPT展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章节四:鸟儿不再歌唱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杀虫剂对鸟类的危害,以及鸟类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教学内容:分析杀虫剂对鸟类的毒性,探讨鸟类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3. 教学方法:PPT展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章节五:人类的警示1.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2. 教学内容:总结《寂静的春天》中的警示,探讨人类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3. 教学方法:PPT展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学生发言。
章节六:生态系统的警告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关系的破坏。
2. 教学内容:讨论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人类活动如何打破这些平衡。
3. 教学方法:PPT展示、互动游戏、小组讨论。
章节七:化学品的泛滥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现代农业中化学品的广泛使用及其潜在危害。
2. 教学内容:探讨农药、化肥等化学品的使用情况,以及它们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可能影响。
3. 教学方法:PPT展示、视频资料观看、小组讨论。
章节八:健康之谜1.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 教学内容:分析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讨论杀虫剂等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
《寂静的春天》学案
《寂静的春天》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寂静的春天》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认识化学农药对环境和生物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3、学习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生动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书中所描述的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掌握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和科学数据进行论证的方法。
2、难点(1)思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2)分析书中的科学观点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美国海洋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她的作品《寂静的春天》引发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环境保护运动。
2、写作背景20 世纪 50 年代,大量化学农药在美国被广泛使用,对环境和生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但当时人们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
卡逊经过深入调查和研究,写下了《寂静的春天》,以引起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四、学习过程1、初读感知(1)快速浏览全书,概括主要内容。
本书以生动而严肃的笔触,描写了因过度使用化学农药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许多生物物种灭绝,春天变得寂静无声的景象。
(2)梳理书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观点:化学农药的滥用对环境和生物构成了巨大威胁。
论据:列举了大量实例,如鸟类数量减少、昆虫死亡、河流污染等,同时引用了科学研究的数据和报告。
2、精读探究(1)分析书中所描述的化学农药的危害。
化学农药不仅直接杀死了害虫,还会残留在土壤、水源和生物体中,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和传递,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连锁反应。
例如,鸟类食用了含有农药的昆虫或种子,导致繁殖能力下降甚至死亡;鱼类在受污染的水中生存,体内积聚了有害物质,影响了其生长和健康。
(2)探讨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些危害的。
作者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首先,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如某地鸟类因农药中毒而数量锐减,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
其次,引用权威的科学研究报告和数据,增强了论证的可信度。
《寂静的春天》教(学)案设计(获奖)
教案设计《寂静的春天》教案设计一、教材概述《寂静的春天》是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
这是一个说明文单元,是在上册学习了说明文单元的基础上的第二个说明文单元,本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三篇文章。
说明文的阅读是现代文阅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现实生活中也会出现大量的说明文。
教学的重点基本可以概括为筛选并提取文章信息,归纳说明文容,理清说明文的写作思路,分析结构和写作手法。
下册的这个单元是在上册说明文单元学习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是在复习基础上的巩固和提高。
通过前两课的复习、巩固,学生基本掌握了说明文的学习重点,所以《寂静的春天》的教学可以更侧重于人文目标的达成。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仍旧是一年级的园林专业学生。
对于即将步入二年级,将要开展专业实习的学生来说,语文教学更要适应工具性的要求。
能力培养比知识传授更重要,职业感情比知识传授更重要。
第一,学生通过以前所学能把握学习说明文的要求,积累了阅读说明文的一般方法。
他们的专业特点也易于对本文的教学容产生兴趣,通过跨学科,不同的课堂表现形式更充分激发学生的在兴趣。
第二,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分析作为典的说明文,教学容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把本科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诵读全文,掌握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意思。
2.分析探讨影响环境,使春天“沉寂”的因素。
3.培养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学习作者以非凡的个人勇气发出的保护环境的呐喊的精神。
4.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与人与自然、环境有关的材料,根据要求,制作展示材料。
四、重难点分析根据单元总体目标和教材特点,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整体感知文章,探讨文章观点,体会关键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根据说明文学习要求,对重点的把握,可以引导学生以讨论问题的形式深入理解,结合作者和写作背景来进行。
2.开展网路课学习自主学习,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10寂静的春天学案
10. 《寂静的春天》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的环保精神,把握文章主旨;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梳理,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与危害;3、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1. 从重点词、句入手,用心阅读,用心感悟,理解文章主旨。
2. 小组成员加强协作探究,大胆发表见解,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一、走近作者雷切尔?卡森(1907-1964),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当代环保运动的先驱。
1962 年完成《寂静的春天》一书。
1964 年因癌症和遭受空前的诋毁、攻击而与世长辞。
二、相关知识科普文章的特点:(1)短小性。
科普文章篇幅小,然而就其知识容量、主题意义、现实作用又可以很大。
它旁征博引,尺幅千里,能及时反映科学上新的事物、思想、方法和动态。
(2)知识性。
科普文章普及科学知识,把科学的最新信息传递给读者。
它常常把握住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用正确的理论,去进行科学的解释,纠正常识错误,从而使读者了解世界万物变化、运动的规律。
(3)文学性。
科普文章要以优美的文字、形象的手法,来表达科学内容。
它常采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和故事、对话、散文等形式及通俗、形象、幽默等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
(4)思想性。
科普文章往往以具体细小的事物,阐发一些耐人寻味的哲学道理,给人启示,发人深省。
) 滞留( ) 栖居( ) 骨骼( )三、基础知识1.读准字音。
啮齿() 拨弄( 步履( ) 牲畜( 四、课堂学习与研讨(一)整体感知1.全文的中心主旨是书上的哪一句?(或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人类对环境的污染,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后果怎样 3.联系课文内容,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寂静”的?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作 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
(二)合作探究1.课文对地球生命的历史阐述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找出两三处,结合上 下文来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2.主题探讨:你认为文章要告诉我们的主旨是什么?3.除了课文里提到的化学药品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人类需要做些什么?。
寂静的春天教案(与《寂静的春天》配合)
寂静的春天教案(与《寂静的春天》PPT配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1.2 课程目标1.3 教学方法1.4 教学资源第二章:春天的寂静2.1 春天的生态特点2.2 春天的寂静现象2.3 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春天的寂静2.4 讨论春天的寂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三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3.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3.3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因素3.4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第四章:环境污染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4.1 环境污染的类型4.2 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4.3 环境污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4.4 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策略第五章:春天的希望5.1 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5.2 个人行动,共同参与5.3 环保组织的角色和作用5.4 春天的希望:未来生态环境保护的趋势和展望第六章:生态系统的平衡6.1 生态系统的定义6.2 生态平衡的重要性6.3 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6.4 恢复和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方法第七章: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7.1 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7.2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7.3 适应性策略和减缓措施7.4 国际合作与政策制定第八章:保护自然的法律与政策8.1 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的作用8.2 国际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概述8.3 国内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介绍8.4 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途径第九章:可持续发展的理念9.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9.2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9.3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挑战9.4 个人和社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第十章:未来展望与行动指南10.1 生态环境面临的全球性挑战10.2 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10.3 青年与未来:培养环保意识10.4 从我做起: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动指南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春天的寂静现象补充和说明: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记录和分享,来增强他们对春天寂静现象的体验。
引导学生从生态学、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春天寂静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生态影响,如对鸟类、昆虫等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寂静的春天教案(与《寂静的春天》配合)
寂静的春天教案(与《寂静的春天》PPT配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背景及书籍的主题。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介绍《寂静的春天》的作者瑞秋·卡森及其成书背景。
阐述本书的主题:农药对环境的破坏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采用PPT展示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关键信息。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本书主题的看法。
1.4 教学活动观看《寂静的春天》PPT,了解作者及书籍背景。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阐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第二章:农药的兴起与环境的危机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农药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农药使用的合理性及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2.2 教学内容介绍农药的发展历程,重点关注DDT等农药的广泛使用。
阐述农药对环境的危害,如生物富集、生态失衡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PPT展示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农药发展历程及其环境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农药使用的合理性及可能带来的问题。
2.4 教学活动观看《寂静的春天》PPT,了解农药的发展历程及其环境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农药使用的合理性及可能带来的问题。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第三章:生物多样性的丧失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农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阐述农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如物种灭绝、生态系统失衡等。
强调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3.3 教学方法采用PPT展示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及其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看法。
3.4 教学活动观看《寂静的春天》PPT,了解农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看法。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第四章:人类的觉醒与环保运动的兴起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寂静的春天》出版后的影响及环保运动的兴起。
《寂静的春天》教案
《寂静的春天》教案教案:《寂静的春天》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寂静的春天》的背景和作者。
2.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
3.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文学作品《寂静的春天》的内涵和主旨。
2.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1.理解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技巧。
3.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介绍《寂静的春天》的题目,唤起学生对春天的印象,并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感受和美好的记忆。
二、导入知识(10分钟)三、阅读文学作品(20分钟)教师将《寂静的春天》的文学作品分段朗读,让学生跟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隐喻,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技巧。
四、理解文化内涵(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日本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对该作品的影响,并结合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大自然的保护意识。
五、情感表达和文学欣赏(2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和文学欣赏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并通过绘画、写作、朗诵等形式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同时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或艺术展览,拓展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3.开展大自然保护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和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文学作品《寂静的春天》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有了一定的培养。
但是,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理解有待加强,下一次教学时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和文学技巧的分析。
2019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第6课寂静的春天(节选)含解析
第6课寂静的春天(节选)20世纪人类最爱说的就是“征服自然”,还爱说“……展示了人类的力量”。
征服自然,怎么叫作征服了呢?把莽莽苍苍的森林变成濯濯童山就叫征服了吗?把啾啾鸣唱的鸟儿赶出我们的视线就叫征服了吗?把绵绵不断的流水变成一汪死水就叫征服了吗?……人类正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谋杀自己的未来。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景象,人类需要珍爱地球这个大家园,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要有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要消除战争和疾病,消除饥饿和贫困。
让我们在这个大家园中共生共荣。
纯洁是一种简单,它拒绝附丽。
心思驳杂,不是纯洁;动机繁多,不是纯洁;条件一条又一条,不是纯洁;要求一项又一项,不是纯洁。
1.曾几何时,春天还是那么生动而多彩。
可是,是什么原因,让农田被污染,森林被摧毁,大量的鸟儿不再歌唱?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寂静的春天》告诉了我们答案。
勇敢而执着的雷切尔·卡森告诉我们,正是人类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谋杀着自己的未来。
她顶住了杀虫剂产业以及某些科学家和农场主的猛烈攻击,用自己的呐喊,惊醒了整个世界,抨击了人类“控制大自然”的妄自尊大,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灯。
[写作运用]适用于“人与自然”“勇敢的呐喊”“环境保护”等话题。
2.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激起了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也引起了轩然大波。
化学工业界对《寂静的春天》及其作者进行了有组织的攻击,他们指斥该书,说它“比它所谴责的杀虫剂毒性更大”。
他们贬损卡森。
面对攻击甚至是人身攻击的巨大压力,身患重病的雷切尔·卡森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
她在1963年的一次电视访问中说:“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对自然宣战必定伤害自己。
”她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企图挽救的生物世界是如此的美丽,这常在我心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我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要尽我所能去做…现在我相信我至少做了一点点。
”美国人把卡森的《寂静的春天》与《汤姆叔叔的小屋》相提并论,认为这两本珍贵的书都改变了他们的社会。
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6课 寂静的春天(节选)精品学案
《寂静的春天(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其蕴含的感情,理解以“寂静的春天”为题的用意,从而明确本文的主旨。
2、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字音积累:啮齿(niè)拨弄(nòng)滞留(zhì)栖居(qī)步履(lǚ)牲畜(chù)畜(xù)牧2、作者作品简介:雷切尔•卡森(1907——1964),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是当代环保运动的先驱。
1962年完成《寂静的春天》一书。
这本书首次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界为追逐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对美国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杀虫剂而造成生物及人体受害的情况进行了抨击,使人们认识到农药污染的严重性。
1964年因癌症和遭受空前的诋毁、攻击而与世长辞。
而人们对她的这本书的评价是: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者现在还没有开始。
【整体感知】1、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寂静”的?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答案:第七段:“这些喷雾液、药粉、烟雾剂现在几乎普遍在农场、花园、森林和家庭中使用——这些化学药品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论其是‘好’是‘坏’;能够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能够以一层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或长期滞留在土壤中。
”分析:“寂静的春天”是指人类滥用化学药物在杀死昆虫的同时,必将危及地球其他生物乃至人类的生存,最终会导致春天里出现“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的毫无生机的、死气沉沉的可怕景象。
作者借此向世人提出严正警告:滥用化学药物破坏自然生态,人类将会遭到自然的强烈报复,导致自身的灾难。
2、第2—8段中,作者是怎样一步步阐明化学药品对大自然的危害?(提示:找出每段的关键句,概述各段重点)化学药品对人类的危害——人类没有时间适应世界的变化——人类创造化学物质——人类使用化学物质——化学物质的危害——导致恶性循环效果(按逻辑先后顺序)3、你认为文章要告诉我们的主旨是什么?这篇课文以科学详实的资料,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反映了人类广泛使用化学农药给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危害,呼吁人们放弃那些愚蠢的做法,要善用科学,不能让科学的东西危及人类本身。
寂静的春天 实用教案 中职
课题:寂静的春天
■教材分析
本课处于本单元的当中第三节课,是一篇科学小品。
■学情分析
通过对前两篇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说明方法,且本班的学生基础较好,能够较好地诵读理解说明文。
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将有助于课堂上的分析探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诵读全文,掌握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分析探讨影响环境,使春天“沉寂”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小组讨论,保护环境,爱护生物,关注人类,让春天更加灿烂的措施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分析探讨影响环境,使春天“沉寂”的因素
2.教学难点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给生物、人类带来的毁灭性打击,从而意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激起大家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与手段
研讨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配乐朗诵法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寂静的春天》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_2
《寂静的春天》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能力目标: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得具体生动的技巧情感目标:培养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课前准备、了解文体: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的范畴,但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只客观解说,它融说理、抒情于一体,兼有杂文的犀利、论文的深刻、散文的情致、随笔的轻松、诗歌的醇郁。
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文学性。
2、走近作者:雷切尔•卡森(1907--1964),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是当代环保运动的先驱。
1962年完成《寂静的春天》一书。
这本书首次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界为追逐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对美国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杀虫剂而造成生物及人体受害的情况进行了抨击,使人们认识到农药污染的严重性。
1964年因癌症和遭受空前的诋毁、攻击而与世长辞。
基础积累能读准下列生字的读音吗?啮齿牲畜畜牧拨弄滞留栖居步履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独立完成下列问题:、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寂静"的?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2、你认为要告诉我们的主旨是什么?文本研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筛选信息,整理作者行文思路。
温馨提示:划出重点语句---筛选---归纳整理2、严密准确而又形象生动是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找出例句,并加以说明。
-重点研讨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化学药品对环境的污染及危害?找出例子并加分析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引用、对比......探索延伸除课文是提到的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人类需要做些什么?温馨提示: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地沙漠化生活垃圾污染、把刚才对"寂静的春天"的描述进行整理,写到作文本上。
2、写一篇倡仪书,号召全校师生行动起来,共同来爱护我们的校园环境。
思路:提出问题:人类获得了有效力量去改变大自然具体阐述:人类对大自然的种种污染人类违反自然规律,滥用化学药品总结全文:"控制大自然"危害自然也危害人类、语言的准确:这些喷雾液、药粉、烟雾剂现在几乎普遍在农场、花园、森林家庭中使用......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2、语言的生动: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也不再跳跃于水中人们甚至连自己创造出来的魔鬼都认不出来对比:、把漫长历史中生物对环境的微弱影响与20世纪为在对环境的巨大改变对比。
高中语文 6 寂静的春天学案 鲁教版必修3
《寂静的春天》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情感目标:培养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
【学习重点】探讨文章思路,揣摩重点语句。
【学习内容】一、基础积累1、正音瞬.间()锶.()塑.造()供.养()供.品()啮.齿()拨弄.()弄.堂()滞.留()栖.居()步履.()牲畜.()畜.牧()短暂.()隐秘.()秘.鲁()急躁.()辐.射()2、字义:啮:滞留:不可逆转:一丝不苟:屈指可数: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药物使用的整个过程似乎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
自从滴滴涕被允许民用以来,逐步升级的过程便开始了,人们得不断寻找更有毒性的物质。
这是因为作为对达尔文适者生存原理的绝好证明,昆虫已出对人们使用的某一杀虫药具有抗药性的超级品种,于是人们发明一种更毒的药剂,接着又一种比这种药剂更毒的药剂……A. 发明演变必须发现B. 发明演化必需发现C. 发展演变必需发明D. 发展演化必须发明二、整体把握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全文的主要观点是书上的哪一句?或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找出每段的关键句,概述各段重点,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作者是怎样一步步阐明化学药品对大自然的危害?三、精读课文,回答问题: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标题“寂静的春天”的含义,作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
2、富有感情色彩而又形象生动是科学小品的语言特色,仔细体会下列句子,谈谈它们所表达的情感。
①“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
”②“人甚至连自己创造出来的魔鬼都认不出来。
”③“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
”④这门科学在使用这些武器对付害虫的同时也在打击整个地球。
3、课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找出两三处,结合上下文来谈谈其表达效果。
四、拓展延伸:1、除课文提到的因素外,你认为还有什么因素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2、为了防止出现“寂静的春天”这种景象,你认为人类需要做些什么?3、课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仿照下面的句式,在“友情”“人生”中任选一词,另外写一句话。
寂静的春天 导学案
寂静的春天导学案.寂静的春天导学案.文本全解。
作者简介。
雷切尔•卡森,1907年出生。
从小爱好文学,四岁时就在儿童刊物上发表作品。
她性格内向,喜爱读书写诗,热爱大自然,是热心的鸟类爱好者。
中学毕业后进人宾夕法尼亚州女子学院主修英国文学,业余继续写诗。
二年级时的一门生物学课唤醒了她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决定转而主修动物学。
1929年卡森以优异成绩获得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动物学硕士学位,其后在马里兰大学教了几年动物学。
936年卡森被聘为美国渔业局的海洋生物学家,同时在《巴尔的摩太阳报》兼职撰写有关海洋生物的专题。
1941年卡森的第一本书《在海风的吹拂下》出版了,但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1951年,她完成了《我们周围的海洋》一书书稿,但联系出版时一连15次被拒绝。
1952年该书出版,立即引起轰动,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发行,并于同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图书奖和伯洛兹自然科学图书奖。
雷切尔•卡森一举成名,于是从政府机构辞职开始了她的专业写作生涯。
1955年她又出版了《海的边缘》。
这些作品构成了关于海洋的传记并使她成为著名的科普作家。
早在1945年,卡森就对大量使用化学杀虫剂引起警觉,特别关注滴滴涕对鸟类的影响。
她写了一篇向著名的《读者文摘》投稿,说明滴滴涕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但未被接受。
20世纪50年代,美国联邦农业部计划大量生产和使用各种化学杀虫剂,其中不少对环境的危害尤甚于滴滴涕。
1957年在麻州的德克斯堡地区由于使用杀虫剂灭蚊造成大批野生动物死亡;在纽约的长岛东部地区为了扑灭一种飞蛾,竟不顾后果大面积喷洒滴滴涕和柴油之混合物;南方各州为了消灭火蚁,大举喷洒杀虫剂,伤害了许多野生动物。
最严重的一次是1959年对小红莓喷洒化学杀虫剂,导致了全国性的愤怒抗议,迫使农业部在感恩节旺季时下令禁止小红莓上市销售。
卡森回忆说:“我知道得越多,就越感到可怕。
《寂静的春天》学案
精心整理
《寂静的春天》学案
蕾切尔.卡森
【学习要求】
1.诵读全文,掌握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把握科学小品的语言特色。
发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书”;“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者现在还没有开始”。
美国人把卡森的《寂静的春天》与《汤姆叔叔的小屋》相提并论,认为这两本珍贵的书都改变了他们的社会。
(本文是这部书的节选)
(二)学法指导
1.通过图书馆、网络或其他渠道,阅读《寂静的春天》全书内容。
2.结合第二单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校园热点问题——校园环境污染的调查与取证,在课堂中展示活动成果,开展大讨论。
(三)知识积累与课前预知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啮齿()牲畜()畜牧()步履()
拨弄()滞留()栖居()
析。
①“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
”
②正如艾伯特.史怀哲所说:“人们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
”
③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
4、除了课文里提到的化学药品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会使地球上出
现“寂静的春天”?人类需要做些什么?。
寂静的春天_导学案
《寂静的春天》导学案1 .文本全解。
(1)作者简介。
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 1907年出生。
从小爱好文学,四岁时就在儿童刊物上发表作品。
她性格内向,喜爱读书写诗,热爱大自然,是热心的鸟类爱好者。
中学毕业后进人宾夕法尼亚州女子学院主修英国文学,业余继续写诗。
二年级时的一门生物学课唤醒了她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决定转而主修动物学。
1929年卡森以优异成绩获得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动物学硕士学位,其后在马里兰大学教了几年动物学。
1936年卡森被聘为美国渔业局的海洋生物学家,同时在《巴尔的摩太阳报》兼职撰写有关海洋生物的专题文章。
1941年卡森的第一本书《在海风的吹拂下》(Under the Sea-Wind)出版了,但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1951年,她完成了《我们周围的海洋》(The Sea Around us)一书书稿,但联系出版时一连15次被拒绝。
1952年该书出版,立即引起轰动,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发行,并于同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图书奖和伯洛兹自然科学图书奖。
雷切尔•卡森一举成名,于是从政府机构辞职开始了她的专业写作生涯。
1955年她又出版了《海的边缘》(The Edge o / the Sea)。
这些作品构成了关于海洋的传记并使她成为著名的科普作家。
早在1945年,卡森就对大量使用化学杀虫剂引起警觉,特别关注滴滴涕对鸟类的影响。
她写了一篇文章向著名的《读者文摘》投稿,说明滴滴涕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但未被接受。
20世纪50年代,美国联邦农业部计划大量生产和使用各种化学杀虫剂,其中不少对环境的危害尤甚于滴滴涕。
1957年在麻州的德克斯堡地区由于使用杀虫剂灭蚊造成大批野生动物死亡;在纽约的长岛东部地区为了扑灭一种飞蛾,竟不顾后果大面积喷洒滴滴涕和柴油之混合物;南方各州为了消灭火蚁,大举喷洒杀虫剂,伤害了许多野生动物。
最严重的一次是1959年对小红莓喷洒化学杀虫剂,导致了全国性的愤怒抗议,迫使农业部在感恩节旺季时下令禁止小红莓上市销售。
〖2021年整理〗《寂静的春天》精品导学案
《寂静的春天》精品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
2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3培养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
预习检测1回顾——作者简介雷切尔·卡森1907-1964,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是当代环保运动的先驱。
1962年完成《寂静的春天》一书。
这本书首次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界为追逐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对美国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杀虫剂而造成生物及人体受害的情况进行了抨击,使人们认识到农药污染的严重性。
1964年因癌症和遭受空前的诋毁、攻击而与世长辞。
人们对她的这本书的评价是: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者现在还没有开始。
2检测——基础字词给加粗的字注音啮齿()滞留()栖居()步履()牲畜()整体感知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1.文章开首第1段阐述的重点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2.第2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话?其强调的对象是什么?3.第3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句是哪一句话?4.第4、5、6三段从整体上看是什么关系?侧重点分别是什么?5.作者认为人类能“控制大自然”吗?从课文中找出作者的观点。
6.你是如何看待人类使用化学药品的?我的质疑参考答案:预习检测niè hì qīǚ chù合作探究1【提示】第1自然段概述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但是,相对于地球的漫长历史,生物对其环境的实际影响较小。
接着一转话锋,说到了“在2021极短的时光瞬间中,一个物种——人——才获得了有效力量去改变他所在世界的大自然”,引起下文。
2【提示】第2段的中心句是“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其性质亦发生了变化。
”这句话强调了人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已经到了令人不安的地步。
3【提示】第3自然段着重介绍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生物和其生活的环境之间的适应和平衡,而时间是最基本的要素。
但是现代世界里人们没有时间去适应世界的急速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寂静的春天》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的环保精神,把握文章主旨;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梳理,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与危害;3、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探究理解重点语句和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畅读全文,通过查工具书和阅读注释,读准字音。
啮齿()拨弄()滞留()栖居()步履()牲畜()骨骼()2.联系语境,查字典或词典理解词义。
不可逆转:一丝不苟:屈指可数:3、搜集一些自己身边见到的环境污染的事例,并谈一谈自己对环保的看法。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一)整体感知1.全文的中心主旨是书上的哪一句?(或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人类对环境的污染,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后果怎样?3.联系课文内容,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寂静”的?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作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
(二)合作探究1.课文对地球生命的历史阐述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找出两三处,结合上下文来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2.主题探讨:你认为文章要告诉我们的主旨是什么?3.除了课文里提到的化学药品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人类需要做些什么呢?【数据资料】美国《洛杉矶时报》曾以“大地母亲生活中的一日”为题报道了整个世界一天中发生的事情:①世界各国70%的城市居民,即15亿人,呼吸着不卫生的空气,至少有800人由于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
②5600万吨二氧化碳排入大气层,大部分是通过使用矿物燃料和焚烧、热带雨林排放的。
③至少15000人死于不安全的水造成的疾病,其中大部分是儿童。
④12000多桶石油泄漏到世界的海洋,这足以注满25个游泳池;约1725万千克垃圾被从船上丢入海中。
⑤180平方英里(约460平方千米)的森林消失;多达140种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灭绝,主要原因是森林和珊瑚遭到破坏。
⑥世界上413座商用核反应堆的发电量约占世界能源消费量的5%,它们产生的核废料达20多吨。
【达标检测】一、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曲折(qǔ) 场(chǎng)院栖居(qī)骨骼(gé)B.步履(lǐ)商贾(gǔ) 怃(fǔ)然妍媸(chī)毕露C.惶悚(sǒng) 编纂(zuǎn) 牲畜(chù)硝烟弥(mí)漫D.忖(cǔn)度欢谑(xuè) 徘徊(huí)怙(gū)恶不悛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陕西的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剪纸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B.时下,田园风光游、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很流行,这满足了人们走近自然,返朴归真的愿望。
C.这部电视剧虽然遭到了一些人的尖锐批评和指责,但是批评者认为,作者的创作动机是无可厚非的。
D.美国作家欧·亨利具有超群的才华和丰富的想象力,其小说的结尾往往别出心裁,匪夷所思。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药物使用的整个过程似乎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
自从滴滴涕被允许民用以来,逐步升级的过程便开始了,人们得不断寻找更有毒性的物质。
这是因为作为对达尔文适者生存原理的绝好证明,昆虫已出对人们使用的某一杀虫药具有抗药性的超级品种,于是人们发明一种更毒的药剂,接着又一种比这种药剂更毒的药剂……A. 发明演变必须发现B. 发明演化必需发现C. 发展演变必需发明D. 发展演化必须发明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步伐,除了要尽力争取国内外投资,建设好基础设施,努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之外,搞好节水农业,办好乡镇企业,也是能否发展西部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
B.经过几个世纪发展建立起来的古典芭蕾舞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舞蹈动作的技巧性、表现力和协调性,培养演员的悟性。
C.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开阔的心胸,就是和与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应坦诚相待,精诚合作。
D.只有走以最有效的利用资源和保持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就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这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①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其性质亦发生了变化。
人类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是用危险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和海洋的污染。
这种污染多数是无法救治的,由它所引发的恶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转的,它不仅存在于生物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也存在于生物组织中。
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是幅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
由核爆炸释放到空中的锶—90以放射性尘埃的形式随雨水或漂浮物落到地球上,留在土壤里,进入地上生长着的草、玉米或小麦等植物体内,最后钻进人体,停留在骨骼里直到人死去。
同样,喷洒在农田、森林或花园里的化学药品长期留在土壤中,进入活的生物体内,在一种毒害和死亡的连锁反应中从一个生物体传到另一生物体;或者随着地下溪流神秘地流淌直至冒出地表,通过空气和阳光的化合作用构成新形式,毒死植物,使牲畜得病,对那些饮用原本纯净的井水的人们造成不知不觉的危害。
正如阿尔伯特·施威策所说:“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
”②要生成现今栖居在地球上的生物需要亿万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生物不断发展进化,种类越变越多,达到一种同其环境相适应、相平衡的状态。
而环境一丝不苟地塑造和引导它所供养的生物,这环境既包含有利生物生长的成分,又包含有害的成分。
某些岩石放射出危险的射线;即便在一切生物从中取得能量的日光中,也包含有伤害力的短波射线。
经过一定的时间──不是过了若干年,而是过了千百年,生物适应了环境,达到了平衡。
时间是最基本的因素。
但在现代世界里人们没有时间去适应世界的急速变化。
③人类急躁轻率的步伐胜过了自然界稳健的步履,事物很快发生变化,新情况急剧不断地产生。
如今幅射已不仅仅是地球上出现生命之前便存在的岩石隐秘射线、宇宙射线以及太阳紫外线,它更是人类拨弄原子的奇异产物。
同样,逼迫生物与之适应的化学物质不再只是从岩石上冲刷出来由河流带入海洋的钙、二氧化硅、铜以及其它矿物质,它们还有人类聪明才智所创造的人工合成物,在实验室里配制而成,在自然界找不到与它们相似的东西。
5.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其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这句话中“这种力量”具体是指什么?其性质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选文第②段最后一句:作者为什么说“但在现代世界了人们没有时间去适应世界的急速变化”?7.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标题“寂静的春天”是什么意思,作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
(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虫类与人类⑴对于虫类来说,人类的社会只不过是一块新的殖民地。
它们一直都在我们周围窥探等待进犯的机会。
⑵在过去的4亿年间,地球的统治者既不是恐龙,也不是哺乳类动物,而是这些虫类。
这个蜿蜒爬行的群体,就以绝对数量占据了主导地位。
后来,人类出现了,为了获得清洁与整饬,扫清了荒野,想创造一个不受虫类侵扰的安全世界。
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安全过,因为它们从来就没有离开过。
今天,这些外来物种正在占领城市,杀人蜂正在不知不觉中向全球蔓延。
当昆虫决定殖民人类社会的时候,我们显得如此无可奈何。
昆虫对人类的种种反制手段无动于衷,我们对它们知之甚少,也确实没有足以制胜的杀手锏。
⑶我们被这些无孔不入的生物所包围,无法从生活中摆脱它们。
向来以苛刻著称的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也不得不接受那些无法避免的昆虫现象。
每一桶番茄里至少有两条蛆,每100克番茄酱里有一条蛆或者30颗苍蝇卵。
每100颗花椰菜里有60只蚜虫、齿虱和海石虫。
每份通心粉里有225片各种虫类尸体。
每听蘑菇里有20条完好的或肢解的大大小小的蛆。
上菜的时候,你除了获得一份美食,还有270只完整不一的昆虫和23条蛆。
⑷有些生物一生下来,就对我们穷追不舍。
在你我眼中美丽的躯体,在它们眼中只是一个充血的皮囊,装满了最有营养的液体。
人体本身就包含多个生态系统,每套系统都有不同的定居者。
我们的皮肤经过放大,就像月球表面的荒原。
但表面这些汗毛却很适合居住,扁虱的头部天生就是要扣死在我们的表皮上。
人类对这些生物的厌恶程度要取决于双方关系的疏密。
在我们最隐私的地方,同样存在着特有的寄居者。
⑸目前地球上已知物种中的70%都属于虫类,想逃避它们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无法摆脱它们,也许该转而考虑研究它们,我们需要进入它们的头脑,换个视角看这个世界。
现代科学已经能够实现这点,我们有机会了解到蟑螂的第二个大脑,监视黄蜂的感觉器官,破解蜘蛛的致命毒液,对于这些动物加深了解,很可能帮助我们化敌为友。
但直到这项工作完成以前,我们的生活仍然要不断受到虫类的滋扰,而我们决不能低估这些生物的工作效率和毅力。
⑹在对抗昆虫的战争中,要追踪我们的敌人,科学家所面临的几乎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
目前已知的昆虫种类超过一百万,但这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每天都有新的品种出现,好像永无止境。
单单是研究我们所谓的害虫,已经令学者们应接不暇。
例如日本丽金鱼,每年要席卷1千万公顷农作物。
至于棉籽象鼻虫,全美三分之一的杀虫剂就是为它而准备的,玉米穗虫每年都要造成至少5亿美元经济损失。
真正最具威胁的入侵者是那些无所不在、无所不食的角色,它们就叫蟑螂。
1997年全美仅用于蟑螂杀虫剂的开支就约为5亿美元,我们以为用毒药就可以战胜它们,显然我们低估了对手。
⑺蟑螂的反围剿让我们陷入了新的困境。
我们以为杀虫剂能够百战不殆,不料它却成了对手的甜浆。
我们自己想要更多的蜂蜜,却造就了新的梦魇。
非洲野毒蜂和人工蜂杂交的结果是制造了不受人类控制的恶魔——杀人蜂。
⑻我们正在逐渐认识到人类世界的兴衰将会与虫类世界息息相关,这迫使我们改变与虫类相处的方式,与虫类之间建立的伙伴关系,似乎已经涉及各个领域,全世界的技术机构,都开始学习掌握这种诱人的能量。
⑼原先步步逼迫的恶魔,有些就成为有益于人类的朋友。
你看,蛆变成清理伤口的能手,黄蜂也因其超强的嗅觉而被用于协助检查癌症,原先剑拔弩张的恐怖氛围骤然消失了。
在新墨西哥蜜蜂正在接受扫雷训练,即使是历史悠久的昆虫产品蜂蜜,也刚刚被发现能用于治服那些抗生素抗性病菌。
在德国,人类与蜜蜂之间的关系,已经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研究人员正在利用微型雷达传送装置,试图掌握蜜蜂复杂的语言表达规律。
还有一些地方,科学家甚至利用蜜蜂进行侦测、协助扫雷工作。
⑽也许要不了多久,蟑螂机器人就可以在厨房里帮助你清理蟑螂了。
(节选自《动物生存的智慧》,有删改)8.第⑶段主要采用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9.根据文章内容说明下面两个词语的含义,并简要分析其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