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读书报告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三篇)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1682d8d7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7.png)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寂静的春天》是一本令人深思的小说,作者以细腻动人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特殊的故事,引发了我对人性、沉默和孤独的思考。
故事发生在一个名叫小麦奥丁的小村庄上,这里的居民因一种罕见的疾病而变得聋哑。
主人公是名叫伊伦的女孩,她是唯一一个拥有正常听力的人。
然而,在这个聋哑的世界中,伊伦却感到孤独和被排斥。
她尝试与村民们沟通,但因沉默而感到挫败,她深入思考着沉默的含义和限制。
伊伦的沉默的孤独与周围人的聋哑的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人们对不同之处的恐惧和排斥。
小说通过描写伊伦与村民们的互动,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有些村民拒绝接受伊伦的存在,认为她是“外来者”,因为她不同于他们。
而另一些村民则对她表示友好和同情,愿意帮助她。
这种对待伊伦的态度暗示了人类对任何不同的反应。
我思考着,为什么人们在面对不同的事物时会感到恐惧和排斥?是因为没有接受不同的思想,还是害怕不同会带来改变和冲突?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包容和接纳的思考。
与此同时,我也思考着沉默的含义。
在小说中,沉默是伊伦和居民们之间的一种隔离和交流的障碍。
但有时候,沉默也是一种力量,它可以传递无言的信息和情感。
伊伦通过观察和思考,学会了如何通过沉默与村民们进行交流。
这让我明白,沉默并不一定是一种消极的东西,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运用它。
《寂静的春天》让我对人性和沉默有了新的理解。
它提醒我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害怕与不同的人和思想交流。
同时,我也认识到沉默并不一定是一种负面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运用沉默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他人。
这本小说通过简洁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和震撼人心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与他人交流,思考人性与沉默的问题,让我从中汲取智慧和启迪。
我相信,这本小说将继续在我心中发酵,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人性和沉默的奥秘。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二)《寂静的春天》是法国作家弗朗西斯·德鲁瓦尔于1998年出版的小说,该作品以描写发生在法国南方小村庄的一起悲剧事件为主线,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展现了社会的冷漠和个体的孤立。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d0f7c96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c4.png)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寂静的春天》读后感(通用22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寂静的春天》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看着寂静的春天这个题目,又看了看目录,心中满是疑惑,这本书的目录基本上和寂静的春天谈不上任何有相关的地方。
但细细品味每一章的标题非常的新颖,让我情不自禁地开始看这本书。
从“走进名著”,可以看到人们生活在各种化学添加剂的环境中,一开始还不明白。
但当看到第三章死神的灵药时,1.24259亿,6.37666亿这天文数字让我惊讶。
我们虽然杀死了虫子,但也对其他生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而且杀虫剂也会破坏人体最为关键的生理过程。
再往后翻作者列举了DDT,狄氏剂等各种化学添加剂,上面的各种例子,人们虽然杀死了虫子。
获得了干净,但却没有想他们这样过度使用化学品会伤害无辜的动物和人类自己。
看到第八章,再无鸟儿的歌声,这篇文章写了因过度使用杀虫剂,使鸟儿、树大量死亡,让我想起了在家乡,清晨,睡眼朦胧的我每天透过换气管,都能听见鸟儿在歌唱。
走在乡间小道上也能看见很多鸟儿在枝头。
而回到城市,因没有树,少有鸟儿。
还有,在上世纪80年代,麻雀啃食农民种植的小麦水稻,让人们非常痛恨麻雀,认为它是一种害虫所以,人们大量捕杀使用化学品来杀死麻雀,麻雀的死又使其他动物开始急剧增加,麻雀的死并没有使问题解决,反而到如今人们开始怀念麻雀这种动物,开始保护它。
还有鹿和狼的故事,都说明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有害动物,人类只是站在自己利益的基础上来评判有害和无害,每一种动物生活在地球上都有他自己的意义,只是有时人类没有观察到。
发明杀虫剂的化学家,他获得诺贝尔奖,对于农民来说,他是应该的。
但对于动物、乐于保护环境的人来说,他发明的杀虫剂就是鸦片。
我认为生产杀虫剂的工厂不能随意卖给普通人,应该先教会使用者或在包装盒上标明怎样使用,每次使用不能超过多少等等。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c68b267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33.png)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寂静的春天读后感(精选2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篇1众所周知,农药是农业上最常用的用来对付害虫与病菌的一种化学品。
在阅读此书前,我虽对农药有所耳闻,但也仅仅停留在“苹果要削皮才能吃”的程度。
《寂静的春天》一书是一名海洋生物学家兼美国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的撰稿人所作,在认识到化学品的严重危害后,她顶着外界的舆论用四年时间写成此书,揭开了被政府掩盖的真相,并呼吁人们保护环境,抵制化学品的滥用。
书中展示了不少滥用化学品带来的坏处,其中描绘的一个场景令我感到十分心痛——政府不分青红皂白洒下的农药铺天盖地,美名其曰是为根除火蚁,却给天上的鸟、水里的鱼和地上奔跑的小兽带来灭顶之灾。
知更鸟吃了中毒的火蚁后无力地拍动着僵硬的翅膀,在痛楚中挣扎着死去;洄游的鲑鱼在毒水中拼命将头探出水面,最终还是翻起白肚皮;松鼠呼吸到有毒的空气,临死前疯狂地啃咬地面希望能缓解痛苦,爪子萎缩在胸前,死不瞑目……因为所捕食的昆虫已被毒死,扛过毒素的动物们也难逃饿死的命运。
人类也不能好到哪儿去。
脆弱的孩子最先中招;农民的牛羊吃了沾上农药的草后久病不起;蜂农的蜂群一群接一群地死去……在这个寂静的春天里,火蚁却悄悄孵化出新的一批卵,没有天敌的约束,原本不算威胁的火蚁彻底成了灾祸,甚至产生了抗药性!这一切都是人类亲手酿成的,若想恢复成原状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如果没有人类帮助培育幼苗,甚至永远都难以复原。
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提出用生物防治代替化学防治。
通过引进害虫的天敌或有针对性的病毒,或是使雄虫绝育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这样的方法即经济、效果持久,又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在一些地区已经成功实施。
可惜在当时,更多的人只喜欢见效快的化学品。
通过此书,我深刻地认识到化学品的危害性,这种人工合成的元素却正将人类推往一去不复返的道路上。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8篇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8篇](https://img.taocdn.com/s3/m/103c5452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01.png)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8篇《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当我看到“寂静的春天”这个标题时,我心里就有个疑问:为什么春天会是寂静的呢?我怀着这个疑问,开始读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当时社会滥用农药的问题,以及使用农药对大自然的各种负面影响。
原来人们为了防虫和除杂草,农场里的植物都被喷上了各种各样的农药。
害虫死了,害虫的天敌也被毒死了,河流受污染,土地也受污染了,没有鸟儿歌唱,人类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人们想要消灭的昆虫却拥有了抗药性,变本加厉地大量出现。
从农药开始生产时,“征服大自然”就变成了大多数人的口号,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去征服的对象,而不是和谐共处和保护的对象,也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的正确性。
直到作者蕾切尔·卡逊以自己过人的勇气和毅力,投入对DDT危害的研究当中,并写了这本书。
大多生产化学药物的公司都在试图阻止这本书的出版发行,许多从环境污染中获利的人指责她是耸人听闻的、太过极端的。
但是,通过她的不懈努力,DDT 终于被禁止使用了。
如今,几乎已经没有人使用化学农药了,而是更多的用天敌去控制害虫的数量。
但现在仍有许多的环境污染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我们要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2美丽的小镇为何到处都是迷雾般的死亡阴影,是什么让小镇变得如此寂静:没有美丽的花朵、没有虫鸟的歌声、没有快腾的溪流……我之所以说杀虫等于杀生,那是因为:在20世纪,人们广泛用杀虫剂喷洒植物以防止虫鸟因啃食而破坏植物。
可是这些愚昧的人们从没想过杀虫剂会将整个大自然食物链破坏掉,杀虫剂经过各种方式进入动植物体内,侵入土壤,灌入海洋,最后也许会破坏整个地球。
而人类只顾自己的眼前幸福,不顾一切地喷洒杀虫剂,从而导致春天越来越寂静。
这是本非常能让人反思的书,虽然这本书里说了许多我不知道的化学物品,我本能的知道这些物品只对部分事物有帮助,但弊大于利,我们的食物链却因此被破坏,我们的大地也变得毫无生机。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通用13篇)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通用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8ac08d5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da.png)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通用13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寂静的春天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篇1春天怎么会是寂静的?春天的世界,不应该是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么?带着这样的疑惑,我走进了这本书里的世界。
《寂静的春天》是美国作家蕾切尔·卡森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创作的作品,她是一名海洋生物学家,一生都在与鱼类、鸟类等野生动物打交道,这让她有机会接触并深入思考环境保护问题。
作者在身患绝症、濒临瘫痪和失明的情况下,只身对抗当时企业界和政府官僚的强大压力,对只顾商业利益不顾人类安危的工业集团和曾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化学药品DDT提出了挑战。
书中描写了一个由于农药滥用,导致这世界可能将再没有鸟、蜜蜂和蝴蝶,那里春天将是“寂静”的,也是可怕的。
美国前副总统阿尔伯特戈尔说“《寂静的春天》种下了新运动的种子,而后它成为了一股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力量。
”这本不寻常的书,在当时那个人类只一味向自然索取的年代里,最先试图唤起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书中以充满活力的春天开头,沉浸在欢乐世界中的主人公,浑然不知由于人类各种破坏环境的活动,书里的世界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美丽的村庄将变成一片死寂……是什么使原本美好的世界变得伤痕累累?“这施害的不是魔法,也不是什么天敌,而是人类自己”,书中这句话给了我答案,原来这一切都是人类自己的无知与傲慢造成的!时间慢慢推移,书中所提到的滥用药物的情形并没有多少改善,现在各种污染问题层出不穷,地球的环境依旧在恶化。
雾霾一次又一次笼罩蓝天,更多的北极冰盖正在消融塌落,大地上的绿色正在被土黄蚕食。
没有鱼鸟问津的池塘,没有植被生存的荒野……大自然悲伤的故事仍在继续。
但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人们有了更多的实际行动,开始建造水力、风力发电站,开垦荒漠、植树造林,节约用水、保护动物,低碳出行、绿色生活……保护环境是一场持久战,蕾切尔·卡森和《寂静的春天》是环境保护浪潮中一朵漂亮的大浪花,她的身前,平静的水面已经荡漾着涟漪;她的身后,大大小小的浪花汹涌而来,直到如今。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四篇)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c5ddd4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db.png)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看《寂静的春天》这本书之前,春天,在我心中都是万物复苏的代表。
我所能想象到的关于春天的场景,就只有生机勃勃。
在我初中时,有一次翻看生物课本时看到了有一节课提及到《寂静的春天》这本书。
寂静的春天?春天居然是寂静的?如此大的反差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想,要解开我心中的疑问,就只有读一下《寂静的春天》这本书了。
因此,这一切成为我读了《寂静的春天》的开端。
《寂静的春天》的开文就是一记重击式的描述:“过去未工业化的年代,每年的春天都有着数以百计的鸟儿于天空翱翔,或于树丛间鸣啼着悦耳的歌声。
然而现在因为大量使用DDT等杀虫剂,导致鸟儿不再飞翔、鸣唱……我们还能在春天时听到鸟儿的歌声吗?”看了之后,我被震撼了,开始有了共鸣。
“每年的春天都有着数以百计的鸟儿于天空翱翔,或于树丛间鸣啼著悦耳的歌声。
”这不正是我心目中的春天吗?可是却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鸟儿不再飞翔、鸣唱……”春天没有鸟了,因为没有小鸟了,因为大鸟吃了虫子了,而虫子体内有农药……试想如果我们自己生活在那样的地方,该是一件怎样的可怕事情啊!那么究竟是什么使我们的美好世界变得那样恐怖?“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使这个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生,而是人们自己使自己受害。
”书中这句话给我的震撼非常大。
原来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用双手造成的!农药的使用已经让我们的明天蒙上了恐怖的阴影,我们该如何摆脱这样的景象?我们要为其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一切的一切都让我陷入沉思中……有人说了,不用农药,我们如何杀灭害虫?像书中所提,可以用生物的方法,这种方法非常有用,而且不会污染环境。
当然,科学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但已有了极大的前途!有很多方法已可以用于实践中,我们应该去尝试。
农药已经让死神离我们太近了!我们应该警惕了!《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二)《寂静的春天》是法国作家弗朗西斯·德鲁瓦尔于1998年出版的小说,该作品以描写发生在法国南方小村庄的一起悲剧事件为主线,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展现了社会的冷漠和个体的孤立。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0篇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153d5a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08.png)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0篇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寂静的春天》这个非同寻常的书名,引领着我走入那个没有鸟没有蝴蝶没有蜜蜂的世界。
一本失去花香鸟语的书能有什么趣味呢?这是我刚开始读这本书的疑惑,但事实证明__的内容的确比不上每一章的标题有趣。
每一章的标题都别有趣味或是“死神”或是“浩劫”或是“死水”都毫不遮掩的透露着压抑的黑暗。
开头介绍地球上的勃勃生机,作者毫不吝啬笔水介绍世间的美好万物,细致的描绘万物生机,甚至是潭水里的鳟鱼,让人不得不深醉于作者笔下的花花世界。
作者迅速将气氛代入“寂静”的主题中,也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这种环境变化的迫切感。
人类与“害虫”抗争了近一个世纪,但是人类并没有控制住“害虫”的危害。
一百多年后,人类并没有放弃灭杀“害虫”这条错误路线,而是越走越远了,当年西方犯的这个错误现在在中国重演。
“人虫大战”并没有挫伤“害虫”的锐气,“害虫”在人类发明的各种农药磨练下,反而越战越勇。
她同时详细描述了消灭吉卜赛蛾的计划在杀死吉卜赛蛾的同时也杀死了鱼、螃蟹和鸟类,她还详细描述了消灭火蚁的计划杀死的是牛、雉鸡,而不是火蚁,更加有说服力的说明了运用不恰当的手段对大自然的危害性之大。
作者通过“神秘的化学物质”和具体数字,详细的向读者说明了“毒”的危害性。
“中毒致死”“剧毒性”等词汇频频在文中出现,通过这些压抑词汇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当时写下这些内容时看到世间美好被农药深深污染时内心的折磨与痛苦。
造成这种局面的元凶是农药DDT,但具讽刺意味的是,DDT竟然是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
作者向公众发出呼吁,要求停止继续使用那些不恰当的手段来进行所谓的“拯救地球“计划,这些计划将最终毁掉地球上的生命。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说明小说,更是为环境保护发起的首次呼吁。
作者用《寂静的春天》揭露出了人类化学药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是一种有着严重危害人类自身环境安全的行为,她在书中用实例提醒着人们,人类正着手编织着自己的末日,通过描写水源,昆虫等资源,的污染来说明农药等毒害品的毒害性。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通用4篇)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通用4篇)](https://img.taocdn.com/s3/m/39579ca0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89.png)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通用4篇)《寂静的春天》读后感第1篇读完《寂静的春天》这本书之后,我简直不能相信这是五六十年代的书,很佩服作者的远见卓识,作者的精神也让我很受感动,她身患绝症,却仍然为了环境问题在奔波,她受到的压力是巨大的,她作为科学家的荣誉受到剧烈的攻击。
然而,支持她走向这条路的,是她尊重事实的勇气和非凡的个人勇气。
她已经预料到了手中着本书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麻烦,可是她还是写了。
她用生命维护着真实,她有着卓越的才能和见识,她对环境问题了如指掌只是肯定的了,在读《寂静的春天》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她对化学知识也是很了解的,书上有不少化合物的结构图。
在她最后一次演讲中,她提出:我们等待的时间越长,我们要面对的问题就越多。
这些事实已经证明。
《寂静的春天》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重新思考,还有其它的许许多多。
现在的环境,我们有目共睹。
我很庆幸我从小生活在农村,让我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多呆了几年。
我生活在一个被山夹着的小山村。
小时候,我们的天空是湛蓝湛蓝的,蓝得那么好看,望着那样纯净的天空,心里就不会有什么烦恼和忧愁了。
我们经常去小河里打水仗,水很清,溅起来的水花晶莹剔透,就像一颗颗明亮的珍珠。
我们玩累了,渴了,就用手捧起河水来喝,清凉的河水,沁人心脾,滋润着我们成长。
那时候,我们周围的山是那么秀丽,“春山艳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
”村里的树木很多,山上是树,房前屋后也是树。
树木郁郁葱葱,野果也很多,叫得出名儿的,叫不出名儿的,红的绿的黄的紫的,什么样儿的都有。
清晨,可以听到鸟儿在歌唱,风吹过来的时候,一阵阵清新。
我们在田垄上走,裤管被露水打湿……可是,这样的日子已经离我们而去,再也不会回来了,山被开垦出来种果树,露出一片片的红土,天蒙上了一层灰,小河里淌着山上的果树上流下来的农药,我们再也不敢喝小河里的水了,大雨之后,大量的泥土被水冲到河里,小河渐渐地不再有螃蟹了,不再清澈了,小河在一点一点地干涸!我们无法看到“村径绕山松叶暗,野门临水稻花香”这样的美景了,也不能享受“棒打野鸡瓢舀鱼”的乐趣了。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精选10篇)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20544c55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e4.png)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寂静的春天》读后感(精选10篇)《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在人们的记忆中,春天永远都是那么生机勃勃,鸟儿在枝头歌唱,天空中下着蒙蒙细雨,发出沙沙的响声,鱼也争先恐后地从水中跃出水面。
但在这本书中的春天却与人们记忆中的春天有着很大不同。
书中的春天是寂静的,鸟儿奄奄一息,只有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林和湿地。
是什么导致了这样寂静的春天呢?在这个寒假,我阅读了《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并在这本书中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这不是魔法,也不是敌对的行为,这全都是那些无知的人们咎由自取。
他们为了自身利益,为了使自己种的农作物不被害虫破坏,滥用农药,但这种办法不但杀死了害虫,同时杀死了其他所有昆虫,破坏了生物圈的平衡。
大自然不知用了多久,才创造出了一个平衡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所有的东西都是环环相扣的,而人类却用农药打破了这种平衡,破坏了土地,河流,乃至整个生物圈。
与其称这些为“杀虫剂”,还不如称这些为“杀生剂”。
现在,人类已然意识到农药对地球的严重危害,对于农药的使用已经在逐渐减少。
但是,随着世界的发展,可能人们也没有注意到,他们仍在用些不同的方式给地球带来危害。
在许多超市和菜市场,塑料袋的使用依旧很普遍,许多人为了方便,仍会使用许多塑料袋,并且在使用一次后就把它扔掉。
还有许多饭店会使用一次性塑料盒。
这些再被人们埋入土中后,不易在土中被降解,仍然可以在土地中一直保留几百年之久。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环保袋,或者将塑料袋循环使用来保护坏境。
所以,保护环境,我们必须一起团结起来,从我做起,保护美丽的地球。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2最近,吕老师推荐我看一本书,叫《寂静的春天》。
拿到这本书,一看书名,我就觉得很好奇。
因为春天一般都是生机勃勃的,为什么会寂静呢?出于好奇心,我赶紧看了下去,想赶紧在书中找到答案。
其实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是很深奥的,我发现里面有很多我看不懂的东西。
但是,里面的一些情节还是给我留下来很深刻的印象。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精选8篇)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c1a57840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a7.png)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精选8篇)《寂静的春天》篇1我国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着,但伴随着经济的增长,我们的坏境却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就像人身体上的慢性疾病一样,慢慢地,不容易被人觉察地侵蚀我们的身体,使我们对其毫无防备,一旦有一天发现了它,它已经处于爆发期,任何办法也无济于事了。
在当今这个只注重经济增长的社会,我觉得《寂静的春天》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它的作者,蕾切尔·卡逊为了人类的幸福,环境的持续发展,拖着病重的身体,忍受着巨大的诋毁和攻击坚决写这本书,然而事实证明她所做的一切是值得的,她为人类环境保护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来我们和大自然是和谐相处着的,世界是那么美好,但自从人们滥用化学药品的时候,这一切就发生变化了。
人们为追求经济利益,使得庄稼有好收成而在庄稼地上大量喷撒DDT、艾氏剂、氯丹、狄氏剂、安德萘的一系列杀虫剂,给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河流,大海、地下水,土壤、动物、植物都不能幸免于难。
这种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恢复的,它一旦存在于某个地方,它就会通过食物链传递,而且具有集聚效应,也就是说等级越高的生物,他身体上积聚的的毒物将会最多。
我们想想,这确实无可非议的,如果土地上喷撒了毒性很强的化学剂,那么我们的蔬菜就会染上,如果动物吃了,就会在动物身上积聚,而动物吃动物,而动物又最终进入我们的口里,而且我们还吃蔬菜,所以,可想而知,这种乱喷洒杀虫剂的做法其实就是我们人类自取灭亡啊。
我们习惯于找寻那些明显的,直接的影响,而不研究其他方面,除非这一影响一一种无法否认的明显形式急骤地出现,否则我们总要否认危害的存在,这就是我们人类的短见,由此我们必须为我们的断见付出代价这种代价就是对我们自身和我们的子孙后代遭受各种疾病或居无定所。
有些昆虫确实有害,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以这种借口对其他益虫大加毒害,而我们做什么似乎从不想后果,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为了最求目前的利益真的可以什么自私得都不顾吗,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清醒呢?我们从适应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慢慢地将自然占为己有,向自然索取施虐,却从来不为自然做一丝奉献。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5篇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ef8bfaf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bb.png)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5篇《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看《寂静的春天》这本书之前,春天,在我心中都是万物复苏的代表。
我所能想象到的关于春天的场景,就只有生机勃勃。
在我初中时,有一次翻看生物课本时看到了有一节课提及到《寂静的春天》这本书。
寂静的春天?春天居然是寂静的?如此大的反差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想,要解开我心中的疑问,就只有读一下《寂静的春天》这本书了。
因此,这一切成为我读《寂静的春天》的开端。
《寂静的春天》的开文就是一记重击式的描述:“过去未工业化的年代,每年的春天都有着数以百计的鸟儿于天空翱翔,或于树丛间鸣啼着悦耳的歌声。
然而现在因为大量使用DDT等杀虫剂,导致鸟儿不再飞翔、鸣唱……我们还能在春天时听到鸟儿的歌声吗?”看了之后,我被震撼了,开始有了共鸣。
“每年的春天都有着数以百计的鸟儿于天空翱翔,或于树丛间鸣啼著悦耳的歌声。
”这不正是我心目中的春天吗?可是却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鸟儿不再飞翔、鸣唱……”春天没有鸟了,因为没有小鸟了,因为大鸟吃了虫子了,而虫子体内有农药……试想如果我们自己生活在那样的地方,该是一件怎样的可怕事情啊!那么究竟是什么使我们的美好世界变得那样恐怖?“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使这个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生,而是人们自己使自己受害。
”书中这句话给我的震撼非常大。
原来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用双手造成的!农药的使用已经让我们的明天蒙上了恐怖的阴影,我们该如何摆脱这样的景象?我们要为其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一切的一切都让我陷入沉思中……有人说了,不用农药,我们如何杀灭害虫?像书中所提,可以用生物的方法,这种方法非常有用,而且不会污染环境。
当然,科学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但已有了极大的前途!有很多方法已可以用于实践中,我们应该去尝试。
农药已经让死神离我们太近了!我们应该警惕了!《寂静的春天》读后感2湖上的芦苇已经枯萎,林中的树木已经倒下,鸟儿不再歌唱,河流不再舞蹈……这个世界怎么了?《寂静的春天》是美国女作家蕾切尔。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4篇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488ac133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55.png)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4篇《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4篇《寂静的春天》读后感篇1风,轻轻吹;树枝,长风。
灿烂的阳光,在心脏晒在身上,温暖,转身春天!这种鸟啁啾,发现春天的风景,它应该是有趣的,或欢快!可是我并不懂,她为什么是寂静的,我便带着一个问号之后走了我们进去。
故事的开始发生在一个宁静的乡村,但传播死亡的气息,罪魁祸首就是大量使用农药频繁,导致了一系列的水污染和生态系统其他损害的严重问题。
作者呼吁人们热爱大自然。
一切的社会一切问题都是我们那么的静谧,美好,鸟语花香,现在中国却只有一片寂静,变成了自己一个企业没有进行声音的春天。
是这些小生命作为装饰了大自然,他们可以每天学生都在不断忙碌地工作着,或晴天,或雨季,又或是残酷严冬,当他们的生命巍巍可及,仍然不停歇地工作着。
但是当春天来临的时候,它使这些沉睡的小生命复活。
这些小生命具有我们成为维持自然平衡和人类发展的`盟友所需要的自然属性,但我们现在正在向它们开火。
当世界的色彩渐渐褪去,构图陷入黑暗,直到最后她沉默了,仿佛一切都沉默了。
没有声音怎么会是春天呢?在这个自然世界里,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利益。
一旦生态系统被破坏,生产者和消费者也会受到伤害,到最后只会不复存在,她的沉默所有的情感.看到这,我不禁想到我们的家园,我们的祖国,虽然顺应自然,也对自然的改造,慢慢美丽的家园自己,滥用农药,肆意破坏,事实上,没有一个正确的相信没有昆虫的世界是一个冰清玉洁。
我们是地球的只是用户,而不是主人,我们想分享与其他小生命在这个星球在一起,这些小团体的支点是平衡的生活。
我们国家必须充分尊重她,尊重学生自然,尊重发展规律,不要轻易地去改变。
而是为了保护她,用最温柔的方法,还她的生机勃勃。
我们用昆虫的天敌去压制或制服以及它们,总有一些昆虫也害怕的对手。
总之就是不要出现滥用化学品,还它一个春意盎然,还它一个企业生机勃勃,因为没有春天中国并不是一种寂静的,是欢快的!《寂静的春天》读后感篇2昆虫害虫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于是聪明的人类发明了除虫剂除草剂,或许在一开始这些除虫剂除草剂达到了其研究支出的目的,因为在可看见的现在,一些昆虫害虫得到了控制,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几个月几年不定的时间后,这些曾经被控制的昆虫害虫的数量得以反弹,因为他们在与除虫剂除草剂这些化学物质的对抗中产生了抗药性,正如达尔文进化论所预见的那样,他们适应了那些曾让他们失去生命的化学物质,他们胜利了。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精选范文五篇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精选范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8f3adaff69dc5022abea000a.png)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精选范文五篇《寂静的春天》描述了:“过去未工业化的年代,每年的春天都有着数以百计的鸟儿于天空翱翔,或于树丛间鸣啼着悦耳的歌声。
然而现在因为大量使用DDT等杀虫剂,导致鸟儿不再飞翔、鸣唱。
那么寂静的春天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寂静的春天读后感范文五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范文一在《寂静的春天》我走进了自然,也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
《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问世时,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
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
在60年代以前的报纸或书刊,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
回想一下长期流行于全世界的口号——“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在这儿,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而非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
我们只是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却从未感恩过大自然所给予我们的一切美好生活。
《寂静的春天》中第一章写明天的预言,当时我就被这个预言给震惊了。
试想如果我们自己生活在那样的地方,该是一件怎样的可怕事情啊!是什么使我们的美好世界变的那样恐怖?“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使这个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生,而是人们自己使自己受害。
”书中这句话给我的震撼非常大,原来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用双手造成的!我们该如何的摆脱这样的景象,我们要为次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当汽车尾气刺激我们的肺,当紫外线伤及我们的皮肤,当森林与绿地被沙漠覆盖,当象征古代文明的雕塑被酸雨腐蚀…我们唯一的母亲,我们生命的唯一家园,已经被我们人类破坏殆尽。
一切的一切都让我陷入沉思中……如今我们都意识到自然对我们的重要性,开始感恩自然所赋予我们的一切,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自然为我们的自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爱护我们的自然了,比如,我们建起了水力、风力发电站,开始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森林,保护水源,节约用水,提倡节能减排,开始绿化、美化我们的自然了。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想最新5篇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想最新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899a66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99.png)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想最新5篇《寂静的春天》是美国女作家蕾切尔·卡森的作品。
她从一个美丽的故事入手把我们带入书中,当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化学农药的“震慑力”,真真实实的感觉到此刻内心已不在寂静!下面给您带来寂静的春天读后感想,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很久以前,当我还在看科普连环画时,就看到了《寂静的春天》这个名字。
自此,我就一直想看到这本书。
如今,我从学校借了一本读完了,感想很多很多。
在这本书写成的时候,美国的农药使用极度发展,因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不断涌现。
作为二战后环境保护的先驱,作者忍着癌症的病痛,勉强写完了这本书。
书中以生动的语言、详细的事实揭示了滥用农药对地球上方方面面的破坏。
从土壤到水中,从环境到生物,从植物谈到动物,在谈到人类自身。
这层层论述让夜里阅读的我头皮发麻——我们生活的环境竟被我们制造的并超越了我们控制的怪物浸润着!据说,本书出版后因其作者和内容从备受抨击——但公众的环保意识还是逐渐地被唤起了。
但是环顾眼前,我们脚下的路,和当年的美国,又有何区别?如今,在中国,滥用化学物质并把它加入食品中的事屡见不鲜。
食品安全问题几乎成为了中国人最担心的问题。
而环境保护也令那些可能受影响的人忧心忡忡。
为此,人们不惜发生“群__性事件”。
后来,我看了一部纪录片,片中讨论了吴哥窟以及整个帝国衰落的原因。
其中主要支持一种观点:他们太依赖于费了大力气修筑的灌渠了,以至于那些逐渐形成但难以很快被解决的淤积很快使得全国的水利系统崩溃。
文末一句话让人感慨尤多:如果我们只能靠某一种技术生存,那么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虽说我不希望这事发生,但试想如果我们失去电能,恐怕生存情况会比以前糟糕,尤其在城市中。
总之,科学总是任人摆布,无所谓对错,只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让我们充满地球每一角落的是它,让我们之中某些人没落的是它,让我们更脆弱的还是它。
希望地球上多一份清水绿草,少一点为追求利益而丧失的理性。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2一九六二年,他明明知道会遭受化工界的攻击,但他仍然以独特的见解诠释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无数血淋淋的事实控诉了人类的无知,敲响了人们的警钟。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精选10篇)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9b952c14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b9.png)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寂静的春天》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小说,由加拿大作家安托万·萨奇尔撰写,于1959年出版。
小说发人深省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尊重人类基本权利,尤其是对残疾人的尊重和对社会少数群体的关怀。
阅读这本小说,让我的心灵仿佛经历了一个季节的变化,从冬天的寒冷进入春天的温暖。
全书围绕着一个爱好音乐的青年医生克雷门·卡特博士展开,他的职责是照顾一所偏远的精神病院中的重症患者。
他为了探索病人们的沉默,开始用精神刻板印象的视角尝试接近他们。
经过尝试和慢慢地了解,他与病人们取得联系,破解了这些患者的心灵禁锢,使他们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整部小说充满着意想不到的思考和深入人心的情感共鸣。
随着故事的推进,作者的描写渐渐变得紧凑有力,读者会发现自己也慢慢地被深深吸引。
在读完这本小说之后,从时间和空间上感受到了自己与病人们的距离,进而意识到了人性的纯洁和感性。
这使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更加体会到爱这个世界,尊重它所拥有的百万不同的手足。
同时,文中深入探究了沉默和言语之间的细微差别,以及对尊重和理解的追求,这些都是观察和理解人性之美的重要方面。
本书所要传达的信息,动人慷慨地向我们展示了人之常情,以及沉思中发现的智慧。
这本小说着重展现了残疾人反对遗弃和侮辱,并与主流社会融合的权利。
通过结合“沉默和音乐”的主题,作者鼓励我们尊重不同的生命体,成为“命运语言”的传递者。
人类向往自由,我们的社会也带着拥抱多元文化和保护少数群体的责任和义务。
《寂静的春天》用真情实感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人性与宽容的重要性和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
细读《寂静的春天》,在鼓励个人成长和理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并质疑自己的角色和行为。
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日常生活——如何尊重自己,同时尊重他人的生活和意见?从读者到参与者,从参与者到传继者,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中脱颖而出,自信、勇敢地面对生命中的每一刻。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5篇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d6a057684868762cbaed514.png)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5篇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引发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书,它出版于1962,它虚构了一个美丽的小镇,通过前后反差的对比开始论证化学用品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为响应“建设美丽新天津”的号召,我第一次读了这本书。
建设美丽新天津既包括精神层面的加强也包括很多身边的小事,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也是其中我们应该共同去做的。
《寂静的春天》指出了DDT等杀虫剂对于环境的巨大危害,用文字引导人们意识到自然的平衡时人类生存的条件。
书中说,“像DDT这种给所有生物带来危害的杀虫剂,不应该叫做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
”对此,我们也要引申到更多与我们的科技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和错误习惯,比如电池的随意丢弃,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甚至是对树木的随意砍伐,对动物的肆意杀害……很多人尽管知道这些对环境的危害,但依然不以为然,因为大多数人都心存侥幸,人类的自私让人类变得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发展。
我觉得建设美丽天津应该关注绿化和环保的问题,公交和地铁体系应该进一步完善,让更多人绿色出行;宣传垃圾分类,让更多人知道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的不同和范围;组织植树活动,让天津被更多的绿色覆盖。
《寂静的春天》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惊人的画面,让人们感受对环境破坏的最终结果,当百花争艳的春天一片死亡的寂静,人类距离死亡也应该不远了,“所谓的控制自然,乃是愚蠢的提法”,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敬畏并尊重自然,因为尊重生命就是爱护自己。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2我第一次听到《寂静的春天》时,就不由得产生了一丝疑问。
寂静的春天?春天不应该是生机盎然,百鸟争鸣,百花争奇斗艳的吗?怎么会是寂静的呢?抱着这个疑问,我翻开了书页。
作者蕾切尔·卡森首先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小镇,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岁月静好,直到有人类搬来,就此打破了这个平衡,整个春天,寂静了下来。
随后卡森抛出了一个疑问“究竟是什么东西把美国大量城镇的春天变得如此沉寂?”在之后的__中,卡森给出了答案——是人类。
《寂静的春天》优秀读后感
![《寂静的春天》优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1cdb9f4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b.png)
《寂静的春天》优秀读后感《寂静的春天》优秀读后感(精选7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寂静的春天》优秀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寂静的春天》优秀读后感篇120世纪60年代初,由蕾切尔卡逊撰著、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作序的《寂静的春天》面世。
这部由17章28余万字精心建构的“绿色经典”,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解,反对人对自然的控制,其根本宗旨是警示人们:“人类已经失去了预见和自制的能力,它将随着毁灭地球而完结。
”美国华盛顿大学肯尼斯肖克莱博士认为:“卡逊1963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可以看成是学院环境伦理学的下一个分水岭。
这本书描写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和其他污染物质对环境越来越多的可怕影响。
卡逊的著作引发起新一代的活动分子关注环保事业。
它帮助我们认清了我们对自然价值的认识和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应有的根本转变的需要。
”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春天到了,村落里一切声音都没有了,没有蜜蜂嗡嗡飞来,没有家畜嘶鸣,没有小鸟歌唱,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营田野、树林和沼地。
这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使这个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生,而是人们自已使自已受害。
蕾切尔卡逊为我们虚构了这个城镇,她指出,如果我们继续不当地使用化学药品,这些也许会成为事实。
作者称杀虫剂为杀生剂,因为在它杀死害虫的同时,侵害着居民的健康、动植物的生长、大地的景观。
新情况产生的速度和变化之快已反映出人们激烈而轻率的步伐胜过了大自然的从容步态。
杀生剂甚至反而造成了害虫的猖獗。
于是,人虫之战即刻打响。
作者用血淋淋的事实,希望唤醒无知、愚昧的人们,不要再用使用蛮力,来对付也是地球一分子的昆虫、植物。
也呼吁我们,要尊重生命,谦卑为上,不要自以为是。
否则将有一天,会为人类带来无可挽救的灾难,毁灭性的灭亡。
事实上,大多数人们并不清楚杀虫剂的危害因为人类为了更方便的生活,而许多事实的真相,也被隐瞒和蒙蔽。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0篇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1dba7600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41.png)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0篇《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春犹如一朵美丽而圣洁的花,但是这朵花正被人们搞得面目全非。
”读完《寂静的春天》,我受益匪浅,其实应该说读完每一本好书都会这样。
选择这本书呢,主要还是受刘慈欣《三体》的影响,我从《三体》中了解到这本书,起初对本书的了解仅限于“《三体》灵感________”。
后来了解到本书的作者是一位伟大的生物学家、作家。
这位伟大的女性用笔和大量的实例来唤醒那些所谓的“专家”,唤醒那些被金钱迷惑的人们。
《寂静的春天》推动了DDT等化学杀虫剂的限制使用,直接促进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改变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可以说为环境保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寂静的春天”,既是春天,本应鸟语花香,又为何会“寂静”呢?原来,人们为了提高作物的产量,不计后果地使用以DDT为代表的各种化学杀虫剂,从而导致了无法弥补的伤害。
人们得病的几率高了,牲畜也会莫名其妙的死去……各种新型的病毒肆虐。
人们再也听不到鸟儿的鸣叫,再也看不到水中欢快游动的鱼儿。
有的只是体内毒素积累的“毒物”,可笑的是,许多“毒物”还经常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
我从网上了解到:在春季的一天,作者卡森的一个做护林员的朋友告诉她,这个春天没有任何鸟儿的足迹,连虫子都很少见了,作者感到十分奇怪,于是经过调查,她知道了真相,写下了这本书。
卡森第一次对人类意识的绝对性提出了质疑。
她所坚持的思想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亮了一盏明灯。
世界上又有多少人拥有保护环境的潜意识呢?反观那些明知故犯,见财眼开的人却又是数不胜数。
利益在某些人看来,比命还重要。
说实话,从小到大,我对保护环境的认识仅限于不随手乱扔垃圾、植树造林什么的。
但,这并不算肤浅,这至少比那些只会嘴上说说,就把自己吹得多高尚的人要好很多。
如果每个人都为保护环境做出一点“举手之劳”,那么环境也会好许多。
其实,许多人都是被“利”“欲”给迷惑了心志,要从根本解决问题,首先要克服“欲”,也就是需要“知足”,知足常乐,不能为了眼前小利而失去长远的未来。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范文(四篇)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范文(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6bb5974d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5b.png)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范文在《寂静的春天》我走进了自然,也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
《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问世时,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
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
在60年代以前的报纸或书刊,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
回想一下长期流行于全世界的口号——“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在这儿,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而非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
我们只是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却从未感恩过大自然所给予我们的一切美好生活。
《寂静的春天》中第一章写明天的预言,当时我就被这个预言给震惊了。
试想如果我们自己生活在那样的地方,该是一件怎样的可怕事情啊!是什么使我们的美好世界变的那样恐怖?“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使这个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生,而是人们自己使自己受害。
”书中这句话给我的震撼非常大,原来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用双手造成的!我们该如何的摆脱这样的景象,我们要为次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当汽车尾气刺激我们的肺,当紫外线伤及我们的皮肤,当森林与绿地被沙漠覆盖,当象征古代文明的雕塑被酸雨腐蚀…我们唯一的母亲,我们生命的唯一家园,已经被我们人类破坏殆尽。
一切的一切都让我陷入沉思中…… 如今我们都意识到自然对我们的重要性,开始感恩自然所赋予我们的一切,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自然为我们的自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爱护我们的自然了,比如,我们建起了水力、风力发电站,开始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森林,保护水源,节约用水,提倡节能减排,开始绿化、美化我们的自然了。
我感恩自然,它总在谦让我们、原谅我们、理解我们,虽然我们对它是那样的不负责任,看起来它还是那般祥和,而不是目露凶光。
我们往往追求一种意境,完美的人生的信仰,却不知道全部都是自然所赐,它明明的给予了我们如此浩瀚的神奇的文化,为何还要去破坏与它的友谊,是它宽广的胸怀包容了我们,我们又吸取了多少其中的精华,可是人们出其不意,它竟会带着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我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寂静的春天》读书报告
——看到黑暗中的希望
在此之前或许是受到书籍推荐的误导,一直以为《寂静的春天》是一部暗黑系的诗意童话,直到前不久真正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诗意原来只在第一章和标题,而黑暗才是笼罩在整本书的主色调。
作者蕾切尔·卡逊,用第一章为我们编织了一幅“美丽”而“姣好”梦;接着,她用剩下的十六个章节罗列了人们在达到这个“美梦”的过程中,所犯下的种种“功绩”。
化用书中的话,人们正在为杀死自己做着不懈的努力,人们的鼠目寸光在长远看来无异于自裁。
在译本中,我看不出卡逊女士写作时的情绪,但我能从那不惜连篇累牍也要控诉人们罪行的文字中看出了作者的态度。
其实,作者切入的角度很小很小,小到整整十七章一百多页的文字都全部仅仅只是在说着杀虫剂而已,但作者又切入之深、之广,从水源土壤,到细胞骨髓无一不纳。
也许,在书中的第一章我们可以说是危言耸听,是一些不切实际的、将现实拼接成的虚假,但其余的十六章则是血淋淋的、不可辨驳的事实。
作者记录的是真实的数据、描写的是确确实实发生的事件、做出的是合情合理的推想。
卡逊女士不是第一个这样说的,但她是第一个说得如此响亮的,第一个说得这么义正言辞的。
她的言论在如今看来,或许只是常识,相信绝大多数人不会去质疑,但是那个时代落后而又贫瘠。
而她的话能引起轰动,是因为它黑暗而又真实,多少狂妄者其实是害怕,害怕这些就是事实或将要成真,只敢埋头土中,做只懦弱的鸵鸟,逃避了现实,只管数着钞票,说着万事大吉。
当然,亦有愚昧者。
我曾担忧,在卡逊女士的年代,她的言论会不会被人们视作“崇拜科技退步”的吟吟犬吠。
而事实证明,她的确遭到了甚至强过达尔文受到过的嘲讽与谩骂。
但就是在那样的一个年代,《寂静的春天》出版了,如一道炸雷,响彻环宇,可叹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不能否认,书中确有地方感性,真实的事件也确有挑选,但这就是一部黑暗的童话啊,没有迎面而来的这一记响亮的耳光,世人又该如何清醒?更何况,书中也并非一片漆黑,作者也尝试例举了一处处利用天敌防治虫害的正面教材。
但环境整治又岂是一本书就能够做到的,岂是只用治理一个杀虫剂,现实不是童话。
事实上,即便是能够引起如此之大的轰动,美国政府依旧在长达22年的时间里没有做出足够的措施,人们依旧浑浑噩噩。
诚然,美国现今的治理看上去不错,但环保不应局限在某一个国家,这是关乎整个世界全体人民生死存亡的事情。
环视当世,全球气候仍在变暖,臭氧层的空洞还在增大,森林面积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受着威胁......又有多少大国强国为了本国的利益,依旧打着财富输出的招牌,向小国输出着污染。
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
那些只顾关心各自国家的行为,无异于继续重复着只顾眼前利益而使用杀虫剂的可笑做法;再放眼国内,除了上面那些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事例,各处的水源污染,堆积如山的垃圾,燃油泄露,肆意排放废物的化工厂......在这些“高大上”的污染面前,“杀虫剂”只是个微乎其微的点,可哪怕只是这么个点也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灾难。
犹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就有“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的号召,然而高中的时候,我便认识了如今网红般的污染问题——雾霾。
2015年,雾霾更是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又是因为一位女性——柴静。
如果她的女儿没有因为污染一出生便要做手术,也许她不会做出现在的选择,也就没有我们看到的《穹顶之下》。
但现实却是如此不幸,我们看到这部纪录片。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雾霾,知道了雾霾的来源,
知道了我们曾将自己置身于危险当中却不自知,知道了无论是政府还是相关部门又或是我们自己做的完全不够。
在那之前,多少人觉得环境污染离我们很远,多少人是如我一般,从那一刻才真正开始关注中国的环境,才意识到污染的严重。
随后,大数据的冲刷,席卷着各式各样的信息来到我们面前,而环境问题则像是标记了特别关心,异常醒目。
虽然2015年就像过气的明星远离我们的生活,《穹顶之下》已经很少人再提起了,但环保的种子已经埋下。
阿伯特·斯切维泽说:“人们恰恰很难辨认自己创造出的魔鬼。
”无论是“杀虫剂”还是“雾霾”,如果没有人大胆的指出来,为我们悉心说明,有多少人看出了魔鬼的真正面目?正如一扇狭小的窗户,如果一个人离这扇小窗户比较远,他就只能看见窗外一点亮光。
但当他向窗户走近些时,他所看到的窗外景象就越来越多;直到最后,当他贴近窗户时,他能够透过这个狭小的窗户看到整个宇宙。
而大多数人则是喜欢站在远处观望,自以为跳脱事外,其实根本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
中国的环境污染当以找出根本问题为目的,单单停掉污染企业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春笋般的各式工厂只会禁而不绝,只有斩断利益链条,促进健康企业,才能防止“病毒滋生”。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虽然,美丽中国的建设不仅仅在于环境的整治,但干净舒适的环境是美丽中国必不可少的一环。
自从美丽中国被推上日程的这些年,我能看到周围的变化,适配发展的环境是建设的重点。
但中国有近14亿的人口和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们固化的思维,社会顽固的秩序,让我们的目标便成了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我们看到这里有变好的,也有恶化的。
可我始终相信,在光明来临之前,我们总要在黑暗里呆上一段时间,这时间可能会很长,这黑暗可能会更黑,但只要面朝东方,黎明总会到来。
无论书籍还是影片都终将变成历史,但他们依旧一次又一次的出现。
它证明我们做得不够,但我们还有希望。
如书中所说,我们曾犯下的罪行已经超过了波尔基业家族的梦想,也许这么说很夸张,但把问题放大只是为了让我们时刻警醒。
未雨绸缪无错,小心翼翼无错,“危言耸听”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