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科研实践导师制实行的必要性和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科研实践导师制实行的必要性和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作者:张婷婷高振东石昊
来源:《高教学刊》2016年第04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本科生的能力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本科生导师制已经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本科生,因此,科研实践导师制应运而生。
本文介绍了科研实践导师制实行的必要性和实施中的制约因素,希望通过建立科学的本科生导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其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功能。
关键词:科研;实践;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4-0196-0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employers are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abilities of the undergraduates which the traditional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can not cultivate. In this case, the tutorial system based 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came into being.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necessity and constraints in implementation of the tutorial system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 function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for society can be put into use by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Keywords: research; practice; tutorial system
本科生导师制(tutorial system)是指导师对少数优秀的学生进行专门指导,这种指导主要是进行专业辅导,有时还有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由此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为大学生以后参加社会竞争和就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1]。
这种导师制针对的学生数量有限,并且指导内容以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为主,是培养精英式的教育方式。
但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
这就要求高校及时调整教育方式,帮助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
因此,科研实践导师制应运而生。
科研实践导师制,顾名思义就是以实践为主,通过实践上升到科研,科研反过来指导实践,这种类型的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侧重点会根据学生成绩好坏和学生今后的工作目标进行调整,针对成绩好并且有科学研究志向的学生,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就会倾向科研方向;反之,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则倾向实践。
一、传统本科生导师制的形式和主要弊端
中國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各高校根据校情不同对导师制的理解也有所差异,其目的与形式各具特色。
但是大体上分为两大类型:
第一类导师制的工作重点与中国大多数学校中辅导员的工作类似,主要用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那些在学习和生活中需要帮助的学生,在学分制的学习背景下,协助学生进行课程选择,从而对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进行设计和安排,在这种辅导员式的导师制度下,学生根本不能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和实践。
第二类主要借鉴研究生导师制的思想,以学术研究为中心,提倡通过导师制来弥补本科教学中科研能力不足,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科研能力,通常称为科研导师。
由于本科生所掌握的知识量有限,因此,学生直接参与科研有很大的困难,而且现今社会用人单位大多强调本科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所以,这种导师制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因此,科研实践导师制应运而生。
二、科研实践导师制实行的必要性
(一)学生提升自身素质的需要
大学生在提升自身素质上已从传统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转向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大学生对于自身所欠缺的素质,9.75%选择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13.07%选择沟通协调能力;13.28%选择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30.08%选择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经验;22.2%选择专业知识和技能[2]。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在校大学生对所学的专业课,只是短时间的博闻强记,没有感性的认识、不能理解其真正的意义,更谈不上有相关工作经验。
如果实行了科研实践导师制,让学生参与到导师的科研和实践中来,学生很快理解和掌握各种专业课的精髓,又得到了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经验,并且在实践中能灵活运用。
(二)学生就业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进行改革,学校进行扩招,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大学毕业后的学生几乎全部进入工作一线,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大大降低,过去那种“精英式”的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学习、轻综合素质的培养方式必将被淘汰,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很难被社会接受。
所以,社会上出现了用人单位缺人而招不到人,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两难现象。
蔡文强等做过问卷调查,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成功回收488份,其中482份合格,合格率为96.4%。
合适问卷中男、女分别占38%和62%。
文科生123人,理科生183人,工科生116人,其他音、体、美学生60人[2]。
对调查收集的问卷,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在问卷中问及求职中最困扰的因素时,482份合格问卷中,7.93%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16.76%认为信息量少;21.91%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10.30%认为能力不足;8.99%认为优势难以发挥;16.52%认为求职方法技巧欠缺;16.27%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2]。
通过科研实践导师制,学生可以跟随导师从事科研项目研究和生产项目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能提前接触社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跟着导师长期参与科研实践的学生就业后能够很快地胜任其岗位。
(三)师生双赢的需要
科研实践导师制的实施有助于实现教学相长、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原来的师生关系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为师是从”的关系。
实行了导师制以后,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有很大的转变,在科研实践中,老师和学生交流增多,学生可以从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且提出更多问题,老师也可以通过这些问题知道自己教学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教学水平;这必将带动学校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不断进步。
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必将吸引更多的高水平学生报考,形成和谐发展的“生态链”[3]。
三、实施本科科研实践导师制的制约因素
我国高校在本科生中开展科研实践导师制的过程中通常也会遇到一些问题:
(一)学生课程及社团任务繁重
学生课程安排满,大学四年平均要学50多门课,有的专业要学70多门课,而且还有各种诸如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
另外学生还要参加各种学生活动和社团活动,学生没时间参加科研实践。
(二)本科导师资源缺乏
师生比失调、缺乏师资力量。
以美国常春藤学校为例,导师制的师生比例从1∶3到
1∶9[4]不等,而在中国这一比例在某些學校达到了1∶21。
而且由于扩招,教师上课的任务过于繁重,自己带有研究生,还要兼顾科研和项目,无暇提供足够的指导。
(三)考核机制不健全
指导教师对本科生科研实践指导的优劣,没有健全的考核机制;指导的好与坏,指导教师得到的报酬一样,这就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
另外,与教学、科研相比,大多数导师所得到报酬或者给予额外补贴却远不能反映他们所做的贡献。
这就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或不愿意持续担任导师,容易使导师队伍不稳定。
长此以往,学生也会失去对导师的信任,以及与导师交流、沟通的热情,从而使得科研实践导师制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学校提供的实践条件有限
科研实践导师制能否实施并且能否走远,与学校的支持与否息息相关,当今大多数学校资金紧张,有的连正常的教学需要都不能满足,实施科研实践导师制必须要有一定的诸如实验室、电脑等资金投入,还要有稳定的项目来源。
这些都是制约科研实践导师制实施的重要因素。
四、科研实践导师制实施的几点建议
在现有条件下,为了保证科研实践导师制的顺利进行,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尽早使学生明确职业目标
目标一旦明确,学生就会更加努力学习,吸收对自己发展有用的知识,有针对性地选课和选择社团活动,而不是盲目“克隆”他人经验,或是为了学分而学习,为了凑热闹而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会节省更多的时间参加科研实践。
(二)注重科研实践团队中学生梯队建设
由于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科研实践团队务必做好学生梯队建设,以老带新,实现基础知识学生之间传承,中等难度知识学生通过讨论和查阅资料解决,高难度知识导师参与解答,从而解决导师缺乏的问题。
(三)加强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一种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发挥学校和企业优势,互相取长补短的做法,也是被许多国际名校证实了的最优做法。
学校提供技术和人员(在校大学生),企业提供资金和实验设备,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校企合作既可以解决指导教师报酬问题,又可以解决学校实践条件匮乏问题。
五、结束语
尽管实施本科科研实践导师制有很多制约因素,但是科研实践导师制是中国高校本科教育的必然趋势。
当然,本科生科研实践导师制,还要根据各高校本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实施
方式,但是不论以何种方式实施,只要通过努力,本科生科研实践导师制最终将实现教与学的完美融合、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学校与社会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蔡文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Z].百度文库.
[2]周萱,吴令云.本科生导师制——创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趋势[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8(1):62-64.
[3]谌利.本科生班主任制向导师制转型的研究——以J校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31-35.
[4]陈玲丽,刘文,杨晓慧.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