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年龄称谓

合集下载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亦作“孩抱”。

4.龆龀:儿童换齿。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

古代对年龄的称谓及意思介绍

古代对年龄的称谓及意思介绍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
赤子:指出生至七岁的婴儿和幼儿。

童子:七岁至十四岁的少年,也可泛指男孩子。

韶年:十五岁至二十岁的青年壮年,也可指美好、华丽的年龄。

弱冠:二十岁后头五年,即21岁到25岁。

此时男子最强壮而精力旺盛。

壮年:弱冠后至40岁左右的人,是生命周期中最为充实、奋斗的阶段。

不惑:40岁到50岁之间的年龄,代表人已经明确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身份,也往往会关注精神层面的事情。

壮岁:50岁至60岁的年龄,代表时光虽然流逝,但精力依然充沛,仍有所作为。

耳顺:60岁至70岁的年龄,代表听觉和视觉等感官功能尚
未衰退。

花甲:70岁至80岁的年龄,代表岁月匆匆,寿命已进入晚期。

古稀:81岁至90岁的年龄,代表人生已经进入晚期,也是人们对长寿老者的尊称。

鲜于:91岁至100岁的年龄,十分罕见,这个称谓通常用来表示敬重。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对年龄的主要称谓及其意义。

应当注意的是,由于社会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等因素,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称谓有所差异。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古代老年人寿终时按辈份分长次循丧礼秩序埋葬,死者为尊长,生者为卑幼,并要求子孙悲痛饮泪,以表示对长辈的怀念。

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对年龄的称谓不尽相同,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年龄称谓:童子:六岁以下的儿童。

《礼记·内则》:“五十曰朝士,六十曰宿士,七十曰贤士,八十曰大夫,九十曰老士,百岁曰:寿。

”垂髫:童年。

《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髫年:女子七岁。

《礼记·内则》:“女子七岁,姆教婉娩。

”黄口:十岁以下的儿童。

《管子·幼官》:“黄口小儿,皆得以长。

”舞勺:十三岁至十五岁的少年。

《礼记·内则》:“舞勺,舞象,学乐诵诗,履而集舞,歌而‘趋’,成童,舞象,学乐诵诗,履而集舞,歌而‘趋’,成童,学乐诵诗,履而集舞,歌而‘趋’。

”舞象:十五岁至二十岁的少年。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乐诵诗,履而集舞,歌而‘趋’。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

《诗·卫风·木瓜》:“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及笄:女子十五岁。

古代女子束发贯之以“笄”,表示已经到成年,因此有“及笄”之称。

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冠”即戴帽子,后指成年。

而立: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意为人到三十岁,应该能够自立于世,有所成就。

不惑:四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用按期满可能生灾难的寓意比喻到四十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懂得各个阶段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知命:五十岁。

《论语·里仁》:“五十而知天命。

”知道自己命运与天道循环的关系。

花甲子:六十岁。

古人的一种虚词整语句式,13加在数词后表示强调:60岁,如人均60岁,每人长一岁,称为花甲子,意为人生六十年。

古代不同年龄称谓

古代不同年龄称谓

古代不同年龄称谓1.襁褓(qiǎngbǎo)2.孩提3.垂髫(tiáo):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

后人以“垂髻”泛指儿童,一般7~9岁也就可以就学的年龄。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以上“白首”、“黄发”均称老人。

4.总角(jiǎo):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

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5.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少女(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他用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芳龄十三的少女,这一千古妙喻一直流传至今,后世使用“豆蔻年华”一语形容少女,不拘泥于杜牧所说的“十三余”这个具体年岁。

(另:金钗之年:女子12岁;豆蔻之年:女子13岁;及笄之年:女子15岁;碧玉年华:女子16岁;桃李年华:女子20岁;花信年华:女子24岁。

)6.及笄(jí jī):又叫既笄,对应成语“及笄之年”。

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

在古代,汉族女子年满15岁就可结发,用笄贯之。

什么是笄?《说文》:“笄,簪也”。

笄,就是古代女子用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

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古时行笄礼表示成年,说明到了该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7.弱冠(guàn)、加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简单)知识交流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简单)知识交流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简单)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周晬,指婴儿周岁。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始龀[chèn]、髫年:女孩七岁,男孩八岁。

《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结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克壮:正当壮年。

古代三十岁为壮。

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志学之年:15岁为“志学之年”。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耆[qí]:均指60岁。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年龄称谓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年龄称谓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年龄称谓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官职)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

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未废。

古代文学常识之年龄称谓

古代文学常识之年龄称谓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1.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中亲者。

(《孟子尽心上》)3.齿龀龆龀(tiáochèn)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

(《愚公移山》)如:有遗男,始龀。

4.总角垂髫tiáo指幼年儿童。

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5.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6.笄jī年指女子十五岁。

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

(白居易《对酒示行简》)7.束发成童指男子十五岁束发读书轩中。

(《项脊轩记》)8.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9.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如:三十而立。

(《论语》)10.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11.知命知天命知非之年指五十岁。

12.花甲花甲子指六十岁13.耆艾qíàì古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

如: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荀子致士》)14.古稀指七十岁。

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15.耆耋qídié指高寿、年老。

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

16.耄耋màodié指高寿、年老。

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

17.期jī颐指一百岁如: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苏轼《次韵子由》)18.花甲重开,指一百二十岁。

19.古稀双庆,指一百四十岁。

中国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中国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中国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称谓襁褓: 不满周岁。

孩提: 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 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 男孩八岁。

(说明: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总角: 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 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黄口: 十岁以下。

幼学: 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 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 女子十三岁。

志学: 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 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 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 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 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 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 三十岁。

不惑: 四十岁。

天命: 五十岁。

(《论语》: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非之年: 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 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 七十岁。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 八十、九十岁。

(《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

”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耋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

年龄参考如下:不满周岁:襁褓之年。

婴儿:黄口。

一岁:周。

幼儿时期:孩提时期(2~3岁)。

童年时期:垂髫,总角(7岁左右),始龀之年(7,8岁)。

10岁:幼学之年。

12岁:金钗之年(女)。

13岁:豆蔻年华(女)。

15岁:及笄之年(女),束发之年(男),志学之年(男)。

16岁:二八年华,破瓜之年,碧玉年华(女)。

20岁:弱冠之年(男),双十年华,桃李年华(女)。

24岁:花信年华(女)。

30岁:而立之年,壮室之年。

40岁:春秋鼎盛,强仕之年,不惑之年。

50岁:半百之年,知命之年。

60岁:耳顺之年,花甲之年,还历之年,平头甲子。

50岁~60岁:耆艾之年。

64岁:古瓜之年。

70岁:致仕之年,从心之年,古稀之年。

77岁:喜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8岁:米寿之年。

90岁:耄耋之年,鲐背之年。

99岁:白寿之年。

100岁:天年,百寿之年,期颐之年。

佳节除“春节”外,我国还有七大传统节日是不能忘记的:1、元宵,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为“上元节”。

2、端午,农历五月初五。

3、中秋,农历八月十五,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4、重阳,农历九月初九。

叫“登高节”,习俗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现在我国又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

5~6、清明和寒食,农历三月十五之前。

清明节是唯一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主要指自然节气,后来成为了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

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有吃寒食的风俗。

7、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也有人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

此外还有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腊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的“灶日”;农历“立春”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的“社日”等。

称谓实际交往中,礼貌称呼是很重要的,它有“尊称、谦称、雅称、婉称”等书面语,具体如下:尊称:自家父母称“高堂、双亲、膝下”,别家父母称“令尊、令堂”,老师称“恩师、导师、夫子”,他家房居称“尊府、贵宅”,自家居室称“草堂、寒舍”。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10岁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

称谓指人们因亲属或其他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

称谓的使用,多种多样。

下面为大家带来古代的年龄称谓,希望大家喜欢!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1.初度: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如《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2.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3.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4.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5.龆龀:儿童换齿年龄。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6.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

7.幼学:十岁左右。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岁日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8.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9.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后指儿童。

10.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即指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戴钗梳妆。

11.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古代年龄称谓一览表

古代年龄称谓一览表

0岁:初度——指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1岁:牙牙——婴儿学语的声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2-3岁的儿童)8岁:总角——古代儿童将垂发扎成两个发髻,形状似羊角,(“总”为聚拢的意思)故称“总角”。

童龀——通常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10岁: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以豆蔻来指代女子13岁。

15岁:及笄——指女子成年,笄,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后,就将头发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束发——指男子成童之年,要把之前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二八——二八为两个八岁相加为十六岁。

破瓜、碧玉年华——古代将瓜拆分成两个八来纪年,破瓜即为两个八,相加为十六岁。

20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但体型尤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指女子二十岁。

30岁:而立——指男子三十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40岁:不惑——指男子四十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50岁:天命——指男子五十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一百的一般为五十。

60岁:耳顺——指男子六十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花甲——天干地支纪年法,从甲子开始,六十年为一周。

古代年龄称谓由大到小的排序

古代年龄称谓由大到小的排序

古代年龄称谓由大到小的排序古代中国的年龄称谓根据年龄段的不同,有着丰富的称谓。

以下将按照年龄由大到小的顺序,简要介绍一些常用的古代年龄称谓。

1. 景岁(尊龄)在古代,把一个人活到80岁以上的称之为“景岁”。

这是最高的尊龄称谓,表示这位老人享受了大寿和长寿之福,也代表着长寿的祝福。

2. 耆龄“耆龄”是指活到70岁到79岁之间的年龄段,表示对老者的尊重和敬意。

3. 卒岁“卒岁”一词原指年已终了,人的一岁已经过去了。

后来泛指活到60岁到69岁之间的年龄段,这个阶段人们可以享受退休、晚年生活。

4. 及中“及中”指的是人已达到50至59岁的年龄段。

这个年纪正好是中年时期,经过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奋斗和积累,开始享受努力的成果。

5. 壮岁“壮岁”是指人处于40岁到49岁之间的年龄段。

这个年纪是体力尚旺、精力充沛、事业发达的黄金年华。

6. 不惑“不惑”是指处于30岁到39岁之间,也就是三十而立的年龄段。

在这个年纪,人们已经开始具备较为成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对于人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洞察力。

7. 二八“二八”指的是人已经到达20岁到29岁的年龄段。

这个时期的人正值青春年华,身体健康,精神活跃,面对的是人生的起点和新的挑战,对于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希望。

8. 弱冠“弱冠”的意思是二十岁,是中国古代少年即将成年而成为男子的年纪。

在这个年纪,人们开始承担起家族和社会责任,并且标志着男子正式成年。

9. 嘉肩“嘉肩”是指15岁到19岁的年龄段。

这个年纪的人已经长成了少年,开始有一定的独立性,也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和价值观。

10. 弱年“弱年”指的是12岁到14岁的年龄段。

此时的孩子已不再幼稚,开始接触和学习社会知识和道德规范。

11. 童年“童年”是指6岁到11岁的年龄段。

这个时候的孩子正是天真可爱,无忧无虑,开始接受基础教育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12. 赤子“赤子”是指初生婴儿的年龄,也就是新生儿到5岁之间。

这个阶段的孩子完全依靠父母照料,无任何责任和义务。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滕王阁序目录•• 【简介】•• 【原文】•• 【译文】•• 【写作背景】•• 【结构】•• 【评价】【简介】《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篇名。

唐王勃作。

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

唐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

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作者“无路请缨”的感慨。

对仗工整,言语华丽。

【原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chān)帷暂住。

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l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古代年龄称谓由小到大

古代年龄称谓由小到大

古代年龄称谓由小到大年龄称谓是中国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从小到大的称谓有初度、孩提、垂髫、总角、黄口、幼学、豆蔻、及笄、二八、加冠、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年、从心之年、耄耋之年、期颐、双稀等。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初度:《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称1周岁为初度。

2-3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泛指2—3岁的儿童。

3-8岁垂髫: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及笄: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

耄耋之年
八、九十岁
语出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形容年纪非常大。
期颐之年
活到百岁之人
期,犹要也;颐,养也。 人至百岁,饮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 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谢谢观看
弱冠之年
男子二十岁
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 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 比较年少,故称"弱"。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论语》
三十岁:而立之年 四十岁:不惑之年 五十岁:知天命之年 六十岁:花甲之年(耳顺之年) 七十岁:古稀之年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
制作:张婵
豆蔻年华 及笄之年 弱冠之年 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 知天命之年
花甲之年 古稀之年 耄耋之诗:“娉娉袅袅十三 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豆蔻: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 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及笄(jī)之年
女子满十五岁
笄[jī]: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 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了出嫁年龄。

古代指年龄的词语从小到大

古代指年龄的词语从小到大

古代指年龄的词语从小到大一、古代年龄称谓由小到大1、襁褓: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也说是背负小儿用的布兜和系带。

2、孩提:指的是2~3岁的儿童,它一般泛指儿童不是很懂事的年龄阶段,3、髫年之女:指7岁的女孩。

4、龆年:男孩八岁。

5、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

指童年时期、幼年。

6、黄口:泛指10岁以下的儿童。

7、舞勺之年:代表男孩子13至15岁期间学习勺舞。

8、舞象之年:男子十五到二十岁之间的称谓。

9、金钗之年:指古代女子12岁,女孩到了十二岁要带钗,金钗是作为代称和别称。

10、豆蔻年华:指13岁,这个词是用来形容女孩子的。

11、及笄之年:就是女子年满十五岁,即十五周岁。

12、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古代,指16岁的女子。

- 1 -二、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及解释13、桃李年华、摽梅之年:是二十岁女子的代称。

14、花信年华:指24岁,是古代对女子年龄的称谓。

15、半老徐娘:具体应该指30-40岁左右的女子。

16、弱冠之年: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17、而立之年:男性三十岁称而立之年。

18、不惑之年:指的是人的岁数到接近四十岁或四十岁。

19、强壮之年:中国古代称男子三十到四十为壮年。

20、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指的是50岁。

21、花甲之年、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的人。

22、古稀之年、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男子70岁。

23、杖朝之年:指男子80岁。

24、耄耋之年:是八九十岁的人。

25、鲐背之年:指的是九十岁高龄的时候,指老人高寿。

- 2 -26、期颐之年:是指100岁的人,期颐,期是期待,颐是供养。

以上就是古代年龄称谓由小到大、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及解释的相关内容。

中国人注重年龄称谓,尤其注重它的文化内涵。

- 3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捺又是一个八,加在一起就是108岁。

双稀、双庆:古稀指70岁,因此双稀是70岁的两倍140岁。双庆也指140
岁。
数去一为九十九,故雅称九十九为‚白寿‛。
上寿:养生学术语。谓最高的年寿。《左传·昭公三年》孔颖达疏:‚上
寿百年以上,中寿九十以上,下寿八十以上。‛《庄子·盗跖》则有‚人上 寿百岁‛的说法。


期颐: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茶寿:是108岁的一种说法。茶字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
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耆(qí):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

还历寿:61岁的寿辰。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还是新一轮,重新
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从心之年:指70岁。语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
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所 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

初度:是指生日之时。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
嘉名。‛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 毋贺‛。

赤子:出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龆龀(tiáo chân):儿童换齿年龄。《韩诗外传》:‚男八

知天命: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
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后人因以‚知命‛ 为五十岁的代称。

耳顺: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是听得进逆耳之言,
詈骂之声也无所谓,无所违碍于心。

花甲:指60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

舞勺之年:指男孩13—15岁期间。据《礼记》记载:勺,一种乐舞,古
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及笄:女子十五岁。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䈂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
及䈂。

志学之年:15岁。语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
学。’‛后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喜寿:七十七岁的雅称。因‚喜‛字的草书近似竖写的‚七十七‛,故得
此名。

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米寿:我国传统的寿称之一,八十八岁的雅称。因‚米‛字拆开,其上下
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成八十八,故名。

鲐背之年:古人九十年的别称,泛指长寿老人。 白寿:九十九的雅称。因‚百‛字去掉上边的‚一‛是‚白‛字,‚百‛

结发:扎结头发,古代汉族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䈂,表示
成年。


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以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
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用于女子。

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花信:开花时期,花期。借此泛指女子正
处年轻貌美之时。


舞象之年:指男子的15-20岁,也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 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汉代刘向《说苑·修文》:
‚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后因以 ‚加冠‛指满二十岁。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悬车:古人一般至七 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指七十岁。

耋(diã):古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毛传:‚耋,老也。八
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垂髫:指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
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幼学:十岁左右。《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
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 总角:指八九岁至13 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
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后指儿童。 金钗之年:故人指女子十二岁的年龄。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
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古代女子12岁开始带 钗梳妆。

豆蔻:本是指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
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而立之年: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
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始室:《礼记·内则》:‚(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因以‚始室‛指三
十岁。

不惑: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活到这
个岁数,应该能很好的控制情绪的变化,于是能明辨不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